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巩义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记者[1](2021)在《各领域“拍蝇”力度持续加大》文中研究指明除恶扫黑"扫"掉一群苍蝇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要求,把打击黑恶势力犯罪和反腐败、基层"拍蝇"结合起来,把扫黑除恶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既有力打击震慑黑恶势力犯罪,形成压倒性态势,又有效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形成长效机制。河南郑州巩义市查处市看守所原副所长祝钊群一案就是这样的"拍蝇"案例之一。据《河南日报》报道,祝钊群履历丰富,
杨维宇[2](2020)在《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制备及杨梅素负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因其具备的多种药理作用而常常被用于降低各种癌病发的风险及各种慢性疾病的预防。但一些黄酮类化合物极低的水溶性会严重影响其在体内生物活性的发挥而降低了利用率。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将这些疏水性物质包埋于两亲性聚合物中有利于其溶解性的增加,因此能够更有效的发挥作用。天然多糖因其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功能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如能将可溶性天然多糖进行疏水化改性形成两亲性多糖聚合物去包裹某些亲脂性药物或生物活性物质,最终达到增溶药物、靶向运输并保护药物不被破坏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获得一种能够成功负载疏水性黄酮类化合物的多糖载体,本文选取易提取的燕麦β-葡聚糖为研究原材料,利用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对燕麦β-葡聚糖进行疏水改性,以获得兼有两性特征的燕麦β-葡聚糖,即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杨梅素是亲脂性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因其存在广泛和多种药理作用而受到大众青睐。但杨梅素水溶性极差,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容易发生氧化。因此将得到的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用于负载杨梅素,获得两者的复合物,并基于结构表征、稳定性研究、释药性、体内外胃肠稳定性等方面对获得的复合物的功能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及相关结果如下:1、以燕麦β-葡聚糖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对其进行疏水性酯化改性,得到兼备两亲性的燕麦β-葡聚糖酯—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通过探讨硬脂酸酰基咪唑活化液的添加体积、酯化反应的温度及时间对所得反应产物即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取代度的影响,得出当硬脂酸酰基咪唑活化液添加体积量为6.50 mL,酯化反应温度和时间分别为90℃、5.0 h时,所得产物取代度最大,为0.133。随后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氢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对所得产物进行表征后出现了相关特征峰,从而证明了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成功制备。对其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初探后,进一步采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发现本实验制备所得的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无细胞毒性。2、选取极不稳定且水溶性极差的杨梅素,并基于本实验制备的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在较低浓度下能够形成具有壳核结构的自聚集胶束的基本特性,利用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特性来负载杨梅素,以达到增溶杨梅素并提高生物利用率的效果。通过单因素正交试验优化结果,探究出该复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即当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浓度为1.5 mg/mL,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与杨梅素的添加比例为1:1,制备该复合物的过程中均质速度为12 Kr/min,均质时间为3 min时,得到这两种物质的复合物样品中杨梅素的荷载量能够达到55.86 μg/mg。分析TEM、TGA和XRD的检测结果,均证明了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对杨梅素的成功包裹,粒径约为200 nm左右。通过对本实验制备的复合物样品稳定性的探讨发现,该复合物产物能够明显提升杨梅素在较高存放温度(50℃-70℃)和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且具有较长的货架保存期。3、通过对比杨梅素和制备的复合物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得出该复合物能够明显增加杨梅素对DPPH、·OH的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通过透析袋法对制备的复合物的体外释药性进行了模拟探讨发现,180 min时杨梅素的累计释放率已经达到了 88.74%,而此时荷载了杨梅素的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中的杨梅素累计释放率仅为43.23%,仅约达到裸露的杨梅素累计释放率的一半,证明制备所得的复合物对杨梅素能起到一定缓释作用。将制备好的复合物在模拟胃消化液及模拟小肠消化液中分别存放了 120 min和180 min以后发现,实验所制备的复合物较杨梅素对照品本身能够提升在模拟小肠消化液中的稳定性,使目标物质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药理作用。4、利用活性炭粉标记灌胃工作液,并对活性炭粉在不同时间段在小肠段的推进长度进行测量后发现,本实验制备的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和杨梅素的复合物能够显着缓解因活性炭粉的加入使小肠蠕动受阻的情况。通过对十二指肠段内容物中游离杨梅素含量的测定,发现杨梅素含量的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当杨梅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灌胃时杨梅素含量出现峰值的时间为1 h,而本实验制备的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和杨梅素的复合物中杨梅素出现的峰值则为2 h,这与该复合物的体外释药性有一致的结果,都证明了本实验制备的复合物能够起到缓慢释放药物的作用。
张润阳[3](2020)在《芝麻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表征和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芝麻(Sesamum indicum L.),既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油料,也是一种药食同源食品。芝麻制品种类多样,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芝麻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保证良好的食用品质,芝麻籽多被分离成皮、仁两部分,其中芝麻皮作为副产物多被废弃,芝麻仁多用于制油并产生饼粕副产物或经简单加工后直接食用。而芝麻或副产物中丰富的多糖成分,比如通过化学键以非常复杂的形式结合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和水溶性杂多糖等,都未得到深入研究和高值化利用。因此本课题对芝麻中不同多糖成分进行分级提取、表征和功能性研究,可为芝麻多糖成分的综合利用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芝麻皮中水溶性多糖的表征和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超声辅助碱液提取法得到芝麻皮粗多糖,再经过脱蛋白、脱色、柱层析等纯化步骤,得到SHP-1(25213 Da)、SHP-2(16925 Da)、SHP-3(11781 Da)等三组片段,均为半乳糖醛酸、阿拉伯糖、木糖等组成的杂多糖,其中主要组分SHP-2单糖种类最多(8种),且含有大量糖醛酸(65.1%)。SHP-2结构中含有1,3,4-α-D-Galp A形成的主链以及4-α-L-Rhap,1,6-β-D-Glcp,1,2-α-DGlcp A等其他残基,SHP-2和SHP-3都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2.上一章进行了芝麻皮水溶性多糖提取后,残余物主要是纤维素,本章开展纤维素的应用研究。本章分别以亚临界水法(SW)和传统的碱法(AT)作为预处理方法,从芝麻皮中提取粗纤维素,随后酸解并成功制备微晶纤维素(MCC)。结果发现所得MCC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MCCSW-200/60与MCCAT的得率相近。此外所有MCCSW样品的结晶度均要高于MCCAT,且具有更小直径和更好的热稳定性。因此亚临界水法具有替代高污染碱法的潜力,同时芝麻皮也是制备MCC的良好原料。3.芝麻仁中水溶性多糖的表征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成功纯化得到SMP-1、SMP-2、SMP-3、SMP-4、SMP-5等五个片段,分子量在8505-268649 Da之间,主要单糖是阿拉伯糖和半乳糖等,主要片段SMP-2的结构是1,5-α-L-Araf和1,3,5-α-L-Araf连成的主链以及T-α-L-Araf、1,3-β-D-Galp等其他残基构成端基或侧链,发现其中三个纯化片段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并且上述表征信息与芝麻皮水溶性多糖纯化组分的存在很大差异。4.芝麻仁中低聚糖的表征和抗氧化活性研究。本研究中从四种不同工艺的芝麻仁饼粕中分别提取得热榨饼粕低聚糖(ORPM)、冷榨饼粕低聚糖(OPM)、浸出饼粕低聚糖(OLM)、亚临界饼粕低聚糖(OSM),分子量分别是413、1159、803、754 Da。单糖组成主要成分均为葡萄糖(44.97%-60.77%)和半乳糖、半乳糖醛酸等,但含量存在差异。此外它们都具有很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ORPM的效果最好。5.芝麻仁中粗纤维素的消化特性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碱液(0.5、1.0、2.0、3.0 mol/L)浸提处理得到粗纤维,进行人体体外模拟消化后发现,其表面特征、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并不显着,且还原糖释放量均较低(4.8%-5.1%),因此具有较好抗消化能力,并且不同碱液得到的粗纤维素的抗消化能力不同。此外消化液也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曹书[4](2019)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现代经济体系改革的日益深化,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过程中,资源型城市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义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权利间的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化解该项“非对称性矛盾”已然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紧迫的现实需求。为此,国家通过资源税改革及中央财政专项拨付等方式为资源型城市提供了纵向补偿,形成了补偿机制“纵多横少”的格局。但是财税体系的纵向补偿因周期性与有限性无法独力扭转资源型城市颓势,还须为资源型城市脱困振兴提供长效性横向补偿机制。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在“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当中将“健全资源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利益补偿机制”予以重点强调,指出“围绕煤炭、石油及其他矿产等重要资源,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加快完善资源开采、生态治理等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鼓励资源输入地通过共建园区、产业合作、飞地经济等形式支持输出地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加快建立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长效机制。”可见,作为资源输出地的资源型城市获得作为资源输入地的非资源型城市横向利益补偿之正当性已经得到国家认可,资源型城市要避免矿竭城衰的悲剧,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横向补偿机制,引导非资源型城市利益回流,让资源红利反哺当地。但在当前,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问题仍停留在战略与指导思想层面,其具体机制的构建问题亟待学界破题。横向补偿研究的滞后主要表现于补偿主体、补偿客体、补偿权利义务关系、补偿原则、补偿标准、具体补偿方式等要素尚未制度化、权利化与法律化,一套科学合理的横向补偿法律机制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横向补偿提供理论基础与权利依据,以权利结构为指引设计横向补偿技术性措施,并在确权入法中引导和鼓励作为资源输出地的资源型城市与作为资源输入地的非资源型城市间建立约束性横向补偿关系,落实横向补偿效应,从而推动资源型城市利益横向补偿向权利化、法律化及常态化的补偿路径倾斜。截至目前,法学界对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理论研究还很少,无法为操作层面提供有效支撑。本文对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的法律机制展开研究,其目的即是为了从经济法学角度填补这个法律机制短板。因此,该项研究具备一定的理论价值、现实迫切性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主文部分共分为六章,形成递进与总分的逻辑结构。首先以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演变为开端,指出横向补偿机制对资源型城市的重要意义;随后分析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核心构成;紧接着探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补偿技术;在前三章所述内容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具体方式展开论证,包括横向补偿基金的规则设计、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引导与规制及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路径三种类型。具体要点如下:第一章——“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演变”。本章主要讨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损益间的因果律、资源型城市纵向补偿的不足、横向补偿机制的价值与缺陷,以及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作用。首先,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尽管人们对“资源型城市”一词早已熟知,但其具体内涵与外延却在随情势变更而不断变动,对其作出限定实有必要。同时,经济发展停滞、社会保障落后及生态环境恶化构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障碍。因此,本文在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之前,有必要将资源型城市的基本范畴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清楚;其次,明确横向补偿机制的应有之义。补偿机制在各学科及同一学科不同领域均有广泛且深入的研究与应用,并衍生出众多的研究范畴。究竟是哪一学科最早将补偿机制作为一种专业术语加以使用,现已无从考证,但近些年在法学领域对补偿机制的研究持续升温却是不争的事实。法学的初期研究领域主要在于国家合法行为对公民损失的行政补偿机制,而后开始转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各要素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补偿机制开始分化为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纵向补偿与横向补偿等机制类型,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与演进。故此,在本文深入研究横向补偿法律机制之前,对横向补偿机制的限定也十分必要;再次,提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损益间的因果律,找准现有横向补偿机制的症结,为法律机制研究提供价值依据。从现实国情角度看,对资源的大量开发与过度开采,导致资源型城市的迅速崛起,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长期开发后的资源型城市也必将面临资源储备量递减甚至枯竭,资源型城市也随之衰落,并引发了产业升级转型、下岗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不足、生态环境修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仅靠资源型城市自身是无法承受的,也不该让其独立承担,亟待外部大量的资金、资本及其他带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投入。相较而言,非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要远高于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资金、资本及优质生产要素方面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实际享有者。因此,本章揭示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滞后与非资源型城市“受益板块”的高速发展之间存在显着关联性,提出“两类城市的损益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观点,并在梳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补偿机制之后,发现横向补偿机制的症结所在,为后续法律机制的构建指明了方向。第二章——“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构成”。本章主要讨论横向补偿机制的权利化意义、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生成的可行性,以及横向补偿权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权利结构等问题。首先,明确由横向补偿机制向法律机制蜕变的路径。法律机制是有关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工具,法学领域业已关注法律机制在资源型城市补偿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对法律机制的含义、机制向法律机制转化的路径以及权利作为法律机制核心的认识等方面仍未深入,只谈法律机制之形,不谈法律机制之魂,造成机制与法律机制混为一谈。因此,在探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具体措施之前,应率先对机制向法律机制转化路径予以界定,并对横向补偿权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以描述出该法律机制权利化的具体形态;其次,证明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与生成的可行性。资源型城市的补偿权最早出现于因资源开采引发生态环境问题所进行的补偿实践,但资源型城市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多重保障义务对传统补偿权提出了挑战。考察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与生成的可行性,有助于更准确的理顺新型补偿权的内在法律逻辑,指导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具体举措的设计;再次,揭示横向补偿权的内涵、生成逻辑与权利结构。由于资源型城市的横向补偿属于现有行政区域关系的横向化,主要以横向补偿权为核心的法律机制来完成,故而将横向补偿权称为该法律机制的核心构成。此外,与传统生态补偿权不同,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权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且错综复杂,因此在阐述横向补偿权基本内涵与权利结构的基础上,应在不同类型利益关系中界定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第三章——“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补偿技术”。本章主要讨论横向补偿的原则、横向补偿方式的总体设计及横向补偿标准的设定三方面。首先,在进行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时,具体的横向补偿措施与补偿标准应当依据一定的原则设定。资源型城市的横向补偿须遵循区域利益协调、社会福利增加、多元主体参与及比较优势互补四大原则。其中,区域利益协调原则为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社会福利增加原则为横向补偿措施的评价原则,多元主体参与及比较优势互补则为横向补偿行为的适用原则;其次,总体设计横向补偿方式。基于前述分析,资源型城市确实存在“资金、公共事业与生产要素跨区域补偿”之客观需要,且该横向补偿客观需要具有显着的层次性。⑴资源型城市公共事业横向补偿因主要围绕民生改善,可被界定为满足生存需要的补偿,即生存性补偿方式,其在横向补偿方式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⑵对资源型城市资源价值、生态保护、公共事业及经济可持续的资金横向补偿虽可对资源型城市系统生存与发展各方面予以全面补偿,但无法做到按需补偿,是在保障资源型城市基本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其提供发展机会的适当补偿,即兼具生存性与发展性的适当补偿方式;⑶资源型城市经济可持续需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接续产业的选择,关键在于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科技及企业家才能等优质生产要素的引入,非资源型城市在良性资产充裕度和优质生产要素活跃度等方面均具有显着的比较优势,这些优质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补偿属于发展性补偿方式。本文认为,基金、公私合作PPP模式及对口合作三种制度的功能性与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的客观需要具有一致性。三种制度与具体补偿领域相结合,能够形成横向补偿基金、横向补偿PPP项目和短缺生产要素的对口合作三大横向补偿方式。三大横向补偿方式只有紧急结合,形成合力,方能全方位保障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有效输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改善及生态保护等多元任务的落实;再次,设定横向补偿标准。在将经济学外部性理论确定为横向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后,本文深入探讨了横向补偿标准的量化方法、量化障碍与创新路径。第四章——“横向补偿基金的规则设计”。本章主要讨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应对思路与缺陷,以及横向补偿基金的修正路径。首先,指出补偿资金不足与补偿需求充裕的矛盾。“资金不足”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资源价格与价值剪刀差、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产业升级与转型及民生福祉的提升均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但资源型城市现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及中央财政纵向补偿规模与上述事权并不匹配,资金缺口很大,亟需另觅补偿资金来源;其次,归纳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应对思路与缺陷。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是资源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绝非某类资源型城市所独有。就此而言,中央财政专项划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补偿实质上是一种应急措施。早在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评选之前(2007年),国家就着手设计能够全覆盖各类资源型城市的基础性、长效性的资金补偿筹措机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并由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管理试行办法》,希望在2015年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结束之季由准备金制度接力,继续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资金保障。但时至今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仍未出台,中央财政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补偿也已疲态尽显。那么,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在理论上如何设计的?是否在实践中已有试点?相关指引迟迟无法出台的原因为何?存在哪些缺陷?上述疑问均须作出准确解答;再次,总结横向补偿基金的修正路径。横向补偿基金具有多元的资金来源、分散的资金用途与多变的资金管理三大典型特征,将有效弥补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缺陷。横向补偿基金与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既有相同点,又存在显着的差异。二者的相同点体现于资金用途的分散性,即所提取的资金均被用于资源型产业的升级、接续与转型、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生态环境治理、民生福祉的改善等资源型城市系统问题的解决,而非专门用于某方面问题的风险处置,这是横向补偿基金与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之间形成合作关系的基础。二者的不同点在于:⑴资金来源方面。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源于当地资源型企业,准备金的多寡与企业的资源开采数量正相关;横向补偿基金则由原始资金与积累资金组成。其中,原始资金来源于非资源型城市政府横向财政转移支付、非资源型地区资源使用权市场交易额的提成及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积累资金为原始资金的投资收益,原始资金与积累资金所形成的基金由中央政府集中用于资源型城市系统建设。⑵资金使用方面。总体而言,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所负担的任务过重,有些任务并非仅凭资金支持即可解决,还须其他方式配套进行。同时,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对政府与市场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分工作出了明确划分,但分配给资源型企业的负担过重,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过轻;横向补偿基金在使用上须明确补偿基金的专用性与适当性,并须强调“哪些问题应该由政府承担、哪些方面要由市场实现”,充分考量政府与市场能力范围的前提下实现其责权利的平衡。⑶资金管理方面。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不具备增值功能,横向补偿基金则应在保证基金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通过投融资市场实现基金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总之,正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准备金与横向补偿基金的异同关系,二者方能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共同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金的充裕。第五章——“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引导与规制”。本章主要讨论PPP模式的横向补偿品质、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审对象及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锁定期制度。首先,挖掘PPP模式的横向补偿品质。在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中,不仅可以通过设立横向补偿基金实现对资源型城市的资金补偿,还可以由非资源型城市优质社会资本方与资源型城市政府间通过PPP项目实现资本补偿,以大幅度提升资源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质量与公共服务的效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PPP模式的精髓,这一精髓决定PPP模式具有横向补偿的品质;其次,设计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审对象。资源型城市能够运用PPP模式在与非资源型城市公私合作中实现资本的跨区域补偿,横向补偿PPP项目可以成为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的主要方式。与一般PPP项目相比较,横向补偿PPP项目更加强调公私合作对资源型城市的补偿效果,这种补偿效果的落实须依赖横向补偿PPP项目评审对象的合理设计,主要包括适用范围及相应合作类型、实施主体、采购方式、特定融资方式及评估方式五个方面;再次,规范与重构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锁定期制度。作为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先行者,国有资本应起到样板作用。但是,横向补偿PPP行业有效市场的形成更须充分激发民营资本的参与热情,PPP制度优势才能得以发挥。同时,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由于资源型城市营商环境的恶化、机制体系的陈旧及支付与消费观念的落后,致使非资源型城市民营资本对该区域的PPP项目必将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民企的谨慎态度主要源于因股权变更限制所导致的横向补偿PPP项目投资回报周期长和资本运营效率偏低问题。作为平衡政府与民企对股权变更限制与自由的重要工具,我国PPP模式锁定期制度应发挥消除民企参与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顾虑,确保横向补偿PPP行业形成有效的市场环境。第六章——“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路径”。本章主要讨论对口合作的源流与横向补偿效应、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思路与缺陷,以及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法制化路径。首先,梳理对口合作的源流,抽象其横向补偿效应。在横向补偿中,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不仅可以通过资金、PPP项目方式对横向补偿权予以具体化,还可以结成对口关系,以对口合作机制促成二者间的横向补偿关系。对口合作源于对口支援,但并非仅限于对口支援的适用范畴,将对口合作机制引入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的结对关系中,能够起到横向补偿资源型城市的效应。其次,指出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思路及缺陷。对口合作横向补偿应然效果以“飞地经济”为理论基础,但其应然状态转化为实然状态还须配备可行性路径。当前,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间对口合作主要以中央积极参与和地方主动对接为主要推动力,但存在“领导力与执行力”不足的风险;再次,设计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法制化路径。法制化能够为资源型省市与非资源型省市政府间对口合作提供稳定的领导力与执行力。法制建设的内在逻辑品质是从实践经验出发,发现规范对象的内在规律性、存在使命与本来面目,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须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只有实然与应然的结合才能够理解法制建设对于资源型省市与非资源型省市协调发展战略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对口合作横向补偿效应的法制化是其“领导力与执行力”的长效来源,但地方立法对“对口关系”方互补共赢的规范力度不足,无法胜任该法制化要求,唯有跨区域经济法制建设才能满足对口合作横向补偿效应法制化的客观需要。为此,须在地方协同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国家层面的综合性立法与专门性立法,以便真正落实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间的对口合作横向补偿的实效性。
冯佳[5](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研究说明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张春雨[6](2019)在《压裂液滞留与储层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低渗、超低渗油气田开采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泵入压裂液对储层进行体积压裂改造从而提高采收率,滞留效应和液相聚集效应导致返排缓慢或返排困难,仍有大量压裂液滞留在储层中。滞留压裂液在储层温度、压力、地层矿化水、滞留时间、岩性组成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如降解、吸附、引起孔喉形貌改变等,最终对储层油气运移产生影响。本论文工作基于以上背景,以聚丙烯酰胺(PAM)、瓜胶、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为压裂液主要成分,对压裂液存在形式、吸附规律及对流动阻力影响进行了研究。(1)通过研究温度、矿化度、氧气及降解时间等因素对PAM降解影响,结果表明:无氧环境下PAM几乎不降解,28d粘度保留率仍为97%左右;有氧降解过程受温度、时间及离子类型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降解速率加快,时间越长降解程度越大,降解28d粘度保留率均为7%左右,同条件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比其他离子类型降解缓慢。(2)以天然云母为模板研究了压裂液吸附特性,结果表明:(a)阴离子聚丙烯酰胺以单层吸附为主,并伴有少量双层吸附,单吸附层厚度约为4nm;阳离子及非离子聚丙酰胺在云母表面单层平铺吸附,吸附层厚度分别为0.1-0.2nm和0.3nm;三种离子类型聚丙烯酰胺降解后在云母表面吸附状态与丙烯酰胺单体相似,均以双层吸附为主,单吸附层厚度约为1-2nm。(b)羟丙基瓜胶低浓度(200mg/L)以单层吸附为主,高浓度(2000mg/L)以双层吸附为主,吸附层厚度约为0.6nm;羧甲基羟丙基瓜胶与阳离子瓜胶均以单层吸附为主,吸附层厚度分别约为0.7nm和1.5-2nm。(c)1831低浓度(200mg/L)以单层吸附为主,高浓度(2000mg/L)以双层吸附为主,单吸附层厚度约为3nm。(3)降阻实验研究表明压裂液具有良好的降阻性能:APAM-2(分子量为6.08 X 106)浓度1500mg/L时降阻率可达71.1%,浓度超过1500mg/L降阻率迅速下降,一定浓度范围内(<1500mg/L)符合virk有效滑移假说;1831交联前降阻率2%,交联后降阻率可达50%以上,瓜胶交联前降阻率70%左右,交联后为-27.3%;同条件下降阻性能阳离子型>非离子型>阴离子型。
李卫杰[7](2019)在《X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老龄人口、慢性病发病率的持续增长,以及民众健康意识、医疗支出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医药制造行业的发展充满了机遇。但是,我国制药行业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药品质量和疗效不稳定、部分仿制药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为提升制药行业发展水平,政府部门逐渐加大药品供给侧改革力度,使得制药行业发展环境日益严峻,大量的中小制药企业面临停产整顿或被淘汰出局的风险。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并取得更大的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以X制药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工具,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在外部环境分析部分,利用PEST、战略组、五力模型、EFE矩阵等工具,分析了X制药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产业、市场,以及竞争环境,并对外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其次,在内部环境分析部分,通过分析X制药公司的发展历程、资源和能力、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并运用IFE矩阵,对内部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在内外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确定了公司的战略重点,并对战略的实施阶段、路径和保障措施进行了规划。本文通过对X制药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制药行业的特点和X制药公司的实际情况,为X制药公司确定了三大发展战略:一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创新研发模式、拓宽研发资金来源渠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二是通过研发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品牌形象差异化等途径,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三是通过利用母公司平台优势、行业优惠政策、产业链纵向和横向整合,实施资源整合战略。希望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论能为国内其他类似的制药企业提供参考借鉴,为推动国内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增砖添瓦,尽一份力量。
王雪[8](2019)在《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用药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宠物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宠物诊疗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郑州市的宠物诊疗行业发展迅速,截止2018年宠物诊疗机构已有330多家,其中宠物医院233家,宠物诊所97家,其中郑州市区193家。宠物诊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宠物健康的重视,药品使用环节对于诊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保障宠物诊疗机构行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宠物药品的使用要遵守《兽药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这就要求宠物诊疗机构在经营和使用兽药必须严格遵守条例规定,保证药品质量,确保其安全有效。目前我国宠物诊疗行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药品使用方面较为混乱。为了进一步加强宠物诊疗机构用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于2018年8月-2019年3月对郑州市区146家宠物诊疗机构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到郑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了解了宠物诊疗机构监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执法情况,同时通过与工作人员面对面访谈也获得了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一手资料。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宠物专用药种类偏少、国产药比例较低,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采购途径选择混乱,药房管理人员缺乏资质认证、药品存放方式不尽科学、有效期药品管理乏力,兽医处方笺使用不规范、生物制品使用不规范,执业兽医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宠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工具配置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执业兽医管理制度》、《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宠物药品使用的要求,结合国内外宠物药品使用的经验,以及人医药品使用的先进管理经验,提出规范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的建议和对策即:通过改进兽药注册制度、出台宠物药品研发企业扶持政策来加快宠物专用药的研制;提升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规范宠物诊疗机构的药品采购全过程;设立专门的“执业兽药师”来提升药品存放的科学性;注重执业兽医的管理,提高药品使用操作的规范性:完善宠物药品使用的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工具配制;“互联网+”应用在宠物诊疗机构药品管理的探讨等。
赵晓慧[9](2018)在《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省级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药品加成利润滋生了医疗行业“以药补医”问题的出现,造成了患者就医费用不断升高,极大地打击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取消药品加成,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旨在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促使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2017年8月,河南省全部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自此,已经实施63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在河南省成为历史。本文运用公共财政和利益相关者等相关理论,以“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费用的影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省级医院医疗费用变化为实证案例展开分析研究。采取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大量期刊和学术文章的查阅,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深入学习,梳理了相关理论和概念,构建了河南省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对医疗费用影响的框架,通过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医疗费用结构和医疗费用趋势等相关数据的变化情况以及价格调整和政府财政的补偿情况,反映政策实施对医疗费用影响的现状。并从中总结取消药品后存在医疗服务价格定价不合理;财政补偿不到位;患者就医费用没有真正降低;医院内部管理相对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取消药品加成改革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不足等原因造成。建议政府管理部门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财政补偿,进一步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多举措挤压药品销售利润,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同时还要加强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管理与激励机制:引导医院实施内部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指导医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督促医院不断提升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
黄俊佳[10](2018)在《花生油品质影响因素研究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花生油品质安全问题备受人们关注,特别是酸价、过氧化值和黄曲霉毒素B1超标等问题亟待重视。现针对花生油的生产过程,分析研究花生油品质影响因素,再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汇总,构建质量管理体系,以保障花生油品质安全。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品种花生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测定矮苗红衣、粤油79、湛油75、化州红衣和市售花生5种品种,经过相同条件预处理后压榨提取花生油,进行出油率和理化指标方面的差异性分析和感官评价。发现不同品种的花生出油率、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差异较大。2.原料的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花生仁在不同条件下贮藏,对提取出来的花生油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低温下贮藏的花生,榨出的花生油品质较好,酸价和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明显低于常温贮藏的花生油,过氧化值差异不大。3.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研究微波、焙炒和烘烤3种预处理方法对花生仁出油率和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差异性,并进行了感官评价。研究发现,酸价检测结果在0.70mg/g0.96mg/g之间,微波处理的花生油酸价最低;POV值检测结果在0.10mmoL/kg0.30 mmoL/kg之间,烘烤后的花生油过氧化值最低;出油率检测结果在5.76%27.43%之间,其中微波处理后花生油的出油率最高。通过对花生油的透明度进行鉴别,发现微波处理后的花生油有轻微混浊,其他处理方式所得到的花生油均是清晰透明的。4.花生油微波预处理工艺研究。采取微波预处理方式处理花生仁,探讨微波预处理条件对花生仁出油率和花生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出油率、花生油的POV值和酸价为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得到适宜的微波预处理条件。研究发现,微波预处理花生的最适宜工艺条件为:物料厚度为17.5mm,微波功率密度0.5W/g,微波处理时间4 min。5.不同提取方法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研究浸提和压榨两种提取方式处理花生仁对花生仁出油率和花生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的影响,并进行了感官评价。研究发现提取方式对出油率和POV值有显着影响。综合考虑出油率、酸价、POV值和感官评价,优先选择压榨法提取花生油。6.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研究温度、光照、空气、容器材质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发现花生油的氧化稳定性受温度、光照的影响很大,氧气能加速花生油的氧化,不同材质容器中的花生油,其过氧化值总体上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花生油适宜用玻璃瓶在较低温度下,避光密封保存。以广东省高州市为例,发现影响花生油品质的关键因素是原料、生产加工和成品贮存。花生油生产者需把好原料、生产加工和成品贮存关,才能从源头上有效保障花生油品质安全。最后,通过构建花生油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对花生油生产加工全过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了4个关键控制点分别是原料采购、原料贮存、原料预处理和成品储藏,并制定HACCP计划表和控制措施,供花生油生产者参考,更好把握花生油品质,保障人民群众食用油安全。
二、巩义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义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各领域“拍蝇”力度持续加大(论文提纲范文)
除恶扫黑“扫”掉一群苍蝇 |
对“村霸”行为露头就打 |
大力扑灭医疗领域“苍蝇” |
(2)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制备及杨梅素负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多糖及其酯化改性 |
1.2.1 硫酸化酯化 |
1.2.2 硝酸化酯化 |
1.2.3 磷酸化酯化 |
1.2.4 其他酯化修饰 |
1.3 燕麦β-葡聚糖及其衍生物 |
1.4 两亲性多糖研究进展 |
1.5 杨梅素及其研究进展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性 |
1.6.1 研究目的意义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1.6.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制备及优化 |
2.1 引言 |
2.2 材料及设备 |
2.2.1 原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OGE)的制备 |
2.3.2 OGE的取代度(Degree of substitution,DS)测定 |
2.3.3 OGE制备的单因素试验设计 |
2.3.4 正交试验优化OGE的制备条件 |
2.3.5 OGE的物理特性表征 |
2.3.6 OGE的细胞毒性探究 |
2.3.7 数据处理分析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4.1 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OGE)的制备 |
2.4.2 OGE制备条件的优化 |
2.4.3 OGE的物理性质表征 |
2.4.4 OGE的细胞毒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负载杨梅素的制备探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及设备 |
3.2.1 原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测定杨梅素(Myricetinn,Myr)最佳检测波长及绘制标准曲线 |
3.3.2 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杨梅素的复合物的制备(Myr-OGE) |
3.3.3 Myr-OGE中杨梅素含量的测定(荷载量的测定) |
3.3.4 Myr-OGE制备单因素设计 |
3.3.5 Myr-OGE制备的正交优化实验 |
3.3.6 不同取代度的OGE对LC的影响 |
3.3.7 Myr-OGE的基本物理性质 |
3.3.8 Myr-OGE的稳定性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杨梅素最佳吸收波长及其标准曲线 |
3.4.2 Myr-OGE的制备 |
3.4.3 Myr-OGE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
3.4.4 OGE的取代度对LC的影响 |
3.4.5 Myr-OGE的基本物理性质 |
3.4.6 Myr-OGE的稳定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Myr-OGE的体外抗氧化及体内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及设备 |
4.2.1 原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Myr-OG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3.2 Myr-OGE的体外释药性研究 |
4.3.3 Myr-OGE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下的稳定性 |
4.3.4 Myr-OGE的体内小肠推进情况 |
4.3.5 Myr-OGE的体内肠稳定性 |
4.4 实验结果 |
4.4.1 Myr-OGE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
4.4.2 Myr-OGE的体外释药性 |
4.4.3 Myr-OGE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探究 |
4.4.4 Myr-OGE的肠推进情况 |
4.4.5 Myr-OGE的体内肠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芝麻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表征和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多糖及应用概述 |
1.2.2 植物多糖的分离提取 |
1.2.3 植物多糖的纯化 |
1.2.4 植物多糖的结构表征 |
1.3 芝麻多糖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芝麻皮水溶性多糖的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2.2.1 实验原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中的测定方法 |
2.3.2 水溶性多糖的提纯 |
2.3.3 水溶性多糖的表征 |
2.3.4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1 芝麻皮粗多糖的纯化 |
2.4.2 紫外光谱分析 |
2.4.3 单糖组成 |
2.4.4 分子量分布 |
2.4.5 红外分析 |
2.4.6 甲基化分析 |
2.4.7 核磁图谱分析 |
2.4.8 热重分析 |
2.4.9 形态观察 |
2.4.10 体外抗氧化活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芝麻皮纤维素的分离及微晶纤维素的制备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纤维素的分离纯化 |
3.3.2 微晶纤维素的制备 |
3.3.3 纤维素与微晶纤维素(MCC)的表征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制备过程各阶段得率 |
3.4.2 预处理前后芝麻皮微观形貌变化 |
3.4.3 预处理前后芝麻皮红外分析 |
3.4.4 MCC的电镜分析 |
3.4.5 MCC的红外分析 |
3.4.6 MCC的单糖组成分析 |
3.4.7 MCC的 XRD分析 |
3.4.8 MCC的热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芝麻仁水溶性多糖的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提取与纯化 |
4.3.2 结构表征 |
4.3.3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芝麻仁粗多糖的纯化 |
4.4.2 紫外光谱分析 |
4.4.3 单糖分析 |
4.4.4 分子量分布 |
4.4.5 红外光谱分析 |
4.4.6 甲基化分析 |
4.4.7 核磁分析 |
4.4.8 热重分析 |
4.4.9 形态观察 |
4.4.10 体外抗氧化活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芝麻仁低聚糖的粗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单因素试验 |
5.3.2 提取低聚糖 |
5.3.3 低聚糖的表征 |
5.3.4 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1 单因素试验 |
5.4.2 得率与主要成分 |
5.4.3 单糖分析 |
5.4.4 红外分析 |
5.4.5 分子量分析 |
5.4.6 热重分析 |
5.4.7 形态观察 |
5.4.8 体外抗氧化活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芝麻仁粗纤维的消化特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6.2.1 实验材料 |
6.2.2 主要试剂 |
6.2.3 主要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粗纤维的制备 |
6.3.2 体外消化实验 |
6.3.3 消化前后粗纤维的表征 |
6.3.4 消化液主要成分的检测 |
6.3.5 消化液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检测 |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1 主要成分及糖类组成分析 |
6.4.2 红外分析 |
6.4.3 热重分析 |
6.4.4 形态观察 |
6.4.5 XRD衍射分析 |
6.4.6 消化液成分 |
6.4.7 消化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主要创新 |
第一章 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的演变 |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范畴与问题 |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 |
二、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分布与类型 |
三、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困境与成因分析 |
第二节 补偿机制的分析 |
一、补偿机制的语义分析 |
二、纵向补偿机制与横向补偿机制的区分 |
三、本文语境下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机制的涵义与特征 |
第三节 我国资源型城市补偿机制辩考 |
一、纵向补偿机制的实效与资源型城市的补偿预期不契合 |
二、仅靠市场亦或自愿协商无法驱动横向补偿 |
三、横向补偿法律机制:对市场与自愿协商“不健全”的法律回应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核心构成 |
第一节 由机制到法律机制的蜕变 |
一、机制与法律机制的法理界分 |
二、权利化: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生成的核心步骤 |
第二节 横向补偿权的证成 |
一、横向补偿权存在的必要性 |
二、横向补偿权生成的可行性 |
第三节 横向补偿权的内涵、生成逻辑与权利结构 |
一、横向补偿权的含义与特征 |
二、横向补偿权生成的宪法逻辑 |
三、横向补偿权的权利结构与类型 |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的补偿技术 |
第一节 横向补偿的原则 |
一、区域利益协调原则 |
二、发展成果共享原则 |
三、多元主体参与原则 |
四、比较优势互补原则 |
第二节 横向补偿方式的总体设计 |
一、横向补偿基金先行 |
二、横向补偿PPP项目筑巢引凤 |
三、生产要素的对口合作催动经济振兴 |
第三节 横向补偿标准的设定 |
一、确定横向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 |
二、横向补偿标准的量化方法 |
三、横向补偿标准的量化障碍与创新路径 |
第四章 横向补偿基金的规则体系 |
第一节 补偿资金不足与补偿需求充裕的矛盾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应对思路与缺陷 |
一、国内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理论与实践 |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的缺陷 |
第三节 横向补偿基金的修正路径 |
一、与横向补偿基金相关的立法规范及缺陷 |
二、横向补偿基金中原始资金的来源 |
三、横向补偿基金的用途 |
四、横向补偿基金的运营模式 |
第五章 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引导与规制 |
第一节 PPP模式的横向补偿品质 |
第二节 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审对象 |
一、横向补偿PPP的项目范围、合作类型及具体方案 |
二、横向补偿PPP项目的实施主体 |
三、横向补偿PPP项目的采购方式 |
四、横向补偿PPP项目的评估方式 |
第三节 锁定期制度在横向补偿PPP项目中的重构 |
一、我国PPP锁定期制度的现实缺陷 |
二、锁定期制度在横向补偿PPP项目中的修正 |
第六章 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路径 |
第一节 对口合作的源流及其横向补偿效应 |
一、由对口支援到对口合作的演进 |
二、资源型地区与非资源型地区间的对口合作 |
三、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效应 |
第二节 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思路及缺陷 |
一、对口合作横向补偿的理论基础 |
二、对口合作横向补偿的现实障碍与应对思路 |
三、基本思路的缺陷 |
第三节 对口合作的横向补偿法制化 |
一、省内经济法制的自足与对口区域间协同立法的空白 |
二、区域间协同立法的经验借鉴 |
三、国家层面立法的应有形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5)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
一、受灾区域概况 |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
一、灾荒背景复杂 |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
三、灾害循环相生 |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
一、自然因素 |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
一、对人口的影响 |
二、对经济的影响 |
三、对社会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
二、救灾体制 |
第二节 宣传动员 |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
第三节 筹粮赈灾 |
一、赈济粮款 |
二、组织借粮 |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
第四节 减轻税负 |
一、减免公粮 |
二、减租减息 |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
一、节约募捐 |
二、准备代食 |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
一、救助移民难民 |
二、开展卫生防疫 |
三、处理偷窃问题 |
四、惩治贪污腐败 |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
一、兴修水利 |
二、发展合作社 |
三、开展捕蝗运动 |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
第三节 发展副业 |
一、发展纺织业 |
二、发展家庭副业 |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
一、开展赎地运动 |
二、开展救人运动 |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主要成效 |
一、成功度过灾荒 |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
第二节 主要特点 |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
第三节 现实启示 |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压裂液滞留与储层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体积压裂改造技术 |
1.2.1 水基压裂液性能及主要成分 |
1.2.2 压裂液的返排 |
1.2.3 滞留压裂液对储层的损害 |
1.3 滞留压裂液在储层中存在形式 |
1.3.1 滞留压裂液的降解破胶 |
1.3.2 压裂液在储层的吸附 |
1.3.3 滞留压裂液降阻剂作用特点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滞留压裂液与储层吸附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压裂液空间形态分析 |
2.3.1 滑溜水体系空间形态 |
2.3.2 植物胶体系空间形态 |
2.3.3 表面活性剂体系空间形态 |
2.4 压裂液降解破胶规律 |
2.4.1 浓度对PAM降解的影响 |
2.4.2 分子量对PAM降解的影响 |
2.4.3 温度对PAM降解的影响 |
2.4.4 氧气对PAM降解的影响 |
2.4.5 矿化度对PAM降解的影响 |
2.4.6 离子类型对PAM降解的影响 |
2.5 压裂液在储层中静态吸附特性 |
2.5.1 空白云母表面形貌 |
2.5.2 PAM在云母表面吸附形貌 |
2.5.3 瓜胶在云母表面吸附形貌 |
2.5.4 1831在云母表面吸附形貌 |
2.6 本章小结 |
3 压裂液降阻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分子量的测定 |
3.3.2 降阻溶液的配制 |
3.3.3 降阻率的测定 |
3.3.4 雷诺数的计算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分子量的测定 |
3.4.2 流动状态对降阻性能的影响 |
3.4.3 浓度对降阻性能的影响 |
3.4.4 分子量对降阻性能的影响 |
3.4.5 离子类型对降阻性能的影响 |
3.4.6 空间结构对降阻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7)X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 |
一 法律和政策环境分析 |
二 经济环境分析 |
三 社会和文化环境分析 |
四 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产业与市场 |
一 产业分析 |
二 市场分析 |
第三节 竞争对手分析 |
第四节 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一 外部关键机遇归纳 |
二 外部关键威胁归纳 |
三 EFE矩阵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X公司概况 |
一 X公司发展历程 |
二 公司组织架构 |
三 公司主要产品类别 |
第二节 产品与技术 |
一 产品分析(波士顿矩阵分析) |
二 技术分析 |
第三节 资源与能力 |
一 人力资源 |
二 财务资源 |
三 研发能力 |
四 制造能力 |
五 营销能力 |
六 企业文化 |
第四节 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
一 内部关键优势归纳 |
二 内部关键劣势归纳 |
三 IFE矩阵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战略选择与实施 |
第一节 SWOT分析 |
第二节 战略选择 |
一 使命与愿景 |
二 战略目标 |
三 战略重点 |
第三节 战略实施 |
一 实施阶段 |
二 实施路径 |
第四节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一 组织变革 |
二 人力资源管理 |
三 生产管理体系 |
四 市场营销管理 |
五 信息化建设 |
六 企业文化建设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的工作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用药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相关概念 |
1.1.2.1 宠物 |
1.1.2.2 兽药 |
1.1.2.3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
1.1.2.4 兽医 |
1.1.2.5 执业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 |
1.1.2.6 兽药监督管理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保障宠物诊疗用药安全 |
1.2.2.2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
1.2.2.3 促进宠物诊疗行业健康发展 |
1.3 国内外宠物药品使用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宠物药品使用管理现状 |
1.3.2 国内宠物药品使用管理现状 |
1.3.2.1 省内外宠物药品使用管理经验 |
1.3.2.2 郑州市宠物药品使用管理现状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图书馆书籍资源 |
3.1.2 电子数据库资源 |
3.1.3 网络资源 |
3.1.4 相关管理部门资料 |
3.1.5 实地调研资料 |
3.2 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研法 |
3.2.3 访谈调研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样本调查基本情况 |
4.2 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现状 |
4.2.1 药品种类现状 |
4.2.1.1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
4.2.1.2 国产药与进口药 |
4.2.1.3 临床用药种类 |
4.2.2 药品采购现状 |
4.2.2.1 药品采购人员现状 |
4.2.2.2 药品采购途径选择现状 |
4.2.2.3 药品验收方法和程序现状 |
4.2.2.4 药品购销记录现状 |
4.2.3 药品存放现状 |
4.2.3.1 药房管理人员现状 |
4.2.3.2 药房硬件设施现状 |
4.2.3.3 药房环境卫生现状 |
4.2.3.4 药品存放方式现状 |
4.2.3.5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现状 |
4.2.3.6 入库出库管理现状 |
4.2.4 药品使用规范现状 |
4.2.4.1 兽医处方笺使用、保存现状 |
4.2.4.2 药物配制及用药操作现状 |
4.2.4.3 用药选择依据现状 |
4.2.4.4 药品用量控制现状 |
4.2.4.5 生物制品使用现状 |
4.2.5 执业兽医现状 |
4.2.5.1 执业兽医基本情况现状 |
4.2.5.2 执业兽医继续教育现状 |
4.2.6 用药监管现状 |
4.2.6.1 宠物诊疗机构用药法律法规状况 |
4.2.6.2 执法人员状况 |
4.2.6.3 执法工具配置状况 |
4.2.6.4 执法工作内容现状 |
4.2.6.5 执法效果现状 |
4.3 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 药品种类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1.1 宠物专用药种类偏少 |
4.3.1.2 国产药比例较低 |
4.3.2 药品采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2.1 药品采购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
4.3.2.2 采购途径选择混乱 |
4.3.2.3 采购验收方法和程序不规范 |
4.3.2.4 药品购销记录管理不规范 |
4.3.3 药品存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3.1 药房管理人员缺乏资质认证,专业性低 |
4.3.3.2 药房硬件设施配套不全 |
4.3.3.3 药房环境卫生差 |
4.3.3.4 药品存放方式不尽科学 |
4.3.3.5 有效期药品的管理乏力 |
4.3.3.6 药品入库出库管理不善 |
4.3.4 药品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4.1 兽医处方笺使用保存不规范 |
4.3.4.2 药物配制及操作不专业,缺乏科学性 |
4.3.4.3 用药选择依据不合理 |
4.3.4.4 药品用量控制较为混乱 |
4.3.4.5 生物制品使用不规范 |
4.3.5 执业兽医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5.1 执业兽医缺乏继续教育,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
4.3.5.2 执业兽医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3.5.3 执业兽医监管执法尚存不足 |
4.3.6 药品使用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6.1 宠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4.3.6.2 执法人员数量不足 |
4.3.6.3 执法工具配置不高,执法技术有待提高 |
4.3.6.4 执法工作机制不健全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宠物诊疗机构药品使用的建议 |
5.1.1 加快宠物专用药的研制 |
5.1.1.1 改进兽药注册制度,加快宠物专用药注册 |
5.1.1.2 加快出台宠物药品研发企业扶持政策 |
5.1.2 制定宠物诊疗行业发展规划 |
5.1.3 加强药品采购的管理 |
5.1.3.1 提升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 |
5.1.3.2 规范采购流程,严把质量关 |
5.1.4 加强药品存放的管理 |
5.1.4.1 加强药房管理人员资质认证,设立专门的“执业兽药师” |
5.1.4.2 加大对药房的设施投入 |
5.1.4.3 充分完善药品的管理制度 |
5.1.5 注重执业兽医的管理,提升药品使用的科学性 |
5.1.5.1 加强执业兽医的继续教育,打造专业化团队 |
5.1.5.2 完善执业兽医相关法律法规 |
5.1.5.3 加强执业兽医的监管力度,规范从业行为 |
5.1.5.4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自身管理 |
5.2 宠物诊疗机构用药监管的建议 |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监管有法可依 |
5.2.2 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工作能动性 |
5.2.3 加大执法经费投入,提高监管水平 |
5.2.4 健全执法人员责任追究制度 |
5.2.5 “互联网+”应用在宠物诊疗机构药品管理的探讨 |
5.2.5.1 必要性 |
5.2.5.2 可行性 |
5.2.5.3 具体实施办法 |
6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9)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省级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文献综述 |
2、文献评析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与定义 |
1、药品加成政策 |
2、医疗服务价格 |
3、公立医院公益性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财政理论 |
2、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
三、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实施现状 |
(一)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河南省的实施概况 |
1、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
2、改变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
(二)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费用结构的影响 |
1、对门诊医疗费用结构的影响 |
2、对住院医疗费用结构的影响 |
3、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
(三)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费用变化趋势的影响 |
1、对门诊医疗费用变化趋势的影响 |
2、对住院医疗费用变化趋势的影响 |
(四)取消药品加成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情况 |
四、取消药品加成实施中的问题及原因 |
(一)改革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 |
1、医疗服务价格定价不合理 |
2、财政补偿不到位 |
(二)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不足 |
1、患者就医费用没有真正降低 |
2、医院内部管理相对落后 |
五、完善取消药品加成配套措施的对策建议 |
(一)落实政府部门主体责任 |
1、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
2、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财政补偿 |
3、进一步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 |
4、完善药品招标采购机制 |
5、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 |
(二)强化对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管理与激励机制 |
1、引导医院实施内部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 |
2、指导医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 |
3、督促医院不断提升医疗质量,规范诊疗行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花生油品质影响因素研究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花生油品质现状 |
1.2.1 花生油概述 |
1.2.2 花生油品质指标 |
1.2.3 原料花生研究 |
1.2.4 花生油品质安全问题 |
1.3 花生油生产工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花生油生产工艺现状 |
1.3.2 国内花生油生产工艺现状 |
1.4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主要仪器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花生油的提取 |
2.2.2 不同品种花生的对比试验 |
2.2.3 原料花生仁不同贮藏条件的对比试验 |
2.2.4 原料花生仁的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比试验 |
2.2.5 花生仁的微波预处理工艺研究 |
2.2.6 花生油不同提取方法的对比试验 |
2.2.7 花生油在不同条件下贮藏的对比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生不同品种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2 原料的不同贮藏条件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4 花生油微波预处理工艺研究 |
3.4.1 微波功率密度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
3.4.2 微波作用时间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4.3 物料厚度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4.4 微波预处理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3.5 不同提取方式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提取方式对花生出油率的影响 |
3.5.2 不同提取方式对花生油理化指标的影响 |
3.6 花生油的贮藏条件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 |
3.6.1 温度对花生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3.6.2 光照对花生籽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3.6.3 空气对花生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3.6.4 容器材质对花生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
3.7 花生油产品的品质分析——以高州市作坊式花生油为例 |
3.7.1 高州市花生油的品质指标测定情况 |
3.7.2 高州市作坊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及超标的原因分析 |
3.7.3 作坊式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1超标的原因分析 |
3.7.4 作坊式花生油酸价等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情况 |
3.8 HACCP体系建立 |
3.8.1 压榨花生油生产工艺 |
3.8.2 制作危害分析表 |
3.8.3 关键控制点(CCP)分析 |
3.8.4 关键控制点控制措施 |
3.8.5 做好HACCP系统运转的验证和记录保存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花生油消费前景探讨 |
4.2.2 花生油品质外部因素影响探讨 |
4.2.3 加强政府监管的建议 |
5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巩义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各领域“拍蝇”力度持续加大[J]. 本刊记者. 清风, 2021(11)
- [2]燕麦β-葡聚糖硬脂酸酯的制备及杨梅素负载性能研究[D]. 杨维宇. 南昌大学, 2020(01)
- [3]芝麻多糖的分级提取、结构表征和功能性研究[D]. 张润阳.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2)
- [4]资源型城市横向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 曹书.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压裂液滞留与储层作用机理研究[D]. 张春雨.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7]X制药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卫杰. 郑州大学, 2019(08)
- [8]郑州市宠物诊疗机构用药现状调查研究[D]. 王雪.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9]取消药品加成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 ——以河南省省级医院为例[D]. 赵晓慧. 郑州大学, 2018(03)
- [10]花生油品质影响因素研究及质量管理体系建立[D]. 黄俊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