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二刀六,投资小效益好

种植二刀六,投资小效益好

一、栽植二道柳投资小效益好(论文文献综述)

陈延艺[1](2019)在《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道路作为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的主要通道,“要想富,先修路”,道路建设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联系——道路空间系统的规划建设进程中,以往关注点大多集中在道路通达性以及道路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而对村庄道路生态化、景观化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关注。路网的形成以及道路的修建会改变乡村原有的生态景观结构,道路运营过程中还会持续地对道路周围区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所以,加强对村庄道路景观提升、路域空间生态化研究以及道路的生态文明建设对创建美丽乡村,打造良好乡村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村庄道路建设中现存的生态扰动及景观破碎等问题出发,整合国内外低影响开发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为低影响开发理念在我国的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深入解析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内涵特征,分析其内涵与村庄道路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基于低影响开发的道路规划的目标导向。其次,对西安市村庄道路进行实地基础调查,基于村庄道路的功能、形态、等级、布局结构等现状建设条件,以低影响开发理念实施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适宜的方法措施为踏板,探讨道路交通系统、雨水管理系统、绿地景观系统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契合方式,遴选出与西安市乡村土壤水文条件最优匹配的低影响开发方法策略,生成道路生态景观优化路径。并选取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这一横跨关中平原与秦岭北麓的典型地区进行综述性分析,利用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案例验证策略运用的可行性。村庄道路建设应主要从路网合理布局规划、道路生态设计、景观绿化设计、运营与养护管理等方面着手,打造绿色环保、安全舒适、环境优美、质量优良的村庄道路,实现道路建设发展全生命周期中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同时为乡村人居环境更新发展及村庄道路景观规划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参考,实现西安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道路发展相得益彰。

方志戎[2](2012)在《川西林盘文化要义》文中认为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社会及农村聚落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相对于城市聚落而言,有关农村聚落特别是那些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规模小巧、数量巨大的基层农村聚落的研究,显得关注不够、剖析不深。它们恰恰构成了中国乡土环境的重要基底,是构筑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和乡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综合载体。因此,结合特定区域,探讨农村聚落在自然生态、经济生产、人居环境、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思考其未来走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显得极为紧迫。论文以农村聚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自然人文环境为背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脉络,以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有益的参考,为我国农村聚落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策略。论文共分为十章。绪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从区域角度分析川西平原聚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川西平原聚落体系和林盘体系的结构与特征,川西林盘的地域分布状况。第三章分析川西林盘历史沿革和清代林盘聚落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林盘文化成因机制。第四章研究林盘的类型、空间形态与特色,剖析林盘聚落模式,并对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风水林村落进行比较。第五章从建筑基本型制、外观造型、空间环境、装饰装修、营建技术几方面研究林盘民居乡土特色。第六章研究林盘的植栽和水系,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以及发达丰富的林盘经济。第七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林盘家园景观艺术进行研究。第八章总结林盘文化的价值和本质特征。第九章研究林盘文化当前的变化趋势,提出林盘文化保护的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措施。第十章论述林盘文化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研究林盘聚落体系重构、林盘人居环境建设、林盘经济产业现代化转型和绿色多功能集约化新林盘聚居模式等,探索林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段俊平[3](2010)在《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际国内把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视为保护森林资源和发展林区经济的重要途径,认为特色经济林产业在地方发展经济、山区人民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陕西省商南县为例,通过对商南县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情况调查和分析,系统研究了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研究了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摸清了商南县主要经济林面积和产量,创造性地将建国以来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演变历程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时期。主要经济林茶叶、核桃、板栗和油桐成为商南县优势支柱产业。(2)研究提出了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产品产量低、品质差;产业化程度低、品牌优势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不足。(3)针对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研究提出了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经济林产业的思路和对策。首先,因地制宜,优化特色经济林区域布局;其次,加大选种和引种,加大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和利用;再次,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第四,加强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介服务组织;第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特色经济林产业科技含量;第六,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第七,拓宽投资渠道,不断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业的资金投入;第八,优化发展环境,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刘艳秋[4](2010)在《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依据区位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中心地理论和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结合吉林省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背景、资源利用的现状等研究了吉林省土地生产力。文中采用收益法、成本法等研究了吉林省耕地、林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等土地的资产价值,并对历年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土地的资产变化的原因。运用分组比较法、动态比较法,对结构上占主体地位的吉林省农用地土地生产力经济效果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耕地、林地、牧草地等农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针对建设用地的布局和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同,采用试算分析法对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和预测,并分析相关的土地生产力经济效果对比情况,指出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在四种组合表现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各用地类型土地生产力表现出多样的、差异的、延展的有升有降的经济效果。运用技术可行且经济合理的分析方法,实施(分期或一次)提高土地生产力潜力的工程,并遵循土地生产力微观经济效果服从宏观经济效果的原则、近期经济效果服从远期经济效果的原则和直接经济效果与间接经济效果相比较的原则,分析了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在此基础上并提出了功能分区方案。

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5](2008)在《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欠发达农业省份,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两州五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地处河西走廊的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张掖市肃南藏族裕固族自治县、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

赵光[6](2006)在《内蒙古察右中旗水资源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将成为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环境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我国北方耕地大部分为缺水和供水不足的农田,同时,这些地区的农田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发展和应用新的灌水方法和节水技术已成为解决当地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察右中旗地处阴山山脉大青山北麓,自然条件差、地形复杂、水资源严重不足。 本文在深入分析察右中旗水资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本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时空分布规律,计算了察右中旗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分析了区域水资源开采利用条件和开发利用现状,从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入手,进行远期需水预测,提出了适宜察右中旗水资源、土壤资源等条件要求的节水农业技术,指出了基于节水条件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向。本文研究的结论是: 察右中旗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年降雨量304mm,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年70~80%的降雨量集中在6~9月份;地下水资源量0.66亿m3,现状开采量0.52亿m3,占可开采量的78.8%,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地表水资源量0.42亿m3,基本没有开发利用,开发潜力很大;节水农业应将工程措施、农业措施和管理措施有机结合,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节水农业模式的整体综合效益;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在降水不足,灌溉水缺乏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在此基础上将灌溉水的优化管理应用到节水灌溉中,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在本文中提出将综合节水增效措施应用到农田节水灌溉决策中,为察右中旗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夏凤林,田丽娟[7](2006)在《栽植二道柳投资小效益好》文中研究说明春栽植667平方米(1亩)二道柳,共栽2800株, 2005年秋后间伐 1/2,做拖布把和筢杆出售,纯收入 6720元。一、二道柳的用途二道柳是柳树的一个新品种,生长迅速,一年可长高3 米,树干笔直,无分杈,2-3年树干直径达3-6厘米,可做拖布把,筢杆、锹把、镐把等。其材质细腻,有弹性,与洋槐、

封玲[8](2005)在《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干旱区是全球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区域,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2.5%,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东起乌鲁木齐市、西至博乐阿拉山口的新疆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国土整治开发区之一。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农业经济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农业开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由于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在干旱区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对玛纳斯河流域因大规模农业开发而引起的生态变迁的研究,是全面了解流域发展过程、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演替的一个很好的个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第三部分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始于唐代,但真正的大规模开发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是新疆建国后开垦的最大的人工绿洲,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建国以后大规模农业开发引起的。过去50年来,人工绿洲代替天然绿洲,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绿洲范围内,风沙危害减弱,气候极大改善,这一成就在世界干旱区也是罕见的,是新疆近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由于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也伴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尾闾湖泊的干涸、草场退化、盐碱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威胁着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植被及动物的变化来阐明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 水是干旱区绿洲存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随着农业开垦的深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规模屯垦,河水几乎被完全截入绿洲用于农业生产,自然河道被人工渠网取代,改变了地表水自然分布格局,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大大提高。但平原水库改变了河流携带物沉积过程,同时不合理的排灌方式提高了灌区地下水位,绿洲内部遭受次生盐渍化危害。河道、湖周及下游植被也因缺水衰亡,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张美艳[9](2005)在《资源利用方式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认为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育,两者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走两者双赢的道路,是摆在我国人民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就是如何使 A 曲线和 B 曲线的峰值进一步降低,使其向平缓的 C 曲线靠拢。因为 C 曲线的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正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范,既实现了经济增长又重视了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优化。而促成其转变的着手点应该在资源的利用方式上。因为较好的资源利用方式可以使同样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而乌兰察布市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最根本的表现就是“进退还”战略的实施。该战略之所以能使乌兰察布市最终走上生态、经济都持续发展的道路,其关键就在于它在成功地解决人畜争地、粮草争地的基础上实现了畜牧业发展的双增双提。 本文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症结和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剖析了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证实了从 1994 到 2003 年乌兰察布市农业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接着同样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是促进这一变化的驱动力。因此,在分析了乌兰察布市农业资源利用是如何改进的基础上又以化德县为典型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刘丽[10](2004)在《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调查分析了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区域环境规划方案。运用环境科学基本原理,以区域环境规划理论为指导,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调查收集了大量基础数据,采用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方法,对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大气、水污染防治规划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开发区噪声及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规划方案及生态规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制定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案,缓解并逐步解决开发区目前存在的因经济快速发展、环境规划滞后产生的环境问题,希望能为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的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生态建设工作等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认为: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与环境应协调发展,目前,开发区应着力解决较为突出的水、大气污染问题。本规划针对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发展速度快等特点,对开发区的大气、水、噪声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及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一个经济与环境协调型的环境规划。希望能为开发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全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在调查分析了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区域自然状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条件)及环境质量状况(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声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气、水、噪声污染的主要环境问题。(2)根据开发区的经济发展规划目标、资源特点、环境质量现状,并结合本区域内的环境区划和环境功能,从区域污染现状出发,制定出适合于我国国情和本区区情的区域环境规划目标值(总体目标值和各环境要素的目标值)。编制了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区域环境规划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规划目标、地表水环境质量规划目标、声环境质量规划目标、废气污染<WP=59>物排放浓度标准及治理规划目标),并进行了可达性分析,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3)对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做了区域污染源评价及预测,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并对区域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地表水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作了估算与分析。(4)从污染综合防治对策、清洁生产技术政策、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技术政策方面,提出了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环境规划对策措施。

二、栽植二道柳投资小效益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栽植二道柳投资小效益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道路建设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1.1.2 乡村快速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1.1.3 乡村道路结合LID理念理性增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1.4.2 乡村道路景观
        1.4.3 道路景观规划
    1.5 研究方法与路径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相关理论
        2.1.1 “绿道”理论
        2.1.2 “道路生态学”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研究综述
        2.2.1 村庄道路相关研究综述
        2.2.2 村庄道路景观研究综述
        2.2.3 道路景观规划研究综述
    2.3 道路生态理论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生态道路优秀工程
    2.4 LID理念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2.4.1 国外LID相关研究进展
        2.4.2 国内LID相关研究进展
        2.4.3 国外典型实践案例分析——波特兰NE Siskiyou绿色街道
        2.4.4 国内典型实践案例分析——金华燕尾洲公园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影响开发理念下的村庄道路景观规划技术框架探析
    3.1 村庄道路景观的特征、构成与作用
        3.1.1 村庄道路景观特征
        3.1.2 村庄道路景观的构成
        3.1.3 村庄道路景观作用
    3.2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内涵特征
    3.3 低影响开发理念与村庄道路的耦合关系
        3.3.1 低影响开发理念与道路功能的关系
        3.3.2 道路与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的关系
    3.4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路径
        3.4.1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技术路线
        3.4.2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措施方法
        3.4.3 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与一般规划对比
    3.5 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规划目标导向
        3.5.1 宏观尺度: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土地
        3.5.2 中观尺度:尊重自然特征和自然过程
        3.5.3 微观尺度:景观设计中注重生态功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现状调查研究
    4.1 西安市调查研究
        4.1.1 西安市生态环境背景
        4.1.2 西安市降雨分布特征
        4.1.3 西安市土壤结构特征
        4.1.4 西安市河流水系概况
        4.1.5 西安市雨水径流水质
    4.2 西安市村庄道路调查研究
        4.2.1 西安市村庄道路类型
        4.2.2 西安市村庄道路等级
        4.2.3 西安市村庄道路结构
    4.3 西安市村庄道路现状问题解析
        4.3.1 村庄道路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
        4.3.2 村庄道路建设引起的景观问题
        4.3.3 村庄道路绿化管护不到位问题
    4.4 西安市村庄道路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
        4.4.1 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必要性
        4.4.2 低影响开发理念应用可行性
    4.5 西安市村庄道路LID技术措施遴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村庄道路生态景观规划策略
    5.1 道路景观规划模式构建
        5.1.1 道路功能层面景观模式
        5.1.2 路域环境层面景观模式
        5.1.3 植物种植层面景观模式
    5.2 道路建设中生态影响的消减对策
        5.2.1 生态设计层面
        5.2.2 生态恢复层面
        5.2.3 生态补偿层面
    5.3 明确理解区域周围生态文化背景
    5.4 基于区域生态格局约束道路网络
        5.4.1 路网对景观生态格局功能的影响
        5.4.2 基于生态保护村庄路网布局策略
        5.4.3 协调道路与自然环境的生态策略
    5.5 道路设施搭建雨水自然处理系统
        5.5.1 自然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5.2 山地型村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5.3 河谷型村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5.4 平原型村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规划策略
    5.6 生态道路设计降低环境负面影响
        5.6.1 路基生态设计
        5.6.2 路面生态设计
        5.6.3 路肩生态设计
        5.6.4 边坡生态设计
        5.6.5 广场生态设计
        5.6.6 动物保护措施
    5.7 适宜植物选配营造道路绿地景观
        5.7.1 植物在道路景观中的作用
        5.7.2 植物种类综合比选
        5.7.3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5.8 道路小品设施及其生态技术支撑
        5.8.1 道路小品设施
        5.8.2 生态技术使用
    5.9 相关管理机制配套及规定的补充
        5.9.1 施工过程保护生态
        5.9.2 运营期间注重生态
        5.9.3 控制道路交通影响
        5.9.4 道路文化传承
        5.9.5 公众参与机制
        5.9.6 政策管理规定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周至县集贤镇殿镇村为例实证研究
    6.1 集贤镇殿镇村基础调查研究
    6.2 殿镇村村庄道路景观现状
        6.2.1 村庄生态区位
        6.2.2 村庄道路断面形式现状
        6.2.3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现状
        6.2.4 低影响开发理念运用情况
        6.2.5 植物应用情况及使用频率
        6.2.6 道路附属设施现状
        6.2.7 道路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6.3 殿镇村道路生态景观规划
        6.3.1 道路断面结构优化
        6.3.2 硬质铺装材质改善
        6.3.3 道路景观绿化提升
        6.3.4 附属设施景观生态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川西林盘文化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农村聚落研究
        1.3.2 民居及乡土建筑研究
        1.3.3 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1.3.4 川西林盘与林盘民居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川西平原聚落环境与林盘体系
    2.1 林盘与林盘文化
        2.1.1 林盘定义
        2.1.2 从林盘到林盘文化
        2.1.3 林盘文化的时空界定
    2.2 优越的自然环境
        2.2.1 地理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物产资源
    2.3 丰富的人文环境
        2.3.1 发达的农业文明
        2.3.2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3.3 独特的川西人文景观
    2.4 聚落体系与林盘体系
        2.4.1 聚落体系层次
        2.4.2 林盘体系构成
        2.4.3 林盘体系特征
    2.5 川西林盘地域分布
        2.5.1 林盘在成都市域总体分布状况
        2.5.2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经济圈层分布状况
        2.5.3 林盘在成都市域不同地形地貌分布状况
        2.5.4 林盘分布密度与耕作半径
3 林盘文化演进与动因机制
    3.1 林盘历史沿革与社会文化影响
        3.1.1 林盘源起根基:川西平原稻作农耕
        3.1.2 林盘沿革考索
        3.1.3 蜀文化与林盘
        3.1.4 社会民情与林盘
    3.2 移民活动与清代林盘再生
        3.2.1 清代移民对林盘文化的影响
        3.2.2 清代川西林盘聚落体系的演进
    3.3 林盘文化动因机制
        3.3.1 自然环境优势与乡村社会构成的激励机制
        3.3.2 生活环境与生产方式的协同机制
        3.3.3 人口耕地关系与聚落体系自组织的联动机制
        3.3.4 土地制度与佃农经济的发展机制
        3.3.5 家族宗法与风俗习惯的衍生机制
4 林盘类型及空间形态
    4.1 林盘类型特征
        4.1.1 从居住组合方式来分:独居林盘与聚居林盘
        4.1.2 从规模大小来分:小型、中型与大型林盘
        4.1.3 从平面形态来分:团形林盘与带型林盘
        4.1.4 从地形地貌来分:平坝林盘与山丘林盘
        4.1.5 从绿化树种来分:竹林盘与树林盘
        4.1.6 从绿化围合形态来分:闭合态林盘与自由态林盘
    4.2 林盘构成与形态特色
        4.2.1 林盘构成要素
        4.2.2 林盘空间形态
        4.2.3 林盘空间特色
    4.3 林盘聚落模式
        4.3.1 林盘模式
        4.3.2 模式特征
    4.4 川西林盘与其它村落之比较
        4.4.1 川西林盘与川东“林团”
        4.4.2 林盘与风水林村落
5 林盘民居乡土特色
    5.1 建筑基本型制
        5.1.1 平面组合
        5.1.2 建筑功能特征
    5.2 建筑外观造型
        5.2.1 朴实的建筑形象
        5.2.2 简洁的墙面处理
        5.2.3 变化的屋面组合
    5.3 建筑空间环境
        5.3.1 内外交融
        5.3.2 核心虚空
        5.3.3 通透流转
    5.4 建筑装饰装修
        5.4.1 主要装饰手法
        5.4.2 装修重点部位
        5.4.3 装饰细部处理
        5.4.4 装饰工艺特征
    5.5 建筑营建技术
        5.5.1 建筑用材做法
        5.5.2 建筑结构体系
        5.5.3 适应气候的构造手法
        5.5.4 营建方式习俗
6 林盘绿化生态环境与林盘经济
    6.1 林盘植栽
        6.1.1 竹类植物
        6.1.2 乔木与灌木
        6.1.3 菜地与果园
        6.1.4 花卉园艺
    6.2 林盘水系与林盘养殖
        6.2.1 林盘水系
        6.2.2 林盘家庭养殖
    6.3 林盘绿化生态环境
        6.3.1 林盘绿化特色
        6.3.2 林盘生态环境
7 林盘家园景观艺术
    7.1 神奇的大地文化景观
        7.1.1 历史悠久的稻作农耕文明景观
        7.1.2 诗意盎然的林盘村落景观
        7.1.3 广阔罕见的大地艺术
    7.2 林盘园林艺术
        7.2.1 林盘园林总体风貌
        7.2.2 林盘园林特色景观
        7.2.3 林盘与西蜀园林
    7.3 设施小品环境艺术
        7.3.1 设施小品类型
        7.3.2 设施小品景观艺术特色
    7.4 林盘园林案例分析
        7.4.1 邛崃平乐镇花揪村 14 组李家大院林盘
        7.4.2 温江万春镇鱼凫村 8 组罗家院子林盘
        7.4.3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 1 组益园
8 林盘文化价值与本质特征
    8.1 林盘文化价值
        8.1.1 生活价值
        8.1.2 生产价值
        8.1.3 生态价值
        8.1.4 美学价值
        8.1.5 社会价值
        8.1.6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
    8.2 林盘文化本质特征
        8.2.1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化
        8.2.2 有个性特色的田园文化
        8.2.3 有生命力的地域文化
        8.2.4 有凝聚力的和谐文化
9 林盘现代变迁趋势与保护
    9.1 川西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林盘的影响
        9.1.1 改革开放前状况
        9.1.2 改革开放后
        9.1.3 现代农业技术革命对林盘内生增长的推动
    9.2 林盘现状及问题
        9.2.1 林盘的萎缩
        9.2.2 林盘绿化景观变差
        9.2.3 林盘环境生态变坏
        9.2.4 林盘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9.2.5 林盘乡土文化流失
        9.2.6 林盘文化认识误区
    9.3 林盘文化保护对策
        9.3.1 保护意义
        9.3.2 保护指导思想
        9.3.3 保护原则
        9.3.4 保护措施
    9.4 林盘保护规划案例研究
        9.4.1 郫县花园镇七里香村竹隐寺林盘
        9.4.2 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锦家祠林盘
10 林盘经济转型与新林盘文化创造
    10.1 林盘文化与新农村建设
        10.1.1 新农村建设中的“地域性”危机
        10.1.2 林盘建设是川西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10.1.3 林盘模式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启示
    10.2 林盘经济现代化转型
        10.2.1 林盘庭院经济的提升
        10.2.2 林盘乡村旅游产业的开拓
        10.2.3 林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0.3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与建设
        10.3.1 现状林盘聚落体系土地利用格局分析
        10.3.2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对策
        10.3.3 林盘用地及建筑整治
        10.3.4 林盘生态环境建设
        10.3.5 林盘聚落体系重构建设方案策划
    10.4 新林盘文化:绿色多功能集约化聚居
        10.4.1 新林盘聚居的社会背景
        10.4.2 新林盘聚居规划建设指导原则与规划思路
        10.4.3 新林盘聚居规划设计策略
        10.4.4 个案举例: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灾后重建
    10.5 新林盘文化对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促动
        10.5.1 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定位
        10.5.2 新林盘文化的时代展望
11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资源条件
        2.1.1 基本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条件
        2.1.4 资源情况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林业资源情况
第三章 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3.1 持续低迷和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8 年)
        3.1.1 持续低迷阶段(1949-1956 年)
        3.1.2 缓慢发展阶段(1957-1978 年)
    3.2 恢复和发展时期(1979-1990 年)
    3.3 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时期(1991-1999 年)
    3.4 可持续和全面协调发展时期(2000-2010 年)
第四章 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现状
        4.1.1 商南县发展特色经济林的有利条件
        4.1.2 商南县主要传统经济林发展情况
        4.1.3 商南县特色经济林目前发展现状
        4.1.4 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特点
    4.2 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五章 发展对策
    5.1 明确商南县特色经济林树种资源
    5.2 树立现代经济林理念
    5.3 确立系统化总体思路、战略原则、战略目标
        5.3.1 总体思路
        5.3.2 战略原则
        5.3.3 战略目标
    5.4 采取针对性发展对策
        5.4.1 因地制宜,优化特色经济林区域布局
        5.4.2 立足本地资源,加大选种和引种,加大特色优势资源的培育和利用
        5.4.3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5.4.4 加强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5.4.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特色经济林产业科技含量
        5.4.6 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特色经济林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5.4.7 拓宽投资渠道,不断加大对特色经济林产业的资金投入
        5.4.8 优化发展环境,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土地生产力的内涵、结构形态和影响因素
        1.1.1 土地生产力的内涵
        1.1.2 土地生产力的结构形态
        1.1.3 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2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3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的技术关键和主要内容
        1.3.1 土地生产力研究的技术关键
        1.3.2 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原则
        1.3.3 土地生产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我国的相关研究
第2章 土地生产力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农业区位论
        2.1.1 农业区位论的基本思想
        2.1.2 农业区位论的土地利用形态原理
        2.1.3 农业区位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2.2 工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
        2.2.1 工业区位论
        2.2.2 中心地理论
    2.3 支持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工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3.1 劳动地域分工的涵义和影响因素
        2.3.2 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工的表现
        2.3.3 土地生产力地域分工理论在吉林省的实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条件
    3.1 自然条件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地理条件
    3.2 社会经济条件
        3.2.1 人口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土地总面积及其构成
        3.3.1 土地利用结构的一级分类状况
        3.3.2 土地利用结构的二级分类状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吉林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 自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
        4.1.1 吉林省自然分区
        4.1.2 自然区用地结构
    4.2 行政区域用地结构
        4.2.1 吉林省行政区划
        4.2.2 各行政区域用地结构
    4.3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结构特点、优势和问题
        4.3.1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结构特点
        4.3.2 土地开发利用优势
        4.3.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1 土地生产力的资产概述
        5.1.1 土地生产力资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5.1.2 资产与土地资产
        5.1.3 土地生产力资产的分析方法
    5.2 吉林省耕地和林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2.1 耕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2.2 林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3 吉林省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生产力资产的分析
        5.3.1 工业用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3.2 居住用地生产力资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1 经济效果的分析方法
        6.1.1 经济效果的含义
        6.1.2 经济效果的分类及处理原则
        6.1.3 经济效果的表达形式
        6.1.4 应用于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方法
    6.2 吉林省农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2.1 耕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2.2 林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2.3 牧草地及其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3 吉林省建设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3.1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生产力的整体经济效果分析
        6.3.2 居住用地的生产力经济效果分析
        6.3.3 交通用地的生产力经济效果分析
        6.3.4 水利设施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分析
    6.4 吉林省三大区域及九市(州)主要用地类型生产力的经济效果对比
        6.4.1 耕地生产力经济效果对比
        6.4.2 居住用地的经济效果对比
    6.5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效果组合分析
        6.5.1 空间经济效果组合
        6.5.2 时间经济效果组合
        6.5.3 质态经济效果组合
        6.5.4 量态经济效果组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 吉林省农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1 耕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2 林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1.3 牧草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2 吉林省建设用地生产力的经济潜力分析
        7.2.1 吉林省城乡建设用地生产力潜力的总体水平
        7.2.2 吉林省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生产力潜力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分区
    8.1 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分区方案的提出
        8.1.1 土地生产力经济功能分区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8.1.2 土地生产力经济功能分区的类型与方案
        8.1.3 土地生产力经济功能分区方案分析
    8.2 功能区土地利用调控目标及措施
        8.2.1 优先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2.2 重点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2.3 限制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2.4 禁止开发地区土地利用调控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性工作及成果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5)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现状与特征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
        1、农林牧渔总产值较快增长。
        2、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3、畜牧业发展加快。
        4、森林覆盖进一步提高。
        5、渔业生产快速发展。
        6、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7、农牧业关联度提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
        (三)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开始显现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差
        (二)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三)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而且产业结构不合理
        1、农牧业特色产品未打出品牌,规模优势不明显。
        2、农区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给。
        3、牧区畜牧业粗放经营,仍未摆脱靠天养畜的局面。
        (四)农产品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条,缺乏市场竞争优势
        1. 民族地区内部优势产业没有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
        2. 与甘肃省其他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牧业和林业仍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该区牧业仍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草原植被破坏严重,过牧现象突出,缺乏合理的轮牧、休牧机制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转化率和附加值低,缺少独具特色的终端产品。
        (五)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农业生产投入不足,农牧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下
        (七)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农畜产品加工发展缓慢
        (八)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第二部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思路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环境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牧业仍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战略主导产业,是农牧民增收的主渠道
        (二)少数民族地区的大片草原和湿地是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少数民族地区是建设甘肃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最佳区域
        (四)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建立甘肃省出口导向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
        (五)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六)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有利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思路
        (一)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四、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产业布局
        (一)战略目标
        (二)产业布局
    第三部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一、分区依据和方法
        (一)分区依据和方法
        (二)牧区
        (三)林牧农区
        (四)种植养殖区
        二、牧区发展高效农业模式选择
        (一)牧区发展畜牧业优势
        1、饲草资源来源广,潜力大,类型多样
        (1)、天然草场资源丰富
        (2)人工饲草质量优良,开发潜力大
        2、畜种资源种类较多,品种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
        (二)畜牧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1、畜牧业经济占绝对优势
        2、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经营管理粗放。
        3、
        (三)发展方向与模式
        1、大力发展围栏、舍养等围养方式,形成由放牧业向养殖业、草业种植业、加工业等转移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2、强化区域内外联合,发展系统化养殖体系模式
        3、加强精深加工,组建“产—加—销”相结合的产业化模式
        三、林牧农区发展高效农业模式选择
        (一)农业生产特点与问题
        4、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二)发展方向与模式
        1、建立林牧共生发展模式
        2、建立发展林业、种植业共生模式药
        四、种养殖业区发展高效农业模式选择
        (一)加大农区特色种植业与畜养殖业的相互支持,进行农牧系统耦合
        (二)全面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导的生态农业
        1.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草业
        2、同时积极发展市场前景看好的绿色时尚种植业
        3.压缩粮食种植面积,重点种植经济作物
第四部分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民族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草原保护力度,实现草原保护与草原畜牧业的协调发展。
        (二)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减少水土流失,实现土地生态保护与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视天然林保护,为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
    二、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
        (一)把畜牧业作为民族地区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做大做强畜牧业。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和水产业,并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三)抓好农牧业标准化生产,增强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以农牧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集中扶持现有重点龙头企业
        (二)培育发展有市场有前景的市州重点龙头企业。
        (三)引进一批企业。
    四、狠抓农牧业科技培训及技术推广工作,促进农牧业发展
        (一)加强科技培训。
        (二)加快实用技术推广。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五.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
    六、跳出农牧业框框抓农牧业
        (一)加快城镇化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
        (三)把农村教育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附表及附图

(6)内蒙古察右中旗水资源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节水农业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察右中旗自然地理概况
    2.1 基本情况
    2.2 气候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植被
第三章 察右中旗水资源分析计算
    3.1 地表水资源分析计算
    3.2 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
    3.3 水资源总量计算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分析及供需预测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察右中旗节水农业技术研究
    4.1 节水农业基本概念
    4.2 农业节水机理
    4.3 区域农业节水措施
    4.4 察右中旗节水农业模式
    4.5 察右中旗节水农业中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4.6 察右中旗节水灌溉模式分区
    4.7 察右中旗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1. 《察右中旗多年平均降水量等值线图》
    2. 《察右中旗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
    3. 《察右中旗多年平均蒸发量等值线图》
    4. 《察右中旗水资源量评价分区图》
致谢
作者简介

(8)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 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玛纳斯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第二章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清代以前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清代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第三节 民国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建国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第三章 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其生态效应
    第一节 地表水地域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其生态效应
    第二节 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第三节 农业开发对水质的影响
第四章 农业开发与土壤环境的演替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类型的演变
    第二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肥力的变化
    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及改良
    第四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沙漠化的发生
    第五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污染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动植物资源的变迁及其生态效应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及其生态效应
    第二节 农业开发与草地的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迁
第六章 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因素
    第二节 思想观念与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制度与组织管理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第一节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资源利用方式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农村社会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1.2.2 国内外有关可持续农业问题的论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2 乌兰察布市基本概况
    2.1 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及植被
        2.1.5 水环境
    2.2 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状况
        2.2.1 土地利用现状
        2.2.2 生态环境现状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行政区划、人口与劳动力结构
        2.3.2 经济结构状况
        2.3.3 粮食生产不稳定
        2.3.4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3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估
    3.1 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评价模型
    3.2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3.3 指标要素水平的确定与计算
        3.3.1 功效值的计算
        3.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计算
    3.4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结果
4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与机制分析
    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
        4.1.1 分析方法
        4.1.2 乌兰察布市农业发展系统分析
    4.2 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分析
        4.2.1 政策机制
        4.2.2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户行为机制
        4.2.3 投入与科技进步机制
5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方向、目标与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
    5.1 乌兰察布市资源利用方式存在的问题
        5.1.1 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和靠天放牧的饲养方式不科学
        5.1.2 降水利用的不合理
    5.2 乌兰察布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5.2.1 方向
        5.2.2 目标
    5.3 乌兰察布市资源利用方式的改进
        5.3.1 乌兰察布市农业用地利用变化对粮食稳产的影响分析
        5.3.2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
        5.3.3 产业化跨越,寻求更大发展
6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6.1 生态资源库的建立
        6.1.1 化德县北部丘陵生态保育功能带
        6.1.2 化德县中西部山地林牧农结合带
        6.1.3 化德县东南部滩川高效经济产业带
    6.2 生态经济结构调整
        6.2.1 生态立县
        6.2.2 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生产基地
        6.2.3 畜牧兴县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自我简介

(10)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第一章 总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环境规划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1.3 环境规划的研究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环境现状
    2.1 区域自然环境状况
    2.2 区域总体发展规划
    2.3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
    2.5 声环境现状
第三章 污染源现状调查以及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3.1 废气污染源排放现状及预测
    3.2 废水污染源现状调查以及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3.3 固体废物排放量现状调查及预测
    3.4 主要噪声源现状及预测
    3.5 预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四章 区域环境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
    4.1 区域大气环境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估算与分析
    4.2 地表水环境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估算与分析
第五章 区域环境规划目标及可达性分析
    5.1 区域环境污染指标体系规划目标
    5.2 区域环境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第六章 污染防治与综合整治规划及对策
    6.1 综合整治规划
    6.2 清洁生产技术对策
    6.3 循环经济技术对策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摘 要
ABSTRACT
致 谢

四、栽植二道柳投资小效益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西安市村庄道路景观规划策略研究[D]. 陈延艺. 长安大学, 2019(01)
  • [2]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 方志戎. 重庆大学, 2012(05)
  • [3]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段俊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2)
  • [4]吉林省土地生产力研究[D]. 刘艳秋. 吉林大学, 2010(08)
  • [5]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研究[A]. 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 2008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6]内蒙古察右中旗水资源与节水农业技术研究[D]. 赵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10)
  • [7]栽植二道柳投资小效益好[J]. 夏凤林,田丽娟. 农民致富之友, 2006(04)
  • [8]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封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9]资源利用方式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为例[D]. 张美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5(05)
  • [10]长春玉米工业开发区环境规划与污染防治对策研究[D]. 刘丽. 吉林大学, 2004(04)

标签:;  ;  ;  ;  ;  

种植二刀六,投资小效益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