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袁继安[1](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林奕成[2](2019)在《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研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林业科学及信息化的发展,对林业信息与森林资源的管理、以及确定土地与林地实际利用方式的成本,需要针对森林资源价值展开系统、全面的评价与核算,计算出其成本与效益。在对森林资源价值进行评价时,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整理和模型计算,以往的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的计算和数据处理大多由手工操作完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计算容易出现偏差。建立以组件式GIS技术和ArcGIS Engine为核心的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可以提高计算精度和工作效率,符合精准林业前沿的发展,并且为管理者提供良好的决策支持,实现森林经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情况,本文结合北京市森林资源评价工作建立了一套合理可行的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主要研究及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组件式GIS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包括GIS基础操作、评价算法设计、森林资源评价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2)本文主要采用了面向对象并应用于系统的设计方法,对此次系统设计与实现过程中的实际功能需求、关键技术、系统构架设计、数据库设计及功能原理分析进行了介绍,并针对基础功能、森林资源评价算法、数据统计分析等核心功能展开研究,最后对其实现的效果及其功能、性能的实际测试结果进行阐述。(3)系统地分析了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实现过程中运用的计算方法:研究探讨了适用不同林地类型价值评价计算的林地评价算法及适用多种龄组、树种的相应林木评价算法;对评价算法内多种指标参数提供解释说明;结合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找出系统中影响精度的技术问题,并在系统中探讨了各算法可用性。使计算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森林资源价值。本研究建立的系统致力于实现对森林资源价值的评价并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工作提供支持。该系统建立了—套完整的数据库流程,重点解决了评价算法复杂、工作量大、参数选取以及统计困难等难题,为森林资源价值分析、评价提供准确的信息。
税嘉陵[3](2019)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明长城是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科学信息,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但在晋北明长城沿线,人类历史上大兴土木、肆意破坏森林资源及现代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行为,使该地区面临着严重的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周边遗产资源的保护,对生态环境平衡也有巨大威胁,曾经长城所带来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风景林的营建是改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森林群落能够为长城沿线独立的遗产资源形成连续的保护屏障,有效减缓当地土地沙化及水土流失现象,并能传承区域植被景观特色,美化景观环境,协调当地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晋北明长城沿线自然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平衡发展。但传统的风景林建设理论与营造模式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或生态敏感度某一单方面的因素,忽略了其在遗产保护、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及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多重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系统数据平台,以生态规划、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林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针对晋北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与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特殊性,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策略与方法。本研究合理统筹生态性、文化性、景观性及经济性四大目标,探讨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的方法及风景林规划设计的细节;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进行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林地适宜性分析、景观视觉敏感度分析等,并进行加权叠加,以实现研究区风景林营造范围的选择及一般区域与重点景区的划分;结合传统造林与风景园林植物规划设计在空间规划与植物造景方面的方法,从晋北地区的林木生长立地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从植被景观风貌划定、树种选择、群落构建及基于立地类型的细班规划四方面实现创造符合生态规律与景观美学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最后以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验证该策略与方法的可实施性,探索出一套多元平衡的近自然地域性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
刘雅楠[4](2019)在《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情景分析与评价方法》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自然资源,而县级森林经营规划对森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桂东县作为湖南省的重点林业县,其辖区内森林资源丰富,但森林资源多数分布于山区,经营、保护难度较大,森林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森林结构不合理,林业产权不明晰,林业产业效益低下等。因此编制有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森林经营规划意义重大。同时考虑到桂东县山地面积广阔,实地调查难度大的情况,传统的森林经营规划编制办法工作量大,耗时长,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精细的森林经营规划编制方法,本文采取情景规划的方法对县级森林经营规划进行情景分析与评价。森林资源在林业政策与政府土地利用规划影响下的变化情况可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过程体现出来,因此将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基础构建情景。本文参考遥感解译所得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分类体系对桂东县2010年与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重分类,得到耕地、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其它地类7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受到多种因子交互影响,本文从可获得性与可量化性角度出发选择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种自然和人为因子作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子,通过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模型(FLUS)中土地利用适宜性概率计算模块得到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概率分布栅格数据。之后,依据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到FLUS所需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成本矩阵与土地利用类型邻域因子,在进行土地利用类型情景模拟之前使用Kappa系数与FoM系数验证模型可行性。在模型通过精度验证后,依据马尔科夫模型对土地利用数据的计算结果、《桂东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6年修订版)与《湖南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中对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有关规定设置自然趋势情景、协调发展情景与林地保护情景205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模拟目标值,并通过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对3种情景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本文选择森林覆盖率、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径材比例、碳储量、主要林产品产量5种指标分别衡量森林资源数量、质量,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与森林经济效益。比较5项指标在3种情景下的模拟值与2050年规划目标值,得到最佳的土地利用情景,以此为依据得到森林经营规划实施途径。具体的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概率本文从可获得性与可量化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归一化植被指数、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作为驱动因子,之后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概率计算,所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0.201,证明7种驱动因子可以很好地解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得到的适宜性概率栅格图可用于土地利用类型情景模拟。(2)FLUS精度验证利用FLUS将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作为基期值模拟得到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的模拟值,将其与2015年的真实值进行对比,得到Kappa系数为0.95,FoM系数为26.4%,表明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真实值具有较高一致性,即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类型情景模拟。(3)FLUS情景模拟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参考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林业发展政策规划,构建3种情景,分别为服从2010年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的自然趋势发展情景;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优先发展耕地的协调发展情景与优先保护林地资源的林地保护情景。利用FLUS模型对3种情景2050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模拟,并利用MCDA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多准则评价体系中选择能够代表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生态服务功能与经济效益的森林覆盖率、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大径材比例、碳储量与主要林产品产量作为评价指标。计算得到3种情景与规划目标的欧式距离分别为1.258、1.242与0.548,林地保护情景与规划目标差距最小,是最佳的森林经营规划情景。(4)森林经营分区与实施途径在《湖南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中划分的森林经营类型亚区基础上按照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山地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林经营区,岗地水土保持与用材林经营区,丘陵低山水土保持与木本粮油林经营区,平原水土保持与农田林网防护林经营区4个经营分区,并对其经营方向进行分析。到2050年4种经营分区林地面积的增加量分别为1263hm2、2802hm2,1385hm2和634hm2。根据《湖南省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将桂东县林地划分为包括马尾松防护兼用材林、湿地松防护兼用材林、杉木防护兼用材林在内的26个经营类型。最后根据研究区域最优森林经营情景下的规划目标与自然条件制定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森林病虫害防治与林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森林经营对策,以达到森林覆盖率为85.70%,单位面积蓄积161.58m3/hm2的目标值。
黄山[5](2019)在《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江西作为我国油茶主产区之一,长期对油茶生产重视不够,油茶管理粗放且经营方式滞后,技术传统同时缺乏科技支持。低产、中低产油茶面积占全省油茶面积比重过大,整体油茶林龄偏大。为探索精准高效管理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实现农业资源的获取、处理、合理利用和数据共享,本文建立了一套标准化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并以此阐述对油茶的精准、高效、规范化管理。本文以油茶科学管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对研究区域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根据油茶园管理实际情况进行采样设计,对采样数据进行检测与处理,得到准确的油茶园区土壤养分数据,进而设计建立油茶施肥模型;运用无人机采集整个油茶园区图像,进行原始图像处理后拼接成全景图,同时通过Krpano引擎中对XML文档的编程来实现具体场景的交互功能,制成全景漫游图像;利用PostgreSQL与PostGIS技术构建系统基本数据库,结合J2EE技术架构和开源WebGIS引擎,以JEECG为开发平台,在整合现有油茶资源、生产经营数据的基础之上,开发了安全级别较高、具备五大基础功能模块的标准化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系统油茶施肥建议由养分丰缺指标调整系数法施肥模型,依据实地土壤取样并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精确计算而来。相比常规施肥,具有更合理的施肥结构和肥料用量,减少了不合理化肥施用量,提高了作物产量,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本施肥模型依据各地区土壤实测养分含量、各农作物不同养分需求得出推荐施肥量,故此模型具有推广意义。(2)油茶园全景漫游视图作为本研究工作的创新点,利用Krpano引擎可实现低成本、简单高效地制作全景漫游。通过结合具体的场景以及对Krpano xml文档的编程,可开发出高度定制化项目,也可利用Krpano工具开发在线全景制作及展示平台。在诸如房产、商业、酒店、旅游景点、博物馆特色场馆等多场景应用,将使得全景漫游、全景视频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推广意义。(3)设计构建基于简易WebGIS的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具有较高的集成性和重用性,界面友好、分析准确,并结合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机制确保系统安全。基于企业历年的生产投资数据、实地空间数据所构成的系统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各类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这具有较高的实际决策指导意义。
王原[6](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森林资源保护是促进森林总量的增加、质量的改善和强化物种的繁衍,提高森林功能、发展林下经济以及效益的保护性策略。本文主要讨论的对象是对森林资源中的林木资源进行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于森林资源的采伐和利用超过了森林的承受极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湖南省作为中国中南地区重要林区之一,森林资源丰富,同样面临着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困境,因此,如何优化森林资源保护过程成为当今森林资源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研究中,以国内外森林资源保护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为依据,应用丰富的数据和图表来评估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现状,对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SWOT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颇有成效,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此外截至2018年底,湖南省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数量达359处;邵阳市城步县的南山国家公园,成为了湖南省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在国家林业局2011年确定的拟拯救的首批120种极小种群植物中,湖南地区自然分布有14种,占全国的10.8%。在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基于SWOT分析提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的策略矩阵得出四大科学策略:扩张型、扭转型、多样化、防御型,策略组合既要保证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又要缓解保护工作面临现实困境,迎接挑战。结果显示:扩张型策略利用国家森林公园规划等外部机会,打造湖南省森林公园品牌。扭转型策略充分利用国家带来的发展机遇等机会,弥补资金投入、技术力量不足等内部劣势,来加强政府引导和财政支持、完善林业产业规划。多样化策略可以通过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程的方法,增强森林资源的防护能力。防御型策略,通过提高森林资源培育手段,来降低森林资源受损率,还可以提高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提高国民保护森林的意识。本文对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的研究不仅为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全国森林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卢一青[7](2019)在《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林业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产生对外交流、树立形象的需求,因而往往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制作对外宣传材料。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的大型林业资料性工具书《林业年鉴2011-2015》英译项目中,作者参与翻译该书第十六章第二十二至二十八节。本报告在此翻译实践基础上,以语法衔接理论作为支撑,探讨语法衔接手段对汉英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外宣型文本不仅要做到忠实,亦不可忽略行文的流畅与地道。借助语法衔接,英文文本内容得以构成完整的语篇,语言更加地道。语法衔接手段体现在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四个方面。作者首先对原文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原文本出现以下四种特征:鲜少指称词;重复名词而鲜少替代词;动词重复率高;重意轻言,隐含连接关系。作者结合汉英两种语言的衔接差异,采用增补指称词、替代词置换法、省译动词法及增补连词法等四种翻译方法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衔接方式在译文中展现。本报告通过案例分析证明语法衔接理论在林业类文本汉英翻译中有效地改善译文质量,提高语篇衔接度从而使译文的表意完整流畅、逻辑缜密且更加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
蒋文林[8](2019)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内容”。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内,森林生态系统占据关键地位,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森林生态系统在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且具有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作用。现阶段,江华瑶族自治县的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采取科学的措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成为摆在我们当前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对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法、现场调查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综合确定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结合江华瑶族自治县实际情况,基于江华瑶族自治县2017年林地更新数据库及湖南省生态系统监测站的数据,构建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参考国家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结合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区特征,构建符合江华瑶族自治县特色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八个1级评价指标和十三个2级评价指标。利用江华瑶族自治县2017年林地变更数据库,对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定量计量,计量结果表明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着。在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每年可以调蓄水量234395.0万m3,森林在保育土壤方面的功能显着,每年可以保育土壤232.3万t,每年的保肥量达到了(NPK量)2610.4t,在森林的固碳释氧功能中,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固碳总量为151.106万t,释氧总量为391.2万t,在森林的林木营养物质积累中,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总量为907547.5万t,在净化环境功能中,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每年所提供的负离子量为3497.47×1022个,吸收S02量为16960t,吸收氟化物量为1103.1t,吸收氮氧化物的量为2042.9t。(2)江华瑶族自治县各类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显着。经数据分析,江华瑶族自治县各类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总量为3456425.0万元。其中: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价值为1432317.4万元,森林保育土壤功能总价值为38661.5万元,森林固碳释氧功能总价值为572485万元,森林的林木营养物质积累总价值为927921.9万元,森林的净化环境功能总价值为3816.8万元,森林的防护功能总价值量为164402.3万元,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功能总价值为316820.1万元,森林游憩功能总价值为79477万元。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量排序为:涵养水源>林木营养物质积累>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防护>森林游憩>保育土壤>净化环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占40.51%;保育土壤价值占1.09%;固碳释氧价值占16.19%;林木营养积累价值占26.24%;净化环境价值占0.11%;森林防护价值占4.65%;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占8.96%;森林游憩价值占2.25%。而在各类型森林价值量中次生林的价值最大,占全县总价值的49.53%,其次是人工用材林,占全县总价值的40.04%。(3)江华瑶族自治县各类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水源供给和防灾减灾的工作中,森林系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据测算,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调节的水量相当于新建一座大型水库;森林系统具有很强大的固碳释氧能力,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固碳总量达151.106万t,实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和节能减排;森林生态系统在降解水体污染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保育土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茜[9](2018)在《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文中提出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国贫困地区范围与生态脆弱区范围的面积大部分重合,以往扶贫工作中重经济、轻生态等扶贫问题也屡见不鲜,而不少曾经生态环境优良的少数民族地区竟也出现生态衰退或生态灾变伴生的生态贫困现象。着眼于中国民族地区扶贫的特殊难题和生态扶贫的长远目标,对于以自身传统文化作为关键区别的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对本民族的全面发展是否产生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尤其对本民族当前经济增长和生态维护是否产生阻碍作用,在以往扶贫攻坚过程中是否成为脱贫阻力或生态制约,又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原因使得民族文化无法发挥出原本具有的经济与生态正效应,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当前,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不少学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贫困问题,提出生态扶贫或者绿色扶贫理念,积极探寻兼顾经济与生态双重效益的扶贫新路径。在上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中,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苗族贫困群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然特定民族文化与相应民族的贫困关联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哪怕仅着眼苗族及其文化进行研究,也是一个无法短期完成的艰巨任务。那么,不如聚焦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梳理和验证相关的扶贫理论与观点,分析当地苗族传统文化资源对其生态扶贫实践的价值,以期达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目的。与此想法最契合的,正是民族学常用的“解剖麻雀”的方法,指明了由点及面的思路。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麻雀”,逐步逐层、认真细致地解剖,了解“器官”组成、位置、关联及功能等方方面面,然后分析总结出鸟类的共性,从而为认识其他鸟类提供理论指导或者有益参考。遵循民族学这一成熟可靠的方法,就可以让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在子腊村这只“麻雀”的认真解剖下成为可能。要想做好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当代价值研究这一问题,基本遵循如下思路:苗族文化资源在田野点的生态扶贫中是否存在价值?如果存在价值,那么具体有哪些文化资源,分别具有哪些价值?这些苗族文化资源中,哪些内容可以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以及如何应用来解决当地生态贫困等问题?上述思路可以通过在田野点调研和分析来逐层理清:一是全面了解田野点概况,尤其是当地苗族文化现状,当地生境情况,苗族文化与当地经济和生态状况的关联,以及苗族文化中与生态扶贫关联紧密或者值得关注的资源要素等内容;二是深入调查田野点整体贫困的根源,尤其需要关注当地是否存在与苗族文化及其变迁而导致的贫困原因,如果存在则需要找出具体内容、作用途径、以及影响后果;三是从田野点现有苗族文化资源中认真遴选出有利于自然环境维护和整体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和要素,探讨将这些苗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现实路径,或者提出这些文化要素如何参与、推动生态扶贫的方法或构想;四是研究田野点苗族文化在生态扶贫实践中的博弈,分析国家权力、市场资本、民间力量等多方博弈之中的苗族文化,了解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现实作用、可借助力、以及可能阻力,探讨苗族文化资源如何参与其中才能更有利于推动生态扶贫进程。在众多符合要求的苗族村寨中,花垣县子腊村是与该课题比较契合,调研条件相对成熟的田野点。通过文献查询、访谈调查、参与观察等得知,子腊村作为一个苗族文化底蕴深厚、传承较好的纯苗族村寨,其生产与生计仍然大多依循着当地苗族传统,但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冲击。历史上,子腊村曾经远近闻名,村民们普遍比较富裕,并拥有“子腊贡米”等众多的苗族文化珍品。随着时代的前进和文化的变迁,子腊村的生态环境大不如前,成为影响该村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在花垣县这一国家级贫困县的众多贫困村中,子腊村属于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贫困程度较深、脱贫难度较大的类型。不论从田野调查资料分析,还是从杨庭硕、罗康隆等学者的生境或“文化生态共同体”视角分析,都可以发现该田野点的长期贫困、难断“穷根”的现象,不仅是经济和生态双重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整体状况下行的问题,而且还有苗族文化等因素在其中产生了重要的排斥或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国家权力的在场与民族文化的无序以及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该贫困村而言,苗族文化在生态衰退、经济困顿等生态贫困要素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当地现有的众多苗族文化资源中,相对成熟、可资利用、适合应用于生态扶贫的资源或要素,主要包括“子腊贡米”、苗族刺绣、苗族歌舞和苗族宗教等。机缘巧合下,“湖南花垣子腊贡米复合种养系统”于2017年6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此,子腊村不再是当地众多贫困村中毫不起眼的一员。而是凭借“子腊贡米”等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苗族文化资本的开发,终于跃入相关扶贫部门、资本市场和公众的视野聚焦区,并有望获得更多扶贫资源汇聚的扶贫重点村。在“子腊贡米”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其余苗族文化资源和要素也可能成为丰富当地生态扶贫思路和推动整体发展的有益助力。然而,苗族文化资源应用于生态扶贫实践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子腊村多年来扶贫攻坚的实践,以及当前生态扶贫探索中发生的众多博弈案例,就是较好的证明。幸而,在错综复杂的多方博弈中,苗族文化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在子腊村的田野调查和扶贫实践中,传统苗族文化对子腊村的生态修复、经济增长、整体发展等方面的良好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和体现,那么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的当代价值也就可见一斑。通过对子腊村开展田野调查,再借助相关理论的指导和分析,可知苗族文化作为指导当地苗族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体系,既是经过长期检验的、认可度高的、行之有效的、并能兼顾当地生态与经济双重目标的调和剂,又是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的宝贵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蕴含苗族生态文化精髓的苗族生态文化产业,是目前当地修复生态环境、整体增收脱贫、保持生态扶贫实效和长效的良好途径。最终,在获得苗族文化资源对生态扶贫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肯定答案的同时,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挖掘和应用于生态扶贫的经验、教训、案例分析及理论总结,对其他苗族贫困群体而言,甚至对其它民族贫困地区而言,有可能成为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群体长久收益、推动生态扶贫进程的有益参考和借鉴。
陈书芳[10](2018)在《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景观不仅是一个与人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宏观生态学研究对象,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梅山地区聚居着汉、瑶、苗等多个民族,深受梅山文化影响,境内山峦叠嶂、森林苍莽、清溪潺潺,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近年来,梅山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旅游业发展较快。然而,作为湖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在面临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时,如何走出一条合理利用景观资源之路,既能青山常在、文化永续,又能发挥资源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成为实现梅山地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以梅山核心区的安化县和新化县为研究范围,综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文化地理学、景观生态规划、景观设计等原理,利用RS、GIS等技术,对两县的旅游景观资源进行梳理归纳,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并从景观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景观潜在利用方式等方面对景观适宜性进行评价,探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和模式,力图提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的景观利用方案,探索一条适合梅山特色、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生态规划路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梅山文化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为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而丰富并完善地域性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体系,为梅山文化的保护和梅山地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有效途径。全文共分为八章,研究内容按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研究背景及理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策略及实践研究。第一章和第二章为课题背景及理论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接着通过文献的收集与查阅,针对与论文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第二章针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二部分为对象分析研究,主要针对梅山地区景观资源、景观格局和景观适宜性评价做系统分析,涵盖了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第三章,通过文献收集与实地调研,对梅山地区的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进行分析,并将梅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研究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获得的梅山地区地形图、卫星图、土地利用图等基础数据上,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的处理功能,对研究区的28项景观空间格局指数进行分析,并分析景观格局及其变化情况,从而提高后期景观生态规划定位的准确性、现实性和工作效率。第五章,运用GIS的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AHP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景观资源环境特征、人地作用关系特征、景观潜在利用方式、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等方面对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价。第三部分为策略及实践研究,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第八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六章,通过SWOT分析、问卷调研等方法科学分析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第七章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符合地域特色、整体优化的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主要包括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环境文化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系统研究。第八章,在操作层面上对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进行验证,选取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为案例,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方法展开研究,使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从小尺度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证借鉴。最后的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二、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森林资源核算 |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
3 研究区概况 |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
8 讨论与结论 |
8.1 讨论 |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
8.1.4 研究展望 |
8.2 创新与不足 |
8.2.1 研究创新 |
8.2.2 研究的不足 |
8.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1.2.2. 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 |
2.1. 需求分析 |
2.1.1. 可行性分析 |
2.1.2. 系统功能需求 |
2.2.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
2.2.1. 组件式GIS技术 |
2.2.2. ArcGIS Engine技术 |
2.3. 系统架构设计 |
2.3.1.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2.3.2.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
2.3.3. 系统软硬件配置方案 |
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主要功能原理分析 |
3.1. 森林林地资源资产价值评价 |
3.1.1. 林地实物量 |
3.1.2. 林地价值量评价 |
3.2. 森林林木资源资产价值评价 |
3.2.1. 林木实物量 |
3.2.2. 林木价值量评价 |
3.3.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3.3.1. 涵养水源 |
3.3.2. 养分积累 |
3.3.3. 固碳释氧 |
3.3.4. 净化大气环境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软件实现 |
4.1. 功能结构 |
4.2. 实现技术 |
4.3. 基础功能实现 |
4.3.1. 系统启动界面 |
4.3.2. 系统主界面 |
4.3.3. 地图操作 |
4.3.4. 属性操作 |
4.3.5. 图层编辑 |
4.3.6. 制图输出 |
4.4. 森林林地价值评价功能实现 |
4.4.1. 林地期望价法 |
4.4.2. 年金资本化法 |
4.4.3. 现行市价法 |
4.4.4. 林地费用价法 |
4.5. 森林林木价值评价功能实现 |
4.5.1. 重置成本法 |
4.5.2. 收获现值法 |
4.5.3. 市场价倒算法 |
4.6.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功能实现 |
4.6.1. 涵养水源 |
4.6.2. 养分积累 |
4.6.3. 固碳释氧 |
4.6.4. 净化环境 |
4.7. 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
4.7.1. 柱状图统计 |
4.7.2. 饼状图统计 |
4.8.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6. 附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3)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晋北明长城体系及其沿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价值与现状情况 |
1.1.2. 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对长城现状改善的意义 |
1.1.3. GIS技术在生态环境评价、植树造林等领域的广泛利用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释义及理论实践研究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晋北明长城—研究范围 |
2.1.2. 遗产廊道 |
2.1.3. 风景林 |
2.1.4. 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2.2.2. 风景林营建理论 |
2.3. 国内外实践研究 |
2.3.1. 遗产廊道研究概况 |
2.3.2. 风景林研究概况 |
2.3.3. 总结 |
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探讨 |
3.1. 影响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的基本要素 |
3.1.1. 自然地理要素 |
3.1.2. 人工环境要素 |
3.1.3. 社会环境要素 |
3.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原则 |
3.2.1. 系统优化原则 |
3.2.2. 植物造景原则 |
3.2.3. 凸显地域特色原则 |
3.2.4. 生态位原则 |
3.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 |
3.3.1. 风貌保护策略 |
3.3.2. 生态修护策略 |
3.3.3. 景观营造策略 |
3.3.4. 经济振兴策略 |
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 |
4.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目标 |
4.1.1. 保证长城及沿线遗产资源保护的原真性、完整性及高效性 |
4.1.2. 维护长城沿线生态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
4.1.3. 确保文化遗产与风景林的景观视觉质量 |
4.1.4. 保障长城沿线城镇经济效益的提升 |
4.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意义 |
4.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方法 |
4.3.1. 遗产保护角度-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与分析 |
4.3.2. 生态修复角度-林地适宜性评价 |
4.3.3. 景观视觉角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与可视域分析方法 |
4.3.4. 经济发展角度-经济林范围选择 |
4.4.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流程 |
4.4.1. 风景林范围定量控制与界定的思路 |
4.4.2. 控制风景林营造范围 |
4.4.3. 界定风景林重点景区位置及范围 |
5.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研究 |
5.1.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风貌控制 |
5.1.1. 整体风貌控制 |
5.1.2. 分区风貌控制 |
5.2.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树种选择 |
5.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
5.2.2. 树种选择的步骤 |
5.3. 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植物群落构建 |
5.3.1. 植物群落设计的原则 |
5.3.2.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选择 |
5.3.3. 植物群落种植密度设计 |
5.3.4. 植物群落种植点配置 |
5.3.5. 植物群落营造模式表达方法 |
5.4. 基于立地类型的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细班规划 |
5.4.1. 一般区域风景林细班规划 |
5.4.2. 重点景区细班规划 |
5.4.3. 公路绿廊细班规划 |
6. 实例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为例 |
6.1. 研究区概况 |
6.1.1. 项目背景 |
6.1.2. 区域位置 |
6.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与界定 |
6.2.1.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范围控制 |
6.2.2.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景区界定 |
6.3. 大同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规划设计 |
6.3.1. 风景林风貌控制 |
6.3.2. 风景林树种选择 |
6.3.3. 一般区域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
6.3.4. 重点景区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
6.3.5. 公路绿廊的植被群落与细班规划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4)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情景分析与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 |
1.3 研究内容 |
1.3.1 森林经营规划的多情景构建与模拟 |
1.3.2 森林经营规划的多准则评价 |
1.3.3 森林经营规划最优情景实施途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方法 |
2.1.1 情景构建方法 |
2.1.2 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方法 |
2.1.3 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 |
2.1.4 多准则评价方法 |
2.2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准备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自然地理 |
3.1.2 社会经济 |
3.1.3 森林资源 |
3.2 数据来源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Landsat遥感影像预处理 |
3.3.2 土地利用数据重分类 |
第四章 基于FLUS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模拟 |
4.1 基于神经网络的适宜性概率计算 |
4.1.1 驱动因子选择 |
4.1.2 适宜性概率计算 |
4.2 基于自适应惯性机制的元胞自动机 |
4.3 模拟结果 |
4.4 精度验证 |
第五章 土地利用类型情景构建与多情景模拟与评价 |
5.1 情景构建 |
5.2 情景模拟参数设置 |
5.3 情景模拟结果 |
5.3.1 自然趋势情景 |
5.3.2 协调发展情景 |
5.3.3 林地保护情景 |
5.4 情景模拟方案的多准则评价 |
第六章 森林经营规划优化情景实施途径 |
6.1 森林经营规划优化情景实施途径 |
6.2 经营分区 |
6.3 森林经营经营分类与森林作业法 |
6.4 森林经营对策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1.1 土地利用类型的适宜性概率 |
7.1.2 FLUS精度 |
7.1.3 FLUS情景模拟结果 |
7.1.4 森林经营规划优化情景实施途径 |
7.2 讨论 |
7.2.1 论文创新点 |
7.2.2 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 |
7.2.3 情景构建 |
7.2.4 多准则评价 |
7.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5)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外油茶管理研究动态 |
1.3.2 国内外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动态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油茶精准施肥 |
2.1 研究区域简况及试验 |
2.1.1 研究区域位置 |
2.1.2 研究区域油茶种植 |
2.1.3 研究区域试验内容和方法 |
2.1.4 研究区域试验结果 |
2.2 油茶施肥模型研究 |
2.2.1 模型原理和表达式 |
2.2.2 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 |
2.3 油茶施肥模型应用 |
2.3.1 油茶施肥模型参数建立 |
2.3.2 油茶推荐施肥量测算 |
3 系统概要设计 |
3.1 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
3.2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3.2.1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
3.2.2 系统技术关键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4 系统结构设计 |
3.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6 系统全景漫游设计 |
3.6.1 全景漫游及其理论依据 |
3.6.2 系统全景漫游设计 |
3.7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7.1 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
3.7.2 非空间数据库建设 |
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详细设计目标与方法 |
4.1.1 系统界面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4.2.1 全景漫游模块 |
4.2.2 地图管理模块 |
4.2.3 油茶园管理模块 |
4.2.4 查询统计模块 |
4.2.5 系统管理模块 |
5 系统测试与维护 |
5.1 系统测试 |
5.2 系统维护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
1.3.4 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森林资源保护概析 |
2.1.1 森林资源保护概念界定 |
2.1.2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界定 |
2.1.3 森林资源过度利用的影响分析 |
2.2 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理论 |
2.2.1 森林资源分析理论 |
2.2.2 保护生物学理论 |
2.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2.2.4 森林多功能经营理论 |
2.3 国外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实践 |
2.3.1 北欧多国实施森林生态补偿国家计划 |
2.3.2 新西兰实施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健全易行 |
2.3.3 日德推行森林疗养纳入国民医疗保险体系 |
2.3.4 实践经验启示 |
2.4 国内森林资源保护相关实践分析 |
2.4.1 北京实施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 |
2.4.2 福建推行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 |
2.4.3 实践经验启示 |
2.5 世界各国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所采用的实际措施 |
2.5.1 建立自然保护区 |
2.5.2 建立国家公园体系 |
2.5.3 设立森林公园 |
2.5.4 推行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工程规划 |
2.5.5 建立生物种质资源库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概述 |
3.1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述 |
3.1.1 湖南省地理分布状况概述 |
3.1.2 湖南省森林资源现状概述 |
3.1.3 湖南省林业用地分布状况概述 |
3.2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概述 |
3.2.1 湖南省森林保护现状的总体评价 |
3.2.2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突出成果 |
3.2.3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
3.3 本章小结 |
4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SWOT分析 |
4.1 优势分析 |
4.1.1 地形地貌条件优越 |
4.1.2 气候适宜 |
4.1.3 丰富的森林资源 |
4.2 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1 管理不到位 |
4.2.2 技术不完善 |
4.2.3 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
4.3 机会分析 |
4.3.1 国家生态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 |
4.3.2 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开展 |
4.3.3 林业碳汇项目推进 |
4.3.4 森林保险率先启动 |
4.4 挑战分析 |
4.4.1 自然与人为灾害频繁 |
4.4.2 外来物种入侵 |
4.4.3 保护和利用存在矛盾 |
4.5 SWOT定量分析 |
4.5.1 指标权重与评分计算 |
4.5.2 分析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5 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
5.1 基本原则 |
5.1.1 可持续性原则 |
5.1.2 整体性原则 |
5.1.3 重点原则 |
5.1.4 可行性原则 |
5.1.5 生态原则 |
5.1.6 保护与开发并存的原则 |
5.2 基于SWOT分析的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
5.2.1 扩张型策略 |
5.2.2 扭转型策略 |
5.2.3 多样化策略 |
5.2.4 防御型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南省森林分布图 |
附录2 湖南省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含国家级和省级) |
附录3 湖南森林公园名单 |
附录4 湖南省森林公园分布图 |
附录5 湖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 |
附录6 湖南省国有林场分布图 |
附录7 专家关于指标权重的评估调查问卷 |
附录8 专家关于指标因子影响程度评分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林业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Task Requirements |
Chapter 2 Description of the Procedure |
2.1 Pre-task Preparation |
2.1.1 Source Text Analysis |
2.1.2 Translation Working Plans |
2.1.3 Auxiliary Tools |
2.1.4 Terminologies |
2.2 Translation Process |
2.3 Proofreading and Feedback |
Chapter 3 Theoretical Basis |
3.1 Introduction to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y |
3.2 Practicability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Theory in Forestry Text |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of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in the Translation |
4.1 Grammatical Cohesiv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4.1.1 Omission of Reference Words |
4.1.2 Repetition of Nouns |
4.1.3 Repetition of Verbs |
4.1.4 Implicit Logic |
4.2 Application of Grammatical Cohesive Devices in Translation |
4.2.1 Using Reference Words |
4.2.2 Using Substitutes |
4.2.3 Ellipsis of the Verb |
4.2.4 Supplying Conjunctions |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
Acknowledgements |
(8)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4.1 国外研究概述 |
1.4.2 国内研究概述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状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3 森林资源状况 |
2.4 森林类型划分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的研究 |
4.2 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量化研究 |
4.2.1 涵养水源功能评估参数 |
4.2.2 保育土壤功能评估参数 |
4.2.3 固碳释氧功能评估参数 |
4.2.4 森林积累营养物质功能评估参数 |
4.2.5 森林净化环境功能评估参数 |
4.2.6 森林防护功能评估参数 |
4.2.7 森林保育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估参数 |
4.2.8 森林游憩功能评估参数 |
4.3 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价值确认研究 |
4.3.1 涵养水源价值估算 |
4.3.2 保育土壤价值估算 |
4.3.3 固碳释氧功能价值估算 |
4.3.4 森林积累营养物功能价值估算 |
4.3.5 净化大气功能价值估算 |
4.3.6 森林防护功能价值估算 |
4.3.7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估算 |
4.3.8 森林游憩功能价值估算 |
4.4 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量分析 |
4.4.1 江华瑶族自治县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分析 |
4.4.2 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措施与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9)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三节 概念界定 |
一、苗族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生态贫困的概念界定 |
三、生态扶贫的概念界定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
二、文化与贫困的研究 |
三、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研究 |
四、民族文化与生态扶贫的研究 |
第二章 子腊村概况 |
第一节 选点理由 |
第二节 子腊村的生态、生产与生计 |
一、子腊村的生态 |
二、子腊村的生产 |
三、子腊村的生计 |
第三节 子腊村的民族与文化 |
一、子腊村的民族 |
二、子腊村的文化 |
第四节 子腊村的“贡米” |
一、“子腊贡米”的含义 |
二、“子腊贡米”的发现 |
三、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脱嵌 |
第一节 “子腊贡米”系统嵌合关键环节的衰落 |
第二节 传统文化价值兑现受阻推动偏离 |
第三节 外来不契合文化的偏离影响 |
第四章 传统文化变迁与生态环境演替背向 |
第一节 无法成钢的废铁与自然灾害的频发 |
第二节 工业文化的冲击与生态污染的加剧 |
第三节 苗族织绣的衰落与生物多样性的弱化 |
第四节 苗族歌舞边缘化与相关文化传承隐忧 |
第五章 国家权力的误伤与民族文化的无序 |
第一节 国家粮食政策变迁与贡米文化混乱 |
第二节 国家林业政策实行与传统林、猎文化衰败 |
第三节 过往扶贫政策的遗憾与传统文化的错位 |
第四节 国家权力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六章 资本市场的牵引与民族文化的错位 |
第一节 市场需求锐减与传统文化产品裁汰 |
第二节 经济观念影响与传统教育观念改变 |
第三节 市场资本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四节 民间力量博弈对生态扶贫的利与弊 |
第七章 子腊村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子腊贡米”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贡米”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复兴“子腊贡米”系统促进生态扶贫的对策 |
第二节 苗族织绣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织绣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
二、苗族织绣助推生态扶贫潜力的挖掘 |
第三节 苗族歌舞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歌舞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开发苗族歌舞产业推进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四节 苗族宗教与子腊村的生态扶贫 |
一、子腊村苗族宗教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
二、苗族宗教参与生态扶贫的思路 |
第五节 生态扶贫的文化资本 |
一、文化资本与生态扶贫 |
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原则 |
三、生态扶贫中文化资本的运用和转化 |
第八章 生态扶贫中的文化博弈 |
第一节 生态扶贫中的国家权力机构 |
一、各级国家权力机构的角色定位、权力及职能 |
二、国家权力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借助国家权力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中的市场资本 |
一、市场资本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市场资本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市场资本参与生态扶贫的建议 |
第三节 生态扶贫中的民间力量 |
一、民间力量博弈的立场分析 |
二、民间力量在生态扶贫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
三、苗族文化借助民间力量推进生态扶贫的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花垣县森林年末实有面积表 |
(10)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区域背景 |
1.1.3 课题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梅山地区 |
1.2.2 生态旅游 |
1.2.3 景观生态学 |
1.2.4 景观格局 |
1.2.5 景观生态规划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2.1 宏观领域 |
2.1.1 生态旅游学研究 |
2.1.2 景观生态学研究 |
2.2 中观领域 |
2.2.1 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
2.2.2 景观格局研究 |
2.2.3 景观生态评价研究 |
2.3 微观领域 |
2.3.1 梅山文化研究 |
2.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研究 |
第3章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与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3.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生成发展语境 |
3.1.1 复杂丰沛的自然地理语境 |
3.1.2 优化融合的产业经济语境 |
3.1.3 神秘多元的人文社会语境 |
3.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及特征 |
3.2.1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分类 |
3.2.2 梅山地区旅游景观资源特征 |
3.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3.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
3.3.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 |
第4章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及动态变化分析 |
4.1 研究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4.1.2 研究数据的处理 |
4.2 梅山地区景观构成要素 |
4.2.1 基本要素 |
4.2.2 要素的空间配置形式 |
4.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
4.3.1 梅山地区整体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
4.3.2 研究区景观类型水平指数的选取与分析 |
4.4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演变分析 |
4.4.1 梅山地区景观类型变化 |
4.4.2 梅山地区植被指数变化 |
4.5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5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 |
5.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
5.1.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架 |
5.2 梅山地区景观资源环境特征评价 |
5.2.1 梅山地区景观自然度评价 |
5.2.2 梅山地区景观旷奥度评价 |
5.2.3 梅山地区景观美景度评价 |
5.3 梅山地区人地作用关系特征评价 |
5.3.1 梅山地区景观敏感度评价 |
5.3.2 梅山地区景观相容度评价 |
5.4 梅山地区景观潜在利用方式评价 |
5.4.1 梅山地区景观可达度评价 |
5.5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评价 |
5.5.1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 |
5.5.2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特征 |
5.5.3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价值评价 |
5.5.4 梅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整体人文生态系统适宜性评价 |
5.6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6章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与开发模式研究 |
6.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
6.1.1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客观条件 |
6.1.2 梅山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
6.1.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
6.2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和定位 |
6.2.1 战略目标和开发原则 |
6.2.2 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 |
6.2.3 生态旅游发展定位 |
6.3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6.3.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模式 |
6.3.2 产品维度——多元化导向开发模式 |
6.3.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模式 |
6.3.4 关系维度——均衡型共管开发模式 |
第7章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
7.1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
7.1.1 系统性原则 |
7.1.2 保护性原则 |
7.1.3 多样性原则 |
7.1.4 地域性原则 |
7.1.5 可操作性原则 |
7.2 梅山地区景观生态功能分区 |
7.2.1 核心生态保护区 |
7.2.2 外围保护性缓冲区 |
7.2.3 集中引导性开发区 |
7.3 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优化规划 |
7.3.1 基质和斑块优化 |
7.3.2 廊道景观优化 |
7.4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 |
7.4.1 生态旅游景观资源空间布局规划 |
7.4.2 生态旅游线路规划 |
7.4.3 旅游服务要素提升规划 |
7.5 梅山地区环境文化保护规划 |
7.5.1 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规划 |
7.5.2 文化旅游资源保护规划 |
第8章 理论实证与案例研究 |
8.1 项目概况与设计背景 |
8.1.1 项目概况 |
8.1.2 设计目标 |
8.1.3 设计理念 |
8.2 基地分析 |
8.2.1 基地周边环境 |
8.2.2 基地内部现状 |
8.3 梅山文化园景观空间格局规划 |
8.3.1 总体格局与景点设置 |
8.3.2 功能分区与旅游策划 |
8.3.3 道路规划与景观营造 |
8.3.4 视线组织与竖向设计 |
8.3.5 水系重塑与水景设计 |
8.3.6 植物配置与动物养殖 |
8.4 梅山文化园旅游开发模式 |
8.4.1 空间维度——保护性分区开发 |
8.4.2 产品维度——复合型多元开发 |
8.4.3 时间维度——阶段性渐进开发 |
8.4.4 关系维度——联动式多方开发 |
8.5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与旅游线路规划 |
8.5.1 梅山文化园旅游产品开发 |
8.5.2 梅山文化园旅游线路规划 |
结语 |
研究总结 |
论文创新点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作品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设计项目 |
附录D 《梅山地区生态旅游市场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2]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系统研建[D]. 林奕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晋北明长城文化遗产廊道风景林营造策略与方法研究[D]. 税嘉陵.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4]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情景分析与评价方法[D]. 刘雅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5]南方丘陵油茶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黄山.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湖南省森林资源保护策略研究[D]. 王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汉英翻译中的语法衔接手段:林业外宣文本翻译实践报告[D]. 卢一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江华瑶族自治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 蒋文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9]苗族文化资源在生态扶贫中的价值研究 ——以花垣县子腊村为例[D]. 陈茜. 吉首大学, 2018(02)
- [10]基于生态旅游的梅山地区景观格局与规划设计研究[D]. 陈书芳. 湖南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