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的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鲁文行[1](2021)在《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生产过程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作为智能制造重要一环,在企业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信息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某军工企业灌装生产精细化管理需求,开发了一套自动灌装生产线生产过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存储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如下:进行了灌装生产实验平台机械结构的搭建。通过对灌装生产工艺的分析,进行了包括储料单元、比例下料单元、混料单元、真空灌装单元、工装移动单元以及管路清洗单元等部分生产实验平台的搭建。进行了精密灌装机上位机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基于SCADA组态开发环境进行了上位机系统的开发,在Sql Server数据库环境下进行了实时数据库和工艺参数数据库的开发。基于Modbus通讯协议实现上位机与各个下位机的通讯。同时,对上下位机通讯数据格式进行设计,实现灌装现场数据的采集、存储与查询。进行了灌装生产线现场控制的软硬件系统的开发。根据灌装生产线的工艺需求,进行了以PLC核心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开发,实现了生产线各机构运动控制以及气动元件的相应动作。进行了以触摸屏为核心的下位机操作系统开发,实现了班次录入、灌装量查询、批号录入、质量检验、主状态监控、料量管理、手动运行以及比例标定等功能。同时,实现了监控管理系统和触摸屏上下位机的数据交互。研究开发了精准定量灌装控制系统。通过对标定实验数据处理进行灌装系统动态称重误差分析,提出了考虑流体冲击影响的分段闭环控制算法,经过实际灌装实验验证实现了±0.1克的灌装精度。同时提出了比例定量算法,通过对各料比例系统的标定,实现可靠的各组分比例定量精度。最后,进行了灌装生产实验,验证了灌装生产线各单元功能、监控管理系统上下位机数据交互以及精密定量灌装控制算法的可靠性。灌装设备作为典型的包装生产设备之一,对其生产过程数据的监控管理系统的研究为印刷包装车间设备数字化建设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展盼婷[2](2021)在《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工业领域各大企业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有效管理和大量生产数据的高效存储。沥青搅拌站为我国的公路、桥梁领域提供着重要材料。目前,我国搅拌站的发展,一方面,一个企业一般有多个搅拌站遍布全国各地,这些站点大都位于偏僻的郊外,每个站点就像一片信息的孤岛,不能及时分享生产数据而且一旦设备出现故障,故障处理周期长,这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半自动化的生产和半信息化的管理为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拥有“一体化”的平台,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集成化,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模式。另外,搅拌站的生产一直以来都是用量多、生产过程复杂、成品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所以要加强搅拌站生产的质量监督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云平台设计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具体工作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设计上位机数据采集方案完成控制系统与远程系统数据交互的接口。第二,搭建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通信,完成现场、云平台及远程浏览器之间的数据传输。第三,基于HT For Web技术的监控,利用HT For Web技术,创建可视化界面,模拟现场生产过程,完成远程界面的可视化实时监控,为远程监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第四,根据沥青搅拌站日常的生产流程以及企业管理需求,设计了 GPS地图、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实时监控、设备管理等五大功能部分,实现了所有站点在地图上集中显示,生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远程共享,保证了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管理。整个系统在Visual Stdio 2017集成环境下,基于.Net平台,结合MVC的设计模式进行前后端分离开发,并将系统部署上“云”。最后根据系统的需求,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两方面的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可以得出,系统各部分均可正常运行,整体性能达到预期效果。本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对提高搅拌站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加快传统行业向现代化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袁瑛[3](2021)在《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井工况反映油井动态生产过程,对油井工况进行诊断与预警可以掌握油井生产状态,保障油田安全生产。目前,建立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依赖单一数据,诊断效率低下;井况诊断与预警没有形成系统分析,诊断预警信息实时性差。研究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多参数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搭建物联网架构,实现高效诊断与实时预警,助理智慧化油田发展。课题通过分析实时生产数据对油井工况的影响,研究游梁式有杆泵抽油系统在典型工况下的实时生产数据变化,提出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功能需求,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系统总体设计。首先,确定系统硬件组成,设计RS485通信电路、4G无线传输电路以及完成应用层硬件选型。其次根据系统软件功能与架构,综合设计数据采集传输、数据管理、工况管理、Web发布、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软件。重点设计多参数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通过提取示功图灰度特征,计算三相电参有功功率和功率波动因数以及套压与动液面平均值,确定BP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输入,以井场11种典型工况为输出,在MATLAB中完成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与算法测试。完成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后台界面开发,开发界面包括油井实时工况、历史工况、单井分析、报警预警、管控方案。通过对系统进行软硬件测试与运行效果分析,确定系统运行的可行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过多参数融合分析,建立BP神经网络诊断与预警模型,可以提高油井工况的诊断准确率,后台管理界面开发可以提高系统报警、预警实时性。进一步实现油井工况在线诊断与实时预警,降低人工巡检成本,提高系统应用价值,对智慧化油田发展具有现实应用意义。
李自然[4](2021)在《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无人机在航拍、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发展与应用,对无人机自主作业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研究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实现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实时查看、航迹规划、故障诊断等功能,对促进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无人机实际作业场景,分析管控系统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提出系统结构设计方案和功能设计方案,并完成通信链路的搭建和主界面设计。接着开展管控系统监管平台设计与开发工作。在加载电子地图的基础上,采用多线程技术完成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设计航迹规划算法实现飞行任务的自主创建;基于飞行作业安全需求,开发限飞区域设置功能;为实现环境勘探和目标监控,完成视频显示模块的设计;开发轨迹回放功能模块,查看无人机历史飞行状态,以便查找作业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在完成监管平台开发基础上,设计管控系统数据分析平台来分析数据库中飞行数据和相关日志文件。在飞行数据方面,可以对导航、控制等数据进行读取,并可通过目标值与实际飞行数据的对比,分析判断无人机的飞行状态,还可通过批量导入飞行数据来进行作业统计。在日志文件方面,通过对图传及RTK日志文件的读取,自动计算图传上传照片失败的数量,诊断RTK丢星的原因。最后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进行飞行测试,验证了本管控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系统需求。
王磊[5](2021)在《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气象行业不仅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环境的保护和灾害性气候的预报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地基遥感观测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以地基遥感观测设备为数据源的气象观测体系。这类体系的气象观测预报系统,大多依托新型地基遥感垂直观测设备进行平台系统建设,往往各平台系统之间独立运行,数据与数据之间无法便捷的实现共享,通常需要外部接口转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象数据之间的联系。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型地基遥感观测设备连续探测实时性高的优势,将多源气象数据集成,最大化地为业务与研究人员提供便捷的数据提取,多设备数据集成处理,多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结合相关融合产品算法,以实现多种气象预报产品综合展示,是当前气象探测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本课题来源于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立项项目,旨在研发一套将云雷达、风廓线雷达和微波辐射计三类地基遥感观测设备集成的,具有多源气象观测数据的气象业务系统。系统实现了对三类设备连续性观测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以及结合众多气象产品算法生成气象指数或产品等,以充分发挥多源数据集成,数据交叉融合互相弥补的优势。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算法或气象指数等内容,同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对利用微波辐射计亮温反演大气温湿廓线进行相关研究,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进行应用上的改进,提出了引入完整云信息的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并将算法接入系统以实现业务应用。本文研发的系统,满足了立项的项目需求,完成了相关目标,实现了三类观测设备的集成,建设了多源气象数据数据库平台,极大的便利了多源设备数据之间的融合反演,优势互补等,借助多源数据集成融合,系统实现了众多气象产品。为气象数值预报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气象产品算法支撑和平台系统支撑。
刘楚清[6](2021)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能够对人们身体造成严重危害的疾病,此类疾病患病后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察觉,又极易突然发病,且致死率较高,病情发作后的最佳救治时间十分有限。若依赖于传统方式,前往医院使用特定的医疗器械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后,再对数据进行人工诊断与分析,实时性差且成本较高。当前可穿戴设备能够为人们提供近乎无感的生理数据采集服务,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远距离人体健康监护系统的不断发展,研发能够满足生理参数远程实时监测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健康数据服务平台领域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实际需求,研究了针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存储方案,完成了平台所包含的健康数据管理系统以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测试及部署工作。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系统架构,设计了健康数据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其实现架构。本文采用B/S模式搭建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基于需求分析设计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活动管理、设备数据、设备地图、设备告警、日志监测等多个系统模块,实现了登录鉴权、数据范围设置、健康数据的可视化、健康状况异常告警等功能,方便对于用户的生理指标进行集中监护,能够及时地对于用户的异常健康状态进行告警和及时处置。2.研究了海量数据存储技术,设计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混合存储方案。针对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系统处理实时性要求高、用户规模庞大等特点,本文将海量健康数据存储至时序数据库中,使可穿戴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得到妥善存储,提高了健康数据的实时存储、检索能力,使系统的健康数据实时处理得以实现。3.研究了实时消息推送技术,实现了实时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研究了可穿戴设备的数据传输协议,基于跨平台技术进行移动客户端部分的开发,利用蓝牙对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获取,并通过HTTP传输至服务器端,实现了数据从短距离到远程的中继传输。4.完成了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开发,并对系统进行了测试优化和部署。本文搭建的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为多个场景下的日常监测及健康保健需求提供技术支撑。经测试,健康数据服务平台具有功能完备、可靠性高、安全性强、时延低、故障率低、平台无关性等优良的性能。
储承贵[7](2021)在《基于云监控的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激光晶体材料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光电子材料之一,在工业、医疗、军工等多领域广泛应用。上称重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由多个功能子系统组成,包括提拉与旋转运动控制、重量控制、温度控制等子系统。提拉与旋转运动系统中的低速爬行、称重系统中电源和机械振动对称重的干扰、晶体生长温度梯度变化导致的晶体生长力不足、各子系统总线异构的实时互联和晶体生长过程数据的有效利用等问题,是影响晶体生长的主要因素。在提拉与旋转运动系统中,采用机械优化设计和速度控制器+低通滤波器+陷波器的复合控制方案,提高了电机运动的跟随精度和稳定性;在重量控制系统中,为了克服电源和机械振动的干扰,采用滑动窗口算术平均值滤波算法对称重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从而保证称重精度和稳定性;在温度控制系统中,将温度环作为晶体生长串级回路的副回路,采用欠生长控制策略,保证了温度梯度变化下晶体的生长力;针对系统集成中多总线设备并存的问题,提出基于I/O映射的多总线异构系统实时互联方案;针对晶体生长数据无法得到有效存储和利用的问题,采用云存储的方式,解决了海量生长数据的存储问题,并通过云服务器进行晶体生长画面的云发布,实现了晶体生长过程的远程实时监控和动态显示。实验表明,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复合控制方案保证了电机低速运行的稳定性,有效地抑制了低速运动中的爬行问题;称重装置能够实现重量的精准测量,重量误差小于±0.1g;晶体生长采用串级回路控制,保证了晶体的生长力,通过对晶体生长数据的分析,直径误差小于±1mm,晶体生长稳定;开放式控制网络有效地解决了多总线异构的问题,实现了各子系统间的数据传输与协同控制问题;云上大量历史数据的存储为深入研究晶体生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障,为实现晶体智慧生长奠定了基础。
易坤[8](2021)在《基于短视频的用户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互联网软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用户数据的采集与挖掘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用户画像作为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诉求与设计方向的有效工具,它将具体信息抽象成标签,通过标签来描述用户特征。目前,针对于用户画像分析,用户标签单一往往导致用户分析不精确,大数据计算复杂,消耗时间长,并且针对不同的软件应用来说,用户的数据差异较大,不能采用统一的方式进行统计和计算。本文针对短视频应用,分析特定用户数据,使用基础属性、设备属性、行为属性等来分类用户,使用数据引擎来优化大数据查询和计算,最终使得该系统更加精确和高效。首先,对用户画像背景和研究现状深入调研,总结以往系统的特点和不足,了解用户画像适用的场景和用途。接着,针对该系统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分析总结系统的功能需求。根据系统需求进行设计,将系统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分别为分析看板、人群洞察、作者类目和画像查询。分析看板模块通过在线和离线的方式分析用户数据;人群洞察模块将一组用户划分为人群,提供人群的创建和管理;作者类目模块分析发布短视频用户的信息。之后,基于Spring实现各功能模块,并使用Click House为数据引擎优化实时计算速度,采用多种数据库方式存储。开发完成后,对系统做充分的测试,包括系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用户画像系统运行稳定,在业务方面权限分明、功能完整。在系统设计方面,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为后期的开发和维护提供了便捷。
王亚康[9](2021)在《基于IFC的木结构古建筑残损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木结构古建筑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由于其材料特性和长期磨损,古木结构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极易遭受残损破坏,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目前的监测手段信息化水平低,无法有效利用监测数据的价值,为状态评估和维护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本文针对木结构古建筑现有监测手段的不足,提出基于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IFC)标准,以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为技术手段,残损为对象,对古木结构进行结构健康监测。(1)首先进行IFC标准在木结构古建筑的扩展研究,建立基于IFC的残损监测信息扩展模型,为古木结构实时监测和监测系统的可视化管理提供基本的数据格式支持;(2)然后设计并创建了监测数据库,存储监测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通过C#和T-SQL混合编程建立监测平台,对监测活动进行可视化管理。研究并提出IFC模型数据解析、自动更新与3D展示算法,解决BIM模型基于监测数据与监测对象保持实时联动的问题,实现木结构古建筑的实时可视化监测。(3)再然后进行监测方案的设计,通过文献综述和古建筑概况分析确定监测内容和传感器类型,通过结构有限元分析和温湿度场模拟确定传感器布设位置和预警阈值;(4)最后以西安市某木结构古建筑为对象验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为该古建筑建立包含残损监测信息的BIM模型,设计监测方案并存储在监测数据库中,向平台导入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测。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木结构古建筑提供一套有效的监测方案设计方法,为残损信息和监测信息的多方共享提供数据格式支持,为监测工作的可视化管理和实时监测提供高效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模块可为结构健康状态评估与维护方案制定提供具有高度时效性的数据模型。
张铭梓[10](2021)在《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对于植物的保护成为研究热点,在复杂广阔的自然环境下,无人机航拍成为植物图像获取的最佳方式。鉴于地面终端管理系统在航拍图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对地面终端系统的深入研究成为航拍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从实验室课题背景出发,采集内蒙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航拍图像进行分割与识别,以便统计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本文针对课题应用所需设计一款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本地面终端系统可使操作人员对传回地面的图像更加有序的管理,并可以实时监控无人机航拍画面与飞行状态,获取图像拍摄位置,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升了图像数据的安全性。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系统设计实现的方法进行说明,硬件方面主要包含无人机硬件平台分析、参数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无线图像传输和Mavlink通信协议的研究;软件方面主要通过对系统功能分析与模块设计,详细介绍了图像管理和定位显示技术,采用VS2017、WPF和C#进行开发,使用Directshow和FFmpeg技术,实现图像数据的显示与存储,通过可自定义的Mavlink协议格式完成地面与无人机的数据信息交互通信,对应不同的消息包ID形成了自定义的独特的编解码方式,依照通信用途选择通信方式,根据操作指令加载相应的参数信息。最后从功能、性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测试,验证各模块功能的可行性,结果可靠且性能达标。
二、基于C++的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的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灌装机械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技术与现状 |
1.3.1 生产设备监控管理解决方案研究现状 |
1.3.2 监控管理系统架构研究现状 |
1.3.3 车间设备运行过程数据采集对象及方法 |
1.3.4 监控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精密灌装机原理及结构 |
2.1 灌装机的工作原理 |
2.2 灌装机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工作流程 |
2.2.1 灌装机的总体结构 |
2.2.2 灌装机的工作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精密灌装机监控管理软件开发 |
3.1 SCADA组态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
3.2 基于组态环境的监控管理系统开发 |
3.2.1 设备基本监控信息管理 |
3.2.2 生产实时数据报表界面 |
3.2.3 工艺参数录入界面 |
3.3 实时数据库系统开发 |
3.3.1 实时数据库总体结构 |
3.3.2 数据对象及数据表设计 |
3.4 工艺参数数据库系统开发 |
3.5 上下位机数据交互策略 |
3.5.1 数据交互协议 |
3.5.2 上下位机数据交互 |
3.6 本章小结 |
4 灌装生产线下位机系统开发 |
4.1 灌装生产线工艺流程 |
4.2 下位机控制系统组成 |
4.2.1 控制系统核心单元 |
4.3 灌装生产线下位机界面开发 |
4.3.1 欢迎界面和用户登录界面 |
4.3.2 自动运行与质量检验界面 |
4.3.3 料量管理界面 |
4.3.4 手动运行界面 |
4.4 比例标定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精密灌装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
5.1 精密比例控制系统开发 |
5.1.1 比例控制系统硬件 |
5.1.2 比例泵料量标定 |
5.1.3 比例定量算法开发 |
5.1.4 误差分析 |
5.2 精准定量灌装控制系统开发 |
5.2.1 精准定量系统硬件搭建 |
5.2.2 流体冲击对定量影响实验分析 |
5.2.3 考虑流体冲击精准灌装算法开发 |
5.2.4 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实验验证 |
6.1 灌装设备控制系统功能验证 |
6.2 灌装生产及数据交互实验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云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搅拌站设备控制及远程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相关技术介绍和研究 |
2.1 ASP.Net MVC设计模式 |
2.2 Mini UI前端框架 |
2.3 HT for Web技术研究 |
2.3.1 数据容器与视图组件 |
2.3.2 JSON矢量图 |
2.3.3 数据绑定与动画 |
2.4 ECharts可视化框架 |
2.5 ADO.NET数据库访问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沥青搅拌站控制系统及生产流程介绍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业务功能需求 |
3.2.2 非功能性需求 |
3.3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3.4 系统详细设计 |
3.4.1 I/O数据点分析及设计 |
3.4.2 数据通信设计 |
3.4.3 系统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
3.4.4 前后台数据交互设计 |
3.4.5 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
3.5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5.1 Power Designer介绍 |
3.5.2 数据库设计概述 |
3.5.3 部分数据表结构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云平台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实现 |
4.1 云服务器选择 |
4.2 Web API服务端开发 |
4.3 C#数据采集(上位机) |
4.4 基于MQTT协议通信的实现 |
4.4.1 MQTT代理服务器实现 |
4.4.2 MQTT客户端实现 |
4.5 远程监视界面实现 |
4.5.1 基本图元及属性设计 |
4.5.2 视图编辑器实现 |
4.5.3 监视界面实现 |
4.6 远程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
4.6.1 GPS地图模块实现 |
4.6.2 系统登录/注册模块实现 |
4.6.3 系统界面框架实现 |
4.6.4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4.6.5 数据管理模块实现 |
4.6.6 故障报警模块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发布与测试 |
5.1 系统发布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数据通信测试 |
5.2.2 远程监控界面测试 |
5.2.3 业务功能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油井生产数据分析 |
2.1.1 示功图分析 |
2.1.2 三相电参分析 |
2.1.3 套压分析 |
2.1.4 动液面分析 |
2.2 油田物联网技术 |
2.3 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3.1 采油系统 |
3.1.1 采油系统组成 |
3.1.2 采油系统工作原理 |
3.2 油井工况分析 |
3.3 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4 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组成 |
4.2 数据采集层硬件设计 |
4.2.1 检测设备选型 |
4.2.2 采集装置硬件设计 |
4.3 网络传输层硬件设计 |
4.4 后台应用层硬件选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软件设计 |
5.1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软件功能 |
5.2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软件构成 |
5.3 实时生产数据采集与传输程序设计 |
5.3.1 数据采集子程序设计 |
5.3.2 无线传输子程序设计 |
5.4 数据管理程序设计 |
5.5 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建立 |
5.5.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模型 |
5.5.2 诊断与预警算法数据交互程序设计 |
5.6 工况管理界面程序设计 |
5.7 Web发布程序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测试与运行效果分析 |
6.1 系统硬件测试 |
6.1.1 检测设备硬件测试 |
6.1.2 采集传输装置硬件测试 |
6.1.3 管理平台硬件测试 |
6.2 系统软件测试 |
6.2.1 采集子程序测试 |
6.2.2 传输子程序测试 |
6.2.3 数据库测试 |
6.2.4 诊断与预警模型测试 |
6.2.5 工况管理界面测试 |
6.2.6 Web发布测试 |
6.3 运行效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
2.1 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
2.2 管控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
2.3 管控系统开发技术与理论 |
2.4 管控系统通信链路与主界面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控系统监管平台设计与实现 |
3.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
3.2 飞行管理模块设计 |
3.3 视频显示模块设计 |
3.4 轨迹回放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控系统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
4.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
4.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4.3 信息展示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管控系统验证与分析 |
5.1 验证平台及环境介绍 |
5.2 管控系统功能验证与分析 |
5.3 管控系统非功能验证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技术 |
2.1 多源气象观测数据 |
2.1.1 气象垂直观测设备 |
2.1.2 多源气象观测设备观测数据 |
2.2 系统研发相关技术研究 |
2.2.1 B/S架构 |
2.2.2 MVC与 MTV架构模式 |
2.2.3 前端可视化技术 |
2.2.4 数据库与Redis缓存技术 |
2.3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气象产品算法研究及实现方法 |
3.1 线性插值应用 |
3.2 改进的TlnP图制作方法 |
3.2.1 背景曲线制作 |
3.2.1.1 横纵坐标 |
3.2.1.2 状态曲线制作 |
3.2.1.3 等饱和比湿线制作 |
3.2.2 实时曲线制作 |
3.2.2.1 温度层结曲线 |
3.2.2.2 露点层结曲线 |
3.2.2.3 状态曲线 |
3.3 气象指数产品介绍与实现方法 |
3.3.1 对流有效位能CAPE与 LFC和 EL高度 |
3.3.2 沙瓦特指数 |
3.3.3 K指数 |
3.3.4 全总指数 |
3.3.5 S指数 |
3.3.6 TQ指数 |
3.3.7 交叉总指数 |
3.3.8 抬升指数 |
3.3.9 Thompson指数 |
3.3.10 深对流指数 |
3.3.11 KO指数 |
3.3.12 混合微下击暴流指数 |
3.3.13 微下击暴流潜势日指数 |
3.3.14 强天气威胁指数 |
3.3.15 风暴强度指数 |
3.3.16 雾稳定性指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入云信息的微波辐射计大气温湿廓线反演算法 |
4.1 温湿廓线反演方法 |
4.2 神经网络算法 |
4.2.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4.2.2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
4.3 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1 探空资料云信息计算方法 |
4.3.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4.3.3 神经网络模型总流程 |
4.4 微波辐射计LV1 数据质量控制算法 |
4.4.1 逻辑检查 |
4.4.2 最小变率检查 |
4.4.3 降水检查 |
4.4.4 时间一致性检查 |
4.4.5 极值检查 |
4.4.6 偏差订正 |
4.5 反演算法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1 温度廓线反演实验 |
4.5.2 湿度廓线反演实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要求 |
5.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5.3 系统总体功能模块设计 |
5.3.1 系统管理模块 |
5.3.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 |
5.3.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 |
5.3.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 |
5.3.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系统信息管理表设计 |
5.4.2 业务数据表设计 |
5.4.2.1 云雷达数据表 |
5.4.2.2 风廓线雷达数据表 |
5.4.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表 |
5.4.2.4 二次产品数据表 |
5.5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6.1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
6.1.1 用户登录 |
6.1.2 用户、权限及日志管理 |
6.2 自动化解析入库模块的实现 |
6.2.1 云雷达数据解析 |
6.2.2 风廓线数据解析 |
6.2.3 微波辐射计数据解析 |
6.3 数据综合处理模块实现 |
6.3.1 气象产品指数计算 |
6.3.2 微波辐射计质制与反演 |
6.4 综合产品展示模块实现 |
6.4.1 微波辐射计产品展示 |
6.4.2 云雷达产品展示 |
6.4.3 风廓线产品展示 |
6.4.4 融合产品展示 |
6.4.5 拓展产品展示 |
6.5 数据标准输出与数据共享模块 |
6.6 系统测试 |
6.6.1 测试环境说明 |
6.6.2 系统测试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概述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2.2.1 系统基本功能 |
2.2.2 信息管理功能 |
2.2.3 设备数据详情功能 |
2.3 技术设计分析 |
2.3.1 系统构建技术 |
2.3.2 数据存储技术 |
2.3.3 实时消息传输技术 |
2.3.4 跨平台技术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数据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健康数据服务平台整体设计 |
3.2 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 数据模型设计 |
3.3.1 系统基本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2 核心业务功能数据模型设计 |
3.3.3 时序数据库设计 |
3.4 系统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1 系统权限功能设计与实现 |
3.4.2 系统其他基本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 信息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1 集体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5.2 活动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 健康数据管理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1 设备数据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2 设备告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3 设备地图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4 设备日志功能设计与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
4.1 移动客户端整体结构 |
4.2 可穿戴设备概述 |
4.2.1 可穿戴设备使用方法 |
4.2.2 数据传输协议 |
4.3 核心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3.1 设备绑定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2 设备测量功能设计与实现 |
4.3.3 健康数据近距离传输设计与实现 |
4.3.4 健康数据远程通信传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与测试 |
5.1 系统部署 |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2.1 测试方案 |
5.2.2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2.3 移动客户端功能测试 |
5.2.4 系统性能评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内成果目录 |
附录 |
(7)基于云监控的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1.2.1 晶体生长方法研究 |
1.2.2 晶体生长控制技术研究 |
1.2.3 晶体生长质量主要因素研究 |
1.2.4 多总线异构系统 |
1.2.5 人机交互与过程数据存储技术研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
第二章 基于云监控的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与设计 |
2.1 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与设计 |
2.1.1 设计要求 |
2.1.2 设计思路 |
2.1.3 系统集成方案 |
2.2 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 |
2.2.1 主控制器系统 |
2.2.2 提拉与旋转运动控制系统 |
2.2.3 重量控制系统 |
2.2.4 温度控制系统 |
2.2.5 控制网络系统 |
2.2.6 人机交互与过程数据存储系统 |
第三章 提拉法生长激光晶体控制系统设计 |
3.1 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结构研究 |
3.1.1 多总线异构网络实时互联 |
3.1.2 开放式控制网络的设计方案 |
3.1.3 软PLC控制系统 |
3.2 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设计 |
3.2.1 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3.2.2 主控处理单元系统设计 |
3.2.3 提拉法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
3.2.4 称重系统设计 |
3.2.5 温控系统设计 |
3.2.6 辅助系统设计 |
3.2.7 人机系统设计 |
3.2.8 数据库系统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监控平台软件设计 |
4.1 软件平台设计方案 |
4.2 云存储的设计 |
4.2.1 云数据库配置与创建 |
4.2.2 云数据库设计 |
4.2.3 云存储的实现 |
4.3 远程实时监控设计 |
4.3.1 监控平台web发布技术 |
4.3.2 组态画面的Web云发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晶体运动系统测试 |
5.2 称重装置测试 |
5.3 控制网络测试 |
5.4 数据存储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8)基于短视频的用户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软件工程的面向对象方法 |
2.2 Spring架构介绍 |
2.2.1 Spring核心功能 |
2.2.2 Spring MVC框架 |
2.3 React架构介绍 |
2.3.1 React的优势 |
2.3.2 React核心概念介绍 |
2.4 Click House列式数据库管理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3 需求分析 |
3.1 系统目标用户分析 |
3.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3.2.1 经济可行性 |
3.2.2 技术可行性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3.1 分析看板功能 |
3.3.2 人群洞察功能 |
3.3.3 作者类目功能 |
3.3.4 画像查询功能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分析 |
3.4.1 数据隐私 |
3.4.2 数据库安全性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架构 |
4.3 子功能模块设计 |
4.3.1 登录模块 |
4.3.2 分析看板模块 |
4.3.3 人群洞察模块 |
4.3.4 作者类目模块 |
4.3.5 画像查询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Hive数据库设计 |
4.4.2 My SQL数据库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登录模块实现 |
5.2 权限相关实现 |
5.3 分析看板模块实现 |
5.3.1 实时人群分析 |
5.3.2 离线人群分析 |
5.3.3 地域分析 |
5.4 人群洞察模块实现 |
5.5 作者类目模块实现 |
5.5.1 作者排行 |
5.5.2 作者查询 |
5.5.3 我的分组 |
5.6 画像查询模块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功能测试 |
6.2 性能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IFC的木结构古建筑残损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及残损勘查研究现状 |
1.2.2 IFC标准及其扩展研究现状 |
1.2.3 木结构古建筑SHM应用研究现状 |
1.2.4 基于BIM的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结构古建筑残损监测信息的IFC扩展研究 |
2.1 IFC标准及其发展 |
2.1.1 IFC标准介绍 |
2.1.2 IFC标准扩展方法 |
2.2 基于IFC的残损监测信息表达与扩展研究 |
2.2.1 残损监测信息数据建模 |
2.2.2 基于实体定义和属性的IFC扩展方法 |
2.2.3 基于IFC的残损监测信息表达与扩展 |
2.3 本章小结 |
3.基于IFC的木结构古建筑实时可视化监测研究 |
3.1 开发工具及环境 |
3.2 监测平台架构设计 |
3.3 监测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
3.3.1 数据库开发思路 |
3.3.2 需求分析 |
3.3.3 概念结构设计 |
3.3.4 逻辑结构设计 |
3.3.5 物理设计 |
3.3.6 数据库实施 |
3.3.7 数据库运行与维护 |
3.4 IFC模型数据处理算法 |
3.4.1 IFC模型数据解析 |
3.4.2 IFC模型自动更新 |
3.4.3 IFC模型3D展示 |
3.5 本章小结 |
4.木结构古建筑残损监测方案设计 |
4.1 相关文献分析 |
4.2 监测内容确定与传感器选型 |
4.2.1 确定监测内容 |
4.2.2 传感器选型 |
4.3 结构受力有限元模拟 |
4.3.1 算例分析 |
4.3.2 有限元模型创建 |
4.3.3 模拟结果分析 |
4.4 温湿度场模拟 |
4.4.1 算例分析 |
4.4.2 模拟参数设置 |
4.4.3 模拟结果分析 |
4.5 木结构古建筑残损预警机制 |
4.5.1 结构本身预警阈值设置 |
4.5.2 环境因素预警阈值设置 |
4.6 本章小结 |
5.实例验证 |
5.1 案例介绍 |
5.2 模型创建 |
5.3 监测方案 |
5.4 监测实施 |
5.4.1 准备工作 |
5.4.2 实时监测 |
5.4.3 监测系统管理 |
5.4.4 监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工作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
2.1 Mavlink通信协议 |
2.2 WPF技术 |
2.3 Directshow视频处理技术 |
2.4 FFmpeg编码库 |
2.5 图像存储技术 |
2.6 服务器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3.1 植物图像识别系统整体结构框图介绍 |
3.2 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3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
3.3.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
3.3.2 系统功能分析 |
3.4 无人机硬件平台设计分析 |
3.5 地面终端系统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设计实现 |
3.5.1 地面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实现 |
3.5.2 Mavlink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
3.6 无线传输功能模块设计分析 |
3.6.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
3.6.2 无线图像传输模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
4.2 用户登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 航拍画面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3.1 图像传输接口的设计实现 |
4.3.2 实时画面显示功能的设计实现 |
4.3.3 图像保存与视频录制功能的实现 |
4.4 参数信息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 地图定位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1 高德平台API的配置 |
4.5.2 云服务器环境搭建 |
4.5.3 Web地图服务与地面终端系统地图集成 |
4.6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6.1 分级菜单设计与实现 |
4.6.2 管理功能的设计实现 |
4.6.3 权限管理功能的实现 |
4.6.4 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7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7.1 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 |
4.7.2 数据库表及字段设计 |
4.7.3 数据库连接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测试 |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
5.2 通信链路连接测试 |
5.2.1 无线数据传输链路测试 |
5.2.2 无线图像传输链路测试 |
5.2.3 遥控器控制链路测试 |
5.3 显示功能联调测试 |
5.3.1 图像显示测试 |
5.3.2 参数显示测试 |
5.4 定位功能联调测试 |
5.4.1 服务器连接状态测试 |
5.4.2 Web地图显示测试 |
5.4.3 客户端地图显示测试 |
5.4.4 定位精度改善效果对比 |
5.5 数据管理界面测试 |
5.6 其他模块测试与系统综合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基于C++的实时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态软件的印刷包装设备监控管理系统研究[D]. 鲁文行.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云平台的沥青搅拌站远程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展盼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实时生产数据的油井工况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D]. 袁瑛.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设计[D]. 李自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多源气象垂直观测设备综合产品集成处理系统[D]. 王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6]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刘楚清.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基于云监控的激光晶体生长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储承贵.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8]基于短视频的用户画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易坤.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9]基于IFC的木结构古建筑残损监测技术研究[D]. 王亚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10]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铭梓. 内蒙古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