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毅威[1](2021)在《新能效标准下变压器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变压器能效新标准GB 20052-2020《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对变压器能效提出的更高要求,就常用10/0.4 kV三相变压器的分类、铁心型式结构、非晶合金材质、硅橡胶绝缘、铝箔绕组等节能变压器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并探讨变压器节能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魏博凯[2](2021)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具有低空载损耗的特性,属于变压器领域中较为理想的节能型产品。与常规硅钢片铁心变压器相比,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设计成本较高。另外,传统的变压器采用手工设计方法,自动化程度不高、设计工作量大且周期长,难以获取高效节能低成本设计方案。针对目前非晶合金变压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以降低非晶合金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采用智能算法对其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并结合市场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提高了优化设计效率。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传统的手工设计方法,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流程,介绍了变压器铁心与绕组相关的电磁参数、结构参数以及性能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为目标函数与优化变量的选取提供参考。(2)构建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计算模型,选取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优化目标函数。介绍了单目标遗传算法(GA)与多目标NSGA-Ⅱ的基本理论,综述了GA与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出了混沌遗传算法(CGA)、自适应遗传算法(AGA)、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与改进的NSGA-Ⅱ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实现方法,为软件系统的优化算法程序设计提供参考。(3)基于变压器电磁设计与优化算法理论,结合软件系统功能与用户需求,采用Visual Basic 6.0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了一套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通过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实现优化系统与其它软件的交互连接。(4)研究了GA、粒子群算法(PSO)与差分进化算法(DE)的寻优能力与运行速度。仿真计算结果表明,GA更适用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将CAG、AGA、CAGA与改进的NSGA-Ⅱ对SCLBH15-315/10型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进行单目标与多目标优化。实例优化结果分析表明:在单目标优化设计中,CAGA优化效果最佳,CAGA能极大地降低变压器主材成本与改善其损耗性能;在多目标优化设计中,改进的NSGA-Ⅱ在节材与节能的基础上能获取更多Pareto前沿解,为变压器制造厂家提供更多的优化方案。通过对优化系统的执行时间与优化效果分析,验证了优化系统的实用性与高效性;
潘琳茹[3](2021)在《Fe基非晶/纳米晶磁芯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Fe基非晶/纳米晶合金在生产过程中残存的内应力会影响其软磁性能,生产中常常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来有效消除内应力,促进纳米晶粒的析出。但是非晶叠片或磁芯整体退火时因叠片有效导热系数较低,内外温度场不均匀,导致退火效率低、软磁性能下降、非晶磁芯脆化等问题,不仅不利于后续加工,而且会造成废品率增加。为了优化磁芯性能,提高热处理效率,本文首先利用ANSYS软件建立传热模型,研究热处理过程中磁芯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分布情况,并进行叠片测温实验对仿真结论进行验证;在非晶/纳米晶磁芯退火过程中,采用一种能促进磁芯均匀退火的方法,对Fe80Si9B11合金和Fe73.5Cu1Nb3Si13.5B9合金制成的磁芯进行普通热处理和覆铜热处理,研究了两种退火制度下磁芯软磁性能和电感特性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退火态磁芯不同位置带材的磁性能及结构变化。通过仿真传热分析可知,将铜置于非晶磁芯周围,可以提高材料整体的导热系数,增强导热,有效减小磁芯内外温度差,改善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对比磁芯的传热速率和整体温升情况,可知随着铜/非晶(Copper/amorphous)厚度比的增大,导热作用逐渐增强,温差减小,同时也减弱了炉壁对磁芯外表面的辐射作用,致使磁芯整体温度响应有所滞后。且由于铜的热膨胀系数远高于非晶材料,热处理过程中,铜的热膨胀会对非晶造成一定的压力,使非晶材料产生应力,应力作用随着温度、时间及Copper/amorphous 比例的增大而逐渐变大;将铜设置成螺旋状时,应力作用明显减小。初步推测在热处理过程中,在磁芯内外卷绕铜带材实现覆铜热处理,去应力退火过程中,Copper/amorphous的最佳比例在1/1~2/1左右;晶化退火中,可适当减小铜的比例。通过热处理实验,对比分析退火态磁芯的性能分析,可知非晶合金磁芯Fe80Si9B11最佳热处理工艺为693 K-40 min,在此条件下饱和磁感应强度Bs为1.535 T(外加磁场H=2000 A/m),矫顽力Hc为6.077 A/m,比总损耗值Ps为0.209 W/kg(f=50 Hz、工作磁通Bm=1 T)。纳米晶合金磁芯Fe73.5Cu1Nb3Si13.5B9 最佳热处理工艺为 798 K-60 min,Hc为 1.297 A/m,初始磁导率μi为 105.520 K,Ps为23.3 W/kg(f=20 kHz、Bm=0.5 T),电感系数 Ls 为 11.774 μH/N2(f=20 kHz、U=1 V),有效磁导率μe为 124.194 K(f=20 kHz、U=1 V)。基于常规热处理实验结果,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在热处理过程中覆加铜辅助退火后磁芯的性能影响,期望在保证磁芯性能的前提下提高热处理效率。结果表明,与普通热处理相比,覆铜热处理后所得磁芯性能有所提高,且大大缩短了退火时间,节省能耗,热处理效率得到提高。其中,对于非晶磁芯,在 693 K 下保温 15 min,Copper/amorphous 厚度比为 3/2 时,μi提升了 8.7%,Ps降低了6.4%(f=50Hz,Bm=1T);其最佳保温时间由40 min变为15 min;对于纳米晶磁芯,选择 798 K-5 min、785 K-7 min、773 K-20 min 和 748 K-25 min四种热处理条件进行实验研究,分别对应Copper/amorphous厚度比为1/4、1/4、1/4和1/1,均能使磁性性能得到改善。覆铜热处理工艺的选择可以总结为低温、长时间、较大Copper/amorphous厚度比;高温、短时间、较小 Copper/amorphous 厚度比。进一步分析退火态磁芯不同位置带材的性能,结果表明,覆铜热处理可以促进非晶磁芯去应力的均匀性,延缓磁芯外层带材的升温速率,缩短其在高温下的保温时间,防止其发生晶化;也可以促进纳米晶磁芯内外位置带材同时结晶,不同位置带材矫顽力均有所降低,缩小晶粒尺寸波动范围,从而改善磁芯的整体性能。
程灵[4](2021)在《高性能取向硅钢在电力装备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性能取向硅钢是制造特高压交/直流变压器、高效节能配电变压器、直流换流阀饱和电抗器等电力装备的核心材料。推动国产取向硅钢质量提升及其在高端电力装备中实现安全可靠应用,解决高品质铁心材料被国外“卡脖子”问题,对于自主保障特高压变压器与饱和电抗器质量安全及工程进度,全面提升电力变压器能效等级与运行维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0.23~0.30 mm高磁感取向硅钢、0.18 mm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耐热刻痕磁畴细化取向硅钢、0.1 mm及以下厚度超薄取向硅钢在国产化过程中存在的应用技术难题进行研究。研究了复杂工况下高磁感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与交/直流变压器铁心材料选型方法、长时间服役后取向硅钢材料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等。结果表明:对于正常工况下铁损相同的取向硅钢材料,厚规格、低磁感取向硅钢在直流偏磁条件下损耗及励磁电流更小,而薄规格取向硅钢在谐波工况下的损耗更低,并进一步揭示了造成该现象的原因。针对受高压直流输电地中电流影响较大的交流变压器、直流偏磁与高次谐波工况同时存在的换流变压器以及含谐波工况的一般交流电力变压器,分别提出了不同铁损、公称厚度、磁感应强度及表面张力取向硅钢材料在铁心中的选用建议。通过跟踪分析服役0~35年后取向硅钢绝缘涂层性能及微观形貌特征,并模拟变压器油环境开展加速劣势试验,确立了涂层加速劣化条件与变压器实际运行数十年后涂层状态之间的等效关系,支撑在役电力变压器铁心材料服役状态评估。研究了0.18 mm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与服役可靠性,基于Mag Net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S15型变压器铁心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磁通密度为1.35 T时,18QH065牌号取向硅钢的铁损低至0.349 W/kg,不断接近非晶合金水平,磁感B800比非晶带材高0.32~0.40 T。在130℃保温1200 h前后,采用激光刻痕技术的0.18 mm极低损耗取向硅钢的铁损增长率与新日铁成熟产品相当,均低于2%。与常规厚度硅钢相比,0.18 mm薄规格硅钢的谐波损耗优势明显;直流偏置对铁损的影响主要在低磁密区,1.9 T深度饱和后0~150A/m偏置磁场下的铁损几乎相同。设计的10 k V/630 k VA变压器空载损耗实测值为417 W,较国标GB 20052-2013中能效1级硅钢变压器的限定值大幅降低了26.7%,同时负载损耗降低了12.8%,节能减排优势明显。研究了耐热刻痕取向硅钢在去应力退火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晶粒取向及磁性能演变规律。基于23ZDMH80耐热刻痕取向硅钢,计算了Epstein方圈法与SST单片法之间的等效磁路长度与损耗转化因子,并研制了一台超高能效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结果表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在850℃退火0-8h过程中,在刻痕线微区晶粒平均尺寸从42.3增大至68.2?m;晶粒取向主要是{210}<-241>、{215}<1-20>、{110}<1-12}等非<001>不利取向,同时包括{100}<001>和Goss等少量有利取向,形态上存在异形晶粒、等轴晶、柱状晶等多种类型;在微区晶粒尺寸增大和试样边部毛刺应力消失双重因素下,耐热试样铁损先下降、后缓慢上升,但增长率小于1.2%。磁极化强度为1.7 T时,单片法和爱泼斯坦方圈法之间损耗转化因子?P为8.6%(高于IEC标准推荐值5.0%),等效磁路长度为0.489m。研制的S15型10 k V/400 k VA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空载损耗低至289 W(较GB 20052-2013中能效1级产品降低29.5%),负载损耗为3072 W(降低15%),噪声(声压级)低至35.4 d B,具有超高能效特性,节能环保优势突出。以磷酸铝、纳米硅酸铝以及铬酸酐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一种国产超薄取向硅钢涂层,结合换流阀饱和电抗器运行工况,研究了涂层对磁性能和服役安全性的影响,并评估了国产超薄硅钢的电磁与噪声特性。结果表明:涂液在700℃/20 s最优烧结固化工艺下,涂层附着性为A级、绝缘电阻系数达22.5Ω·cm2/片。建立了铁损降低率与涂层厚度之间的数学方程。设计并搭建了超薄取向硅钢涂层电压击穿强度测试装置,完成了自研涂层和进口产品涂层的U-I曲线对比测试,确保可承受理论脉冲电压峰值0.87 V。得到薄带在50 Hz~10 k Hz频率,5次、7次、9次、11次谐波及0°、90°、180°相位差条件下的损耗变化规律。外加拉应力从0增加至20 MPa过程中,带材的磁致伸缩系数和噪声先下降后上升,在4~5 MPa拉应力条件下?p-p和Lv A达到最低点。带涂层的超薄取向硅钢已应用于±800k V特高压直流工程换流阀饱和电抗器制造,推动了高品质超薄硅钢带材国产化。
陈卓,孙竹[5](2020)在《节能配电变压器铁心制造技术及选材分析》文中提出节能配电变压器能效升级是贯彻执行我国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也是推动变压器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举措。变压器铁心的制造技术及叠装结构直接关系到空载损耗、空载电流、噪声的大小。通过对4种变压器铁心制造技术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提出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或使用不同的磁性材料或新材料,可实现配电变压器节能降耗,达到能效等级标准,可大力推广及应用。
迟青光[6](2020)在《实际工况下电力机车用磁性材料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电力机车用高频变压器、牵引变压器、牵引电机等电磁设备的铁心材料通常是由电工钢片、非晶合金、纳米晶体等磁性材料组成。随着铁路接触网工作环境不断复杂化,各类电磁设备铁心材料更加频繁地工作在谐波、高频等非标准磁化条件下,引起铁心损耗增加,振动噪声增大,运行效率降低。由于缺少非标准磁化下电工钢片复杂磁特性的实验数据,目前仍广泛采用交变磁化曲线和损耗数据近似评估产品电磁性能,精度有限。为实现非标准磁化下铁心材料损耗特性与磁致伸缩特性的精细化模拟,本文开展实际工况下电力机车用磁性材料磁特性,包括磁滞特性、损耗特性、磁致伸缩特性等的测试与模拟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力机车用中高频变压器产品设计中,为实现电力机车高效能、低噪声、轻量化的设计与运行奠定基础。电力机车的实际工况指服役条件下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辅助变压器等电气设备越来越频繁地工作在谐波、中高频、旋转磁通等非标准磁化这一实际情况。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针对牵引变压器与牵引电机铁心工作在谐波交变、畸变旋转磁化这一实际工况,以电工钢片磁特性测量实验数据为依据,建立了考虑各次谐波权重的非线性损耗模型。引入谐波权重系数修正传统模型将各谐波损耗线性叠加求和的简化处理方法,同时模型中引入磁化角度参数来考虑电工钢片的各向异性损耗特性。提出了考虑旋转磁化轨迹的变系数正交分解旋转损耗模型,将磁滞系数与异常损耗系数表达为旋转磁化轨迹的函数。进一步地,鉴于畸变旋转磁化方式复杂多样,较难通过实验测量各种畸变磁化轨迹的磁特性,因此本文从畸变旋转磁通密度瞬时表达式出发,推导了磁滞损耗、涡流损耗与异常损耗数学表达式,给出了畸变旋转损耗计算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上述模型的有效性,提高了谐波交变与旋转工况下损耗模型模拟精度,增强了损耗模型的工程实用性。第二部分,考虑到电力机车中频变压器实际运行时励磁形式为几千赫兹的方波,开展了中频铁心材料铁氧体、非晶、纳米晶在方波激励下损耗特性的测试工作,测量结果表明方波激励下铁心损耗明显大于正弦铁心损耗。提出了方波激励下变系数Steinmetz损耗修正公式,将磁通密度变化量d B/dt替换传统Steinmetz损耗公式中磁密幅值B,同时将等效频率的系数与指数参数表达为磁化频率的函数,表征不同频率下损耗的非线性特征。与实验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了修正公式的有效性,提高了高频铁心材料损耗计算精度。第三部分,针对引起中高频变压器噪声的主要原因,测量并对比分析了非晶带材与电工钢片的磁致伸缩特性,测量结果表明非晶合金带材的磁致伸缩量是电工钢片10倍以上,由此引起的振动噪声问题较为严重。根据非晶带材磁致伸缩特性体现的非线性特征,引入变磁致伸缩系数修正线性压磁方程,建立了磁致伸缩预估模型,并根据A计权速度级公式计算了不同频率、不同磁化强度下非晶合金带材的噪声。第四部分,设计并制作电力机车用非晶合金中频变压器铁心模型,搭建铁心损耗与空载振动噪声的实验测试系统,完成了铁心损耗、振动加速度及噪声的实物测试工作。与空载损耗测试结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上述损耗模型计算有效性。基于非晶合金磁致伸缩非线性压磁方程,仿真计算了铁心的空载振动加速度与噪声,与测试结果相比,噪声仿真结果小于实测值,建议采用修正系数对噪声仿真结果进行修正,为中高频变压器产品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李家晨[7](2020)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抑制及其信号检测研究》文中指出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具有优异的节能效果,其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仅为常规硅钢片变压器的25%和20%,因此在输配电行业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潜力。由于非晶合金材料磁致伸缩率高于硅钢片,且其对应力尤为敏感,运行时产生的高噪声给居民生产与生活造成较大负面危害。磁致伸缩效应引起的铁心振动是变压器噪声的主要来源。目前鲜有文献研究非晶合金铁心的振动特性和抑制措施,因此探究非晶合金铁心振动特性对低噪声环保型变压器的研发具有积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本文以SCBH15-200/10型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铁心为研究对象,采用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开展了非晶合金铁心有限元仿真、振动特性、减振降噪以及信号检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依据电磁学和动力学原理对铁心进行磁通密度计算和模态分析,为铁心振动实验提供测点布置依据。单相铁心与三相铁心主磁场仿真结果表明上铁轭和内倒角处磁通密度值较高;通过对铁心下铁轭施加固定约束,计算出铁心固有振动频率和模态振型,前两阶模态振型表明铁心上铁轭振动趋势最明显。(2)搭建了铁心振动测试平台,在铁心磁通密度较高区域布置振动传感器获取铁心不同部位的振动时域波形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后频域波形。通过分析振动信号时、频特性表明非晶合金铁心振动基频为100 Hz,频率为200 Hz时振动幅值最大;通过对比铁心表面不同位置的振动幅值,得到上铁轭中部为铁心振动最强烈区域。(3)以抑制铁心最大振动点能量作为指导目标,采用扎带绑扎和合理控制上铁轭压紧力的措施抑制磁致伸缩引起的铁心振动,从振动幅值和声压级角度分析其减振有效性。通过实验探究上铁轭绑扎绝缘扎带对铁心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措施具有一定减振效果;随着压紧力的增加,铁心振动幅值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当上铁轭施加100N压紧力并绑扎铁心时,铁心振动产生的噪声声压级最低。(4)采用小波包变换对非晶合金铁心振动信号进行时-频域分析,并依据铁心振动能量特征值验证施加压紧力的减振效果。铁心振动时域信号经过三层小波包变换分解和重构,提取各频率分量能量特征值,通过正常状态与施加不同压紧力的能量特征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合适压紧力对铁心振动的抑制效果,并为铁心运行受力程度检测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袁威[8](2020)在《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参数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简称非晶干变)是理想的节能型变压器,由于制造成本较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本课题以降低变压器总材料成本为目标,分别应用循环遍历法、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和改进粒子群算法(Improved PSO,IPSO)对非晶干变的参数优化设计问题展开研究。本课题的变压器优化设计(Transformer Design Optimization,TDO)是多约束、多变量、非线性、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同时存在的复杂工程计算问题。求解本课题TDO问题需要合理的处理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共存的问题,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处理约束条件使计算所得方案满足所有约束。在应用粒子群算法求解TDO问题时,必须考虑收敛成功率大小的问题。主要内容如下:(1)对TDO问题进行分类,介绍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和智能算法在TDO问题中的应用现状。(2)应用循环遍历法,采用Visual Basic 6.0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优化程序,对非晶干变的TDO问题展开研究。分别详细介绍循环遍历法的优化计算模型、电磁参数的计算、Visual Basic 6.0特点、ADO控件技术和Access数据库技术。以型号为SCLBH15-315/10的非晶干变为对象,进行实例优化,将循环遍历法优化结果与人工设计方案进行对比。(3)应用粒子群算法,对非晶干变的TDO问题展开研究。给出以降低材料成本为目标的TDO问题模型,概括本课题TDO问题的目标函数。构建基于PSO的TDO问题求解模型,包括变量的编码方式、PSO的迭代方程和约束条件的处理方法。基于Visual Basic6.0开发优化设计程序,对PSO的参数取值和计算性能进行研究,确定PSO的最优参数取值。以型号为SCLBH15-315/10的非晶干变为对象,进行实例优化,将PSO优化所得结果与人工设计方案进行对比。(4)研究基于PSO的变压器优化模型的改进,IPSO的改进措施有:增加自适应粒子交叉搜索策略、全局最优粒子交叉搜索策略和自适应惩罚系数控制方式,给出详细的改进措施以及其在Visual Basic 6.0中的实现代码。对IPSO的参数取值和计算性能进行研究,确定最优的参数取值。以型号为SCLBH15-315/10的非晶干变为对象,进行实例优化,将IPSO优化所得结果与人工设计方案进行对比。
张英杰[9](2019)在《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西部等高海拔地区近年来借助精准扶贫政策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电力需求旺盛,同时国家碳排放目标和打赢生态保护攻坚战要求电网发展要降低损耗。而高海拔地区当前应用的大多是以硅钢片为铁心的SCB10系列干式变压器,节能效果不理想,损耗较大,在国家节能降耗政策实行和农网升级改造中面临淘汰。作为新型节能变压器的代表,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能大幅降低空载损耗,比以硅钢片为铁心的变压器空载损耗降低70%左右。因此研究设计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对于经济发展和节能降耗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非晶合金铁心铁磁材料的特性,之后分别在空载损耗和经济性上对SCBH15系列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与SCB10系列普通干式变压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在这两者上都要优于硅钢片干式变压器,因此高海拔地区节能变压器优先选择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根据变压器所处高海拔环境特点,研究高海拔自然环境对变压器运行带来的影响,通过查阅不同的国家标准对高海拔外绝缘、电气间隙、温升限值进行修正方法的探讨,确定了本次设计的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要采用的修正方法。之后对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SCBH15-1250/10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进行铁心、绕组的电磁设计及计算,再进行损耗和温升的计算,计算结果符合有关标准。最后根据设计好的参数进行铁心绕组结构设计,通过AutoCAD工程制图软件绘制变压器制造图纸,列出环氧树脂浇注工艺和温控器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局部放电试验检测绝缘缺陷。最后送到国家高原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外施耐压试验、雷电冲击试验和温升试验,试验结果通过,变压器运行良好。本论文研究设计的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来源于公司实际课题,将高海拔地区自然特点与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相结合,设计出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节能变压器。通过在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进行的高海拔模拟试验,验证了本论文研究设计的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符合国家标准,为以后的量产铺平了道路。
王宁[10](2019)在《非晶合金带材及铁心模型的损耗及磁化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铁基非晶铁心配电变压器是一种高效的节能变压器。这种变压器可以比冷轧晶粒取向硅钢铁心变压器减少25-30%的铁心损耗(CRGO),可以节省高达70%的空载损耗,并有可能制造非常高效率的配电变压器。因此研究非晶合金带材及铁心模型的损耗及磁化特性十分重要。而非晶合金铁心作为构成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核心部件,模拟和测量其在不同工况下的损耗和磁化特性等性能对非晶合金变压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研究非晶合金材料磁特性测量方法基础上,对非晶合金带材及铁心模型在不同激励下的磁化特性和损耗特性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对非晶合金在不同工况下的励磁电流进行了计算和仿真分析。(1)采用高精度功率分析仪、信号发生器和高精度声级计等设备,搭建了可产生任意激励的非晶合金磁特性测量平台。激励中各分量的幅值和频率均可控,为研究提供了基础。基于实体非晶合金变压器缩比模型,对非晶合金变压器在工频、谐波、温升等条件下的损耗特性、电磁特性以及噪声特性进行研究;(2)为研究实际非晶合金变压器的电磁特性,按实际电力变压器铁心的标准工艺设计并制作了产品级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模型。实验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铁心模型的磁特性以及损耗特性,并对其与电工钢片在不同激励下特性的异同点进行了研究;(3)基于Magnet软件,对单片非晶合金模型和非晶合金变压器等缩比模型的电磁特性及损耗特性进行仿真计算;
二、国内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能效标准下变压器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2020版《能效标准》 |
1.1 2020版《能效标准》和2013版对比(如表1所示) |
1.2 2020版《能效标准》与欧盟标准的对比(如图2、图3所示) |
2 常用10/0.4 k V三相变压器的分类及型号 |
2.1 常用10/0.4 k V三相变压器分类 |
2.2 变压器的型号 |
2.3 变压器损耗水平代号(如图4所示) |
2.4 铁心材料:硅钢和非晶合金 |
2.5 铁心结构:叠铁心、卷铁心 |
2.6 绕组:线绕和箔绕,铝箔绕组和铜箔绕组 |
2.6.1 铜线绕组 |
2.6.2 箔式绕线 |
2.6.3 采用铝箔绕组的优势(铝箔绕组国外应用较多,目前国内用量很少,考虑到国情,暂不推荐采用) |
3 硅橡胶绝缘干式变压器 |
3.1 硅橡胶绝缘干式变压器技术研发 |
3.2 硅橡胶绝缘干式变压器技术指标 |
3.3 硅橡胶、环氧树脂干变对比(如表8所示) |
4 非晶合金变压器 |
5 变压器节能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
6 总结 |
(2)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1.3.1 变压器优化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优化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电磁设计研究 |
2.1 引言 |
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设计研究 |
2.2.1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标准 |
2.2.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手工设计 |
2.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参数设计流程 |
2.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与结构参数计算 |
2.3.1 高、低压侧电压电流计算 |
2.3.2 绕组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3 绕组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3.4 铁心部分电磁参数计算 |
2.3.5 铁心部分结构参数计算 |
2.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性能参数计算 |
2.4.1 空载损耗与空载电流计算 |
2.4.2 负载损耗与短路阻抗计算 |
2.4.3 变压器绕组温升计算 |
2.4.4 变压器效率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智能算法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模型的建立 |
3.2.1 变压器优化目标函数的选取 |
3.2.2 变压器优化变量的选取 |
3.2.3 变压器优化约束条件及其处理方法 |
3.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算法 |
3.3.1 遗传算法及其改进策略 |
3.3.2 混沌遗传算法(CGA) |
3.3.3 自适应遗传算法(AGA) |
3.3.4 混沌自适应遗传算法(CAGA) |
3.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算法 |
3.4.1 NSGA-Ⅱ算法基本理论 |
3.4.2 NSGA-Ⅱ算法的改进策略 |
3.4.3 改进的NSGA-Ⅱ在变压器多目标优化模型中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
4.1 引言 |
4.2 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环境 |
4.3 软件系统需求分析 |
4.3.1 功能需求 |
4.3.2 业务需求 |
4.4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4.4.1 软件系统设计流程 |
4.4.2 软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4.3 软件系统运行流程设计 |
4.5 软件系统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1 主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2 输入产品参数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3 智能算法界面设计与开发 |
4.5.4 输出产品优化结果界面设计与开发 |
4.6 软件系统数据交互接口及其程序设计 |
4.6.1 软件系统交互接口设计 |
4.6.2 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案例相关参数设定 |
5.3 选择遗传算法的原因 |
5.4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单目标优化设计 |
5.4.1 以主材成本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4.2 以总损耗为目标的单目标优化 |
5.5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多目标优化设计 |
5.5.1 以主材成本与总损耗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 |
5.5.2 改进的NSGA-Ⅱ优化性能验证 |
5.5.3 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双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Fe基非晶/纳米晶磁芯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非晶合金软磁材料 |
1.1.1 发展概况 |
1.1.2 非晶合金的材料性能 |
1.2 纳米晶合金软磁材料 |
1.2.1 发展概况 |
1.2.2 制备方法及晶化机制 |
1.3 Fe基非晶/纳米合金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1.4 热处理概述 |
1.4.1 去应力退火 |
1.4.2 晶化退火 |
1.4.3 磁场退火 |
1.4.4 热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
1.5 热处理数值模拟研究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其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与模拟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1.1 非晶合金的制备 |
2.1.2 磁芯样品的制备 |
2.1.3 热处理装置 |
2.1.4 实验分析方法 |
2.2 数值模拟方法 |
2.2.1 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 |
2.2.2 ANSYS热分析 |
2.2.3 ANSYS热-结构耦合分析 |
第3章 热处理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热处理过程传热分析 |
3.2.1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2.2 钛带卷的传热分析 |
3.2.3 非晶磁芯的传热分析 |
3.2.4 结果验证 |
3.3 热处理过程应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Fe_(80)Si_9B_(11)合金磁芯退火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淬态非晶合金带材的结构和性能 |
4.3 普通热处理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4.3.1 保温温度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4.3.2 保温时间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4.4 覆铜热处理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4.4.1 磁芯性能分析 |
4.4.2 带材性能分析 |
4.4.3 热处理工艺参数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4.4.4 磁芯尺寸参数的理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磁芯退火工艺研究 |
5.1 引言 |
5.2 淬态纳米晶合金带材的结构和性能 |
5.3 普通热处理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5.3.1 保温温度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5.3.2 保温时间对合金铁芯磁性能的影响 |
5.4 覆铜热处理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5.4.1 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晶化动力学研究 |
5.4.2 静态磁性分析 |
5.4.3 动态磁性分析 |
5.4.4 覆铜热处理保温时间对磁芯性能的影响 |
5.4.5 带材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高性能取向硅钢在电力装备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高磁感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
1.3 国内外0.18mm薄规格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
1.4 国内外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
1.5 国内外0.1mm及以下厚度超薄取向硅钢研发与应用技术进展 |
1.6 现有取向硅钢材料应用性能评价方法 |
1.6.1 磁性能测量方法 |
1.6.2 谐波损耗与直流偏磁损耗的测量方法 |
1.6.3 磁致伸缩系数测量方法 |
1.6.4 表面绝缘涂层性能测试方法 |
1.7 研究内容、实施方案及实验方法 |
1.7.1 研究内容 |
1.7.2 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 |
1.7.3 实验方法 |
第二章 0.23~0.30mm高磁感取向硅钢在高电压等级变压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2.1 高磁感取向硅钢电磁特性分析与交/直流变压器铁心材料选型 |
2.1.1 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基础磁性能 |
2.1.2 直流偏磁工况下取向硅钢的磁特性与铁心材料选型 |
2.1.3 谐波工况下取向硅钢的磁特性与铁心材料选型 |
2.1.4 直流偏磁与谐波工况同时存在时铁心材料选型 |
2.2 电力变压器长时间服役后取向硅钢材料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 |
2.2.1 取向硅钢状态评估与寿命预测方法 |
2.2.2 表面绝缘涂层劣化规律与性能评价 |
2.2.3 取向硅钢磁性能变化规律分析 |
2.3 变压器退役后二次再利用取向硅钢鉴别技术研究 |
2.3.1 抽样检测判定 |
2.3.2 依据噪声频谱判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0.18mm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在S15 型平面叠铁心变压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3.1 0.18mm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及其与非晶合金性能对比 |
3.1.1 磁性能和磁致伸缩特性对比分析 |
3.1.2 0.18mm取向硅钢磁性能波动性分析 |
3.2 0.18mm薄规格极低损耗取向硅钢服役性能研究 |
3.2.1 极低损耗取向硅钢的磁时效性能 |
3.2.2 谐波含量及相位差对损耗的影响 |
3.2.3 直流偏磁工况对损耗的影响 |
3.3 0.18mm极低损耗取向硅钢配电变压器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3.3.1 铁心结构设计与三维电磁场仿真分析 |
3.3.2 变压器空载损耗仿真 |
3.3.3 变压器负载损耗仿真 |
3.3.4 0.18mm取向硅钢S15 型变压器性能实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耐热刻痕低损耗取向硅钢在S15 型立体卷铁心变压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4.1 退火过程中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的组织与晶粒取向分析 |
4.1.1 微观组织分析 |
4.1.2 刻痕区晶粒取向分析 |
4.2 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的电磁特性与S15型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性能评估 |
4.2.1 磁性能与磁致伸缩特性分析 |
4.2.2 立体卷铁心变压器制造与性能评价 |
4.3 基于耐热刻痕取向硅钢的Epstein-SST法等效磁路长度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薄取向硅钢在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饱和电抗器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
5.1 特高压直流换流阀饱和电抗器对超薄取向硅钢性能特殊要求分析 |
5.2 国产超薄硅钢涂层制备及其对磁性能和服役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
5.2.1 超薄取向硅钢表面涂层制备 |
5.2.2 表面涂层厚度对磁性能的影响 |
5.2.3 超薄取向硅钢表面绝缘涂层对服役安全性的影响 |
5.3 服役工况下超薄取向硅钢中频损耗、谐波损耗、磁致伸缩及噪声特性研究 |
5.3.1 服役工况下超薄取向硅钢的损耗特性 |
5.3.2 轧向拉应力对磁性能、磁致伸缩及噪声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节能配电变压器铁心制造技术及选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配电变压器铁心制造技术方式[1] |
1.1 叠片式铁心 |
1.2 硅钢立体卷铁心 |
1.3 非晶合金平面卷铁心 |
1.4 非晶合金立体卷铁心 |
2 变压器铁心制造技术主要指标比较 |
3 思考及建议 |
(6)实际工况下电力机车用磁性材料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实际工况下电工钢片磁特性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实际工况下电工钢片铁心损耗预估模型研究现状 |
1.2.3 铁氧体、非晶及纳米晶材料损耗特性研究现状 |
1.2.4 非正弦激励下铁氧体、非晶、纳米晶铁心磁致伸缩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谐波交变与畸变旋转磁化下电工钢片损耗特性测量与模型研究 |
2.1 实际工况下电工钢片复杂磁特性测量与分析 |
2.1.1 含有谐波分量的交变磁化下电工钢片磁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
2.1.2 椭圆形旋转磁化下电工钢片磁特性的测量与分析 |
2.2 谐波交变磁化下铁心损耗模型与验证 |
2.3 旋转磁化下铁心损耗模型与验证 |
2.4 畸变的椭圆形旋转磁化下铁心损耗模型与验证 |
2.4.1 模型推导 |
2.4.2 模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方波激励下铁心材料损耗特性测量与模型研究 |
3.1 方波激励下非晶及纳米晶铁心损耗特性测量与分析 |
3.1.1 中频方波损耗测量装置 |
3.1.2 铁氧体、非晶合金及纳米晶铁心损耗特性测测量与分析 |
3.2 方波激励下非晶及纳米晶铁心损耗模型建立 |
3.2.1 方波激励下Steinmetz修正公式 |
3.2.2 方波激励下Steinmetz修正公式改进 |
3.3 方波激励下非晶及纳米晶铁心损耗模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晶合金磁致伸缩特性研究 |
4.1 磁致伸缩特性测量与分析 |
4.1.1 磁致伸缩特性测量系统 |
4.1.2 磁致伸缩特性测量与分析 |
4.2 中频状态下非晶合金磁致伸缩特性模型的建立 |
4.3 中频状态下非晶合金带材A计权速度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频变压器铁心损耗与空载振动噪声测试 |
5.1 中频变压器铁心试验样机参数计算及制作 |
5.2 中频变压器铁心多物理场仿真建模与计算 |
5.2.1 磁场仿真及铁心损耗计算 |
5.2.2 振动与噪声仿真计算与分析 |
5.3 试验样机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5.3.1 测试系统 |
5.3.2 铁心损耗测量结果分析 |
5.3.3 铁心振动噪声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7)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抑制及其信号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噪声产生机理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铁心振动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3.2 铁心振动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3 变压器运行状态检测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的磁通密度计算和模态分析 |
2.1 基本理论 |
2.1.1 变压器铁心磁致伸缩效应 |
2.1.2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1.3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
2.2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主磁场分析 |
2.2.1 单相非晶合金铁心主磁场仿真计算 |
2.2.2 三相非晶合金铁心主磁场仿真计算 |
2.3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模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时频的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实验研究 |
3.1 振动特性和噪声测量装置与实验步骤 |
3.1.1 铁心振动测试平台 |
3.1.2 实验装置选择 |
3.1.3 实验步骤 |
3.2 实验结果 |
3.2.1 大框铁心振动特性分析 |
3.2.2 小框铁心振动特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晶合金铁心振动抑制方法研究 |
4.1 夹紧力与铁心振动噪声的关系 |
4.2 绝缘扎带对铁心振动的影响 |
4.2.1 实验装置 |
4.2.2 结果及分析 |
4.3 压紧力对铁心振动的影响 |
4.3.1 实验装置 |
4.3.2 结果及分析 |
4.4 综合降噪方法实施效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波包变换在铁心振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 |
5.1 小波包分析理论 |
5.1.1 小波包定义 |
5.1.2 小波包基的选取原则 |
5.1.3 小波包分解和重构算法 |
5.2 小波包变换进行特征信号提取方法 |
5.3 小波包变换在铁心状态检测中应用 |
5.3.1 正常状态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2 施加应力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最大振动点施加合适压紧力抑制效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非晶合金变压器发展概况 |
1.2.1 国内发展概况 |
1.2.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智能算法在TDO问题中的应用现状 |
1.3.1 TDO问题 |
1.3.2 遗传算法在TDO问题中应用现状 |
1.3.3 人工神经网络在TDO问题中应用现状 |
1.3.4 群智能算法在TDO问题中应用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循环遍历法的非晶干变优化设计 |
2.1 非晶干变优化问题描述和设计标准 |
2.1.1 优化问题描述 |
2.1.2 设计标准及约束条件 |
2.2 电磁参数计算和优化变量选取 |
2.2.1 绕组设计及相关参数计算 |
2.2.2 铁心设计及相关参数计算 |
2.2.3 空载损耗和空载电流计算 |
2.2.4 负载损耗、阻抗电压百分比和温升计算 |
2.2.5 优化变量选取 |
2.3 循环遍历法 |
2.4 优化程序开发 |
2.4.1 Visual Basic6.0 特点 |
2.4.2 ADO控件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
2.4.3 循环遍历法在Visual Basic6.0 中的实现 |
2.5 循环遍历法实例优化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SO的非晶干变优化设计 |
3.1 本课题TDO问题的模型 |
3.2 基于PSO的 TDO问题求解模型 |
3.2.1 变量编码 |
3.2.2 迭代方程 |
3.2.3 约束条件处理及适应度函数计算 |
3.2.4 PSO计算流程 |
3.3 优化程序设计及PSO程序代码 |
3.4 PSO参数取值研究及性能分析 |
3.5 PSO实例优化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PSO的非晶干变优化设计 |
4.1 IPSO的改进措施 |
4.1.1 自适应粒子交叉搜索策略 |
4.1.2 全局最优粒子交叉搜索策略 |
4.1.3 自适应惩罚系数控制方式 |
4.1.4 IPSO的计算流程 |
4.2 IPSO参数取值研究和性能分析 |
4.3 IPSO实例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工作 |
2 非晶合金变压器与硅钢变压器的对比分析 |
2.1 非晶合金铁磁材料分析 |
2.2 空载损耗对比分析 |
2.3 经济性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高海拔对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的影响研究 |
3.1 高海拔自然地理条件概述 |
3.2 高海拔条件下的参数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电磁设计及参数计算 |
4.1 电磁计算流程及主要性能参数确定 |
4.2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设计 |
4.3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损耗计算 |
4.4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温升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5 高海拔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结构设计及制造 |
5.1 主要结构CAD设计图及技术要求 |
5.2 变压器重点生产工艺及试验 |
5.3 高海拔SCBH15-1250/10变压器整体外形 |
5.4 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不同运行年限和年贴现率的情况下费用现值系数k_pv的取值 |
附录2 高海拔SCBH15-1250/10变压器的基本参数清单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非晶合金带材及铁心模型的损耗及磁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非晶合金材料研究状况 |
1.2.2 非晶合金材料电磁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非晶合金变压器的电磁场分析 |
2.1 电磁场计算基本原理 |
2.2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模型磁路-电路耦合模型 |
2.3 非晶合金铁心模型试验与磁性能的测量方法 |
2.3.1 非晶铁心模型构建 |
2.3.2 实验平台及测试原理 |
2.4 励磁特性 |
2.5 损耗特性 |
2.6 非晶合金带材的损耗特性 |
2.7 结论 |
第3章 复杂工况下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的磁性能 |
3.1 硅钢叠片铁心对比模型的构建与技术参数 |
3.2 实验平台及实验方法 |
3.3 非晶合金铁心模型与电工钢叠片铁心模型的励磁特性对比分析 |
3.4 非晶合金铁心模型与硅钢叠片铁心模型损耗特性的对比分析 |
3.5 谐波激励下非晶合金铁心模型的磁特性 |
3.5.1 谐波下的非晶合金铁心磁特性测量方法 |
3.5.2 谐波幅值对非晶合金铁心损耗特性的影响分析 |
3.5.3 谐波频率对非晶合金铁心损耗特性的影响分析 |
3.5.4 谐波相位变化对铁心损耗性能的影响 |
3.6 温度变化对非晶合金铁心模型损耗特性的影响 |
3.7 非晶合金噪声性能分析 |
3.7.1 实验设备及原理 |
3.7.2 三台不同型号非晶合金铁心模型的噪声特性 |
3.7.3 声功率级测试结果及分析 |
3.7.4 噪声频谱分布测量结果的分析 |
3.7.5 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晶合金变压器铁心空载仿真分析 |
4.1 单相非晶合金变压器仿真建模 |
4.1.1 几何构建 |
4.1.2 材料赋值 |
4.1.3 边界设定 |
4.1.4 网格剖分 |
4.1.5 添加激励 |
4.2 单相非晶合金变压器电磁场分布仿真分析 |
4.2.1 不同激励下非晶合金变压器电磁场分布 |
4.2.2 不同材料非晶合金变压器电磁场分布 |
4.3 非晶合金变压器的损耗特性研究 |
4.4 结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国内非晶合金铁心变压器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能效标准下变压器的选择[J]. 杜毅威. 建筑电气, 2021(06)
- [2]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优化设计方法与系统研究[D]. 魏博凯.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3]Fe基非晶/纳米晶磁芯热处理工艺及性能研究[D]. 潘琳茹. 山东大学, 2021(09)
- [4]高性能取向硅钢在电力装备中的应用技术研究[D]. 程灵.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5]节能配电变压器铁心制造技术及选材分析[J]. 陈卓,孙竹. 电工钢, 2020(Z1)
- [6]实际工况下电力机车用磁性材料磁特性研究[D]. 迟青光. 沈阳工业大学, 2020
- [7]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铁心振动特性抑制及其信号检测研究[D]. 李家晨.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8]非晶合金干式配电变压器参数优化设计[D]. 袁威.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9]适用于高海拔地区的非晶合金干式变压器研究与设计[D]. 张英杰.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非晶合金带材及铁心模型的损耗及磁化特性的研究[D]. 王宁.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