一、基于RTOS的GUI软件框架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涛[1](2021)在《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嵌入式系统技术的日益成熟,处理器的运算能力越来越强大,运算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对于所使用工具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极高的要求,一般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如Linux,安卓等还不能满足工业级别的安全要求,这就对既能够达到工业级安全认证要求,又可以快速运算的嵌入式系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本文所阐述的是一款同时拥有IEC 61508安全完整性三级认证(SIL 3)和共通准则第六级(EAL 4+)等高级认证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ThreadX RTOS。它由Express Logic公司(现已被微软收购)开发,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与其它实时操作系统不同,ThreadX具有通用性,使基于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 简化指令集计算机)和 DSP(DigitalSignal Processing数字信号处理)的小型微控制器的应用程序易于升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基带,以及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中。i.MX 6Quad则是由恩智浦(NXP)公司研发的搭载了四个Cortex-A9内核的高性能四核处理器。Cortex-A9处理器是由ARM推出的一款,基于ARMv7架构的多核处理器,Cortex-A9多核处理器是第一次结合了 Cortex架构以及用于可以扩展性能的多处理能力的ARM架构处理器。ARM DS-5是我们选择用来开发Cortex-A9处理器的集成开发环境,它是由ARM官方推出的一款,基于Eclipse的调试器,它可以用来调试全部的ARM处理器,其中包括:较早的ARMv9、ARMv11等系列处理器,以及较新的Cortex-A7、Cortex-A9、Cortex-A15 等 Cortex-A 系列,以及 Cortex-R 系列和 Cortex-M 处理器。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ARM DS-5开发平台设计ThreadX RTO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详细介绍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技术,完成在i.MX 6Quad四核高性能处理器上的各项移植工作。
郭弋平[2](2021)在《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全球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带动了航运经济的高速发展。船舶的建造、航行安全以及船舶监控等前沿科技在船舶领域日新月异。航运的高速发展,船舶监控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满足船舶领域对船舶监控的迫切需求,探索、设计并实现一款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成为必要。论文综合考虑了船舶监控的通信、实用、成本功耗等一系列问题,使用了单片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GUI、ZIGBEE、以太网、CAN以及传感器数据采集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有线/无线网络、主/从节点控制器、外接通信设备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实现船舶海洋气象数据获取、有线/无线组网通信、数据可视化显示、本地/远程数据中心监控、自动报警、卫星通信等功能;从智能化、数据化、多样化、高安全和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将嵌入式技术、有线/无线通信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卫星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有机结合,为目前国内船舶监控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论文先进行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后确定了系统的软硬件系统设计。其中硬件系统设计包括了主/从节点控制器的MCU最小系统、组网、人机交互与外接通信等硬件电路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则包括了主/从节点控制器的主要工作流程设计、必要的程序移植与配置和数据解析、组网数据包、数据存储、对外通信和可视化等程序设计。最后对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进行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多源异构传感器采集船舶及其周边海洋气象环境数据,通过CAN/ZIGBEE/以太网网络传输数据,通过船载/远程设备存储数据和监控船舶情况等功能。完成的设备工作稳定、运行正常,可以达到预期的设计要求。
瞿伟[3](2021)在《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字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医疗诊断、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显微相机则是数字显微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相机是工业相机的一种,从接口划分可以分为专用机器视觉接口相机和通用接口相机。通用接口相机性价比高且应用场景广泛,拥有重要的实用研究价值。本文基于Hi3559V200平台研究并提出了一款双操作系统架构、拥有丰富图像处理功能和强大视频图像编解码功能、HDMI接口的快速启动显微相机。显微相机作为典型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与通用计算平台有所不同。嵌入式系统分为对称嵌入式系统和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对称嵌入式系统性能负载更均衡、适用范围更广,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则结合了通用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优势,适用于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且需要有良好功能扩展性和人机交互的场景。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支持脱离PC工作。相机通过HDMI接口和USB接口两种方式输出视频码流,支持3840×2160分辨率30FPS视频编解码和3840×2160分辨率图片编解码,支持外接SD卡或U盘扩展存储。同时相机支持丰富多样的图像处理功能,提供了很高的图像调节自由度。相机拥有图形用户界面,通过鼠标可以对相机进行控制。除了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相机还提供了测量功能,用户可通过鼠标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提供的多种测量工具完成对实时图像的测量。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采用Linux+HuaweiLiteOS的双操作系统架构,Linux负责图形用户界面和外设适配等通用功能,Huawei LiteOS负责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等专用媒体业务。双操作系统分别运行在Hi3559V200双核处理器的两个不同核心上,通过U-boot引导启动,并使用中断和共享内存实现核间通信以及视频码流数据交互。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建立在论文设计的中间件基础之上。中间件是位于图形用户界面和底层硬件驱动之间的逻辑抽象层。论文按照低耦合、高复用和高效率的原则设计了软件中间件,中间件从底层到上层分为COMMON、ISP、VIDEO、UVC、TEST和LITEO六个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模块。论文提出了针对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从相机启动流程出发,研究了基于U-boot优化、Linux内核优化、程序流程优化和其他整体优化等优化方案,通过裁剪相机的固件、优化启动流程和优化用户程序运行流程,大幅度提升了相机从上电到输出预览图像的速度,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相比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论文最后对相机的设计功能进行了整体测试,验证了论文设计双系统显微相机功能的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验证了采用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相较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有明显的领先。与其他显微相机相比,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拥有功能丰富、编解码性能高、成本低、启动速度快和结构紧凑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欧阳昇[4](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在选煤生产中,企业配置压滤机组对洗选工艺产生的煤泥水进行回收处理是减少污水排放、提高产量的重要手段。由于煤泥水缓冲罐容积有限、压滤机运行周期长的等因,故需压滤机组协同配合运行来保证平稳持续的处理缓冲罐中的煤泥水。但这些压滤机仅能单机自动运行,加之各台压滤机进料口排置紧凑、刮板输送机运载能力有限等条件约束,岗位工人需综合各压滤机运行状态等实际生产因素手动调控设备协调配合运行,对岗位工人的操控能力与专注度要求较高,难以保证压滤机组可靠、稳定生产。论文的研究基于上述问题展开,提出了一种以管理终端为核心的监控多台压滤机运行的方法。将管理终端接入压滤机组CAN总线,通过CAN总线接收各台设备的运行状况,综合其运行状况、液位高度、启动优先级、进料口位置、卸料状态等信息,由管理算法得出管理决策。为避免决策结果因其因变量的波动而产生的不稳定性,推导了带有一定缓冲区间的决策计算算法,解决了管理决策结果的波动性。管理终端将决策结果通过CAN总线发送至控制单元,从而实现对压滤机组的协同管理功能。管理终端配置LCD触摸屏显示液位、压滤机组运行数据、决策结果,并且用户可通过LCD更改设备运行参数、查看设备历史运行数据等,配置了1个100M以太网接口,可用于实现对压滤机组的远程监控功能。实际应用表明,管理终端接入压滤机组CAN总线后,能够实时显示煤泥水缓冲池中原料液位,实现了按配置要求自动管理压滤机组启停,以及压滤机组的进卸料配合,实现了PC端、手机端远程监控。管理终端的引入减轻了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压滤机组的整体运行效率。该论文有图33幅,表11个,参考文献61篇。
翟宝蓉[5](2020)在《基于CAN总线的嵌入式人机交互终端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现代工业控制领域对人机交互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具有显示、操作和通信功能的人机交互终端能实现对控制设备的实时监控,在工业控制领域中成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工业领域中实现人机交互的方式,在分析以往人机交互中存在的问题和一般控制系统对人机交互终端的需求后,设计了与控制端通过CAN总线实现通信的嵌入式人机交互终端,并在快开压滤机系统中试验。通过分析工业控制领域中对人机交互终端在操作界面、监控画面、通讯接口方面的需求和系统性能要求,选择STM32F407ZGT6微处理器为系统的控制核心,基于μC/OS-Ⅲ实时操作系统和Em Win图形界面库,通过CAN总线与控制端通信,完成了系统整体方案的设计。首先根据系统功能需求设计了以STM32F407ZGT6为核心的最小系统模块、电源模块、液晶触摸屏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等硬件电路模块,并分析了各模块工作原理,按照电路原理图制作了硬件电路板,经过焊接、调试实现了人机交互终端硬件平台的开发。接着进行软件部分的开发,移植μC/OS-Ⅲ实时操作系统和Em Win图形界面库作为软件应用层开发的基础,根据终端需实现的功能确定了软件总体框架,包括多个交互界面显示设计、界面操作控制、CAN通信协议制定方面等,基于多任务操作系统按模块划分为CAN消息的接收和发送、触摸检测、界面管理、实时显示和动画显示多个功能独立的任务,由系统内核实现高效的任务管理调度、任务间的同步与通信,保证系统运行的实时性。本文开发的人机交互终端已在快开压滤机系统中试验,由多个不同的界面实现终端的监控功能,在界面通过动画显示、文字图形、触摸操作实现交互,交互终端和控制终端之间通过CAN通信实现数据的输入输出。为用户提供了友好、便捷的人机交互功能,经测试该终端可长时间稳定运行,满足系统的需求。
易文博[6](2020)在《基于Zynq-7000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数字存储示波器(Digital Storage Oscilloscope,DSO)作为常见的电子测量仪器,其本质是采用模数转换器(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完成对模拟信号采集、存储和重构的一种数字化图形显示设备。随着对模拟信号采样率和分辨率需求的提升,数据传输的带宽、样点存储的容量以及波形重构的速度成为提升DSO综合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提升系统性能往往是以提高系统功耗、增加系统体积为代价,采用高集成度的Zynq-7000异构处理平台作为DSO系统的主控核心,能有效地解决DSO系统性能与功耗、便携性之间的矛盾,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和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具体如下:1.根据DSO的基本原理和架构,通过分析DSO系统的数据流走向和多时钟域,将系统的硬件划分为数据采集、大容量存储和液晶显示控制三个子系统,并提出了一种以Zynq-7000异构处理器为核心,快速、灵活的DSO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2.研究和分析了ADC采集数据的工作原理和机制。结合Zynq-7000平台可扩展性强的特点,论述了并行CMOS接口ADC、串/并行低压差分(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LVDS)接口ADC以及多片ADC级联结构的数据采集方法,提出了基于Zynq-7000处理器的通用数据采集传输方案。3.通过分析Zynq-7000高速随机数据存储方式,结合处理器与可编程逻辑之间高带宽通信的优势,创新采用片上级联小容量先进先出(First Input First Output,FIFO)存储器的方法,将传统的环形数据存储结构改进并移植到异构处理器上,实现了大容量数据存储与传输接口。4.采用软知识产权集成(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grator,IPI)的设计方法,设计了轻量级液晶显示控制器架构。首次在Zynq-7000异构系统上成功部署结合了Free RTOS实时操作系统和u C/GUI用户图形接口的软件系统,分析并完成了数据传输类任务、控制类任务、存储类任务和波形显示类任务的划分、功能实现以及各个任务之间的通信,提出了一种与硬件耦合度较低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系统软件设计方法。本文最后以60M每秒采样次数(Sample Per Second,SPS)的并行传输接口ADC为例,通过对测量电路、软件程序的改进和整机系统测试,实现了频率参数测量误差优于10-6,电压参数测量误差优于4%,样点存储深度达到32Mpts,液晶显示速度达到90帧/秒,整机功耗小于10W的DSO系统。本课题研究结果展现了对高速、大带宽混合信号实现的一种异构嵌入式信号处理显示系统,具备高性能、低功耗、强可扩展性和低物料成本的优势。
莫金霖[7](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盆栽幼苗植物可以缓解疲劳、装饰展厅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在人们的生活环境里装扮着很重要的角色。盆栽幼苗的批量培育主要是在温室中进行的,传统的温室盆栽灌溉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判断植物的土壤干湿程度并决定浇水量,经验不足的园丁容易淋水太多或者太少,因自动化程度不够,人工干预过多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干扰了植被的健康生存。针对眼下温室盆栽浇灌系统中操作繁琐、周围数据采集单一、以及远程监控等实时性等问题,文章选取物联网、自动化、嵌入式等技能完成了整个基于物联网架构的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实现了温室盆栽的自动浇灌、环境参数采集与远程监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分析了目前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一般性需求,讨论了 Bluetooth、WiFi和NRF24L01等组网方案的优缺点,根据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相关特性,设计了总体框架。其次,设计了系统底层的NRF24L01无线传感网。硬件上,完成了传感器节点中NRF24L01光照度模块、土壤湿度模块、温湿度模块和无线模块的原理图绘制。软件上,基于Small RTOS51实时操作系统为NRF24L01无线传感网设计了一种网络地址分配方法,并设计了一种简单的路由算法,促成了温室盆栽植物的环境数据收罗与传输,以及下发自动灌溉控制指令等。其三,完成了 Linux嵌入式主控平台的人机交互页面、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运用Linux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自动灌溉系统,并基于Qt设计了ARM开发板上的人机交互程序,实现了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近端监控。第四,介绍了远程监控CGI的工作原理,构建了以B/S结构为主的Web远程监控中心,设计了远程监控界面、CGI程序和Web服务器,完成了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远端监控。最后,完成了 NRF24L01无线传感网试验和整机系统机能试验。实验成效讲述,本次所测试的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达到了预期效果,运行平稳,且简单易用,存在很大的推广市场。
蔺素宏[8](2020)在《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分腔独立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液伺服系统具有功率密度高、动特性好、输出力大等特点,在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疲劳测试、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典型的电液伺服系统中,每个执行器由一个四边滑阀驱动,靠控制边的节流作用实现对输出参数的控制,效率较低且控制边只能联动调整,对重载复杂工况下的应用带来挑战。分腔独立控制技术消除了控制边之间的机械连接,具有更好的控制特性和更灵活的控制方式。本课题在“太原重型机械装备协同创新中心(1331工程)”的资助下,针对分腔独立控制技术应用到重载电液伺服系统时,控制精度无法满足要求的问题,分别从系统的阻尼特性和系统的闭环控制算法两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为了便于分析验证系统的特性,搭建了试验平台,设计了试验台的计算机测控系统。并且对试验平台进行数学建模,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一方面,针对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受负载力干扰容易产生振荡、超调的问题,研究了系统的阻尼特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加速度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利用出口容腔可以独立控制的特性,通过控制液压缸的背压对系统产生阻尼效果,从而抑制系统的振荡。理论推导分析、仿真和试验表明,基于加速度反馈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可以提高系统的阻尼比,达到降低负载力干扰的目的。另一方面,考虑到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中,针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干扰问题,把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干扰观测器与动态面控制算法结合,利用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扰动在线估计,从而降低负载力对系统的干扰,控制精度得到提高。然后,由于所研究的动态面控制算法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被控对象的精确模型,然而不同的工程应用场合,被控对象的模型结构及阶次不同,导致控制算法不尽相同。因此,以工程应用为目标,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不依赖数学模型的基于分段线性饱和函数的自抗扰控制算法。把由参数摄动、非线性等因素导致的不确定,以及负载对系统的干扰归为系统的总扰动,仅需构建一个扩张观测器即可对系统总扰动在线观测,从而简化了控制算法。用分段线性饱和函数代替经典自抗扰控制算法中的饱和函数,降低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便于工程应用。此外,由于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需要同时对两个阀进行控制,现有的控制器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文设计了适用于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的智能化控制器软件、硬件以及上位机软件。控制器内集成了LUA脚本解释器,可以通过脚本程序扩展控制器的功能,增加了灵活性,体现了智能化。制作了控制器样机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控制器控制精度较高,运行稳定,具有一定的智能化水平。最后,研究了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在液压滚切剪机上的应用。为了保证系统控制精度的同时提高液压系统的能效,提出了基于可变供油压力的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采用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算法设计了控制器,并研究了系统的节能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电液伺服系统控制精度较高,达到了节能的目的。
胡嘉斌[9](2020)在《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进步,家居环境中存在的各类有害气体,和易燃易爆气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对生命安全带来巨大隐患。研究具备智能化属性,支持环境自动检测和网络报警功能的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对保障人们安全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研究课题入手,对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实现,API编程接口定义,以及系统测试验证等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首先对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系统功能需求、非功能性需求和约束需求进行分析。然后设计了软件平台各个功能模块,最后提出检测系统软件架构。(2)实现了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嵌入式软件程序。软件程序包括硬件抽象层(HAL),中间件(Middleware)和应用层(Application)各个部分的代码。系统采用STM32硬件平台,使用STM32 HAL硬件抽象层接口开发驱动程序。移植了FatFS文件系统,emWin图形库,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中间件。根据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需求,实现了多线程任务,完成有害气体检测系统业务逻辑。(3)设计完成了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测试用例,并进行了系统验证。为了增加嵌入式系统的稳定性,使其能够可靠的长时间运行,针对系统软件测试方法和流程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合了行业应用中所使用的测试方法,设计了嵌入式软件模块白盒测试用例,用于测试系统正确性和稳定性,该测试用例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类似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本文以家庭有害气体检测设计和实现为目标,应用了嵌入式系统,传感器数据采集和无线网络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为有害气体检测相关的智能家居应用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应用方案。
王莉莉[10](2020)在《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泵是我国工业生产中的关键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连续化、自动化的水泵设备融入到工业生产中,同时工作环境也日趋恶劣,这将导致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猛增。因此,生产环境中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受到工业界的重点关注,尤其是水泵电动机的振动监测技术。目前,振动信号分析仪是用来监测水泵振动信号的首选工具,但是市场上的一些振动信号分析仪价格十分昂贵。基于以上背景,为监测水泵在工作中的运行状态,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事件,本文将介绍一种用于监测水泵振动状态的监测仪。该监测仪以树莓派为嵌入式操作系统,通过有线LAN与数据采集器连接,并采用TCP协议与之交互,获取实时的振动加速度数据。将采集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振动信号的时频域信息,从而帮助检测人员判断水泵的基本运行情况,最终达到对水泵的有效监控。嵌入式系统一方面把实时振动的原始数据和统计信息保存在MySQL数据库中;另一方面通过HTTP协议,把振动加速度参数上传至服务器(云端)。嵌入式系统外接显示器、键盘和鼠标,以便用户现场查看数据、图表;用户也可通过VNC软件登录嵌入式系统,远程查看水泵的实时监测信息。本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通过应用Qt/Embedded嵌入式GUI软件技术,设计出一款简洁美观、易于操作的界面系统,实现合理高效的监控。本文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针对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一些昂贵的状态监测设备,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相对经济的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系统,其成本仅仅是树莓派、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器的价格,大大节约了成本,同时实现了对水泵振动的实时监测,给工作人员带来了便利。(2)针对柯桥某水厂对水泵振动监测系统提出的功能需求,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加以实现,将需求分为监测系统的软件功能需求以及GUI界面需求。针对软件功能需求,本文通过数据采集以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实现了实时监测功能;针对GUI界面需求,本文利用Qt编程设计并实现了监测系统中的各个界面功能。(3)最后,在测试环境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分别对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以及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的各个软件功能模块和各个界面模块均能够正常运行,且满足功能设计,性能良好。
二、基于RTOS的GUI软件框架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RTOS的GUI软件框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为什么要使用嵌入式操作系统 |
1.1.2 操作系统移植的目的与必要性 |
1.2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ThreadX RTOS研究现状 |
1.2.2 i.MX处理器研究现状 |
1.3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主流技术 |
1.3.1 Linux移植 |
1.3.2 BootLoad选择及对比 |
1.3.3 移植方案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开发环境 |
2.1 开发平台 |
2.2 硬件环境 |
2.2.1 i.MX 6Quad处理器 |
2.2.2 JLink调试器 |
2.3 软件环境 |
2.3.1 ThreadX RTOS代码 |
2.3.2 固件库代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植方案 |
3.1 移植方案综述 |
3.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 |
3.2.1 i.MX6Q开发板启动流程 |
3.2.2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方案设计 |
3.3 固件库移植 |
3.3.1 SDK中的文档 |
3.3.2 裁剪固件库 |
3.3.3 C语言部分移植 |
3.3.4 汇编部分移植 |
3.4 GUIX移植 |
3.4.1 使用guix_medical例程 |
3.4.2 使用GUIX Studio更改配置 |
3.4.3 添加入ThreadX RTOS工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ThreadX RTOS内核移植实现 |
4.1 ThreadX RTOS产品介绍 |
4.2 ThreadX RTOS工作机制 |
4.2.1 初始化 |
4.2.2 线程执行 |
4.2.3 中断服务例程 |
4.2.4 程序定时器 |
4.3 软件部分 |
4.3.1 源代码 |
4.3.2 工程属性 |
4.4 硬件部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件库移植实现 |
5.1 固件库综述 |
5.1.1 什么是固件库 |
5.1.2 固件库的优点 |
5.2 固件库裁剪 |
5.2.1 固件库分析 |
5.2.2 固件库裁剪 |
5.3 C语言代码移植 |
5.3.1 头文件 |
5.3.2 armcc兼容GNU C |
5.3.3 修改宏 |
5.3.4 设置mmu table |
5.4 汇编代码移植 |
5.4.1 ARM汇编语法 |
5.4.2 GNU汇编语法 |
5.4.3 移植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GUIX移植实现 |
6.1 GUIX产品介绍 |
6.1.1 GUIX的特性 |
6.1.2 GUIX的优点 |
6.1.3 GUIX开发工具 |
6.1.4 GUIX源代码 |
6.2 GUIX Studio的配置 |
6.3 GUIX例程移植 |
6.3.1 库文件 |
6.3.2 头文件 |
6.3.3 中断服务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驱动编写 |
7.1 I2C通信总线驱动 |
7.1.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
7.1.2 代码实现 |
7.2 IPU显示模块驱动 |
7.2.1 设备信息及固件库代码分析 |
7.2.2 代码实现 |
7.3 GT911触屏模块驱动 |
7.3.1 硬件分析 |
7.3.2 代码实现 |
7.3.3 GT911中断配置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调试及分析 |
8.1 FVP平台调试 |
8.1.1 scatterload问题 |
8.1.2 应用层GUIX中的问题 |
8.2 实机运行 |
8.2.1 运行画面 |
8.2.2 监控画面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工作总结 |
9.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cortexA9.s汇编代码 |
附录B I2C驱动代码 |
1 bsp_imx6_i2c.h |
2 bsp_imx6_i2c.c |
附录C IPU驱动代码 |
1 bsp_imx6_ipu.h |
2 bsp_imx6_ipu.c |
附录D触屏模块驱动关键代码 |
1 bsp_imx6_touch.h |
2 bsp_imx6_touch.c |
附录E中断控制器驱动代码 |
1 bsp_imx6_touch_eim_int.h |
2 bsp_imx6_touch_eim_int.c |
致谢 |
(2)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重点 |
1.3.1 船载多源异构传感器采集及通信方式的研究 |
1.3.2 传感器节点控制器网络的数据传输方式及控制方法的研究 |
1.3.3 可视化界面与船载软件/远程平台对接相关研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分析 |
2.1.1 系统需求分析与规格说明 |
2.1.2 系统设计概况 |
2.2 硬件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
2.2.1 节点控制器外接设备接口与数据类型 |
2.2.2 从节点控制器结构设计 |
2.2.3 主节点控制器结构设计 |
2.2.4 组网方式设计 |
2.3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分析 |
2.3.1 从节点控制器软件结构设计 |
2.3.2 主节点控制器软件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电路原理图和PCB设计工具软件选择 |
3.2 主节点控制器电路设计 |
3.2.1 MCU最小系统模块电路 |
3.2.2 外部存储器模块电路 |
3.2.3 外接设备模块电路 |
3.2.4 人机交互模块电路 |
3.2.5 报警模块电路 |
3.3 从节点控制器电路设计 |
3.3.1 MCU最小系统模块电路 |
3.3.2 测试模块电路 |
3.3.3 传感器连接模块电路 |
3.4 主/从节点控制器组网通信模块电路 |
3.5 硬件系统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设计平台选择 |
4.2 主/从节点控制器主要工作流程设计 |
4.2.1 主节点控制器主要工作流程设计 |
4.2.2 从节点控制器主要工作流程设计 |
4.3 移植与配置 |
4.3.1 Free RTOS |
4.3.2 Fat Fs |
4.3.3 em Win |
4.3.4 RL-TCP |
4.4 传感器数据解析程序设计 |
4.4.1 RS232 通信程序设计 |
4.4.2 RS485 通信程序设计 |
4.4.3 1-Wire通信程序设计 |
4.4.4 A/D通信程序设计 |
4.5 组网程序数据包设计 |
4.6 SD卡存储程序设计 |
4.7 外接通信设备程序设计 |
4.7.1 VSAT通信程序设计 |
4.7.2 北斗/GPS通信程序设计 |
4.7.3 4G通信程序设计 |
4.8 LCD显示程序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 |
5.1 硬件测试 |
5.2 软件测试 |
5.2.1 组网测试 |
5.2.2 使用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设备实物图 |
附录二:主/从节点控制器实物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论文创新性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工业相机研究现状 |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核处理器上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
2.1 多核处理器 |
2.2 对称嵌入式系统 |
2.3 非对称嵌入式系统 |
2.3.1 虚拟化 |
2.3.2 各核心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
2.4 双操作系统结构的关键技术 |
2.4.1 Huawei LiteOS结构 |
2.4.2 双操作系统内核启动方式 |
2.4.3 双操作系统通信方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系统显微相机硬件结构与电路设计 |
3.1 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
3.2 硬件核心模块 |
3.2.1 主控芯片模块 |
3.2.2 内置存储模块 |
3.2.3 图像采集模块 |
3.2.4 外设接口模块 |
3.3 双系统显微相机样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软件设计 |
4.1 双系统显微相机总体软件框架 |
4.2 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系统环境设计 |
4.2.1 开发环境搭建 |
4.2.2 软件运行内存划分 |
4.2.3 固件分区设计 |
4.3 双系统显微相机驱动程序的开发 |
4.3.1 图像传感器驱动 |
4.3.2 RTC驱动 |
4.4 双系统显微相机中间件的设计 |
4.4.1 中间件结构 |
4.4.2 COMMON模块设计 |
4.4.3 ISP模块设计 |
4.4.4 VIDEO模块设计 |
4.4.5 UVC模块设计 |
4.4.6 LITEOS模块设计 |
4.4.7 TEST模块设计 |
4.5 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快速启动分析与优化 |
5.1 快速启动优化总览 |
5.2 U-boot优化 |
5.2.1 U-boot裁剪 |
5.2.2 U-boot启动流程优化 |
5.3 Linux内核优化 |
5.3.1 Linux内核裁剪 |
5.3.2 关闭Linux内核打印 |
5.4 程序流程优化 |
5.4.1 驱动加载优化 |
5.4.2 快速启动参数 |
5.5 其他通用优化 |
5.5.1 硬件解压缩 |
5.5.2 文件系统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系统显徽相机整体展示 |
6.1 相机工作场景测试 |
6.2 ISP功能测试 |
6.3 视频编解码性能测试 |
6.3.1 编码 |
6.3.2 解码 |
6.4 UVC测试 |
6.5 快速启动测试 |
6.5.1 测试方法 |
6.5.2 测试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2.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需求分析及整体设计 |
2.1 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需求分析 |
2.2 压滤机组管理终端的整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压滤机组管理终端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
3.2 硬件部分各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压滤机组管理终端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部分总体设计 |
4.2 搭建软件开发平台 |
4.3 管理终端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测试试验 |
5.1 管理终端机械环境适应性试验 |
5.2 管理终端协同管理终端软件测试 |
5.3 管理终端应用情况总结 |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主要技术成果 |
6.3 优缺点 |
6.4 改进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CAN总线的嵌入式人机交互终端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人机交互方面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人机交互终端的整体方案设计 |
2.1 人机交互终端的功能分析 |
2.2 人机交互终端的性能分析 |
2.3 系统的软硬件平台选择 |
2.4 CAN总线通信方式 |
2.5 终端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3 人机交互终端的硬件部分设计 |
3.1 硬件部分总体设计 |
3.2 硬件各模块的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人机交互终端的软件部分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的建立 |
4.2 软件部分总体设计 |
4.3 应用层软件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人机交互终端的调试及试验 |
5.1 硬件电路的实现和调试 |
5.2 交互终端功能及试验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Zynq-7000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数字示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基于ZYNQ平台示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功能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研究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需求分析 |
2.1.2 研究重点与实现难点 |
2.2 相关原理分析 |
2.2.1 采集系统基本原理 |
2.2.2 等精度测频原理与误差分析 |
2.3 器件选型 |
2.3.1 异构处理器选型 |
2.3.2 外围模块选型 |
2.4 软硬件总体方案研究与设计指标 |
2.4.1 操作系统方案分析 |
2.4.2 软硬件总体架构方案设计 |
2.4.3 系统参数指标定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存储示波器硬件系统设计 |
3.1 硬件总体架构分析 |
3.1.1 系统数据流分析 |
3.1.2 系统复位与时钟域分析 |
3.2 数据采集子系统研究与设计 |
3.2.1 FPGA数据采集接口逻辑设计与实现 |
3.2.2 多ADC结构的ZYNQ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3.2.3 基于ZYNQ的高速采样数据传输研究 |
3.3 大容量数据环形存储及传输结构 |
3.3.1 传统深存储方案分析 |
3.3.2 大容量数据深存储方案改进设计 |
3.3.3 基于双FIFO结构的触发传输设计与实现 |
3.4 液晶显示子系统研究与设计 |
3.4.1 触控接口设计 |
3.4.2 背光控制设计 |
3.4.3 轻量级液晶控制器设计方案研究 |
3.4.4 片内流化数据传输设计与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存储示波器软件系统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与总体架构设计 |
4.1.1 开发环境及设计资源 |
4.1.2 系统软件设计架构 |
4.2 硬件抽象层接口驱动程序设计 |
4.2.1 基于AXI_Lite总线的通用接口驱动 |
4.2.2 高性能接口与Cache一致性问题研究 |
4.3 uC/GUI用户图形界面软件设计 |
4.3.1 示波器界面布局设计 |
4.3.2 图形接口像素填充与索引 |
4.3.3 帧缓存与SDRAM存储器 |
4.4 基于Free RTOS的系统软件设计 |
4.4.1 示波器功能划分与系统任务 |
4.4.2 任务间同步与通信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频电路改进与水平分辨率测试 |
5.2 垂直分辨率与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5.3 液晶显示子系统测试与优化 |
5.3.1 LCD控制器功能测试与驱动优化 |
5.3.2 液晶显示系统性能测试 |
5.4 功耗测试及综合性能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7)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总体设计 |
2.1 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一般性需求 |
2.2 底层无线传感网的组网方案 |
2.3 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总体设计 |
2.3.1 NRF24L01无线传感网 |
2.3.2 嵌入式Linux主控平台 |
2.3.3 Web远程监控中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RF24L01无线传感网设计 |
3.1 无线传感网硬件设计 |
3.1.1 NRF24L01无线模块 |
3.1.2 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
3.1.3 土壤湿度传感器模块 |
3.1.4 光照度传感器模块 |
3.2 无线传感网软件设计 |
3.2.1 Small RTOS51操作系统 |
3.2.2 网络地址分配 |
3.2.3 路由算法设计 |
3.2.4 环境参数采集与自动浇灌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嵌入式Linux主控平台设计 |
4.1 嵌入式主控平台硬件设计 |
4.2 嵌入式主控平台软件设计 |
4.2.1 uboot构建 |
4.2.2 kernel移植 |
4.2.3 根文件系统制作 |
4.3 嵌入式主控平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Web远程监控中心设计 |
5.1 Web服务器设计 |
5.2 CGI程序设计 |
5.2.1 CGI的接口标准 |
5.2.2 CGI的设计方案 |
5.3 远程监控界面设计 |
5.3.1 远程监控界面的需求分析 |
5.3.2 Web监控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6.1 NRF24L01无线传感网测试 |
6.1.1 无线通信测试 |
6.1.2 WSN自组网测试 |
6.2 整机系统性能测试 |
6.2.1 自动浇灌测试 |
6.2.2 远程Web监控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分腔独立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分腔独立控制系统综述 |
1.2.2 电液伺服系统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电液伺服控制器研究现状 |
1.2.4 现场总线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建模及实验平台的搭建 |
2.1 引言 |
2.2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原理 |
2.3 试验台的搭建及计算机测控系统 |
2.3.1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试验台的搭建 |
2.3.2 试验台计算机测控系统 |
2.4 试验平台建模及分析 |
2.4.1 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 |
2.4.2 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主动阻尼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主动阻尼控制策略的提出 |
3.3 基于加速度反馈的主动阻尼控制策略 |
3.4 仿真分析 |
3.5 试验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非线性动态面控制 |
4.1 引言 |
4.2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 |
4.2.1 位置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 |
4.2.2 压力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 |
4.3 基于非线性跟踪微分器和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 |
4.3.1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 |
4.3.2 非线性干扰观测器 |
4.3.3 位置控制器设计 |
4.3.4 压力控制器设计 |
4.4 试验及结果分析 |
4.4.1 位置控制子系统试验 |
4.4.2 压力控制子系统试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 |
5.1 引言 |
5.2 自抗扰控制理论 |
5.2.1 跟踪微分器 |
5.2.2 扩张状态观测器 |
5.2.3 自抗扰控制器 |
5.3 基于分段线性饱和函数的自抗扰控制 |
5.3.1 分段线性饱和函数 |
5.3.2 基于分段线性饱和函数的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
5.4 仿真分析 |
5.5 试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专用智能控制器设计 |
6.1 引言 |
6.2 需求分析 |
6.3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6.3.1 主控芯片选型 |
6.3.2 硬件电路设计 |
6.4 控制器软件设计 |
6.4.1 基于MFC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
6.4.2 嵌入式软件设计 |
6.4.3 基于Simulink Coder的嵌入式代码生成 |
6.4.4 可编程功能的实现 |
6.5 控制器样机制作 |
6.6 样机测试分析 |
6.6.1 试验系统搭建 |
6.6.2 试验及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分腔独立控制电液伺服系统在液压滚切剪机上的应用研究 |
7.1 引言 |
7.2 液压滚切剪工作原理 |
7.3 滚切剪电液伺服系统建模 |
7.3.1 位置伺服系统建模 |
7.3.2 压力伺服系统建模 |
7.4 控制器设计 |
7.4.1 供油压力调节器 |
7.4.2 位置控制器设计 |
7.4.3 背压控制器设计 |
7.5 试验测试及特性分析 |
7.5.1 位移/压力跟踪特性 |
7.5.2 能效特性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概念和实现技术 |
2.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概念 |
2.2 有害气体检测标准和相关指标 |
2.3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传感器种类 |
2.4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的实现技术 |
2.4.1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实现 |
2.4.2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软件需求分析和架构设计 |
3.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功能性需求 |
3.2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约束需求 |
3.4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
3.5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嵌入式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嵌入式软件程序实现 |
4.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软件模块设计 |
4.1.1 液晶显示模块 |
4.1.2 数据存储处理模块 |
4.1.3 有害气体检测模块 |
4.1.4 温湿度数据采集模块 |
4.1.5 无线数据通信模块 |
4.1.6 RTC实时时钟模块 |
4.2 硬件抽象层(HAL)程序代码实现 |
4.2.1 LED驱动程序实现 |
4.2.2 触摸电阻屏液晶驱动程序实现 |
4.2.3 有害气体传感器驱动程序实现 |
4.2.4 NOR Flash驱动程序实现 |
4.2.5 WIFI通信模块驱动程序实现 |
4.2.6 温湿度传感器驱动程序实现 |
4.2.7 RTC时钟驱动程序实现 |
4.2.8 串口调试驱动程序实现 |
4.3 中间件(Middleware)程序代码实现 |
4.3.1 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移植 |
4.3.2 emWin图形库软件移植 |
4.3.3 FatFS文件系统移植 |
4.4 应用层(Application)程序代码实现 |
4.4.1 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任务实现 |
4.4.2 无线通信任务实现 |
4.4.3 GUI交互任务实现 |
4.4.4 系统空闲任务实现 |
4.5 数据帧和通信协议 |
4.5.1 通信数据帧和通信协议的定义 |
4.5.2 通信协议栈的代码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调试和测试 |
5.1 有害气体检测系统测试流程设计和基本功能验证 |
5.2 程序测试工具和方法 |
5.2.1 使用JTAG仿真器 |
5.2.2 使用逻辑分析仪分析驱动程序 |
5.2.3 使用串口输出信息追踪程序执行 |
5.3 系统测试用例 |
5.3.1 模块单元测试用例 |
5.3.2 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用例 |
5.4 软件性能测试和稳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振动信号处理 |
1.2.2 状态监测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开发的相关技术 |
2.1 嵌入式系统简介 |
2.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2.1.2 嵌入式系统的结构 |
2.2 Qt/Embedded简介 |
2.2.1 Qt/Embedded概述 |
2.2.2 Qt/Embedded总体架构 |
2.2.3 Qt/Embedded的 C/S模型 |
2.2.4 Qt/Embedded的核心机制 |
2.3 HTTP协议简介 |
2.4 TCP协议简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泵振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 总体需求分析 |
3.2 总体方案设计 |
3.2.1 框架设计 |
3.2.2 方案设计 |
3.3 硬件选型 |
3.3.1 CPU |
3.3.2 振动加速度传感器 |
3.3.3 数据采集卡 |
3.4 软件选型 |
3.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4.2 嵌入式GUI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泵振动监测仪的软件功能设计 |
4.1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方案 |
4.1.1 数据采集功能 |
4.1.2 数字滤波功能 |
4.1.3 数字积分功能 |
4.1.4 自适应坐标功能 |
4.1.5 数据库功能 |
4.1.6 数据上传功能 |
4.1.7 显示功能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GUI设计 |
5.1 界面的总体设计 |
5.2 界面的详细设计 |
5.2.1 菜单栏设计 |
5.2.2 左侧树图设计 |
5.2.3 右侧界面设计 |
5.2.4 数据库设置界面设计 |
5.2.5 测量设置界面设计 |
5.2.6 关于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搭建 |
6.2 测试及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4 发明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基于RTOS的GUI软件框架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RM DS-5平台设计ThreadX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D]. 郭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基于多种通信方式的船舶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弋平. 兰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D]. 瞿伟. 浙江大学, 2021(09)
- [4]基于CAN总线的压滤机组协同管理终端的研究与开发[D]. 欧阳昇.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5]基于CAN总线的嵌入式人机交互终端的设计与开发[D]. 翟宝蓉.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2)
- [6]基于Zynq-7000的数字存储示波器系统研究与实现[D]. 易文博.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7]基于物联网的温室盆栽自动浇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莫金霖.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重载电液伺服系统分腔独立控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D]. 蔺素宏.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9]家庭有害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和实现[D]. 胡嘉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基于树莓派的水泵振动监测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D]. 王莉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