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

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

一、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论文文献综述)

周学锋[1](2021)在《糖肾方改善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一种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原因之一。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病率约为9.3%(4.63亿人),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45年上升到10.9%(7亿人),大约40%左右的糖尿病患者会变成DKD患者。DKD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肾脏纤维化是DKD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进程,目前针对DKD肾脏纤维化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明,TGFβ1/Smad3通路能够通过调节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调节肾脏纤维化。相关研究发现,LncRNA MEG3(GENEID:55384)的过表达加重了细胞增殖,并诱导了细胞凋亡。LncRNA MEG3可以通过调节miR-181a/Egr-1/TLR4轴调节DKD大鼠的肾脏纤维化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在DKD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性氧的过量产生可引起DKD患者早期系膜细胞肥大、系膜扩张、细胞外基质蛋白积聚、肾小球硬化、内皮细胞损伤、足细胞凋亡、蛋白尿、肾脏功能障碍。Keap1/Nrf2是非常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途径。DKD属于中医学“水肿”、“肾消”、“消渴”、“关格”等病证范畴。DKD肾脏纤维化属于典型的“久病入络”、“肾络瘀阻”。DKD之气阴两虚、肾络亏虚,产生痰浊、瘀血等产物阻滞肾络,痰瘀互结日久则络脉淤塞成积,治疗应该益气养阴,通络祛邪。糖肾方是本课题组负责人李平教授研制的治疗DKD的中药复方,由黄芪、生地黄、山茱萸、卫矛、三七、熟大黄、枳壳共七味药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前期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试验证实糖肾方能够显着降低DKD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并且改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filtrationrate,eGFR)。但是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的潜在机制仍未被深入探索。因此本课题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结合体内外实验验证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潜在机制;2.基于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明确不同剂量糖肾方的治疗作用。3.基于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损伤模型,探索糖肾方对DKD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主要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参与活动以及作用通路。利用Cytoscape软件绘制可视化网络结构图、PPI图,并进行数据分析。2.利用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观察糖肾方低剂量、糖肾方中剂量、糖肾方高剂量的疗效。8周龄Wistar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测量基础数据:体重、血糖、尿量、尿蛋白定量。然后根据血糖和体重随机分组,Sham组和DKD组,DKD组进行单侧肾切除以及STZ注射造模手术;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以下5组:DKD组、DKD+糖肾方低剂量组(1.2 g/kg/d)、DKD+糖肾方中剂量组(2.4g/kg/d)、DKD+糖肾方高剂量组(4.8g/kg/d)、福辛普利钠组(1.33mg/kg/d)。实验动物10周龄开始灌胃给药,实验期间每周测体重,每4周测血糖,连续灌胃给药20周后结束实验。取材,收集大鼠血清、肾脏、肝脏等标本,并进行血、尿生化检测,Elisa测定尿蛋白等。病理组织切片PAS、MASSON染色等评估肾脏损伤情况。3.利用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损伤纤维化模型研究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机制。基于药效学实验结果,选择糖肾方低剂量组完成本章节机制研究。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Real-time PCR 等实验技术评估糖肾方对 DKD 大鼠的肾脏皮质中 Collagen Ⅰ,Collagen Ⅳ,Fibronectin,TGFβ1,Smad 3,p-Smad 3,p-Smad 2/3,LncRNA MEG3 表达水平的影响。糖肾方给药干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之后,观察HK2细胞中Collagen Ⅰ,Fibronectin,p-Smad 2/3,LncRNA MEG3mRNA 的变化情况。4.利用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以及高糖诱导的HK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研究糖肾方治疗DKD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实验分组与方法3相同,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Real-time PCR等实验技术评估糖肾方对DKD大鼠的肾脏皮质中Keap1,Nrf2,HO1,3-NT的影响。利用DHE染色法检测DKD大鼠的肾脏皮质中ROS的含量。糖肾方给药干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之后,观察HK2细胞中Keap1,Nrf2,HO1的变化情况。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糖肾方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槲皮素,beta-谷甾醇,山奈酚,DiincarviloneA,阿魏酸甲酯,地黄苦苷元,羟基-3-甲氧基肉桂醛,豆甾醇,4-羟基肉桂酸甲酯,7-O-methylisomucronulatol;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核心靶点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纤连蛋白 1(fibronectin 1,FN1),TGFβ1,SMAD3,SMAD2等。GO富集分析发现糖肾方参与了抗氧化的生物过程,据此,我们挖掘了与糖肾方有关的氧化应激相关靶点,超氧化物歧物酶1(Superoxidedismutase,SOD1),HO1,Keap1,Nrf2。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可能是通过调整TGFβ/Smad通路以及Keap1/Nrf2抗氧化应激来实现的。2.药效学结果证明糖肾方能够改善DKD大鼠的肾脏损伤。DKD组大鼠从实验开始时,体重和状态较Sham组较差,随着实验的进行,体重差异持续增加。药物干预第20周时,与DKD组相比较,各给药组的大鼠状态均有改善。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重从药物干预第14周时体重高于DKD组,并持续到实验结束。DKD组大鼠血糖水平从实验开始时即明显高于Sham组,直到实验结束。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福辛普利钠组的血糖水平从实验药物干预第16周开始下降,持续到实验第20周时,显着低于DKD组血糖水平。DKD大鼠的脏器指数、24h尿量、尿蛋白/肌酐比值、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脂水平等均显着高于Sham组,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福辛普利钠治疗DKD大鼠20周之后,均能够显着降低24h尿量,减少尿蛋白排泄量,改善肾脏功能、肝脏功能,纠正血脂紊乱;PAS和Masson’s Trichrome染色显示,DKD组大鼠肾脏出现了显着的肾小球系膜基质增生和肾小管损伤,肾间质纤维化,糖肾方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以及福辛普利钠干预治疗后,能够改善DKD大鼠肾脏的病理损伤.3.糖肾方能够通过调节TGFβ1/Smad 3通路以及LncRNA MEG3改善DKD肾脏纤维化。与Sham组相比较,DKD大鼠肾脏皮质中Collagen Ⅰ,Collagen Ⅳ,Fibronectin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DKD大鼠肾脏皮质中的TGFβ1,p-Smad 2/3,Smad3,p-Smad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DKD大鼠肾脏皮质中LncRNA MEG3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给予糖肾方干预治疗20周后,可以显着降低DKD大鼠的Collagen Ⅰ,Collagen Ⅳ,Fibronectin,TGFβ1,p-Smad2/3,Smad3,p-Smad3,LncRNA MEG3的表达。糖肾方可以改善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Collagen Ⅰ,Fibronectin蛋白的沉积以及Smad 2/3蛋白的磷酸化。下调TGFβ1 mRNA以及Lnc RNA MEG3 mRNA的表达水平。4.糖肾方能够通过调控Keap1/Nrf2信号通路改善DKD氧化应激损伤。DKD大鼠中MDA含量明显高于Sham组,SOD含量明显低于Sham组。DKD大鼠肾脏皮质中的3-NT、Keap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DKD大鼠肾脏皮质中的ROS含量增加;给予糖肾方干预治疗20周后,能够显着降低DKD大鼠3-NT、Keap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DKD大鼠肾脏皮质中Nrf2、HO1的蛋白表达水平。此外,糖肾方可以降低NOX4基因表达水平,提高TXNRD1和GCLC基因表达水平。糖肾方可以减少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ROS的含量,提高Nrf2蛋白以及基因表达水平,降低Keap1蛋白以及基因表达水平。结论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预测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潜在靶点,并在DKD动物模型以及HG诱导的HK2细胞中进行验证,明确了糖肾方通过调节TGFβ1/Smad3通路以及LncRNA MEG3改善DKD肾脏纤维化;通过调控Keap1/Nrf 2信号通路改善DKD氧化应激损伤。

李可[2](2021)在《藤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骨骼肌细胞IRS-1/PI3K p85/AKT/GLUT4信号转导通路为研究切入点,分别进行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观察藤茶总黄酮对自发性糖尿病ZDF大鼠糖代谢的调节,探讨骨骼肌糖代谢的分子机制,为藤茶的临床降糖应用提供数据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 将40只雄性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ZDF大鼠(fa/fa)适应性喂养1周后,给予pumina#5008高脂饲料诱导喂养4周,根据尾静脉血糖水平筛选糖尿病造模成功者纳入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DM),二甲双胍组(MET)、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AGH)、藤茶总黄酮中剂量组(AGM)、藤茶总黄酮低剂量组(AGL),每组8只。同时设8只健康同周龄雄性ZL(fa/+)大鼠为正常对照组(NC),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阳性药物对照MET组的剂量:0.158 g/Kg·d-1,藤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 400 mg/Kg·d-1、200 mg/Kg·d-1、100 mg/Kg·d-1;各治疗组按 0.01 ml·g-1 体重计算给药量,溶于生理盐水后灌胃给药连续6周。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每周监测大鼠的空腹血糖、体重。干预结束后大鼠麻醉取胰腺和腓肠肌组织,用胰腺组织匀浆检测组织内的胰岛素水平;腓肠肌组织用于检测骨骼肌糖原含量、组织形态学检测;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改变,PAS染色观察糖原沉积情况;Avizo图像处理软件分析肌糖原沉积面积;应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分别检测骨骼肌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蛋白表达和靶基因的转录水平。2.细胞实验 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藤茶总黄酮(5μg·ml-1、10μg·ml-1、20 μg·ml-1、30 μg·ml-1、50 μg·ml-1、80μg·ml-1)对 C2C12 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细胞存活率,确定后续实验的藤茶总黄酮高、中、低浓度。用0.5 mmol·l-1棕榈酸造模液建立细胞IR模型,将C2C12细胞诱导成熟的肌管细胞分为正常组(NC)、高糖模型组(DM)和藤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AGH、AGM、AGL)浓度分别为80 μg·ml-1、50 μg·ml-1、30 μg·ml-1,检测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2C12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1)体重和糖代谢血清学检测: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藤茶总黄酮各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在干预6周的各周测量时间点体重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P<0.01);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分别在第4、5周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显着降低(P<0.05),在干预6周时体重呈持续下降趋势。与模型组相比,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二甲双胍组和藤茶总黄酮中剂量组在第4、5、6周各时间点分别表现出显着降低大鼠的空腹血糖的作用(P<0.05或P<0.01)。模型组OGTT、ITT试验峰值后移(P<0.01);模型组大鼠胰腺组织匀浆检测胰岛素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藤茶总黄酮各剂量组、二甲双胍组的胰岛素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估测HOMA-IR的趋势,模型组HOMA-IR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1);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的HOMA-IR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在干预6周后显着降低(P<0.01);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骨骼肌糖原含量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2)骨骼肌形态学检测:HE染色显示藤茶总黄酮组和二甲双胍组改善大鼠骨骼肌纤维萎缩;PAS染色提示藤茶总黄酮组和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改善肌纤维糖原着色。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骨骼肌糖原沉积面积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3)Western blot、Real-time PCR:藤茶总黄酮高剂量组和二甲双胍组通过促进IRS-1/PI3K p85/AKT/GLUT4信号通路传导,显着提升IRS-1、PI3K p85、AKT、GLUT4蛋白表达(P<0.01或P<0.05)。藤茶总黄酮和二甲双胍组显着提升 IRS-1、PI3K p85、AKT、GLUT4 基因转录水平(P<0.01 或P<0.05)。2.细胞实验 据C2C12细胞活性检测,得到用于后续细胞实验的藤茶总黄酮高、中、低浓度分别为80μg·ml-1、50 μg·ml-1、30μg·ml-1。藤茶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葡萄糖消耗量与高糖模型组比较显着增加(P<0.01)。藤茶总黄酮高、中剂量组显着提升IRS-1/PI3K p85/AKT/GLUT4 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P<0.01)。结论1.藤茶总黄酮显着降低ZDF大鼠的体重,改善糖代谢、高胰岛素血症和IR。2.藤茶总黄酮改善ZDF大鼠骨骼肌糖原含量和肌糖原沉积面积,改善骨骼肌IR。3.藤茶总黄酮通过上调骨骼肌细胞IRS-1/PI3K p85/AKT/GLUT4的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C2C12成肌细胞的IRS-1/PI3K p85/AKT/GLUT4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可能是改善骨骼肌的IR的作用机制之一。

丁月云[3](2020)在《抗糖尿病足感染菌复方中草药研制及其毒理学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缺血性、神经性和神经缺血性病变,会导致足部出现不同程度感染、溃疡、坏疽,并增加截肢风险,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可导致患者行走受限与终身残疾,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常见的糖尿病足部感染菌主要是由人体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引起的,细菌种类众多,可以引起从浅表感染到深部感染的多种感染类型,由于开放性伤口的限制,在临床治疗中严禁使用常规皮肤消毒剂等治疗,而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则可能造成局部和全身菌群失调,具有造成更加严重的局部和全身感染风险。本研究从祖国传统医药入手,研究一种对常见糖尿病足感染细菌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复方中草药,在控制细菌局部感染的同时又可促进伤口愈合,对预防和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医学意义。目的研制一种对糖尿病足部感染指标菌具有有效抗菌作用、无毒副作用、易保存、使用有效期长、价格低廉、使用和携带方便的新型复方中草药配方,用于糖尿病足部常见皮肤感染的抗菌治疗和感染控制,并对该复方中草药的毒理学、皮肤刺激性、遗传毒性及抗菌机制展开研究。方法以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中规定的足部感染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为指标菌进行抑菌作用研究,从多种中草药提取物中筛选出一组对引起糖尿病足部感染常见细菌有抑菌作用的中草药,通过开展该复方中草药合剂的抑菌效果及最小抑菌浓度研究,研制成复方中草药合剂。根据外用抗菌消毒药物技术规范,开展该中草药合剂的体内急性毒性实验研究;皮肤刺激实验研究;利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研究体内致染色体损伤研究;利用小鼠体内实验开展该复方中草药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通过各个给药剂量组对大鼠肝∕体、肾∕体、脾∕体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研究给药剂量对体内主要药物代谢器官的影响研究,通过细胞膜通透性研究中草药的抗菌抑菌机制。结果1.中草药提取物黄芩、甘草和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黄芩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甘草和大黄对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2.黄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00mg/ml;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0mg/ml。大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200mg/ml;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100mg/ml。3.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三种中草药提取物是黄芩、大黄和甘草,以这3种中草药提取物构成抗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抗菌中草药复方。抗糖尿病足部感染的抗菌中草药复方中黄芩、大黄、甘草抑菌效果最佳的配方比例为4:1:1。4.抗菌中草药复方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对人体无毒,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结果表明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对皮肤无刺激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显示,体内复方中草药合剂无致染色体损伤作用。抗菌中草药复方亚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各剂量组试验动物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血液学指标检测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动物脏器检查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大鼠肝∕体、肾∕体、脾∕体比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5.细胞膜去极化实验表明,加入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后,细胞膜发生去极化作用。6.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实验表明,加入本复方中草药合剂后,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结论1.研制的糖尿病足常见感染菌抗菌抑菌复方中草药配方为黄芩:大黄:甘草,其最佳抗菌抑菌效果的各组分比例为4:1:1。2.本抗菌抑菌复方中草药具有有效的抗菌抑菌作用,在合剂状态下,室温下可保存药效3个月以上。3.在0.25g/kg~1.0g/kg的给药剂量内,本抗菌抑菌复方中草药对机体无急性和亚急性毒副作用,无皮肤刺激作用,无致染色体损伤作用,表明药物安全有效。4.本复方中草药合剂抗菌的机制是通过作用于细菌细胞膜,改变其极化状态和通透性发挥作用。

胡闭月[4](2020)在《中药代茶饮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肠道菌群改善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起多种大血管、微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近年来研究指出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可能参与了 T2DM的发生和发展,且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患者的糖代谢状况。我国不少传统的中药材不但可以改善血糖,还能够参与调节肠道菌群,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还有待明确,其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改变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仍不清楚。如果能明确此类物质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则将对T2DM的控制提供新的治疗靶点。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T2DM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中药代茶饮干预,并与同期纳入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探索中药代茶饮对T2DM患者血糖和肠道菌群的改善效果,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T2DM患者的辅助治疗和肠道菌群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4月,招募符合纳排标准的社区T2DM患者共90例,取得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干预组(n=45)。对照组维持常规治疗和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药代茶饮干预。中药代茶饮配方根据文献资料、专家意见咨询及预实验结果确定而成,包括桑叶、绞股蓝、黄芪、玉米须、地骨皮和麦冬6种物质,共13克,开水冲泡后饮用,每日1000~1500毫升,干预周期为12周。最终完成整个研究的患者共计83例,其中,对照组42例,干预组41例。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周和干预12周后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糖化血清蛋白(GSP)水平,在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肠道菌群、血脂和肝肾功能等指标,记录患者干预过程中服用依从性、自我报告症状和异常反应等情况。通过t检验、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对结果进行统计。结果1.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糖代谢指标的比较(1)FPG: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干预6周和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FP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干预组患者干预12周后FPG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患者干预6周及干预12周后FPG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SP: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干预6周和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GS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干预组患者干预12周后GSP降低幅度稍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接近显着差异(P=0.061)。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干预6周及干预12周后GSP水平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HbAlc: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和干预12周后两组患者HbA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HbAlc降低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干预12周后HbAlc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肠道菌群的比较(1)以多样性指数: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Ace、Chaol、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干预后Ace和Chaol指数高于干预前,数值接近显着差异(P=0.056,P=0.052),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Ace、Chao1、Shannon和Simpson指数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丰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干预后Actinobacterzia、Lachnospiraceae、Bifidobacteriaceae、Phascolarctobacterium和Bifidobacterium丰度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干预后菌群组成结构较干预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脂代谢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间所有血脂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干预后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低于干预前,两组患者干预后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比值(HDL/LDL)水平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研究对象组间和组内肝肾功能指标的比较组间比较发现,干预前两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EA)和尿酸(UA)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TP、ALB及CRE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指标的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指标的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组内比较发现,干预组患者干预后AST、TP、ALB、ALP和CREA水平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后肝肾功能指标的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肠道菌群丰度和糖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Lachnospiraceae 丰度与 FPG、GSP 水平呈负相关(P<0.05),Bifidobacterium丰度与FPG水平呈负相关(P<0.05)。6.患者服用依从性、不良反应及自我报告症状干预组患者中药代茶饮的服用依从性较高。12周的干预过程中,无患者报告低血糖现象发生,干预组1例患者报告皮肤出现轻度瘙痒,3例患者自述口干现象,另有5例患者报告日常精力显着提高,6例患者主诉排便量增多,5例主诉排便形态改善,5例主诉睡眠质量提高,2例报告视物模糊的现象有明显改善。对照组2例患者报告日常精力有所改善,3例患者报告排便量增多。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持续12周的中药代茶饮具有改善T2DM患者糖代谢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高肠道有益菌群的丰度,且有益菌丰度的提高可能参与了糖代谢指标的改善。此外,T2DM患者对中药代茶饮的接受度较高,依从性好,服用效果较为安全,且部分T2DM患者血脂水平和排便、睡眠、视力等方面的健康问题得以改善。更长周期的干预可能会产生更加显着的作用效果。本研究结果为T2DM患者的辅助治疗和肠道菌群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姚东云[5](2020)在《浅析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概况》文中提出近几年,中草药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伴随着我国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当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通过深入研究,中药草治疗糖尿病,主要是通过提高胰岛素含量、作胰岛素类似物发挥作用、强化胰岛素的受体敏感度、降低胃肠道的葡萄糖吸收等,对糖尿病进行控制和改善。以期通过此次研究,让中草药在临床糖尿病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王诗恒,郭海燕,董臻,党迎迎,刘剑锋,秦培洁[6](2019)在《民间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检索民间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发现民间治疗糖尿病的医药数量多,包括单味中草药及内服和外用类验方,且疗效尚佳,能够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但民间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多为药物疗法,非药物疗法的文献数量较少,今后还需加强对民间非药物疗法的研究。

吴利利,吴阿莉,彭威风[7](2019)在《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世界各地都在迅速增加。尽管许多药物已经开发出来并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但副作用和远期疗效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天然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在这方面,中草药和中草药产品一直被认为是丰富的产品开发资源。因此,本综述总结了黄连素、人参皂苷、苦瓜素、桑叶提取物中药单体以及葛根芩连汤、当归六黄汤、黄连温胆汤方剂在改善葡萄糖平衡和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并重点介绍了中草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来治疗糖尿病的机制,为未来的糖尿病研究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陶爱恩[8](2019)在《滇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活性筛选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滇黄精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滇产大宗道地药材,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滇黄精多糖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量,降低餐后血糖值,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相对含量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着增加肝、肌糖原含量,缓解糖尿病小鼠肾脏病理性结构变化,可修复糖尿病所引起的胰岛损害,这些结果说明滇黄精多糖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从滇黄精多糖质量控制、分离纯化、化学组成、结构表征、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筛选进行研究,并对多基原黄精多糖质量等同性和滇黄精传统“九蒸九制”炮制中多糖的转化进行研究,以期为滇黄精多糖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1)收集不同产地滇黄精药材12批,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建立红外指纹图谱,研究整体质量均一性;采用红外光谱和PMP-HPLC比较3种法定基原黄精中多糖的差异和质量均一性;紫外测定总多糖含量;(2)采用水提醇沉得到滇黄精总多糖(PKS),采用红外、紫外光法,HPLC法,试剂法分析多糖的理化性质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分级醇沉将PKS纯化得到部位50%、70%、90%和95%沉淀物,经脱蛋白、透析除小分子,再经DEAE-琼脂糖凝胶FF离子交换柱和Sephadex G-100柱色谱纯化得到均一多糖,命名为PKS-1、PKS-2、PKS-4、PKS-5。进一步采用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和红外光谱分别对其单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和结构进行研究;(3)采用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模型和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模型对PKS、PKS-1、PKS-2、PKS-4、PKS-5的体外降血糖活性进行初筛;采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PKS、PKS-1、PKS-2、PKS-4、PKS-5抗氧化活性;(4)采用红外光谱结合PCA分析对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中化学成分的转化进行识别研究,采用高效凝胶色谱和紫外光谱进一步测定炮制中多糖组分和含量的变化。结果:(1)建立了12批滇黄精药材的红外指纹图谱,共有7个红外指纹特征峰,分别为3353.6 cm-1、2933.2 cm-1、1623.8 cm-1、1419.4 cm-1、1128.2 cm-1、1051.0 cm-1、825.4 cm-1,12批药材相似系数均大于0.9,表明滇黄精原料质量整体均一。3种法定基原黄精多糖的IR平均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差异明显,PCA、PLS-DA和HCA分析均可将3种基原的黄精区分,滇黄精HCA聚为一类,PCA、PLS-DA散点较为集中,表明滇黄精多糖质量均一。柱前衍生化-HPLC图谱显示3种法定基原黄精中多糖的单糖组成存在差异,共有成分为D-甘露糖、D-核糖、L-鼠李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葡萄糖、D-木糖、D-阿拉伯糖和L-岩藻糖。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所测样品多糖含量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要求。(2)对滇黄精总多糖PKS理化性质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PKS为含有多种单糖组成的酸性总多糖,其中含有蛋白质、色素等杂质,通过建立标准曲线计算得到PKS中多糖的纯度为67.2%,蛋白质的含量为17.1%,糠醛酸的含量为21.4%。从滇黄精总多糖PKS中分离纯化出6个均一多糖PKS-1、PKS-2、PKS-3、PKS-4、PKS-5、PKS-6;采用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得分子量分别为PKS-1 85017.83 Da、PKS-2 266084.76 Da、PKS-3474799.22 Da、PKS-4 14049.15 Da、PKS-5 7694.85 Da、PKS-6 3237.50 Da。经UV检测均不含蛋白质、核酸等杂质;PMP-HPLC衍生化结果表明PKS-1~PKS-5主要由D-甘露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D-半乳糖、D-阿拉伯糖、D-岩藻糖等单糖组成,且单糖的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IR显示PKS-1~3在874 cm-1、890 cm-1和890 cm-1波长处有吸收,表明3个多糖均具有β糖苷键(C1-H的弯曲振动),PKS-4~5在820 cm-1、831 cm-1有吸收峰表明2个多糖均具有α糖苷键。刚果红实验结果表明PKS-1、PKS-2、PKS-3、PKS-4、PKS-5不具有三股螺旋构型。PKS-4核磁解析结构为由五种不同连接方式的果糖构成,分别为β-(2→1,6)-D-Fruf、β-(2→6)-D-Fruf,β-(2→1)-D-Fruf及β-(2→)-D-Fruf,而葡萄糖以α-D-(1→)Glcp形式与酮糖链连接。(3)体外降血糖初筛结果表明,总多糖PKS和均一多糖PKS-1、PKS-2、PKS-4、PKS-5均能明显促进Hep G2细胞葡萄糖的消耗,不具有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作用。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PKS-1、PKS-2、PKS-4、PKS-5和PKS均具有一定的总还原力、DPPH自由基和-OH清除能力。(4)滇黄精颜色逐渐发生变化,生品呈现黄白色,八蒸八制、九蒸九制呈明显的滋润黑色。不同炮制品的IR平均光谱和二阶导数图谱差异明显,PCA模式识别均可将不同炮制滇黄精区分,HPGPC结果显示滇黄精生品中多糖组成主要以均一多糖PKS-4和PKS-5为主,九蒸九制炮制后多糖组成主要以小分子均一多糖PKS-6为主,推测原因是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生品中均一多糖PKS-4和PKS-5逐渐水解为PKS-6。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滇黄精直接晒干品多糖的含量最高,随着炮制次数的增加,多糖的含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结论本研究对滇黄精多糖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进一步研究了其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此外,通过比较法定基原物种中多糖的质量等同性和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中多糖的变化,为后续多糖的质量评价与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王秀伟[9](2019)在《用中草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采用中草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8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3例。常规治疗组单纯采用西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草药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后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结果常规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6.74%(33/43),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的95.35%(4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41±0.36)g/24 h、(7.12±1.04)mmol/L、(153.52±18.41)μmol/L,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分别为(1.03±0.54)g/24 h、(6.02±1.01)mmol/L、(120.3±16.23)μmol/L,联合治疗组患者的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助中草药进行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值得推广。

李芸芳[10](2017)在《中药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第三大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成为世界上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研发安全、有效的抗糖尿病药物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使用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历史悠久,从中草药中寻找新型抗糖尿病药物极具前景。基于此,本论文建立了两种基于分子水平的新筛选方法用于中药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筛选,此外,基于细胞水平筛选了来自中药的单体成分及中药提取物的抗糖尿病活性,以期找到新型抗糖尿病候选药物。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和表征了具有氨基的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将α-淀粉酶采用共沉淀法固定于氨基磁纳米表面,形成酶固定化磁纳米,利用酶与底物的亲和原理,采用配体垂钓法与HPLC联用,建立了α-淀粉酶抑制剂筛选新方法。该方法中固定化酶稳定性良好,4℃储存30天并使用16次后固定化的α-淀粉酶的活性仅降低了11.6%。随后采用该方法从人面果提取物发现了α-淀粉酶的3个配体化合物,对这三个配体化合物采用柱层析、半制备HPLC法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通过其UV、MS以及1HNMR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确定这3个化合物均为双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B2aglucoside、GB2a和Fukugetin。并对这3个化合物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进行了再验证,结果发现GB2a和Fukugetin均显示出比阿卡波糖(阳性对照药)还高的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3.46±0.32μg/mL和0.97 ± 0.09 μg/mL,而 GB2a glucoside 活性低于阿卡波糖,IC50 为 44.59 ± 1.45μg/mL。2)采用亲合法固定GSK3β于磁珠上,以具有紫外吸收基团的人工合成短肽ILSRRRSpYR作为酶的底物,通过HPLC对反应底物和酶反应产物进行分离,在214nm波长下的产物峰面积作为衡量酶活性的指标,建立了环保、简便、经济、可靠的GSK3β酶活性检测新方法。对固定化酶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性能,结果发现酶在4℃下进行固定时,其稳定性最好,进行10次酶反应的RSD为5.7%。采用GSK3β已知抑制剂靛玉红验证了该方法用于活性筛选的可靠性(Z’因子为0.72)。利用此方法对15种中草药提取物的活性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中药人面果提取物在24 μg/mL的浓度下具有非常高的GSK3β抑制活性,抑制率达99.4%。随后发现人面果中一个主要化学成分Fukugetin也具有很高的酶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3.18(± 0.066)μM,酶动力学和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提示Fukugetin与底物多肽竞争酶的结合位点,是一个非ATP竞争型抑制剂。3)采用L6肌细胞模型考察来自中药人面果的24种化学成分对该细胞株摄取葡萄糖的影响。分化成熟的L6肌细胞与这些化学成分分别孵育后,利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率。结果发现三个化合物具有显着活性(p<0.01),它们分别是 12b-hydroxy-des-D-garcin A(化合物 19)、1,2,5,6-tretrahydroxy-4-(1,1-dimethy-2-propenyl)-7-(3-methyl-2-butenyl)xanthone(化合物 21)和1 5,6-trihydroxy-7,8-di(3-methyl-2-butenyl)-6’,6’-dimethylpyrano(2’,3’:3,4)xanthone(化合物24),三者促葡萄糖摄取率分别为对照组的208.4±14.3%、166.2 ±22.9%和 195.28 ±3.2%。随后,我们考察了含量较多的两个化合物19和21的浓度和孵育时间对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选择25 μM和孵育4小时为最佳条件。接着对这两个化合物的分子作用机制做了进一步研究,信号通路抑制实验、western blot和GLUT4膜转移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均可激活PI3K/Akt和AMPK这两个信号通路,从而引发GLUT4发生膜转移,进而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4)考察27种中药材的甲醇提取物对L6肌细胞摄取葡萄糖的影响,结果发现玄参、了歌王、五叶山小桔等具有明显的促糖摄取活性,其中玄参提取物活性最高,在50 μg/mL和25 μg/mL浓度下,其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26.8 ± 8.9%和127.3 ± 6.3%(p<0.01)。随后考察了玄参提取物浓度和孵育时间对葡萄糖摄取率的影响,选择50 μg/mL和孵育4小时为最佳条件。此外,对玄参提取物的分子作用机制做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玄参可能通过同时激活PI3K/Akt和AMPK两条信号通路发挥作用,但对GLUT4向细胞膜上的转移没有明显影响,也没有明显增加GLUT4的表达量。

二、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糖肾方改善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一 LncRNA在DKD肾脏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药改善DKD氧化应激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糖肾方治疗DKD肾脏纤维化的机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章 糖肾方治疗单侧肾切除合并STZ注射诱导的DKD大鼠的疗效观察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章 糖肾方通过调控TGFβ1/Smad3和LncRNA MEG3改善DKD肾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四章 糖肾方通过调控Keap1/Nrf2减轻DKD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藤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新食品原料藤茶的药用研究进展
        一、藤茶的中药属性研究
        二、藤茶的化学成分分析
        三、藤茶的药理作用研究
        四、结语
    综述二 2型糖尿病IR和骨骼肌在IR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和IR
        二、影响IR的因素
        三、骨骼肌参与IR的机制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藤茶总黄酮对自发性糖尿病ZDF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实验二 藤茶总黄酮对自发性糖尿病ZDF大鼠骨骼肌IR的作用机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实验三 藤茶总黄酮调节C2C12成肌细胞IRS-1/PI3K p85/AKT/GLUT4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小结
讨论
结语
创新点与不足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3)抗糖尿病足感染菌复方中草药研制及其毒理学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草药抗菌效果和复方中草药配方的筛选
    1.1 材料与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 抗糖尿病足感染中草药配方毒理学试验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抗糖尿病足感染中草药配方作用机制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药代茶饮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肠道菌群改善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糖尿病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
        1.2 肠道菌群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1.3 中药及其效应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及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3.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退出标准
        1.4 研究对象的筛选与确定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抽样及分组方法
        2.3 样本量计算
        2.4 干预内容及方法
        2.5 研究场所
        2.6 测量指标及研究工具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2.9 伦理考量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受试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比较
    2. 受试者干预前后糖代谢指标比较
        2.1 受试者干预前后FPG比较
        2.2 受试者干预前后GSP比较
        2.3 受试者干预前后HbAlc比较
    3. 受试者肠道菌群结果比较
        3.1 受试者α多样性指数比较
        3.2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
        3.3 受试者肠道菌群主要细菌类型与糖代谢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受试者干预前后血脂比较
    5. 受试者干预前后肝肾功能比较
    6. 干预组受试者中药代茶饮服用天数和服用量
    7. 饮食等生活方式及用药变化
    8. 患者自我报告症状
第三部分 讨论
    1. 受试者一般资料分析
    2. 中药代茶饮对受试者糖代谢指标的影响
    3. 中药代茶饮对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4. 中药代茶饮对受试者脂代谢指标的影响
    5. 中药代茶饮对受试者安全性的评价
    6. 干预组受试者服用依从性情况
    7. 对护理实践的启示
第四部分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2 2型糖尿病患者中药配方服用日记
    附录3 伦理审查同意书
    附录4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
    附录5 知情同意书
致谢

(5)浅析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胰岛素含量
2.作胰岛素类似物发挥作用
3.强化胰岛素的受体敏感度
4.降低胃肠道的葡萄糖吸收
5.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6)民间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草药
2 验方
    2.1 内服
    2.2外用
3 讨论

(7)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
2 中药单体与糖尿病
    2.1 黄连素
    2.2 苦瓜素
    2.3 姜黄素
    2.4 人参皂苷
    2.5 桑叶提取物
3 中药方剂与糖尿病
    3.1 葛根芩连汤
    3.2 当归六黄汤
    3.3 黄连温胆汤
4 总结

(8)滇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活性筛选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依据及其必要性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课题切入点
    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滇黄精原料质量均一性研究
    第一节 滇黄精原药材整体质量的红外指纹图谱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的制备
        2.2 红外光谱条件与数据分析
        2.3 方法学考察
        2.4 红外指纹图谱的建立
        2.5 对照图谱解析及表征
        2.6 指纹图谱相似系数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基于多糖组成和含量的3种基原黄精质量比较和识别研究
        1 仪器、试药及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材料
        2 方法
        2.1 黄精多糖的制备
        2.2 黄精多糖中蛋白质检查
        2.3 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鉴别
        2.4 黄精多糖的PMP-HPLC组分识别
        2.5 黄精总多糖含量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多糖脱蛋白结果与分析
        3.2 红外光谱方法学考察
        3.3 黄精多糖的红外光谱结果
        3.4 HPLC-PMP 的方法学考察
        3.5 黄精多糖的HPLC-PMP单糖组分分析
        3.6 黄精多糖的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第二章 滇黄精多糖抗糖尿病物质的筛选研究
    第一节 黄精属植物抗糖尿病的本草考证及现代应用研究
        1 黄精属植物治疗糖尿病的本草学研究
        1.1 历代本草对黄精属植物治疗糖尿病的论述
        1.2 黄精属植物治疗糖尿病的应用考证
        1.3 治疗糖尿病的黄精属植物资源
        2 黄精属植物抗糖尿病的物质基础和药效
        2.1 多糖类成分
        2.2 黄酮类成分
        2.3 皂苷类成分
        3 黄精属植物的抗糖尿病作用机制
        4 结语
    第二节 滇黄精总多糖PKS的提取、理化性质及其质量控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滇黄精总多糖的制备
        2.2 PKS理化性质研究
        2.3 苯酚-硫酸反应
        2.4 紫外光谱分析
        2.5 红外光谱分析
        2.6 单糖组及摩尔比分析
        2.7 滇黄精多糖的质量控制
        3 结果与讨论
        3.1 滇黄精PKS的制备
        3.2 常规理化性质
        3.3 PKS苯酚-硫酸检测
        3.4 PKS的紫外光谱分析
        3.5 PKS的红外光谱分析
        3.6 PKS的单糖组成分析
        3.7 PKS的质量控制
        3.7.1 PKS中多糖的含量
        3.7.2 PKS中蛋白质的含量
        3.7.3 PKS中糠醛的含量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节 滇黄精均一多糖的制备、理化质及结构初探
        1 仪器、试剂及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试药
        2 方法
        2.1 PKS脱蛋白工艺研究
        2.2 PKS醇沉工艺研究
        2.3 PKS的透析工艺研究
        2.4 脱色素工艺的考察
        2.5 PKS的分离纯化
        2.6 均一多糖的纯度检测
        2.7 理化性质
        2.8 分子量的测定
        2.9 紫外光谱分析
        2.10 红外光谱分析
        2.11 单糖组成和摩尔比分析
        2.12 刚过红实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蛋白脱除的结果与分析
        3.2 醇沉工艺研究
        3.3 透析工艺研究
        3.4 脱色素工艺研究
        3.5 滇黄精多糖分离与精制
        3.6 均一多糖的分子量
        3.7 均一多糖颜色、溶解性
        3.8 常规理化性质
        3.9 紫外分析
        3.10 均一多糖的红外结构表征
        3.11 均一多糖的单糖组成及摩尔比分析
        3.12 均一多糖的构象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节 PKS-4的核磁结构波谱分析
        1.实验材料与仪
        1.1 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方法
        2.1 红外光谱分析
        2.2 NMR分析
        2.2.1 样品的制备
        2.2.2 核磁波谱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外光谱分析
        3.2 核磁波谱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滇黄精体外降血糖活性筛选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第一节 滇黄精多糖的体外降血糖作用筛选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样品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与结果
        2.1 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模型的筛选
        2.2 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模型筛选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滇黄精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1.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与设备
        2 抗氧化活性评价
        2.1 总还原力的测定
        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2.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总还原力
        3.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3.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中特征性成分的变化及转化机理研究
    1 仪器、试剂及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材料
    2 方法
        2.1 滇黄精“九蒸九制”炮制品的制备
        2.2 红外光谱化学识别研究
        2.2.1 供试品的制备
        2.2.2 红外光谱条件
        2.2.3 数据分析
        2.3 高效凝胶色谱分析
        2.3.1 色谱条件
        2.3.2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的制备
        2.3.3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测定
        2.4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总多糖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色泽变化
        3.2 红外光谱方法学考察
        3.3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的红外光谱结果
        3.4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组分的变化分析
        3.5 滇黄精不同炮制品多糖的含量变化分析
    4 结论
全文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存在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精属植物中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用中草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比较
3 讨论

(10)中药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糖尿病概况
    1.2 糖尿病主要治疗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1.2.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
        1.2.1.1 磺酰脲类(sulfonylureas)
        1.2.1.2 氯茴苯酸类(meglitinides)
        1.2.1.3 肠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incretin hormone mimetics)
        1.2.1.4 二肽基肽酶4(DDP-4)抑制剂(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1.2.2 胰岛素增敏剂
        1.2.2.1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剂
        1.2.2.2 AMPK信号通路激活剂
        1.2.2.3 胰岛素信号通路的调节剂
        1.2.2.3.1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PTP1B)抑制剂
        1.2.2.3.2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
        1.2.3 减少碳水化合物吸收的药物
        1.2.3.1 α-糖苷酶抑制剂
        1.2.3.2 α-淀粉酶抑制剂
        1.2.3.3 淀粉不溶素类似物
        1.2.4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
        1.2.4.1 速效胰岛素
        1.2.4.2 长效胰岛素
        1.2.4.3 重组人胰岛素吸入剂
        1.2.5 其它新型降糖药物
    1.3 中药降糖活性研究
        1.3.1 中药提取物降糖活性研究
        1.3.2 中药化学成分单体降糖活性研究
        1.3.2.1 生物碱
        1.3.2.2 黄酮
        1.3.2.3 皂苷
        1.3.2.4 萜类
        1.3.2.5 其它
    1.4 抗糖尿病药物筛选方法
        1.4.1 基于整体动物水平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
        1.4.2 基于组织器官水平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
        1.4.3 基于细胞水平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
        1.4.3.1 来源于胰脏的细胞模型
        1.4.3.2 来源于肝脏的细胞模型
        1.4.3.3 来源于骨骼肌的细胞模型
        1.4.3.4 来源于脂肪细胞的细胞模型
        1.4.4 基于分子水平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
        1.4.4.1 抗糖尿病药物的虚拟筛选
        1.4.4.2 基于游离态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
        1.4.4.3 基于固定化靶点的抗糖尿病药物筛选
    1.5 论文选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酶固定化磁纳米配体垂钓技术的中药中α-淀粉酶抑制剂筛选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化学药品及试剂
        2.2.3 α-淀粉酶功能化磁纳米粒的制备
        2.2.4 α-淀粉酶功能化磁纳米粒的性能考察
        2.2.5 α-淀粉酶活性抑制实验
        2.2.6 从人面果中筛选α-淀粉酶抑制剂
        2.2.6.1 人面果提取物的制备
        2.2.6.2 α-淀粉酶配体筛选实验
        2.2.6.3 配体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2.2.6.4 人面果中潜在抑制剂的结构鉴定和活性确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功能化磁纳米的制备及表征
        2.3.2 α-淀粉酶固定化磁纳米粒的性能考察
        2.3.3 人面果萃取物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
        2.3.4 从人面果中筛选α-淀粉酶的配体化合物
        2.3.5 配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其α-淀粉酶抑制活性评价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磁微米固定化酶活性分析新方法的中药中GSK3β抑制剂筛选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与实验材料
        3.2.2 仪器
        3.2.3 HPLC色谱条件及方法学评价
        3.2.4 GSK3β的固定化及其表征
        3.2.5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3.2.6 酶活实验和中药对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实验
        3.2.7 化合物Fukugetin的抑制活性机理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PLC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3.3.2 GSK3β的固定化
        3.3.3 固定化酶GSK3β的表征
        3.3.4 GSK3β固定化酶的性能考察
        3.3.5 筛选方法的评价
        3.3.6 中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筛选
        3.3.7 Fukugetin抑制机理研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药人面果化学成分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与实验材料
        4.2.2 仪器
        4.2.3 细胞培养
        4.2.4 人面果化学成分促进葡萄糖摄取的活性筛选
        4.2.5 信号通路抑制实验
        4.2.6 细胞存活率实验
        4.2.7 Western blot检测化合物对L6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
        4.2.8 GLUT4转移实验
        4.2.9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促L6细胞糖摄取活性的筛选
        4.3.2 化合物19和21对L6细胞的细胞毒试验
        4.3.3 化合物19和21浓度和孵育时间对L6细胞葡萄糖摄取作用的影响
        4.3.4 化合物19和21对PI3K/Akt和AMPK信号通路的影响
        4.3.5 化合物19和21对GLUT4的膜转移和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药提取物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与实验材料
        5.2.2 仪器
        5.2.3 细胞培养
        5.2.4 中药提取物制备
        5.2.5 中药提取物促进葡萄糖摄取的活性筛选
        5.2.6 细胞存活率实验
        5.2.7 Western blot检测玄参提取物对L6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
        5.2.8 玄参提取液刺激后的GLUT4转移实验
        5.2.9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中药提取物促L6细胞葡萄糖摄取活性及细胞毒性
        5.3.2 玄参提取物对L6肌细胞的细胞毒性
        5.3.3 玄参提取物的浓度和孵育时间对L6细胞的促糖摄取活性的影响
        5.3.4 玄参提取物对PI3K/Akt和AMPK信号通路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5.3.5 玄参提取物对GLUT4膜转移及表达水平的影响
    5.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论文参考文献)

  • [1]糖肾方改善糖尿病肾脏纤维化和氧化应激损伤的机制研究[D]. 周学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藤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李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抗糖尿病足感染菌复方中草药研制及其毒理学和抗菌作用机制研究[D]. 丁月云. 青岛大学, 2020(01)
  • [4]中药代茶饮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肠道菌群改善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D]. 胡闭月. 苏州大学, 2020(02)
  • [5]浅析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的概况[J]. 姚东云. 人人健康, 2020(10)
  • [6]民间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研究[J]. 王诗恒,郭海燕,董臻,党迎迎,刘剑锋,秦培洁. 中医药导报, 2019(24)
  • [7]中草药治疗糖尿病研究概况[J]. 吴利利,吴阿莉,彭威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10)
  • [8]滇黄精多糖的理化性质、活性筛选与质量评价研究[D]. 陶爱恩. 大理大学, 2019(05)
  • [9]用中草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分析[J]. 王秀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9(12)
  • [10]中药抗糖尿病活性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李芸芳.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