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99中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农修寒[1](2021)在《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放眼世界,人才一定是未来国家竞争力非常重要的资源,如何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人文素养的培养是重点之一。物理这一学科是真理、美感、科学精神的统一,但是在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将有限的时间利用起来,以“培养全面的人”思想武装头脑,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很有必要的。本论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研究背景,对论文核心概念“人文素养”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辨析,并说明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研究意义、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人文素养研究现状”、“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现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将人文素养与物理核心素养结合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综述本论文的3个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并说明三个理论基础给本论文研究的启示。基于物理学科特点和研究重点,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六个内涵:“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审美情趣”、“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定的科学信念”、“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第三部分,挖掘物理各方面教学资源中人文素养的呈现,包括:研究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中人文素养的呈现,研究2015-2020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的呈现;研究时事热点、政治新闻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研究广西壮族文化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第四部分,对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状进行调查。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调查,得出现状情况: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够凸显,没有将物理与人文联系的意识,教师也不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分析造成现状的3个原因:社会环境不够重视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没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识、学生自身没有形成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的观念。第五部分,基于教学资源中的人文素养呈现研究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现状调查,提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4个原则: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原则、多样性和创新性统一原则、自然融合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并提出3个培养策略:挖掘多方面的教学素材,巧设物理情境;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精神。第六部分,探索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途径,尝试人文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结合的教学片段研究。实行分要素研究,尝试研究以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感分别与人文素养结合的教学片段,包含《重心》、《透镜实验》、《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说明设计意图。第七部分,基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原则及策略,在物理核心素养理念的导向下,进行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的教学设计——《光的色散》,实践后利用访谈法向学生和教师调查教学效果,得出结论:学生和教师对于“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的教学设计反响比较好,说明了《光的色散》教学设计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第八部分,对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说明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对“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的未来展望。
王惟[2](2020)在《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认为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终结性考试,其结果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新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备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物理学科作为中考的必考科目,每年的中考物理结果既影响许多人的学习生涯,也影响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动向。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北京市近十年来的中考物理试题进行以下分析研究。首先,对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试卷的页数、大题数量、小题数量、满分分值、考试时间做了整体的统计分析。按照物理试题的模块,对力学、热学、声学、光学和电磁学五大知识模块进行分值及占比分析,发现力学和电磁学是北京历年中考物理试题考查的重点,热学和光学占比百分之二十几,声学部分的考查内容最少。其次,对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和各章节知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选择题和实验题在整个试卷中占分较高,而选择题中又以“物态变化”、“运动和力”、“压强”、“电流和电路”、“电功率”这五章知识出现的次数较多,实验题中对“物态变化”、“质量与密度”、“欧姆定律”、“电功率”、“电与磁”这五章的知识和能力考查较多,重点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科普阅读题主要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考查,在各章节均有可能出现,不具有太大的规律性。计算题中的两道题,一般一道是力学的综合题,涵盖了“浮力、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这三个章节的知识,另一道是电学的综合题,主要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及电功、电功率的计算。再次,基于物理课程标准,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中考物理试题的出题特点与规律。最后,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影响分析,从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和教学侧重点的转变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初中物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罗雪梅[3](2020)在《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4+4”中考新模式是应对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招生考试制度政策改革所做出的陕西方案。通过探索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提高历史教学与新教材、新中考模式的切合度,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落实中考改革具体要求,有利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发挥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的人文价值。同时对陕西一线历史教师教学提供思路,也为衔接高等教育入学考试“3+1+2”新模式下历史教学改革做铺垫。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影响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中,笔者在分析众多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与体会,通过探索和分析的方式,分四部分对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影响进行探究。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包括我国中考制度改革方面相关研究、初中历史教学的相关研究、中考改革对历史教学影响的相关研究、陕西中考历史改革与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研究价值、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陕西“4+4”中考新模式的概述,包括对中考、“4+4”模式的概念界定,分析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目的、意义以及整理“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考试的变与不变。第三部分笔者针对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制作调查问卷,并对相应地区初中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角度,考察该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第四部分针对调查结果仍然从师生两个角度分析应对“4+4”中考新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教师应分层次定位学科地位、多角度寻找职业幸福、全方位审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应端正学习态度、找准学习方法、缓减学习压力。
陈立成[4](2018)在《浅谈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的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通过作业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通过作业发现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新课程理念已得到广泛的实施和深化,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的有效实施,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和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高晓路[5](2018)在《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的研究与教学策略》文中提出摘要:新课程理念已经融入到安徽初中物理升学考试中,对于安徽中考物理试题计算与推导题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物理新课程理念。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命题内容幅度广,紧密联系日常生活,不仅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素质和能力的考查。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一线教师提高初中物理计算与推导题教育教学水平。在本论文研究中作者以2008-2017年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为研究样本,通过对近十年来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的数据分析,采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归纳出安徽中考物理计算试题的考查规律:第一、详细编制出2008-2017年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知识点,统计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知识点出现频次。经统计发现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知识考查主要以力学、电学知识点为主。第二、分析出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主要考查题型,即常考的五种题型:推导题、力学综合题、电学综合题、能量转移和转化题、光学数理结合题。推导题包括推导=、牛顿第三定律与二力平衡的运用、W总=W有用+W额外、1?R=1/R1+1/R2、阿基米德原理证明。力学综合偏重于速度公式、二力平衡、做功公式和功率公式的综合应用。电学综合包括电源内阻、电表内阻、电表改装、混联电路。能量的转移与转化包括内能与内能的转移、化学能与内能的转化、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内能的转化、机械能守恒。从分值来看安徽中考物理近十年来计算与推导题基本没有变化,但2013年以后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的知识结构有明显变化,打破以往力学、热学、电学的考查范围,将考查的范围延伸到光学,同时力学考查范围也不在局限于力学和运动的结合,开始注重向压强和浮力方向的扩展。第三、分析出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主要考查特点:初高中衔接题扩充范围应适度、数理结合应多样化。第四、对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1.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2.注重培养解计算与推导题的自信。3.注重培养解计算与推导题的审题能力。4.注重培养解计算与推导题的规范性。5.注重培养计算与推导题的练习。本研究初衷是对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做客观的统计分析,但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仅为近十年安徽省的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对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知识点的数据分析是以考查频次为主,不够具体全面。在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特点分析中归纳的考查规律存在一些个人主观因素,对命题者和教学的建议受制于教学经验和个人能力分析过于肤浅。这些问题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入、不断修正、不断改善。
王秀梅[6](2015)在《天津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毕业学历认定与升学选拔功能兼备的考试,既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一次终端检测,也是高中和中等专科学校选拔人才的考试。涉及众多的初中毕业生,不但家长非常关注、而且是对社会影响极大的大型考试。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对考试做系统分析的文章绝大部分关注的是高考,对中考做系统全面分析的文章凤毛麟角。本文力图对2004至2014年天津市中考物理试题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近十年天津市的中考试题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找到课改前后中考试题的变化规律和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变化。总体来看,《新课程标准》中一共有44条发生变化,共删除了5条,增加了11条,以前“认识”的要求变为“了解”,“知道”的要求变为“理解”,着重学生自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并且对物理知识走进实际的生活、生产的要求更多了。随之带来的中考物理试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建议:(1)近十年来五种题型基本没有变化,但是每种题型分配的分值有变化,意味着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变化;课改后没有专项的作图题,并不是不再考查这项内容而是将它放到了选择题中,是一个大的改进;课改后考试时间逐步缩短,题量逐步减少,使试卷的精华程度增加。(2)通过对近十年天津市中考试卷的分析,按照声、光、力、热、电五部分的分类方式,将试题进行分类,从每一类的题量和赋分的多少上总结出力学和电磁学是历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试题的设计思路是从注重知识点向能力立意的转变。(3)通过对近十年中考试题中典型题目的分析发现课改后的中考试题减少了直接对概念、单位换算等区分度不高的题目的直接考查,增加了对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和利用已知解决未能力的考查。减少了繁、难的题目,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和物理方法应用的考查,强调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改后的试题更加体现了物理走进生活生产的思想。(4)通过对天津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中考是兼顾毕业和升学两种功能的大型考试,在更复杂的情况下运用更高认知要求解决问题上我们的中考考查内容远远低于国际标准。笔者认为在某些考查内容上有些过于集中,建议考查的知识点尽量覆盖全面。通过对知识点的统计发现,有些知识点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过低,这就会给某些一线的物理教师造成一些误解,使得他们在日常教学中有所取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5)中考试题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很多试题都来自于课本的原图改造或原题改造。课改后的中考命题更加强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大量的事实证明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发展能力第一步,因此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要对学生的能力盲目拔高,脚踏实地抓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一线的物理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的动手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重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及物理方法的正确应用和引导,已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潘中举[7](2011)在《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地区(湖北省利川市)由于历史、社会和经济发展、地理位置、人文素质等特殊原因,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了,但是在利川市还存在诸多问题。在物理教学改革中,物理探究教学是很重要的方面,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进展显得比较缓慢。本研究希望找出湖北省利川市中学物理探究教学的现状以及剖析新课程实施以来影响该区域中学物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原因,分析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水平与发达地区以及与课程标准的差距。能够进一步促进利川市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为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及新课程在民族地区的有效实施和推行提供有效的实践和理论参考。鉴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系统以及中学物理教师探究式教学行为的复杂性,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有课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通过利川市中学物理教师探究教学的课堂观察研究以及对利川市中学物理教师开展探究教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的物理教师在实施探究教学方面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教学理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学科研能力较低,物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较少,工作热情普遍不高。实验设备配置滞后,不能满足物理探究教学的要求。教师过于依赖现有物理教学资源,而使用物理教材和驾驭物理教材的能力不够。教学评价方式依然由中考和高考决定,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方式还不够。通过对利川市初中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物理探究学习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不足。本研究建议民族地区(湖北省利川市)要真正推行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应该一是改变中学物理探究教学对于教师的培训方式,二是改革物理探究教学的评价机制,树立开放性的探究教学评价机制。
陈舜熙[8](2000)在《从’99中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教育部基教司在今年初曾发文指示全国各地’99中考命题"理科要适当加强对实验的考查".我市教委制定的’99中考命题原则中指出命题要体现改革精神,要"敢于突破旧有命题模式束缚,拟制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试题".市教委主要负责人在中考命题工作会上更
杜爱慧[9](2005)在《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均放在物理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的是物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虽然我们也强调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最后,我们的教学除了在知识点增删上的变化外,并无实质性的改观。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改革是整个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实际教学中,有什么样的评价内容,被评价对象就会注重哪个方面的工作;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被评价对象就会向什么方向努力。也就是说,评什么、怎样评,将有力地引导和支配着师生教学的方向。可见,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改革对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不言而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正式起步,至今已有几年的时间。那么,全新的评价理念对学生评价的要求在实验区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落实的情况如何呢?评价对促进学生的物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与非实验区学生比较情况又如何呢?评价中还存在什么问题?新的评价标准在实施中有什么困难?评价体系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显然,这是一系列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值得探索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等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理论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对江苏无锡地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作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中,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所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物理实验技能评价的设想,并最终给出若干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的建议。 论文工作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对评价的一般理论(包括评价的界定、初中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理论依据、物理学特点、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及其评价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与探讨。 其次,我们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对江苏省部分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现行的有关学生评价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学生物理实验技能方面的评价进行了具体调查,借鉴国内外有关学生评价研究的成果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在新课改背
李天印,吴景霞,李卫红[10](2002)在《从中考物理试题的变化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文中研究指明
二、从’99中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99中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从国家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 |
1.1.2 从学科特点的角度来看 |
1.1.3 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看 |
1.2 概念界定与辨析 |
1.2.1 素养和素质 |
1.2.2 人文素养 |
1.2.3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现实意义 |
1.4.2 理论意义 |
1.5 创新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2.2.3 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 |
2.3 基于物理教学剖析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相关内涵 |
2.3.1 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 |
2.3.2 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命运 |
2.3.3 审美情趣 |
2.3.4 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定的科学信念 |
2.3.5 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 |
2.3.6 团结协作精神 |
3.人文素养在初中物理各类教学资源中的呈现 |
3.1 初中物理教材中人文素养的呈现 |
3.1.1 判定标准的说明 |
3.1.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内涵呈现次数的统计 |
3.1.3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内涵呈现的具体分析 |
3.1.4 小结 |
3.2 2015-2020 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的呈现 |
3.2.1 判定标准的说明 |
3.2.2 2015-2020 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内涵呈现的统计 |
3.2.3 2015-2020 年广西南宁市物理中考题中人文素养内涵呈现的具体分析 |
3.2.4 小结 |
3.3 时事热点、政治新闻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 |
3.4 广西壮族文化中人文素养在相关物理知识的呈现 |
4.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现状调查 |
4.1 调查对象 |
4.2 调查内容 |
4.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4.4 调查结果的成因分析 |
4.4.1 社会环境不够重视物理学科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
4.4.2 教师没有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意识 |
4.4.3 学生自身没有形成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培养人文素养的观念 |
5.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原则及策略 |
5.1 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原则 |
5.1.1 民族性和世界性统一原则 |
5.1.2 多样性和创新性统一原则 |
5.1.3 自然融合原则 |
5.1.4 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 |
5.2 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策略 |
5.2.1 挖掘多方面的教学素材,巧设物理情境 |
5.2.2 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
5.2.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精神 |
6.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途径的探索 |
6.1 初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素养和物理核心素养结合的教学片段研究初探 |
6.1.1 人文素养和物理观念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6.1.2 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6.1.3 人文素养和实验探究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6.1.4 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感结合的初中物理教学片段研究 |
7.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应用 |
7.1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
7.2 实施过程 |
7.3 访谈法调查教学效果 |
7.3.1 访谈对象及问题设计 |
7.3.2 访谈的结果 |
7.3.3 访谈得出的结论 |
8.结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的不足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2)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现状 |
2.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研究 |
2.1 中考物理试题整体情况分析 |
2.2 中考物理试题的考查模块分析 |
2.3 中考物理试题的题型结构分析 |
2.4 中考物理试题的各章节知识分析 |
3.中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分析 |
3.1 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
3.2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 |
3.3 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
3.4 关注能源与科技知识 |
3.5 注重基础和能力的考查 |
4.对教学活动的导向性分析 |
4.1 重视实验探究的教学 |
4.2 关注发散思维的培养 |
4.3 教学侧重点的转变 |
5.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1.关于我国中考制度改革的相关研究 |
2.初中历史教学的相关研究 |
3.中考改革对历史教学影响的相关研究 |
4.陕西中考历史改革与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 |
三、研究价值 |
四、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陕西“4+4”中考新模式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中考概念界定 |
(二)“4+4”模式概念界定 |
二、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背景、意义 |
(一)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背景 |
(二)陕西省推行“4+4”中考新模式的意义 |
三、“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的变与不变 |
(一)“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的变化 |
(二)“4+4”中考新模式中历史科目的不变之处 |
第二章 “4+4”中考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目的和对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统计 |
(一)问卷设计 |
(二)数据统计 |
三、“4+4”中考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分析 |
(一)“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师的影响 |
(二)“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学生的影响 |
第三章 适应“4+4”中考新模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对策 |
一、教师角度应对策略 |
(一)分层次定位学科地位 |
(二)多角度寻找职业幸福 |
(三)全方位审视教学过程 |
二、学生角度应对策略 |
(一)端正学习态度 |
(二)找准学习方法 |
(三)缓减学习压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4)浅谈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渗透“STS”教育 |
2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
3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要注重探究性, 体现开放性 |
(5)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的研究与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2.2 物理课程基本理念 |
2.3 安徽省初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纲要 |
2.4 习题课的教学策略 |
第三章 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内容分析 |
3.1 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知识点分析 |
3.2 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知识点分布频次的统计 |
第四章 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题型分析 |
4.1 推导题统计分析 |
4.1.1 推导P=Fv |
4.1.2 牛顿第三定律与二力平衡的运用 |
4.1.3 W_总=W_(有用)+W_(额外) |
4.1.4 1?R=1/R_1+1/R_2 |
4.1.5 阿基米德原理证明 |
4.2 计算题统计分析 |
4.2.1 力学综合题 |
4.2.2 电学综合题 |
4.2.3 能量的转移与转化题 |
4.2.4 光学数学物理结合题 |
第五章 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考查特点分析 |
5.1 初高中衔接考查特点分析 |
5.2 数理结合考查特点分析 |
第六章 计算与推导题教学现状与教学策略 |
6.1 计算与推导题教学现状 |
6.2 计算与推导题教学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6)天津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际评价标准 |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理论基础 |
4.1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
4.2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
4.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5. 中考物理试题的分析研究 |
5.1 按不同题型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 |
5.2 按物理知识的体系分布情况对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 |
5.2.1 对声学部分的分析 |
5.2.2 对光学部分的分析 |
5.2.3 对力学部分的分析 |
5.2.4 对热学部分的分析 |
5.2.5 对电磁学部分的分析 |
6.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6.1. 研究的结论 |
6.2. 必要的改进建议 |
6.3. 对教学的启示 |
7. 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声学知识点统计 |
附录2:光学知识点统计 |
附录3:力学知识点统计 |
附录4:热学知识点统计 |
附录5:电学知识点统计 |
致谢 |
(7)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外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概况 |
2.3 国内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概况 |
2.4. 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概述 |
3. 研究一:利川市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课堂观察研究 |
3.1 利川市学校概况 |
3.2 探究式教学课堂观察样本的选取 |
3.3 探究式教学课堂实录样本的研究 |
3.4 研究结论 |
4. 研究二:利川市中学物理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调查 |
4.1 问卷调查 |
4.1.1 研究对象 |
4.1.2 问卷的编制 |
4.1.3 调查的实施 |
4.1.4 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
4.2 访谈调查 |
4.3 研究结论 |
5. 研究三 利川市初中学生物理探究学习的调查 |
5.1 问卷调查 |
5.1.1 调查对象 |
5.1.2 问卷的编制 |
5.1.3 调查的实施 |
5.1.4 问卷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
5.2 访谈调查 |
5.3 探究能力的测试 |
5.4 研究结论 |
6. 总的研究结论 |
7. 建议与反思 |
7.1 建议 |
7.2 本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初中物理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附件二:教师探究教学理念的访谈调查 |
附件三:初中学生探究能力的问卷调查 |
附件四:初中学生探究能力的访谈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成果 |
(9)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
1.2 本问题的研究动态 |
1.3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2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理论研究 |
2.1 评价概念的界定及初中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理论依据 |
2.1.1 评价概念的界定 |
2.1.2 初中生物理学习评价的理论依据 |
2.2 物理学特点及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
2.2.1 物理学特点分析 |
2.2.2 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 |
2.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及其评价研究 |
2.3.1 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及其评价 |
2.3.2 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及其评价 |
2.3.3 情感态度领域目标及其评价 |
3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 |
3.1 调查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3.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2.1 初中物理知识与技能方面评价现状 |
3.2.2 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与方法方面评价现状 |
3.2.3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评价现状 |
3.3 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家长方面的原因 |
3.3.2 学校方面的原因 |
3.3.3 社会方面的原因 |
4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
4.1 初中物理知识与技能方面评价的对策 |
4.1.1 改革考试评价方法 |
4.1.2 物理实验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3 学生物理实验技能评价个案 |
4.2 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的对策 |
4.3 初中物理情感态度评价的对策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从’99中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人文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研究[D]. 农修寒. 南宁师范大学, 2021(02)
- [2]北京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研究[D]. 王惟. 西南大学, 2020(05)
- [3]陕西“4+4”中考新模式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探究[D]. 罗雪梅.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4]浅谈新课程理念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中的实施[J]. 陈立成. 中学物理, 2018(12)
- [5]安徽中考物理计算与推导题的研究与教学策略[D]. 高晓路. 淮北师范大学, 2018(11)
- [6]天津市近十年中考物理试题的研究[D]. 王秀梅.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8)
- [7]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现状研究 ——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D]. 潘中举. 西南大学, 2011(09)
- [8]从’99中考物理实验命题谈初中物理素质教育[J]. 陈舜熙. 中学物理, 2000(01)
- [9]初中学生物理学习评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杜爱慧. 扬州大学, 2005(05)
- [10]从中考物理试题的变化谈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方向[J]. 李天印,吴景霞,李卫红. 物理教师,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