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法复苏技术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沈菊凤,侯雪芬,刘春霞[1](2021)在《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旧法复苏抢救的新生儿窒息7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本院2017年2月-2019年6月采用新法复苏抢救的新生儿窒息66例作为观察组,以抢救成功率、复苏时间、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抢救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心率、肤色、原始反射、肌张力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新生儿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耿志宁,王红娟[2](2019)在《新法复苏技术抢救新生儿窒息213例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新法复苏技术抢救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425例分为2组,研究组213例行新法复苏术,对照组212例行旧法复苏术。结果研究组病死率(5.16%)少于对照组(29.25%),其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5.72±1.13)分、(6.53±1.28)分、(9.11±0.52)分]高于对照组[(4.31±0.54)分、(4.86±0.58)分、(6.92±0.6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法复苏技术抢救新生儿窒息,可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周大虎,甘霞[3](2018)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明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抢救过程中的实际效果,以此来提升新生儿的存活率与生命质量。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新生儿窒息案例,其中在3~6月期间本院采用传统的复苏技术,视为对照组,6~9月采用了新法复苏技术,视为实验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重度窒息以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和对比,以此来反映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的重度窒息以及死亡率的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比研究结果,可以预见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的治疗活动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其不但可以有效降低窒息死亡率,同时也可以改善脑损伤的影响,提升新生儿的康复水平,为其今后生活质量的提升创设条件。
李清霞,王琴,方昕[4](2015)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复苏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复苏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2014年在东莞市大朗医院出生并发生窒息的患儿156例作为观察组,均采用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进行抢救;选择2010—2011年在东莞市大朗医院出生并发生窒息的患儿16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新生儿窒息旧法复苏技术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患儿复苏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患儿病死率为5.13%,低于对照组的15.00%(χ2=8.458,P=0.004)。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74%,低于对照组的31.88%(χ2=12.926,P=0.000)。观察组患儿复苏后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可提高窒息患儿复苏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叶敏,卢慧琴,毛慧萍[5](2014)在《空气复苏技术在新生儿窒息中应用与护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空气复苏技术与100%纯氧复苏技术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最佳护理措施,寻找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的新生儿复苏气源。方法:将56名重度窒息新生儿随机分为空气复苏组34名和纯氧复苏组22名,观察第一次啼哭时间、氧饱和度差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及病死率,一年后随访体格发育指标(头围、体重、身长)及运动发育标志(坐、爬、站、走时间)。结果:空气复苏组与100%纯氧复苏组比,HIE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一次啼哭时间及相同时间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空气复苏技术与纯氧复苏技术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同样有效,并且操作程序及设施简单,是一项更加适合在缺乏氧源的基层医疗机构使用及推广的适宜技术。
周娟,成小玲[6](2014)在《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在产房应用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产房实施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的效果,寻找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产房护理风险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将2001年2012年住院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新生儿窒息率、重度窒息死亡率和早期死亡率的变化。结果:新法复苏组较旧法复苏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重度窒息率和早期死亡率下降;观察组较新法复苏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和早期死亡率进一步下降,重度窒息死亡率显着下降。结论:通过在产房实施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轻度窒息率和重度窒息死亡率,提高复苏成功率,减少新生儿早期死亡,提高医疗质量,规避产房护理风险。
余志碧[7](2014)在《新生儿喉罩复苏效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几乎被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认可,儿童生存目标(MDG4)是自1990年至2015年间,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减少2/3。在近十余年<4岁儿童(不包括新生儿)的死亡率在下降,但这大多归因于人们在处理致死性感染性疾病方面的进步(如麻疹、疟疾、肺炎和腹泻),而新生儿期死亡率的下降相对有限。事实上,每年全球估计约有814,000儿童死于分娩相关原因,此外,另有每年1.02百万分娩期死产儿出生。在中低收入国家的新生儿死亡数占总新生儿死亡数的99%,死产儿的比例也相似。严峻的现实使得新生儿复苏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教程培训及推广,始终成为儿科学领域的备受关注的热点及难点。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渐意识到医生对患者作出的诊断、治疗、康复和其他各种医疗行为决策,均应建立在当前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及患者的需求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在循证医学证据研究中,WHO制定的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将质量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RCT)归属为“高级”/A级证据。2010年版国际和欧洲新生儿复苏指南及专家共识中,基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均强调了呼吸支持的核心作用,呼吸支持包括两个方面:开放气道、正压通气。目前用于新生儿复苏的正压通气方式主要有面罩(bag-mask ventilation, BMV),喉罩(laryngeal mask airway, LMA),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tube, ETT)等,其中喉罩通气又是近几版复苏指南愈来愈推崇的新方式,甚至提到可替代气管插管。然而喉罩同时对比另两种传统方式之复苏,有关效果及安全性研究甚少,国内外仅有文献中又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研究。若操作简易的喉罩复苏真的可以替代操作颇繁的气管插管,则势必为许多新生儿复苏赢得时间和成功机遇。在此背景下,本课题组于2011年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立项项目“新生儿复苏喉罩通气的应用价值多中心研究”,本研究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和观察喉罩通气较之另两种方法的操作优劣、通气疗效及不良反应,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验证喉罩通气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和意义]探讨新生儿喉罩复苏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寻求较好的复苏手段,提高落后地区新生儿复苏水平,减少“出生窒息”所致儿童死亡率及伤残率。[方法]1纳入对象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广东省6家三甲医院出生,胎龄≥34周或体重≥2000g的新生儿,出生后经30s初步复苏后有正压通气指征者: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心率<100次/min,或经皮氧饱和度(Sp02)在目标值以下。排除标准:严重先天畸形(如膈疝、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及产前严重胎儿窘迫、生后心跳濒停伴呼吸、肌张力完全消失者(lmin Apgar评分近0分)。共有668例新生儿纳入本研究。本项目在课题组各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并向新生儿父母告知相关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2分组入选新生儿心率≥60次/分,再按出生日期奇、偶性随机分为喉罩1组(LMA1)及面罩组(BMV);若心率<60次/分,则如前随机分为喉罩2组(LMA2)及气管插管组(ETT)。3复苏方法流程参考第6版《新生儿复苏教程》,入选新生儿以浓度氧开始正压通气并以脉氧仪持续监测脉搏和SpO2,氧流量(6~8)L/min,通气频率(40~60)次/分。停止正压通气指征即复苏成功标准:心率持续>100次/分,自主呼吸及肌张力恢复。如喉罩或面罩充分通气30s并经矫正通气操作后,症状无改善,或正压通气需延长,或心率<60次/min,改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必要时配合胸外按压直至用肾上腺素等。若新生儿出生羊水Ⅲ度污染伴抑制状态,予气管插管抽吸胎粪后再如前分组通气复苏。本研究使用的主要仪器与设备:1号单管喉罩(LMA-UniqueTM, The Larygngeal Mask Company Limited, Singapore), Masimo脉氧仪(Radical-7, Masimo Cooperation, America),罗氏血气仪(cobasb121system, Roche Diagnostics GmbH, Germany),计时器(BK-731电子计时器,深圳超越达电子有限公司,中国)。4观察指标(1)生后1min和5min Apgar评分;(2)插入时间:喉罩置入(或气管导管插入)始至到位所需时间;(3)起效时间:开始通气至心率开始上升所需时间;(4)通气时间:开始通气至达到上述停止正压通气指征所需时间;(5)喉罩放置次数及一次放置成功率,气管插管插入次数及一次插入成功率;(6)正压通气前及生后lmin、2min、3min、5min共5个时点的脉率及SpO2;(7)复苏前后动脉血气、乳酸、微量血糖;(8)不良反应:面罩不良反应包括胃扩张、腹胀、呕吐、面部压伤等,喉罩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胀、呼吸道出血、喉痉挛、喉头水肿等,气管插管损伤包括喉头水肿、气胸、气道出血等。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间距(P25~P75)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LMA1组与BMV组、LMA2组与ETT组患儿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及胎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苏效果比较:LMA1组与BMV组lmin Apgar评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MA1组5min Apgar评分构成平均秩次(265.28比248.87)、复苏成功率、起效时间、通气时间均优于BMV组(P<0.05),其喉罩一次插入成功率为95.3%,插入时间为(7.0±0.7)s。LMA2组与ETT组lmin及5min Apgar评分构成、一次插入成功率、复苏成功率、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插入时间、通气时间均短于ETT组(P<0.05)。3. Pierre-Robin综合征5例,均出现倒评分情况,其中LMA1组3例,均复苏成功;BMV组2例,面罩复苏失败、气管插管不成功后改喉罩复苏亦成功。4.复苏现场脉搏及Sp02监测结果:采用脉氧仪进行复苏前、及复苏后共5个时点动态监测,抽取LMA1组与BMV组复苏成功者各60例,LMA2组与ETT组复苏成功者各25例,LMA1组与BMV组复苏前后各时点脉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LMA1组复苏后4个时点Sp02均高于BMV组(P<0.05);LMA2组与ETT组复苏前后各时点脉率及Sp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同上抽取复苏前后(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乳酸、血糖差值,LMAl组与BMV组复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A2组与ETT组复苏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LMA1组发生呕吐7例、腹胀1例,BMV组出现腹胀12例、面部轻压伤2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1,P=0.312)。LMA2组发生呕吐3例,ETT组发生气管损伤、喉头水肿各1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7.转归:LMA1组及BMV组均无死亡病例及缺血缺氧性脑病,LMA1组1例较严重Pierre-Robin综合征放弃治疗后死亡。LMA2组死亡2例(1例伴重度α-地中海贫血,1例伴多种畸形,放弃后死亡),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ETT组死亡1例(帆状态盘,产前前置血管破裂,重度失血),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3例,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结论]喉罩通气技术难度低、操作简单易行却复苏效果突出,在新生儿复苏中成功率明显优于面罩,对抑制状态较重的新生儿,成功率却不亚于气管插管,在相当程度上可作为气管插管的替代,尤适于广大城乡医院气管插管初学者及技术不熟练者、以及紧急分娩现场无条件气管插管或气道困难者。
姜赤晓[8](2013)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技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推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我院于2005年下半年先派4名产儿科技术骨干参加省级窒息复苏新技术的项目培训,2006年初开始积在院内积极开展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并向全县各基层医院全面推广这一适宜技术。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扇敏娜,平措央吉,德吉美朵,春花[9](2013)在《评估我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培训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基层开展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培训,提高全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方法通过对林芝、昌都、日喀则、那曲、阿里、拉萨、山南地区等有关新生儿窒息复苏人员经行培训前及培训后的问卷调查,对培训前后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作出比较,并进行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结果不同地区培训后各项目知晓率间均无差异(P>0.05),知晓率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培训后的考核均合格。结论为了降低我区新生儿窒息所造成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在基层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是有必要的。
郭朝利,于俊萍,贾丽芳,武茜[10](2013)在《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操作培训方式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反馈式培训方式在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1名参加培训的助产士、产科医生、儿科医生根据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与新生儿复苏指南(2007北京修订)进行新生儿新法复苏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测评,参与者的知识及技能水平分布均衡。然后随机分成对照组51名和观察组50名。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先由老师示教与讲解,然后各自练习;观察组采用反馈式方式培训。结果观察组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配合的默契程度、观察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操作熟练程度亦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反馈式培训方式可显着提高围生人员在短时间内的学习效果,使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得到推广。
二、新法复苏技术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法复苏技术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儿抢救结局比较 |
2.2 两组患儿复苏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儿复苏后5 min Apgar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2)新法复苏技术抢救新生儿窒息213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死率比较 |
2.2 Apgar评分比较 |
3 讨论 |
(4)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复苏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5)空气复苏技术在新生儿窒息中应用与护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技术培训 |
1.2.2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
1.2.3 治疗方法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新生儿窒息复苏气源的选择依据及技术要求 |
3.2 对基层卫生人员开展新生儿窒息基础复苏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
3.3 两组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的应用成效比较 |
3.4 在新生儿窒息抢救中寻求最佳护理措施 |
(6)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在产房应用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
1.3 方法: |
1.4 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包括: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加强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是规范化复苏管理的首要任务: |
3.2 更新新生儿复苏理念、强化复苏组织管理, 是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的前提条件: |
3.3 处理好新生儿复苏中的重点步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也是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的重要环节: |
3.4 强调复苏准备是新生儿复苏成功的重要保障: |
3.5 增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产房风险管理能力。 |
(7)新生儿喉罩复苏效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伦理 |
2.3 方法 |
2.3.1 分组 |
2.3.2 物品准备 |
2.3.3 人员准备 |
2.3.4 复苏流程 |
2.3.5 喉罩的操作方法 |
2.3.6 血气、血糖及乳酸测定 |
2.3.7 脉率及氧饱和度测定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1.1 LMA1组与BMV组一般资料比较 |
3.1.2 LMA2组与ETT组一般资料比较 |
3.2 复苏效果比较 |
3.2.1 LMA1组与BMV组复苏效果比较 |
3.2.2 LMA2组与ETT组复苏效果比较 |
3.3 复苏现场脉搏及SPO_2监测结果 |
3.3.1 LMA1组与BMV组脉搏及SpO2监测结果比较 |
3.3.2 LMA2组与ETT组脉搏及SpO2监测结果比较 |
3.4 生化指标 |
3.4.1 LMA1组与BMV组生化指标比较 |
3.4.2 LMA2组与ETT组生化指标比较 |
3.5 LMA1组与LMA2组充气量 |
3.6 不良反应 |
3.7 转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背景 |
4.2 新生儿复苏原理 |
4.2.1 正常情况下胎儿向新生儿的转变 |
4.2.2 宫内低氧状态下胎儿的变化 |
4.2.3 新生儿复苏原理 |
4.3 新生儿上呼吸道特点及传统复苏方式存在的不足 |
4.4 喉罩复苏的工作原理 |
4.5 本研究的分组设计 |
4.6 喉罩复苏效果的客观评价 |
4.6.1 Apgar评分 |
4.6.2 脉率和氧饱和度 |
4.6.3 插入时间、起效时间、通气时间 |
4.6.4 生化指标 |
4.7 喉罩复苏技术难度评价 |
4.8 喉罩复苏安全性评价 |
4.9 LMA-CLASSIC与LMA-UNIQUE的复苏效果比较 |
4.10 喉罩的扩展应用 |
4.10.1 经喉罩给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4.10.2 经喉罩给肾上腺素 |
4.10.3 新生儿转运 |
4.10.4 长期新生儿气道管理 |
4.10.5 新生儿短时手术及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
4.10.6 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MRI检查中的应用 |
4.11 喉罩复苏的优势与不足 |
4.12 喉罩在新生儿复苏应用中的操作技巧 |
4.13 本课题的不足 |
4.14 展望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参加科研学术活动情况及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技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新法复苏前后全县资料比较 |
2.2 新法复苏技术开展前后我院资料比较 |
3 讨论 |
(9)评估我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培训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及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培训前不同地区各项目知晓率比较 |
2.2 全班培训前后各项目知晓率比较 |
2.3 各地区窒息复苏培训后的成绩 |
3 讨论 |
四、新法复苏技术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法复苏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 沈菊凤,侯雪芬,刘春霞. 中国妇幼保健, 2021(05)
- [2]新法复苏技术抢救新生儿窒息213例临床效果观察[J]. 耿志宁,王红娟.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41)
- [3]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体会[J]. 周大虎,甘霞. 健康之路, 2018(07)
- [4]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复苏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J]. 李清霞,王琴,方昕.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08)
- [5]空气复苏技术在新生儿窒息中应用与护理分析[J]. 叶敏,卢慧琴,毛慧萍.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4(12)
- [6]新生儿规范化复苏管理在产房应用的效果评价[J]. 周娟,成小玲. 吉林医学, 2014(17)
- [7]新生儿喉罩复苏效果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余志碧.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8]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技术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推广[J]. 姜赤晓. 中国医药导刊, 2013(S1)
- [9]评估我区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培训效果[J]. 扇敏娜,平措央吉,德吉美朵,春花. 西藏医药杂志, 2013(03)
- [10]新生儿新法复苏技术操作培训方式的研究[J]. 郭朝利,于俊萍,贾丽芳,武茜.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