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DM中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岳竹青[1](2020)在《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人们对光纤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带宽和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光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编码调制技术是一种在给定信道中对编码和调制联合设计和优化的方案,是实现信息理论香农极限的关键技术之一。星座成形技术可以以更快的速率传输数据,而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频谱效率。现有的调制格式难以满足需求,正由于星座成形具备这些优点,将其应用于高速光通信系统中可以实现比传统调制格式更好的性能,使得系统容量更加接近于香农极限。同时,信道编码是实现可靠通信的有效手段。将星座成形同网格编码调制(TCM)结合,可以提高频谱效率,并且具有良好的纠错能力和简单的结构,提高系统的性能。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由于具有抗多径干扰和低复杂度等优势,广泛应用于4G/LTE系统。但是由于峰均功率比较高,对同步错误敏感和带外泄露较高等缺点,决定了它不是5G通信系统中的最佳选择。广义频分复用技术(GFDM)作为OFDM的替代方案,解决了 OFDM固有的缺陷,广泛应用于5G网络中。因此,星座成形技术成为了光纤通信系统中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研究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编码调制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费诺编码的概率成形方案,基于费诺编码的多维概率成形方案、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多维概率成形方案以及基于几何成形和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方案,以满足系统容量更大、传输速率更高的要求。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基于费诺编码的概率成形方案在研究现有概率成形方案和费诺编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费诺编码的概率成形方案。该方案仿真研究了概率成形信号在AWGN信道中的误比特性能,在频谱效率相等的条件下,与传统M-PAM和M-QAM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案与8PAM和8QAM方案相比,在BER为10-5时,分别实现了 2.3dB和1.2dB的增益。2.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在研究传统概率成形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该方案将概率成形与多维调制方案相结合,实现了维度扩展,使得星座点之间的最小欧氏距离变大,相同的功率可以传输更多星座点,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更大的传输效率。仿真在传输功率和频谱效率相等的条件下,对二维概率成形信号和三维概率成形信号的误比特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BER=10-5时,该方案与基于费诺编码的二维概率成形方案相比,分别可以获得2.6dB的增益。与三维8QAM调制方案相比,可以获得3.7dB的增益。3.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在研究二维概率成形和网格编码调制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该方案采用费诺编码的方式得到待传输信号,对星座图的维度进行升级,将二维星座平面扩展到三维星座空间中,并与网格编码调制方案相结合,将信号放置于三维星座空间中进行研究。仿真研究了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三维概率成形信号的误比特性能,并与二维空间中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8QAM方案、二维空间中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9QAM方案以及三维空间中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8QAM方案作出对比和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维9QAM-TCM方案与二维9QAM-TCM方案相比,在BER为10-4时,具有1.2dB的编码增益;三维8QAM-TCM方案在BER为10-4时比传统的二维8QAM-TCM编码增益减小了 0.8dB;二维9QAM-TCM系统与二维8QAM-TCM相比具有0.9dB的编码增益。4.基于几何成形和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方案在研究几何成形和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几何成形和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方案。该方案仿真研究了基于GS-16QAM-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系统的误码性能,将星座成形技术应用于GFDM系统,并与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相结合,改善了GFDM由于子载波间非正交性造成的子载波间干扰严重的问题。该方案研究了广义频分复用和正交频分复用系统,采用几何成形16QAM和LDPC改善系统性能。通过仿真对OFDM和GFDM的频谱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从频谱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GFDM信号旁瓣衰减快。并与基于常规16QAM的GFDM方案和OFDM方案作对比,在不同信噪比下对误比特性能作出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BER为10-5时,相比于基于常规16QAM的GFDM方案,基于LDPC-GS-16QAM的GFDM方案,实现了 15.3dB的编码增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几何成形方案和LDPC可以较好地抑制GFDM信号的子载波间干扰。
陈建国[2](2019)在《汽车零部件企业编码体系研究及在PDM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在城镇家庭的不断普及,中国乘用车行业已基本告别高速增长期,2018年出现了28年来首次负增长,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来说,倍感压力,急需制造的转型升级。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而企业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本文构建了企业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制定相应的编码规则,并搭建了信息编码管理系统,建立企业主数据中心,实现与各系统的数据传递及共享。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制造业编码管理系统和部分汽车主机厂及相关零部件供应商的零部件编码规则。A公司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如PDM系统,在PDM实施前,需完成信息编码规则和信息对象名称的标准化,故选定此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随后对编码体系及其相关理论做了详尽阐述,介绍了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概念、形式及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企业信息编码的典型结构,分析典型的编码管理系统,详述了企业信息分类编码规则编制的基本思路,进而将企业中所有信息编码的标准、管理规范及其编码管理系统等有机联系在一起,建立企业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标识方法观点,明确提出了本文采用的标识方法。详细介绍部分汽车主机厂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编码规则。针对A公司信息编码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基础数据库、各使用部门、信息系统对编码的要求。从分析核心信息对象、梳理关键属性着手,确定信息编码体系框架,输出详细的编码方案,进而构建A公司信息编码体系。建立零件编码管理系统,构建了其主要功能模块:编码规则维护,编码生成,变更管理,公共查询,报表输出等。信息编码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成品、专用零件、共用零件、半成品、原辅材料、工装等信息对象的编码及数据库管理。介绍了编码生成的基本流程,并对编码申请、审批、查询、变更及禁用操作进行详尽的说明。最后,建立了零件编码信息管理系统,本文设计的编码体系在管理系统中应用良好,验证了本编码体系是切实可行的。为实现编码传递与共享,提出了编码管理系统与PDM编码同步逻辑,通过XML接口开发来实现同步及数据共享。对编码同步的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樊洪玮[3](2019)在《FF97A系列齿轮箱PDM配置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产PDM软件性能水平在不断提高,不过在体系架构、信息模型和性能方面和国外的相比还有明显差距。本论文通过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对齿轮箱进行研究,以提高设计和制造的设计效率和准确性,缩短上市时间,进行设计优化,而满足应用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研究适用于企业齿轮箱的产品数据管理的数据模型和解决方案。设计出适用于齿轮箱的PDM中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建立PDM数据库系统,最终实现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的系统。主要研究是产品数据中产品结构和配置两个功能模块,基于FF97A系列减速器进行结构分析,且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配置管理模式。同时分析了齿轮箱的产品结构管理的功能、产品配置结构视图和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从FF97A入手,研究配置规则和配置模型。首先分析齿轮箱的结构。零件与部件之间构建关联,形成层次关系,对其基本属性、组件层次关系进行管理。根据配置原则设计齿轮箱的配置规则。以FF97 A系列齿轮箱的产品结构配置为实例,主要部件选取规则,以此为例构造各种配置选择表。通过以上配置规则建立模板和样板配置方案,具体分析了这种模型在配置设计中的应用。齿轮箱及零部件编码描述。以FF97A齿轮箱系列产品为例用“图号分析”和“父子节点查找”相结合的方式来存取产品结构数据。分析了 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势,将其作为服务基础。通过给出的产品信息表收集产品信息,给出产品零部件表收集零件信息的方法,完成数据库产品信息和零件信息基础数据的收集,最后对数据库管理结构分析和使用的需求分析。建立一套适用齿轮箱产品结构与配置需求特点的数据库。实例分析实现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PDM系统登陆后产品管理及产品管理界面。创建产品结构树其基本构成包括产品结构图和相关的明细表。在此配置中实现添加、修改、删除信息。配置节点进行属性管理,配置规则和优先级管理。产品配置的过程是对产品结构树上的各个节点赋予实际含义,根据用户的基本需要进行配置树的生成。在PDM系统中进行BOM表的管理和实现输出BOM表。本系统实现了产品层次关系管理,文件与产品的统一管理,产品结构树的创建与扩展,浏览装配体和相应零件以及提取装配信息,产品配置规则的实现,产品配置优先级管理,BOM信息管理和输出等。综上所述,这种模型在应用过程中用户可输入触发配置规则,系统会基于配置规则而形成特定产品。将图数分析方法和父子节点搜索方法结合起来,自动生成产品结构树,具研究和应用价值。齿轮箱系列产品采用基于规则和基于结构的产品配置方法来适当的进行结构配置。对机械产品的结构配置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且可为其他相关机械产品结构和配置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有效地管理产品数据,提高设计与制造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加快产品上市时间,实现管理科学化。
王瑜[4](2019)在《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的蓬勃发展,视频等多媒体业务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视频处理技术的不断升级,提供了满足人们对视频信息交互需求的可能性。目前,基于无线蜂窝网络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蜂窝网络的角度出发,针对该网络的特点,研究如何利用视频流的优先级结构来改进蜂窝网络视频的传输性能,在保证用户视频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作为5G网络中的关键内容一一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MA)和相关的功分多址接入(PDMA)技术,因能够有效的提高现有网络的吞吐量,引起了学术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如何利用NOMA系统的增益以提高视频传输性能是很有意义的。另一方面针对于视频信息的研究,从视频处理技术出发,着重研究视频压缩编码技术以及压缩视频数据流化技术,从压缩编码、码率控制、拥塞控制以及差错控制等方面来优化视频信息的编码参数,在保证接收端视频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编码端视频数据处理的计算复杂度。其中,H.264视频编解码标准中的可分级视频编码技术(H.264/SVC),可以将单一视频信息通过比特流抽取的方式生成不同速率的码流数据进行传输,从而满足不同网络带宽和终端用户的需要。它不仅拥有很好的视频压缩性能,而且具有优越的网络亲和性,故在视频传输中应用广泛。由于H.264/SVC对网络状态适应性好的特点,故探讨其如何在网络中进行高效传输具有极强的研究价值。综上,我们有必要去研究如何实现视频业务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可靠且高效地进行传输。针对上述场景,本文在考虑H.264/SVC视频数据流传输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 NOMA系统下的多址接入方案,推导出叠加信号的SER和BER表达式,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方案,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研究了 H.264/SVC视频数据流的多种分层结构和分类,并详细介绍了 H.264/SVC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工作过程。具体来说,首先简要介绍了H.264视频压缩编解码协议,在H.264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引入了H.264/SVC视频数据流的结构模型,对其工作过程做出说明,并简要分析了拥塞控制的相关内容。2、介绍了 H.264/SVC视频数据包的结构设计,并在TDM/FDM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 H.264/SVC数据包匹配过程。具体来说,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中TDM/FDM系统,对H.264/SVC包格式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分析,确保H.264/SVC数据流可以与TDM/FDM的数据包相匹配。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匹配过程的正确性,此外,还分析了衰落信道对TDM/FDM的影响。3、研究了基于NOMA系统的H.264/SVC视频传输过程。具体来说,在实验过程中对TDM/FDM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简要介绍了 NOMA系统及相关的PDM/PDMA技术,并相较于传统的OMA,对其优越性进行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对NOMA系统多路H.264/SVC视频数据流产生的叠加信号进行相关设计。此外,根据叠加信号的特点,对其设计了一种联合格雷编码调制方案,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误码率。对于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进行仿真实验之后,设计了相关的优化算法以改善无线蜂窝网络中视频传输系统的性能。本文所设计的方案涉及了一种无线蜂窝网络的资源管理方案,是无线网络环境下视频传输的关键应用技术,其价值体现在新一代多媒体数字家庭网络环境下,无线蜂窝网能够为用户提供可靠的视频等大容量数据传输,应对复杂的网络环境,也可以有效地保证用户服务质量。
任治豪[5](2018)在《无线网络中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网络编码NC(Network Coding)技术是提升无线网络传输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网络编码技术允许网络中间节点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按一定规则进行编码再转发给下一级节点,网络编码可通过一次传输让多目的节点受益,有效提高吞吐量。无线网络的广播特性和无线网络传输媒介的特殊性,使得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重传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无线网络的有效传输对发送节点反馈信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反馈信息丢失将导致发送节点不能了解接收节点的真实接收状态,降低无线网络传输有效性。本文针对无线网络中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传输方案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单源单中继无线多播网络场景,提出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NCIF(Retransmission Scheme based on Network Coding with Imperfect Feedback)。基于部分可观测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理论,对不完美反馈下的重传过程进行建模。发送节点根据系统观测状态和最大置信度更新系统估计状态,根据数据包发送顺序,优先选择最早丢失且能够恢复最多丢包的编码包重传。目的节点缓存不可解编码包以提升编解码机会。重传过程中源节点关注目的节点请求包需求,相同情况优先选择传输可靠性较高的中继节点,提升传输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完美反馈下相对于传统方案,本方案可有效提高重传效率。其次,针对不完美反馈下多源多中继无线多播网络重传问题,在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在源节点重传阶段,首先根据源节点反馈状态矩阵计算最大置信度,然后更新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的估计接收状态,源节点再根据估计接收状态重传在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同时丢失的数据包;中继调度恢复阶段,首先根据中继节点反馈状态矩阵计算最大置信度,然后更新目的节点估计接收状态,选择理论上能成功传输更多线性无关编码包的中继节点重传编码包。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置信状态对目的节点的接收状态进行估计,可以有效的降低发送节点对反馈信息的依赖,提高重传有效性。
王练[6](2018)在《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丢包恢复与中继协作重传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无线传输媒介的特殊性,无线网络可靠传输技术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无线网络传输性能的重要因素。网络编码技术能综合考虑多用户信息来对丢失信息进行恢复,通过一次传输可同时恢复多用户请求信息。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广播环境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且无线网络中继协作通信能有效抵抗信道多径衰落与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网络编码作为底层编码技术与协作通信具有先天的契合性,已成为提升网络传输容量和传输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本文分别针对单跳无线网络、单信源单中继协作无线网络、多信源多中继协作无线网络,基于网络编码技术研究数据包恢复算法、重传方案和中继协作传输调度机制。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针对DVB-IPDC系统中丢包在空间域、时间域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提出有效全译码包选择算法(ECDR-NC),基于动态信息更新搜寻当前有效全译码包。与传统包选择算法相比,能动态确定参与编码包数,有效避免参与编码原始包之间的交叉重叠导致的冗余编码包,且重传次数上界可控,计算复杂度降低。在DVB-IPDC系统实时应用中,综合考虑包恢复的有效性与时效性,在ECDR-NC基础上,以最大化总的恢复包数,同时最小化由于时限到而被丢弃的包数为目标,提出基于网络编码的有效特权包恢复机制(EPNC),依据译码增益找最大权重包序列。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更有效、合理,平均丢包率降低了18%27%,且本方案还可以拓展到其它类型的反馈信道,如WiMAX、Wi-Fi等。(2)针对现有基于机会式网络编码的重传编码包选择方案,包恢复有效性受反馈信息影响明显,译码增益有限、计算复杂度高等问题,在ECDR-NC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机会式网络编码的优化编码包选择机制(OONCR)。本方案基于互斥包、译码增益等概念,利用机会式网络编码编解码优势,考虑编码包局部最优与全局最优问题,以获得优化有效重传编码包集。仿真结果表明OONCR平均重传次数总体低于其他典型方案,OONCR重传冗余度低于其他典型方案约5%40%,且OONCR计算复杂度小于其它典型方案。(3)针对目前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中重传编码包选择策略与中继协作传输机制存在的问题,以最大化传输增益同时最小化完成时间为目标,在单信源单中继无线网络场景,提出优化选择重传协议(OSRP)。OSRP包括基于立即可解网络编码的优化重传编码包选择方案(OREPS)与优化权重调度方案(OWS)。在初始传送阶段,结合链路状况OREPS通过合理控制参与编码包数,在降低算法复杂度同时选择全局优化编码包。在重传阶段,结合链路状况与信宿请求包需求,提出优化权重调度方案OWS,选择最佳节点实现动态调度,以提升重传有效性。性能分析由简单到典型单信源单中继无线网络模型分层展开,仿真结果表明OSRP总体平均完成时间明显低于SR-WPS,同时OSRP的解码时延总体优于SR-WPS。(4)针对现有多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传输调度方案多采用顺序转发调度方式,且局限于单信源且转发链路状态相同的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优化优先级调度方案(OPSNC),以实现多中继对多信源信息的协同传输。方案结合了机会式网络编码与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思想,分别利用数据包接收状态或编码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作为各传输阶段反馈信息的依据。在转发链路状态不同的情况,能综合考虑各中继节点的有效信息与链路传输可靠性,实现优先级调度。特别在转发链路状态差异较大时,本方案能自适应选择最优转发节点。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案有效提高了网络吞吐量,减少了重传次数。
唐志宏[7](2014)在《基于PDM的办公椅产品数据采集及编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办公椅企业也在尝试着信息化和企业重组,却遇到了数据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协作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及共享等问题。研究表明: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作为一项管理产品信息和过程的技术和集成协同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分析了“普通办公椅”、“常规办公转椅”、“非常规办公转椅”三类办公椅的基本结构,并系统地对办公椅的各部件材质组成及其生产工艺、相关物料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支撑结构与功能,座、背的造型及材质组成与工艺之间的联系,指出常规的办公椅分类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办公椅的功能特性、材质组成、生产工艺等信息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不适合于PDM应用。根据成组技术标准化技术原理,提出了基于PDM的办公椅及其零部件分类方法,并作为研究办公椅产品、零部件及工艺编码方案的基础。通过分析不同材质零部件开发流程,归纳出了办公椅开发所需的数据类型,以此建立了办公椅常规数据分类体系,并提取出模板、成本、BOM、工时四种关键数据。梳理出办公椅信息结构树,完善常规数据分类后构建了基于PDM的办公椅数据体系,作为论文编码体系及构建办公椅PDM数据结构的基础。根据办公椅信息结构树制订了办公椅企业信息编码体系框架。以基于PDM的办公椅产品分类方法为基础,制定了产品型号编码规则;依据基于PDM的办公椅零部件分类方法,引入产品结构树概念,编制了办公椅零部件编码规则;参考德国DIN4000标准,引入事物特性表概念,以解决多配置条件下产品及部件如何编码的难题;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面料、原材料、工装、图文档、工艺、设备仪器等其它信息的编码规则。针对当前非数字化产品数据无法数字化的技术难题,介绍了办公椅图形采集方法,重点提出了利用数字化仪、数码照片配合矢量化软件等两种模板数据采集技术方案及相应的输出技术,构建了基于PDM的模板数据采集输出技术架构;针对PDM系统读取CAD图纸信息的功能和使用条件,参考家具制图规范及本研究的编码技术需求,制订了基于PDM的办公椅CAD图纸模板的制作规范及图纸表达规范,为PDM和CAD两大系统集成确立接口规范。通过利用上述两种模板采集方法采集到的模板数据,分别以激光雕刻机和自动海绵切割机两种CAM设备输出成模板和工件的对比实验,证明模板采集输出技术切实可行,适宜于办公椅的开发和生产,并对比说明了两种采集技术在生产和开发中的用途。通过系统配置、数据录入、综合验证三阶段实验证明:基于PDM的办公椅数据体系搭建的办公椅PDM系统,其业务类型、类别树、物料库、产品库结构分类清晰、结构完整,符合PDM系统运行的需求,基本涵盖了办公椅企业的数据内容;同时也证明了,研究中提出的办公椅编码技术、图形采集技术及图纸绘制规范,适合PDM运用。
何亮[8](2013)在《零部件分类系统在十四所PDM中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对企业产品的零部件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使之适宜于计算机管理,是PDM系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是PDM系统的基础,且编码的优劣是PDM系统运行效率和企业能否接受PDM系统的关键性指标。因此本文对基于PDM系统的零部件分类编码相关的技术原理,实现方法和应用等内容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论文对PDM相关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包括PDM产生的背景,PDM的概念以及PDM的主要体系结构、PDM的关键技术等内容。第二,论文根据某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对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的实现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首先将对某企业的PDM系统的总体规划和该企业对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的需求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基于该需求,对信息分类编码技术,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等的设计和应用方法进行研究。最后还对基于该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的成组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第三,论文还基于所设计的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进行相应的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的设计以及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与Windchill系统的集成方法进行研究。基于PDM的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以软件技术为基础,以产品为核心,通过该系统的部署和应用,能够实现对于产品相关的数据、过程和资源的集成化管理,是产品的设计、制造标准化的支撑平台。通过在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管理、过程管理中应用基于PDM的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能够满足企业对产品开发过程控制和重组的目的,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李小龙[9](2009)在《PDM项目实施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客户对产品提出了越来越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在考虑产品成本和质量的同时,必须提供多元化的产品选择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大规模生产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市场。企业需要采用新的策略,既满足客户个性化要求,又满足批量化生产目标。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模式已经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快速响应市场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竞争力。这一背景下,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应运而生,模块化设计、可复用设计策略被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技术作为设计复用技术的使能技术也成为了热门研究内容。本论文分析了当前企业PDM项目的实施现状和设计复用技术的应用现状,针对PDM项目实施中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包括面向研发的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技术、企业设计库的建库技术与建库方法、基于PDM的产品开发模式、基于BOM的PDM与ERP集成技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企业物质流与信息流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剖析了企业传统信息编码体系存在的问题,以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全新视角对企业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并结合作者参与实施的PDM项目,详细叙述了以产品开发为核心的编码体系,给出了企业编码器开发实例。(2)拓展了企业设计库的内涵,结合企业的具体实例,阐述了企业设计库各功能单元的建立步骤与建立方法,详细说明了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配置技术及智能零部件技术在设计库建模中的应用。(3)分析了基于设计库的产品开发模式,阐述了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方法,提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的项目结构。详述了基于PDM的设计库管理的实现方法、设计库可复用单元的引用模式及其面向检索的数据属性设计方法。(4)重点介绍了BOM的类型、结构及其PDM与ERP集成方式,详细说明了基于PDM系统的BOM生成方式。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并实现了基于BOM的PDM/ERP集成接口程序开发。
王素,郭智锋,严丽娟[10](2008)在《面向汽车制造企业的一种PDM编码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汽车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入手,分析了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中物料编码在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设计方法及应用,即在分析物料编码方法和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汽车制造企业的编码算法,并根据此算法设计了物料编码系统的模型以及与PDM系统的集成方案.最后基于SmarTeam PDM软件进行了编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实例的分析,验证了该算法和模型的可行性.
二、PDM中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DM中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高速光纤通信网络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星座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多载波调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的编码调制理论研究 |
2.1 高速光通信系统理论研究 |
2.1.1 信道损伤理论 |
2.1.2 基于单模光纤的高速光通信系统模型 |
2.2 星座成形方案 |
2.2.1 概率幅度成形方案研究 |
2.2.2 基于哈夫曼编码的概率成形方案研究 |
2.2.3 几何成形方案研究 |
2.3 编码调制方案 |
2.3.1 多维调制方案 |
2.3.2 哈夫曼编码方案 |
2.3.3 费诺编码方案 |
2.3.4 网格编码调制方案 |
2.3.5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
2.4 多载波调制方案 |
2.4.1 正交频分复用方案 |
2.4.2 广义频分复用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研究 |
3.1 二维M-QAM调制解调方案研究 |
3.1.1 二维M-QAM调制发送端与接收端方案 |
3.1.2 二维调制方案的仿真研究 |
3.2 三维M-QAM调制方案研究 |
3.2.1 三维M-QAM发送端与接收端方案 |
3.2.2 三维M-QAM调制原理 |
3.2.3 光通信系统中的三维调制方案 |
3.2.4 三维M-QAM解调制原理 |
3.2.5 性能分析 |
3.3 基于费诺编码的二维PS-9QAM方案研究 |
3.3.1 基于费诺编码的二维PS-9QAM发送端与接收端方案 |
3.3.2 基于费诺编码的二维PS-9QAM信号产生方案 |
3.3.3 二维PS-9QAM符号分配方案 |
3.3.4 性能分析 |
3.4 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PS-9QAM方案研究 |
3.4.1 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PS-9QAM系统 |
3.4.2 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PS-9QAM符号分配方案 |
3.4.3 基于费诺编码的三维PS-9QAM解调制原理 |
3.4.4 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网格编码调制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研究 |
4.1 信道编译码方案 |
4.1.1 卷积编码 |
4.1.2 网格编码调制方案仿真研究 |
4.2 基于TCM的三维概率成形方案研究 |
4.2.1 基于TCM的三维9QAM符号分配方案 |
4.2.2 基于维特比译码算法的信号解调制方案研究 |
4.2.3 性能分析 |
4.3 基于TCM的多维星座调制方案研究 |
4.3.1 基于32QAM-TCM的多维星座调制方案研究 |
4.3.2 基于32QAM-TCM的多维星座解调制方案研究 |
4.3.3 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几何成形技术的广义频分复用方案研究 |
5.1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
5.1.1 LDPC编码方案研究 |
5.1.2 LDPC译码方案研究 |
5.2 几何成形方案研究 |
5.2.1 基于MMSE-OSCD算法的GS-MQAM调制格式 |
5.2.2 基于IPQ的GS-MQAM调制格式 |
5.2.3 几何成形接收方案研究 |
5.2.4 性能分析 |
5.3 基于几何成形与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方案研究 |
5.3.1 基于GS-16QAM-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系统方案研究 |
5.3.2 基于GS-16QAM-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系统发送端方案研究 |
5.3.3 基于GS-16QAM-LDPC的广义频分复用系统接收端方案研究 |
5.3.4 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2)汽车零部件企业编码体系研究及在PDM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制造业编码技术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外汽车行业编码技术发展概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编码体系及其相关理论 |
2.1 编码 |
2.1.1 分类 |
2.1.2 编码的基本概念 |
2.1.3 编码的目的 |
2.1.4 编码的基本原则 |
2.2 企业信息分类编码规则编制 |
2.2.1 企业信息编码结构 |
2.2.2 典型的编码结构 |
2.2.3 企业信息编码规则编制思路 |
2.3 分类编码系统分析 |
2.3.1 分类编码系统的概念 |
2.3.2 典型的信息编码管理系统 |
2.4 企业分类编码体系概述 |
2.4.1 企业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基本定义 |
2.4.2 企业信息分类编码体系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编码体系设计 |
3.1 对象标识方法体系 |
3.1.1 需要标识的对象 |
3.1.2 关于标识方法的几种观点 |
3.2 汽车行业的信息分类编码现状 |
3.2.1 汽车分类与编码 |
3.2.2 汽车零件编码应用现状 |
3.3 信息编码需求分析 |
3.3.1 信息编码现状分析 |
3.3.2 基础数据库对编码的要求 |
3.3.3 各部门对编码的要求 |
3.3.4 信息系统对编码的要求 |
3.4 信息编码体系设计 |
3.4.1 核心信息对象的选择 |
3.4.2 信息对象核心属性卡片 |
3.4.3 信息编码体系结构 |
3.4.4 名称标准化 |
3.4.5 信息编码实现 |
3.4.6 编码对比分析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编码在PDM系统中的应用 |
4.1 零件编码信息管理系统建立 |
4.1.1 公司对零件编码系统的应用需求 |
4.1.2 零件编码系统的介绍 |
4.2 编码在PDM系统中的应用 |
4.2.1 编码在PDM系统中的应用介绍 |
4.2.2 PDM与编码管理系统接口开发及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3)FF97A系列齿轮箱PDM配置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齿轮箱现状 |
1.1.2 国内外PDM软件研究现状 |
1.2 实际调研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DM中齿轮箱的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的设计 |
2.1 PDM |
2.2 齿轮箱的产品结构 |
2.3 齿轮箱的产品配置 |
2.3.1 产品配置规则 |
2.3.2 FF97A齿轮箱产品配置规则细述 |
2.3.3 齿轮箱配置管理的建模 |
2.3.4 FF97A齿轮箱配置模型 |
2.3.5 齿轮箱配置优先级管理 |
2.3.6 齿轮箱配置实现的主要功能 |
2.4 齿轮箱的产品结构和配置管理数据模型 |
2.4.1 零件数据模型 |
2.4.2 齿轮箱的产品结构数据模型 |
2.4.3 齿轮箱及零部件编码描述 |
2.4.4 FF97A齿轮箱的产品结构数据的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DM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
3.1 数据库技术 |
3.1.1 数据库访问技术的选择 |
3.1.2 数据表的建立 |
3.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齿轮箱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齿轮箱产品结构管理系统实现 |
4.1.1 系统登陆 |
4.1.2 产品管理及产品管理界面 |
4.1.3 产品结构树 |
4.1.4 对产品结构树及其相关的操作 |
4.2 产品配置管理 |
4.2.1 配置基本信息管理 |
4.2.2 配置规则管理 |
4.2.3 产品配置过程管理 |
4.3 配置BOM管理及输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与展望 |
5.1.1 论文完成的研究及结论 |
5.1.2 论文的完成的工作及价值 |
5.1.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传统复用技术的视频数据包匹配过程研究 |
2.1 可分级视频编码H.264/SVC标准 |
2.1.1 可分级视频编码H.264/SVC标准概述 |
2.1.2 H.264/SVC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工作过程 |
2.2 基于传统复用技术的H.264/SVC数据包匹配过程 |
2.2.1 H.264/SVC的数据包结构 |
2.2.2 传统复用技术——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简介 |
2.2.3 时分复用/频分复用系统中H.264/SVC的数据包匹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技术的视频传输系统设计 |
3.1 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技术简介 |
3.1.1 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系统NOMA概述 |
3.1.2 功分复用及功分多址接入技术PDM/PDMA |
3.2 NOMA叠加信号的设计 |
3.3 系统的BER/SER分析 |
3.3.1 系统的SER分析 |
3.3.2 系统的BER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非正交功分多址接入技术的视频传输系统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系统模型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视频图像质量PSNR分析 |
4.2.2 系统的误比特率及误码率BER/SER分析 |
4.2.3 系统实验值与理论值匹配情况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及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无线网络中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网络编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
2.1 网络编码技术基础 |
2.1.1 相关数学基础 |
2.1.2 网络编码技术基本原理 |
2.1.3 网络编码技术优缺点 |
2.2 网络编码策略分类 |
2.2.1 线性网络编码 |
2.2.2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 |
2.2.3 机会式网络编码 |
2.3 不完美反馈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中继协作多播网络中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 |
3.1 网络模型 |
3.2 相关定义 |
3.3 不完美反馈重传方案 |
3.3.1 POMDP系统建模 |
3.3.2 基于网络编码的不完美反馈重传方案 |
3.3.3 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全丢失重传方案 |
3.4 性能分析 |
3.4.1 时间复杂负分析 |
3.4.2 平均传输次数分析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中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 |
4.1 网络模型 |
4.2 相关定义 |
4.3 不完美反馈下重传调度方案 |
4.3.1 源节点重传恢复阶段 |
4.3.2 中继调度恢复阶段 |
4.4 性能分析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6)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丢包恢复与中继协作重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中继协作传输模式 |
1.2.1 单向中继协作传输模式 |
1.2.2 双向中继协作传输模式 |
1.3 网络编码基础 |
1.3.1 网络编码基本概念 |
1.3.2 网络编码基本原理 |
1.3.3 网络编码典型构造方法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可靠传输研究现状 |
1.4.2 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中继协作传输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贡献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网络编码的有效特权包恢复机制 |
2.1 引言 |
2.2 系统模型 |
2.3 有效全译码包选择算法 |
2.3.1 最大编码包选择问题 |
2.3.2 相关定义 |
2.3.3 编码包选择步骤与算法 |
2.4 有效特权包恢复机制 |
2.4.1 特权包恢复基本思想 |
2.4.2 具体策略与实例 |
2.5 性能分析 |
2.5.1 理论分析 |
2.5.2 仿真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网络编码的全局优化编码包选择机制 |
3.1 引言 |
3.2 单跳无线网络模型 |
3.3 全局优化编码包选择机制 |
3.3.1 相关定义 |
3.3.2 冗余编码包问题 |
3.3.3 优化基本思想 |
3.3.4 编码包选择步骤与算法 |
3.4 性能分析 |
3.4.1 理论分析 |
3.4.2 计算复杂度分析 |
3.4.3 性能评价参数定义 |
3.4.4 仿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继协作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选择重传调度机制 |
4.1 引言 |
4.2 单源单中继网络模型 |
4.3 优化选择重传调度协议 |
4.4 优化重传编码包选择算法 |
4.4.1 相关定义 |
4.4.2 时延问题描述 |
4.4.3 优化重传编码包选择算法 |
4.4.4 实例分析 |
4.5 性能分析 |
4.5.1 理论分析 |
4.5.2 复杂度分析 |
4.5.3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源多中继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优化优先级调度方案 |
5.1 引言 |
5.2 多源多中继网络模型 |
5.3 优化优先级调度方案 |
5.3.1 绝对丢包恢复阶段 |
5.3.2 信宿丢包恢复阶段 |
5.4 性能分析 |
5.4.1 理论分析 |
5.4.2 复杂度分析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完成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基于PDM的办公椅产品数据采集及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选题背景 |
1.1.1 办公椅产业现状 |
1.1.2 办公椅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数据管理水平低 |
1.1.3 办公椅企业网络化制造模式缺乏有效的协作平台 |
1.1.4 PDM应用于办公椅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
1.2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
1.2.1 PDM发展现状 |
1.2.2 中国家具企业PDM研究现状 |
1.2.3 办公椅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家具编码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1 选取研究对象 |
1.5.2 研究的物质手段 |
1.5.3 思维形式和方法 |
1.5.4 理论基础 |
1.5.5 研究思路 |
1.6 本章小结 |
2. 家具企业PDM技术基础 |
2.1 产品数据管理(PDM)的定义 |
2.2 PDM的发展 |
2.3 PDM的功能作用 |
2.3.1 PDM的功能 |
2.3.2 PDM对于企业的作用 |
2.4 家具企业实施PDM的关键技术 |
2.4.1 家具企业PDM中的网络技术 |
2.4.2 家具企业PDM中的标准化技术 |
2.4.3 家具企业PDM中的成组技术 |
2.4.4 家具企业编码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办公椅产品数据体系研究 |
3.1 办公椅产品事物信息 |
3.1.1 办公椅的常规分类 |
3.1.2 办公椅的结构 |
3.1.3 办公椅各部件材质及其生产工艺 |
3.1.4 基于PDM的办公椅及其零部件分类方法 |
3.2 办公椅产品管理信息 |
3.2.1 办公椅(配件)开发流程 |
3.2.2 常规办公椅产品数据分类 |
3.2.3 关键的办公椅产品数据 |
3.3 基于PDM的办公椅数据体系 |
3.3.1 办公椅信息结构树 |
3.3.2 基于PDM的办公椅数据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PDM的办公椅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研究 |
4.1 办公椅信息分类编码技术解析 |
4.1.1 办公椅信息分类编码体系 |
4.1.2 产品结构树 |
4.1.3 事物特性表 |
4.2 办公椅信息分类编码方案 |
4.2.1 产品型号编码 |
4.2.2 部件型号编码 |
4.2.3 通用件型号编码 |
4.2.4 零件型号编码 |
4.2.5 标准件型号编码 |
4.2.6 五金件型号编码 |
4.2.7 面料编码 |
4.2.8 原材料编码 |
4.2.9 工装编码 |
4.2.10 图文档编码 |
4.2.11 工艺编码 |
4.2.12 设备仪器编码 |
4.3 本章小结 |
5. 办公椅数据采集技术研究 |
5.1 办公椅图形采集方法 |
5.2 模板数据采集输出技术 |
5.2.1 模板数据采集技术 |
5.2.2 模板数据输出技术 |
5.2.3 基于PDM的模板数据输入输出技术 |
5.3 基于PDM的办公椅图纸绘制规范 |
5.3.1 CAD系统中的PDM集成工具说明 |
5.3.2 图纸模板绘制规范 |
5.3.3 图纸绘制规范 |
5.4 本章小结 |
6. 技术验证 |
6.1 模板数据采集输出技术验证 |
6.1.1 设备 |
6.1.2 实验方案 |
6.1.3 实验结果 |
6.2 办公椅PDM上机实测实验 |
6.2.1 软硬件说明 |
6.2.2 验证方案说明 |
6.2.3 系统配置 |
6.2.4 数据录入 |
6.2.5 综合验证 |
6.2.6 验证过程中的问题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的创新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编码规则表 |
表A1 款式(型号)编码规则表 |
表A2 部件编码规则 |
表A3 通用件编码规则 |
表A4 零件编码规则 |
表A5 标准件编码规则 |
表A6 五金件编码规则 |
表A7 面料编码规则 |
表A8 原材料编码规则 |
表A9 工装编码规则 |
表A10 开发文档编码规则 |
表A11 办公椅生产工艺文件编码规则 |
表A12 办公椅设备仪器编码规则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8)零部件分类系统在十四所PDM中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PDM及其相关理论方法 |
2.1 PDM的产生和相关基本概念 |
2.2 PDM的体系结构 |
2.2.1 PDM体系结构的概述 |
2.2.2 PDM体系结构的框架 |
2.3 PDM相关的关键技术 |
2.3.1 成组技术 |
2.3.2 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
2.3.3 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 |
2.3.4 建模方法UML |
3 某企业PDM系统的总体规划 |
3.1 企业概况 |
3.2 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
3.2.1 PDM系统实施的目标 |
3.2.2 PDM系统的设计原则 |
3.3 企业PDM的总体架构 |
3.4 基于PDM的零部件分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4.1 编码分类信息管理功能 |
3.4.2 零部件动态编码分配功能 |
3.4.3 零部件编码信息管理功能 |
3.4.4 Windchill集成接口功能 |
3.4.5 用户登录管理功能 |
4 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的实现研究 |
4.1 信息分类编码 |
4.1.1 编码结构 |
4.1.2 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 |
4.1.3 信息分类编码方法及其实现方式 |
4.2 零部件编码的应用实现研究 |
4.2.1 零部件编码 |
4.2.2 零部件分类编码过程 |
4.2.3 零部件分类编码结构 |
4.3 成组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4.3.1 零部件分组方法 |
4.3.2 成组零部件设计与传统零部件设计的区别 |
4.3.3 零部件标准化 |
5 基于WINDCHILL平台的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集成 |
5.1 Windchill概述 |
5.2 系统结构 |
5.2.1 系统数据库结构 |
5.2.2 系统功能结构 |
5.3 零部件分类编码系统功能 |
5.3.1 用户登录管理 |
5.3.2 编码分类信息管理 |
5.3.3 动态编码分配 |
5.3.4 编码信息管理 |
5.3.5 CPartCoding(零部件分类编码)类 |
5.4 编码系统与Windchill的集成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PDM项目实施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PDM技术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PDM与设计复用技术研究现状分析 |
1.2.1 PD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设计复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 PDM项目实施中面临的挑战 |
1.4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PDM技术及项目实施的关键 |
2.1 PDM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功能 |
2.1.1 PDM的基本概念 |
2.1.2 PDM体系结构 |
2.1.3 PDM主要功能 |
2.2 设计复用技术概述 |
2.2.1 设计复用技术定义 |
2.2.2 设计复用单元概述 |
2.2.3 设计复用单元管理 |
2.3 基于PDM系统的产品开发过程 |
2.4 PDM项目实施中的关键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技术的研究 |
3.1 信息分类编码技术 |
3.1.1 信息分类编码的作用 |
3.1.2 信息分类编码原则与方法 |
3.1.3 信息编码方法及其实现方式 |
3.1.4 信息编码的发展趋势 |
3.1.5 企业信息编码面临的挑战 |
3.2 企业信息分类框架 |
3.3 某企业信息分类编码系统设计 |
3.3.1 企业背景 |
3.3.2 信息编码系统设计思路 |
3.3.3 图样代号编码方法 |
3.3.4 文档代号编码方法 |
3.3.5 物料代码编码方法 |
3.4 PDM中编码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CAD的设计库研究 |
4.1 设计库概述 |
4.1.1 设计库的组成 |
4.1.2 设计库的结构与管理 |
4.2 设计库建库关键技术 |
4.2.1 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 |
4.2.2 配置设计技术 |
4.2.3 智能零部件技术 |
4.3 设计库建库方法 |
4.3.1 外购件库建立方法 |
4.3.2 零件库建立方法 |
4.3.3 基础件库建立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设计库的产品开发模式 |
5.1 产品开发模式概述 |
5.1.1 产品开发模式的概念 |
5.1.2 产品开发模式发展阶段 |
5.1.3 基于设计库的产品开发模式 |
5.2 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 |
5.3 基于设计库的模块化设计 |
5.3.1 设计库的管理 |
5.3.2 设计库的引用模式 |
5.3.3 面向检索的属性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BOM管理与集成技术 |
6.1 BOM概述 |
6.1.1 BOM的分类 |
6.1.2 BOM的结构形式 |
6.1.3 PDM与ERP的集成 |
6.2 设计BOM的生成 |
6.3 基于PDM的BOM插件开发实例 |
6.3.1 企业现状分析 |
6.3.2 设计思路 |
6.3.3 开发环境 |
6.3.4 ERP数据库表结构分析 |
6.3.5 程序设计 |
6.3.6 程序运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件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面向汽车制造企业的一种PDM编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PDM编码系统存在的问题 |
2 PDM编码系统模型及集成方法 |
2.1 PDM中编码系统模型 |
2.2 编码码段、规则与算法 |
2.3 面向对象的代码生成模型 |
2.4 PDM中编码系统的集成 |
2.5 PDM中编码系统的实现与实例运行 |
3 结 论 |
四、PDM中编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光通信系统中编码调制技术的研究[D]. 岳竹青.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汽车零部件企业编码体系研究及在PDM中的应用[D]. 陈建国. 浙江大学, 2019
- [3]FF97A系列齿轮箱PDM配置管理系统的研究[D]. 樊洪玮. 苏州大学, 2019(04)
- [4]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视频传输技术研究[D]. 王瑜.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无线网络中不完美反馈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重传方案研究[D]. 任治豪.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无线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丢包恢复与中继协作重传机制研究[D]. 王练.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7]基于PDM的办公椅产品数据采集及编码技术研究[D]. 唐志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12)
- [8]零部件分类系统在十四所PDM中的研究与开发[D]. 何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9]PDM项目实施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小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09(10)
- [10]面向汽车制造企业的一种PDM编码技术[J]. 王素,郭智锋,严丽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