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如何确保OFA定量荧光分析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宋硙,王晶晶,黄炜力,常瑞学[1](2021)在《农田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田重金属污染和治理问题日趋严峻,急需一种能够高效便捷地对多种农田重金属同时准确测定的新技术手段。本文利用高精度单波长X射线荧光分析,对涉及农田土壤领域重金属含量的快速检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基于单波长X射线荧光的重金属快检方案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土壤领域的多种重金属高效准确检测问题,数据质量表明重金属含量分析结果和标准值具有强相关性,其中土壤中镉、铅、砷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9 1、0.999 6、0.998 7,检测下限分别为0.06、1.55、1.02 mg/kg。与现行土壤法规限值相比,此方法可完全满足分析要求,而且可用于野外现场分析与应急检测。研究考察了方法精密度和测量时间、样品粒径、样品水分对结果的影响,以及方法对8种土壤类型13个样品的测量适用性,数据结果表明高精度单波长X射线荧光分析是农田重金属分析检测的利器,可满足当前农田监测土壤、环境应急、环境治理的重金属检测需求,具有良好的现场和应急应用的前景。
马兆模,饶正堂,崔健[2](2021)在《X-荧光法测定标准砂中二氧化硅检测技术的应用》文中认为标准砂目前列为国家级标准样品,标准砂是我国水泥强度检验的必备标准物质材料,标准砂中二氧化硅是化学成分中最重要的技术指标,质量直接影响水泥性能检验,从而影响正确判定水泥质量的判断。
程忠哲,姜宏梁[3](2021)在《核酸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疾病基因相关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核酸药物因其在基因治疗中的潜在作用而引起广泛关注。目前核酸药物已成为生物医药发展的前沿领域。为支持核酸药物的药代/毒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研究,推动新药开发,满足临床治疗药物监测的需求,核酸药物的生物分析方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传统的基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酶联免疫法外,实时荧光定量PCR、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法等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些分析技术各具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核酸药物生物分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在法规指导下的规范性核酸药物生物分析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宋丹,徐文娟,王宏亮,刘佳瑶,韩向峙,龙峰[4](2021)在《基于DNA模板的核酸适体-金属纳米簇在环境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优异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精确可控性等优势,基于DNA模板的金属纳米簇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核酸适体作为特异性识别探针,将其与DNA模板的金属纳米簇相结合,可获得生化传感平台的新型荧光探针.本文介绍DNA模板金属纳米簇,简要概述了核酸适体-金属纳米簇的设计与合成,最后重点介绍其在环境检测方面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高文双[5](2021)在《DOK3通过与GPR84相互作用参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为一难治的临床问题,也是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它是由于躯体感觉系统的疾病或异常导致的疼痛,它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性,并存在多种解剖和功能的改变。不同于只伴随伤害性刺激存在而存在的生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对正常无害刺激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痛觉过敏。既往研究表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整个躯体疼痛感受通路:从周围神经损伤到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再到脊髓和大脑神经通路的改变,可贯穿整个神经系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不仅是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还是卫星细胞、雪旺细胞、外周的免疫系统、星形胶质细胞、脊髓小胶质细胞和多种细胞组成部分共同参与形成的结果。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小胶质细胞作为脊髓的常驻巨噬细胞,起源于卵黄囊原始巨噬细胞。这些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时刻监测局部环境的变化,以便对各种有害刺激做出快速的免疫应答,介导炎症反应。既往研究表明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展过程中,小胶质细胞中的各种炎症因子受IFN-y/IFN-γ受体系统、Toll 2/ToIl 3/Toll 4样受体、嘌呤P2X4受体以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的调节。此外,在机械痛觉过敏的发展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在与邻近神经元的信息传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脊髓小胶质细胞是逆转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探究小胶质细胞中分子的功能对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痛觉过敏的潜在机制和寻找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方法、新思路是至关重要的。适配器分子作为分子支架精确地组织效应器蛋白相互结合形成信号复合体。已知的DOK3(Downstream of Kinase-3)是一个典型的适配器分子,为DOK家族的成员之一,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中,如巨噬细胞、B细胞以及浆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OK3主要涉及免疫信号通路的负反馈调控,并参与促进或维持免疫细胞中抑制性因子的激活。既往研究表明,抑制DOK3的表达可增加巨噬细胞中维生素B6的抗炎作用,并且在TLR9信号通路中,DOK3的降解增加了巨噬细胞中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产生。然而,有趣的是,对于适配器蛋白在细胞内信号通路中扮演的促进或抑制角色仍然存在争议。一个典型的例子为突触相关蛋白(Synapse-Associated Proteins,SAP),其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主要发挥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取决于激活的不同的信号通路及细胞类型。据文献报道,适配器蛋白DOK3在B细胞的演变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DOK3-/-小鼠中,浆细胞的产生明显减弱;流感病毒感染DOK3缺陷的巨噬细胞,IFN-β的合成明显受限;此外,DOK3在巨噬细胞TLR3信号的转导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总的来说,尽管这些结果是非常可信的,但其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阐释适配器蛋白分子DOK3的双向作用机制。既往研究表明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GPCRs)为一种七次跨膜、与G蛋白偶联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膜受体,研究表明人体中存在近一千余种不同的G蛋白偶联受体,可被炎症介质、神经递质、肽类、细胞因子等配体激活,参与各种信息传递过程,如细胞代谢、神经传递、免疫炎症反应的调控等,其异常激活或抑制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且还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痛敏的形成。研究表明GPR84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病理条件下,在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显着上调,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症介质的产生和维持,并且,在内毒素血症或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中,小胶质细胞以强烈、持续的方式表达GPR84。因此,GPR84是介导炎症相关疾病的有效靶点。了解抑制炎症反应及信号传递的机制对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炎症反应非常重要,因为神经损伤与炎症反应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痛觉过敏等问题。尽管DOK3在巨噬细胞、B细胞等的作用已有广泛研究,但DOK3在小胶质细胞中扮演的角色及DOK3与GPR84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研究对DOK3和GPR84在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症反应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可为神经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思路。第一部分DOK3通过与GPR84相互结合参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研究目的1.明确DOK3在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2.探究DOK3是否参与介导GPR84激活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3.验证DOK3与GPR84在小胶质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方法1.用干扰DOK3表达的慢病毒序列转染小胶质细胞,建立稳定的DOK3敲减细胞系。通过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确定转染成功率及敲除效率。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OK3下调组较正常对照组小胶质细胞DOK3,TNF-α,IL-1β,IL-6,iNOS,P38,CD68,CD11B,Argl 和 CD206 mRNA 水平的表达变化。3.不同浓度的GPR84激动剂(6-OAU)孵育小胶质细胞120分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刺激浓度下DOK3 mRNA水平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检测DOK3,p-p38和Iba-1蛋白水平的变化。4.6-OAU分别孵育DOK3下调组与正常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L-1β和IL-6 mRNA水平的变化。5.脂多糖(LPS)刺激小胶质细胞4小时和8小时,荧光共聚焦分析检测GPR84和DOK3蛋白水平的变化。6-OAU刺激小胶质细胞1小时和2小时,荧光共聚焦分析检测GPR84和DOK3蛋白水平的变化。6.LPS孵育小胶质细胞4小时,通过免疫共沉淀分析DOK3与GPR84的蛋白免疫印迹,探究DOK3与GPR84蛋白相互作用关系。7.重组GST和GST-DOK3纯合蛋白分别与小胶质细胞裂解液孵育2小时。应用GST-pulldown实验检测GPR84,确定GPR84的蛋白水平,验证DOK3与GPR84是否存在物理性结合。研究结果1.干扰DOK3表达的慢病毒序列有效下调小胶质细胞内DOK3的水平设计靶向下调DOK3 mRNA的慢病毒序列#1、#2、#3,Western Blot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DOK3蛋白与RNA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病毒序列相比较,转染慢病毒序列#3使DOK3蛋白与mRNA水平下调最明显,DOK3 mRNA水平下降约50%。因此,后续实验采用序列#3转染小胶质细胞下调DOK3水平的表达。2.DOK3敲减导致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释放减少。干扰DOK3表达的慢病毒序列转染小胶质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检测小胶质细胞内炎症及致痛因子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DOK3敲减组较对照组小胶质细胞内TNF-α,IL-1β,IL-6,P38,iNOS和CD68等炎症介质的水平明显下调;相反,小胶质细胞抗炎标记物Argl和CD206的水平则明显升高。3.DOK3参与GPR84激活诱导的炎症反应浓度为1μM的GPR84激动剂(6-OAU)孵育小胶质细胞,时间依赖性地增加DOK3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6-OAU以不同浓度孵育小胶质细胞60分钟,DOK3的表达水平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6-OAU孵育小胶质细胞,p-p38和Iba-1的蛋白水平随DOK3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这与炎症因子IL-1β,TNF-α及IL-6的水平增加相对应。6-OAU孵育小胶质细胞诱导GPR84的激活,DOK3敲减组较对照组合成炎症介质TNF-α IL-1β和IL-6的能力显着减弱,TNF-α(对照组,2.3倍;DOK3敲减组,1.25倍);IL-1β(对照组,1.45倍;DOK3敲减组,1.4倍);IL-6(对照组,1.65倍;DOK3敲减组,1.2倍);而且,6-OAU增加了 DOK3 mRNA的水平,但两组GPR84蛋白自身表达无明显变化。4.用LPS或GPR84激动剂孵育小胶质细胞可诱导DOK3和GPR84相互结合LPS刺激小胶质细胞,使DOK3由细胞质转移到细胞膜上发挥作用。LPS刺激使小胶质细胞活力降低,并迅速升高TNF-α、IL-6和IL-1β mRNA水平,降低 Arg1 的表达。用LPS刺激小胶质细胞0,4或8小时,LPS处理组较对照组GPR84和DOK3的荧光强度在小胶质细胞膜上显着增强。此外,GPR84和DOK3共定位于小胶质细胞膜,且合并荧光强度在LPS刺激下逐渐增强。此外,用6-OAU孵育小胶质细胞1或2小时,荧光共聚焦分析表明6-OAU处理组较对照组中DOK3和GPR84的合并荧光强度在细胞膜上亦明显增强。用LPS刺激小胶质细胞4小时,用抗DOK3的抗体进行免疫共沉淀,用抗GPR84的抗体进行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无论是生理还是LPS刺激条件下,GPR84都与DOK3存在相互结合。应用GST-DOK3融合蛋白进行GST pull-down实验分析,经LPS刺激后的小胶质细胞裂解液中,GST-DOK3组有明显的GPR84免疫印迹,而纯合GST蛋白对照组则未检测到GPR84免疫印迹的存在。研究结论GPR84激动剂和LPS可有效诱导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导致DOK3水平的增加,并伴随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及小胶质细胞炎症标记物Iba-1的表达上调。在DOK3敲减的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对炎性刺激的反应显着受损。炎症状态下,DOK3从细胞质转移到细胞膜上,通过与GPR84相互结合形成信号复合体,参与GPR84的信号通路传导,从而介导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第二部分D0K3通过与GPR84相互作用参与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目的1.明确DOK3在CCI诱导的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2.探究DOK3对GPR84激活诱导的小鼠脊髓炎症反应的影响。3.探究普瑞巴林是否通过抑制DOK3表达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炎症反应的发展。研究方法1.慢性压迫野生型和DOK3-/-小鼠坐骨神经以建立CCI模型。通过测量机械缩爪阈值及热痛阈值,检测小鼠CCI术后0,3,7,14,21天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变化。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脊髓中DOK3,TNF-α,IL-1β和IL-6 mRNA的水平变化。3.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Iba-1,p-p38和GPR84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检测DOK3蛋白水平的变化。4.野生型和DOK3-/-小鼠鞘内注射6-OAU以诱导脊髓中GPR84的激活,分别于0,1,2,4小时测量机械缩爪阈值,并检测鞘注2小时后DOK3,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变化。5.野生型小鼠连续3天鞘内注射DOK3 cDNA质粒以增强脊髓中DOK3 水平的表达,与此同时,持续2周普瑞巴林胃内给药,分别于0,3,7,14天测量机械缩爪阈值及炎症因子变化。研究结果1.CCI模型诱导DOK3-/-小鼠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炎症反应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轻与假手术组相比,CCI术后3-21天,野生型小鼠机械痛阈值显着下降,这表明CCI模型的成功建立。虽然DOK3-/-小鼠表现出与野生型小鼠相同的正常机械疼痛阈值及热痛阈值,但CCI术后,与野生型小鼠相比,DOK3-/-小鼠的机械触摸痛及热痛觉敏感明显减轻。CCI术后野生型小鼠DOK3 mRNA的水平明显增加,DOK3-/-小鼠无DOK3 mRNA的表达。野生型和DOK3-/-小鼠较各自假手术组小鼠脊髓中TNF-α mRNA水平分别增加2.2和1.47倍,IL-1β mRNA水平分别增加1.81和1.37倍,IL-6 mRNA水平分别增加1.65和1.64倍。除IL-6,两基因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在DOK3-/-小鼠中,CCI诱导的GPR84和CD11B mRNA水平的上调被显着抑制,而Arg1水平则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分析显示,CCI手术后,野生型和DOK3-/-小鼠脊髓中Iba-1、p-p38和GPR84的水平明显升高,但在DOK3-/-小鼠中,CCI术后,Iba-1、p-p38和GPR84水平的升高明显受到抑制。2.GPR84激活诱导的DOK3-/-小鼠的机械痛阈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轻,炎症反应能力明显受损鞘内注射6-OAU后,野生型与DOK3-/-小鼠机械痛阈值皆明显下降,然而,鞘注后2小时和4小时,两基因型间有明显差异。鞘内注射6-OAU 2小时后,DOK3 mRNA水平显着升高,小鼠脊髓的免疫印迹检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果。此外,鞘内注射6-OAU后,野生型与DOK3-/-小鼠脊髓中IL-1β mRNA水平较各自对照组分别升高2.8倍和1.65倍;TNF-α mRNA水平分别升高4.0倍和1.79倍;IL-6 mRNA水平分别升高1.9倍和1.4倍。免疫荧光分析表明,GPR84激活后,野生型与DOK3-/-小鼠中CD11B水平升高,然而,在DOK3-/-小鼠中,GPR84激活前后,CD11B水平增加较野生型小鼠明显减弱,这与其mRNA水平变化相一致。而且,免疫荧光分析表明DOK3主要表达于小鼠脊髓小胶质细胞中,并且DOK3与GPR84在脊髓小胶质细胞中共定位存在。3.应用普瑞巴林可减轻DOK3表达增强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症反应野生型小鼠鞘内注射DOK3 cDNA质粒,以上调DOK3水平的表达。在第3-7天机械痛阈明显下降,于第14天恢复至基础水平。与对照组小鼠相比,普瑞巴林能有效缓解DOK3高表达诱导的痛觉过敏,在第7天时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和PCR分析显示DOK3在脊髓中表达明显增加,这表明了 DOK3 cDNA质粒的有效性。我们还发现,DOK3高表达可激活脊髓中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明显上调,但未观察到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星形细胞标记物GFAP无明显变化。与升高的DOK3水平相一致,TNF-α(2.72倍)、IL-1β(3.46倍)和IL-6(7.69倍)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CD11B亦有同样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应用普瑞巴林显着降低了 DOK3 mRNA的表达,并伴随IL-1β降低了 41%,TNF-α降低了 33%,IL-6降低了 35%。进一步的实验表明,普瑞巴林能有效抑制脂多糖诱导小胶质细胞中DOK3水平的升高,进一步证实了在小胶质细胞中,普瑞巴林对DOK3表达的影响。然而,普瑞巴林对BV2小胶质细胞中DOK3的基础水平无明显作用。研究结论CCI诱导DOK3-/-小鼠产生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炎症反应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减轻,GPR84激活诱导的DOK3-/-小鼠的机械触摸痛和炎症因子释放较对照组明显减弱;应用普瑞巴林通过降低DOK3的表达水平,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DOK3在参与GPR84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激活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和炎症反应中发挥积极作用。普瑞巴林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DOK3的水平或GPR84信号通路实现的。
张靖昆[6](2021)在《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研究》文中指出
张子良,马红,王文[7](2021)在《基于紫外荧光分析的汽柴油硫含量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导致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有必要不断减少车辆的燃油消耗,并有效提高其能源利用效率。汽柴油主要是通过石油分离技术制取的,石油分离技术直接影响到汽油和柴油的质量,其中主要的影响杂质是硫含量。通过有效地使用荧光检测方法,对汽油和柴油中的硫含量进行准确定量,并确保硫含量符合标准,降低含硫化合物的排放,对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原琳[8](2021)在《基于生物适配体快速检测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水资源正在遭受污染侵袭,水污染现象十分严峻。污染水体中出现了一类具有毒性大、累积性强、难降解、迁移距离长、可减少水中溶解氧等特性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严重危害了人体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开发出实时、快速、稳定、灵敏、简便的POPs检测方法尤为重要。目前,应用于POPs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等,但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阻碍了它们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于是,一类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适配体生物传感检测方法被开发出来。其中已开发的3,3′,4,4′-四氯联苯(PCB 77)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在稳定性、重复性、检测限方面存在不足。本课题利用适配体特异性识别优势,对其加以改造,结合不同荧光信号放大方式,构建了两种新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用于二者的快速灵敏检测。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1)针对水环境中PCB 77,开发了一种基于适配体耦合催化发夹自组装(Apt-CHA)的荧光检测方法。利用适配体特异性识别PCB 77,同时置换出引物链,引发CHA反应转化为荧光信号输出。为了证实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方法通过可行性、条件优化、定量分析、特异性、再现性、重复性、稳定性、实际样本检测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评价。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时间为3 h,最佳反应温度为37℃,检测范围为0.01~500μg/L,最低检测限为0.01μg/L,实际水样中PCB 77检测回收率为70~104.49%,且拥有良好的再现性、重复性和稳定性。(2)针对水环境中DEHP开发了一种可变构适配体耦合球型核酸(SNA)的荧光检测方法。设计带有不同功能结构域的适配体,用于DEHP识别和荧光信号放大,利用功能性球型核酸实现荧光信号输出。为了证实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本方法通过可行性、条件优化、定量分析、特异性、实际样本检测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本方法中可变构适配体(Vs-Apt)的最优添加量为2.5 n M,Nt.Bbv CI的最优浓度为0.2 U/μL,Vs-Apt与DEHP的最优结合时间为60 min、最优结合温度为37℃。检测范围为0~100μg/L,最低检测限为1.008μg/L。实际样本分析中,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得回收率为116.4%,使用HPLC测定同一样品回收率为104.02%。本课题研究的两种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具有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耗时短等特点,大大缩短传统方法检测时间、降低仪器需求度,为POPs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欧车权宜[9](2021)在《通风量与碳调节对污泥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堆肥是污泥处理处置中较为环保的措施,且污泥堆肥产生的腐殖质在土壤施用时能与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氧化还原,减弱重金属毒性。不同的堆肥条件会对污泥堆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会改变腐殖质的结构和氧化还原能力,但通风量和C/N等影响因素对污泥堆肥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程度还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污泥+米糠的混合物料进行通风量和碳源调节的堆肥试验。通风量组的通风速率分别调节为0.1、0.2和0.3 L/(min·kg),碳源组分别添加体积比为1:0.02(污泥:葡萄糖)的葡萄糖和1:0.02(污泥:蔗糖)的蔗糖。在检测堆肥产品基础理化性质确保堆肥腐熟完成后提取纯化腐殖质中的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进行电化学和光谱学分析,以期建立堆肥条件和电转移能力的初步联系。实验所得结论如下:(1)通风量和碳源量的增加在延长堆肥高温期的同时也对堆肥产物的C/N比和种子发芽指数(GI)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通风量为0.2 L/(min·kg)的堆体种子发芽指数达到了132.32%,添加蔗糖的堆体则比添加葡萄糖的堆体腐熟程度更高。(2)通风量和碳源量的增加均可增强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通风量为0.2 L/(min·kg)的堆体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随堆肥进程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为29.07%和30.10%。添加蔗糖的堆体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在堆肥结束时强于添加葡萄糖的堆体,但添加葡萄糖的堆体在前期的电子转移能力高于蔗糖堆体。(3)采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将不同通风量和碳源量的堆肥腐殖质分为四个组分:稳定类腐殖酸,类腐殖酸中间体,类富里酸和类蛋白质,其中通风量为0.2L/(min·kg)生成的类腐殖酸占比最多,对类蛋白质的消耗率最高,添加蔗糖的堆体产生了较多的类腐殖酸中间体,而添加葡萄糖的堆体产生了较多类富里酸。由HA和FA的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发现通风量和碳源量的增加会使腐殖质的分子结构复杂化,微生物对小分子化合物和木质素的消耗和腐殖质的生成会更多。通风量和碳源量的增加会使HA和FA中的各组分与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的相关性更为紧密,但过量通风也会影响腐殖质的生成和电子转移的能力。
路辉[10](2021)在《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铝电解质是电解铝生产的载体介质,其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铝电解产品质量、电能消耗和电流效率。随着原材料及辅助材料变化,电解质体系成分越来越复杂,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了较大改变,给电解生产带来效率低、能耗高、沉淀多和控制难等系列问题。围绕电解铝工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转型升级战略目标,深入研究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理化学性质,探索复杂电解质初晶温度、分子比等关键物化参数精准预报和测定,对优化铝电解生产工艺、实现生产精准管控和推动铝冶炼智能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检测手段,获得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化学组成、物相组成、元素赋存状态和热稳定性等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建立了原材料、辅助材料和复杂电解质体系形成间的映射关联。采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了基于多基体类型、宽成分范围复杂铝电解质样本的初晶温度预报模型。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基于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CR的定量分析测定。开展了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和Ca、Mg含量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实验,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的LIBS原位在线检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电解质和原辅料多维度、大容量的多源数据结合原料区域供应协同的分析方法,实现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和原辅料间成分的区域映射关联。分析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的典型物理化学性质,揭示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区域性特征。从氧化铝、炭素阳极、阳极覆盖料和炭渣等方面对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进行溯源分析,阐明氧化铝、炭素阳极和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布规律,构建了铝电解原材料、辅助材料中杂质元素和复杂铝电解质形成之间的基本映射关系。(2)大样本容量电解质样本成分全要素耦合结合机器学习解析的建模方法实现了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的精准预报。模型适用范围拓宽,预报准确性提高,揭示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BP-ANN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77,MRE=0.54%,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预报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6.90,MRE=0.49%,预报39个外部样本初晶温度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43%,预报准确性较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3)设计、搭建LIBS实验装置,通过开展单因素实验,实现了 LIBS检测关键实验参数优化。通过选择特征分析谱线,计算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证实等离子体光谱有效性,优化LIBS实验条件,获得合理的实验参数组合。结合Mc-Whirter准则,计算出激光等离子体温度为5353 K,电子密度为1.55×1018 cm-3,证实复杂铝电解质等离子体满足局部热力学平衡状态,LIBS等离子体光谱有效。实验确定LIBS参数优化条件为:氩气气氛,激光器延迟时间4 μs,激光器能量133 mJ,电解质研磨时间30 s,电解质压样压力8 Mpa,激光脉冲累加50次,为复杂铝电解质体系主要成分LIBS定量分析奠定基础。(4)提出基于光谱变量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方法,首次实现复杂铝电解质CR的LIBS定量测定分析。采用超多面体方法筛选光谱特征变量,以筛选出的特征变量为新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建模,发现SVM(Liner)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62,MRE=1.79%,SVM(Rbf)模型留一交叉验证RMSE=0.027,MRE=0.93%;通过验证17个外部独立测试样本,SVM(Liner)与SVM(Rbf)模型测定分析复杂电解质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33%与0.43%,Hyperpolyhedron-SVM方法对复杂铝电解质训练样本和验证样本均表现出较好的分析测定能力。(5)搭建LIBS原位在线检测装置结合化学计量学解析方法,首次实现高温环境下强扰动、非均质熔融态复杂铝电解质主要成分的LIBS定量分析。基于全谱的SVM校正模型分析测定能力较好,分析20个外部电解质样本CR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62%。采用传统定标法建立了面向复杂电解质体系Ca、Mg含量的定标曲线,其中Ca元素的定标曲线为y=6208.43x-8654.59,定标模型 R=0.94,RSD=1.89%,Mg 元素的定标曲线为 y=7120.13x+1312.60,定标模型R=0.95,RSD=3.28%。通过分析13个外部独立测试电解质样本,Ca元素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5.40%,Mg元素的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3.0%。Ca元素最低检测限为8.54mg·g-1,Mg元素最低检测限为15.50mg·g-1。
二、浅谈如何确保OFA定量荧光分析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如何确保OFA定量荧光分析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田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和材料 |
1.2 试验过程 |
1.2.1 仪器测量设置 |
1.2.2 试验测量样品 |
1.2.3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测量数据质量 |
2.2 方法精密度 |
2.3 方法检出限 |
2.4 测量时间的影响 |
2.5 粒径的影响 |
2.6 水分的影响 |
2.7 对不同类型实际样品的适用性 |
3 结语 |
(2)X-荧光法测定标准砂中二氧化硅检测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国ISO标准砂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情况 |
2 X-荧光方法在标准砂二氧化硅检测中的应用 |
3 结论 |
(3)核酸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分析方法 |
1.1 核酸分子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1.1.1 三明治杂交法 |
1.1.2 杂交-连接法 |
1.1.3 杂交荧光分析法 |
1.1.4 竞争性杂交分析法 |
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2.1 茎环RT-PCR法 |
1.2.2 Poly A聚合酶加尾法 |
2 基于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分析方法 |
2.1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法 |
2.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3 其他分析技术方法 |
3.1 基于杂交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 |
3.2 毛细管凝胶电泳 |
3.3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
4 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验证 |
5 总结与展望 |
(5)DOK3通过与GPR84相互作用参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DOK3通过与GPR84相互结合参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 |
溶液配制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附图 |
第二部分 DOK3通过与GPR84相互作用参与脊髓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 |
溶液配制 |
实验方法 |
结果 |
小结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脊髓小胶质细胞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现状 |
小胶质细胞的特征与活化的机制 |
与小胶质细胞激活相关的信号分子及受体 |
神经元与小胶质细胞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SCI论文Ⅰ |
SCI论文Ⅱ |
(7)基于紫外荧光分析的汽柴油硫含量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紫外荧光分析的汽柴油硫含量的原理 |
3 紫外荧光分析检测方法中的关键问题 |
4 紫外荧光分析法应用 |
5 结论 |
(8)基于生物适配体快速检测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水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
1.2 水环境POPs的传统分析检测方法 |
1.3 水环境POPs的新兴分析检测方法 |
1.3.1 生物适配体简介 |
1.3.2 基于生物适配体的检测方式 |
1.3.3 基于生物适配体结合信号放大的检测方式 |
1.3.4 基于生物适配体功能化纳米材料的检测方法 |
1.4 课题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章 适配体介导的催化发夹自组装反应检测水环境中3,3′,4,4′-四氯联苯(PCB77)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器材 |
2.2.2 荧光分析 |
2.2.3 荧光光谱测定 |
2.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反应原理 |
2.3.2 可行性 |
2.3.3 体系优化 |
2.3.4 PCB77 定量分析 |
2.3.5 特异性 |
2.3.6 再现性、重复性和稳定性 |
2.3.7 实际样本检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变构DNA适配体耦合球型核酸检测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与器材 |
3.2.2 金纳米粒子制备 |
3.2.3 功能性金纳米粒子制备及表征 |
3.2.4 荧光分析 |
3.2.5 实际样本分析 |
3.2.6 荧光信号测定 |
3.2.7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EHP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原理 |
3.3.2 可行性 |
3.3.3 体系优化 |
3.3.4 DEHP定量分析 |
3.3.5 特异性 |
3.3.6 DEHP 实际样本分析 |
3.3.7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DEHP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9)通风量与碳调节对污泥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污泥堆肥概述 |
1.2.1 污泥堆肥技术原理 |
1.2.2 污泥堆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1.2.3 污泥堆肥产品的腐熟度评价指标 |
1.3 污泥堆肥腐殖质概述及研究现状 |
1.3.1 堆肥腐殖质概述 |
1.3.2 不同堆肥条件对腐殖质形成的影响 |
1.3.3 污泥堆肥腐殖质研究现状 |
1.3.4 堆肥腐殖质的分离纯化方法 |
1.4 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研究现状 |
1.4.1 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介绍 |
1.4.2 有机物电子转移能力测定及研究 |
1.4.3 堆肥中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研究 |
1.4.4 堆肥过程中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目标 |
1.6 研究内容 |
1.7 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污泥堆肥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
2.1.1 堆肥原料和辅料 |
2.1.2 堆肥方案 |
2.2 基础理化指标测定 |
2.3 堆肥腐殖质的提取和纯化 |
2.3.1 堆肥HA提纯 |
2.3.2 堆肥FA提纯 |
2.4 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和电子循环能力的测定 |
2.5 有机物结构与组分表征 |
2.5.1 三维荧光光谱扫描 |
2.5.2 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 |
2.5.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
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
3 不同通风量污泥堆肥的腐熟度及其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 |
3.1 不同通风量污泥堆肥的基本指标 |
3.1.1 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3.1.2 堆肥过程中p H的变化 |
3.1.3 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 |
3.1.4 堆肥过程中VS的变化 |
3.2 不同通风量污泥堆肥腐熟度指标评价 |
3.2.1 堆肥过程中C/N的变化 |
3.2.2 堆肥过程中GI的变化 |
3.3 不同通风量污泥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变化机理 |
3.3.1 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 |
3.3.2 堆肥腐殖质电子循环能力 |
3.4 堆肥腐殖质性质变化情况 |
3.4.1 堆肥腐殖质的三维荧光分析 |
3.4.2 堆肥腐殖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3.4.3 堆肥腐殖质的红外光谱分析 |
3.5 不同通风量对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影响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4 不同碳源量污泥堆肥的腐熟度及其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 |
4.1 不同碳源量污泥堆肥的基本指标 |
4.1.1 污泥堆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
4.1.2 污泥堆肥过程中p H的变化 |
4.1.3 污泥堆肥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 |
4.1.4 污泥堆肥过程中VS的变化 |
4.2 不同碳源量污泥堆肥的腐熟指标评价 |
4.2.1 污泥堆肥过程中C/N的变化 |
4.2.2 污泥堆肥过程中GI的变化 |
4.3 不同碳源量污泥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变化机理 |
4.3.1 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 |
4.3.2 堆肥腐殖质电子循环能力 |
4.4 堆肥腐殖质性质变化情况 |
4.4.1 堆肥腐殖质的三维荧光分析 |
4.4.2 堆肥腐殖质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4.4.3 堆肥腐殖质的红外光谱分析 |
4.5 碳源量对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影响情况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铝电解质体系概述 |
2.1.1 铝电解质体系发展历程 |
2.1.2 铝电解质体系分类 |
2.1.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原因 |
2.1.4 复杂铝电解质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
2.2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和CR测定分析 |
2.2.1 铝电解质体系初晶温度预报 |
2.2.2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CR测定分析 |
2.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 |
2.3.1 LIBS技术概述 |
2.3.2 LIBS激光等离子体产生机制 |
2.3.3 LIBS定量分析方法 |
2.3.4 LIBS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
2.4 研究背景和内容 |
2.4.1 研究背景 |
2.4.2 研究内容 |
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物化特征和溯源分析 |
3.1 实验方案 |
3.1.1 实验原料 |
3.1.2 实验仪器 |
3.2 复杂铝电解质物化特征分析 |
3.2.1 化学成分分析 |
3.2.2 物相组成分析 |
3.2.3 元素赋存状态分析 |
3.2.4 热稳定性分析 |
3.3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形成溯源分析 |
3.3.1 氧化铝中杂质元素分析 |
3.3.2 炭素阳极中杂质元素分析 |
3.3.3 阳极覆盖料中杂质元素分析 |
3.3.4 炭渣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预报方法 |
4.1 实验方案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装置及原理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机器学习算法实现 |
4.1.5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评价指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区域性复杂铝电解质初晶温度测试结果分析 |
4.2.2 基于机器学习解析的初晶温度建模及预报 |
4.2.3 初晶温度校正模型敏感性分析 |
4.2.4 基于优选模型预报的初晶温度等温分布 |
4.3 本章小结 |
5 LIBS实验系统设计、搭建和关键实验参数优化 |
5.1 实验方案 |
5.1.1 实验样品制备 |
5.1.2 实验装置搭建 |
5.1.3 实验方法 |
5.1.4 主要评价指标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等离子体光谱特征分析 |
5.2.2 等离子体温度和电子密度计算 |
5.2.3 环境气体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4 延迟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5 激光能量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6 电解质研磨时间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7 电解质压实度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2.8 脉冲次数对等离子体光谱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基于光谱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融合的LIBS定量分析方法 |
6.1 实验方案 |
6.1.1 实验原料 |
6.1.2 实验装置搭建 |
6.1.3 实验方法 |
6.1.4 光谱建模与算法实现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2.1 基于PLS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2.2 基于PC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2.3 基于Hyper-polyhe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2.4 基于GA特征选择的分子比建模及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复杂铝电解质体系LIBS原位在线定量分析方法 |
7.1 实验方案 |
7.1.1 实验原料 |
7.1.2 实验装置搭建 |
7.1.3 实验方法 |
7.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2.1 工业熔融电解质LIBS光谱特征分析 |
7.2.2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R在线检测分析 |
7.2.3 熔融复杂铝电解质Ca、Mg含量在线检测分析 |
7.2.4 存在问题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浅谈如何确保OFA定量荧光分析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田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J]. 宋硙,王晶晶,黄炜力,常瑞学. 现代农业装备, 2021(04)
- [2]X-荧光法测定标准砂中二氧化硅检测技术的应用[J]. 马兆模,饶正堂,崔健. 中国水泥, 2021(08)
- [3]核酸药物生物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 程忠哲,姜宏梁. 药学学报, 2021(09)
- [4]基于DNA模板的核酸适体-金属纳米簇在环境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 宋丹,徐文娟,王宏亮,刘佳瑶,韩向峙,龙峰. 环境化学, 2021(08)
- [5]DOK3通过与GPR84相互作用参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D]. 高文双. 山东大学, 2021(10)
- [6]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研究[D]. 张靖昆. 燕山大学, 2021
- [7]基于紫外荧光分析的汽柴油硫含量检测方法研究[J]. 张子良,马红,王文. 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 2021(03)
- [8]基于生物适配体快速检测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 原琳.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9]通风量与碳调节对污泥堆肥腐殖质电子转移能力的影响[D]. 欧车权宜.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10]复杂铝电解质关键物化参数预报和测定新方法[D]. 路辉. 北京科技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