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棣[1](2010)在《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社区,被称作社会研究之纲,而社区发展则是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的研究重点。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社区居民共同努力并与政府权威人士合作,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进一步协调和整合各社区,使它们为全国的繁荣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河西走廊不仅在生态上具有多元生态体聚合的意义,而且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是主要的多民族聚居、融合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丰富的资源与脆弱的生态并存,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相对的欠发达并存。研究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不仅对当地民族和区域发展,而且对我国各民族可持续协调发展,共创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文献和调查统计资料的分析,梳理了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现实特征,以及社区民众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基本状态。研究发现,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具有原生性和自发性,民族性和宗教性,后发性和先进性等特征。其历史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优异,目前社区发展较好。然其发展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经济上过于依赖传统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采业导致脆弱的生态难以支撑;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上社区民众参与度不高导致内源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研究认为,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的内发道路,关键在于构建建立在内源动力激发基础上,合理有效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应以综合协调观为指导,体现效益与公平的协调,体现民族发展、社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协调,体现环境、人口、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调;在社区管理中根据城乡二元化特征和民族社区的特殊性,科学合理地使用激励措施以激发内源动力;用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扩散—增长极”模式来整合内、外源动力;以大力发展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事业投入和开支,促进民族社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和民众实际生活质量提高等措施培育可持续的增长极;重点做好社会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掌控大众传媒来促使扩散-增长的效果的实现。同时,建立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促进民族平等,维护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原则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授权性的区域自治法为前提,培养参与式发展理念的法律意识,健全环境法制,真正发挥《村民自治法》的效力,并树立有限政府理念,扩大基层民主;立法正式认可民族聚居地区民间法法律效力,解决“二次司法”问题,使国家法和习惯法相融合,强化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文化特征,增强各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对国家和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共享发展成果,进而促进民族和区域的稳定和团结。共同建构以社会诚信、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一体为目标的和谐社会。
满达日花[2](2003)在《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03.1~2003.3)》文中研究指明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阿尔及利亚战争前后的法国种族主义:以阿尔及利亚移民在法国社会地位的变化为例/张庆海//世界民族.-2003,(1).-11~20从民族的角度谈国民的必要素质/陈烨//广西民族研究.-2003,(1).-1~6邓小平民族团结论:邓小平民族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罗树杰//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02~106加拿大民族政策的演进及其启示/胡敬萍//广西民族研究.-2003,(1).-7~11
彭清深[3](2003)在《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西走廊自古以来一直是各民族往来、交流、迁徙、征战、融合频繁的地区。地势独特的河西 ,凭借黄河天堑 ,一度成为战乱的避难地 ,其在政治、军事上具备的特点 ,被唐代名臣褚遂良评价为“中国之心腹”。 2 0 0 0多年来 ,汉族河西人在此生息、繁衍 ,形成了与中原、江南迥异的人文景观
黄振南[4](2000)在《《雪球》——认识汉族的教科书》文中认为《雪球》一书从多方面对汉民族进行人类学考察 ,其中对汉族人文特征的总结与分析 ,为汉族的自我认识和局外人认识汉族提供了文字依据
二、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背景简介与理论评述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设计 |
五、研究组织 |
第一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历史考察 |
一、秦汉以前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二、秦汉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四、隋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民族活动 |
五、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河西走廊的民族活动 |
六、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历史发展特征 |
第二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特征 |
一、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生态和自然特征 |
二、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经济社会特征 |
三、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发展的民族文化特征 |
第三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 |
一、基本情况 |
二、社区经济生活 |
三、社区政治生活 |
四、社区社会及文化生活 |
五、社区评价 |
六、相关分析 |
七、社区调查反映的社区特征 |
第四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内源动力激发 |
一、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方向性目标 |
二、内源动力的激发 |
三、内源动力的导引:基层民主的实现 |
第五章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二源动力耦合 |
一、二源动力的耦合:扩散—增长极理论 |
二、城乡统筹: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核心 |
三、城镇化建设:扩散—增长极理论的落脚点 |
四、掌握大众传媒:扩散—增长极理论应用的保证 |
五、发展旅游业:扩散—增长的可能突破 |
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调适: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的再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河西走廊民族社区调查问卷 |
附录2 民族社区访谈提纲(干部) |
附录3 民族社区观察及座谈提纲 |
附录4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城镇) |
附录5 河西民族社区社会发展调查表(农村) |
附录6 部分访谈资料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西人的形成 |
二、河西人的人文特征 |
四、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河西走廊民族社区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文棣. 兰州大学, 2010(06)
- [2]全国报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03.1~2003.3)[J]. 满达日花. 广西民族研究, 2003(02)
- [3]西北汉族河西人的形成及其人文特征[J]. 彭清深.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03(01)
- [4]《雪球》——认识汉族的教科书[J]. 黄振南.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