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桥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勇[1](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景观桥成桥静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为评定某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景观桥成桥后的技术状况及承载能力,采用桥梁分析软件MIDAS/FEA进行计算,并对该桥进行静载试验,根据静载试验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值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测试跨桥梁结构强度、刚度以及抗裂性能均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桥梁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该桥结构技术状况及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荷载标准的正常使用要求。
卢康[2](2020)在《基于荷载试验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现代桥梁结构不仅追求安全性,在造型设计方面也有了新的要求。系杆拱桥由于其跨径比较大且造型优美,越来越多地被接受,而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但是近年来,我国车流量的增加以及超载等问题的存在使得许多老旧桥梁事故频繁发生,因此对在役老旧桥梁进行荷载检测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荷载试验可以对在役老旧桥梁结构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充分反映桥梁的工作性能与安全承载能力,所以对老旧桥梁进行荷载试验的分析对桥梁的后续使用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进行荷载试验分析,以桥梁的变形状况、动力特性及索力检测为中心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以涡河三桥为研究背景,对系杆拱桥的发展现状及荷载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阐述;然后对动静载试验和索力检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通过有限元计算模型与现场实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评判出桥梁的真实工作状态。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采用MIDAS/Civil对涡河三桥的主桥建立精细化模型,依据桥梁相关的设计规范对模型施加自重及车道的荷载组合,运行分析获得其控制截面及加载工况,验算桥梁在动静载荷载下的安全状况,并获取静动载荷载下的桥梁的弯矩内力图与挠度变形图。(2)在静载试验中,在桥梁结构的L/2及L/4截面处进行中载与偏载的加载试验,采集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应变及挠度变化曲线,将采集到的实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充分了解桥梁结构的实际运营状况。(3)在动载试验中,根据桥梁的动力特性试验与动力响应测试,记录桥梁跑车、刹车及环境激振状态下桥梁主要控制截面的微应变时程曲线,通过对微应变时程曲线与前六阶振型的分析,对桥梁的抵抗冲击能力进行评定。(4)测试吊杆的索力,观察在中载和偏载作用下桥梁L/2截面处吊杆的索力值变化,并对采集到的频谱图进行频率分析。通过对比分析桥梁吊杆理论值与实测值,判断吊杆以及桥梁结构整体的使用安全性。图[86]表[25]参[70]
靳兆鑫[3](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拱组合桥受力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梁-拱桥作为一种组合体系桥梁,同时兼有连续梁桥和拱桥的受力特征,具有跨度长、刚度大、形式优美等优点。因此在市政桥梁和公路桥梁建设中均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连续梁拱组合桥施工工艺复杂且跨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研究该类型组合体系桥梁受力性能及其因素影响,对这类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延吉市延川大桥工程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并结合现场试验对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钢拱组合桥的受力性能进行较系统地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采用桥梁通用有限元软件Midas Civil建立全桥空间模型,研究整体温差和局部温差对桥梁的影响;通过构造0°、9°和18°的倾角拱肋对桥梁结构静力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拱肋倾角对该类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2)通过桥梁的施工监控,采集了主要施工阶段结构的应力、变形数据,并对实测数据与理论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施工阶段桥梁的受力性能;通过桥梁荷载试验,验证桥梁的安全可靠性。(3)在综合分析影响短吊杆索力计算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单根吊杆空间模型,通过考虑修正吊杆的边界条件、计算长度和抗弯刚度EI的方式,对短吊杆索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本文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本桥温度梯度效应明显大于整体温差效应,整体温差效应产生的内力是温度梯度效应产生内的66.8%;在0°~18°范围内随着拱肋倾角的增大会使拱肋内力增大,18°倾角拱肋内力比0°倾角平行拱肋内力增大了 28.8%,平行拱肋受力明显优于倾角拱肋。(2)延川桥施工阶段的实际受力性能与理论分析相符,成桥后实测的结构响应与理论相符,且均小于理论计算值,说明桥梁结构是安全可靠的。(3)得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钢拱组合桥短吊杆索力计算相对精确的一种计算方法,计算模式采用两端铰接、计算长度修正采用减去上下锚固段一半长度、吊杆抗弯刚度取用0.8EI总,计算的索力与实际索力最大误差不超过3%,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张胜杰[4](2020)在《梁拱组合体系桥地震响应对拱梁刚度比的敏感性分析》文中指出为了探讨拱梁相对刚度比对梁拱组合体系桥地震响应的影响,采用空间有限元建模方法,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拱结构的二阶效应、吊杆的几何非线性效应、边界非线性等多重非线性因素,建立了梁拱组合体系桥合理的有限元动力分析模型,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研究了拱-梁相对刚度比对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归纳和总结了梁-拱组合体系桥抗震性能敏感设计参数(拱梁刚度比)的合理取值范围。
袁堂涛[5](2017)在《连续梁拱组合桥梁合理成桥状态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梁拱组合桥梁以其优美的外观、新颖的结构形式而被广泛采用。连续梁拱组合式桥梁是一种多次超静定的组合体系结构,受力复杂,在设计和施工时较难达到合理的成桥状态。“刚梁柔拱”体系的梁拱组合桥梁的合理预应力优化、吊杆力的确定以及吊杆的张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本文以某“刚梁柔拱”体系的梁拱组合桥梁主桥为实际背景工程,针对桥梁的合理成桥状态,主要完成了以下分析:(1)分析了“刚梁柔拱”体系的梁拱组合桥梁的结构受力特点,提出了基于等效弹性支承刚度确定吊杆力的方法。阐述了等效弹性支承刚度的求解,并且根据刚度与位移的关系确定初步吊杆力。以吊杆力大小之间方差最小为目标函数,运用数据分析软件MATLAB进行吊杆力的二次拟合优化。此法理论清晰,具有简捷性和有效性的特点。(2)提出了基于Yalmip矩阵语言建立最优化模型和MATLAB二次规划优化梁拱组合桥梁纵向预应力的方法,将纵向预应力钢束的优化转化为明确的数学规划问题,并详细阐述了钢束优化分析的过程。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特点,并且能考虑施工阶段的应力约束条件的优点。(3)对多跨连续梁拱组合桥梁的吊杆张拉顺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由“拱脚区域”→“1/4L区域或3/4L区域”→“拱顶区域”对称交替张拉,可以有效的改善拱肋的受力,使得整体桥梁结构的受力在施工过程中更安全。针对本文背景桥梁,提出新的张拉批次方案进行优化,这种方案能在减少工期,提高施工效率。
谭文[6](2017)在《梁拱组合桥梁抗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梁拱组合体系桥梁是梁桥和拱桥的结合体,兼有拱桥和梁桥的特点,是对传统梁桥和拱桥的发展。三跨连续形式的梁拱组合体系桥梁适用于较大跨度的城市桥梁,且可以做成外部无推力结构以适应软土地基环境,备受软基地区重视,在60m200m跨径范围内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现有规范对于大跨度连续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抗震设计并不适用,目前对于梁拱组合体系桥梁抗震易损性特点、合理的减震措施以及方法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基于此背景,在充分了解相关静动力研究之后,本文以某三跨上承式梁拱组合体系桥梁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动力分析,识别了结构的易损部位和构件的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之上,开展主桥结构减隔震构造措施研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改善桥梁的抗震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了桥梁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性能目标,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反应谱分析方法识别桥梁易损性。(2)根据桥梁破坏机理设计多种减隔震方案,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选取最有效的减隔震措施。(3)从减小群桩承台底弯矩和剪力的角度出发,对选取的减隔震设计方案进行优化。最后对进行减隔震优化设计之后的桥梁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以确认桥梁满足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对于进行减隔震设计的桥梁,必须保证减隔震装置在地震作用下发挥预期的作用。另外,由于地震作用下减隔震桥梁位移偏大,应设置必要的防落梁措施措施。对于桩基础和过渡墩等应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使其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足够的抗剪强度。
贺小强[7](2016)在《梁拱组合体系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研究》文中认为梁拱组合桥作为一种新型的桥梁结构形式,将传统的拱和梁两种结构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受力,可以充分发挥梁和拱各自优势、避免劣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桥梁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梁拱组合桥以其优美的造型、特有的受力特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大跨度桥梁上,尤其是高速铁路建设中。因此研究这类桥梁的动力特性及其地震响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实际工程为基础,借助大型数值分析软件,创建了3D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了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规律。同时综合运用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研究了这类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空间动力响应特点。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梁拱组合桥的产生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类桥的受力特点和优势。(2)对国内外关于梁拱组合桥的抗震研究现状和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阐述了梁拱组合桥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静力法、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目前常见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的特点,进而选定了适合本文研究需要的分析理论和方法。(3)以实际工程为基础,借助于桥梁通用软件Midas Civil建立了空间三维仿真数值模型;研究了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自振特性;系统分析了这类桥梁对主拱肋刚度、结构质量、吊杆型式、主梁支承条件等参数的动力参数敏感度。(4)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用反应谱法对梁拱组合体系桥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重点探讨了地震作用方向对结构关键部位位移和内力的影响效应。此外,为进一步广泛的探讨这类桥梁结构在地震持续作用下的反应特点,本文还采用时程分析法有针对性的对梁拱组合桥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并将上述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性分析。
邹智波[8](2014)在《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梁拱组合桥梁以其兼具梁桥和拱桥的受力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桥梁工作者的青睐。近年来,梁拱组合桥梁如雨后春笋出现在桥梁的工程实践中,特别是在大跨度的铁路桥梁,梁拱组合桥梁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都表现了强劲的竞争力。而钢管混凝土拱桥以其同时解决高强材料的应用和施工两大难题,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运用,所以钢管混凝土拱与梁桥的结合在梁拱组合桥梁中使用最多。但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结构在设计理论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对这种新颖的组合桥梁的结构性能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广元嘉陵江双线特大桥为工程背景,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对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进行全桥模拟分析,研究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结构变形、内力的影响以及对截面应力重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①主梁挠度在施工阶段受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影响较大,但成桥后主梁挠度变化很小;钢管混凝土拱肋的挠度在收缩徐变的影响下,变化很小。②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主梁的内力影响不大,但对钢管混凝土拱肋的拱脚处剪力和弯矩影响很大。③全桥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对主梁的截面纵向应力的影响并不明显,成桥后截面纵向压应力几乎都将出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应力的改变值和改变比例都不大;管内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使得钢管混凝土拱发生明显的截面应力重分布,其结果导致钢管截面应力越来越大,管内混凝土截面应力越来越小。开展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收缩徐变效应的参数分析,探讨不同桥面系恒载、钢管截面刚度引起收缩徐变效应的不同。桥面系恒载越大,收缩徐变效应越明显;钢管截面刚度不同,收缩徐变效应也会表现很大差别。
李子特[9](2012)在《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拱结合部位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梁-拱结合部位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拱组合桥设计的关键部位,其受力性能对全桥承载能力和跨越能力至关重要,对于保证梁拱组合桥的整体性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设计中重点考虑其细部结构。梁拱组合桥其典型特征是三维的空间组合结构体系,一直以来采用的是平面杆系的结构分析计算方法,在对结构进行整体分析时这种以杆系理论为基础的方法是适用的,但梁-拱结合部位结构构造相对比较复杂,一般在结构整体分析中很难考虑其构造细节,分析计算结果往往不能精确的反应梁-拱结合部位的应力分布及其规律性。故而需要在整体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局部空间有限元的分析,研究梁-拱结合部位的力学性能,为其细部构造设计提供准确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展开以下几方面工作:(1)介绍梁拱组合体系桥的特点,归纳和总结梁拱结合部位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明确梁拱结合部位应力分布机制研究的重要性。(2)讨论局部分析的重要性,研究局部分析的基本方法,根据圣维南原理确定了局部模型的截取原则和建立方法,并且确定边界条件的施加方法。(3)建立了跨西宝高速连续梁拱组合桥整体空间分析模型,进行了成桥阶段结构静力计算,结合实桥梁拱结合部位的应力实测与理论对比分析,确定了梁-拱结合部位在施工和运营中的最不利典型荷载工况,为局部分析提供了基础。(4)比较准确地建立梁-拱结合部位处线性精细化有限元分析模型,结合整体理论分析结果,研究结构在施工和运营中的最不利荷载工况下梁-拱结合部位的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评价该区域细部设计的优缺点。(5)体会设计中的多种改进构造措施对于梁拱结合部位处力学性能的优化。本文通过整体模型与局部模型分析,并结合实桥测试,研究了梁拱结合部位在施工和运营中的最不利荷载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并体会设计中的局部构造对应力的优化效果。其结论也为同类桥梁的设计和建造提供借鉴。
周冬[10](2011)在《铁路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连续梁拱组合桥梁作为一种新兴的铁路桥型,将大跨连续梁和拱两种结构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结构刚度大、动力稳定性好、跨越能力大、造型美观、施工方便等显着优点。本文以温福铁路昆阳特大桥为背景,通过多种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昆阳桥的空间实体模型和空间梁格模型,研究下承式梁拱组合结构的空间受力特征,并建立不同设计参数的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模型进行空间稳定性对比分析,探讨这些参数对连续梁拱组合结构空间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工作对今后此类桥梁的设计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从连续梁拱组合结构的总体受力性能出发,用力学解析法研究了连续梁拱组合结构的梁拱协作机制,定量地求出了梁拱分担弯矩比r、拱肋分担荷载比t、拱梁的拉压力以及梁拱截面的弯矩,并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进行对比。讨论了梁拱抗弯刚度比、矢跨比、吊杆变形系数和吊杆间距比对r和t的影响。揭示了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结构梁拱的协作机制。(2)研究箱梁跨度、纵向位置、截面高度、腹板厚度等参数对顶板横向应力的影响。通过建立昆阳特大桥全桥Ansys实体单元模型,探讨边跨截面和中跨截面、吊杆区域和非吊杆区域的顶板上下缘处横向应力沿纵向和横向的分布规律,并与设计中常用的刚性支承框架法计算结果进行比较。(3)建立了昆阳特大桥的全桥梁格模型,验证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该桥成桥运营阶段的稳定性能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讨论了矢跨比、拱肋内倾角、横撑形式对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二、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桥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桥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景观桥成桥静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桥梁概况 |
2 数值分析模型 |
3 静载试验方案 |
3.1 静载试验工况及测试截面 |
3.2 测点布置 |
3.2.1 挠度测点布置 |
3.2.2 钢箱拱位移测点布置 |
3.2.3 应力(应变)测点布置 |
4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5 结语 |
(2)基于荷载试验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的发展 |
1.2.1 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发展 |
1.2.2 系杆拱桥的发展 |
1.2.3 系杆拱桥的工程案例 |
1.3 桥梁检测与荷载试验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桥梁检测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外桥梁荷载试验的发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工程检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平面杆件结构有限单元法的介绍 |
2.1.1 结构离散化 |
2.1.2 单元分析 |
2.1.3 整体分析 |
2.2 有限元软件的简述 |
2.3 梁格法建模的不足 |
2.4 理论研究模型的创建 |
2.4.1 分析模型与荷载条件 |
2.4.2 输入构件材料与截面 |
2.4.3 建立拱肋与吊杆 |
2.4.4 输入结构的边界条件 |
2.4.5 静力荷载车辆与移动荷载的设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梁荷载试验的有关理论 |
3.1 引言 |
3.1.1 桥梁荷载试验方案的编撰 |
3.1.2 荷载试验的依据 |
3.1.3 荷载试验期间工作安排 |
3.2 静载试验的内容 |
3.2.1 控制截面及工况的确定 |
3.2.2 试验测点的布设 |
3.2.3 静力荷载试验效率 |
3.2.4 静力试验数据分析 |
3.3 动载试验的内容 |
3.3.1 动载试验的内容 |
3.3.2 动力荷载试验效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涡河三桥桥梁检测 |
4.1 桥梁工程概况 |
4.2 静力荷载试验 |
4.2.1 试验荷载位置的选择 |
4.2.2 静力荷载试验 |
4.2.3 试验效率分析 |
4.2.4 理论挠度分析 |
4.2.5 试验结果分析 |
4.3 动力荷载试验 |
4.3.1 荷载检测内容 |
4.3.2 荷载试验测点布置 |
4.3.3 荷载试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吊杆索力检测 |
5.1 索力检测的背景 |
5.2 索力测试理论方法及发展 |
5.2.1 吊杆索力测试方法 |
5.2.2 振动频率法的发展 |
5.2.3 吊杆索力测试原理 |
5.3 试验加载工况 |
5.4 测点布置 |
5.5 索力综合分析 |
5.5.1 吊杆频谱图分析 |
5.5.2 吊杆索力值数据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拱组合桥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拱组合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连续梁-钢拱组合桥受力影响因素分析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1.1 概述 |
2.1.2 主梁结构参数 |
2.1.3 主拱结构参数 |
2.1.4 下部结构参数 |
2.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2.2.1 模型的建立 |
2.2.2 截面性质 |
2.2.3 单元类型 |
2.2.4 边界条件 |
2.3 整体温差的影响 |
2.3.1 整体温差对拱肋、主梁影响 |
2.4 局部温差的影响 |
2.4.1 温度梯度规定 |
2.4.2 计算结果分析 |
2.5 基础变位对结构的影响 |
2.5.1 拱脚位移 |
2.5.2 主梁基础沉降 |
2.6 拱肋倾角对结构的影响 |
2.6.1 拱肋倾角对成桥阶段受力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3 施工阶段分析与监控 |
3.1 施工过程模拟 |
3.2 施工阶段验算 |
3.2.1 主梁施工阶段验算 |
3.2.2 拱肋施工阶段验算 |
3.3 施工过程监测 |
3.3.1 应力测点布置 |
3.3.2 应力实测数据与理论对比 |
3.3.3 主梁线形 |
3.3.4 拱肋线形 |
3.4 本章小结 |
4 静载试验分析 |
4.1 试验孔及控制断面的选择 |
4.2 试验内容 |
4.3 测点布置 |
4.3.1 主梁测点布置 |
4.3.2 拱肋挠度测点布置 |
4.3.3 吊杆索力测点布 |
4.4 试验荷载及加载工况 |
4.4.1 试验荷载 |
4.4.2 加载工况 |
4.5 主梁试验数据分析试 |
4.5.1 主梁挠度分析 |
4.5.2 主梁混凝土应变、应力分析 |
4.6 吊杆试验数据分析 |
4.7 横向分布系数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短吊杆索力计算影响因素 |
5.1 吊杆索力计算方法 |
5.2 常用索力计算公式 |
5.3 短吊杆索力计算影响因素 |
5.3.1 短吊杆的抗弯刚度 |
5.3.2 短吊的计算长度 |
5.3.3 边界条件对短吊杆索力的影响 |
5.4 吊杆模型建立 |
5.5 计算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连续梁拱组合桥梁合理成桥状态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梁拱组合桥梁的发展和概述 |
1.2 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类及特点 |
1.2.1 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类 |
1.2.2 梁拱组合式桥梁的优点 |
1.3 梁拱组合式桥梁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梁拱组合桥梁计算理论国内研究现状 |
1.3.2 梁拱组合桥梁计算理论国外研究趋势] |
1.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的必要性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结构优化理论和吊杆力优化理论 |
2.1 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
2.2 结构优化设计的常用术语 |
2.3 结构优化设计的模型和算法 |
2.3.1 结构优化设计的模型 |
2.3.2 结构优化设计的算法 |
2.4 现有确定合理成桥吊杆力的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梁拱组合桥梁吊杆力的确定 |
3.1“刚梁柔拱”梁拱组合体系桥梁吊杆力的初步确定 |
3.1.1 弹性支承刚度的确定 |
3.1.2 荷载的确定 |
3.1.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3.1.4 吊杆力的二次优化 |
3.2 工程背景及有限元建模 |
3.2.1 工程背景 |
3.2.2 结构构造设计 |
3.2.3 桥梁施工特点 |
3.2.4 空间杆系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 工程实例的应用 |
3.3.1 弹性支承刚度的求解 |
3.3.2 吊杆力的初步求解 |
3.3.3 吊杆力的二次拟合优化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主梁的受力分析 |
3.4.2 拱肋的受力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二次规划和能量法的预应力优化分析 |
4.1 优化目标的选取及其算法实现 |
4.2 纵向预应力钢束优化与分析 |
4.2.1 目标函数的建立 |
4.2.2 建立约束方程 |
4.2.3 相关影响矩阵 |
4.2.4 Yalmip实现二次规划 |
4.2.5 优化前后对比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吊杆张拉的优化 |
5.1 合理吊杆张拉的合理性准则 |
5.2 吊杆张拉顺序的优化 |
5.2.1 张拉顺序方案 |
5.2.2 建立模型与计算分析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吊杆张拉批次的优化 |
5.3.1 张拉批次方案 |
5.3.2 建立模型与计算分析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梁拱组合桥梁抗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静力受力特性研究 |
1.2.2 动力受力特性研究 |
1.3 本文研究目的、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地质 |
2.1.2 技术标准 |
2.2 抗震设防标准与抗震性能目标 |
2.3 梁拱组合桥梁初选方案 |
2.3.1 上部结构材料比选 |
2.3.2 桥梁体系比选 |
2.3.3 桥梁构件几何尺寸选择 |
2.3.4 材料参数性能 |
2.4 有限元分析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主桥结构反应谱分析 |
3.1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3.2 桥梁反应谱分析 |
3.2.1 场地设计反应谱 |
3.2.2 上部结构反应谱分析结果 |
3.3 上部结构易损部位识别 |
3.4 桥墩、基础与支座地震响应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减隔震方案非线性时程对比分析 |
4.1 现有方案不足 |
4.2 减隔震方案设计 |
4.2.1 减隔震方案初选 |
4.2.2 桩基础内力响应结果比较 |
4.3 减隔震方案对比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减隔震优化方案非线性时程分析 |
5.1 动力分析模型修正 |
5.2 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 |
5.3 地震响应非线性时程分析 |
5.3.1 主墩立柱、过渡墩立柱和横梁地震响应检算 |
5.3.2 桩基础强度和桥头堡能力检算 |
5.4 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1. 抗震研究分析主要结论 |
原设计方案抗震分析结论 |
原设计方案基础上减隔震方案分析结论 |
2. 抗震研究分析建议 |
延性和抗剪构造措施建议 |
桩基础延性和抗剪构造措施 |
防落梁构造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桥梁典型振型图 |
附录B 地震响应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 |
致谢 |
(7)梁拱组合体系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桥 |
1.2.1 梁拱组合体系桥的产生及其应用 |
1.2.2 梁拱组合体系桥分类及特点 |
1.3 梁拱组合体系桥抗震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梁抗震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 |
2.1 概述 |
2.2 结构振动方程 |
2.2.1 建立运动方程 |
2.2.2 结构振型与频率 |
2.2.3 特征值计算方法 |
2.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方法 |
2.3.1 静力法 |
2.3.2 反应谱法 |
2.3.3 动态时程分析方法 |
2.4 各种分析方法总结 |
第三章 梁拱组合桥动力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工程实例概况 |
3.2.1 总体布置 |
3.2.2 主要设计参数及技术标准 |
3.2.3 结构主要构件的形式和尺寸 |
3.2.4 材料特性 |
3.2.5 边界条件 |
3.3 创建有限元模型 |
3.3.1 单元类型的选择 |
3.4 自振特性分析 |
3.5 自振特性参数敏感度分析 |
3.5.1 自振特性敏感度参数的选取 |
3.5.2 主拱肋刚度 |
3.5.3 结构的传力构件 |
3.5.4 吊杆型式 |
3.5.5 主梁支承条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梁拱组合桥反应谱分析 |
4.1 反应谱的输入 |
4.2 地震荷载组合工况的确定 |
4.3 反应谱计算分析结果 |
4.3.1 位移变形分析 |
4.3.2 内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梁拱组合桥时程分析 |
5.1 地震波的选取 |
5.2 一致激励时程分析结果 |
5.2.1 位移变形分析 |
5.2.2 内力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产生和发展现状 |
1.2 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主要结构形式 |
1.3 梁拱组合体系桥梁的受力特点 |
1.4 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体系桥梁发展概况 |
1.4.1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产生 |
1.4.2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我国的发展 |
1.4.3 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体系桥梁的应用实例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作用机理和研究方法 |
2.1 收缩徐变的基本概念 |
2.1.1 混凝土的收缩 |
2.1.2 混凝土的徐变 |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作用机理 |
2.2.1 混凝土收缩机理 |
2.2.2 徐变的基本机理 |
2.3 收缩徐变的影响因素 |
2.3.1 内部因素 |
2.3.2 外部因素 |
2.4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的基础理论 |
2.4.1 有效模量法 |
2.4.2 老化理论 |
2.4.3 弹性徐变理论 |
2.4.4 弹性老化理论 |
2.4.5 绩效流动理论 |
2.4.6 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 |
2.5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徐变特性 |
2.5.1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收缩特征 |
2.5.2 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徐变特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立结构内力分析的梁拱组合桥梁模型 |
3.1 广元嘉陵江双线特大桥简介 |
3.1.1 主要设计参数 |
3.1.2 施工方法和步骤 |
3.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混凝土主梁的模拟 |
3.2.2 钢管混凝土拱肋的模拟 |
3.2.3 吊杆和横撑的模拟 |
3.2.4 计算的模型的简化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梁拱组合结构内力变化的分析 |
4.1 主梁合龙和成桥状态主梁的受力性能对比分析 |
4.1.1 主梁的内力对比分析 |
4.1.2 主梁的应力对比分析 |
4.2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结构挠度的变化 |
4.3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结构内力的变化 |
4.3.1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轴力的影响 |
4.3.2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剪力的影响 |
4.3.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弯矩的影响 |
4.4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截面应力的变化 |
4.4.1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主梁应力的变化 |
4.4.2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拱肋截面应力的重分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梁拱组合桥梁的收缩徐变效应参数分析 |
5.1 桥面系恒载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 |
5.1.1 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挠度的影响 |
5.1.2 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截面应力的影响 |
5.2 拱肋截面刚度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收缩徐变效应的影响 |
5.2.1 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挠度的影响 |
5.2.2 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桥梁截面应力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工程实践项目 |
(9)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拱结合部位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连续梁拱组合桥的力学特征 |
1.2 梁-拱结合部位的研究现状 |
1.2.1 计算方法 |
1.2.2 试验方法 |
1.3 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1.3.1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全桥和梁-拱结合部位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工程概况 |
2.2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2.1 计算程序 |
2.2.2 材料的定义 |
2.2.3 单元的划分 |
2.2.4 荷载的考虑 |
2.2.5 边界条件 |
2.3 梁-拱结合部位局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局部分析的重要性 |
2.3.2 局部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 |
2.3.3 局部分析的基本方法 |
2.3.4 局部分析模型计算假定 |
2.3.5 局部有限元模型的截取原则和范围 |
2.3.6 结构构造 |
2.3.7 模型材料 |
2.3.8 荷载的处理 |
2.3.9 边界条件 |
2.3.10 网格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3 梁-拱结合部位实桥截面应力测试与分析 |
3.1 测试原理 |
3.2 测试内容 |
3.3 应力监测技术 |
3.4 实桥应力测试与理论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施工和运营中的最不利荷载工况 |
4.1 概述 |
4.2 施工过程中最不利荷载工况的确定 |
4.3 运营中最不利荷载工况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梁-拱结合部位的力学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2 应力分析 |
5.2.1 材料力学性能 |
5.2.2 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力学性能研究 |
5.3 梁-拱结合部位构造设计的应力优化研究 |
5.3.1 概述 |
5.3.2 梁-拱结合部位构造设计优化原则 |
5.3.3 梁-拱结合部位应力优化措施 |
5.3.4 梁-拱结合部位应力优化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今后工作及主要努力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铁路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况 |
1.2 拱式组合体系桥的基本力学特征 |
1.2.1 简支梁拱组合体系 |
1.2.2 连续梁拱组合体系 |
1.3 连续梁拱组合结构在高速铁路中的应用实例 |
1.3.1 京沪高速铁路镇江京杭运河特大桥 |
1.3.2 广深港客运专线沙湾水道特大桥 |
1.3.3 温福铁路昆阳特大桥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梁拱协作机制研究 |
2.1 基本原理 |
2.2 求吊杆分担的荷载比 |
2.3 求解过程 |
2.4 拱梁的弯矩以及弯矩比 |
2.5 各参数对拱梁分担弯矩比r的影响 |
2.6 各参数对拱肋分担荷载比t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梁拱组合体系箱梁横向应力研究 |
3.1 横向应力沿纵向的分布规律 |
3.2 箱梁跨度对横向应力的影响 |
3.3 截面高度对横向应力影响 |
3.4 腹板厚度对横向应力影响 |
3.5 昆阳桥箱梁横向应力分析 |
3.6 刚性支承框架法与Ansys计算结果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梁拱组合体系空间稳定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失稳判别准则 |
4.3 有限元原理 |
4.4 梁格法原理 |
4.5 昆阳桥有限元模型 |
4.6 运营阶段全桥稳定性分析 |
4.7 矢跨比对全桥稳定性影响分析 |
4.8 拱肋内倾角对全桥稳定性影响分析 |
4.9 横撑布置形式对全桥稳定性影响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空间梁拱组合式桥梁的分桥理论及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混凝土梁拱组合体系景观桥成桥静载试验研究[J]. 高勇.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20(05)
- [2]基于荷载试验的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结构性能研究[D]. 卢康.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钢拱组合桥受力性能研究[D]. 靳兆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梁拱组合体系桥地震响应对拱梁刚度比的敏感性分析[J]. 张胜杰. 山东交通科技, 2020(01)
- [5]连续梁拱组合桥梁合理成桥状态优化分析[D]. 袁堂涛. 长安大学, 2017(03)
- [6]梁拱组合桥梁抗震性能研究及工程实践[D]. 谭文. 长安大学, 2017(02)
- [7]梁拱组合体系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研究[D]. 贺小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8]混凝土收缩徐变对钢管混凝土拱梁组合结构内力重分布的影响[D]. 邹智波.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9]连续梁拱组合桥梁—拱结合部位的力学性能研究[D]. 李子特. 兰州交通大学, 2012(01)
- [10]铁路连续梁拱组合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周冬. 中南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