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和肝细胞凋亡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荆振唐[1](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文中研究说明Fas受体/配体(Fas/FasL)系统在肝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当FasL与Fas结合后,会通过Fas相关死亡结构域(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FADD)传递细胞凋亡信号,募集procaspase-8形成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eath-inducing signaling complex,DISC),随后激活下游的caspases,从而诱发肝细胞凋亡。表面抗原(HBsAg)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脏和外周血中最为丰富的HBV编码蛋白,且HBsAg在Fas调控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目前并未被阐释,因此本文旨在研究HBs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本研究第一部分旨在探讨HBs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首先我们建立了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混合克隆细胞株并验证表达。通过CCK-8、TUNEL以及AnnexinV实验发现HBsAg增加HepG2细胞对人Fas单克隆抗体anti-Fas CH11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此外HBsAg促进anti-Fas CH11和FasL诱导的人原代肝细胞凋亡。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本研究第二部分旨在探讨HBsAg促进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本部分第一章研究HBsAg对p53、mFas、sFas、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的影响。为此采用realtime RT-PCR、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细胞株中p53、mFas、sFas以及FasL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差异。并通过酰基-生物素交换法(acyl-biotin exchange,ABE)对HBsAg是否影响Fas的棕榈酰化修饰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BsAg对p53、mFas、sFas、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均无影响。本部分第二章研究HBsAg对DISC的影响。为此,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BsAg对Fas的聚合、FADD、FLIPL/S以及procaspase-8蛋白水平的影响,采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检测HBsAg对DISC各组分募集的影响,采用caspase活性实验检测caspase 8,9,3/7的活性。结果发现在anti-Fas CH11处理下,HepG2-pHBsAg细胞中Fas的聚合,procaspase-8的活化高于对照组,FLIPL/S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但FADD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变化。进一步以Fas抗体进行免疫沉淀,结果发现HepG2-pHBsAg细胞中Fas聚合体和FADD、procaspase-8的募集高于对照组,FLIPL/S的募集低于对照组。并且HepG2-pHBsAg细胞中caspase8,9,3/7活性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表明:HBsAg通过促进Fas聚合体的形成,减少DISC上FLIPL/S的募集,从而促进了procaspase-8的活化。本部分第三章研究AKT磷酸化在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引入AKT特异性激动剂SC79以及过表达AKT,采用AnnexinV检测HBsAg对AKT激活引起的Fas介导凋亡减少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BsAg对AKT活化负调控DISC各组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anti-Fas CH11作用下,SC79处理及AKT过表达后,细胞的凋亡率降低,但表达HBsAg的HepG2-pHBsAg细胞凋亡率仍高于HepG2-pcDNA3.1细胞。AKT活化后,Fas受体的聚合水平和procaspase-8的切割水平均降低,FLIPL/S蛋白水平升高,但表达HBsAg的HepG2-pHBsAg细胞,Fas受体的聚合水平和procaspase-8的切割水平仍高于HepG2-pcDNA3.1细胞,而FLIPL/S的表达水平低于HepG2-pcDNA3.1细胞。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通过恢复AKT激活所致的Fas受体聚合的减少和procaspase-8切割的减弱,以及FLIPL/S表达的增加,从而逆转由AKT激活所引起的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减少。说明,HBsAg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是AKT依赖性的。本部分第四章研究HBsAg下调AKT磷酸化水平的机制。为此,我们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epG2-pHBsAg和HepG2-pcDNA3.1细胞株中AKT上游PDPK1、pPDPK1(Ser241)、mTOR、pmTOR(Ser2481)以及PTEN蛋白水平的差异。发现HepG2-pHBsAg中pAKT(Thr308)、pAKT(Ser473)以及上游调控因子pPDPK1(Ser241)、pmTOR(Ser248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内质网压力减轻剂4-PBA可以使HepG2-pHBsAg细胞中pAKT(Thr308)、pAKT(Ser473)、pPDPK1(Ser241)和pmTOR(Ser2481)蛋白水平升高。AnnexinV结果显示,HBsAg促进anti-Fas CH11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可以被4-PBA部分缓解。IP结果显示HBsAg不与AKT、PDPK1、mTOR以及PTEN发生相互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BsAg通过诱导内质网压力(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 stress)使PDPK1和mTORC2失活进而抑制AKT的磷酸化。本部分第五章研究HBsAg突变对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为此,我们选择14种常见的HBsAg突变体,建立混合克隆细胞株并验证表达。从中筛选得到5个胞外分泌降低,胞内滞留明显的HBsAg突变细胞株(L49T,M133I,G145R,S204R和M213I)。采用western blot对其GRP94、p-eIF2α、eIF2α以及AKT、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水平进行检测。采用半定量RT-PCR对其剪接型XBP1(S)mRNA水平进行检测,采用AnnexinV及western blot对其在Fas介导下的细胞凋亡及active caspase-8,tBID、Cytochrome C(胞质/胞膜)、active caspase-3的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发现,HepG2-pHBsAg突变体中GRP94、p-eIF2α的蛋白水平和XBP1(S)mRNA水平均高于HepG2-pHBsAg,而pAKT(Thr308)、pAKT(Ser473)蛋白水平低于HepG2-pHBsAg。HepG2-pHBsAg突变体凋亡率以及active caspase-8、tBID、Cytochrome C(胞质)、active caspase-3蛋白水平高于HepG2-pHBsAg,BID和Cytochrome C(胞膜)蛋白水平低于HepG2-pHBsAg。以上结果表明,L49T,M133I,G145R,S204R和M213I突变导致HBsAg胞内滞留增多,增强内质网压力,进一步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本研究第三部分旨在探讨HBsAg对Fas介导的小鼠肝脏功能的影响。为此,通过AAV8尾静脉注射,实现小鼠肝脏HBsAg(包括G145R和S204R突变)表达,通过anti-Fas Jo2腹腔注射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ALF)模型。对肝组织以及血清检测发现,和AAV8-HBsAg小鼠相比,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血清HBsAg量显着降低,而肝内滞留明显。AAV8-HBsAg小鼠肝组织AKT磷酸化水平低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AKT磷酸化水平更低。AAV8-HBsAg小鼠肝组织GRP94、p-eIF2α蛋白水平高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GRP94、p-eIF2α蛋白水平更高。在anti-Fas Jo2处理下,AAV8-HBsAg小鼠ALF存活率及生存时间低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存活率及生存时间更低,SC79预处理能够缓解anti-Fas Jo2诱导的小鼠ALF。此外,本部分研究结果还显示,在anti-Fas Jo2处理下,AAV8-HBsAg小鼠血清ALT/AST、肝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 8,9,3/7活性均高于AAV8-control,AAV8-G145R和AAV8-S204R小鼠则更高,SC79预处理减轻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以上结果表明,HBsAg可促进小鼠肝脏组织细胞内质网压力,抑制AKT磷酸化,引发严重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并使小鼠ALF死亡时间提前及死亡率增加,而HBsAg G145R和S204R突变可以增强这种作用。研究还提示AKT激动剂SC79预处理能够缓解anti-Fas Jo2诱导的小鼠ALF,意味着AKT激动剂可保护Fas介导的ALF,强烈提示使用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可提高ALF患者生存率。
杨玉雪[2](2019)在《三草颗粒对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三草颗粒源于原解放军三O二医院着名肝病专家汪承柏教授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协定处方“愈肝方”,由茜草、豨莶草、秦艽、丹参、连翘、甘草六味中药组成。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三草颗粒可阻断免疫介导的肝损伤向肝纤维化、肝硬化发展。然而,其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与意义:本研究围绕“源于临床,证于实验,回归临床”的研究思路,以三草颗粒为研究对象,以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为研究载体,旨在探索三草颗粒对Con A介导的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三草颗粒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为载体,采用传统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并结合代谢组学,系统考察三草颗粒对Con A介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水平显着升高,肝组织中可见肝血窦充血,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细胞质空泡化,肝细胞大量凋亡,表明模型复制成功;同时,模型组小鼠可见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表达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三草颗粒可不同程度改善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表现为血清肝功能指标ALT、AST的显着降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显着缓解、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凋亡及Th1型细胞因子分泌的显着减少,表明三草颗粒对Con A介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与模型组相比,给予小鼠NKT细胞抑制剂——PK136预处理,可见小鼠血清肝功能水平ALT、AST升高水平被显着抑制,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被显着改善,表明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为NKT细胞依赖性。与PK136组比较,三草颗粒对小鼠血清肝功能水平与肝组织病理损伤无显着影响,表明三草颗粒对Con A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NKT细胞依赖性。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考察三草颗粒改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FAS配体(FAS ligand,FASL)与受体DR5、FAS表达及其下游信号分子IL-33、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表明Con A所致小鼠肝损伤与TRAIL、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相关。与模型组相比,PK136组小鼠肝细胞表面受体DR5、FAS及下游蛋白IL-33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三草颗粒组TRAIL、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相关蛋白TRAIL、FASL、DR5、FAS、IL-33、Caspase-3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但与PK136组无显着差别,表明三草颗粒对TRAIL、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的作用为NKT细胞依赖性,与药效学结果一致。通过代谢组学研究共筛选出9个与三草颗粒治疗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密切相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包括PC、Palmitic acid、O-Phosphoethanolamine、PGF2、Eleic acid、Linoleic acid、LysoPA、15(S)-HETE、Cytidine monophophate。通过对筛选出的9个代谢标志物相关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与分析,得到8条可能参与三草颗粒对Con A所致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调节作用的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鞘脂代谢、线粒体脂肪酸延长、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嘧啶代谢。通过建立“代谢标志物-靶点-成分”交互网络,对代谢标志物、疾病靶点及三草颗粒活性成分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反映。分析发现,13种三草颗粒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9个药物靶点,并与3种代谢标志物直接作用。其中药物靶点ALOX5、CYP4501A2、CYP4503A4、FAS、CYP4501B1在此网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上述靶点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三草颗粒可显着降低Con A诱导的小鼠肝组织中ALOX5,CYP450 1A2,CYP450 3A4,CYP4501B1的高水平表达,同时,可升高FAS的低水平表达。结论:本研究证明了三草颗粒对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结合分子生物学、代谢组学、网络药理学等手段,系统解析了三草颗粒保肝作用机制为NKT细胞依赖性TRAIL、FASL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本研究为三草颗粒的进一步开发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药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李程,王永康,王昌源,杜磊,张晓慧,董格峰[3](2013)在《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Ag)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和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8例HBV慢性感染者(HBV携带者14例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例)、2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和20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HBxAg、Fas及其配体(FasL)的表达,分析HBxAg与Fas、FasL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病毒学指标和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关系。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按照Knodell标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多个样本间的两两比较用χ2分割法,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HBV慢性感染者、LC及HCC患者肝组织中HBxAg阳性率分别为71.1%、60.0%、6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4,P>0.05)。肝细胞中Fas和FasL阳性率分别为28.9%、20.0%、5.0%和36.8%、50.0%、60.0%,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67和2.988,P值均>0.05)。三组患者肝组织淋巴细胞Fas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8.4%、60.0%和90.0%,其中,肝癌患者的表达强度显着高于HBV慢性感染者(Z=-4.360,P<0.01)。在LC重症炎症区域及部分HCC患者中可见HBxAg与FasI在同一区域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HBV慢性感染和LC患者中,HBxAg与Fas、FasL表达强度均具有相关l生(r值分别为0.304和0.368,P值均<0.05),Fas与FasL的表达也存在相关性(r=0.448,P<0.01)。HBxAg阳性率在高、中病毒载量组(分别为88.9%和69.2%)均明显高于低病毒载量组(为26.7%,P<0.05)。结论 HBxAg在HBV感染各期均起重要作用,早期主要上调肝细胞Fas表达并诱导肝细胞凋亡,使肝脏炎症坏死加重;后期主要上调肝细胞FasL表达并诱导免疫逃避。HBxAg和高病毒载量在HBV慢性感染者病情发展和癌变中起重要作用。
胡少青[4](2012)在《肝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及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细胞凋亡失衡是引起肝脏损害,尤其是导致急性或暴发型肝炎的重要因素。而调控肝细胞凋亡、减轻肝脏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程度,被认为是肝炎治疗的一种新策略。肝炎发病机制的探讨和潜在治疗药物的筛选及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疾病相关体内外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但至今仍缺乏稳定、可靠的肝细胞凋亡模型可用,给肝炎治疗策略的拓展和新型抗肝炎药物的开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建立稳定的肝细胞凋亡模型对深入研究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研制新型肝炎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D-氨基半乳糖苷(D-GalN)和脂多糖(LPS)为诱导剂,探索了诱导凋亡的最佳条件,建立了肝细胞凋亡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探讨了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理,研究了天然咖啡酰奎尼酸类成分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第一部分肝脏凋亡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凋亡发生机理研究采用D-GalN联合LPS诱发肝细胞凋亡。具体通过小鼠腹腔注射D-GalN和LPS,作用一定时间后引起肝细胞凋亡,由此建立小鼠肝脏凋亡模型。LPS设置剂量为10μg/kg,D-GalN的剂量范围为200、300、400、500、600、700mg/kg;诱导时间设置6h、8h、10h、12h、24h共5个检测点,以DNA片段化作为肝细胞凋亡的评价指标,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和不同作用时间的凋亡效果来探索最佳诱导条件。结果发现D-GalN注射剂量为400mg/kg、500mg/kg、600mg/kg、700mg/kg时肝脏可以检测到凋亡,而D-GalN剂量超过700mg/kg将会出现个别动物死亡现象。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证明D-GalN在600mg/kg和700mg/kg剂量时,诱导的肝脏凋亡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本研究最终采用700mg/kg D-GalN和10μg/kg LPS剂量联合诱导8小时建模。同时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综合评价模型小鼠肝细胞凋亡程度,并探讨其凋亡发生机理。具体评价手段包括:采用肝组织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清ALT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TNF-α和TGFβ1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组织Fas、FasL以及Caspase-3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程度;采用HE染色和电镜分别观察肝组织显微与亚显微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鼠腹腔注射700mg/kg D-GalN和10μg/kgLPS联合诱导8小时后能够产生稳定、显着的肝细胞凋亡。此外,通过对TNF-α、TGFβ1、Fas、FasL及Caspase-3表达水平检测,表明D-GalN与LPS诱导小鼠肝脏凋亡可能是通过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Fas与FasL结合启动凋亡信号转导,并在TGFβ1的参与下促发肝细胞发生凋亡而实现的。第二部分体外肝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及凋亡发生机理研究采用D-GalN诱导人源HL-7702肝细胞发生凋亡,建立肝细胞凋亡模型。设置10、20、30、...70、80、90mM共9个D-GalN浓度梯度,与HL-7702肝细胞作用8h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最终确定60mM的D-GalN为建模浓度,并设作用4h、8h、12h共3个检测时间点。在所设三个时间点上,HL-7702细胞的ALT、AST、SOD、MDA、Caspases-3含量与对照比较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作用8h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得到清晰的DNA ladder。说明60mM的D-GalN浓度下作用8h可以建立稳定的体外肝细胞凋亡模型。通过对肝细胞ALT、AST、SOD、MDA、Caspases-3表达水平的分析,显示细胞受到了自由基的攻击,其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遭到了破坏,表明线粒体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参与了肝细胞凋亡的发生。第三部分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以氧化苦参碱为抗凋亡阳性对照药物,以Caspases-3结合DNA电泳片段化作为凋亡评价指标,运用建立的体外肝细胞凋亡模型,对3种天然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3,4-O-二咖啡酰奎尼酸、3,5-O-二咖啡酰奎尼酸和4,5-O-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4-O-二咖啡酰奎尼酸和4,5-O-二咖啡酰奎尼酸在100μg/ml和50μg/ml浓度下均能显着抑制Caspases-3活性(P<0.01);3,4-O-二咖啡酰奎尼酸在100μg/ml和50μg/ml浓度下能显着抑制TGFβ1的活性(P<0.05);而4,5-O-二咖啡酰奎尼酸在50μg/ml浓度下也能显着抑制TGFβ1的活性(P<0.05)。结论:二咖啡酰奎尼酸类化合物对D-GalN引起的肝细胞凋亡具有一定干预作用。本论文以D-GaIN为主要诱导剂,同时辅之以LPS协同诱导,建立了肝细胞凋亡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探讨了肝细胞凋亡的发生机理,并运用建立的人源HL-7702肝细胞凋亡模型,开展了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研究。该模型的建立为今后深入研究肝炎的发病机制和研制新型肝炎治疗药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张引强[5](2010)在《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理论研究,探讨清利活血健脾法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为CHB的治疗提供立法依据,为荣肝合剂提供组方基础。2.研究思路探讨,澄清“保肝降酶”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概念,明确其内涵,使中医药对CHB的治疗更为全面客观。3.实验研究,探讨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ConA)介导的急、慢性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降酶效应及其机制。4.临床病例观察,研究中药荣肝合剂对CHB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1.理论分析,收集古今、中西医相关文献,在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清利活血健脾法与CHB的关系,并与荣肝合剂相对应,分析其组方依据。2.解析“保肝降酶”的内涵,分析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CHB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应对措施。3.(1)急性肝损伤实验:HBV转基因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正常组、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每组10只,采用ConA尾静脉注射制作急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前14天,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其余组分别给予:荣肝合剂、茵陈蒿汤、单味茵陈煎液、联苯双酯溶液,每日一次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1h,正常组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尾静脉注射,其余各组按照3μg/g剂量尾静脉注射造模。造模后8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ALT、AST、TBiL;观察病理组织学变化(HE染色);HBV DNA、HBsAg;肝组织MDA及SOD水平;肝组织内淋巴细胞亚群情况变化(CD4+、CD8+、CD4+/CD8+);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等细胞因子的变化。(2)慢性肝损伤实验:HBV转基因小鼠69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尾静脉注射PBS 0.3ml)和ConA造模组59只,采用ConA6μg/g剂量尾静脉注射制作慢性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造模结束后,将所有ConA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荣肝合剂组、茵陈组、茵陈蒿汤组及联苯双酯五组。各组小鼠每日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共给药28天。末次灌胃给药后24h处死动物,取血或组织标本检测指标(指标同急性肝损伤实验)。4.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区组随机,以荣肝合剂为治疗药物,与西药口服抗病毒药核苷(酸)类似物(NUCs)为对照,治疗期为6个月,以3个月为一访视点,考核患者血清ALT、AST、HBV DNA水平变化,结合普适性量表SF-36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观察荣肝合剂对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CHB属本虚标实之证,湿热、血瘀为标,脾虚为本。或见肝郁,久则及肾。2.CHB的保肝降酶未真正做到降低酶学指标与肝组织学改善并重,未结合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止纤维化的治疗、少有关注患者生存质量。3.(1)急性肝损伤实验:①ALT、AST、TBiL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均显着升高(P<0.01)。荣肝合剂、联苯双酯均可显着降低血清ALT、AST (P<0.01),荣肝合剂可降低TBiL (P<0.01)。②病理组织学变化: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程度较轻,显示其对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P<0.05);而联苯双酯组、茵陈组与模型组的病损程度相似。③HBsAg、HBV DNA变化:荣肝合剂组HBVDNA与茵陈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各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④MDA、SOD变化: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肝组织中SO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MDA水平则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荣肝合剂组可明显提高肝组织中SOD水平,且与各干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茵陈汤可降低肝组织中MDA水平(P<0.05)。⑤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以荣肝合剂最着,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所占比例,荣肝合剂组与模型组、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例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均可见较大幅度升高,荣肝合剂组与茵陈蒿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⑥Fas、FasL、Bax、bcl-2的变化:正常组中,FasL和Bax没有表达,模型组Fas和bcl-2的表达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荣肝合剂组Fas、FasL、Bax、bcl-2、bcl-2/Bax比值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⑦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模型组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 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荣肝合剂组TNF-α、INF-γ、IL-4、IL-10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慢性肝损伤实验:①ALT、AST、TBiL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TBiL均显着升高(P<0.01)。荣肝合剂、联苯双酯均可显着降低血清ALT、AST及TBiL (P<0.01)。②病理组织学变化:荣肝合剂组、茵陈蒿汤组与模型组比较,在减轻肝细胞坏死、减少变性、减轻炎细胞浸润以及减轻肝纤维化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荣肝合剂的作用优于茵陈蒿汤(P<0.05)。③HBsAg、HBV DNA变化:荣肝合剂组HBV DNA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HBsAg方面,荣肝合剂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④MDA、SOD变化:模型组肝组织中SOD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MD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并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组MDA、SOD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较其余组比较部分有显着差异(P<0.05)。⑤肝组织中淋巴细胞亚群变化:CD4+CD8-T淋巴细胞,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升高(P<0.05);荣肝合剂与茵陈、茵陈蒿汤、联苯双酯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荣肝合剂组、联苯双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CD4+/CD8+T细胞比例变化,与模型组相比,各中药组均可见较大幅升高,荣肝合剂组与茵陈蒿汤组、联苯双酯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⑥Fas、FasL、Bax、bcl-2的变化:正常组中,FasL和Bax没有表达,模型组Fas和bcl-2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荣肝合剂组Fas、FasL、Bax、bcl-2、bcl-2/Bax比值均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较其余组比较部分指标有显着差异(P<0.05)。⑦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模型组TNF-α、IFN-γ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L-4、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TNF-α,荣肝合剂、茵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FN-γ,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荣肝合剂组与茵陈组、联苯双酯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4,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IL-10,荣肝合剂、茵陈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治疗3个月,两组患者的ALT、AST的复常率均在80%以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荣肝合剂与NUCs对HBV DNA均有降低作用,但NUCs则明显优于荣肝合剂(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水平均已降至正常值上限以下,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V DNA方面,荣肝合剂和NUCs对HBV均持续发挥抑制作用(P<0.05),但NUCs的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荣肝合剂(P<0.05)。生活质量改善方面:①治疗3个月,荣肝合剂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均有改善;而服用NUCs在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维度无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显示,荣肝合剂三个月治疗后,患者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精力、生理内容综合测量、心理内容综合测量、SF-36总分、CLDQ各维度均较NUCs有明显的改观(P<0.05)。②治疗6个月:荣肝合剂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持续起效,较基线与治疗3月均有明显好转(P<0.05);NUCs对CHB患者生活质量亦有改善,但与基线比较,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和躯体疼痛维度无统计学差异;较治疗3月,躯体疼痛、社会功能、一般健康状况及情感职能、生理内容综合测量维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显示,荣肝合剂与NUCs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除腹部症状维度外,荣肝合剂均优于NUCs (P<0.05)。结论:1.CHB治则当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扶正为大法,荣肝合剂立法与此一致,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机相契合。2.CHB的保肝降酶治疗要真正做到对肝脏组织学的改善与降低酶学指标并重,并应该结合抗病毒、提高免疫力、防止纤维化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要加强临床研究。3.通过本研究的进行,可得出以下结论:①荣肝合剂的保肝降酶作用不仅是对于外周血中酶的水平的降低,同时有伴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善:减轻细胞炎症、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甚至逆转纤维化的作用。②中医药复方荣肝合剂的保肝降酶作用要明显优于单味中药(茵陈汤)和联苯双酯,清利活血健脾的治则对于乙肝的干预是有效的。③中医药保肝降酶作用起效的病理机制是多方面的:可减轻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淋巴细胞亚群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刺激、抑制肝细胞的凋亡。4.中药荣肝合剂可使CHB患者的ALT、AST复常并降低HBV DNA的载量,但其抗病毒能力弱于NUCs。荣肝合剂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优于NUCs的治疗。
赵锦燕[6](2008)在《细胞凋亡和增殖与肝损伤的关系综述》文中认为肝损伤是各种肝脏疾病的病变结果,许多因素都可以导致肝损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肝损伤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水平,细胞凋亡和增殖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为了便于进行研究,为研究者提供参考,笔者从细胞分子生物学角度,综述近5a来细
刘雨[7](2007)在《长期嗜酒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及肝纤维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长期嗜酒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影响的机制,加深对酒精和乙型肝炎病毒之间相互作用的认识,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嗜酒者肝脏损害、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选择长海医院感染科1998年1月~1999年12月住院明确诊断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穿刺活检组织进行研究。分为:慢性乙型肝炎不饮酒组(简称慢乙肝组)27例,平均年龄34.8±9.1岁;慢性乙型肝炎嗜酒组(简称慢乙肝嗜酒组)25例,平均年龄33.1±10.3岁;另选切除的肝血管瘤旁正常肝组织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平均年龄33.5±9.3岁。共62例。以上各组均为男性。统计三组病人入院时的年龄、性别、乙肝病毒感染时间、饮酒时间、饮酒量、ALT、HBVDNA病毒载量。取肝组织石蜡块,制成4μm连续切片,作HE染色,镜下观察和半定量积分评价纤维化程度; 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Fas抗原在肝脏的表达。结果各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乙肝组和慢乙肝嗜酒组两组间血清ALT、HBVDNA水平及HBV感染持续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一、肝脏纤维化病理学改变:镜下观察,正常肝脏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慢乙肝组见肝细胞气球样变,碎片状坏死,伴炎细胞浸润,门管区周围纤维增生,小叶内有纤维间隔形成。慢乙肝嗜酒组汇管区扩大,肝细胞空泡变性、脂肪变性,汇管区、肝窦周围胶原纤维增多、增粗。慢乙肝嗜酒组的纤维化半定量积分(7.82±2.82)明显高于慢乙肝组(3.74±2.02)及对照组(0),统计学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以上均P<0.01)。二、肝细胞凋亡情况:慢乙肝嗜酒组、慢乙肝组、对照组,各组凋亡细胞指数分别为20.14±2.67;17.36±3.14;8.15±2.39。两两比较结果有显着性差异(以上均P<0.01)。三、肝组织Fas抗原表达情况:对照组未见肝细胞Fas阳性表达。慢乙肝嗜酒组(14.85±3.32)Fas表达强度明显增强,与慢乙肝组(7.34±2.45)及正常对照组(0)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以上均P<0.01)。四、Fas表达与肝纤维化相关性分析:慢乙肝组及慢乙肝嗜酒组肝细胞Fas表达强度与同组肝肝纤维化积分比较具有相关性(慢乙肝组r=0.53,P=0.001;慢乙肝嗜酒组r=0.42,P=0.001)。五、Fas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相关性分析:慢乙肝组及慢乙肝嗜酒组肝细胞Fas表达强度与同组肝细胞凋亡密度比较具有相关性(r=0.78,P=0.001)和(r=0.36,P=0.001)。结论一、长期过量饮酒可加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纤维化程度。二、长期过量饮酒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细胞凋亡。三、Fas途径可能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的重要途径,饮酒可能提高Fas在肝脏中的表达。四、Fas表达与凋亡和纤维化程度有正相关,提示饮酒可能通过Fas途径提高肝细胞的凋亡,促进肝纤维化。小结嗜酒促进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损伤及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as凋亡途径提高肝细胞凋亡促进肝纤维化。提示阻断Fas介导的凋亡途径可能对防治肝纤维化有意义。
杨龙飞[8](2006)在《复方小花清风藤浸膏抗急性肝损伤作用及对炎症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肝脏损伤,包括外伤导致的肝损伤、化学性肝损伤(包括药物性肝损伤和非药物性肝损伤,主要是由于平时用药及酒精等因素造成的肝脏损伤)以及病毒性肝炎所导致的肝损伤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HBsAg携带率达9.75%,约1.2亿人。探讨中药对肝脏的保护作用以及抗炎的机制对开发新的抗肝炎药物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表明:肝炎的发生机制除与引起炎症的病毒有关外,还与机体的免疫机制引起的肝脏损伤有关。炎症的组织学特征是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转录因子等都在肝炎发病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小花清风藤(Sabia. parviflora Wall. ex Roxb)为苗族民间药物,是清风藤科清风藤属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以前的研究资料表明,其对甲肝及乙肝的治疗效果均较显着,有很好的利湿退黄和降转氨酶作用。但相关的药理研究资料极少。贵州省科技产业厅立项,对该药进行化学和活性的系统研究,并研制抗肝损伤的新药。复方小花清风藤浸膏主要由小花清风藤、三七、石斛组成,有清肝利胆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本研究采用四氯化碳、α-萘异硫氰酸酯、D-氨基半乳糖、卡介苗联合脂多糖诱发四种肝损伤模型,采用生物化学、酶联免疫分析、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手段,从肝脏功能、脂质过氧化、细胞因子的表达、肝细胞凋亡以及转录因子的活化等环节探讨了复方小花清风藤浸膏对不同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炎症干预作用的相关机制。第一部分复方小花清风藤对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1复方小花清风藤对四氯化碳(CCL4)、α-萘异硫氰酸酯(ANIT)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目的:研究复方小花清风藤对四氯化碳致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及α-萘异硫氰酸酯致胆瘀症模型小鼠血清中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及胆红素含量的影响,探讨复方小花清风藤对肝细胞膜通透性和胆汁排泄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α-萘异硫氰酸酯灌胃致小鼠急性肝脏损伤,观察复方小花清风藤对四氯化碳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含量的影响;α-萘异硫氰酸酯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模型均可见小鼠血清中的转氨酶含量显着升高,α-萘异硫氰酸酯灌胃48小时后,小鼠血清中的ALP及T-Bil显着升高。复方小花清风藤6.5g/kg、3.3g/kg可明显降低四氯化碳致肝损伤模型小鼠血清中的ALT含量,13g/kg、6.5g/kg、
谢斌[9](2006)在《加味小柴胡汤抗实验性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意义与目的: 肝损伤是多种肝脏疾病共有的一种病理变化,其长期存在往往是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癌发生的重要始动因素。因此防治肝损伤是临床肝病治疗的主要环节之一。肝损伤机制复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肝损伤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中医防治肝损伤作用机制的认识也由保护肝细胞膜、降低转氨酶等浅层面逐渐深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相比其他机制来讲,细胞凋亡在肝细胞损伤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Caspase(半胱天冬酶)介导的细胞凋亡调控通路分成细胞外和细胞内通路,细胞外通路通过细胞膜途径,细胞内通路通过线粒体途径,这个为当前肝损伤凋亡机理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而中医药在此方向的研究较为分散,尚未形成体系。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广泛用于肝胆、消化、免疫等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医学认为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脾虚、阴虚及瘀血是其常见的病理改变,但小柴胡汤中健脾、养阴及活血的药力却显不足。 依据导师的临床经验,本课题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茯苓、白术、白芍、当归、丹参等健脾、养阴及活血中药构成加味小柴胡汤。根据中医防治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趋势,以刀豆蛋白、醋氨酚、D-氨基半乳糖、酒精所致肝损伤模型,评价与比较加味小柴胡汤的抗肝损伤作用,并通过对信号通路调节相关基因及其表达的检测,探索加味小柴胡汤对小鼠肝损伤中肝细胞凋亡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的作用机制。 2.方法: 2.1 两种小柴胡汤急性毒性实验(改进寇氏法):实验前把小白鼠随机分为小柴胡汤80g/kg/d组、40g/kg/d组、20g/kg/d组、10g/kg/d组,加味小柴胡汤80g/kg/d组、40g/kg/d组、20g/kg/d组、10g/kg/d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加味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均按80、40、20、10g/kg/d的剂量配制给药,正常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后观察5天,逐日记录中毒症状、死亡情况,死亡动物应及时尸解,记录病变情况,若肉眼可见病变组织时,进行该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检查。给药后同时观察动物死亡数、耸毛、蜷卧、耳廓苍白或充血、突眼、步履蹒跚。大小便情况、瘫痪、昏迷、抽搐、惊厥、步态、呼吸困难等情况。通过上述实验的观察,以测定不同浓度的加味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对小鼠的毒副作用,从而确定试验的剂量范围。 2.2 两种小柴胡汤对刀豆蛋白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NIH雄性小鼠分为加味
顾小红,张云东,李奇芬,王宇明[10](2004)在《丁型肝炎肝组织Bcl-2/Bax、Bak表达与细胞凋亡表达》文中认为目的:探讨Bcl-2,Bax,Bak及肝细胞凋亡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TUNEL技术和免疫组化单、双标记染色,检测77例丁肝患者肝组织中HDAg,Bcl-2,Bax和Bak表达,以及肝细胞凋亡表达.同时以HDV阴性的67例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 结果:Bcl-2,Bax和Bak均以肝细胞质表达为主,HDAg 以肝细胞核表达为主.HDAg,Bax和Bak与肝细胞凋亡表达及分布有相关性(t=27.89,P<0.01,P<0.05 t=19.16, P<0.05 t=18.22),四成分在各型肝炎中的表达强度有显着陛羞别意义(P<0.05). 结论:HDAg,Bax,Bak和肝细胞凋亡表达强度及阳性细胞分布均与肝组织炎症和病理损害程度相关,HD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表达Bax和Bak,增强肝细胞凋亡.
二、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和肝细胞凋亡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和肝细胞凋亡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二 试剂配方 |
附录三 主要仪器设备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对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HBsAg促进Fas介导肝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第一章 HBsAg对 p53、mFas、sFas和 FasL的表达以及Fas棕榈酰化修饰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HBsAg对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的影响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HBsAg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章 HBsAg抑制AKT磷酸化的机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五章 胞内滞留HBs Ag突变进一步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HBsAg促进Fas介导的小鼠肝脏损伤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Fas/FasL通路在HBV感染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三草颗粒对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三草颗粒对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
第一节 NKT细胞正常状态下三草颗粒对小鼠肝损伤的干预作用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三草颗粒制备 |
2.2 小鼠灌胃剂量设置依据 |
2.3 Con A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
2.4 取材 |
2.5 血清生化指标(ALT,AST)检测 |
2.6 病理学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2.7 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测定 |
2.8 肝细胞凋亡检测(TUNEL染色) |
2.9 INF-γ、TNF-αmRNA表达水平测定 |
2.10 IL-2、IL-4、IL-5 表达水平测定 |
2.11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三草颗粒对肝损伤小鼠血清生化指标ALT和 AST的影响 |
3.2 三草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3.3 三草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MPO活力的影响 |
3.4 三草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3.5 三草颗粒对Th1 型细胞因子IFN-γ,TNF-α,IL-2 表达的影响 |
3.6 三草颗粒对Th2 型细胞因子IL-4,IL-5 表达的影响 |
第二节 NKT细胞抑制下三草颗粒对小鼠肝损伤的干预作用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
2.2 取材 |
2.3 血清生化指标(ALT,AST)检测 |
2.4 病理学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2.5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NKT细胞抑制下三草颗粒对小鼠血清ALT和 AST的影响 |
3.2 NKT细胞抑制下三草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第三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三草颗粒对CON A诱导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NKT细胞正常状态下三草颗粒对TRAIL、FASL、IL-33、Caspase-3核酸表达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TRAIL、FASL、IL-33、Caspase-3 核酸表达水平测定 |
2.2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TRAIL核酸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FASL核酸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IL-33 核酸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Caspase-3 核酸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二节 NKT细胞正常状态下三草颗粒对TRAIL、DR5、FASL、FAS、IL-33、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TRAIL、DR5、FASL、FAS、IL-33、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
2.2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TRAIL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DR5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FASL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FAS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IL-33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中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三节 NKT细胞抑制下DR5,FAS,IL-33 蛋白表达水平 |
1.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DR5,FAS,IL-33 蛋白表达水平测定 |
2.2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NKT细胞抑制下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DR5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NKT细胞抑制下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FAS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NKT细胞抑制下三草颗粒对小鼠肝组织IL-33 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的三草颗粒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小鼠血清样本处理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血清样本处理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3.实验结果 |
第二节 三草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差异代谢标志物的筛选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主成分分析(PCA) |
3.2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
3.3 差异代谢物筛选 |
第三节 三草颗粒对急性肝损伤小鼠代谢通路分析 |
1.实验材料 |
1.1 网络数据库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实验方法 |
2.1 代谢通路富集 |
2.2 “代谢标志物-靶点-成分”交互网路建立与分析 |
2.3 肝组织总蛋白提取 |
2.4 肝组织提取液总蛋白浓度测定 |
2.5 肝组织ALOX5, CYP4501A2,CYP4503A4, CYP4501B1 及FAS表达水平测定 |
2.6 统计学分析 |
3.实验结果 |
3.1 三草颗粒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代谢通路分析 |
3.2 三草颗粒治疗急性肝损伤的“代谢标志物-靶点-成分”交互网路建立与分析 |
3.3 三草颗粒对ALOX5,CYP4501A2, CYP4503A4,CYP4501B1及FAS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展望 |
3.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
1.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
2.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 |
3.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 |
3.1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西医治疗 |
3.2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
3.3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4.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
4.1 遗传因素 |
4.2 分子模拟机制 |
4.3 免疫损伤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在读期间参与的课题情况 |
(4)肝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及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清单 |
表清单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肝细胞凋亡概述 |
1.1.1 细胞凋亡的概念 |
1.1.2 肝细胞凋亡及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 |
1.1.3 Caspases 与肝病、肝细胞凋亡的关系 |
1.1.4 凋亡抑制剂(IAPs) |
1.2 研究意义 |
1.2.1 合理利用凋亡相关因素 |
1.2.2 干预凋亡的信号转导 |
1.2.3 调节凋亡相关基因 |
1.2.4 控制凋亡相关的酶 |
1.2.5 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
1.3 以 D-GalN 和 LPS 作为凋亡诱导剂的确立 |
1.4 建立肝细胞体内/外凋亡模型的必要性 |
2 肝细胞凋亡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凋亡发生机理研究 |
2.1 探索肝细胞凋亡最佳诱导剂量及作用时间 |
2.1.1 试验方法 |
2.1.2 试验结果 |
2.2 肝细胞凋亡小鼠模型综合评价及发生机理研究 |
2.2.1 试验方法 |
2.2.2 血清学检测 |
2.2.3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2.4 Caspase-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2.5 Fas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2.6 FasL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2.7 肝细胞凋亡的 TUNEL 法检测 |
2.2.8 Fas, FasL 和 Caspase-3 的 Western blot 分析 |
2.2.9 肝细胞凋亡的流式细胞术分析 |
2.2.10 肝细胞凋亡的电镜检测 |
2.3 讨论 |
3 体外肝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及凋亡发生机理研究 |
3.1 探索 D-GalN 诱发 HL-7702 细胞凋亡的最佳条件 |
3.1.1 试验方法 |
3.1.2 试验结果 |
3.2 体外肝细胞凋亡模型的评价及机理研究 |
3.2.1 试验方法 |
3.2.2 试验结果 |
3.3 讨论 |
4 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研究 |
4.1 阳性药物的确定 |
4.1.1 试验方法 |
4.1.2 试验结果 |
4.2 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
4.2.1 试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刀豆蛋白A(ConA)肝损伤模型的研究应用 |
综述二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清利活血健脾法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 |
1. CHB概说 |
1.1 CHB的流行情况 |
1.2 CHB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
1.2.1 CHB的诊断 |
1.2.2 CHB治疗的总体目标 |
1.2.3 CHB治疗的终点 |
1.3 CHB的治疗 |
2. 中医学关于CHB的认识与治疗优势 |
2.1 中医学关于CHB的认识 |
2.2 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 |
3. 清利活血健脾法与CHB |
3.1 总述 |
3.2 清热利湿法与CHB |
3.3 活血化瘀法与CHB |
3.4 健脾扶正法与CHB |
3.5 兼挟证的治则 |
3.5.1 疏肝 |
3.5.2 清热凉血解毒 |
3.5.3 补肾 |
3.6 清利活血健脾法是治疗CHB的核心大法 |
3.7 小结 |
4. 荣肝合剂的组方、用药及配伍特点 |
4.1 荣肝合剂的组方依据 |
4.2 荣肝合剂的主要药物 |
4.3 荣肝合剂的配伍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思路探讨 |
中医药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保肝降酶作用若干问题的思考 |
1. 中药的保肝降酶药作用 |
2. 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CHB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
2.1 "保肝降酶"要名副其实 |
2.2 保肝降酶处方切勿根据中药药理堆砌用药 |
2.3 中药保肝降酶治疗应具备的作用 |
2.3.1 中药保肝降酶与抗病毒治疗的关系 |
2.3.2 中药保肝降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善 |
2.3.3 中药保肝降酶与抗肝纤维化的结合 |
2.3.4 保肝降酶与病理组织学改善 |
2.3.5 中药保肝降酶治疗与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 |
2.4 加强中医药保肝降酶治疗临床试验的研究设计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干预药物 |
2.3 造模方法 |
2.3.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2.3.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2.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2.4.1 血清学指标ALT、AST、TBiL、HBsAg、HBV DNA的检测 |
2.4.2 肝组织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
2.4.3 肝组织MDA及SOD水平检测 |
2.4.4 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组织CD4+、CD8+值以及所占比例 |
2.4.5 免疫组化法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检测 |
2.4.6 RT-PCR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表达水平检测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1.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1.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2 血清学ALT、AST、TBiL情况 |
3.2.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2.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3 中药对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3.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3.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4 病毒血清学指标HBsAg、HBV DNA水平变化 |
3.4.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4.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5 肝组织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指标MDA、SOD水平的变化 |
3.5.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5.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6 肝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
3.6.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6.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7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的变化 |
3.7.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7.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3.8 肝组织中TNF-α、INF-γ、IL-4、IL-10的变化 |
3.8.1 急性肝损伤实验 |
3.8.2 慢性肝损伤实验 |
4. 讨论 |
4.1 关于HBV转基因小鼠及ConA免疫性肝损伤模型 |
4.2 关于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
4.3 关于淋巴细胞亚群 |
4.4 关于肝组织TNF-α、INF-γ、IL-4、IL-10的表达 |
4.5 关于肝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Bax、bcl-2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试验设计 |
2.6 试验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资料收集 |
2.8.1 SF-36量表的使用 |
2.8.2 CLDQ的使用 |
2.9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访视1(3个月)各指标变化 |
3.2.1 生化指标的变化 |
3.2.2 患者生活质量变化 |
3.3 访视2(6个月)各指标变化情况 |
3.3.1 生化指标的变化 |
3.3.2 访视2生活质量变化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小结 |
附录1 SF-36健康调查问卷 |
附录2 SF-36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换算 |
附录3 慢性肝病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6)细胞凋亡和增殖与肝损伤的关系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损伤的机制 |
1.1 线粒体与肝损伤: |
1.2 内质网通路与肝损伤: |
1.3 fas/fasl系统与肝损伤: |
1.4 bcl-2、bax与肝损伤: |
1.5 Caspase家族与肝细胞凋亡: |
2 细胞增殖与肝脏损伤的修复机制 |
2.1 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 : |
2.2 细胞增殖周期: |
2.3 DNA合成: |
3 结语 |
(7)长期嗜酒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及肝纤维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
综述二 CD14 及其基因多态性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附录 |
致谢 |
(8)复方小花清风藤浸膏抗急性肝损伤作用及对炎症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综述一 乙肝的炎症发病机制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
综述二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复方小花清风藤主要组成中药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复方小花清风藤浸膏抗急性肝损伤作用及对炎症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急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
实验一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CCL4、ANIT 致小鼠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D-氨基半乳糖致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小花清风藤的抗病毒实验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肝损伤炎症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核转录因子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复方小花清风藤对c-myc mRNA 及p38MAPK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9)加味小柴胡汤抗实验性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一、中医药防治肝损伤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肝损伤的认识 |
2. 中医药防治肝损伤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
3. 中医对肝损伤的治疗研究进展 |
二、西医对肝损伤研究进展 |
1. 肝损伤机制研究 |
2. 西医治疗肝损伤研究现状 |
3.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4. 肝损伤与肝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三、小柴胡汤研究现状 |
1. 小柴胡汤研究进展 |
2. 小柴胡汤加味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
实验一、两种小柴胡汤急性毒性实验(改进寇氏法) |
实验二、两种小柴胡汤对刀豆蛋白A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实验三、加味小柴胡汤对醋氨酚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实验四、加味小柴胡汤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实验五、加味小柴胡汤对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结语 |
主要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外文缩略语表 |
附图 |
致谢 |
(10)丁型肝炎肝组织Bcl-2/Bax、Bak表达与细胞凋亡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2 结果 |
2.1 肝细胞凋亡 |
2.2 HDAg表达 |
2.3 Bcl-2,Bax和Bak表达 |
2.4 HDAg,Bcl-2, |
3 讨论 |
四、丁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s/FasL和肝细胞凋亡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通过下调AKT磷酸化促进Fas介导的肝细胞凋亡和肝脏损伤[D]. 荆振唐.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2]三草颗粒对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玉雪.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乙型肝炎病毒X抗原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的相关性[J]. 李程,王永康,王昌源,杜磊,张晓慧,董格峰.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3(04)
- [4]肝细胞凋亡模型的建立及天然产物对肝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研究[D]. 胡少青.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2)
- [5]中药荣肝合剂对刀豆蛋白A介导的免疫性肝损伤降酶效应的机制研究 ——荣肝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D]. 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10)
- [6]细胞凋亡和增殖与肝损伤的关系综述[J]. 赵锦燕.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8(01)
- [7]长期嗜酒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及肝纤维化的影响[D]. 刘雨.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8]复方小花清风藤浸膏抗急性肝损伤作用及对炎症干预作用的机制研究[D]. 杨龙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9]加味小柴胡汤抗实验性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D]. 谢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10]丁型肝炎肝组织Bcl-2/Bax、Bak表达与细胞凋亡表达[J]. 顾小红,张云东,李奇芬,王宇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