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评价与维修(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基于LTPP检测数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国有着十分优越的发展前景,抗滑性能是表征水泥混凝土路面工作性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研究,大多数是采用室内试验模拟的方法,从路面的宏微观构造去研究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我国没有抗滑性能的长期变化追踪体系、缺乏长年的有关路面抗滑能力、事故发生率等检测与统计数据,因此很难全面深入地研究在真实的路面服役环境中,在路面本身材料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交通荷载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路面的抗滑性能的变化趋势。本文借助美国LTPP数据库中有关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数据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抗滑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从轮胎-路面相互作用角度出发,研究分析了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路面抗滑性能预测模型:Penn State模型、Rado模型和PIARC模型,将轮胎和路面间的相互作用力总结为四种力,明确了路面抗滑性能的产生机理。(2)通过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机理的理论分析,并考虑到现实中路面服役环境的复杂性,提出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诸多因素,从美国LTPP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因素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相关性分析,依据相关性系数的高低筛选出影响路面抗滑性能的主要参数,并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数据库。(3)基于MATLAB软件,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多元非线性拟合的能力及构建好的数据库,将路面的抗滑性能值作为唯一的输出层,将各影响因素作为输入层建立了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了路面抗滑性能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4)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路面抗滑性能测量方法,建立了中美路面抗滑性能指标与的转化关系式;通过对已有关于路面抗滑性能与事故率的成果及国外的路面抗滑性能管理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得出了美国路面抗滑性能指标的评价标准,利用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预测数据,得出了与的转化关系式,然后结合与的转化关系式,最终得出了我国路面抗滑性能指标评价标准,并利用成果对我国有关路面抗滑性能的设计规范与评定标准进行了评价。
陈定辉[2](2020)在《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在白改黑路面防裂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水泥混凝土路面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路面就会出现许多病害,裂缝就是其中的一项主要病害,在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白改黑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些裂缝又会很快反射到新铺筑的沥青混凝土面层上,减低路面的使用寿命。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是一种通过吸收裂缝尖端的集中应力来延缓反射裂缝扩展的功能材料,目前国内对它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路用性能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首先通过室内试验对纤维封层的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板带拉伸试验以抗拉强度作为评价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的指标,根据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乳化沥青用量、纤维用量以及纤维长度对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橡胶沥青的用量对应力吸收层的抗拉性能影响最大,其次是纤维用量,纤维长度对应力吸收层抗拉强度的影响最小。由于该应力吸收层作为一种中间层铺筑在面层和基层之间,因此它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层间结合能力,通过制作含有应力吸收层的复合试件,采用层间剪切试验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层间结合能力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橡胶沥青用量对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碎石用量,然后是纤维用量,纤维长度对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最小。同时,本文还选取了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稀浆封层和纤维增强乳化沥青应力吸收层这几种应力吸收层材料,通过滚动疲劳加载试验与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疲劳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得出在4种应力吸收层中,稀浆封层防治反射裂缝初裂的效果稍好,纤维增强乳化沥青应力吸收层在延缓裂缝扩展时的性能就更优,而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在防治裂缝的产生以及延缓裂缝的扩展方面均表现出优良的效果。然后通过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对设置有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路面结构其阻裂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路面结构在不同应力吸收层模量、不同应力吸收层厚度、不同轴载大小、不同面层模量和厚度条件下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大小,根据应力强度因子大小分析不同因素对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的影响。最后结合实体工程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施工工艺进行了介绍并给出了施工注意事项,同时对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了分析,结论得出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是一种很经济的防治反射裂缝的材料。
涂珊珊[3](2020)在《机场道面运维管理系统的GIS多维开发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expansion of air transportation needs,the construction of airports has also maintained a high level;however,the performance of pavement will gradually decrease,for the service time of pavement increase.If not be handled properly,such pavement disease will certainly affect the safe operation of aircrafts.At the same time,a reasonable time schedule is also essential for the maintenance and repair of large-scale airport pavement,which,makes it indispensable of develop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intenance plan in advance.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some airports still use backward paperbased pavement management methods and rarely resort to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so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and intelligence of airport pav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 remains rather urgent.For the purpose of airport pavement operation management,this paper will base on the daily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process of airport pavement,using 2D and3 D GIS technology as a platform to graph airport pavement information,which will include functions such as pav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performance prediction,disease display and maintenance decision-making etc.in order to provide managers with a fast and visual operation process through which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airport pavement will be largely improved.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First of all,comprehensively introducing the research background,the status of airport 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s over the world,pave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performance prediction;then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IS technology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is technology to further determine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direction.By studying the application of GIS in digital cities,highways,and airports,and starting from the airport pavement management requirements,the overall design plan of the system based on GIS technology is further proposed.While fixing the goals and principles of system designing,this program describes the overall system framework and functional modules of each part,and determines the system platform configuration,appearance,and security.Secondly,in line with the airport pavement data management requirements,this paper will design the airport pavement zoning process as an airport pavement position reference system to manage airport spatial data and attribute data.At the same time,the method and content of data collection are introduced,and a multi-dimensional GIS airport pavement database is designed.Designing the airport pavement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vement damage,structure,function and remaining life.At the same time,the ACN-PCN evaluation process will also be introduced to quickly determine whether the road surface is seaworthy.The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influenc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rport pavement,using US PAVER system as a reference to determine the method and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prediction model.Finally,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IS technology,the display scheme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road surface performance diseases are determined.For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two-dimensional grading colors and heat maps are mainly used.For the diseases,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methods are used to retain the length,width and depth of the disease etc.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irport pavem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each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system maintenance countermeasure library and daily operation content were determined.
龙景彪[4](2020)在《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时机决策指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如今,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日渐紧密,导致高速公路承担着国家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随着高速公路通车年限的延长,路面在多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产生病害甚至大面积蔓延,为了不影响路面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需加强路面养护管理工作。而当前,针对高速公路大修时机的确定暂没有一套明确的规定,导致大修时机决策已经成为高速公路管理者急需面对的课题。本文以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大数据统计分析等多方法相结合,对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研究了水泥路面历年路况指标变化及病害分布情况;并在路况和病害数据的基础上,应用“余弦”模型对路况衰减进行拟合和预测,且研究换板措施对水泥路面的影响模型。(2)在对路况指标代表性、精确性及简易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DBL和RQI指标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的主要分析指标;并利用Bootstrap分析技术估计两指标的大修阈值置信区间,且提供路面大修路况指标评分计算方法;再以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理论为前提,根据实际情况简化费用分析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出经济性指标的大修区间,提供路面大修经济性指标评分计算方法。(3)利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路况指标和经济性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处理,建立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判定的综合评分体系;并通过正态分布估计大修综合评分的阈值。结合大修时机综合评判体系,对2019年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进行大修紧迫性决策。本文研究过程中,实际调查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提出的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时机决策体系为水泥路面大修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以规范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大修工程,且为湖南省同类型高速公路的大修提供参考指导意义。
井彩霞[5](2019)在《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公路建设事关千家万户,关系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根本利益,也是通往城市的人员及商品流动的基础通道,农村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内能耗及排放总量巨大,影响着我国公路节能减排的整体实施效果。论文研究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寿命周期内对环境造成影响,选取内蒙古地区三种典型路面结构,进行了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的能耗与碳排放测算,并结合环境评价模型对典型路面结构进行了比选,为内蒙古地区绿色农村公路及“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论文分析了LCA方法工程应用基本理论,查阅了LCA在公路工程领域内的相关应用,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村公路寿命周期内筑路材料生产、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运营养护、改建拆除四个阶段消耗影响因素,确定能耗计算范围,选取1km长的农村公路为单元,利用实际工程的清单用量,建立计算模型,测算结果表明模型合理正确。筑路材料生产阶段是农村公路建设期能耗最高、排放最多的阶段;由于水泥掺量较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三种路面结构中总能耗最高,但在综合考虑三种路面结构的服役寿命后,砂石路面能耗最大,水泥路面能耗最小。论文采用环境设计提出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对三种路面结构在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内排放的废气划分为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以及酸化四类环境影响,运用标准化统一了四类环境影响中代表气体的量纲,通过加权将四类环境影响统一量纲,得出了三种路面结构的环境影响值并综合了服役寿命。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路面;农村公路在全寿命周期内会增加上述四种环境影响发生的概率,其中光化学烟雾发生的风险最高。农村公路采用水泥路面最为环保,其施工工艺相对简单,便于小体量施工,通过更先进的技术手段降低水泥生产能耗与排放,可进一步降低环境影响。
孟大勇[6](2019)在《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文中研究指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其路面性能逐渐下降,需要进行处治和养护。目前采用加铺沥青混凝土层的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处治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原路面材料及其残余强度,同时显着提高其路面使用性能。但由于旧水泥混凝土板与沥青面层之间性能差异的巨大性,导致基层的路面病害很容易反射到面层上,形成路面病害。目前的研究面临着多方面的空白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首先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其次,以实际工程为基础,研究了旧水泥砼路面使用状况评价与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路面破损调查、探地雷达调查、承载能力检测以及结构参数检测等内容。针对检测评价结果,开展了旧水泥砼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的研究,分析了典型病害的处理方法,并且进行了多方式的加固修复效果评价。结合处理方法,论文进行了旧水泥砼加铺沥青混凝土的结构设计。首先确定了罩面结构的最不利加载方式,然后分析了原水泥砼板、原路面基层以及土基结构对罩面层中应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罩面结构的罩面厚度和罩面层模量以及新旧结构层层间接触条件的影响分析。同时,开展了白加黑的材料设计研究。分析旧水泥砼板处理方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随后进行了罩面层的材料设计和性能分析。针对界面层进行材料性能分析和选用标准研究。最后,通过试验段,跟踪路面处治后的病害发展情况,评价处治效果。
张强[7](2019)在《水泥路面错台演化规律与养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错台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之一,其严重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加速路面结构破坏、降低路面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缩短道路使用寿命以及增大道路养护成本。为了在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养护过程中有效控制错台,就必须全面把握错台的演化规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应明确错台的具体养护措施和评价养护效果的方法。我国路面管理系统缺乏足量的水泥路面错台实测数据,无法深入的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演化规律开展相关研究,而美国长期路面性能(LTPP)数据库中包含大量可以应用于错台研究的道路实测数据。虽然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气候条件、环境、路面结构类型等因素与美国有所差异,但是错台的发展机理存在着一定的客观性和相似性。因此,本文在美国LTPP数据库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开展在不同气候区域条件下,不同影响因素对水泥路面错台演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利用多水平模型方法建立了错台的演化规律模型,并进一步明确不同错台量的具体养护措施以及评价错台养护效果的方法,这对于全面掌握错台演化规律和研究我国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养护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病害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是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发展机理及影响因素。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发展机理主要经过三个过程:(1)传荷能力降低的过程,(2)自由水入侵的过程,(3)行车荷载和水的综合作用过程;重点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影响因素:设计因素(传力杆、面板、基层抗冲刷能力、排水等)、结构因素(施工、养护等)以及行车荷载和环境因素。第二是分析LTPP数据库及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建设情况。首先,从LTPP数据库产生的背景、所要实现的目标、项目构成、数据库构成以及试验区段构成五个方面对美国LTPP数据库进行总结,并分析本文研究数据库的选择。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现有的路面错台预测模型确定本文所考虑的路龄、交通量、设计因素(板长、板厚、传力杆、排水、基层抗冲刷能力);按照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把全美分为干燥冰冻地区、湿润冰冻地区、干燥非冰冻地区以及湿润非冰冻地区四个不同气候区域。最后,在四个气候区域的基础上对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建设情况进行统计、计算和总结。第三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演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多水平模型方法,研究不同气候区域内(湿润冰冻地区、干燥冰冻地区、湿润非冰冻地区以及干燥非冰冻地区)的路龄、交通量、设计因素(板长、板厚、传力杆、排水、基层抗冲刷能力)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发展的影响规律,并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进行了排序。第四是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养护措施以及养护效果进行研究。首先,对水泥混凝土路面不同等级错台量的具体养护措施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效果—费用比法对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的最佳养护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了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最佳养护效果的计算模型以及养护措施-养护成本-指标性能-延续寿命分析模型,得出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不同养护措施之间的指标对比;最后,设计了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养护管理调查问卷,对道路养护部门的养护工程师进行问卷调查,他们结合实际养护经验以及案例给出了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每种养护措施的效果、成本以及延续寿命的对比。
史纪村[8](2019)在《可持续发展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相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不断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网已成规模,逐渐形成从建设为主向养护维修管理为主的过渡阶段。如何分配和使用有限的资金,使路网保持较高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以体现可持续性;针对可持续路网,如何优选养护措施,才能使其相对效率最高;优选的养护措施该如何控制才能保证其稳定和耐久性能,这三方面是当前实现道路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道路结构、气候条件、交通荷载、养护水平及路龄等差异,路网中的道路将处于不同的技术状况水平,短期内一次性将路网内技术状况为差的路段改造提升为优良状况,既无充足的技术队伍保障也难得到足够的经济支持,而传统最差路段优先处治方法,错过了优良路段的养护时机,造成路网中较差路段和所需养护资金均急剧增加;其次,对选定的养护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必要对路段实际养护过程的效率进行评价研究,优选出相对有效的养护措施;另外养护工艺实施后与原路面粘附性能、养护工艺对交通荷载、自然环境等适应性缺乏系统研究而产生剥落、泛油等病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预防性养护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实现国省干线道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次从路网的可持续、养护措施的相对高效、实施养护措施的稳定和耐久性三个层面开展道路可持续发展研究。历时4年,采用路况无损检测设备对广州市和佛山市共计1万余车道·公里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状况进行检测,对123个连续交通量观测站的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对3万组路面性能数据进行预测,开展了400多组室内渗水与温差试验,采用红外渗水性能现场检测路面130万㎡、612组现场渗水试验对比,分多次铺筑90万㎡微表处试验段。通过研究,路网技术状况得以提升、资金利用率提高、人工及机械设备年度差异降低、对路段实施的养护措施实现相对有效,养护工艺稳定性和耐久性提高,从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道路可持性发展。论文研究得出如下创新成果:1.基于道路资产保值理论与实践,研发了网级路面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方法。揭示路网剩余服务寿命RSL衰减规律与剩余服务时段RSI的分布特征,开发基于剩余服务时段RSI分布均衡、养护年度资金及工作量均衡的道路养护技术,解决“差路优先修”的被动养护、依靠主观及经验分配年度养护资金等技术难题。2.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进行了养护措施效率评估决策,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效率评估模型,基于相对有效性理念,通过量化评估各路段投入要素的利用率或产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制定相对有效的路面养护策略,实现对路面养护决策效果的科学评价与合理的养护策略决策。3.创建道路养护相容性控制方法与技术,突破了工程应用瓶颈。开发基于道路表面温差的原路面渗水特征评价技术,揭示路表面空隙中的水分与养护措施寿命耦合衰变机制,研发养护工艺与交通荷载和环境特性匹配协调的实验与性能控制方法,试验段工程应用及优化表明,预防性养护技术突破了以经验为主的养护材料选择与控制现状,解决养护工艺易剥落、稳定性及耐久性差等难题实现了养护措施相容性,从项目级实现可持续发展。4.研发了将概率统计与经验模型相结合的路面使用性能衰减指标与方法。以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为指标,运用概率统计方法,按照不同路面结构和交通荷载计算得出路面性能反S衰变模型,提出实施养护措施对路面性能改善的方法,实现道路养护的动态决策,解决了在路网历史检测数据量少、不确定性因素多等条件时的性能衰变预测问题。
刘皓[9](2019)在《沥青路面装配式快速维修层间粘结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沥青路面装配式快速维修技术中修补块与下承层高质量粘结和找平,粘结材料需在不同温度、不同界面潮湿度与不同粗糙度条件下和多种路面材料具备良好抗剪切破坏性能;为降低施工难点及快速找平通车,粘结材料施工时具有一定的初凝时间,强度迅速增长,养护时间短等性能要求。本文自制一种快硬高强BET环氧胶粘剂,在路面层间粘结材料和环氧胶粘剂使用性能要求基础上结合装配式快速维修技术施工特点及施工现场调研提出BET胶粘剂技术要求,通过层间剪切、层间拉拔和弯曲变形等一系列试验确定其各组分用量,选取拉剪、拉拔及弯曲试验测量胶粘剂其剪切强度、拉拔强度、弯曲性能和贮存时间。本文采取层间剪切、层间拉拔和粘度试验对BET胶粘剂路用性能和施工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BET胶粘剂和多种路面界面材料在60℃,不同界面接触条件(潮湿度、粗糙度)和长时间路表水浸泡条件下具备良好的抗剪切破坏性能;结合初凝时间及养护时间综合考虑,推荐施工温度为25℃~35℃;通过对A、B组分提前预热,可解决25℃养护时间偏长问题,综合初凝时间和养护时间考虑,预热温度选为50~60℃。本研究组为节约维修成本,在BET胶粘剂基础上进行性能改性得到环氧砂浆胶结料,通过层间剪切试验、抗压试验和抗折试验初步确定环氧砂浆胶砂比为3:1,选用层间剪切试验和收缩变形试验对自制环氧砂浆路用性能和施工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自制环氧砂浆在60℃及复杂的界面接触条件下和多种路面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剪切破坏性能,且不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变形;结合初凝时间及养护时间综合考虑,推荐施工温度在30~35℃以上,为沥青路面装配式快速维修层间粘结材料提供选择。
赵倩倩[10](2019)在《基于MEPDG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混凝土路面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交通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会出现各种类型的病害,低温多雪和极端气候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有其特殊性。气候变化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影响的研究已有诸多报导,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也已形成规范,但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状况评定的研究成果却鲜有报道。为了体现极端气候特点,补充完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适用于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养护管理系统,选定了 7条季冻区典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公路,对其技术状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调查了路段交通量、气候状况、路面使用性能和结构性能,分析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研究提出适用于季冻区的评价指标;利用有限元分析了路面板脱空位置、脱空面积和脱空深度对混凝土板变形的影响,研究不同传荷能力和脱空面积下,板边与板中弯沉差、板角与板中弯沉差,分析弯沉差与路面板底脱空的关系,利用室内模拟试验和现场钻芯取样进行验证;用MATLAB创建SOM神经网络,以季冻区典型路段路面技术状况指标作为SOM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及识别样本,将样本进行归一化处理,调整包括训练步数和学习速率在内的网络各项参数,研究确定评价指标最佳权值;以MEPDG理论为基础,将气候和交通量作为重要参数对IRI预测模型权值进行修正,拟合因变量DBL与自变量CRK、SF的相关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利用HTML、CSS、javaScrip和jQuery等语言研究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路面性能预测、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养护和报表处理等功能的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当PCI、RQI和SRI中的一个或几个指标评价结果处于次时,说明路面结构破损严重,仅用使用性能指标无法反映实际的路面技术状况,在已有评价系统基础上,增加板底脱空、传荷能力和结构强度三个结构性能指标进行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更加符合实际状况;针对水泥混凝土板不同的传荷能力,提出了利用落锤式弯沉仪检测结果判定季冻区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的标准;利用SOM神经网络训练确定了增加结构性能评价指标后的季冻区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模型各指标的权值,PCI 的为 0.36、RQI 的为 0.29、SRI 的为 0.08、PSSI 的为 0.08、TK 的为 0.07 和 KJ的为0.12;利用SPSS软件,建立了 IRI修正预测模型和DBL预测模型,模型的决定性系数方差贡献率均在90%以上,说明拟合程度高,两个模型的经验值残差和回归标准化残差都符合正态分布,新建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已有模型。开发了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功能齐全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可确定合理的养护时机、适用的养护对策。研究结果可为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评价与维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评价与维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TPP检测数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现场调查法 |
1.2.2 室内模拟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路面抗滑机理分析 |
2.1 轮胎与路面作用机理简介 |
2.1.1 经典摩擦定律 |
2.1.2 轮胎与路面间摩擦力的构成 |
2.1.3 轮胎与路面作用模型简介 |
2.2 湿润状态下轮胎与路面间的摩擦力 |
2.2.1 路面湿润状态下轮胎与路面的接触形式 |
2.2.2 轮胎“水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 轮胎与路面间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
2.3.1 道路本身方面 |
2.3.2 车辆本身方面 |
2.3.3 外界环境方面 |
2.4 本章小结 |
3 路面抗滑性能数据库构建 |
3.1 LTPP数据库简介 |
3.2 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数据库构建 |
3.2.1 数据提取 |
3.2.2 数据预处理 |
3.2.3 路面抗滑性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路面抗滑性能预测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
4.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史 |
4.2 BP神经网络简介 |
4.3 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3.1 花岗岩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3.2 石灰岩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4 路面抗滑性能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敏感性分析 |
4.4.1 花岗岩混凝土神经网络模型敏感性分析 |
4.4.2 石灰岩混凝土神经网络模型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美路面抗滑性能指标联系及我国路面抗滑标准评价研究 |
5.1 中美路面抗滑性能指标联系 |
5.2 我国路面抗滑性能标准评价 |
5.2.1 国外的路面抗滑性能标准 |
5.2.2 我国的路面抗滑性能标准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在白改黑路面防裂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路用性能研究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面层材料 |
2.1.2 应力吸收层材料 |
2.1.3 刚性基层材料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1 板带拉伸试验 |
2.2.2 层间剪切试验 |
2.2.3 滚动荷载疲劳试验 |
2.3 试件制备 |
2.3.1 纤维沥青板带试件制备方法 |
2.3.2 层间剪切试件制备方法 |
2.3.3 滚动荷载试件制备方法 |
2.4 试验方法 |
2.4.1 板带拉伸试验方法 |
2.4.2 层间剪切试验方法 |
2.4.3 滚动疲劳荷载试验方法 |
2.5 路用性能评价指标 |
2.5.1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阻裂性能评价指标 |
2.5.2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层间结合性能评价指标 |
2.5.3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应力吸收层疲劳性能评价指标 |
2.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1 板带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2 层间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
2.6.3 滚动荷载疲劳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路面阻裂力学行为分析 |
3.1 断裂力学理论 |
3.1.1 裂缝的开裂模式 |
3.1.2 应力强度因子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1 基本假定 |
3.2.2 模型几何参数与材料参数 |
3.2.3 动态荷载的施加 |
3.3 不同因素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1 应力吸收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2 汽车轴载对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3 面层厚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3.4 面层模量对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4.1 全寿命周期成本 |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
4.1.2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理论 |
4.1.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方法 |
4.2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运用 |
4.2.1 参数设置 |
4.2.2 折现方法 |
4.3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
4.3.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
4.3.2 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路的施工工艺及方法 |
5.1 试验路工程概况及铺筑 |
5.1.1 实体工程概况 |
5.1.2 试验路段改造方案 |
5.2 施工工艺流程 |
5.2.1 施工准备 |
5.2.2 施工工艺及方法 |
5.2.3 施工质量检测 |
5.2.4 注意事项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机场道面运维管理系统的GIS多维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机场道面管理系统的研究 |
1.2.2 道面性能评价研究 |
1.2.3 性能预测研究 |
1.2.4 GIS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
1.3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多维GIS的机场道面管理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2.1.1 GIS在数字城市管理和公路路面管理中的应用 |
2.1.2 GIS在机场道面管理中的应用 |
2.2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系统设计原则 |
2.3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2.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2.3.3 软件平台配置 |
2.3.4 系统外观设计 |
2.3.5 系统安全性设计 |
2.3.6 系统扩展性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场道面管理系统数据准备 |
3.1 机场道面分区 |
3.1.1 机场道面分区的目的 |
3.1.2 传统机场道面分区的方法 |
3.1.3 聚类分析划分方法 |
3.1.4 改进道面划分流程及注意事项 |
3.2 道面管理数据采集 |
3.2.1 道面基础数据 |
3.2.2 道面几何尺寸及地形数据 |
3.2.3 道面状况调查检测数据 |
3.2.4 道面养护维修历史数据 |
3.3 基于多维GIS的机场道面数据库设计 |
3.3.1 数据库建库原则 |
3.3.2 空间数据中图层作用和划分 |
3.3.3 数据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面性能评价与预测研究 |
4.1 机场道面评价体系 |
4.1.1 机场道面破损状况评价 |
4.1.2 结构性能评价 |
4.1.3 功能性能评价 |
4.1.4 道面剩余寿命预估 |
4.1.5 道面使用性能综合评价模型 |
4.2 机场道面性能确定型预测模型 |
4.2.1 确定影响因素 |
4.2.2 确定预测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维GIS的机场道面性能展示与养护对策研究 |
5.1 道面性能病害二三维可视化展示研究 |
5.1.1 道面模型建立 |
5.1.2 道面指标性能展示方法 |
5.1.3 道面病害展示手段 |
5.2 系统道面养护对策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时机决策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衡枣高速公路水泥路面路况分析及衰变预测模型 |
2.1 项目概况 |
2.2 路况调查及分析 |
2.3 路面病害调查及分析 |
2.4 路面使用性能衰减特征分析 |
2.5 中修换板措施对水泥路面的影响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ootstrap技术的大修时机决策路况指标研究 |
3.1 已大修路段路况调查分析 |
3.2 大修时机判定路况指标的优选 |
3.3 大修时机决策路况指标影响分析 |
3.4 基于Bootstrap技术的路况指标大修阈值置信区间估计 |
3.5 路面大修路况指标评分计算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全寿命费用分析的大修时机决策经济评价指标研究 |
4.1 经济性指标对大修时机决策影响分析 |
4.2 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方法的计算 |
4.3 路面大修经济性指标评分计算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修时机决策评判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
5.1 其他因素对大修时机评判体系的影响分析 |
5.2 基于AHP方法的大修时机评判体系的建立 |
5.3 大修时机综合评判体系的建立 |
5.4 基于正态分布的大修综合评分阈值计算 |
5.5 基于衡枣高速公路的大修时机决策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能源及排放测算方法现状 |
1.2.2 LCA研究现状 |
1.2.3 LCA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全寿命周期及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基础理论 |
2.1 寿命周期定义 |
2.2 方法论与技术框架 |
2.2.1 目的和范围确定 |
2.2.2 清单分析 |
2.2.3 影响评价 |
2.2.4 全寿命周期解释 |
2.3 全寿命周期评价的优点与局限 |
2.3.1 优点 |
2.3.2 局限性 |
2.4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基础理论 |
2.4.1 对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
2.4.2 清单分析 |
2.4.3 影响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筑路材料环境负荷清单研究 |
3.1 能源系统清单 |
3.2 筑路材料清单分析 |
3.2.1 沥青 |
3.2.2 水泥 |
3.2.3 集料 |
3.3 施工机械清单分析 |
3.3.1 装载机 |
3.3.2 拌合站 |
3.3.3 自卸汽车 |
3.3.4 摊铺机 |
3.3.5 平地机与拖拉机 |
3.3.6 混凝土搅拌机与吸水设备 |
3.3.7 压路机 |
3.3.8 洒水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测算 |
4.1 模板工程农村公路概况 |
4.2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LCA目的和范围 |
4.2.1 计算范围与边界 |
4.2.2 计算模型 |
4.2.3 功能单元 |
4.3 农村公路筑路材料生产阶段能耗及排放计算 |
4.4 农村公路建设阶段能耗与排放分析 |
4.5 农村公路运营期养护阶段能耗及排放 |
4.6 农村公路结构拆除阶段能耗及排放 |
4.7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村公路全寿命周期废气排放环境影响评价 |
5.1 清单结果分类 |
5.2 特征化及影响评价 |
5.2.1 全球变暖潜力(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 |
5.2.2 富营养化潜力(Eutrophication potential, EP) |
5.2.3 光化学烟雾潜力(photochemical ozone creation potential, POCP) |
5.2.4 酸化潜力(acidification potential, AP) |
5.3 综合环境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面使用状况评估 |
1.2.2 原路面补强措施 |
1.2.3 反射裂缝预防措施 |
1.2.4 “白加黑”设计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状况的评价与分析 |
2.1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检测方法 |
2.2 路面破损调查 |
2.3 探地雷达调查 |
2.3.1 探地雷达数据处理方法 |
2.3.2 传力杆与拉杆调查 |
2.4 承载能力的检测 |
2.5 结构参数的检测 |
2.6 小结 |
第三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技术研究 |
3.1 典型病害的处治方法 |
3.1.1 混凝土路面裂缝断板处理措施 |
3.1.2 断角的处理 |
3.1.3 传荷能力差的处理 |
3.1.4 坑洞的修补 |
3.1.5 错台的处理 |
3.2 板底脱空的处治 |
3.3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固与修复效果评价 |
3.3.1 基于弯沉的效果评价 |
3.3.2 基于雷达的效果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结构设计分析 |
4.1 沥青混凝土加铺路面荷载加载方式研究 |
4.1.1 旧水泥砼沥青罩面结构对不同加载方式的应力有限元模型 |
4.1.2 沥青罩面应力响应分析 |
4.1.3 最不利加载方式选择 |
4.2 原水泥砼路面性能对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原水泥砼面板相关参数分析 |
4.2.2 原路面基层与土基相关参数分析 |
4.2.3 基础脱空对加铺层结构影响分析 |
4.3 加铺层结构设计参数影响分析 |
4.3.1 层间接触条件 |
4.3.2 罩面厚度 |
4.3.3 罩面层模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材料设计 |
5.1 原水泥砼路面材料处理方案研究 |
5.1.1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研究 |
5.1.2 典型板块处理方法选用确定依据 |
5.1.3 处治技术措施选用方案 |
5.2 加铺沥青面层材料设计 |
5.2.1 加铺沥青层的性能要求 |
5.2.2 加铺沥青层级配设计 |
5.2.3 加铺沥青层路用性能研究 |
5.2.4 加铺沥青层材料设计选用标准 |
5.3 白黑界面处理方案研究 |
5.3.1 白黑界面材料的性能要求 |
5.3.2 白黑界面材料粘结性能研究 |
5.3.3 白黑界面抗疲劳和反射裂缝性能研究 |
5.3.4 白黑界面材料设计选取标准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6.1 试验段现场检测 |
6.2 改造后道路病害跟踪调查 |
6.3 弯沉跟踪观测 |
6.4 构造深度与摩擦系数 |
6.5 跟踪观测中发现的其他问题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下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水泥路面错台演化规律与养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2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养护对策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2.1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发展机理分析 |
2.1.1 传荷能力降低过程分析 |
2.1.2 自由水入侵过程分析 |
2.1.3 行车荷载与水综合作用过程分析 |
2.2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结构影响 |
2.2.2 行车荷载影响 |
2.2.3 环境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TPP数据库介绍及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情况分析 |
3.1 美国LTPP数据库简介及数据库选择 |
3.1.1 美国LTPP数据库简介 |
3.1.2 研究数据库选择 |
3.1.3 错台数据预处理 |
3.2 美国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情况分析 |
3.2.1 水泥混凝土路面影响因素选取 |
3.2.2 美国各气候区域划分 |
3.2.3 各气候区域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情况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演化规律研究 |
4.1 多水平模型理论及结构 |
4.1.1 多水平模型的应用及优势 |
4.1.2 零模型和完整模型 |
4.1.3 模型参数估计 |
4.1.4 模型评估 |
4.1.5 多水平模型结构 |
4.2 湿润冰冻地区错台演化规律研究 |
4.2.1 探索性分析 |
4.2.2 回归分析 |
4.2.3 错台量变化多水平模型及结果阐释 |
4.3 干燥冰冻地区错台演化规律研究 |
4.3.1 探索性分析 |
4.3.2 回归分析 |
4.3.3 错台量变化多水平模型及结果阐释 |
4.4 湿润非冰冻地区错台演化规律研究 |
4.4.1 探索性分析 |
4.4.2 回归分析 |
4.4.3 错台量变化多水平模型及结果阐释 |
4.5 干燥非冰冻地区错台演化规律研究 |
4.5.1 探索性分析 |
4.5.2 回归分析 |
4.5.3 错台量变化多水平模型及结果阐释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养护对策研究 |
5.1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养护措施 |
5.1.1 错台磨平法 |
5.1.2 沥青砂或者水泥混凝土填补方法 |
5.1.3 压浆处治方法 |
5.1.4 传荷装置设置 |
5.1.5 面板更换修复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错台养护效果研究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确定错台最佳养护效果步骤 |
5.3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可持续发展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路网养护可持续性 |
1.2.2 道路养护策略优化研究 |
1.2.3 路面养护措施相容性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路网养护技术调研与使用性能评定 |
2.1 路网信息 |
2.2 典型路面结构 |
2.3 交通量状况 |
2.4 路网管理与养护现状 |
2.4.1 养护资金分配 |
2.4.2 养护工艺寿命及费用 |
2.5 路网使用性能评定 |
2.5.1 总体技术状况特征 |
2.5.2 路面技术状况水平 |
2.5.3 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省干线公路网使用性能预测研究 |
3.1 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性能衰减指标与模型 |
3.1.1 预测方法 |
3.1.2 预测指标 |
3.1.3 预测模型 |
3.2 基于路面使用性能衰变的养护决策 |
3.3 国省干线公路网性能预测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资产保值的可持续路网实现方法 |
4.1 路网健康状况 |
4.1.1 路网剩余服务寿命及分布 |
4.1.2 基于生存分析的剩余服务寿命计算 |
4.2 可持续路网 |
4.2.1 可持续路网定义 |
4.2.2 路网资产保值实现 |
4.3 可持续路网养护决策优化 |
4.3.1 需求对策分析 |
4.3.2 可持续路网养护实现方法 |
4.4 可持续路网优化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养护措施效率评价及有效性研究 |
5.1 基于DEA的道路养护效率评价模型 |
5.1.1 评价流程 |
5.1.2 投入与产出指标 |
5.1.3 评价模型 |
5.1.4 最优决策单元选择 |
5.2 道路养护措施效率求解与结果分析 |
5.2.1 输入输出参数求解 |
5.2.2 模型效率及松弛变量求解 |
5.2.3 道路养护措施效率评价分析 |
5.3 相对有效的道路养护对策实现 |
5.3.1 道路养护措施及使用性能 |
5.3.2 相对有效的路面养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路面预防性养护措施相容性研究 |
6.1 养护措施相容性技术问题 |
6.2 原路面渗水与养护措施的相容性 |
6.2.1 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渗水系数相关关系 |
6.2.2 路面表面温差与渗水系数相关关系 |
6.2.3 现场检测 |
6.2.4 原路面温差与养护措施的剥落 |
6.3 养护材料相容性试验与评价 |
6.3.1 试验原材料 |
6.3.2 雾封层养护措施相容性 |
6.3.3 碎石封层养护措施相容性 |
6.3.4 微表处养护措施相容性 |
6.4 养护措施相容性试验段跟踪观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3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沥青路面装配式快速维修层间粘结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预制拼装技术 |
1.2.2 粘结材料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装配式快速维修层间粘结材料性能要求研究 |
2.1 沥青路面粘层要求 |
2.2 钢桥面粘结层要求 |
2.3 装配式快速维修层间粘结材料性能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氧胶粘剂配比设计 |
3.1 环氧树脂基本理论 |
3.1.1 环氧树脂的定义 |
3.1.2 环氧胶粘剂的分类 |
3.1.3 环氧胶粘剂的主要组成 |
3.2 环氧树脂胶粘剂配方的选择 |
3.2.1 树脂选择 |
3.2.2 主固化剂的选择 |
3.2.3 增韧剂的选择 |
3.2.4 促进剂的选择 |
3.2.5 填料的选择 |
3.3 环氧树脂胶粘剂配方的确定 |
3.3.1 试验方法 |
3.3.2 主固化剂用量的确定 |
3.3.3 增韧剂用量的确定 |
3.3.4 促进剂用量的确定 |
3.3.5 填料用量的确定 |
3.4 环氧胶粘剂自身性能研究 |
3.4.1 胶粘剂强度测试 |
3.4.2 胶粘剂弯曲性能测试 |
3.4.3 胶粘剂的贮存稳定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快速修补技术中环氧胶粘剂性能研究 |
4.1 试验方法 |
4.1.1 试验方案 |
4.1.2 试验材料 |
4.2 环氧胶粘剂路用性能研究 |
4.2.1 25℃与60℃下组合试件抗剪切破坏性能研究 |
4.2.2 不同界面接触条件下的抗剪切破坏性能研究 |
4.2.3 组合试件在浸水条件下抗剪切破坏性能研究 |
4.3 环氧胶粘剂施工性能研究 |
4.3.1 初凝时间研究 |
4.3.2 养护时间研究 |
4.3.3 预热温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快速修补技术中环氧砂浆性能初步研究 |
5.1 环氧砂浆胶结料配比设计 |
5.1.1 设计思路 |
5.1.2 稀释剂用量确定 |
5.1.3 促进剂用量确定 |
5.2 环氧砂浆胶砂比初步研究 |
5.3 环氧砂浆粘结材料路用性能研究 |
5.3.1 高温下组合试件抗剪切破坏性能研究 |
5.3.2 不同界面接触条件下的抗剪切破坏性能研究 |
5.3.3 收缩性能研究 |
5.4 环氧砂浆施工性能研究 |
5.4.1 初凝时间研究 |
5.4.2 养护时间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基于MEPDG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
2.1 评价指标要求 |
2.2 调查路段 |
2.3 调查路段区域气候条件 |
2.4 调查路段交通状况 |
2.5 路面技术状况调查 |
2.5.1 使用性能调查 |
2.5.2 结构性能调查 |
2.6 调查结果分析 |
2.6.1 使用性能的分析 |
2.6.2 结构性能的分析 |
2.7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8 评价指标相关性检验 |
2.9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10 本章小结 |
3 路面结构性能评价标准建立 |
3.1 脱空模型建立 |
3.1.1 计算模型 |
3.1.2 计算参数 |
3.2 混凝土板变形分析 |
3.3 脱空评价判定标准 |
3.4 室内试验验证 |
3.4.1 试验条件 |
3.4.2 试验加载过程 |
3.4.3 应变片和位移计的布置 |
3.4.4 试验结果分析 |
3.5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 |
3.6 室外钻芯取样验证 |
3.7 FWD检测时判定标准的应用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路面技术状况评定模型 |
4.1 SOM神经网络 |
4.1.1 SOM网络结构 |
4.1.2 算法设计 |
4.1.3 归一化处理 |
4.2 SOM网络训练及测试 |
4.2.1 训练步数确定 |
4.2.2 模型的权值确定 |
4.2.3 SOM网络验证与分析 |
4.3 模型验证 |
4.3.1 评价结果对比 |
4.3.2 评价对策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 |
5.1 MEPDG理论的参数 |
5.1.1 气候参数 |
5.1.2 交通量参数 |
5.1.3 材料参数 |
5.2 路面平整度预测模型 |
5.2.1 IRI模型 |
5.2.2 指标分析 |
5.2.3 指标与IRI线性相关性 |
5.2.4 SPSS回归分析 |
5.2.5 模型的验证 |
5.3 路面破损预测模型 |
5.3.1 DBL影响因素 |
5.3.2 构建模型分析 |
5.3.3 SPSS回归分析 |
5.3.4 模型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路面养护管理系统 |
6.1 系统的作用及功能 |
6.2 系统模块的建立 |
6.2.1 数据输入模块 |
6.2.2 路面性能预测模块 |
6.2.3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块 |
6.2.4 养护模块 |
6.2.5 报表处理模块 |
6.3 程序的开发 |
6.4 应用示例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评价与维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TPP检测数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D]. 王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纤维增强橡胶沥青封层在白改黑路面防裂中的研究与应用[D]. 陈定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机场道面运维管理系统的GIS多维开发与应用[D]. 涂珊珊. 东南大学, 2020(01)
- [4]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大修时机决策指标及其应用研究[D]. 龙景彪.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内蒙古地区农村公路全寿命期能耗及碳排放研究[D]. 井彩霞. 长安大学, 2019(07)
- [6]城市道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白加黑处理措施[D]. 孟大勇. 东南大学, 2019(01)
- [7]水泥路面错台演化规律与养护对策研究[D]. 张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可持续发展的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及预防性养护技术相容性研究[D]. 史纪村.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沥青路面装配式快速维修层间粘结材料试验研究[D]. 刘皓.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基于MEPDG的季冻区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管理系统的研究[D]. 赵倩倩.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