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一、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邓小雪[1](2020)在《层状地基中倾斜桩基承载及变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与施工技术的发展,倾斜桩基因其承载力高、沉降小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码头建设、海上钻井平台、近海风电场、桥梁、大型输电铁塔等的基础工程中,倾斜桩基能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流、风浪、地震等作用所产生的横向荷载,具有较竖直桩基更好的承载特性。此外,倾斜桩基在施工时可降低对土方量的开挖,减小对地表植被破坏,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环保功能,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调研表明目前对倾斜桩基在组合荷载下的研究报道较少,实践应用超前于理论研究,导致设计过于保守,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迫切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设计和生产需求。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之上,以珠海市横琴桥梁桩基选型作为试验研究的依托对象,分别构建了竖直单桩、倾斜单桩及竖直基桩、倾斜基桩的模型。基于现场踏勘及桩基设计,借助于室内模型试验与有限元数值仿真方法,对组合荷载作用下倾斜桩基的承载特性及变形性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根据桩基室内模型试验经验和量纲分析原理,开展了模型相似比为1:100的室内试验,进行了地基土配比,选取相应的测量原件并进行试验测点布置,并设计了荷载加载方案,选取了桩身变形和桩周应力变化作为监测对象,并对量测点布置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室内桩基础模型加载试验方法。(2)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竖直单桩、倾斜单桩的竖向荷载-沉降特征、桩身轴力、土体阻力、桩土变形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以陡降点来确定竖直与倾斜单桩在竖向荷载下的极限承载力,在荷载较小时,荷载-沉降曲线表现出线性变化特征,荷载增大会导致曲线发生陡降,倾斜单桩的竖向承载力以及轴力大于竖直单桩,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桩端阻力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倾斜单桩比竖直单桩更早调动桩端阻力来承担上部竖向荷载。此外,竖直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不存在陡降点,以沉降量来确定竖直群桩的极限承载力,地基土的性质越好,轴力衰减越快,各基桩轴力:角桩>边桩>中桩。(3)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倾角群桩在预定竖向荷载下逐级施加横向荷载的横向极限承载力、弯矩、位移场变化、土体阻力,采用ABAQUS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拓展研究了组合荷载下基桩倾角、桩间距、预定竖向荷载大小、平面荷载加载角对倾斜群桩横向承载力、横向位移、桩土变形及基桩侧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桩倾角、桩间距、预先施加竖向荷载越大,其横向位移越小,横向极限承载力越大,横向荷载加载角度存在一个最佳倾角为60°。对组合荷载下倾斜桩基影响由大到小分别是桩间距、基桩倾角、预加竖向荷载、平面荷载加载角。在预定竖向荷载作用下,逐级施加横向荷载的过程中,基桩倾角越大,桩身横向侧移越小。(4)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结果,结合竖直群桩在单一横向荷载下横向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组合荷载下便于工程应用的倾斜群桩基础横向承载力计算方法,并用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彭文哲[2](2020)在《基于应变楔理论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政策的落实,促使我国西部山区的高速公路及铁路工程发展迅速,部分路线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崇山峻岭。然而,修建高速公路或铁路时,不仅要考虑山区复杂地质条件以保证工程安全,还要减少生态破坏,因此许多路段采用半路半桥形式沿陡坡行进或采用全高架桥形式跨越山区,桥梁桩基不得不建造在陡坡上。相比于平地桩基,陡坡段桥梁桩基的受荷及变形特性复杂得多,我国现行规范尚无对应的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为此,本文依托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高陡横坡条件下桩柱式桥梁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及交通部科技计划项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修订”,进一步探究陡坡段桥梁桩基的承载机理及受力变形特性等,以完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及方法。本文首先介绍应变楔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借助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水平受荷单桩模型。通过分析桩周土体的应变等值线云图,验证应变楔的存在,进而确定应变楔基本参数,总结出规律性结论:随着桩顶水平荷载的增大,边界应变值增大;应变楔长度及深度均呈增大的趋势,且幅度相近。随着土体内摩擦角的增大,边界应变值增大;应变楔长度与深度均呈减小的趋势,且幅度相近;伞角也未有明显变化。其次,对比抗滑桩及陡坡段桥梁基桩承载机理,进行抗滑桩稳定性及合理桩间距研究;并通过有限元极限分析软件探讨临坡水平受荷刚性桩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荷载指向坡外及坡内的两种工况,分别提出相应的桩前土体极限破坏模式,进而推导出极限承载力。研究表明:临坡刚性桩水平极限承载比随粘聚力的变化不大,随坡角增大而减小;不同内摩擦角条件下的水平极限承载比-坡度曲线近乎直线,界限比较分明。水平极限承载比随临坡距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达到临界临坡距后,承载比将与临坡距的增加无关。再次,引入可综合考虑“P-Δ”效应、桩土相互作用及地基剪切模量的改进有限杆单元方法;结合平地应变楔理论及斜坡地基水平极限承载力模型,提出适用于坡顶处水平受荷桩分析的修正应变楔模型以确定地基水平抗力,并提出对应的设计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入土楔理论考虑坡腰处桥梁基桩可能承受的侧向土压力,提出适用于坡腰处水平受荷桩分析的力学模型及计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折减地基比例系数法(m′=1/2m)是一种简单实用的陡坡段桥梁基桩分析计算方法,适用于预测低水平荷载下基桩位移,尽管会低估高水平荷载下基桩位移。此外,修正应变楔方法计算结果比m法及m′=1/2m法更贴近数值模拟结果。最后,根据陡坡段桥梁基桩承载特性,建立考虑桩后土压力的复杂荷载下陡坡段桥梁单桩简化模型;并引入Pasternak双参数以考虑土体剪切模量,推导单桩内力及位移有限差分解。针对陡坡段桥梁双桩的承载特性,考虑桩-土-桩相互作用、桩顶变形协调及边界条件,建立适用于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及位移分析的简化模型;并综合考虑“P-Δ”效应、连系梁的影响以及相邻特征段满足的连续条件,推导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及位移有限差分解。

侯启东[3](2020)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文中认为桩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在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时,桩基础必需提供充足的承载能力,且为满足上部结构对竖向变形限值的要求,其沉降值大小应予以控制。为保证桥梁能够安全运营,需要对桥梁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论文依托某铁路桥梁的工程实际和地质条件,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桥梁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为实际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通过某铁路桥梁工程的现场单桩静载试验研究单桩竖向承载能力,由荷载-沉降曲线确定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采用有限元计算对比静载试验结果的方法分析单桩的竖向承载特性,研究表明: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有限元模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文中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2)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依托工程中的桥梁群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讨论了同级荷载作用下群桩基础中的角桩、边桩、中心桩之间沉降值的差异,研究表明:同级荷载下中心桩的沉降量大于边桩大于角桩。采用有限元法探究依托工程群桩基础的竖向极限承载力,经与理论计算值对比表明:二者误差在合理范围内,验证了取群桩中心桩的沉降值达到0.05倍桩径时所对应的荷载作为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是可行的。(3)分别建立桩径、桩长、桩间距变化条件下多个工况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各个工况下群桩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探究桩径、桩长、桩间距变化对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竖向荷载增大的过程中,增大桩径或增加桩长或增加桩间距均可提高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减小同级荷载下群桩沉降。但是桩径,桩长增加超过某一值后,再增加桩径、桩长对群桩极限承载力的提升和减小群桩沉降的效果不再十分明显。(4)采用拟合群桩效应系数曲线的方法研究不同桩间距工况对群桩效应的影响,建立桩间距与桩径的比值同群桩效应系数的函数曲线及表达式。研究表明:依托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桥梁群桩基础在桩间距大于等于8倍桩径时可忽略群桩效应的影响。使用该函数表达式计算得到的群桩效应系数能够对施工过程一般采用的群桩效应系数经验值起到一定的优化作用,可用于计算与依托工程地质条件相似的桥梁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

王正振[4](2020)在《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大跨度悬索桥的发展,大型锚碇沉井基础的运用越来越多。但大型沉井的设计施工尚不成熟:目前关于大型沉井的设计规程大多基于大直径桩或小型沉井的研究成果,施工中由于下沉机理不明确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沉井拉裂、下沉困难、突然下沉、在主缆拉力作用下位移过大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深入研究悬索桥大型锚碇沉井的下沉机理,解决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大型沉井在建造阶段及桥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对我国桥梁工程的飞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连镇铁路五峰山公铁两用悬索桥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关键技术研究”(2017G006-A),主要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尝试解决上述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从桥型、跨度、基础形式等方面对长江干流上所有跨江桥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锚碇沉井在长江桥梁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斜拉桥及悬索桥是长江大桥的主要桥型;长江大桥跨度多集中在400~600m;目前共有10个锚碇采用大型沉井基础,占比为15.1%;(2)针对大型沉井常用的地基处理形式——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分别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及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展开现场试验,分析了该种地基处理形式的承载力影响因素、砂桩施工的相互影响、实际加固效果等。结果表明: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效果非常好;可通过降低土体含水率、采用良好的垫层材料、增大垫层厚度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很大,可通过增大砂桩间距、利用阻隔效应降低影响程度;(3)以Timoshenko深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推导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沉井底部拉应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Timoshenko深梁理论推导的大型沉井挠度及内力计算公式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接近,计算结果可靠;下沉一定深度之后,沉井高度的增大及周围土压力作用使得沉井挠度和内力均有所减小;增大初始下沉高度、采用合理的开挖下沉方式是较为可行的、经济的控制沉井挠度和拉应力的措施;(4)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推导了大型沉井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分布模式,提出了临界深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利用极限分析理论推导的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有效计算沉井底面双层土地基的承载力;根据大型沉井下沉深度与临界深度的关系可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计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下沉深度小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随沉井入土深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第二个阶段(下沉深度大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与土体性质、沉井埋深有关;(5)分析了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过程中的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了土体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当大型沉井下沉进入稳定状态后,土性越好,下沉速率越慢;沉井结构的内力受开挖方式的影响较大;本工程根据实测数据反演的摩阻强度约为地勘推荐摩阻强度的0.8倍;长江大堤沉降与其到沉井的距离有关,对于本沉井而言,在距离沉井3倍下沉深度处仍有沉降产生;(6)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及双参数法提出了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根据Winkler模型建立了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产生极限被动土压力所需位移较大,实际工程中很难出现被动侧土压力全部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本文土压力计算方法可很好地拟合实测土压力值;本文给出的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响应计算方法可很好地计算出大型沉井在任意外荷载作用下的转角及转动点位置;大型沉井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在被动力中所占比重较小。

王欢[5](2020)在《砂土海床大直径单桩基础和桶形基础水平受荷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海上风电是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海上风电建设中,风机基础成本占总投资的30%以上,是决定整个项目经济可行性的关键控制因素之一。对于40 m水深以内风电建设,大直径单桩基础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基础形式;而随着海上风电建设向更深海域发展,单桩基础由于施工技术限制不再适用,吸力式桶形基础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备选方案。与传统油气平台基础设计以轴向受荷控制不同,海上风机自重较小,基础受到风、浪流的耦合作用,设计控制荷载为水平力和倾覆力矩。同时,海上风机属于高耸动力敏感结构,基础设计要求满足整机允许频率在0.27~0.35Hz范围内和长期累积转角小于0.25°的严苛要求。对于水平受荷单桩,现有的设计经验主要来自于油气平台中的小直径柔性长桩(即,直径<2m,长径比>20),其对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直径>4m)的适用性受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质疑。我国软弱砂土海床中广泛采用大直径柔性长桩(直径>4m,长径比>10),其水平静力、循环受荷特性国内外未见研究。桩径效应、加载高度、桩体刚柔性、“基底效应”以及土体相对密实度对大直径单桩破坏模式和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现有研究的结论彼此矛盾,缺少系统性研究。对于吸力桶基础的水平受荷特性,已有研究主要关注粘性土中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少量砂土海床中研究均在1g小比尺下开展,无法准确反映桶形基础水平静力和长期循环响应,且缺少对吸力式单桶和群桶基础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本文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砂土海床中水平受荷大直径单桩和吸力桶基础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分别从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模拟、离心机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和探索,具体的工作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通过开展中等密实相对密实度砂土中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了大直径(4 m和6m)柔性长桩(埋深60m)水平静力和循环受荷响应,量化了桩径对大直径柔性桩桩土相互作用p-y曲线初始刚度和极限抗力影响,评估了现有API规范和文献中p-y曲线模型对大直径柔性桩的适用性,对比分析了本文大直径柔性长桩与文献报道的小直径柔性桩和大直径刚性短桩的长期循环响应,揭示了控制水平受荷桩循环特性的主要因素。2.开展了水平受荷柔性桩三维有限元模拟,采用考虑土体状态相关性、小应变刚度和剪切路径影响的亚塑性本构,基于离心机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系统性研究了桩径、加载高度和土体相对密实度对柔性桩p-y曲线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柔性桩的4参数圆锥函数砂土p-y模型,并利用文献报道的柔性桩离心机试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基于大直径柔性长桩和刚性短桩离心机试验,利用试验验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开展了 108组不同直径(4-10m)刚性短桩的参数分析,系统性研究了大直径刚性短桩的桩土相互作用和承载特性,量化了桩径、长径比、加载高度和相对密实度对刚性桩p-y曲线的影响,揭示了水平荷载下刚性短桩的破坏模式,分析了不同破坏模式下刚性短桩的极限土反力分布形式,提出了基于刚性短桩破坏模式修正的p-y曲线模型和“p-y+MR-θR”分析模型。4.开展了刚性桩现场试验和有限元模拟,通过在现场试验中将模型桩内部土塞取出,首次直接量化了“基底效应”(基底剪力和弯矩)对水平受荷刚性短桩的影响,基于实测弯矩获得了刚性短桩p-y曲线,验证了p-y曲线法对刚性短桩的适用性。结合本文开展和文献报道的刚性桩现场试验,提出了基于静力触探锥尖阻力的刚性桩承载力计算模型,并推导了典型土层中刚性桩承载力的显式计算公式。5.通过开展离心机模型试验与三维有限元分析,系统性研究了中等密实砂土海床中吸力式单桶和群桶基础的水平静力和循环受荷特性,揭示了单桶基础和群桶基础的破坏模式,量化了基础刚度随变形的弱化规律,对比研究了单桶和群桶基础的长期循环累积变形、卸载刚度和阻尼比发展规律,首次发现了群桶基础在长期循环作用下的累积变形“自愈效应”。

刘运明[6](2020)在《基于桩土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刚性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地基处理的手段,在我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通过单桩承载力、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天然地基承载力加权计算得到。国内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现行的复合地基规范对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建议值取值不同且范围很大,出现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时取值困难的情况。刚性桩复合地基达到极限状态时,桩间土出现对数螺旋线形滑动面。根据滑动面形态推导考虑桩土相互作用时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及在此基础上推导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公式。首先,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利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建三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刚性桩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极限状态时桩间土滑动面的形态,同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刚性桩复合地基的p-s曲线,即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在理论分析方面,针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状态的数值模拟结果,再结合复合地基的工作原理,考虑刚性桩与桩间土在极限状态时存在相互作用的侧阻力,推导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并得出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利用正交分析法和MATLAB软件分析一些影响因素对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和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的影响规律,针对的影响因素有:地基土内摩擦角、地基土粘聚力、地基土重度、刚性基础宽度、桩土置换率等。研究表明:当内摩擦角较大时,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随基础宽度的增大而增大,内摩擦角较小时则相反;天然地基承载力发挥系数随内摩擦角和桩间距增大而增大,随着粘聚力、基础宽度和桩土置换率增大而减小;当内摩擦角大于0时,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深度修正系数大于1.0。

冯龙健[7](2020)在《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机制及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散体材料桩因材料资源充足、施工技术简单、造价低廉,且具有良好的振密挤密、置换、排水固结等加固作用而在软土地基处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尤其是承载机理及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传统试验方法常常受到实验条件严重限制,而数值模拟作为重要研究手段不仅时效性强而且计算结果可靠,具有传统试验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及理论推导等手段,对软土地基中散体材料桩单桩和刚性基础下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及其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本文首先对散体材料的力学特性及其本构模型进行研究,引入能够考虑与围压相关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及非线性剪胀力学行为的塑性硬化模型(PH模型)。基于PH模型不断变化强度参数摩擦角φ提出能够考虑峰后强度线性跌落过程的应变软化模型(修正PH模型)。通过对比不同本构模型的区别,以及三轴压缩数值试验与物理试验的对比,证明了PH模型对散体材料的适用性,进而为之后采用PH模型作为散体材料桩本构模型的合理性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采用有限差分法对软土地基中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受荷破坏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桩体鼓胀变形规律、桩侧土压力演化以及桩周土体强度和刚度对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机制的影响,总结出常规散体材料单桩的破坏模式与典型荷载沉降曲线。对比了桩周土体分别采用常规摩尔库伦模型及PH模型的区别。通过对软土地基中刚性基础下的散体材料桩单桩受荷破坏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承台的遮挡作用,主要分析了承台尺寸及土体刚度对单桩承载破坏机理的影响,并总结了刚性基础下单桩的破坏模式与典型荷载沉降曲线。再次,基于圆孔扩张理论推导了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软土中的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力公式,并在Brauns公式基础上考虑鼓胀段桩侧摩阻力的贡献,得到整体剪切破坏模式下的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力公式,给出了常规单桩破坏模式的判定及承载力公式的适用条件,然后通过对比数值结果验证了承载力公式并完成了参数分析。之后,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及应力扩散理论推导了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软土中刚性基础下的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力公式并进行数值验证,然后基于极限平衡法提出三组整体剪切破坏模式下的刚性基础下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力公式并对这三组承载力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完成了刚性基础下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力公式的参数分析。最后,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单桩静载荷试验,验证了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机理的实用性及本文推导的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行性。

侯思强[8](2020)在《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土间的相互作用问题较等长桩复合地基更为复杂,且具体表现及原因也有所不同。在传统的以承载力为基准的设计理念中,现有规范通过承载力发挥系数这一概念对不同桩型、土体的发挥和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描述,这一系数的确定,大多数情况下仍以经验确定为主,各组成部分发挥系数相互独立,不能很好体现桩土相互作用的工作机理。本文运用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手段对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传力机制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桩土单元的荷载分担及变形刚度发挥过程进行了探讨,改进了既有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基于离散元-有限差分耦合方法对长短桩复合地基褥垫层进行分析,基于发挥土体承载特性,认为在上部结构达到允许最大沉降条件下,有效褥垫层厚度应大于阻滞区的高度,并且验证了采用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计算褥垫层模型的合理性;(2)综合考虑复合地基桩侧摩阻的分布模式及桩土相互作用关系,建立了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为了达到满足承载特性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沉降,充分利用桩土刚度的目的,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不同参数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并从相互作用角度诠释了影响产生的机理,得出:长桩或短桩桩长增大时,均能够有效增大整体竖向抗压刚度,而增大长桩桩长或减小短桩桩长,由于增大了桩端距离减小桩端相互作用,导致短桩和长桩的桩体单元刚度提高;褥垫层厚度的增大相当于在基底增加了一层刚度为褥垫层刚度的弹簧,导致整体竖向抗压刚度降低。将桩体及其正上方土体视为一个整体对桩体进行分析,褥垫层厚度的增大降低了这一整体的单元刚度,减小了桩体分担荷载及桩体单元刚度,提高了土体荷载分担以及土体单元刚度;桩端持力层刚度的增大相当于桩端弹簧刚度增大了一个固定值,导致整体抗压刚度提高。就桩体单元分析,相同刚度增大量,长桩单元刚度增长幅度小于短桩,导致长桩荷载随桩端持力层刚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在基底应力增大到转折点时,桩端持力层的增强导致的桩体上刺入增大,整体刚度反而随桩端持力层的增强逐渐降低,同理桩土单元刚度、长短桩桩土应力比均在转折点之后呈现反转。桩径的增大通过增大桩端和桩侧受力面积两方面提高了桩体单元刚度及整体刚度,但桩端和桩侧面积分别与桩径的二次方和一次方呈正比例,所以桩径的增大虽然同时增大了长桩和短桩分担荷载,但桩土应力比及长短桩发挥系数反而呈减小的趋势。(3)采用有限差分数值模拟与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复合地基型式下,复合地基整体及桩土单元承载特性及刚度演化规律。其中承载特性通过相同基底应力各组成部分的分担荷载进行分析,刚度则通过相同基底沉降条件下各组成部分的分担荷载进行阐述。复合地基整体部分由单桩复合地基到四桩复合地基,受到加载板尺寸增大以及桩体增多造成的桩桩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削弱了整体刚度。桩体在不同地基型式变化过程中承载特性及刚度表现也有所不同,主要受土体相互作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由单桩桩基过渡到单桩复合地基,土体由被动受力演变为主动承担基底应力,对桩体产生了下拉作用削弱了桩体单元刚度。由单桩复合地基过渡到四桩复合地基,桩体增多导致桩桩相互作用效应增大,并且土体受力面积增大导致相同应力下土体沉降增大,使得桩体受到了额外的附加沉降。在桩土共同影响作用下,四桩复合地基桩体单元刚度小于单桩复合地基。土体单元刚度变化主要受地基尺寸及桩体分担荷载作用的影响。天然地基过渡到单桩复合地基,桩体较土体分担了更多的荷载。但在相同基底沉降条件下,通过刚度分配原则对土体分担荷载与桩体单元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土体分担荷载单元刚度受桩体刚度主导,桩体单元刚度较小时,土体分担荷载较大,将基底沉降与土体分担荷载曲线割线斜率视为土体单元刚度,则桩体单元刚度越小,土体单元刚度越大。土体单元由单桩复合地基过渡到四桩复合地基时,桩体置换率未发生改变,土体主要受尺寸效应的影响,由于相同应力条件下,土体面积尺寸越大,土体沉降也越大,所以四桩复合地基中土体单元刚度小于单桩复合地基中土体单元刚度。(4)分别考虑长桩、短桩、土体单元刚度及桩土单元分担荷载受群桩效应影响的不同程度,由单桩复合地基桩土刚度计算四桩复合地基时,长桩、短桩、土体单元刚度修正系数均小于1,且通过试验及数值模拟得出单元刚度修正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长桩桩单元刚度修正系数、短桩桩单元刚度修正系数土体单元刚度修正系数。(5)通过对桩土单元刚度的分析,引入刚度修正系数,给出了改进的基于等沉降准则的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修正计算公式的可靠性并分析了计算误差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在保证精确度基础上,该方法偏于安全。

刘鑫[9](2020)在《黄土地区微型长桩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桩基础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高层建筑以及大型桥梁等构筑物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应用。在西部大厚度黄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桩基础的设计及施工不当使得建筑物倾斜事故层出不穷,为此,一种可以进行建筑物纠偏及桩基托换加固地基的直径小、桩身长、强度高的微型钢管桩逐渐被工程界认可。目前,对于微型钢管桩单桩的竖向承载性能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发展,但对此种微型长桩的群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步伐并不一致。基于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认识国内外单桩、群桩-承台体系的研究现状基础上,阐述了普通桩基础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的桩-土体系荷载传递规律、群桩工作形状、单桩及群桩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和沉降计算方法;针对长桩及超长桩基础的屈曲稳定问题,对桩基屈曲稳定的判定准则、分析方法及影响因素做以总结,重点介绍了桩基屈曲稳定的能量法解答。其次,针对西部大厚度黄土地区微型长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性能问题,设计并进行了单桩、群桩-承台体系室内模型试验。通过土工试验量测了此次模型试验所用黄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通过桩身应变传感器、桩端压力传感器及桩顶位移传感器的数据采集,研究分析了单桩在三种长径比条件下、四桩群桩-承台体系在三种桩间距条件下的竖向承载性能及沉降特性。结果表明:试验单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基本均呈现出陡降趋势,群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呈现出缓变型;试验单桩及群桩的轴力沿桩深分布规律基本一致,随着深度的增加,桩身轴力自桩顶到桩端逐渐减小;试验单桩的桩侧摩阻力沿着桩深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试验群桩桩侧摩阻力在桩端位置并没有继续减小而是突然增大,出现桩端侧阻力的强化效应;同时,群桩效应系数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增大,尤其当桩间距为46倍桩径时,群桩效应有了明显改善。最后,在室内模型试验基础上,采用岩土有限元软件Midas GTS/NX,通过土工试验结果及查阅相关文献选取合理的模型参数,引入摩尔-库伦土体本构关系,结合梁单元和桩单元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对20mm、30mm和40mm三种桩径的单桩及2.5D、3D、4D、5D和6D五种桩间距的群桩-承台体系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显示,单桩及群桩荷载-沉降曲线并无明显拐点;群桩-承台体系中小桩径条件下2.5D、3D桩间距模型承台发生不对称倾斜,当桩间距增大时,群桩中每一基桩变形性状基本一致。

海维深[10](2020)在《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文中认为面对愈加复杂的环境,桩基础承受的作用力也将更加复杂。用于地下建(构)筑物、高耸结构物及输电线路杆塔等的桩基础常承受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作用。实践中将组合荷载分开单独考虑来分别计算桩基的水平和竖向承载力及变形,未考虑耦合效应的影响。当前关于上拔(水平)荷载会对单桩的水平(上拔)承载力及变形产生怎样的影响仍未形成一致的观点。相比单一荷载下的桩-土系统,组合荷载是否会对桩-土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组合荷载下桩基的承载机理?等均是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做如下研究。基于自制的组合加载装置,对不同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单桩进行了水平加载模型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先施加上拔荷载对单桩的水平承载有利,增大上拔荷载降低了同一水平荷载下的最大弯矩,也削弱了地基的水平刚度。从P-Δ效应、摩擦效应和土体的卸荷效应分析了组合受荷桩的水平承载力,结果表明:上拔荷载对单桩的水平承载力的影响与桩径及桩身的粗糙度有关。对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工程桩进行了水平加载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施加的上拔荷载对工程桩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影响不大;增大上拔荷载能够减小同一水平荷载下桩身的最大弯矩值,对桩身位移及桩身剪力基本无影响。进一步的参数分析表明,桩长和侧压力系数对上述规律基本无影响;当桩径变为0.4m时,上拔荷载对单桩的极限水平承载力有较小的提升作用。开展了不同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单桩的上拔加载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单桩的极限上拔承载力随着预先施加的水平荷载的增大而增大;先施加的水平荷载主要增大010D范围内的摩阻力,对以下桩身的摩阻力无影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组合受荷桩极限上拔承载力的预估公式,其计算误差在6%以内。基于建立的数值模型,对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工程桩的上拔承载性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极限上拔承载力随着先施加的水平荷载的提高而提高,其提高率与桩径、桩长及侧压力系数有关。

二、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层状地基中倾斜桩基承载及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倾斜桩基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倾斜桩基数值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倾斜桩基沉降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3 水平荷载下群桩的承载性状及计算理论
        1.3.1 水平荷载下群桩的承载性状
        1.3.2 水平荷载下群桩的计算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依托工点工程地质及环境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和水文
    2.2 区域概况
        2.2.1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不良地质作用及特殊性岩土
        2.2.5 建设规模及原型选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及操作
    3.1 概述
    3.2 模型试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3.3 模型试验准备工作
    3.4 模型试验的理论基础
        3.4.1 桩基础模型试验相似理论
        3.4.2 相似性推导及相似常数的确定
    3.5 模型试验方案
        3.5.1 试验材料的确定
        3.5.2 模型桩制作及应变片粘贴
        3.5.3 模型桩与承台的连接
        3.5.4 模型试验过程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模型试验结果整理与分析
    4.1 单桩竖向荷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4.1.1 荷载-沉降特征
        4.1.2 桩身轴力试验结果分析
        4.1.3 桩土共同作用机理
        4.1.4 土体阻力数据整理及其分析
    4.2 竖直群桩竖向荷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荷载-沉降特征
        4.2.2 桩身轴力试验结果分析
        4.2.3 桩土共同作用机理
    4.3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承载特性
        4.3.1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荷载-位移分析
        4.3.2 桩身弯矩变化
        4.3.3 桩周土体阻力数据整理及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合荷载下倾斜桩基承载变形性状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方法及简介
        5.2.1 接触算法
        5.2.2 接触面的相互作用
        5.2.3 在ABAQUS中定义接触
        5.2.4 初始地应力平衡
    5.3 有限元计算模型
        5.3.1 有限元模拟几何参数
        5.3.2 网格划分与接触面建立
        5.3.3 模拟工况及加载工况
    5.4 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
    5.5 桩身倾角对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5.5.1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位移特性分析结果
        5.5.2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加载桩土变形
        5.5.3 桩身侧移
    5.6 桩间距对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5.6.1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位移特性分析结果
        5.6.2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加载桩土变形
        5.6.3 桩身侧移
    5.7 竖向荷载水平对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5.7.1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位移特性分析结果
        5.7.2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加载桩土变形
        5.7.3 桩身侧移
    5.8 横向荷载加载方向对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
        5.8.1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位移特性分析结果
        5.8.2 竖向荷载恒定下群桩横向加载桩土变形
    5.9 倾斜群桩组合荷载下承载力计算方法
        5.9.1 组合荷载下倾斜群桩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推导
        5.9.2 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验证
    5.10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应变楔理论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桩基础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1.1.2 桩的分类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2 亟待研究的问题
    1.3 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现状
        1.3.1 受力分析研究现状
        1.3.2 应变楔理论研究现状
        1.3.3 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陡坡段桥梁桩基承载机理及受力变形特性研究
    2.1 概述
    2.2 竖向荷载下基桩承载特性
        2.2.1 竖向荷载下基桩的荷载传递机理
        2.2.2 竖向荷载下基桩破坏模式
        2.2.3 竖向荷载下基桩承载力
    2.3 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变形特性
        2.3.1 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特性
        2.3.2 横向荷载下基桩破坏模式
        2.3.3 横向荷载下基桩受力变形分析
    2.4 倾斜荷载下基桩受力变形特性
    2.5 陡坡段桥梁桩基承载特性及受力特性
        2.5.1 竖向荷载下基桩与边坡相互作用
        2.5.2 横向荷载下边坡对基桩的影响
        2.5.3 复杂荷载下双桩基础受力变形特性
第3章 基于应变楔理论的水平受荷桩桩土相互作用分析研究
    3.1 概述
    3.2 应变楔理论
    3.3 水平受荷桩有限元分析的算例验证
    3.4 刚性桩应变楔参数研究
        3.4.1 三维有限元模拟
        3.4.2 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
    3.5 柔性桩应变楔参数研究
        3.5.1 三维有限元模拟
        3.5.2 基本参数的变化规律
    3.6 小结
第4章 陡坡段桥梁桩基稳定性及水平极限承载力研究
    4.1 概述
    4.2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最优桩位确定
        4.2.1 Optum G2 分析边坡稳定性的基本原理
        4.2.2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2.3 参数分析
    4.3 考虑桩侧及桩后土拱联合作用的抗滑桩桩间距研究
        4.3.1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4.3.2 双土拱模型承载机理及合理桩间距
        4.3.3 实例验证
        4.3.4 参数分析
    4.4 临坡刚性桩破坏模式及水平极限承载力研究
        4.4.1 模型建立
        4.4.2 破坏模式及极限承载力
    4.5 斜坡地基刚性桩水平承载力上限分析
        4.5.1 有效嵌入深度及极限水平地基反力
        4.5.2 破坏模式及基本假定
        4.5.3 水平承载力上限分析
        4.5.4 算例验证
        4.5.5 边坡及荷载方向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应变楔理论及有限杆单元法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5.1 概述
    5.2 有限杆单元基本原理及其改进方法
        5.2.1 有限杆单元方法基本原理
        5.2.2 改进有限杆单元分析方法
        5.2.3 基于有限杆单元法的陡坡段桥梁桩基分析步骤
    5.3 陡坡段坡顶处桥梁基桩受力分析
        5.3.1 陡坡段坡顶处桥梁基桩应变楔模型
        5.3.2 下部修正应变楔模型
        5.3.3 上部土楔
        5.3.4 修正应变楔模型的计算流程
        5.3.6 算例验证
        5.3.7 影响因素分析
    5.4 陡坡段坡腰处桥梁基桩受力分析
        5.4.1 简化计算模型及其控制方程求解
        5.4.2 土楔理论
        5.4.3 分析流程
        5.4.4 算例验证
        5.4.5 参数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研究
    6.1 概述
    6.2 陡坡段单桩内力有限差分解
        6.2.1 基本假定及微分方程
        6.2.2 有限差分解
        6.2.3 算例验证
    6.3 陡坡段桥梁双桩基础内力计算有限差分解
        6.3.1 双桩基础内力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6.3.2 各特征段桩身内力及位移有限差分解
        6.3.3 实例验证
        6.3.4 参数分析
    6.4 基于改进有限杆单元的陡坡段双桩内力计算方法
        6.4.1 陡坡段桥梁双桩受力分析模型
        6.4.2 基本假定
        6.4.3 桩土相互作用
        6.4.4 陡坡段桥梁双桩内力及变形分析
    6.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3)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桥梁桩基础竖向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方法
    2.1 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机理
    2.2 桥梁单桩基础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及方法
        2.2.1 桩基规范中的经验公式法
        2.2.2 原位测试法计算单桩承载力
        2.2.3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2.3 桥梁群桩基础的受力性状理论研究
        2.3.1 桥梁群桩基础的竖向受荷机理
        2.3.2 群桩地基及其应力状态
        2.3.3 群桩效应
    2.4 桥梁群桩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及方法
        2.4.1 桥梁群桩基础的破坏模式
        2.4.2 以单桩极限承载力为参数的群桩效应系数法
        2.4.3 以土强度为参数的极限平衡理论法
        2.4.4 以侧阻力、端阻力为参数的经验计算法
        2.4.5 数值模拟法
    2.5 桥梁群桩基础沉降计算理论及方法
        2.5.1 桥梁群桩基础的沉降性状
        2.5.2 等代墩基法
        2.5.3 沉降比法
    2.6 本章小结
3 桥梁单桩基础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
    3.1 工程背景及试验内容
    3.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 试桩设计参数
    3.4 单桩静载试验的主要试验设备
    3.5 加卸载方案及沉降观测
    3.6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
    3.7 本章小结
4 桥梁单桩基础竖向承载能力的有限元分析
    4.1 桥梁单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1.1 单桩模型几何参数
        4.1.2 本构模型
        4.1.3 桩土接触作用模拟
        4.1.4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4.2 初始地应力平衡
    4.3 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模拟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群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5.1 工程实例中桥梁群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1.1 依托工程的桥梁群桩基础建模
        5.1.2 竖向荷载作用下依托工程的桥梁群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5.1.3 工程实例中桥梁群桩基础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及与有限元结果的对比
    5.2 桩径变化对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2.1 不同桩径工况的设计方案
        5.2.2 不同桩径工况下桥梁群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3 桩径变化时不同工况下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3 桩长变化对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3.1 不同桩长工况的设计方案
        5.3.2 不同桩长工况下桥梁群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3 桩长变化时不同工况下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4 桩间距变化对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分析
        5.4.1 不同桩间距工况的设计方案
        5.4.2 不同桩间距工况下桥梁群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3 桩间距变化时不同工况下桥梁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5.5 桩间距变化对桥梁群桩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4)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沉井的发展
        1.1.2 长江大桥基础的发展
        1.1.3 大型锚碇沉井在长江大桥中的应用
        1.1.4 研究意义
    1.2 课题依托工程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大型沉井地基处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2 大型沉井结构内力方面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3 大型沉井下沉抗力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4 大型沉井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型沉井下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现场试验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地基承载力试验
        2.2.3 砂桩施工相互影响试验
        2.2.4 试验结论
    2.3 地基加固效果现场试验研究
        2.3.1 工程概况
        2.3.2 地基处理概况
        2.3.3 现场试验及分析
        2.3.4 试验结论
    2.4 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大型沉井场地尚存问题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
    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及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1 Euler-Bernoulli梁理论
        3.3.2 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与Timoshenko深梁理论异同点分析
    3.4 大型沉井简化深梁的内力变形近似计算
        3.4.1 简支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2 简支深梁在杆端弯矩及杆端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3 简支深梁在任意位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4 十字交叉简支深梁节点荷载分配
        3.4.5 公式验证
        3.4.6 大型沉井拉应力简易计算方法
    3.5 大型沉井拉应力影响因素及拉裂防控措施研究
        3.5.1 初始下沉高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2 混凝土等级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3 内隔墙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4 内隔墙间距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5 沉井平面尺寸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6 开挖方式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7 井壁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8 外荷载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沉井突沉、拒沉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大型沉井突沉和拒沉原因
        4.2.1 大型沉井突沉原因分析
        4.2.2 大型沉井拒沉原因分析
    4.3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3.1 基本假设
        4.3.2 内部能量损耗率
        4.3.3 外功率
        4.3.4 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4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5 破坏机构及上限解理论公式验证
        4.5.1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5.2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6 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沉井现场实测与分析
    5.1 引言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点布设
        5.3.1 几何姿态监测
        5.3.2 底部土压力监测
        5.3.3 侧壁土压力监测
        5.3.4 钢板应力监测
        5.3.5 钢筋应力监测
        5.3.6 混凝土应力监测
        5.3.7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监测
    5.4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5.4.1 下沉速率分析
        5.4.2 下沉挠度分析
        5.4.3 下沉到位后续施工的沉降分析
        5.4.4 底部土压力结果分析
        5.4.5 侧壁土压力结果分析
        5.4.6 钢板应力结果分析
        5.4.7 钢筋应力结果分析
        5.4.8 混凝土应力结果分析
        5.4.9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下的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非线性计算
        6.2.1 土压力计算原理
        6.2.2 计算方法适用性验证
        6.2.3 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6.3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6.3.1 简化计算模型的建立
        6.3.2 大型沉井在荷载作用下的简化计算方法
        6.3.3 土体抗力系数的反演
        6.3.4 算例验证
        6.3.5 沉井转动点位置及转角随主动力的变化
        6.3.6 摩阻力对大型沉井响应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长江干流长江大桥列表
作者简介

(5)砂土海床大直径单桩基础和桶形基础水平受荷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1.1.2 海上风机基础
        1.1.3 海上风机荷载
        1.1.4 海上风机的动力特性
    1.2 研究目标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水平受荷桩设计分析方法
        2.1.1 极限状态分析法
        2.1.2 弹性地基反力法
        2.1.3 p-y曲线法
        2.1.4 弹性分析法
        2.1.5 有限元数值模拟
    2.2 砂土p-y曲线法综述
        2.2.1 现有的砂土p-y曲线
        2.2.2 桩基刚柔性定义及其影响
        2.2.3 p-y曲线初始刚度
        2.2.4 p-y曲线极限土反力系数
        2.2.5 大直径单桩“尺寸效应”
        2.2.6 小结
    2.3 水平循环荷载下单桩性状
        2.3.1 经验公式法
        2.3.2 循环p-y曲线法
        2.3.3 数值有限元法
        2.3.4 小结
    2.4 吸力式单桶基础的水平受荷特性
    2.5 总结和研究目标
第3章 海上风机大直径单桩基础研究方法
    3.1 引言
    3.2 土工离心机试验
        3.2.1 离心试验原理及相似关系
        3.2.2 香港科技大学土工离心机简介
        3.2.3 试验方案与目标
        3.2.4 模型桩
        3.2.5 模型砂土
        3.2.6 模型箱布置
        3.2.7 试验步骤
        3.2.8 结果后处理
    3.3 有限元数值分析
        3.3.1 模型网格、边界条件和模拟步骤
        3.3.2 砂土亚塑性本构及参数
        3.3.3 大直径柔性长桩限元参数分析
        3.3.4 水平受荷刚性桩有限元参数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海上风机大直径柔性单桩水平受荷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海上风机大直径柔性单桩水平静力受荷响应:离心机试验
        4.2.1 水平荷载-位移响应
        4.2.2 大直径柔性桩桩身弯矩和变形响应
        4.2.3 大直径柔性桩p-y曲线
    4.3 海上风机大直径柔性单桩水平静力受荷响应:有限元参数分析
        4.3.1 模型验证
        4.3.2 桩径影响
        4.3.3 加载高度影响
        4.3.4 相对密实度影响
        4.3.5 大直径柔性桩p-y模型
    4.4 本文提出的4参数p-y曲线模型验证
    4.5 海上风机大直径柔性单桩循环受荷响应
        4.5.1 循环变量定义
        4.5.2 循环变形累积
        4.5.3 循环卸载刚度
        4.5.4 桩身峰值弯矩和“自锁”弯矩发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风机大直径刚性桩水平受荷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型验证
    5.3 海上风机大直径刚性桩桩-土相互作用
        5.3.1 桩径影响
        5.3.2 加载高度的影响
        5.3.3 相对密实度影响
        5.3.4 刚性桩p-y曲线模型
    5.4 海上风机大直径刚性桩“p-y+M_R-θ_R”分析模型
        5.4.1 基于刚性桩破坏模式的“p-y+M_R-θ_R”分析模型
        5.4.2 转动中心位置M_R-θ_R响应
        5.4.3 “p-y+M_R-θ_R”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大直径刚性短桩“基底效应”研究
    6.1 引言
    6.2 大直径刚性短桩现场试验
        6.2.1 试验场地
        6.2.2 试验方案
        6.2.3 模型桩
        6.2.4 试验布置
    6.3 大直径刚性短桩有限元分析模型
        6.3.1 模型网格和边界条件
        6.3.2 Shenton Park砂土亚塑性本构参数
        6.3.3 分析步骤
        6.3.4 参数分析案例
    6.4 大直径刚性短桩“基底效应”
        6.4.1 现场试验结果
        6.4.2 有限元模型验证
        6.4.3 有限元参数分析结果
    6.5 基于CPT锥尖阻力的刚性短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6.5.1 刚性短桩承载力计算模型
        6.5.2 刚性短桩现场试验汇总
        6.5.3 基于CPT的刚性短桩承载力计算方法
        6.5.4 不同土层条件简化计算公式
    6.6 本章小节
第7章 海上风机吸力式桶形基础水平受荷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海上风机吸力式桶形基础土工离心机试验
        7.2.1 试验方案
        7.2.2 模型箱布置
        7.2.3 模型土
        7.2.4 模型桶
    7.3 海上风机吸力式桶形基础有限元分析模型
        7.3.1 模型网格和边界条件
        7.3.2 福建砂土亚塑性本构参数标定
        7.3.3 分析步骤
    7.4 海上风机吸力式桶形基础水平静力受荷特性
        7.4.1 实测泥面弯矩-转角响应
        7.4.2 水平荷载作用下转动中心位置演化
        7.4.3 实测和三维有限元计算的泥面力矩-转角响应对比
        7.4.4 单桶和群桶基础的破坏模式
        7.4.5 泥面位置吸力桶基础刚度
    7.5 海上风机吸力式桶形基础水平循环受荷特性
        7.5.1 循环变量定义
        7.5.2 荷载-变形响应
        7.5.3 循环位移累积
        7.5.4 循环卸载刚度和阻尼演化
    7.6 本章小节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文结论
    8.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砂土亚塑性本构数据库
附录B: 作者简介

(6)基于桩土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地基的概述
        1.2.1 复合地基的定义及分类
        1.2.2 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
    1.3 刚性桩复合地基
        1.3.1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概述
        1.3.2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试验研究
        1.3.3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
        1.3.4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主要工作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三维数值分析
    2.1 引言
    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1 建立模型的基本假定
        2.2.2 材料本构与参数选取
        2.2.3 网格划分与单元选择
        2.2.4 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
    2.3 有限元模型分析
        2.3.1 天然地基土数值模拟分析
        2.3.2 刚性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研究
    3.1 引言
    3.2 不考虑桩土作用时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3.2.1 刚性桩极限承载力
        3.2.2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
        3.2.3 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
    3.3 考虑桩土作用时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3.3.1 刚性桩极限承载力
        3.3.2 桩间土极限承载力
        3.3.3 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
        3.3.4 天然地基土的承载力发挥系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影响因素正交分析
    4.1 引言
    4.2 正交设计试验与结果分析
        4.2.1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正交设计试验分析
        4.2.2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正交设计试验分析
        4.2.3 天然地基土承载力发挥系数正交设计试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验证
    5.1 引言
    5.2 工程实例
        5.2.1 工程概况
        5.2.2 工程地质条件
        5.2.3 现场刚性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5.2.4 现场刚性桩复合地基载荷结果
        5.2.5 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机制及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桩承载模型及现场试验
        1.2.2 单桩承载力解析解
        1.2.3 承载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散体材料力学特性及其修正本构模型
    2.1 概述
    2.2 散体材料力学特性
    2.3 考虑散体材料摩擦及剪胀特性的修正本构模型
        2.3.1 增量弹性定律
        2.3.2 屈服准则与流动法则
        2.3.3 剪胀截断
        2.3.4 塑性修正
        2.3.5 考虑峰后残余强度的修正塑性硬化模型
    2.4 单元本构模型的数值结果
        2.4.1 不同本构模型的对比
        2.4.2 参数分析
    2.5 三轴压缩试验数值验证
        2.5.1 PH模型材料参数的确定方法
        2.5.2 圆柱体试件三轴压缩数值试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失效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概述
    3.2 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受荷试验的数值模型
    3.3 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受荷全过程数值模拟
    3.4 土体强度的影响
    3.5 土体刚度的影响
    3.6 常规散体材料桩的典型荷载沉降曲线及破坏机理
    3.7 不同的土体本构模型的影响
        3.7.1 材料参数选取
        3.7.2 不同土体本构模型的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3.8 刚性承台下散体材料桩单桩受荷的数值模拟研究
        3.8.1 刚性承台基础下散体材料桩单桩受荷数值模型
        3.8.2 单桩受荷全过程数值模拟
        3.8.3 刚性承台尺寸的影响
        3.8.4 桩周土体刚度的影响
        3.8.5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
        3.8.6 刚性承台下的典型荷载沉降曲线及破坏机理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散体材料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4.1 概述
    4.2 常规散体材料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4.2.1 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极限承载力
        4.2.2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极限承载力
        4.2.3 单桩破坏模式的判定及承载力理论公式的适用条件
        4.2.4 承载力公式的数值验证
        4.2.5 单桩承载力参数分析
    4.3 刚性承台下散体材料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
        4.3.1 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极限承载力
        4.3.2 局部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承载力公式数值验证
        4.3.3 整体剪切破坏模式下的极限承载力
        4.3.4 三组承载力公式对比分析
        4.3.5 承台竖向承载力公式
        4.3.6 单桩承载力参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现场静载荷试验
    5.3 静载荷试验数值模型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8)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
        1.2.2 桩桩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褥垫层传力机制的有限差分-离散元模拟研究
    2.1 引言
    2.2 分析方法
        2.2.1 Flac3D软件介绍
        2.2.2 PFC软件介绍
        2.2.3 离散元-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的实现
    2.3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2.3.1 颗粒流细观参数标定
        2.3.2 计算模型建立
    2.4 长短桩复合地基宏-细观传力机制分析
        2.4.1 褥垫层位移结果分析
        2.4.2 力链结果分析
        2.4.3 土压力系数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桩土协同工作机制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设计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分组
    3.3 试验设计
        3.3.1 模型箱设计
        3.3.2 模型桩设计
        3.3.3 承压板设计
        3.3.4 试验用土
        3.3.5 加载方案
        3.3.6 试验测量元件的选取
    3.4 室内模型试验数据对比分析
        3.4.1 单桩复合地基
        3.4.2 四桩复合地基
        3.4.3 单桩-四桩复合地基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对比分析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考虑桩土相互作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
    4.1 引言
    4.2 计算假定及基本计算单元的建立
        4.2.1 MAPLE软件概述
        4.2.2 计算假定
        4.2.3 基本计算单元
    4.3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
        4.3.1 桩土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4.3.2 长桩-土-短桩相互作用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4.3.3 连续性条件与边界条件的联立及求解
        4.3.4 褥垫层的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
        4.3.5 循环算法的实现
        4.3.6 整体计算流程
    4.4 算例验证及分析
        4.4.1算例1
        4.4.2算例2
        4.4.3算例3
    4.5 长短桩复合地基变参数研究
        4.5.1 长短桩桩长
        4.5.2 褥垫层厚度
        4.5.3 桩端持力层
        4.5.4 桩径
    4.6 本章小结
5 桩长影响的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计算模型建立
        5.2.1 模型建立
        5.2.2 参数确定
    5.3 基于桩长变化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分析
        5.3.1 实例验证及基本承载特性分析
        5.3.2 短桩单元刚度变化
        5.3.3 长桩单元刚度变化
        5.3.4 土体单元刚度变化
        5.3.5 基于相互作用的复合地基桩土性状随地基型式演化规律分析
    5.4 基于刚度折减的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4.1 基于等沉降准则的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理论
        5.4.2 现场实例工程概况及工程地质情况
        5.4.3 静载荷试验试验结果
        5.4.4 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及对比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MAPLE编程源代码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黄土地区微型长桩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桩基础的发展综述
        1.1.2 微型钢管桩的发展综述
    1.2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2章 竖向荷载下群桩基础承载力研究
    2.1 竖向荷载下单桩承载力与沉降
        2.1.1 竖向荷载下桩-土体系荷载传递规律
        2.1.2 单桩极限承载力
        2.1.3 静力法计算桩端、侧阻力
        2.1.4 单桩的沉降计算
    2.2 竖向荷载下的群桩理论
        2.2.1 群桩的工作性状
        2.2.2 群桩承台土反力与承台分担荷载作用
        2.2.3 群桩极限承载力计算理论
        2.2.4 群桩沉降计算
    2.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桩基屈曲稳定问题
        2.3.1 屈曲稳定性概述
        2.3.2 屈曲稳定判定准则
        2.3.3 屈曲稳定分析方法
        2.3.4 桩基屈曲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模型试验
    3.1 引言
    3.2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原理
    3.3 室内模型试验设计方案
        3.3.1 单桩试验方案设计
        3.3.2 群桩试验方案设计
    3.4 试验准备工作及试验步骤
        3.4.1 填土基本土工试验
        3.4.2 模型箱、模型桩制作及填土
        3.4.3 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及加载方案
        3.4.4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数据处理计算
    4.3 单桩试验分析
        4.3.1 荷载沉降特性
        4.3.2 桩身轴力特性
        4.3.3 桩侧摩阻力特性
        4.3.4 桩端阻力、侧摩阻力分担荷载特性
    4.4 群桩试验分析
        4.4.1 荷载沉降特性
        4.4.2 桩身轴力特性
        4.4.3 桩侧摩阻力特性
        4.4.4 群桩效应系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竖向荷载下群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5.1 前言
    5.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5.2.2 土体本构模型及接触单元的选择
        5.2.3 桩、土及承台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5.2.4 边界条件及定义施工阶段
        5.2.5 参数选取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1 单桩荷载-沉降分析
        5.3.2 群桩荷载-沉降分析
        5.3.3 群桩效应系数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10)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水平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2 竖向拉拔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3 倾斜拉拔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2.4 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单桩水平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模型试验概况
        2.2.1 模型桩
        2.2.2 地基土
        2.2.3 试验装置
        2.2.4 试验方案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荷载-位移曲线
        2.3.2 荷载-转角曲线
        2.3.3 桩身内力、位移
    2.4 极限水平承载力分析
        2.4.1 二阶偏心距(P-Δ)效应
        2.4.2 摩擦效应
        2.4.3 土体的卸荷效应
    2.5 小结
第3章 上拔荷载影响下的单桩水平承载性状数值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介绍
        3.2.1 模型建立及离散化
        3.2.2 桩、土材料特性
        3.2.3 接触面相互作用
        3.2.4 荷载施加
    3.3 数值模拟加载方案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纯水平荷载
        3.4.2 组合荷载
    3.5 参数分析
        3.5.1 桩径
        3.5.2 桩长
        3.5.3 侧压力系数
    3.6 小结
第4章 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单桩上拔承载性状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模型试验介绍
        4.2.1 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荷载-位移曲线
        4.3.2 桩身相对应变
        4.3.3 桩身轴力
        4.3.4 平均摩阻力分布
    4.4 极限上拔承载力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水平荷载影响下的单桩上拔承载性状数值分析
    5.0 引言
    5.1 数值模型介绍
    5.2 数值模拟加载方案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纯上拔荷载
        5.3.2 组合荷载
    5.4 参数分析
        5.4.1 桩径
        5.4.2 桩长
        5.4.3 侧压力系数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四、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层状地基中倾斜桩基承载及变形特性研究[D]. 邓小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基于应变楔理论的陡坡段桥梁桩基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 彭文哲. 湖南大学, 2020(09)
  • [3]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D]. 侯启东.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4]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D]. 王正振. 东南大学, 2020(01)
  • [5]砂土海床大直径单桩基础和桶形基础水平受荷特性研究[D]. 王欢. 浙江大学, 2020(01)
  • [6]基于桩土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 刘运明. 广州大学, 2020(02)
  • [7]散体材料桩单桩承载机制及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D]. 冯龙健. 湖南大学, 2020
  • [8]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传力机制及设计理论研究[D]. 侯思强. 郑州大学, 2020(02)
  • [9]黄土地区微型长桩群桩竖向承载特性室内模型试验研究[D]. 刘鑫.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10]水平与上拔组合荷载下单桩承载特性研究[D]. 海维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标签:;  ;  ;  ;  ;  

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