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罗忠琼[1](2021)在《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学习行为主要内涵为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形式与方法。学习行为延展到体育课程中即为“课堂学习行为”。课堂学习行为的内涵包括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动作,其反应和动作所呈现的行为及行为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反映了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衡量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堂中部分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方法等,对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全面研究,得到以下结论:⑴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当前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和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学生(自身)学习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⑵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学生的练习行为在整体学习行为当中的占比较大,但同时无关学习行为占比仅次于练习行为。与过去的体育课相比,学生练习时间占比有所增加,但是部分教师由于专业技术知识钻研不足、备课习惯缺失,加之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增多,使其无效讲解时间增加,从而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⑶在倾听行为方面。学生整体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倾听时的主动性水平一般,但在倾听时思考、及时反应上,呈现出积极思考、行为反应较为及时的特征。学生边听边练习的行为在体育课堂中被多数教师所制止,但仍有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类似行为。⑷在观察行为方面。学生呈现出注意力更为集中、主动性更高的特征,但其学习需求满足后容易出现不良学习行为。超过八成的学生会进行有目的观察以及与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并且学生在观察时与动作体验相结的行为较常出现。在电化教育设备的利用上,学生使用时间较少,能观察到的信息相应的减少。⑸在言说行为方面。学生的言说行为整体较好,包括言说积极性、讨论与问答情况、自评互评以及参与课堂总结情况等。但是在问答环节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缺少自主思考。部分学生在言语品质上,问题行为较为突出。⑹在练习行为方面。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学生练习时的参与度高,积极模仿和展示自我,并且学生的社交品质类行为较好,这是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实施以来的重要变化和特征。但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呈现出全程投入状态不够、较少动脑思考,规则意识较强但执行能力较弱的特征。
唐春雨[2](2021)在《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文中指出针对目前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现阶段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和综述。从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以及如何有效地将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这几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和探究。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总结的基础上,对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应用价值与功能进行了简要地评析,并指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体育游戏有效地应用于体育教学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二班的学生和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活动。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在传统那种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合理应用,进而探索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影响。针对所测的各项体质指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经过大量统计得出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为我国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依据。研究结果:1.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新颖且合理的体育游戏,运用合理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感觉很愉快,会很认真地学习体育各个项目,从而提高体质指标各项成绩。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上所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即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方面实验班与对照班均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1,即通过实验后,实验班在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方面与对照班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实验前后在身高、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体重上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体重在实验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在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一分钟跳绳、一分钟仰卧起坐上所对应的P值均小于0.01,即在这些指标上实验前后均存在显着性差异。2.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这既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动作要领,掌握体育动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兴趣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兴趣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实验班在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对照班实验前后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实验后与实验前不存在显着性差异。3.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游戏在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在课中与老师互动很多。通过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态度上对应的P值小于0.05,表明这两个班级在态度上存在显着的差异,即实验班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显着大于对照班,说明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实验班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很大的改善。实验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通过实验后,实验班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提高。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对照班实验前后在态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质各项指标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能保证学生积极地参加各项运动,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氛围更浓厚,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加专注地上体育课,促进学生与教师更好交流,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有一定价值的,体育游戏值得在各个小学体育教学中被应用。
申宇[3](2021)在《趣味田径运动在初中体育课中开展调查的研究 ——以长治市潞州区初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不容乐观,这一现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注,学校体育教学课程与初中学段的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密切相关,并且学校田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基础课程,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与其他体育运动相比,田径运动就显得单调乏味,导致日常田径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影响田径项目发展的因素较多,从学生角度来讲,主要是传统的田径运动并没有引起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相应的,体育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从学校的视角来看,学校对于体育器材的投资多少,体育活动场地大小,图书馆对相关体育书籍的藏书数量,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对体育运动的态度等都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另外体育老师授课的创新性、学历和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态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学生在实际田径教学中的表现,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篇文章对趣味田径运动在长治市潞州区发展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同传统田径项目做出区分,选取趣味田径运动研究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为将来一生体育发展打下基础。文章对趣味田径运动在潞州区学校体育课中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说明,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数多种研究方法对该项目的在长治市潞州区初中体育课中开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了限制趣味田径运动在潞州区初中学段开展的影响因素、问题并相应地提出解决对策,提高教学效果,使趣味田径运动教学能够对我市甚至我国青少年的成长起到更好地积极作用。趣味田径运动出现改变了田径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调动了广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课堂参与率,使学生爱上田径课,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性,让体育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初步掌握田径运动基本技能。田径运动和趣味因素相结合、寓教于乐,无形中培养学生攻坚克难,精诚合作、引导学生发扬体育精神,弘扬田径文化。
荀丽娟[4](2021)在《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门课程同向同行,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在认真阅读和梳理了大量有关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后,总结现下已有的经验,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重点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选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访谈材料、问卷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为文章提供现实写作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实现“课程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撰写过程中以理论的概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探析为主线,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理论概述为主,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以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一是分析了教师、学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二是总结了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三是对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进行提炼;四是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大理大学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公共体育课教师如何增强课程思政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大理大学如何继续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李金娟[5](2020)在《中职学校体育课人文素质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必须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创新与完善,突出中职体育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积极乐观等优秀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中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与提高,为中职学生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谭祥列[6](2020)在《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价值与推广策略》文中研究指明武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重要价值,文化内涵和技艺形式都高于一般体育,武术教育进入大学体育课中,是社会教育和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目前,在大学体育课中,武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丰富了体育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课余生活,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践行,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通过分析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价值,探讨了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推广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发展,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朱琳[7](2020)在《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受现行教育机制的影响,学校家长认为评定学生学业表现的依据与指标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家长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以及考试竞争优势,不惜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与锻炼娱乐的时间。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产生敏感脆弱等心理问题,还会因为占据锻炼娱乐时间,而引起学生的肥胖,焦虑,近视等健康问题。我国在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对中小学要实施素质教育,意味着要使中小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这包括智育发展和非智育发展,但是目前不管是教师还是家人都还是将重心放在智育发展上,对非智育因素情绪智力的发展却不看重。情绪智力高的人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好的与他人交往。小学是发展情绪智力的关键期,但是根据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对小学生的情绪智力的研究不足,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期,才能为以后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控制自己情绪,与他人良好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最重要的是找到体育锻炼,情绪智力,学业成绩三者之间的平衡点。三者缺一不可。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实验干预的手段,来证明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够对小学生的情绪智力和学业成绩产生影响,为学校,老师以及家人合理分配小学生学习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进一步的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根据以上问题,本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专家访谈法。运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回民小学96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为期12周的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干预。其中,对照组:31人,运动累计时间占体育课时间30%-40%;实验1组:31人,运动累计时间占体育课时间50%;实验2组:34人,运动累计时间占体育课时间60%。以探讨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及学业成绩的影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的研究以及改善小学生学业成就及情绪智力、促进学校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研究结果:(1)不同时间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总分(F=27.90,P=0.000<0.05)有显着性影响,和情绪知觉维度(F=11.419,P=0.036<0.05)有显着性影响;对自我情绪调控维度(F=30.814,P=0.000<0.05)有显着性影响;对他人情绪调控维度(F=0.016,P=0.910>0.05)无显着性影响;对情绪利用维度(F=1.634,P=0.198>0.05)无显着性影响;不同时间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学业成绩总分(F=0.917,P=0.497>0.05)无显着性影响,语文成绩(F=0.299,P=0.230>0.05)无显着性影响、数学成绩(F=0.185,P=0.967>0.05)无显着性影响、英语成绩(F=0.586,P=0.465>0.05)无显着性影响;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2)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知觉和自我情绪调控这两个方面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累积运动时间达到50%及以上有显着性影响,累积运动时间达到60%时改善效果最佳;(3)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学业成绩总体没有显着性的影响;(4)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在体育课中累积时间达到60%时,对小学生语数外成绩有一定改善作用,尤其是对英语成绩改善最佳;
周鑫如[8](2020)在《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大附属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规模与质量也得以逐渐提高,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推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方针,各学科应该明确本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达到提高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的目标。体育学科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使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方法,从而切实感受体育运动特有的魅力,以此来达到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目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围绕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进行。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认真梳理国内外有关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论文和书籍,以丰富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以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为主要参考依据,依据高中体育课程标准细则制定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调查问卷,以调查的结果为参考依据,制定出高中体育课堂核心素养的推进方案。本文运用实验法将方案运用到教学之中,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运动能力进行测试,运用观察记录表记下学生课堂中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表现情况,最后再对整个论文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结论如下:(1)河北师大附中高中学生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了解并不清晰、完整,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素养的培养仅表现出局部或单个素养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培养状况仍不乐观。学生自身体育锻炼的目的并不明确,大多数人更不知锻炼效果如何,对大型比赛的关注度较弱,体育参与、体育习惯、运动调控调查、对交往合作能力的调查、对比赛结果的态度等方面有待提高。(2)本研究设计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方案分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培养维度,运动能力的培养主要选取了体能、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与比赛5个指标;健康行为主要选取了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等4个指标,制定了健康行为培养方案;体育品德主要针对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格3个指标进行培养。(3)实验方案的实施围绕着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一共设计了25个在实验中具体实施的三级指标,在设计的推进方案中明确了设计与实施的原则、目标、内容以及评价方法,并在方案的内容安排中对三级指标提出整体提高的方法,为一线教师具体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参照依据。(4)通过18周验证实验——篮球教学实验后的考核结果显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体现运动能力的考核结果,在定点投篮和全场运球两个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P值均小于0.05);健康行为维度中有4个三级指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面部表情、不良行为表现、熟练练习行为等指标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品德维度中学习后常于练习、比赛差距悬殊时仍顽强应战、遵守规则、尊重对手、面对比赛失败的态度、比赛时有队伍配合等6项指标相对提高较快。
顾小兰[9](2020)在《体育课中不同形式的体能训练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干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根据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复核结果显示,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及格率逐渐下降,良好率、优秀率逐渐上升,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指标、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也稳中向好,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肥胖和超重率、近视检出率等呈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学者提出在每节体育课中开展体能训练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虽有较好的效果,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每节体育课学生的生理负担量比较大,容易产生运动性疲劳,且不能够及时恢复。从而势必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另一方容易破坏体育课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新运动技能的学习得不到巩固等。因此,如何科学地在体育课中安排体能训练来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目的通过探讨体育课中不同形式的体能训练对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为体育课中科学地安排体能训练提供实验依椐。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扬州市北洲中学八年级三个班级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10min体能干预组、15min体能干预组和30min体能干预组。10min体能干预组在每周3次体育课中每节课中均安排10min的体能训练,15min体能干预组在每周3次体育课中的2次体育课中安排15min的体能训练,而30min体能干预组在每周的3次体育课中的1节体育课中安排30min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的强度、内容以及每周体能训练的总时间均相同,只是每节课中体能训练时间的安排不同,持续12周,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1000(800)m跑成绩、握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体质与健康指标。研究结果:(1)10min体能干预组、15min体能干预组和30min体能干预组学生的身高、体重、BMI、肺活量、1000(800)m跑成绩、握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以及坐位体前屈等成绩均显着性改善(P=0.000)。(2)10min体能干预组、15min体能干预组和30min体能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各个指标的变化值进行比较,10min体能干预组、15min体能干预组和30min体能干预组对学生的身高、体重和BMI、坐位体前屈成绩的改善没有显着性差异。30min体能干预组肺活量和握力的增加显着大于10min体能干预组(P=0.030,P=0.030),1000(800)m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成绩的提高显着大于10min体能干预组(P=0.000,P=0.000,P=0.019)和15min 体能干预组(P=0.044,P=0.026,P=0.020)。研究结论:(1)10min体能干预、15min体能干预和30min体能干预均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柔韧适能,但是3种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身体形态和柔韧适能的改善效果无显着性差异。(2)10min体能干预、15min体能干预和30min体能干预均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功能,且30min体能干预在提高学生的肺活量、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和爆发力的效果显着好于10min体能干预和15min体能干预。
刘冰冰[10](2020)在《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花式跳绳运动在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的路径。花式跳绳是一种新型的趣味性运动项目,具有竞技、表演、健体、愉悦身心的多元化功能,本文以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花样跳绳的推广为基础,了解教师,学生对花样跳绳项目的认知情况及师资力量现状,开展条件等,以此对花样跳绳在长春市中小学的引入与推广进行探究。花样跳绳的课程建设,学生课内外的有机结合,文化表演,学生对花样跳绳的了解,教师对技能掌握的程度,学生的参与度都对项目的推广有所影响。健康的身体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花式跳绳打破传统的锻炼模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多年来国内很多地区花样跳绳运动不受人们重视。在一般校园文化建设中基本没有花式跳绳的影子,多以特色的形式出现,普及性差,因此推进花式跳绳开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对于学校建议:引导学校重视体育;减轻学业压力,培养学生均衡发展,改善教育体制,重视学生体育课。对于家庭的建议:转变家长只注重学习的固有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孩子体质的重视,让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家长中普及花式跳绳运动,提升对运动项目的认识。对于社会的建议:提高社会关注度,拓宽宣传途径;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的策略。对于环境的建议:加强学校室内设施建设,加强室内与室外公共设施的建设。
二、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研究 |
2.2 有关小学体育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综述 |
2.2.1 关于学习行为分类的研究 |
2.2.2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管理的研究 |
2.2.3 关于某一具体学习行为的研究 |
2.2.4 关于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因素及其优化措施的研究 |
2.3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比较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对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分析 |
4.1.1 对学习行为重要性的认识 |
4.1.2 对学习行为必要性的认识 |
4.2 有关学生学习行为总体情况调查分析 |
4.3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 具体倾听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
4.3.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4.3.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4 对边听边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3.1.5 对及时反应的调查分析 |
4.3.2 影响学生认真倾听的调查分析 |
4.4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
4.4.1 具体观察行为的调查分析 |
4.4.1.1 对注意力的调查分析 |
4.4.1.2 对主动性的调查分析 |
4.4.1.3 对根据要求进行观察的调查分析 |
4.4.1.4 对学生间相互观察的调查分析 |
4.4.1.5 对观察与体验相结合的调查分析 |
4.4.1.6 对电化教育技术利用的调查分析 |
4.4.2 影响学生认真观察的调查分析 |
4.5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学生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 具体言说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1 对言说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
4.5.1.2 对发言自由度的调查分析 |
4.5.1.3 对问答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4 对讨论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5 对自评与互评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6 对课堂总结行为的调查分析 |
4.5.1.7 对言语品质类的调查分析 |
4.5.2 影响学生积极发言的调查分析 |
4.6 有关小学体育课堂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 具体练习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1 对练习参与度的调查分析 |
4.6.1.2 对模仿和展示的调查分析 |
4.6.1.3 对思考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4 对学练顺序的调查分析 |
4.6.1.5 对社交规则类行为的调查分析 |
4.6.1.6 对课堂练习时长的调查分析 |
4.6.2 影响学生积极练习的调查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在学习行为的基本认识方面 |
5.1.2 在整体学习行为方面 |
5.1.3 在倾听行为方面 |
5.1.4 在观察行为方面 |
5.1.5 在言说行为方面 |
5.1.6 在练习行为方面 |
5.2 建议 |
5.2.1 在倾听行为方面 |
5.2.2 在观察行为方面 |
5.2.3 在言说行为方面 |
5.2.4 在练习行为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
附录2 问卷效度检验专家名单 |
附录3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 (教师卷) |
附录4 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5 体育课学习行为观察表 |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游戏概念 |
2.1.2 体育游戏教学的概念 |
2.2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2.3 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价值与功能 |
2.4 体育游戏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体育教学 |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质各项指标测试结果 |
4.1.1 教学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体质指标变化情况 |
4.1.3 对照班实验前与实验后体质各项指标情况 |
4.1.4 教学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质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测试结果 |
4.2.1 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2 实验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3 对照班实验前和实验后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4.2.4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情况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各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
5.1.1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身高、体重的影响分析 |
5.1.2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肺活量的影响分析 |
5.1.3 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50 米成绩的影响分析 |
5.1.4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
5.1.5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跳绳的影响分析 |
5.1.6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一分钟仰卧起坐的影响分析 |
5.2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
5.3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影响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游戏的创编要具有合理性 |
6.2.2 设计的体育游戏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
6.2.3 游戏的应用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
6.2.4 游戏内容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评价量表 |
附录2:小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分量表 |
附录3: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附录4:快速跑及体能练习教案 |
(3)趣味田径运动在初中体育课中开展调查的研究 ——以长治市潞州区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1 传统田径运动的概念 |
1.3.2 趣味田径运动的概念 |
1.3.3 传统田径教学和趣味田径教学的差异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趣味田径发展研究现状 |
2.2 国内趣味田径发展研究现状 |
2.3 国内外趣味田径相关研究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对长治市初中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运动的硬件情况调查 |
4.1.1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的场地情况 |
4.1.2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的器材情况 |
4.1.3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的教材使用情况 |
4.2 对长治市初中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运动的软件情况调查 |
4.2.1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的教师专业能力 |
4.2.2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的体育费用投入 |
4.2.3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的教学方法 |
4.2.4 不同群体对学校趣味田径运动了解情况 |
4.3 对长治市初中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运动的学生方面情况 |
4.3.1 体育课中学生对开展趣味田径运动价值的认识 |
4.3.2 体育课中开展趣味田径运动的喜爱程度调查 |
4.3.3 体育课中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调查 |
4.3.4 体育课开展中体育运动时间的调查 |
4.3.5 学生对传统的体育课程兴趣 |
4.4 长治市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趣味田径存在的问题 |
4.4.1 在开展趣味田径过程中缺乏教材和器材 |
4.4.2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缺乏创新性 |
4.4.3 学校教学趣味田径运动的经费不足和宣传程度低 |
4.4.4 青年教师缺少,体育教师骨干力量不突出 |
4.4.5 学生对传统田径教学缺乏新鲜感 |
4.4.6 体育课中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和教学形式 |
4.4.7 体育课中趣味田径的活动时间 |
4.4.8 体育课中趣味田径开展活动意识 |
4.6 长治市初中体育教学中趣味田径开展的相关对策 |
4.6.1 加强体育教师对趣味田径的认识 |
4.6.2 加强对趣味田径运动价值的引导和宣传 |
4.6.3 改变现有的体育与教育部门分开管理的现状 |
4.6.4 加大投入经费,优化学校体育教师队伍 |
5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趣味田径运动在潞州区初中体育课中开展情况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2 趣味田径运动在潞州区初中体育课中开展情况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3 趣味田径运动在潞州区初中体育课中开展情况家长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4)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一章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概述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一)公共体育 |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 |
(三)课程思政 |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 |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
(一)健身性 |
(二)普及性 |
(三)实践性 |
(四)基础性 |
(五)灵活性 |
(六)主体性 |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
(二)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
(三)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
(四)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 |
(五)严谨的方向性导向 |
(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 |
(七)强烈的教师个人育人意识 |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
(四)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
第二章 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调查及其分析 |
一、调查开展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过程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现状 |
(一)师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取得的实效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
(二)课堂教学尚存在不足 |
四、影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因素 |
(一)制度因素 |
(二)教师因素 |
(三)学生因素 |
第三章 大理大学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思考 |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
(一)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 |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性和一定优越性 |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覆盖面广,影响重大 |
(四)防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出现片面错误做法 |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 |
(一)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责任人制度 |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
(三)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
(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
三、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选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作为考核要素 |
(二)要按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管考核 |
(三)要把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
(四)将课程思政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
(五)树立典型,宣传表彰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 |
四、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 |
(一)建立校内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二)建立校外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
(三)公共体育课教师有意识主动开展非正式的交流 |
五、公共体育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热爱学生的能力 |
(二)扩充知识和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
(三)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
(六)挖掘鲜活题材,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中职学校体育课人文素质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
1.1 对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理念单一 |
1.2 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
1.3 在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
1.4 教学评价过于单一 |
2 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2.1 针对教学理念单一,中职体育课中对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2.1.1重视中职体育教师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 |
2.1.2中职体育老师目前基本上是人手一本体育与健康教材,其他类的书籍很少涉及,所以在学校教材配备方面可以增加提高老师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以供老师自行学习提高以及参考教学之用 |
2.2 针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2.3 针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关于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2.4 针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教学评价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
3 小结 |
(6)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价值与推广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术在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 |
1.1 武术丰富了体育课教学内容,是对素质教育的践行 |
1.2 能够增进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
1.3 能够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促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
2 大学体育课中武术教育的现状 |
3 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推广策略 |
3.1 提升武术教师的文化素养,改善教学方式 |
3.2 武术课适量融入一些民间武术课程和现代科学技术 |
3.3 开选设修课程,加大力度宣传 |
3.4 搭建平台,增强师资培养 |
(7)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沿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锻炼 |
2.1.2 情绪智力 |
2.1.3 学业成绩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锻炼与学业成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体育锻炼与情绪智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3.1 实验假设 |
3.2.3.2 实验对象 |
3.2.3.3 实验依据 |
3.2.3.4 实验方案 |
3.2.3.5 实验流程 |
3.2.3.6 数理统计法 |
3.2.3.7 专家访谈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 |
4.1.1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
4.1.2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情绪知觉差异分析 |
4.1.3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自我情绪调控差异分析 |
4.1.4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他人情绪调控差异分析 |
4.1.5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情绪利用差异分析 |
4.2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
4.2.1 实验前不同组别小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差分析 |
4.2.2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学业成绩总分的差异分析 |
4.2.3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分析 |
4.2.4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差异分析 |
4.2.5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英语成绩的差异分析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 |
5.2 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大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1 课程 |
1.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
1.1.3 素养 |
1.1.4 核心素养 |
1.1.5 学科核心素养 |
1.1.6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外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调查法 |
2.2.3 观察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实施现状分析 |
3.1.1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运动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2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健康行为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3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体育品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方案的制定 |
3.2.1 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理论基础分析 |
3.2.2 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原则的设计 |
3.2.3 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目标的制定 |
3.2.4 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方案内容的安排 |
3.2.5 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的评价方式 |
3.3 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方案实施结果与分析 |
3.3.1 实验的指导思想 |
3.3.2 实验的内容与要求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体育课中不同形式的体能训练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假设 |
1.4 研究路线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体能定义 |
2.1.1 国外体能的理解 |
2.1.2 国内体能的定义 |
2.2 体质与健康 |
2.3 体能训练 |
2.3.1 力量训练 |
2.3.2 耐力训练 |
2.3.3 速度训练 |
2.3.4 柔韧训练 |
2.3.5 灵敏训练 |
2.3.6 协调训练 |
2.4 体能与健康的关系 |
2.4.1 心肺耐力与健康 |
2.4.2 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与健康 |
2.4.3 柔韧性与健康 |
2.4.4 身体成分与健康 |
2.5 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及其原因 |
2.5.1 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 |
2.5.2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原因 |
2.6 体育课中影响健康体能的主要因素 |
2.6.1 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
2.6.2 体育运动项目对学生健康体能的影响 |
2.7 体能训练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现状 |
2.8 体育课中开展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2.8.1 时间短是“课课练”无法克服的短板 |
2.8.2 技能、体能的学习融合性差,缺乏整体和系统性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实验前各组测试指标的同质性检验 |
4.2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初中生身体形态的干预作用 |
4.3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心肺耐力的影响 |
4.4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肌肉力量与耐力的影响 |
4.5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5.1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
5.2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 |
5.3 不同形式的体能干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单元教学计划 |
一、相同篮球单元教学计划 |
二、相同足球单元教学计划 |
三、田径单元教学计划 |
四、实验中体能训练的内容安排 |
致谢 |
(10)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花式跳绳课程推广的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1.1 花样跳绳的起源 |
2.1.2 海外花式跳绳研究现状分析 |
2.1.3 国内花式跳绳研究现状分析 |
2.2 花样跳绳价值研究 |
2.2.1 健身价值 |
2.2.2 创新价值 |
2.2.3 教育价值 |
2.3 花样跳绳运动的作用及特点 |
2.3.1 花样跳绳运动的作用 |
2.3.2 花样跳绳运动的特点 |
2.3.2.1 花样跳绳对场地及器械要求不高 |
2.3.2.2 简单易操作,花样繁多,培养创新性 |
2.3.2.3 运动安全性较高 |
2.3.2.4 经济性强,花费少 |
2.3.2.5 适合青少年身体生长规律 |
2.3.2.6 培养团队精神 |
2.3.2.7 校园开展方式灵活多样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花式跳绳校园推广的可行性及校园推广现状 |
4.1 花式跳绳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
4.1.1 学生对花式跳绳的喜爱程度调查 |
4.1.2 体育教师对花式跳绳校园推广的可行性调查 |
4.1.3 花式跳绳对学生的益处 |
4.2 长春市中小学花样跳绳推广现状 |
4.2.1 花样跳绳运动推广途径分析 |
4.3 长春市花样跳绳社会推广现状 |
5 花式跳绳推广的制约因素及推广路径 |
5.1 制约花式跳绳在长春市中小学推广的因素 |
5.1.1 学校因素 |
5.1.1.1 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偏低 |
5.1.1.2 教师缺少相关的培训与进修 |
5.1.2 家庭因素 |
5.1.3 社会因素 |
5.1.3.1 历史时间短,地域跨度大 |
5.1.3.2 有关竞赛机构及管理不完善 |
5.1.4 环境因素 |
5.2 长春市中小学花样跳绳运动推广路径 |
5.2.1 学校花式跳绳推广路径 |
5.2.1.1 加速师资力量培养 |
5.2.1.2 建立花样跳绳兴趣运动队,增添特色校园 |
5.2.1.3 推行校内及校际竞赛 |
5.2.1.4 进行体育课堂及课余体育运动推广 |
5.3 花式跳绳在家庭中的推广路径 |
5.4 社会花式跳绳推广路径 |
5.4.1 提高社会关注度,拓宽宣传途径 |
5.4.2 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的策略 |
5.5 花式跳绳环境推广路径 |
6 结论 |
6.1 长春市校园花式跳绳发展现状 |
6.2 长春市校园花式跳绳推广制约因素 |
6.3 对策及建议 |
附录1 问卷设计: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 |
附录2 问卷设计: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体育课中的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行为及其特征研究 ——基于上海市的调查[D]. 罗忠琼.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以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为例[D]. 唐春雨.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趣味田径运动在初中体育课中开展调查的研究 ——以长治市潞州区初中为例[D]. 申宇.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4]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D]. 荀丽娟. 大理大学, 2021(10)
- [5]中职学校体育课人文素质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李金娟. 体育科技, 2020(06)
- [6]武术教育在大学体育课中的价值与推广策略[J]. 谭祥列. 武术研究, 2020(11)
- [7]不同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对小学生情绪智力和学业成绩的影响[D]. 朱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8]高中体育课程核心素养推进方案设计研究 ——以河北师大附属中学为例[D]. 周鑫如.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体育课中不同形式的体能训练对初中生体质健康的干预作用[D]. 顾小兰. 扬州大学, 2020(02)
- [10]长春市中小学体育课中推广花式跳绳运动的路径研究[D]. 刘冰冰. 吉林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