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办公室工作要注重五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龙[1](2021)在《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党的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石,是有效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既是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本文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初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概念,提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应包括正确的目标价值、组织建设质量、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制度建设质量、考核评价质量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基层党建理论进行梳理和阐述,系统考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提出马克思主义基层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命题。在此基础上,论文阐明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论述高校基层党建五个方面的目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学校治理、团结动员师生、推动学校改革发展,提出高校基层党建三大价值取向,即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阐述基层党建应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在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进行历史考察,分析上海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益的经验和历史启示。同时对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进行分析,总结高校基层党建取得的五个方面的成绩,分析院(系)党组织建设、基层党支部建设、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及基层党建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六个方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路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
王琪[2](2020)在《新时期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税收行为属于人类社会的独有行为,产生于历史发展的一定进程,又伴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推进,至今已有几千年时间。税收,是国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无形之手,用来保障、服务及发展民生。由此,开展好税收宣传工作是各级税务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税收政策,更好地服务税收各项工作开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税收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税收事业也越来越趋向于科学化、精细化,税收宣传工作相应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加强传统媒体组织力度、创新开拓新媒体展示平台等方式,在社会各界的配合下,税收宣传工作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变化和成绩,更加精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能贴近纳税人宣传预期。然而在宣传成效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现有宣传方式的不足和问题,距离纳税人满意度和纳税遵从还有一定差距,税收宣传与税收保障、服务、发展民生的职能还没有完全匹配。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2018年7月秦皇岛市新税务机构成立,带来一系列税收工作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抓紧时间在开展税收宣传工作过程中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科学、精准固化理论,形成体系,以指导税收宣传工作开展,达到提升纳税人遵从度的目的,帮助办税人自觉依法纳税,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红利都落到实处。本研究以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为对象,在对近年来秦皇岛市税务部门税收宣传工作成绩进行肯定的基础上,总结新时期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现存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进行科学总结。通过对税收宣传概念的厘定和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税收遵从理论、传播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德国、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和珠海、北京、石家庄、唐山、北海等地区先进经验的借鉴,得出相关启示。根据秦皇岛税收宣传的现状和地方实际情况,提出从源头上加强对税收宣传工作的重视、打造全方位大宣传格局、用现代化方式将税收宣传工作引向潮流、满足纳税人个性化宣传需求、打造专业化税收宣传人才团队五个对策,为税收现代化固本夯基。
李雯[3](2020)在《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新技术在公安装备中的广泛应用和公安工作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安装备的整体规模已经发展到数十个门类、上千种品种。然而,面对同一种公安装备中众多不同型号不同批次的装备,如何加强公安装备采购管理,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根据公安工作实践和特色做出符合科学性、凸显实战性、采购效能高的决策显得至关重要。对公安工作而言,公安装备采购是公安装备服务于警务实战的基础,不可忽视公安装备自身具有的性能对于制服和惩治犯罪分子的影响,同时装备采购是环环相扣的,在以往简单采买的基础上引入对装备采购全寿命效能和成本的关注,不仅有利于促进公安装备的价值发挥最大化,也对保障民警切身权益和保证公安采购的清正廉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基于价值工程理论,结合公安装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以公安装备采购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公安装备效能评价和成本管理两个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实战性、便利性进行量化,摒弃以往凭借主观意愿采购的方法,将装备采购的链条延伸至采买结束后整个装备服役周期内有关效能和成本的所有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安装备价值分析的方法并运用到实例分析中,通过对5款背负式催泪驱散器进行指标打分,论证出最具有采购价值的装备,创新性地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指导装备采购工作,去除人为因素,使得装备采购工作更具客观性。更重要的是,本文建立的全寿命装备采购模型对于改变装备定型工作滞后的现状,实现装备性能有效发挥并切实提高民警自身安全保障,实现全寿命周期内各项装备性能保持最佳状态,从而实现装备采购价值最大化的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之上指明了优化公安装备采购效能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本文对于公安装备采购价值的影响因素分为公安装备效能和成本两个方面,其中对公安装备采购价值影响最大因素体现在装备效能中表现为可靠性、实战性;第二,公安装备采购效能对于采购价值的影响起正向调节作用,采购成本在装备采购价值中起到反向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前期准备采购人才队伍、多元论证采购方案,中期合理公开采购过程、科学制定采购合同,后期建立采购反馈制度五个方面为公安装备采购优化提出对策建议,预期能够促进与完善我国公安机关装备价值分析制度建设,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安装备采购效能。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姜馥蓉[5](2020)在《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文中认为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是否适应所处的社会,这种适应一般会涉及其在底层社会的身份建构、被认同和信任等。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不同的地区的传播各有特色。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承个案是必要的。本研究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拟沿着民族志书写和解释人类学的范式,对一个在河西走廊有数百年盛名的乡村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汉族社会的互融与共生情景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说明性,力求为更有效地对类似文化现象的解读提供案例参考。文章首先纵向梳理了历史时期藏传佛教进入河西走廊的宏观社会历史背景及武威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传承概况;观察地方外部社会力量如何影响藏传佛教金塔寺的重建及其在地方社会的面貌;藏传佛教金塔寺在进入汉族村落以后如何对群体和个人产生影响,是否以及何种程度上参与并形塑信众的世俗生活和宗教信仰;以及藏传佛教金塔寺进入地方汉族文化环境后与地方传统宗教信仰之间的互动状况,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引起各自微妙的变化,并影响藏传佛教金塔寺在地方社会的融入。其次,在对田野调查整体情况的把握基础上,提出结论和思考。文章的研究结论认为:对宗教信仰的阶序建构,乃是个案中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并通过观察村民个体、村落整体以及村落社会中的一些宗教行为这三个方面,探讨藏传佛教金塔寺与地方汉族村落的互融对后者产生的一些具体影响。提出考察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这样多元文化环境中融入案例的价值即在于,更好理解多民族、多文化共生互动的特点,从而为理解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等宏大理论提供具象的认知。此外,通过对田野调查整体情况的把握,文章思考了两个问题:一是反思“民间佛教”的概念,提醒相关研究者在运用此类概念时,不能忽略佛教信仰者的内部视角;二是以案例为基础,讨论如何在基层社会践行“宗教中国化”,以及在基层社会践行“宗教中国化”的必要性。
栗时超[6](2020)在《延安时期(1935-1948)李维汉统战理论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国,统一战线的革命历史地位是无可取代的。统一战线这一重要革命法宝在各个时期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革命、建设的胜利,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李维汉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参与统战工作的革命战士之一。早在延安时期,统一战线实践工作中就有李维汉的身影,其在延安时期的统战实践和统战思想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中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延安时期对李维汉的实践工作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是延安时期李维汉统一战线理论的理论基础,而李维汉在湖南大革命时期的实践经验和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工作是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形成的“地基”。文章主体框架包括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特点以及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首先,延安时期李维汉统一战线理论主要内容有: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包括党的领导权问题、以及统一战线的阶级基础问题等;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包括党派间的民主思想、党内民主思想以及社会民主思想等;民族、宗教问题理论,包括民族的历史问题、关于民族平等的论断、宗教特性和宗教信仰自由的问题等。其次,对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实践性特点进行分析。最后,论文对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历史价值包括:对党政制度的贡献、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贡献以及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贡献;当代价值包括:根据时代特征适时调整统战政策、坚持科学的统战方法、和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李炫瑶[7](2019)在《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云南省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现状的个案分析。导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的提出、研究背景、国内相关领域文献综述、核心概念、主要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介绍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现状;第二部分,分析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研究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背后深层次原因,并得出影响政策执行效果的各项因素;第四部分,对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效果的优化路径进行思考。
陈欢欢[8](2019)在《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产生的效应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生活状态、发展能力、福利状况等密切相关,与国家发展、执政基础的巩固紧密相连。作为一个世纪性话题,其本质核心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世情深刻变化的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涵盖面广,涉及点多,民生逐步成为政治话题凸显着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基于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基础上,分析和思考新时代的民生问题,遵循唯物辩证法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事物普遍发展相互联系、辩证统一”基本原则,创造性提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有机统一的“大民生”理论。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发展理念,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践表明,习近平民生理论不仅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三大规律”的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同时成功指导了新时代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延续了中国共产党前几届领导集体深刻的“三为民”情怀。同时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方法论。其卓越地历史贡献,无不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光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始终保持问题意识,运用文献分析法与归纳演绎法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社会系统研究等主要方法,以习近平民生理论思想内核、具体实践、方法论的逻辑构成为经,以新疆有待解决共性、特性并存的民生问题为坐标,以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要举措为纬,梳理了与习近平民生理论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时代背景,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创新及具体在新疆指导的民生实践活动,并对实践中取得的成效,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总结分析,以此为新疆进一步践行民生发展提供几点思考。本文研究的逻辑框架以“民生问题”历史定位为轨迹,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主轴。论文整体结构由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构成。绪论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论文研究的背景及选题价值;第二,国内外关于习近平民生理论的研究现状及综述;第三,归纳概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第四,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第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正文框架由理论研究、实践分析、个人思考三部分建构,具体由六章内容支撑。理论部分由正文的第一、二两章构成:第一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和时代背景。首先,归纳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及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为习近平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其次,重点分析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新世情和国内深刻的时代大变局背景;最后,系统论述习近平民生理论萌动和生长的过程。第二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由思想内核和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两部分逻辑构成。思想内核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理论品格和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旨归。实践方案围绕社会治理、经济发展、“七有”保障目标具体展开,为新疆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对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主要从发展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不同视角进行归纳: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取得伟大胜利提供参考,同时为新疆民生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分析部分由正文的三、四、五章构成:第三章阐述了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新时代面临的新要求。首先,必要性主要通过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二是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三是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其次,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具体由新时代新疆发展程度滞后,发展动力不足,总目标实现构成。第四章阐述了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结合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将以“访汇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和九大惠民工程建设,作为探讨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重大举措,着重阐述新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在“七有”,“八更”目标上发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五章阐述了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对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的实践成效进行总结;其次,对实践成效中具有规律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再次,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均衡发展和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创新。最后,根据新疆具体实情,从发展动力、社会环境、以及干部和群众主观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个人思考部分主要是论文的第六章。根据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对新疆如何更进一步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提出几点思考。首先,继续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继续坚持问题意识,以矛盾的视角推进新疆民生建设更平衡更充分发展;再次,继续坚持实践论,通过聚焦民生建设“七有”目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扣人民群众的“五性”需求,提升民生法治思维,不断织补民生短板,以此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有机统一。
邵维奕[9](2018)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税收宣传是税收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普及税法相关知识、传播税收文化理念、增进征纳双方交流和信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只有纳税服务得到优化,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得以提升,税务机关优良的社会形象得以树立,才能为进一步营造诚信纳税的意识提供基础。西双版纳州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税收宣传管理起步较晚,缺乏相关实践经验,硬件条件单薄,再加上人员数量和整体素质及相关工作技能的缺失限制了税收宣传的效果,但是借助得天独厚的民族地区文化和区位优势,税收宣传也正在不断进行有益探索、实践和完善。本文将采取查阅资料、深度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双版纳州税收宣传现状及存在问题,借鉴中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和部分先进地区的税收宣传经验,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为提高税收宣传工作水平,构建和谐融洽税收舆论氛围提供参考。该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该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查阅、整理并汇总大量的数据资料,结合国内、国外有关税收宣传方面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最终形成了本文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分析了该选题涉及的一系列重要概念。第三部分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该地区税收宣传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税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第四部分列出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税收宣传工作的典型案例,并通过对上述地区优秀税收实践的分析,总结经验。第五部分,在理论指导下,结合有益经验,分析如何有效解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税收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借由该选题关于解决方案及对策方面提出的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西双版纳州重新塑造宣传观念,为如何进一步明确税收宣传的发展方向指明道路,并且这些方案和对策是具有可行性并且值得在实践中尝试和应用的。
李建红[10](2017)在《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文中研究指明“主题出版”的正式提法源于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的主题出版工程。此后的十四年间,主题出版围绕着党和国家工作不同时期的工作主线,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既不乏精品力作,又打造了诸多畅销图书。主题出版影响力与日俱增,双效益也在力求最大发挥,目前业界已经出现相关研究,但缺乏一定的历史性和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系统考察了主题出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体现国家意志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主题出版活动由来已久,几乎与整个人类文明史相同步,与人类出版史相伴随,存在于每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形态之中,并在每个历史阶段担负着重要使命,尤其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实现了其肩负的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的重要使命。本文创新性地把2003年以来的主题出版分为初始期(2003-2006年)、成长期(2007-2012年)、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三个阶段,总结了政府管理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并尝试总结出主题出版的规律性,认为主题出版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认为主题出版要长期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矛盾:一是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学术性与大众化的矛盾,三是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四是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最后,文章预测了中国主题出版的七个发展趋势,认为未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主题出版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强;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主题出版影响更加持久、广泛。由此给出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即国家管理层面要对主题出版做好“顶层设计”;出版企业层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出版科研层面要密切关注主题出版实践,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二、新时期办公室工作要注重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办公室工作要注重五性(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和不足 |
(一)主要创新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基本理论阐释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一、基层党建的内涵 |
二、高校基层党建的内涵 |
三、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涵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内容 |
一、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与价值 |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
三、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 |
四、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 |
六、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内在逻辑 |
七、影响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主要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层党建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二、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毛泽东基层党建思想 |
二、邓小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基层党建的重要论述 |
一、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
二、创新组织形式,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
三、纯洁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 |
四、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 |
五、严肃党内生活,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
六、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扬党内民主 |
七、加强党员发展,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基层党建的特征、目标、价值与导向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的基本特征 |
一、紧迫性——基于对农村、企业基层党建的比较分析 |
二、艰巨性——基于高校承担的特殊使命 |
三、复杂性——基于在职教师、学生、退休教师三类人员比较分析 |
四、创新性——基于对基层党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目标 |
一、宣传党的主张的战斗堡垒 |
二、贯彻党的决定的战斗堡垒 |
三、领导学校治理的战斗堡垒 |
四、团结动员师生的战斗堡垒 |
五、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战斗堡垒 |
第三节 高校基层党建的价值取向 |
一、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二、突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
第四节 基层党建的导向 |
一、坚持目标导向 |
二、坚持问题导向 |
三、坚持结果导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历史考察(1949-2012) |
第一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建设(1949-1956) |
一、基层党组织的公开与积极建党 |
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与党员发展 |
第二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的快速发展(1956-1966年)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快速发展 |
二、注重在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与“左倾错误”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与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瘫痪(1966-1976) |
一、基层党组织受到极大冲击,基本瘫痪 |
二、知识份子沦为“臭老九”,党员发展缓慢 |
第四节: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9) |
一、基层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
二、拨乱反正与积极发展党员 |
第五节 上海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1989—2012) |
一、“八九”动乱与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发展 |
二、“八九”动乱反思与党员快速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高质量创新发展 |
一、实施高校党建重点任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一步增强 |
二、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高校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三、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升 |
四、从严要求,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层层落实 |
五、加大支持,队伍建设和制度保障日趋增强 |
第二节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问题分析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
二、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四、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基层党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六、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上海高校基层党建质量提升的路径 |
第一节 提升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加强院(系)党组织班子建设 |
二、增强院(系)党组织政治功能 |
三、提升院(系)党组织组织力 |
四、健全院(系)党组织党建责任考核评价机制 |
五、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支撑保障 |
第二节 提升基层党支部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优化党支部设置 |
二、选优建强党支部班子 |
三、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 |
四、提升党支部组织力 |
五、健全党支部考核、保障体系 |
第三节 提升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完善配套政策,做好顶层设计 |
二、明确职业标准,加强队伍选聘 |
三、着力选优配强,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
四、强化培养管理,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
五、完善考核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
第四节 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提升发展党员质量 |
二、提升党员教育管理质量 |
第五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制度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度 |
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 |
三、进一步健全基层党建工作督查制度 |
四、健全党建投入和队伍保障制度 |
第六节 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的基本路径 |
一、健全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制度 |
二、充实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 |
三、完善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指标 |
四、优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与程序 |
五、强化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的内涵 |
一、评价目标 |
二、评价内容 |
三、评价指标 |
四、评价方法 |
五、评价主体 |
六、评价结果运用 |
第二节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院(系)党组织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支部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三、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三节 高校党员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评价及主要指标 |
第四节 高校基层党建制度建设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二、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三、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制度质量评价 |
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激励制度质量评价 |
第五节 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质量评价内容及指标 |
一、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主体质量及指标 |
二、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内容质量及指标 |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质量及指标 |
四、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方法的质量及指标 |
五、高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质量及指标 |
附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新时期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税收宣传的含义 |
2.1.2 新时期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2 税收遵从理论 |
2.2.3 传播学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的现状 |
3.1 秦皇岛市税务局概况 |
3.2 秦皇岛市税务局税收宣传工作举措和成效 |
3.2.1 税收宣传工作举措 |
3.2.2 税收宣传工作成效 |
3.3 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存在问题 |
3.3.1 税收宣传工作缺乏长远规划 |
3.3.2 税务部门宣传内容与纳税人需求的不对称 |
3.3.3 税收宣传工作主体过于单一 |
3.3.4 税收教育缺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4.1 税收宣传法规制度基础薄弱 |
4.2 缺少科学完备的评估反馈机制 |
4.3 缺少专业化组织机构 |
4.4 缺少专业化人才保障 |
4.5 缺少专业化舆情处理工作经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新时期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的对策 |
5.1 国内外税收宣传经验借鉴 |
5.1.1 国外税收宣传先进做法 |
5.1.2 国内其他城市税收宣传先进做法 |
5.1.3 国内外税收宣传先进经验启示 |
5.2 源头上加强对税收宣传工作的重视 |
5.2.1 充分认识开展税收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 |
5.2.2 打造税收宣传专业机构 |
5.3 打造全方位大宣传格局 |
5.3.1 税收宣传要从娃娃抓起 |
5.3.2 各部门联动开展税收宣传工作 |
5.3.3 开展涉税舆情监管 |
5.4 用现代化方式将税收宣传工作引向潮流 |
5.4.1 打通纳税人畅所欲言的网络渠道 |
5.4.2 引入新媒体宣传手段 |
5.5 满足纳税人个性化宣传需求 |
5.5.1 做好纳税人需求征集工作 |
5.5.2 私人订制按需服务 |
5.6 打造专业化税收宣传人才团队 |
5.6.1 提高税收宣传人才队伍业务水平 |
5.6.2 提升服务理念 |
5.6.3 借助外援力量充实人才库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价值工程理论文献综述 |
1.2.2 装备采购文献综述 |
1.2.3 公安装备采购文献综述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装备 |
1.3.2 公安装备 |
1.3.3 公安装备采购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2 价值工程应用于公安装备采购的合理性分析 |
2.1 价值工程理论 |
2.1.1 价值工程理论的内涵 |
2.1.2 价值工程理论国内外发展概况 |
2.2 本研究应用价值工程理论的合理性分析 |
3 公安装备采购现状分析 |
3.1 公安装备采购实践 |
3.2 公安装备采购工作存在的问题 |
3.2.1 采购成本高 |
3.2.2 采购效能低 |
3.2.3 采购滞后性 |
3.2.4 贪腐遏制难 |
3.2.5 人员不适配 |
3.3 公安装备采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法律体系不完善 |
3.3.2 理论研究滞后 |
3.3.3 采购信息不对称 |
3.3.4 采购计划不前瞻 |
3.3.5 采购专业人才匮乏 |
3.3.6 采购监督机制不健全 |
4 构建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评估指标体系 |
4.1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 |
4.1.1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方法 |
4.1.2 公安装备效能评价现状 |
4.1.3 公安装备效能指标体系 |
4.1.4 公安装备效能计算模型 |
4.2 公安装备成本评价 |
4.2.1 公安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
4.2.2 公安装备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指标体系 |
4.2.3 公安装备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 |
4.3 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4.3.1 公安装备采购价值计算模型 |
4.3.2 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装备效能与成本的关系 |
5 以催泪驱散器采购为例的公安装备采购价值的实例分析 |
5.1 催泪驱散器效能评价 |
5.1.1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基本性能 |
5.1.2 构建模糊一致矩阵 |
5.1.3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效能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4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效能系数的确定 |
5.2 催泪驱散器成本估算 |
5.3 催泪驱散器价值计算 |
5.3.1 待评价催泪驱散器价值计算结果 |
5.3.2 计算结果的分析 |
6 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优化公安装备采购的策略 |
6.1 建设正规化采购队伍 |
6.1.1 树立成本效能价值理念 |
6.1.2 加强警保人员采购资格审核 |
6.1.3 完善采购专业人才队伍 |
6.2 多元采购方案论证流程 |
6.2.1 实地调研比对装备四性 |
6.2.2 收集民警使用反馈 |
6.2.3 多元主体论证采购方案 |
6.3 合理公开采购过程 |
6.3.1 打破信息壁垒,营造竞争环境 |
6.3.2 加强内部监督,及时查处贪腐 |
6.3.3 公开厂家报价,畅通举报渠道 |
6.4 科学制定采购合同 |
6.4.1 分期付款,实时跟进装备质量 |
6.4.2 及时更换确保装备效能最大化 |
6.4.3 退役装备折抵,降低采购成本 |
6.5 建立反馈跟踪装备效能评价制度 |
6.5.1 建立装备反馈APP |
6.5.2 定期案例收集,总结采购经验 |
6.5.3 动态调整装备效能评价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文化 |
3.1.2 铁路文化 |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
3.1.4 文化自信 |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5)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
(一)选题背景 |
(二)田野点选取 |
(三)研究问题: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乡村社会的融入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一)河西走廊 |
(二)金塔寺与“金塔寺” |
(三)文化涵化 |
(四)“文化边缘”与“文化边‘源’” |
(五)阶序理论 |
(六)民间信仰 |
(七)社会融入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关于宗教对话与宗教身份认同的研究 |
(二)以往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研究概况 |
(三)藏传佛教在藏区以外传播的研究概况 |
(四)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研究概况 |
四、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理论范式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五、金塔寺:文化汇聚地带的藏传佛教 |
(一)田野点的自然地理概况 |
(二)田野点的人文概况:“金塔寺”与金塔寺 |
第一章 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 |
第一节 河西走廊藏传佛教传播的历史概况 |
一、河西走廊的藏族部落和人口 |
二、河西走廊藏传佛教的传播概况 |
三、20世纪中期以前河西走廊藏传佛教传播的特点 |
第二节 武威地区藏传佛教的传播 |
一、20世纪中期以前武威的藏传佛教传播概况 |
二、20世纪中期以后武威的藏传佛教传承状况 |
小结 |
第二章 国家、地方社会与寺院重建 |
第一节 国家在场与金塔寺重建 |
一、国家政权在制度、政策层面对寺院的管理 |
二、国家政权在符号象征层面对寺院的影响 |
第二节 民间力量与金塔寺的重建 |
一、民间文化组织的公共号召力 |
二、藏传佛教信仰群体对寺院重建的影响力 |
三、民间社会力量之于寺院重建的意义 |
第三节 既有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与金塔寺的重建 |
一、汉族传统民俗观念对寺院文化的接纳和承受 |
二、现代经济发展对寺院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藏传佛教的信徒身份表述 |
第一节 居士群体中的城乡身份差异 |
一、疏离寺院的村里人 |
二、主动亲近寺院的城里人 |
第二节 信徒身份的获得与维护 |
一、基于情境性社会关系的信徒身份获得 |
二、信徒身份的辨识、强化和维护 |
第三节 民众宗教信仰实践中的文化调适 |
一、日常生活中的宗教信仰互动与调试 |
二、节日中的宗教信仰互动与融合 |
三、生命历程中的宗教信仰表述与互动 |
小结 |
第四章 藏传佛教与地方宗教文化的互动 |
第一节 金塔寺与地方“神灵”的互动 |
一、“神”之来路——地方多元信仰中的“神灵” |
二、藏传佛教对地方“神灵”因素的采借 |
三、“众神和谐”——地方宗教信仰惯习 |
第二节 金塔寺僧俗与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
一、地方社会中的宗教神职人员 |
二、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眼中的彼此 |
三、金塔寺僧俗与地方宗教神职人员的互动 |
第三节 藏传佛教与地方宗教信仰在仪式层面的互动 |
一、挂“红”——从红色被面向红色哈达的转变 |
二、“被互动”的藏传佛教——记一位“神人”对金塔寺的特殊情感 |
三、佛还是道:丧礼引出的困惑与确信 |
四、众望所归——记一次供龙王法会 |
小结 |
结论与思考 |
一、阶序: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 |
(一)宗教信仰的阶序建构:藏传佛教与地方多元宗教互动与共生的事实与结果 |
(二)阶序: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模式 |
(三)藏传佛教融入地方社会的影响 |
二、对“民间佛教”概念的思考——基于内部视角 |
(一)关于现行“民间佛教”等概念的回顾 |
(二)对现行概念之暗示意味的反思 |
三、对“宗教在地化”的思考——基于外部视角 |
(一)田野案例体现的乡土社会宗教信仰实践逻辑 |
(二)制度化宗教在基层社会践行“中国化”的必要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延安时期(1935-1948)李维汉统战理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2 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形成条件 |
2.1 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着述 |
2.1.2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 |
2.2 实践条件 |
2.2.1 大革命时期李维汉在湖南参加工作的实践 |
2.2.2 延安时期参与统战工作 |
3 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主要内容 |
3.1 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原则和基础 |
3.1.1 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 |
3.1.2 统战基础:工农联盟 |
3.2 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内容 |
3.2.1 党派间的民主思想 |
3.2.2 党内民主思想 |
3.2.3 社会民主思想 |
3.2.4 民族和宗教统一战线理论 |
4 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特点 |
4.1 时代性 |
4.2 规律性 |
4.3 实践性 |
5 延安时期李维汉统战理论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
5.1 历史贡献 |
5.1.1 对政党制度形成的贡献 |
5.1.2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贡献 |
5.1.3 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的贡献 |
5.2 当代价值 |
5.2.1 根据时代特征适时调整统战政策 |
5.2.2 坚持民主科学的统战方法 |
5.2.3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的缘起 |
(二) 研究背景 |
(三) 宗教事务管理领域文献综述 |
(四)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1、核心概念 |
(1) 政策执行 |
(2) 宗教事务管理 |
2、主要运用理论 |
(1) 史密斯模型 |
(2) 协同治理理论 |
(3) 公共选择理论 |
3、主要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个案研究法 |
一、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一) 政策框架:宗教事务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 |
1、宗教事务管理基本政策 |
2、宗教事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依据 |
3、政策目标 |
(二) 执行主体:政策执行能力不断优化 |
1、狭义概念的政策执行主体机构设置 |
2、广义概念的县区层级政策执行主体 |
3、X区政策执行主体运行方式 |
(三) 目标群体:引导宗教界参与政策执行 |
1、“加强自身建设+减少后顾之忧”引导政策目标群体参与协同治理 |
2、搭建“共同利益最大公约数”协同治理体系 |
3、引导政策目标群体自治实现政策执行“上得来下得去”良性循环 |
(四) 政策环境: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氛围 |
二、政策执行过程问题分析 |
(一) 公共政策存在“两个滞后”导致出现监管盲区 |
(二) 政策执行主体存在“三个不足” |
1、对公共政策的精神内核认知不足 |
2、执行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 |
3、自发联动和相互间协调配合不足 |
(三) 政策目标群体呈现两个“有待” |
1、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2、宗教界自身建设和信教群众法律意识有待增强 |
(四) 政策执行环境方面 |
1、制度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
2、流动人口中的信教群众大量涌入城市后的管理服务问题 |
3、互联网宗教的客观存在带来新的管理课题 |
4、宗教活动场所合理布点未跟上新形势要求 |
三、原因分析 |
(一) 制度设计中协同治理和政民互动渠道不足机制不畅 |
1、政策执行过程中协同治理制度化渠道不足 |
2、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与公民互动机制不畅 |
(二) 执行效果受执行主体利益博弈及执行主体偏差影响 |
1、政策效果受执行主体利益博弈影响 |
2、政策效果受执行主体偏差影响 |
(三) 目标群体参与政策执行能力和参与要求存在差距 |
1、目标群体消极参与对协同治理效果造成阻滞 |
2、目标群体高复杂性对协同治理效果造成阻滞 |
(四) 执行效果受政策环境影响 |
1、宗教世俗化趋势对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环境造成影响 |
2、全球宗教形势对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环境造成影响 |
四、对政策执行效果优化路径的思考 |
(一)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对公共政策认知程度 |
(二) 建立政策执行主体沟通互联机制 |
(三) 团结信教群众是检验宗教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
(四) “大数据”是解决宗教事务管理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路径 |
(五) 互联网宗教工作是城市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新突破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五、廓清相关核心概念 |
(一)民生 |
(二)民生问题 |
(三)民生建设 |
(四)民生理论 |
注释 |
第一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发展的思想渊源与时代背景 |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生的理论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民生理论的合理内核 |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过程及发展的时代背景 |
一、习近平民生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习近平民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
注释 |
第二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思想内核 |
一、理论品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
二、价值旨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
第二节 习近平民生建设的实践方案 |
一、将改善民生与社会治理紧密结合 |
二、民生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
三、主要实践:从“五有”变为“七有” |
第三节 习近平民生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
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丰富发展 |
三、实践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
注释 |
第三章 进一步加强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及新要求 |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必要性 |
一、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必然要求? |
二、解决新疆社会主要矛盾的应有之义 |
三、保障人民权利充分行使的实践基础 |
第二节 新时代新疆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
一、发展程度相对滞后 |
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
三、实现总目标的新要求 |
注释 |
第四章 习近平民生理论在新疆的实践 |
第一节 以“访惠聚”为载体的新疆民生建设创举 |
一、价值向度:密切联系党和群众 |
二、“访惠聚”活动的具体部署 |
第二节 新疆践行习近平民生理论的主要举措 |
一、为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奠定经济基础 |
二、均衡发展社会事业以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
三、持续助力“绿色、安全”社会环境建设 |
注释 |
第五章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总结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疆民生建设的实践成效及经验总结 |
一、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的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
二、各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获得感不断提升 |
第二节 新疆民生建设经验总结 |
一、正确处理社会稳定与民生建设间的辩证关系 |
二、正确处理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
三、正确认识民生建设与社会治理有机统一关系 |
第三节 新疆民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疆民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二、新疆民生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注释 |
第六章 新疆进一步推进民生建设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坚持全面论:为民生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社会环境 |
一、继续为维护新疆稳定奠定必要条件 |
二、继续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任务 |
第二节 坚持矛盾论:推进新疆民生更平衡更充分发展 |
一、继续发挥访惠聚“精准滴灌”优势 |
二、提升新疆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
第三节 坚持实践论:民生建设紧扣“七有”和“五性” |
一、聚焦“七有”改善民生提升群众获得感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落细“五性”需求 |
注释 |
结语 习近平民生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论述的最新理论成果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二)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三)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税收宣传 |
二、宣传受众 |
第二节 税收宣传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二章 西双版纳州税收宣传现状 |
第一节 西双版纳州税务系统概况 |
一、税务机关基本情况 |
二、税收宣传队伍现状 |
三、西双版纳州税收分布及构成 |
第二节 西双版纳州税收宣传体系 |
一、税收宣传组织部门 |
二、税收宣传内容和形式 |
三、税收宣传经费投入情况 |
四、税收宣传总体要求和实践成果 |
第三章 西双版纳州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对税收宣传的认识不到位 |
一、多重管理导致对宣传的重视不够 |
二、缺乏合作意识导致宣传力量单薄 |
三、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宣传投入过低 |
第二节 宣传队伍结构设置不科学 |
一、专职宣传员数量较少导致宣传队伍薄弱 |
二、教育背景缺失导致宣传员综合能力偏弱 |
三、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兼职宣传员管理松散 |
第三节 税收宣传与受众需求存在矛盾 |
一、固守传统宣传阵地导致宣传渠道缺乏创新性 |
二、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宣传形式单一 |
三、受众研究缺位导致宣传针对性不强 |
四、忽视受众需求导致宣传影响力不广 |
第四节 税收宣传有效性不足 |
一、片面宣传导致宣传缺乏说服力 |
二、监督考评机制空白导致宣传效果不佳 |
第四章 国内民族地区及先进发达地区税收宣传经验启示 |
第一节 国内民族地区税收宣传经验 |
一、宁夏自治区税务部门:创新形式开展贴近少数民族群众的宣传 |
二、广东连南县税务部门:瑶汉双语志愿队打造宣传“民族品牌” |
三、四川北川县税务部门:税收宣传进羌寨劲吹“民族风” |
四、云南德宏州税务部门:税收宣传走出国门 |
第二节 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税收宣传经验 |
一、河北省税务部门:借助志愿者活动壮大税收宣传力量 |
二、江苏常熟市税务部门:构建税收普法教育基地,推动普法宣传立体全面 |
三、山西长治市税务部门:税收宣传实现时代与历史的碰撞 |
第三节 税收宣传经验启示 |
一、打造民族文化宣传精品 |
二、善用多种宣传媒介 |
三、明确税收宣传的长期性 |
四、探寻税收宣传的延伸合作 |
第五章 提升西双版纳州税收宣传水平的对策 |
第一节 转变税收宣传认知观念 |
一、树立宣传就是服务的理念 |
二、确立“以纳税人为本”的理念 |
三、普及务实宣传的工作理念 |
第二节 提升税收宣传队伍综合能力 |
一、调整充实税收宣传队伍 |
二、扩宽专业人才培养渠道 |
三、提升税收宣传员能力素质 |
第三节 根据受众需求策划宣传 |
一、进行宣传受众需求分析 |
二、完善税收宣传渠道建设 |
三、挑选合适的宣传模式 |
四、确保宣传内容和形式贴近受众 |
五、在宣传方式上实现与时俱进 |
第四节 完善税收宣传效果评价 |
一、提高税收宣传经费利用率 |
二、对纳税人满意度进行评估 |
三、重视税收宣传岗位绩效考核 |
四、实现税收宣传科学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本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主题出版:内涵、特征及意义 |
2.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特征 |
2.1.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主题出版的特征 |
2.1.3 主题出版的类型 |
2.1.4 主题出版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的关系 |
2.2 主题出版活动的历史 |
2.2.1 人类文明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
2.2.2 中国历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
2.3 主题出版的功能和意义 |
2.3.1 主题出版体现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
2.3.2 主题出版对党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 |
2.3.3 主题出版肩负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 |
3 中国主题出版的现状、经验与规律 |
3.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始期(2003-2006年) |
3.1.2 中国主题出版的成长期(2007-2012年) |
3.1.3 中国主题出版的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 |
3.2 中国主题出版的经验 |
3.2.1 政府管理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2 行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3 企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4 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3 主题出版的规律 |
3.3.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 |
3.3.2 “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 |
3.3.3 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 |
4 中国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
4.1 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
4.1.1 挑战之一:面临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
4.1.2 挑战之二:面临严肃性与大众化的矛盾 |
4.1.3 挑战之三:面临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 |
4.1.4 挑战之四:面临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 |
4.2 主题出版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主题出版的认识不到位 |
4.2.2 出版行业管理缺乏引导力 |
4.2.3 出版企业缺少发展规划 |
4.2.4 主题出版推广工作不当 |
4.2.5 读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
5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5.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 |
5.1.1 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 |
5.1.2 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 |
5.1.3 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明显 |
5.1.4 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 |
5.1.5 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 |
5.1.6 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 |
5.1.7 主题出版的影响更加持久广泛 |
5.2 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 |
5.2.1 国家管理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
5.2.2 出版企业层面: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 |
5.2.3 出版科研层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新时期办公室工作要注重五性(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研究 ——以上海高校为例[D]. 杨成龙.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期秦皇岛税收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琪. 燕山大学, 2020(06)
- [3]价值工程理论视角下的公安装备采购优化研究[D]. 李雯.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藏传佛教在河西走廊汉族乡村社会融入研究 ——以武威市金塔寺为例[D]. 姜馥蓉. 兰州大学, 2020(12)
- [6]延安时期(1935-1948)李维汉统战理论及实践研究[D]. 栗时超.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7]昆明市X区城市宗教事务管理政策执行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分析[D]. 李炫瑶. 云南大学, 2019(03)
- [8]习近平民生理论及其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 陈欢欢. 新疆大学, 2019(10)
- [9]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税收宣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邵维奕. 云南财经大学, 2018(05)
- [10]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D]. 李建红. 武汉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