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纳米粉末的流动特性

粘性纳米粉末的流动特性

一、FLOW PROPERTIES OF COHESIVE NANOPOWDERS(论文文献综述)

蒲周晨[1](2021)在《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提出纳米铝粉具有高活性、高热值以及来源丰富、成本低等优点,并且纳米铝粉作为金属添加剂加入固体推进剂中可以提高比冲、降低压强指数和特征信号。但是由于其表面活性高,在纳米颗粒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Al2O3,这会阻碍颗粒内部活性铝的进一步氧化,从而限制了能量的释放。本论文提出引入金属Fe,与金属Al通过自悬浮定向流法形成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以此来提高纳米Al的反应活性。通过改进走丝系统、感应加热线圈以及粉末收集系统提高了粉末制备的稳定性,增加了纳米粉末的产量。采用改进的自悬浮定向流装置制备了Fe/Al原子走丝比分别为1:1、3:7以及7:3不同比例的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并探究了熔球温度对Fe-Al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的影响;探索了工艺参数与金属粉末粒径大小的关系。对制备的金属粉末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其物相、形貌、化学成分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铁元素和铝元素之间形成了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且物相组成主要取决于走丝比和熔球温度。纳米粒子基本上呈球状,铁和铝元素在球形颗粒中均匀分布,平均粒径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进行调节。同时纳米颗粒表面氧含量较高,由含铁和含铝的氧化相组成,显示了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氧化活性。将不同走丝比下制备的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进行热性能比较以及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含富铝相的铁铝纳米粉末放热量更大,放热峰峰型更加尖锐;而燃烧性能测试发现,铁铝纳米粉末燃速比纳米Al粉快,并且随着Fe含量的增多,燃速有加快的趋势。随后,将热性能更加突出的含富铝相的铁铝纳米粉末与自制的纳米Al粉对比,进行了氧化动力学分析、氧化产物分析、老化实验测试、以及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氧化动力学中,Fe含量的增加可以降低金属粉末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使得粉末氧化活性提高;经1200℃退火氧化后,纳米Al粉的氧化产物中有未被氧化的Al相存在,而10at.%Fe和20at.%Fe的铁铝纳米粉末中只有Al2O3、Fe2O3的氧化物存在;60天的老化实验中,10at.%Fe的铁铝纳米粉末的氧化程度比纳米Al粉更高,呈现出更高的氧化活性,进一步证明Fe的加入提高了纳米Al的氧化反应活性;通过金属粉末与HTPB悬浮液的相容性测试发现,相比于纳米Al粉,铁铝纳米粉末/HTPB的悬浮液粘度上升,因此,铁铝纳米粉末的添加量不宜过多。

刘鹏[2](2021)在《APS用Co/Al2O3复合粉末的喷雾造粒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飞行器发动机尾喷口的后向散射是阻碍其实现全向低可探测技术的关键,但其位置的温度较高,常见的电吸收材料和磁吸收材料的应用均受到了较大限制,由此应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tmospheric plasma spraying,APS)技术提出并设计了铁磁陶瓷复合吸波涂层,希望解决高温低可探测的技术难题,达到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的效果。针对APS工艺制备涂层时喷涂粉末的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等的特别要求,本文利用喷雾造粒技术制备了复合颗粒,采用响应曲面法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拟合参数获得了模型公式,使用最终得到的参数造粒并制备了涂层,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基本实现了粉体制备的课题指标,所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在喷雾造粒的前驱体浆料的制备过程中很多因素对粉末粒径、流动性和球形度均有较大影响,经过响应曲面实验探究,最佳的工艺参数比例为:固含量50%,无机增稠剂含量为4.372%,球磨比为500%,根据公式预测拟合可以得到:D10为41.219μm,D50为58.066μm,D90为80.582μm,流出时间为119.155 s/50g,偏心率为1.055;2.喷雾造粒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同样对粉末的粒径、流动性和球形度有重要影响,经过响应曲面实验探究,最佳的工艺参数比例为:进风温度276.0℃,进风温度100.0℃,喷头频率26.1 Hz,粘结剂含量2.49%,分散剂含量0.09%,此时拟合可以得到:D10为18.79μm,D50为42.65μm,D90为75.28μm,其流出时间约为100.0 s/50g,偏心率为0.017;3.采用如上参数采用喷雾造粒工艺制得粉末并测试,其实验结果与理论拟合计算的误差大约为15%,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随后使用造粒后粉末在APS工艺下制备得到了铁磁陶瓷复合高温吸波涂层,涂层整体的密度约为4960 kg/m3,在厚度为200μm时结合强度为8 MPa。总之,本论文对喷雾造粒制备铁磁陶瓷复合粉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得到了工艺参数的拟合公式,所制得的粉末可以满足APS的需求,而制备涂层工艺还有许多改进的空间,整体研究具有一定的工程意义和指导价值。

谢鑫[3](2020)在《核用碳化硅材料的水热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陶瓷微封装燃料芯块(Fully ceramic microencapsulated fuel,FCM fuel)由于其结合了TRISO(tristructural-isotropic)燃料颗粒和液相烧结碳化硅(Liquid phase sintering Silicon Carbide,LPS-SiC)基体两者的优点,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得其在压水堆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TRISO燃料颗粒具有多层结构(疏松热解碳层、内致密热解碳层、碳化硅层和外致密热解碳层)为反应堆提供了多重保障,而SiC层作为整个燃料颗粒的关键组分,其服役性能关系着反应堆的运行安全。此外,LPS-SiC基体在热量传导和阻挡裂变产物释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服役性能同样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事故条件下(失水事故、包壳管破裂事故等),TRISO燃料颗粒SiC层和LPS-SiC基体的水热腐蚀行为,以及水热腐蚀对TRISO燃料颗粒SiC层断裂强度的影响将有可能降低它们的服役可靠性。但是目前关于TRISO燃料颗粒SiC层和LPS-SiC基体水热腐蚀行为的研究非常缺乏,而水热腐蚀对TRISO燃料颗粒SiC层断裂强度的影响还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为FCM燃料芯块在压水堆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首先研究了TRISO颗粒SiC层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的水热腐蚀行为以及水热腐蚀对其断裂强度的影响;然后研究了烧结助剂对LPS-SiC块体水热腐蚀行为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晶粒尺寸对LPS-SiC块体水热腐蚀行为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进展如下:(1)在高温高压(400℃/10.3 MPa)水环境下,研究了TRISO颗粒SiC层的水热腐蚀行为及水热腐蚀对其断裂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TRISO颗粒SiC层表面有碳生成,其厚度随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呈现线性减少规律,表明SiC的水热腐蚀过程受化学反应(Si O2的生成反应)所控制。此外,水热腐蚀优先发生在SiC晶界,导致SiC晶粒的脱落和孔洞的形成。通过压溃实验测量腐蚀前后SiC层的断裂强度,其断裂强度随腐蚀时间的增加而出现略微降低,这主要是因为SiC层在腐蚀后其厚度有略微减少,表明TRISO颗粒SiC层在水热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2)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制备了具有Al2O3和Al2O3+Y2O3不同烧结助剂的致密LPS-SiC块体,并在400℃/10.3 MPa高温高压水环境下研究了烧结助剂对LPS-SiC块体水热腐蚀行为的影响。其中,含有Al2O3烧结助剂的LPS-SiC块体表现出较高的重量损失并遵循线性失重规律。然而,含有Al2O3+Y2O3烧结助剂的LPS-SiC块体表现出较低的重量损失并遵循抛物线失重规律。此外,经过腐蚀后,含有Al2O3+Y2O3烧结助剂的LPS-SiC块体在其表面有沉积层形成,该沉积层可以有效地保护LPS-SiC块体不受进一步腐蚀,从而提高了含有Al2O3+Y2O3烧结助剂LPS-SiC块体的抗腐蚀性能。(3)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制备了含有不同晶粒尺寸(40 nm、800 nm和3μm)的LPS-SiC块体,并在400℃/10.3 MPa高温高压水环境下研究了晶粒尺寸对LPS-SiC块体水热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LPS-SiC样品的水热腐蚀行为受其晶粒尺寸的影响,其抗腐蚀性能随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具有最小晶粒尺寸(40 nm)的LPS-SiC样品在腐蚀后其烧结助剂Y3Al5O12全部消失,并在样品表面形成了沉淀物Al OOH和Y2Si O5。LPS-SiC样品(800 nm)在腐蚀后其烧结助剂Y3Al5O12中的Al元素全部被溶解,而Y元素重新形成了Y2O3块状沉淀。具有最大晶粒尺寸(3μm)的LPS-SiC样品表现出最好的抗腐蚀性能,这可归因于较大的SiC晶粒具有更稳定的晶界和较低的晶界能,这使得它们不易与水溶液发生反应。此外,其烧结助剂Y3Al5O12在腐蚀后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仍保持其原始形貌,表明较大的SiC晶粒可以提高烧结助剂Y3Al5O12的抗腐蚀性能。

伏磊[4](2020)在《具有温度补偿的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基于磁性液体的流动性和磁性两大物理特性,利用惯性质量块的移动导致的差动线圈电感变化,进行倾斜角度测量。这种新型传感器有着成本低、结构简单、灵敏度高的优点,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倾角传感器的新型材料传感器。本文利用磁性液体的二阶浮力原理,设计了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论文首先阐述分析了磁性液体相关应用,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发展历史和其工作原理;其次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传感器二维结构,研究探讨了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输出信号和灵敏度的影响因素;接着针对线圈发热造成的数据波动进行温度补偿的方案设计;对各项参数、结构做出了深入地研究,最终确定了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参数。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理论方面,阐述了磁性液体的二阶浮力的相关原理,推导了此传感器的回复力计算公式;构建了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物理模型,并推导出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磁场分布的表达式、电感变化的表达式及灵敏度公式;(2)设计出能测量空间倾角变化的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的整体结构,选择了符合要求的磁性液体、壳体材料、永久磁铁等材料;(3)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对设计的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实施仿真分析,得到永磁铁的悬浮位置及受力大小和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内部的磁场分布情况及电感变化的曲线;(4)设计了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和液晶显示模块;(5)根据使用条件推导了传感器温度补偿的算法公式,进行了实验方案设计和部分仿真工作。

张金刚[5](2020)在《超细晶钨合金(W-Ni-Fe)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钨基高比重合金,是一种以钨为基体(其中钨含量为86%-97%),并添加有钴、镍、铁、铬、锰、铜、钼等元素组成的合金材料,其密度高达16-19 g/cm3,是一种典型的钨基双相复合材料。由于钨合金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密度、良好的延展性、耐腐蚀性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动能穿甲弹、配重块、辐射屏蔽材料、振子和电接触材料等民用及国防领域。传统液相烧结制备钨合金所需温度较高,一般需要在1450℃以上才能制备出致密的钨合金,且材料内部晶粒粗大,约40-60μm。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对钨合金的要求越来越高。制备高性能超细晶钨合金材料是当前的重要研究方向。本课题就钨合金粉体晶粒尺寸细化,钨合金烧结致密化规律、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开展了研究:(1)研究采用100 nm的W、Ni、Fe原料粉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SPS),通过控制烧结工艺条件,探究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外加压力及升温速率对钨合金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对钨合金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详细探究了93W-5.6Ni-1.4Fe合金的SPS致密化行为及晶粒生长机制。在SPS烧结过程中,亚微米原料粉末在780℃开始发生致密化,在1080℃致密化过程趋于结束。在1100℃合金的弯曲强度达到最高(1052.52 MPa),在1050℃合金的硬度达到最高(654.1 Hv)。保温时间对钨合金密度影响不大,但长时间保温会造成W晶粒长大。(2)研究了机械合金化技术制备超细纳米W-Ni-Fe复合粉末,并分析了不同球磨时间对复合粉末产生的影响。由复合粉末的XRD图得知,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Ni、Fe峰逐渐消失,合金化程度逐渐增加。在球磨30 h后Ni、Fe峰完全消失,此时只存在W峰和Fe O峰,此时W-Ni-Fe复合粉末的微晶尺寸达到17nm。通过SPS制备的93W-5.6Ni-1.4Fe合金在1000℃时合金已经拥有较高的致密度,此时的晶粒尺寸为200 nm左右。在1000℃时合金的维氏硬度达到最高,为1264.87 Hv,比传统钨合金材料高出3倍左右。由此得出结论:细晶强化是提高钨合金材料性能的有效方法。(3)研究了微米原料粉体制备93W-5.6Ni-1.4Fe合金,得出合金在1000℃-1100℃之间相对密度较低,此时合金的力学性能较差。当烧结温度达到1250℃时合金接近全致密状态,硬度和弯曲强度达到最佳。通过对比17 nm、100 nm和3-5μm三种级别的W、Ni、Fe原料粉烧结制备93W-5.6Ni-1.4Fe合金材料可以得出,原料粒径对钨合金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原料粒径越小,所获得的钨合金材料晶粒越小,晶粒尺寸更加均匀。原料粉体的细化不仅可以抑制晶粒长大进而提高材料强度,还可以降低烧结温度。(4)研究了镍铁比为4:1时,不同钨含量的钨合金(90W、93W、95W)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通过对比90W、93W、95W三种合金的性能和结构的变化,可以得出90W内部由于粘结相的体积分数较多,晶粒长大得到有效抑制,但力学性能和93W相比较差。95W的综合性能较差,高温下内部存在较多孔隙,晶粒粗化严重。93W的综合性能较好,硬度和弯曲强度均优于90W和95W。由此得出结论:钨含量对钨合金的显微结构和性能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纪云[6](2019)在《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煤矿岩巷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掘进光面爆破技术与锚喷支护相结合使巷道一次成型,斜井井筒施工月进尺可达到百米以上。然而,国内煤矿目前采用的喷浆工艺粉尘大、喷浆输送距离短、工作效率低,巷道支护严重制约煤矿的采掘速度。因此,本文提出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的研究思维,探究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喷浆物料的基础理论,为喷浆物料的自动上料、长距离输送提供理论基础与试验依据,同时为井下喷浆物料的输送方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意义。基于牛顿运动定律和欧拉运动定律,在离散元软球模型基础上,建立物料颗粒-颗粒之间的非连续力-位移模型,获得颗粒碰撞过程中颗粒流之间的法向力、切向力及粘性力,获得球形颗粒及非球形颗粒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方程;在非解析面CFD-DEM耦合方法基础上,采用Ergun-Wen&Yu理论建立气流-颗粒之间的曳力模型,将空隙率增加到双流体模型连续性方程中,据此获得颗粒多相流的连续性方程;基于颗粒-壁面的碰撞理论及侵蚀磨损方程,指出颗粒流侵蚀磨损形式为切削磨损;通过对流体力学近壁层数处理方式的研究,提出Fluent近壁处理壁面函数法,并提出适用于非解析面CFD-DEM耦合方法近壁处理的NonEquilibrium Wall Function壁面处理方程。根据本研究的气流压力及物料特性,设计一套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借助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气流速度、颗粒粒径及给料量对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物料拾取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气流速度对物料拾取量影响最大,颗粒粒径和物料给料量影响较小。对于不同粒径的卵石颗粒,小颗粒所需的拾取速度较低,而大颗粒的拾取速度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堆积在管道底部颗粒表面气流速度随着给料量的增加而增大,据此获得喷浆物料拾取量与给料量的函数关系。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获得研究因素各水平对拾取量、水平管道压降及压力变送器压力的影响趋势,通过对压力变送器压力信号与物料拾取量归一化处理,获得流场压力信号与喷浆物料拾取量的函数关系。在文丘里管密相气力输送系统中,研究气流速度和含水量对物料输送特性和流场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临界风速。提出流场压力的差异系数,用差异系数衡量流场稳定性并获得最佳气流速度。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以气流压降及压降差异系数作为衡量指标,获得喷浆物料最佳输送水分含量。研究文丘里管进料口和管内气流流量对压降的影响,获得文丘里给料器和管道中压降在大于临界风速下周期性波动趋势。引入差异系数来描述流场的稳定性,获得临界风速下颗粒多相流流场的不稳定性,并通过对流场压力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获得气力输送系统各零部件对流场压力信号的影响规律。通过对颗粒拾取速度进行经验分析,根据多项研究成果对本试验所用卵石颗粒开展拾取速度研究。结果表明,气流速度作为拾取速度的函数能够很好地描述所有结果,并且相关性明显,实验关系式通过考虑颗粒直径和气流速度等多种影响参数来描述固体颗粒的拾取速度。对于管径为50 mm的水平气力输送管道,大颗粒表面的气流速度更大,因此有可能出现大颗粒拾取速度更低的情况。对水平管道颗粒拾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最佳旋流数,在此旋流数作用下,物料的拾取率最大。通过视觉观察、质量称重、流场压降差异系数分析及流场压降峰均比四种不同方法衡量喷浆物料拾取速度,试验结果表明,视觉观察所获得颗粒拾取速度结果准确性最低,选取颗粒的质量损失率作为拾取速度的衡量指标准确度最高。通过对竖直管内旋流对颗粒流态的预测,对竖直管内轴流和旋流气流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压降和床层高度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惯性及二次流对弯管处颗粒具有显着影响,竖直管内的颗粒在轴流场从弯管内壁向外壁移动,旋流数对固体质量流率和入口气流速度固定的竖直管内的颗粒流型影响显着。卵石颗粒存在临界粒径,当粒径大于临界粒径时,压降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颗粒尺寸对颗粒群的透气性和存气性影响较大,竖直管内气固两相流的流型变化较大。旋流有助于降低压降,但较大的旋流数会由于旋流衰减而导致压降增加。采用CFD-DEM四元耦合方法,研究提升角、气流速度和固体质量流率对提升弯管颗粒流型的影响,并借助正交设计方法对仿真方案进行设计,以减少仿真次数。结果表明,由于流体惯性和二次流作用,气流速度对提升弯管内的压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弯管肘部45°处压降比弯管进出口压降更大。通过对提升弯管流型的研究,发现弯管处形成的二次流对管内空隙率和颗粒浓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颗粒在弯管出口附近向下游管道侧壁移动,颗粒浓度相差较大,但并不会影响弯管肘部的最大侵蚀区域。对于提升弯管,颗粒碰撞在横截面上均匀分布,侵蚀磨损区域呈椭圆形分布,且在出口附近弯管的外弯曲处发生碰撞,对应两个严重侵蚀区域。该论文有图115幅,表20个,参考文献198篇。

韩力涛[7](2019)在《高性能纳米Cu-Fe、Cu-Fe-X(Cr、Zr、P)合金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微电子等领域对铜合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拉伸强度大于600 MPa,电导率大于80%IACS。纯铜的电导率较高,但强度较低,因此如何在保证铜高电导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其强度,从而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铜合金材料,是目前高性能铜合金的研究热点。本论文采用机械合金化和低温快速热压烧结技术制备出了具有纳米超细结构的高强高导铜合金,并通过添加其他金属粉末,制备出了一系列未见报道的高性能铜铁、铜铁铬、铜铁锆和铜铁磷合金材料。纳米细晶强化和微量合金化的共同作用,保证了铜强度显着提升的同时,对电导率的损害较小。研究了纳米粉体的制备条件、块体的烧结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元素分布、增强机理等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机械合金化和低温热压快速烧结相结合的方法是制备具有纳米结构高性能铜铁、铜铁铬、铜铁锆和铜铁磷合金的有效方法。2.以纯铜粉为原料通过高能球磨制备了高活性纳米铜粉;利用纳米铜粉通过低温热压快速烧结制备出具有纳米结构的铜铁块材;所制备的铜材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649 MPa和电导率71.86%IACS,其强度的主要增加机制是纳米晶结构。3.详细阐述了高活性纳米铜合金粉体的制备过程,并分析了球磨过程中铁等杂质引入的因素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添加微量的合金元素Cr、Zr、P可以减少球磨过程中沾染的铁含量,同时影响球磨效率,使粉体团聚程度减小,促进了烧结致密化,影响合金性能。其中,铜铁合金强度最好,最高可达771 MPa;添加的微量合金元素Cr、Zr、P,使铜铁合金在提高电导率的同时,强度发生了下降。而相比于Cr和Zr,添加更少的P,制备的铜铁磷合金在电导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强度减少的更小。4.制备了 Cr含量为0~0.5wt.%的纳米Cu-Fe-Cr合金,探讨了 Cr含量对合金中沾染的铁含量、合金晶粒尺寸、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0.2 wt.%Cr的添加细化了合金的晶粒,有效减少了合金中的铁含量,净化了基体组织,提高了合金的电导率,其最佳综合性能为:电导率73.37%IACS,强度513 MPa。5.制备了 Zr含量为0~0.5 wt.%的纳米Cu-Fe-Zr合金,探讨了 Zr含量对合金中沾染的铁含量、合金晶粒尺寸、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Zr同样可以减少合金中沾染的铁含量,净化基体组织;而且相比于铬,锆更活泼,在铜基体中分散性更好,对电导率影响更小,添加0.1 wt.%Zr,明显提高了合金的电导率,而强度下降很少,其最佳综合性能为:电导率75.19%IACS,强度502 MPa。6.制备了 P含量为0~0.04 wt.%的纳米Cu-Fe-P合金,探讨了 P含量对合金中沾染的铁含量、合金晶粒尺寸、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在磷添加量为0.025 wt.%时,合金综合性能较好,此时合金中铁含量为1.12 wt.%,电导率为80.41%IACS,强度为517 MPa。

许晓颖[8](2019)在《先驱体转化/乳液法制备硼化物陶瓷空心微球》文中研究表明硼化物陶瓷具有原子序数低、中子吸收截面高、热稳定好、抗氧化、耐腐蚀等优势,可在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中充当靶丸以解决能源问题,然而空心陶瓷微球的制备技术难度较大。目前磁控溅射法很难获得厚壁微球,凝胶注模法所得微球球形度、同心度等欠佳,且二者均不能实现批量制备。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先驱体转化/乳液法制备PAN基空心碳球并进行相关研究,之后探索碳球的反应硼化和乳液法中PAN相的硼化掺混以制备硼化物陶瓷微球。利用同轴共流装置生成O1/PAN(DMF)双重液滴,在硅油中收集并通过旋转蒸发形成固态凝胶球壳。所得PAN微球球形度大于98%;同心度和壁厚均匀性多分布于99%以上和75%-95%之间。通过改变PAN浓度和两相流速比,实现了微球直径1800-2300μm、壁厚60-120μm内特定值的调控。进一步利用索式提取的原理,使提取溶剂与内部硅油发生交换,溶剂蒸发、脱除形成空心微球。以正己烷为溶剂索氏提取40循环可将不同尺寸微球壳层中硅含量降至0.2-2.5 at%,且微球仍具有较好的形貌参数。将PAN微球依次进行空气预氧化、惰性气氛保护碳化,制备了空心碳球。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微球形貌和组成的影响,发现梯度升温至280℃、保温480-960min能够兼顾预氧化效果和微球的尺寸及壳层均匀性。预氧化不均匀造成的“皮芯皮”结构在碳化时发生反应的差异会导致微球出现褶皱、孔洞、开裂等缺陷,但这一现象随预氧化保温时间的延长有所改善。碳化后微球直径仍处于毫米级,球形度在96%以上。初步探究了硼化物陶瓷微球的制备方法:1800℃硼粉与碳球的固-固反应能够在微球表面生成B-C结构;1600℃用B2O3作硼源以气相化学反应的方法仅能向碳球表面引入B-B、B-N、B-O结构,B2O3用量增加、反应空间减小有利于提高硼含量,但CO逸出后微球结构疏松;在PAN(DMF)里混掺B4C纳米粉,乳液法制备聚合物微球后进行陶瓷化,所得微球球形度、同心度、壳层致密性等较佳,纳米粉团聚导致的表面粗糙在减小PAN的量至配置比为0.67时有所改善。

赵小军[9](2019)在《面向压电纳米结构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器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功耗低等特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环境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纳米尺度结构是纳米器件的基础,是实现纳米器件高性能的关键。目前,纳米尺度结构的制造过程普遍需要借助昂贵的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曝光、纳米压印等设备和多层套刻、结构转移等复杂工艺步骤,其工艺流程复杂、效率低、成本高,阻碍了纳米器件的广泛应用。本文基于电流体动力理论和多物理场复合作用,研究了电场-流体复合约束的同轴电流体射流机理,提出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纳米打印方法,针对典型压电功能材料,实现了纳米尺度线形结构的高性能和高效率打印制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部分:(1)研究了同轴电流体射流的聚焦作用机理,建立了同轴电流体锥-射流模式形成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探明了纳米尺度射流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电流体射流四阶对称方程,建立了同轴电流体射流直径标度率关系式,探究了同轴聚焦约束机制。基于三相流多物理场复合,建立了电场力叠加流体动量的数学方程,仿真分析了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电荷的产生和运动行为,探明了同轴锥-射流模式形成及演变规律,揭示了关键工艺参数对同轴射流的作用机理,获得了稳定同轴电流体射流形成的最佳参数范围。(2)研发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研制了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和关键辅助装置。基于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的仿真研究,获得了同轴喷头形状和位置参量,设计制造了内外喷针位置可调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装置,满足了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要求。研制了液体电极与温度可调衬底夹具关键辅助装置,提高了同轴电流体射流的稳定性,提高了打印制造微纳结构形状和尺寸的控制性,研发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控制系统,实现了设备各功能模块的协同控制。(3)研究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工艺,探明了关键工艺参数对射流和打印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AZ703为内层液体,硅油为外层液体,系统研究了同轴射流形态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关键工艺参数对成形结构尺寸和形状的作用关系,打印成形结构尺寸与电压、喷针-衬底间距、衬底速度成反比,与内层液体流量成正比,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纳米尺度结构的工艺参数。(4)采用锆钛酸铅(PZT)溶胶为典型压电材料,打印制造了高质量PZT压电纳米线形结构。基于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的仿真与工艺研究,以PZT溶胶为内层材料,打印制造了 PZT线阵列、折线、梁等纳米线形结构,最小特征尺寸为40nm、打印速度为300 mm·s-1,实现了压电纳米线形结构的高效打印制造。PZT纳米线退火后显示标准钙钛矿相结构,晶粒尺寸~5 nm,远小于块材10μm的晶粒尺寸。打印制造的PZT纳米结构压电常数d33为450 pm·V-1,杨氏模量E为21 GPa,展现了高压电性、高柔性等电学和力学特性,为高性能纳米器件提供了基础结构。(5)基于压电振动理论与纳米梁结构特性,研究了打印制造PZT纳米梁的谐振性能。通过理论分析与纵向伸缩振动模态仿真,获得了压电纳米梁纵振一阶特征频率及其主振型,利用打印制造的两端固支PZT纳米梁,设计制备了纵向长度伸缩振动压电纳米梁高频谐振子。基于压电激振-电流拾振原理,建立了纳米梁谐振测试系统,评价了 PZT压电纳米梁谐振子的谐振特性,采用栅极直流偏置电压的预紧作用,实现了谐振子基态特征频率的有效调节,为高性能纳米器件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张振刚[10](2019)在《悬浮纳米颗粒在自由衰减超音速射流中的弥散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颗粒两相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过程,纳米颗粒的粒径和团聚状态对其毒性、药物活性、大气科学、生物医药、催化活性等都有重要影响,干粉纳米颗粒的团聚严重削弱了其比表面积大的优势,进而制约其药物和催化等活性的发挥,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纳米颗粒的弥散机理,为发展新型高效的干粉纳米颗粒弥散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针对纳米颗粒的弥散,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二级干粉纳米颗粒弥散系统,研究了经过初级悬浮后的纳米颗粒在自由衰减超音速射流中的弥散特性和机理并探讨了喷管的长度(L)和直径(D)对弥散纳米粒子粒径分布的影响。利用喷射器对干粉纳米颗粒进行弥散得到一级弥散的二氧化钛亚微米和纳米气溶胶,再将其增压后存于高压溶气罐中,通过圆管自由释气产生衰减的超音速射流对一级悬浮亚微米和纳米颗粒进行二级弥散,不同管径下获得的纳米气溶胶粒径分布均呈单峰对数正态分布。喷管内的颗粒-壁面碰撞对二级弥散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影响不大。L越长,所得弥散纳米颗粒越趋于对数正态分布。经过二级弥散系统所得到的纳米气溶胶分布的中径、峰值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着小于一级弥散系统所得到的气溶胶尺寸,并且粒径分布整体明显向小粒径的方向移动。几何平均直径、峰值直径和中径均可低于70 nm,这个尺寸接近纳米颗粒的初级粒径。二级弥散系统中圆管超音速射流过程的数值结果表明,自由膨胀区中强剪切应力分布与马赫盘的撞击机制可导致亚微米或纳米颗粒积聚体的解聚。

二、FLOW PROPERTIES OF COHESIVE NANOPOWDE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LOW PROPERTIES OF COHESIVE NANOPOWDERS(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纳米材料及特性
        1.2.1 量子尺寸效应
        1.2.2 小尺寸效应
        1.2.3 表面效应
    1.3 金属粉末的制备方法
        1.3.1 机械合金法
        1.3.2 电爆法
        1.3.3 蒸发冷凝法
        1.3.4 湿化学法
    1.4 金属粉末的研究概况
        1.4.1 金属粉末研究现状
        1.4.2 金属粉末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自悬浮定向流装置及其改进
    2.1 引言
    2.2 自悬浮定向流技术
    2.3 自悬浮定向流装置的改进
        2.3.1 走丝系统改进
        2.3.2 电磁感应线圈改进
        2.3.3 粉末收集系统改进
    2.4 本章小结
3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设计、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成份设计
        3.3.1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
        3.3.2 自悬浮定向流法工艺参数
        3.3.3 金属的状态演化及质量转换
        3.3.4 金属丝的供给关系
        3.3.5 金属熔球温度的控制及测量
    3.4 单质Fe/Al纳米粉末的制备及表征
        3.4.1 纳米Al粉的制备及表征
        3.4.2 纳米Fe粉的制备及表征
    3.5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3.5.1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
        3.5.2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物相
        3.5.3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形貌
        3.5.4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化学成分
        3.5.5 过量Al对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
        3.5.6 过量Fe对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
        3.5.7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形成过程分析
        3.5.8 自悬浮定向流法的工艺性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
    4.3 热性能研究
        4.3.1 不同相组成的Fe-Al金属间化合物热反应分析
        4.3.2 不同Fe含量的Fe-Al金属间化合物热反应分析
        4.3.3 氧化动力学分析
        4.3.4 氧化产物物相组成及形貌分析
    4.4 燃烧性能
    4.5 老化实验
    4.6 相容性测试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APS用Co/Al2O3复合粉末的喷雾造粒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高温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1.2.1 吸波材料的整体概括
        1.2.1.1 吸波材料的特性
        1.2.1.2 雷达吸波材料的构成
        1.2.2 电损耗型吸波材料
        1.2.2.1 导电聚合物
        1.2.2.2 碳系材料
        1.2.2.3 钛酸钡类材料
        1.2.2.4 超高温陶瓷类材料
        1.2.2.5 电损耗型吸波材料的不足
        1.2.3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
        1.2.3.1 铁氧体类材料
        1.2.3.2 磁性金属类材料
        1.2.3.3 磁损耗型吸波材料的不足
        1.2.4 实验材料的选择方案
    1.3 高温吸波涂层的制备工艺
        1.3.1 涂敷工艺
        1.3.2 烧结工艺
        1.3.3 溶胶-凝胶工艺
        1.3.4 气相沉淀工艺
        1.3.5 磁控溅射工艺
        1.3.6 热喷涂技术
        1.3.6.1 火焰喷涂
        1.3.6.2 电弧喷涂
        1.3.6.3 冷喷涂
        1.3.6.4 等离子喷涂
        1.3.7 涂层制备工艺的选择及遇到的问题
    1.4 喷涂粉末的制备方法
        1.4.1 雾化法
        1.4.2 机械合金法
        1.4.3 自蔓延高温合成法
        1.4.4 固相反应法
        1.4.5 喷雾造粒法
    1.5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创新点
    1.6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钴粉
        2.2.2 氧化铝粉
        2.2.3 无机增稠剂
    2.3 实验设备
        2.3.1 造粒设备
        2.3.1.1 罐磨机
        2.3.1.2 缓冲器
        2.3.1.3 喷雾造粒机
        2.3.2 喷涂设备
        2.3.2.1 喷砂机
        2.3.2.2 大气等离子喷涂设备
        2.3.3 测试设备
    2.4 实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驱体浆料制备参数对造粒粉末的影响
    3.1 引言
    3.2 聚乙烯醇的介绍
    3.3 制备浆料的实验设计方案
    3.4 配制的浆料对造粒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3.4.1 固含量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3.4.2 无机增稠剂含量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3.4.3 球磨比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3.4.4 三个参数的共同作用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3.5 配制的浆料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3.5.1 固含量对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3.5.2 无机增稠剂含量对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3.5.3 球磨比对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3.5.4 三个参数的共同作用对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3.6 配制的浆料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3.6.1 固含量对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3.6.2 无机增稠剂含量对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3.6.3 球磨比对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3.6.4 三个参数的共同作用对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雾造粒工艺参数对粉末的影响
    4.1 引言
    4.2 分散的机理
    4.3 喷雾造粒的实验设计方案
    4.4 喷雾造粒工艺对造粒粉末粒径分布范围的影响
        4.4.1 进风温度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4.4.2 出风温度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4.4.3 喷头频率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4.4.4 粘结剂含量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4.4.5 分散剂含量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4.4.6 参数综合对粉末中值粒径的影响
    4.5 喷雾造粒工艺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5.1 进风温度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5.2 出风温度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5.3 喷头频率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5.4 粘结剂含量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5.5 分散剂含量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5.6 参数综合对造粒粉末流动性的影响
    4.6 喷雾造粒工艺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6.1 进风温度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6.2 出风温度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6.3 喷头频率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6.4 粘结剂含量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6.5 分散剂含量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6.6 参数综合对造粒粉末球形度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造粒粉末的大气等离子喷涂及涂层测试
    5.1 引言
    5.2 逾渗理论
    5.3 喷雾造粒
    5.4 涂层的制备
        5.4.1 清洗基体材料
        5.4.2 喷砂处理
        5.4.3 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涂层
    5.5 涂层的测试
        5.5.1 涂层的表面与截面情况
        5.5.2 涂层的拉力测试
        5.5.3 涂层的高温处理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附录一 浆料制备工艺的响应曲面实验表
附录二 喷雾造粒工艺的响应曲面实验表
附录三 粉末中值粒径分布的二次曲线模型的方差分析
附录四 粉末流出时间的二次曲线模型的方差分析
附录五 粉末偏心率的二次曲线模型的方差分析

(3)核用碳化硅材料的水热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事故容错燃料(ATF)的发展
        1.3.1 锆合金包壳表面保护涂层
        1.3.2 SiC包壳
        1.3.3 全陶瓷微封装燃料芯块(FCM)
    1.4 核用SiC材料的水热腐蚀行为研究现状
        1.4.1 CVD-SiC的水热腐蚀行为
        1.4.2 LPS-SiC的水热腐蚀行为
        1.4.3 TRISO燃料颗粒SiC层的水热腐蚀行为
    1.5 TRISO燃料颗粒SiC层的断裂强度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6.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表征设备和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备
        2.3.1 高速振动球磨机
        2.3.2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炉
        2.3.3 高压反应釜
    2.4 微观结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仪
        2.4.2 拉曼光谱仪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
        2.4.5 透射电子显微镜
    2.5 性能测试与计算
        2.5.1 表观密度
        2.5.2 断裂强度
第三章 TRISO颗粒SiC层在水热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其断裂强度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准备
        3.2.2 水热腐蚀实验
        3.2.3 物相与结构表征
        3.2.4 压溃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SiC层的腐蚀失重行为
        3.3.2 SiC层的物相组成变化
        3.3.3 SiC层的微观形貌变化
        3.3.4 SiC层在腐蚀前后的断裂强度变化
    3.4 分析讨论
        3.4.1 SiC层的水热腐蚀机制
        3.4.2 水热腐蚀对SiC层微观结构的影响
        3.4.3 水热腐蚀对SiC层断裂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烧结助剂对LPS-SiC在水热环境中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准备
        4.2.2 放电等离子烧结
        4.2.3 水热腐蚀实验
        4.2.4 结构和性能表征
    4.3 实验结果
        4.3.1 SiC纳米粉末表征
        4.3.2 SPS SiC块体的微观形貌和物相表征
        4.3.3 LPS-SiC块体的水热腐蚀行为
    4.4 分析讨论
        4.4.1 LPS-SiC的烧结行为
        4.4.2 LPS-SiC的腐蚀行为
        4.4.3 烧结助剂对LPS-SiC腐蚀行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晶粒尺寸对LPS-SiC在水热环境中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准备
        5.2.2 放电等离子烧结
        5.2.3 水热腐蚀实验
        5.2.4 结构和性能表征
    5.3 实验结果
        5.3.1 SiC纳米粉末表征
        5.3.2 SPS SiC块体的微观形貌和物相表征
        5.3.3 LPS-SiC块体的水热腐蚀行为
        5.3.4 LPS-SiC块体水热腐蚀后的微观形貌
    5.4 分析讨论
        5.4.1 LPS-SiC的烧结行为
        5.4.2 LPS-SiC的腐蚀行为
        5.4.3 晶粒尺寸对LPS-SiC腐蚀行为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4)具有温度补偿的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磁性液体概述及应用
        1.2.1 磁性液体密封
        1.2.2 磁性液体润滑
        1.2.3 磁性液体阻尼
        1.2.4 磁性液体在生物医药上的应用
        1.2.5 磁性液体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3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
        1.3.1 传统倾角传感器及其局限性
        1.3.2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优点
        1.3.3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机理研究
    2.1 磁性液体的二阶浮力
    2.2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的物理模型
    2.3 载流直螺线管内部磁场数学模型
    2.4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原理分析
        2.4.1 螺线管式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
        2.4.2 差动螺线管式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
    2.5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输出信号采集
    2.6 本章小结
3 磁性液体倾角传感器整体设计
    3.1 结构设计
    3.2 磁性液体的选取与制备
        3.2.1 基载液及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3.2.2 Fe_3O_4纳米粉末的制备
        3.2.3 磁性液体制备
    3.3 永磁铁的设计
    3.4 外壳选取
    3.5 线圈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仿真
    4.1 磁芯悬浮位置及受力大小
    4.2 磁芯直径对传感器电感变化的影响
    4.3 传感器磁力线及磁场强度
    4.4 本章小结
5 传感器的电路设计
    5.1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
        5.1.1 AD698芯片
        5.1.2 AD698的连接方式
        5.1.3 使用AD698的电路设计
    5.2 传感器数据采集
        5.2.1 单片机选型
        5.2.2 模数转换模块
    5.3 液晶显示模块
    5.4 本章小结
6 传感器的温度补偿
    6.1 温度补偿算法推导
    6.2 温度补偿MATLAB仿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超细晶钨合金(W-Ni-Fe)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钨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3 钨合金粉末制备技术
        1.3.1 机械合金化
        1.3.2 喷雾干燥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冷凝干燥法
    1.4 钨合金粉末固结成型技术
        1.4.1 粉末注射成型技术
        1.4.2 瞬时液相烧结与两步烧结技术
        1.4.3 微波烧结
        1.4.4 放电等离子烧结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案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与参数
    2.3 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
    2.4 性能测试
    2.5 材料组织结构表征
第3章 亚微米粉体烧结制备93W-5.6Ni-1.4Fe合金
    3.1 引言
    3.2 亚微米复合粉体的制备
    3.3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93W-5.6Ni-1.4Fe合金
        3.3.1 烧结温度对93W-5.6Ni-1.4Fe合金的影响
        3.3.2 保温时间对93W-5.6Ni-1.4Fe合金的影响
        3.3.3 外加压力对93W-5.6Ni-1.4Fe合金的影响
        3.3.4 升温速率对93W-5.6Ni-1.4Fe合金的影响
    3.4 93W-5.6Ni-1.4Fe合金的SPS致密化行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粉体烧结制备93W-5.6Ni-1.4Fe合金
    4.1 引言
    4.2 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原料粉体
        4.2.1 纳米原料粉体的制备
        4.2.2 纳米复合粉体的表征
    4.3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93W-5.6Ni-1.4Fe合金
        4.3.1 烧结温度对93W-5.6Ni-1.4Fe合金的影响
        4.3.2 93W-5.6Ni-1.4Fe合金的致密化行为
    4.4 93W-5.6Ni-1.4Fe合金的强度分析
    4.5 93W-5.6Ni-1.4Fe合金的TEM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粉体粒径及钨含量对合成W-Ni-Fe合金的影响
    5.1 引言
    5.2 微米粉体烧结制备93W-5.6Ni-1.4Fe合金
        5.2.1 烧结温度对93W-5.6Ni-1.4Fe合金的影响
        5.2.2 原料粒径尺寸对钨合金性能的影响
    5.3 钨含量对合成W-Ni-Fe合金的影响
        5.3.1 90、93、95W合金的烧结制备
        5.3.2 90、93、95W合金的显微形貌分析
        5.3.3 晶粒生长及力学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6)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概述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喷浆物料长距离气力输送理论研究
    2.1 物料颗粒碰撞力学特性
    2.2 颗粒多相流控制方程
    2.3 颗粒-壁面接触模型及磨损分析
    2.4 边界和初始条件
    2.5 长距离气力输送流场压降
    2.6 本章小结
3 气力输送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特性研究
    3.1 喷浆物料自动上料系统的选择
    3.2 实验物料及装置
    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文丘里给料器输送特性研究
    4.1 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设计
    4.2 喷浆物料最经济风速研究
    4.3 喷浆物料最经济输送压力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旋流气流对喷浆物料拾取速度及噎塞速度研究
    5.1 拾取速度与噎塞速度
    5.2 喷浆物料拾取速度研究
    5.3 喷浆物料噎塞速度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弯管内喷浆物料与壁面互作用研究
    6.1 提升弯管颗粒多相流流型
    6.2 提升弯管管道壁面侵蚀磨损研究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高性能纳米Cu-Fe、Cu-Fe-X(Cr、Zr、P)合金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铜合金的强化方法
        1.2.1 固溶强化
        1.2.2 形变强化
        1.2.3 细晶强化
        1.2.4 沉淀强化
        1.2.5 弥散强化
        1.2.6 纤维原位复合强化
    1.3 高性能铜合金的导电性
        1.3.1 铜合金的导电原理
        1.3.2 影响铜合金导电性的因素
    1.4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研究进展
        1.4.1 固溶强化型Cu-Ag、Cu-Mg合金
        1.4.2 Cu-Fe-P系合金
        1.4.3 Cu-Ni-Si系合金
        1.4.4 Cu-Cr-Zr系合金
        1.4.5 Al_2O_3等弥散强化型铜合金
        1.4.6 Cu-Fe-Cr系合金
    1.5 纳米铜合金的的研究进展
        1.5.1 惰性气体凝聚原位加压成型法
        1.5.2 机械合金化法
        1.5.3 非晶晶化法
        1.5.4 大塑性变形法
        1.5.5 快速凝固法
        1.5.6 电沉积法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2.1 合金制备
        2.1.1 纳米粉末制备
        2.1.2 冷压成形
        2.1.3 低温热压烧结
        2.1.4 样品后处理
    2.2 合金性能测试
        2.2.1 密度
        2.2.2 拉伸强度
        2.2.3 电导率
    2.3 微观结构分析
        2.3.1 XRD衍射分析
        2.3.2 成分分析
        2.3.3 扫描电镜及能谱
        2.3.4 透射电镜分析
第3章 高性能纳米铜铁合金的研究与制备
    3.1 引言
    3.2 铜铁合金的制备
        3.2.1 球磨工艺研究
        3.2.2 烧结工艺研究
        3.2.3 铜铁合金的制备条件及工艺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球磨时间对合金的影响
        3.3.2 烧结温度对合金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性能纳米铜铁铬合金的研究与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合金的制备
        4.2.2 样品性能及结构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铬含量对合金粉末的影响
        4.3.2 铬含量对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性能纳米铜铁锆合金的研究与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合金的制备
        5.2.2 样品性能及结构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锆含量对合金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性能纳米铜铁磷合金的研究与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合金的制备
        6.2.2 样品性能及结构表征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磷含量对合金的影响
        6.3.2 烧结温度对合金晶粒的影响
        6.3.3 烧结温度和磷含量对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本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7.1.1 主要结论
        7.1.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7.2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先驱体转化/乳液法制备硼化物陶瓷空心微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
    1.2 靶丸用空心微球制备研究进展
        1.2.1 空心玻璃微球
        1.2.2 聚合物微球
        1.2.3 金属微球
    1.3 硼化物陶瓷空心微球制备研究进展
        1.3.1 降解芯轴技术
        1.3.2 先驱体转化/乳液法
    1.4 空心碳球的制备
    1.5 论文设计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论文设计思路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用原材料
    2.2 实验过程
        2.2.1 双重液滴制备以及固化条件
        2.2.2 内相硅油去除
        2.2.3 PAN微球预氧化
        2.2.4 空心碳球制备
        2.2.5 硼化物陶瓷空心微球的制备
    2.3 分析表征方法
        2.3.1 组成与结构分析
        2.3.2 理化性能分析
        2.3.3 形貌观察
第三章 乳液法制备聚丙烯腈空心微球
    3.1 双重液滴的生成及固化
        3.1.1 制备条件的选择
        3.1.2 固化机制探究
        3.1.3 固化后微球表征
    3.2 微球尺寸控制
        3.2.1 PAN浓度对微球尺寸的影响
        3.2.2 流速比对微球尺寸的影响
    3.3 微球内硅油去除
        3.3.1 索氏提取工艺参数优化
        3.3.2 不同尺寸微球索氏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心碳球的制备与表征
    4.1 PAN空心微球预氧化
        4.1.1 PAN空心微球的热失重分析
        4.1.2 预氧化温度对微球形貌及组成的影响
        4.1.3 升温程序对微球形貌及组成的影响
        4.1.4 保温时间对微球形貌及组成的影响
    4.2 空心碳球的制备
        4.2.1 碳化过程微球组成变化
        4.2.2 碳化过程微球形貌变化
        4.2.3 不同碳化温度对微球形貌及组成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心微球的硼化与混掺工艺探索
    5.1 碳球与硼粉固-固反应
    5.2 碳球与氧化硼气相反应
    5.3 碳化硼纳米粉混掺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面向压电纳米结构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电流体喷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2.2 同轴电流体喷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2.3 压电纳米结构制造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机理与仿真研究
    2.1 引言
    2.2 电流体射流形成机理分析
        2.2.1 电流体射流尺度分析
        2.2.2 同轴电流体射流复合分析
    2.3 同轴电流体锥-射流模式仿真模型
    2.4 同轴电流体射流仿真分析
        2.4.1 电压对同轴射流的影响
        2.4.2 流量对同轴射流的影响
        2.4.3 喷针-电极间距对同轴射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的研发
    3.1 引言
    3.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装置的设计制造
        3.2.1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的仿真分析
        3.2.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的制作
    3.3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辅助装置
        3.3.1 衬底支撑装置
        3.3.2 液体电极装置
    3.4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的控制
        3.4.1 LabVIEW程序开发环境
        3.4.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控制系统的实现
    3.5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的集成
    3.6 本章小结
4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纳米打印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过程分析
    4.3 同轴电流体射流形成的实验研究
    4.4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
        4.4.1 电压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4.2 流量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4.3 衬底速度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4.4 喷针-衬底间距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PZT纳米线形结构打印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PZT纳米线形结构的打印制造
        5.2.1 PZT压电材料
        5.2.2 PZT纳米结构打印
    5.3 PZT纳米线的结构分析
        5.3.1 PZT纳米线成分分析
        5.3.2 PZT纳米线晶体结构分析
        5.3.3 PZT纳米线微观结构分析
    5.4 PZT纳米梁的力学性能分析
        5.4.1 三点弯曲测试原理
        5.4.2 PZT纳米梁的力学性能测试
    5.5 PZT纳米线的压电性能表征
        5.5.1 压电响应力测试原理
        5.5.2 PZT纳米线的压电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PZT压电纳米梁谐振分析
    6.1 引言
    6.2 谐振振动理论
        6.2.1 谐振子特征参数
        6.2.2 谐振子结构及振动模式
        6.2.3 梁结构振动分析
    6.3 PZT压电纳米梁的模态仿真
    6.4 PZT压电纳米梁的谐振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10)悬浮纳米颗粒在自由衰减超音速射流中的弥散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法的现状
        1.2.2 弥散机理的现状
        1.2.3 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2 高速射流场数值分析与弥散基础理论
    2.1 计算流体力学综述
    2.2 数值方法
        2.2.1 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3 激波相关理论
    2.4 颗粒弥散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干粉纳米颗粒的二级弥散方法及装置
    3.1 整体方案设计
        3.1.1 一级弥散装置VCH型喷射器结构及原理
        3.1.2 二级弥散方案设计及其优化
    3.2 本章小结
4 超音速射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数值方法
        4.1.1 二级弥散系统中圆管模型
        4.1.2 二级弥散系统内部流场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4.1.3 湍流模型选择和边界条件
    4.2 超音速射流的数值结果分析
        4.2.1 不同管长数值结果分析
        4.2.2 不同管径数值结果分析
    4.3 剪切应力分布特性
        4.3.1 圆管直管段剪切应力分布结果分析
        4.3.2 圆管自由膨胀区剪切应力分布结果分析
    4.4 数值与理论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干粉纳米颗粒弥散结果与机理分析
    5.1 实验方法
        5.1.1 采样袋清洗方法
        5.1.2 实验具体实施步骤
        5.1.3 采样方法
    5.2 SMPS测试系统
    5.3 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5.3.1 TiO_2在一、二级弥散系统下实验结果及分析
        5.3.2 不同管长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5.3.3 不同管径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5.3.4 不同初始粒径TiO2弥散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凝并与圆管壁面碰撞
    5.5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FLOW PROPERTIES OF COHESIVE NANOPOWDERS(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Fe-Al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应用[D]. 蒲周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APS用Co/Al2O3复合粉末的喷雾造粒工艺研究[D]. 刘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核用碳化硅材料的水热腐蚀行为研究[D]. 谢鑫.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具有温度补偿的磁性液体全方位倾角传感器研究[D]. 伏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超细晶钨合金(W-Ni-Fe)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金刚.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6]喷浆物料长距离管道气力输送特性研究[D]. 纪云.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7]高性能纳米Cu-Fe、Cu-Fe-X(Cr、Zr、P)合金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 韩力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8]先驱体转化/乳液法制备硼化物陶瓷空心微球[D]. 许晓颖.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9]面向压电纳米结构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及工艺研究[D]. 赵小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10]悬浮纳米颗粒在自由衰减超音速射流中的弥散机理研究[D]. 张振刚.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粘性纳米粉末的流动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