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固定架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魏世强,王安红,习晨[1](2021)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瓣移植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应用外固定架与负压封闭引流术(VSD)、皮瓣移植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开放胫腓骨骨折并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应用外固定架与常规换药结合,二期进行皮瓣移植治疗;观察组应用外固定架与VSD结合,二期进行皮瓣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相关指标情况(创面清洁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住院时间)、踝关节及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创面清洁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踝关节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固定架与VSD、皮瓣移植结合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效果显着。
张松强,巨积辉,邓伟,李雷,周荣,张向南,柳志锦,刘胜哲,肖飞鹏,侯瑞兴[2](2021)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后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0±5.8)个月]。肌皮瓣供区均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后皮瓣成活。末次随访皮瓣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8~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69分[(59.0±9.5)分]。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王瑞[3](2020)在《筋骨并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中医“筋骨并重”为指导理论,以骨短缩-延长术为治疗方式,比较应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与Orthofix单臂外固定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4年9月~2019年9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骨短缩-延长术的手术治疗方式。根据手术方法的差异分为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组(A组)与Orthofix单臂外固定架组(B组),每组各20例。记录并采集两组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骨缺损长度、软组织缺损面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愈合时间、软组织愈合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的HHS评分、术后踝关节功能的Baird-Jackson评分。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t检验、X2检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40例患者均得到复查及随访且未出现不良事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踝关节功能上存在统计学的差异。A组平均手术时间147.95±18.59min,B组平均手术时间115.75±10.97min,两组数据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B组比A组手术时间短。A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55.60±20.79ml,B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02.25±26.73ml,两组数据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B组比A组术中出血量少。A组6位足下垂患者,B组足下垂患者1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B组发生足下垂畸形的几率更高;A组2位骨偏移患者,B组8位骨偏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比A组发生骨偏移的几率高。A组平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78.95±7.27分,B组平均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85.50±6.04分,两组数据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B组比A组术后踝关节功能好。结论:应用骨短缩-延长术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中,采用Orthofix单臂外固定支架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发生足下垂畸形可能性小、术后踝关节功能良好;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发生骨偏移可能性小,固定效果更加牢固稳定。故需要根据两组治疗方式各自的优势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式。
任海鹏[4](2020)在《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和评价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并与Ilizarov外固定架联合常规换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07月至2018年07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36例。观察组患者共20例,接受了 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对照组患者共16例,接受Ilizarov外固定架和常规换药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治疗相关合并症,排除手术禁忌症后,首先进行伤口清创。将骨折复位后,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并固定。然后创面分别接受VSD治疗或常规换药处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植皮效果)、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骨髓炎、延迟愈合、骨不连等并发症),根据胫骨干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价标准计算优良率,并运用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价术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6.5±3.8)个月,VSD敷料平均更换次数是(4.1±1.9)次,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是(34.5±12.8)天,术后VAS评分平均为(3.2±1.4)分,有1例患者(5.0%)细菌培养阳性。对照组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5.9±3.4)个月,平均换药次数是(19.8±5.3)次,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是(59.7±16.4)天,术后VAS评分平均为(5.8±1.7)分,有3例患者(18.8%)细菌培养阳性。两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6.7±1.8 vs 9.5±2.3个月,P=0.008),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未观察到骨不连和骨髓炎并发症。根据胫骨干骨折Johner-Wruhs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5%vs 75%)。观察组患者的SF-36各亚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VSD技术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确切,骨折固定安全可靠,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并发症少,感染风险降低,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是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郭保逢,秦泗河[5](2020)在《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苏联骨科医师伊利扎罗夫发明了能组装成800多种构型的环形外固定器,创立了与西方经典骨科不同的全新微创外固定技术体系,被国际学界称为Ilizarov技术。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模仿自然,通过体外控制与转化生命运动的应力,治愈复杂创伤性骨折、骨与软组织缺损、感染与肢体的严重畸形,能挽救一些濒危截肢严重复合创伤与四肢残缺。该技术在理论指导、手术指征、医疗模式与术后管理等方面,不同于现代的创伤骨科的骨折内固定(AO)技术,能够以最微创甚至无血的手术方式实现骨折的复位固定。体外控制骨的生长,不仅能完成创伤骨科大部分骨折的固定要求,而且可以在不植骨和不丢失骨长度情况下解决骨不连、骨缺损、四肢软组织缺损和伴发畸形等复杂问题。Ilizarov技术引入中国已30余年,由于诸多原因该技术在我国骨科的传播应用仍不够广泛深入。现将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领域的应用做一阐述,供国内骨科同道了解认识该技术的价值。
刘彬[6](2020)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2019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9~60岁[(39.6±12.7)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1例,重物砸伤6例,高处坠落伤3例,挤压伤1例。清创后平均骨缺损长度为4.5~14.5cm[(8.0±2.5)cm],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cm×4cm~20cm×15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通过对接点植骨促进骨折愈合。记录创面愈合情况、骨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xternal fixation index,EFI)。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愈合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MCS)评价生活质量。结果:患者外架去除后随访12~39月[(22.6±7.9)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需皮瓣转移手术。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外固定时间为232~663d[(391.3±118.2)d],EFI为35.7~62.7d/cm[(49.3±7.8)d/cm]。ASAMI评分系统骨愈合优良率86%;功能结果优良率90%。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4个问题,8个障碍,1个后遗症。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PCS)(83.8±12.1);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score,MCS)(71.8±13.5)。结论: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联合髓内导针和对接点植骨,能够恢复良好的下肢力线,促进对接点骨性愈合。
黄昭华[7](2020)在《Masquelet与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文中指出目的: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是临床骨科的难题和热点,临床上最为常用的方法是Masquelet技术和骨搬运技术。单边骨搬运支架是实施骨搬运技术较为新颖的工具,其优势逐渐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来。通过回顾Masquelet技术和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资料,总结骨感染临床特征并对比两种技术对于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效果以及两者的优劣性,丰富两者技术临床应用经验,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佛山市中医院修复重建外科2014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感染性下肢骨缺损患者共66例,其中男56例,女10例。32例患者使用Masquelet技术治疗(A组),34例患者使用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B组)。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后的X光片以及肢体功能情况、并发症情况等,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在受伤部位、致伤原因、骨髓炎Cierny-Mader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组成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感染指标(WBC、CRP、ESR)、检出致病菌比例、清创手术次数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检出多重致病菌患者比例与软组织修复情况方面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修复骨缺损长度平均为8.91cm,B组平均为8.0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性愈合时间长于B组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组骨性愈合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A、B两组骨愈合优秀率分别为75%、82%,骨愈合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肢体功能总的优秀率高于B组(81%vs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组并发症为骨吸收、髂骨区不适、诱导膜形成不良、骨不愈合、感染复发,B组并发症为针道感染、会师端不愈合、固定钉松动、垂足畸形、感染复发、矿化区骨不连、力线畸形;A、B两组“问题”类、“障碍”类、“真正并发症”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0%、3.3%、6.7%和39.4%、40.9%、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修复长度平均为8cm~9cm的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Masquelet技术和单边支架骨搬运支架技术均能获得较高的骨愈合优良率,且两者在治疗时间上的效能是相近的。2.Masquelet技术能获得相对更好的肢体功能,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术后并发症较多。3.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多重耐药菌可能是两组技术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年纪高者和女性患者更倾向于选择Masquelet技术,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更有可能选择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
周涛[8](2020)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文中认为目的:介绍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7月~2018年3月治疗GustiloⅢC型小腿毁损伤患者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左侧13例,右侧8例;年龄:13~67岁,平均4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9cm×7cm~28cm×13cm;骨缺损长度5~13cm,平均9.3cm。根据肢体毁损情况采取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急诊重建肢体血运+一期或二期游离股前外皮瓣覆盖创面+后期骨搬运16例,急诊重建肢体血运+二期骨组织与软组织复合搬运5例。皮瓣术后6-8周骨搬运13例,皮瓣术后10周骨搬运3例,骨组织与软组织复合运输在肢体重建血运术后4周行骨搬运术。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主要观察内容:创面愈合情况,有无局部感染及钉道感染,滑移骨段是否偏斜,并根据新生骨矿化情况调整搬运速度。结果:21例患者全部保肢成功,16例皮瓣中1例皮瓣远端皮缘坏死,经植皮后痊愈。经骨搬运后骨缺损全部得到修复;骨折端全部愈合,其中搬运骨段端端对合后通过快速加压直接愈合11例;10例骨折端延迟愈合,应用‘手风琴’式牵拉回压骨段后得到愈合7例,有3例骨端愈合不良,经手术清理骨端并植入自体松质骨后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18~33月随访(平均23.7月),末次随访根据ASAMI评分标准进行骨愈合及功能评价:优5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76.2%。结论: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骨搬运技术在治疗小腿GustiloⅢC型严重毁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宫玉锁,郑建鹏,陈国栋[9](2019)在《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探讨分析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将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甘肃省中医院软组织损伤骨科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经外固定架治疗的14例患者,并对其进行全程随访,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及患者恢复情况。所有患者经多次清创配合VAC负压引流及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通过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其操作简单,对损伤部位的软组织及循环血供损伤小,经过严格的清创及根据情况,有助于患者早期康复锻炼,其促进骨性愈合,为后期创面修复及早期患肢的康复功能训练创造好的条件。
夏文强,严正吉[10](2019)在《组合式外固定架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组合式外固定架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价值。方法 :选择44例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编号进行分组,分别进行的是常规性方式和组合式外固定架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治疗后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案例的总有效率值分析,乙组和甲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90.9%和68.1%。对比两组案例的不良反应率现象,乙组的不良反应率4.5%,甲组的不良反应率18.1%,乙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甲组。结论 :针对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案例实施组合式外固定架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整体效果明显,能促进患者恢复。
二、外固定架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固定架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瓣移植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情况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及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3)筋骨并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二) 治疗方式 |
1. 术前准备 |
2. 手术过程及方法 |
3. 术后处理 |
4. 术后并发症 |
(三) 疗效评价 |
(四) 统计学方法 |
(五) 结果 |
1. 患者一般资料及情况 |
2. 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
3. 骨愈合时间及软组织愈合时间 |
4. 术后主要并发症 |
5. 术后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 |
二、讨论 |
(一) 基于中医骨伤科“筋骨并重”的理论指导 |
(二) 骨短缩-延长术的生物学原理 |
(三) 骨短缩-延长术的优势及缺点 |
(四) 两组外固定架的比较 |
(五) 胫骨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治疗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骨缺损及小腿软组织缺损的中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临床随访和评估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基线资料 |
2.2 创面愈合情况 |
2.3 骨折愈合及患肢功能情况 |
2.4 生活质量评价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开放性骨折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致谢 |
(6)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Masquelet与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感染性骨缺损临床研究进展 |
1.1 骨感染病因及诊断 |
1.2 清创与控制感染 |
1.3 骨缺损的修复 |
1.3.1 Masquelet技术 |
1.3.2 Ilizarov技术 |
1.3.3 显微外科技术 |
1.3.4 新型生物材料 |
1.4 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2.1 病例的选择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案 |
2.2.1 手术方法 |
2.2.2 术后治疗及随访 |
2.3 结果评价 |
2.3.1 一般资料 |
2.3.2 骨性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指数 |
2.3.3 Paley评分 |
2.4 统计方法与数据处理 |
2.4.1 样本量估计 |
2.4.2 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3.1 两组间病位、病因及疾病分型比较 |
3.2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3.3 两组患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对比 |
3.4 两组患者致病菌、耐药性、软组织修复方面和清创手术次数的对比 |
3.5 两组患者骨缺损长度、骨性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指数对比 |
3.6 两组患者骨愈合和肢体功能PALEY评分情况对比 |
3.7 两组患者并发症PALEY评分情况对比 |
3.8 典型病例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基础 |
4.2 损伤与骨感染的关系 |
4.3 感染指标、致病菌与骨感染的关系 |
4.4 MAsQUELET技术与单边骨搬运技术临床选择策略的趋向性 |
4.5 MASQUELET技术与单边骨搬运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愈合质量评价 |
4.6 MASQUELET技术与单边骨搬运技术修复骨缺损的肢体功能与并发症评价 |
4.7 本研究的结论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参与科研及获奖情况 |
附件 |
致谢 |
(8)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小腿 GustiloⅢC 型损伤的临床保肢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9)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手术前后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10)组合式外固定架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指标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案例的总有效率值对比 |
2.2 两组案例的不良反应率分析 |
3. 讨论 |
四、外固定架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严重胫腓骨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皮瓣移植治疗开放胫腓骨骨折并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J]. 魏世强,王安红,习晨.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6)
- [2]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J]. 张松强,巨积辉,邓伟,李雷,周荣,张向南,柳志锦,刘胜哲,肖飞鹏,侯瑞兴.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3)
- [3]筋骨并重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后骨缺损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D]. 王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VSD联合Ilizarov外固定架在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感染中的应用研究[D]. 任海鹏. 苏州大学, 2020(02)
- [5]Ilizarov技术在我国创伤骨科中的应用[J]. 郭保逢,秦泗河. 中华创伤杂志, 2020(05)
- [6]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D]. 刘彬.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Masquelet与单边支架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长骨缺损[D]. 黄昭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小腿GustiloⅢC型损伤[D]. 周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临床分析[J]. 宫玉锁,郑建鹏,陈国栋. 甘肃科技, 2019(15)
- [10]组合式外固定架辅助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远端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J]. 夏文强,严正吉. 人人健康, 20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