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胶乳颗粒的形态设计与模拟

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胶乳颗粒的形态设计与模拟

一、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丙烯酸甲酯)乳胶粒子形态设计及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罗霞[1](2020)在《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胶粉及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Acrylate-Styrene-Acrylonitrile,ASA)是由丙烯酸酯、苯乙烯、丙烯腈为主要的反应试剂,通过乳液聚合合成的核-壳结构的接枝共聚物。核壳结构的ASA通常使用丙烯酸酯与交联剂和接枝剂等作为橡胶核层,当然,具有接枝或交联功能的单体也可以同时用于核层共聚,当核层聚丙烯酸酯反应至一定的程度后,利用反应过程中丙烯酸酯未交联部分残余的双键继续链接苯乙烯(St)与丙烯腈(AN)共聚物形成壳层。丙烯酸酯聚合物抗冲击性能强,耐候性好,苯乙烯成型加工性能优异,丙烯腈耐化学性好,刚性强;通过乳液聚合合成的核-壳结构的ASA,使得三种反应单体的性能得到了有效的结合,具有卓越的电性能、机械性能、耐候性的核-壳结构的ASA在生产生活的各行各业中被广泛运用。研究表明,要想提高ASA的性能,可以在聚合过程加入功能型单体,如在核层可以引入有机硅氧烷,对核进行改性,提高材料韧性;改善材料的耐热性能,可以在壳层的制备中,加入α-甲基苯乙烯,而添加甲基丙烯甲酯则可以增强其光泽度和刚性。基于ASA的优良性能及使用情况,我国对ASA及ASA与聚氯乙烯(PV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等的合金材料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大多较为基础,主要研究了ASA的合成方法及改性和共混合金材料的性能。基于对ASA合金材料的基础研究,深入开发高性能、多功能化的ASA将成为研究人员研究的新方向,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工业价值。本论文主要采用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丙烯腈为原料,通过乳液聚合工艺、氧化还原引发合成了核壳结构的PBA-ASA三元接枝共聚物,合成的乳液粒径均一稳定且分散性好。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TG)、力学性能测试等测试方法表征了PBA-ASA胶粉的结构与PBA-ASA/PMMA合金性能。探究了乳化剂的用量、交联剂种类和用量等对合成橡胶核聚丙烯酸丁酯(PBA)乳胶粒子粒径大小的影响,乳胶粒子粒径数值随乳化剂和交联剂的用量的增大而减小;将合成的PBA-ASA核壳接枝共聚物与PMMA按不同比例共混制备的合金做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PBA-ASA/PMMA体系中,合金冲击强度在PBA-ASA/PMMA为3:7时最佳,最高可达5.5 KJ/m2;PBA-ASA/PMMA合金冲击强度随交联剂的用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对比交联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二丙烯酸己二醇酯、3-(乙氧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EO)3TA),实验交联剂选择DAP合成的胶粉制备的合金冲击性能最好。用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代替接枝壳层单体丙烯腈,合成的胶粉与PMMA共混制得的合金冲击性能大幅降低。为了提升胶粉的抗冲击性能,考虑在丙烯酸酯内核中引入有机硅氧烷进行改性。通过酸催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乙氧基硅烷(TEOS)、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开环,在乳液中与丙烯酸酯共聚得到带双键的硅丙种子核乳液,壳层继续接枝苯乙烯-丙烯腈(SAN)合成了一种硅杂的ASA胶粉(Si-ASA)。探讨了乳化剂的种类和用量、KH-570用量、反应合成时间对合金冲击性能的影响。对比PBA-ASA/PMMA合金,Si-ASA/PMMA合金冲击性能明显得到提高,合金冲击性能可以达到8KJ/m2左右。对比采用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合成的Si-ASA胶粉与PMMA的合金,SDS作乳化剂时,合金冲击性能会更好。合金的冲击性能随硅烷偶联剂KH-570的量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KH-570用量为0.02 wt%达到最大值。对比PBA-ASA合成条件,缩短Si-ASA核层和壳层的合成时间,均会使合金的冲击性能降低,且合金表观会出现发雾现象。与PBA-ASA/PMMA合金性能相似,以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代替接枝壳层单体丙烯腈,合成的Si-ASA与PMMA制得的合金冲击性能均大幅下降,但仍能达到6KJ/m2,且冲击性能远远优于PBA-ASA/PMMA合金,增韧效果很明显。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开发前景。

王林[2](2020)在《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的方法,赋予已有聚合物材料新的性能与功能,是目前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其中,聚合物材料的增韧改性是一个重要方面。与刚性粒子、橡胶弹性体和热塑性弹性体相比,核壳聚合物将弹性体与刚性粒子的优点结合起来,可以获得“刚韧并存”的高性能材料。核壳有机硅改性剂具有优异的低温韧性,并且兼具良好的耐紫外老化性能和耐热性等优点,不但可以在提高塑料韧性的同时保持其刚性,而且可以利用有机硅的特殊性赋予材料特有的性能,获得性能优良的改性塑料。本论文采用乳液聚合的工艺,制备了聚丙烯酸酯为壳、有机硅为核的核壳结构有机硅改性剂,研究了有机硅改性剂在低噪音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以及免喷涂聚碳酸酯(PC)材料方面的新应用,通过优化其结构,引入特殊耐候基团,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改性剂,并将其应用于制备耐候高韧性PC材料和耐候阻燃聚氯乙烯(PVC)木塑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核壳有机硅改性剂在不同塑料中的应用,建立起有机硅改性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扩展有机硅改性剂的应用,为开发新型的有机硅改性剂产品及改性塑料提供方案和思路。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有机硅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为核层单体,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AA)为壳层单体,采用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poly(D4-MMA-BA))。优化合成工艺条件,研究有机硅单体比例和核壳单体比例对单体转化率、乳液粒径、形态、凝胶率、成膜性以及韧性的影响,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光散射粒径仪(DLS)和透射电镜(TEM)等进行表征。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获得了目标产物。当D4与KH-570的比例为41.5:3.5,核层单体与壳层单体的比例为5:4时,所制得的乳液转化率高于98%,凝胶率低于0.5%,且乳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韧性;热失重(TG)结果显示,poly(D4-MMA-BA)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起始热分解温度较高(>300℃),透射电镜显示所制备的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径约为150nm。(2)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核壳结构的有机硅改性剂,以核壳有机硅-丙烯酸酯共聚物、硅酮树脂、聚乙烯蜡和乙撑双硬脂酰胺作为改性剂,制备了低噪音ABS材料。通过摩擦系数测试仪器和自主搭建设计的噪音测试方法,研究了润滑剂种类和用量对ABS材料摩擦噪音的影响。与其他改性剂相比,聚乙烯蜡可以提高材料的表面摩擦性能,减小动静摩擦系数差△F,减缓粘-滑现象的产生,改善摩擦噪音。当聚乙烯蜡用量为4%时,其摩擦噪音仅有58d B。这是因为聚乙烯蜡润滑剂会迁移到材料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物质,不仅降低了材料的表面张力,还使得ABS的动、静摩擦系数以及△F下降,防止材料表面出现粘-滑现象,从而降低摩擦噪音。Poly(D4-MMA-BA)改性剂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ABS的韧性和热稳定性,但是会降低其拉伸强度。同时,poly(D4-MMA-BA)改性剂还可以降低材料表面的摩擦系数,提高其抗磨损性能,降低摩擦噪音,但对摩擦力变化值△F的降低有限。采用摩擦测试仪、噪音测试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对材料进行表征测试,探究摩擦噪音的产生机理和控制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证明,ABS材料摩擦噪音主要是由粘-滑现象产生的,相对滑动时产生的噪音与两制件发生相对滑动时的摩擦力变化值△F有明显的相关性,降低△F可以降低摩擦产生的噪音。(3)以铝银浆为金属光泽材料,核壳有机硅乳液作为包覆材料,采用喷雾干燥工艺,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制备了有机硅包覆铝银浆的铝粉微球,并将得到的铝粉微球用于制备具有金属光泽的免喷涂PC材料,解决免喷涂材料低温韧性差和流痕问题。研究了铝粉微球在PC中的分散情况及其用量对免喷涂PC材料力学性能、外观流痕、热稳定性以及熔体流动性等的影响,采用TG、差示扫描量热仪(DSC)、SEM和元素分析(EDS)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喷雾干燥工艺,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发生了固化反应,并成功包覆了水性铝粉,形成了微球状或片状结构。包覆后的铝粉微球能够大幅度提高PC的冲击韧性,尤其是材料的低温冲击强度。与PC/Al材料相比,PC/包覆铝粉微球材料的常温冲击性能提升了47.2%,低温冲击性能提高了48.8%。对铝粉进行包覆后能够明显降低铝粉的片状结构所带来的取向流动,从而改善聚合物表面的熔接线与流痕。(4)通过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UV-P)与丙烯酰氯(AC)的酯化反应,制备具有抗紫外基团和双键的2-(2’-丙酰氧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AMB)功能性单体,将其引入到乳液聚合体系中,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合成具有耐候基团的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poly(D4-MMA-BA-AMB),并将其添加到PC中,制备高韧性耐候PC材料。系统研究AMB用量对有机硅乳液聚合稳定性和粒径的影响,分析了AMB的老化机理,探讨耐候有机硅改性剂对PC力学性能以及耐老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FTIR、核磁(1H-NMR)、TG、TEM、DLS和紫外吸收仪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功能化AMB单体。AMB通过断链反应产生苯并三唑(UV-P),因此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作用。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将AMB与有机硅和丙烯酸酯单体共聚,成功的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改性剂poly(D4-MMA-BA-AMB)。AMB的引入会降低体系聚合的稳定性,但有助于提高改性剂的热稳定性,所制备的含AMB的有机硅改性剂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能力。有机硅改性剂的引入会降低PC的拉伸强度,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材料的低温缺口冲击强度,同时改善紫外光照后PC产品的韧性和黄变性能。与纯有机硅改性剂相比,含有AMB基团改性剂的PC具有更好的抗紫外效果,经过1000h的紫外光辐照,PC/poly(D4-MMA-BA-AMB)在拉伸强度以及冲击强度(常温、低温)等方面都有较高的保持率,且色差变化较小。此外,与直接添加poly(D4-MMA-BA)和UV-P的PC混合物相比,PC/poly(D4-MMA-BA-AMB)在水煮后具有更好的耐老化性能。(5)将核壳有机硅改性剂poly(D4-MMA-BA-AMB)添加到PVC木塑复合材料中,以改善木塑PVC材料的耐候性、阻燃性和韧性,考察了有机硅改性剂对PVC制品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老化性能的影响,采用锥形量热仪、光学显微镜、色差测试仪、老化测试箱等对制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剂poly(D4-MMA-BA-AMB)的引入可提高PVC木塑复合材料(PVC-WPC)的缺口冲击强度,且增韧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硅改性剂产品。通过调节白木粉、改性剂和三氧化钼(Mo O3)的配比可以获得性能优良的阻燃耐候PVC-WPC材料,其中最优配比为:白木粉5份,有机硅改性剂2.5份,Mo O3 1.5份。改性剂poly(D4-MMA-BA-AMB)和Mo O3复配可以降低PVC-WPC烟释放及热释放速率,提高残炭率,形成致密的碳层,显着地提升材料的阻燃性能。改性剂的引入还可以提升制品的耐候性能,添加量在3.5%时,制品即可表现出优异的耐候性,在1000小时的加速老化后外观无明显色差变化。Poly(D4-MMA-BA-AMB)还可以提升PVC-WPC制品挤出过程中的熔体粘度,优化发泡工艺,当其添加量为2.5%时,制品呈现出最优的力学性能及泡孔尺寸。

李全涛[3](2016)在《基于石墨烯功能化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墨烯(Graphene)是一类由单层碳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碳类纳米材料,其内部为二维片层状结构,由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等于2004年首先制备得到。其独特的电性能、优异的机械和力学性能、导热性、低密度和高比表面积等使得其在许多领域中具备巨大的应用潜力,包括超级电容器、纳米电子学、催化剂、能量储存和活性材料转换器、传感器和复合材料增强等领域。聚酰亚胺(PI)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如优良的机械性能、良好的加工性、耐化学性、低介电常以及耐热稳定性好等,因此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高性能聚合物,已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气体分离、燃料电池、汽车、微电子、光学和膜领域。然而,在PI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溶解性差、静电电荷易积累和散热差等问题。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独特、物化性能优异,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其末端存在一些官能团,可以进行功能化封端或者链接反应。将超支化结构引入到PI中,使其不仅保持了优良的耐高温稳定性、高强度、高模量等,而且超支化结构赋予其具有良好的有机溶解性、低粘度和无晶性。但是,由于超支化聚酰亚胺分子结构比较特殊,其综合性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理想。众所周知,通过对聚酰亚胺进行有机或无机杂化,或复合都可以提高其综合性能,进而使其得到更广泛地应用。石墨烯(GE)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作为添加物加入到PI材料中去,且对其部分性能有所改进,但这种改进是极为有限的,主要是存在与PI的难相容的问题。虽然GE/PI复合材料的界面作用问题可以通过改性GE使其表面活性基团和PI主链之间形成强的共价键来解决,但这种类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实际改善效果不如预期的好。将GE或改性GE加入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环氧树脂、聚苯胺等中去,能够改性其机械性能、热稳定性、电性能和气体阻隔性能。可惜的是,GE不能够稳定的分散在中水中。种子乳液聚合是最近发展迅速且用来制备聚合物乳液的方法之一。因此,本论文拟从以下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首先以(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GO进行化学改性和还原反应,得到含有自由氨基的rGO-NH2,将其作为共聚单体与商品化的4,4’-二氨基二苯醚(ODA)单体和4,4’-氧双邻苯二甲酸酐(ODPA)、2,2-双(4-二羧酸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PADA)等二酐单体,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剂中进行原位无规溶液共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前驱体(PAA),然后在水平玻璃板上进行成膜,再经过热酰亚胺化制备出一系列不同含量的rGO-NH2/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光谱(Raman)表征对GO和rGO-NH2的化学结构、组成以及微观形貌的进行测试并来证实了改性和还原反应,奠定了后续聚合反应的基础。通过表征所制得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Tg)较纯的PI均有所提高,同时通过观察微观结构形貌来进一步研究了 rGO-NH2的加入量对相关性能的影响。(2)将依次经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化学改性和还原得到的含有自由氨基的石墨烯(rGO-NH2)作为共聚单体,与商品化的二胺单体4,4’-二氨基二苯醚(ODA)和二酐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1,4,5,8-萘四甲酸二酐(NTADA),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进行原位无规溶液共缩聚得到PAA前驱体溶液,然后在玻璃平板上流延成膜,最后进行热酰亚胺化得到一系列不同含量的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rGO/PI)纳米复合材料。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组成和微观形貌的一系列测试和表征,且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在热稳定性和电性能方面得到显着提高。(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主合成出BB2’三胺单体——2,4,6-三(4-氨基苯基吡啶)(TAPP),再将KH-550改性的石墨烯(rGO-NH2)与商品化的六氟二酐(6FDA),采用溶液缩聚反应方法,通过不同的滴加工艺,分别制备出酐基封端超支化聚酰亚胺(AD-HBPI)、KH550-GE末端改性超支化聚酰亚胺((KH550-GE)-g-AD-HBP)和三元共聚KH550-GE改性超支化聚酰亚胺((KH550-GE)-co-HBPI)三种材料。不同的滴加工艺所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在热稳定性和电性能方面也有所差异。(4)以实验室自制的新型乳化剂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复配乳化剂,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苯乙烯(St)和丙烯酸(AA)作为共聚反应单体,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出画布涂料专用苯丙乳液。在此基础上,用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来改性石墨烯,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反应法来制备得到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石墨烯/苯丙乳液复合材料。相对于纯的苯丙乳液,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石墨烯/苯丙乳液复合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和抗静电性均得到提高。(5)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首先将Tween 80和AE0-9进行醅化和璜化反应,其产物再与OP-10进行复配,以MMA、AA和BA为共聚单体制备从出颜料用高光丙烯酸酯乳液I;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以OP-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二钠和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来复配乳化剂,以MMA、AA和BA为共聚单体,以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为功能性单体制备从出颜料用高光丙烯酸酯乳液II。利用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粒径测试(PCS)等对上述两种高光聚合物乳液的结构和性能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与表征。(6)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用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体系分别对GO和GE进行改性,继续采用上述复配型乳化剂,以MMA、BA、AA为单体,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以羟甲基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先后合成出纯丙乳液、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氧化石墨烯/聚合物乳液和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石墨烯/聚合物乳液,对三种聚合物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APTMS、KH550和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对GO进行化学改性和还原,得到不同类型的rGO或rGO-NH2,分别采用溶液缩聚和种子乳液聚合方法进一步制备出一系列高性能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这为发展功能多样化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田宝娟[4](2015)在《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烯酸酯类涂料和相关高分子复合材料在高分子应用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一些缺点,因此对其进行改性一直是高分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提高聚丙烯酸酯耐热性能、耐老化性能和力学性能是对聚丙烯酸酯改性的几个重要方面。含氟聚合物具有优异的抗老化和自清洁性,纳米材料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另外也希望实现通过一次涂布可以形成多层的功能,因而开始了自分层涂料的研究。本论文根据上述需求,采用了原位生成、乳液共聚和物理共混法引入纳米粒子的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良好的疏水性、热稳定性的含氟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筛选了含氟纳米复合乳液聚合条件,并对乳液、乳胶膜的结构、形态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聚硅氧烷-含氟丙烯酸酯核/壳复合乳液聚合:以自制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酯钠和吐温-80为乳化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通过半连续加料和核/壳聚合的复合乳液聚合方法,将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含氟单体引入聚合物壳层链中合成了复合高分子乳液,以提高材料的耐光、耐环境老化和自清洁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入硅氧烷的方法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乳胶粒径约为400700nm。引入硅氧烷不仅可有效改善涂料的耐水和老化性,且三烷氧基硅烷水解后可形成无机交联网络,会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2.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用甲基丙烯酰氧丙基笼型倍半硅氧烷(MAP-POSS)和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V-POSS)为改性单体,通过核壳聚合方式制备了POSS改性的含氟丙烯酸酯核/壳共聚乳液。用TGA、TEM、FTIR、DMA、XRD和激光散射粒度分析等手段对乳液及其涂膜进行了表征。FTIR和XRD显示聚合物中存在POSS,TEM显示共聚物乳胶粒子大小均匀,均粒径为32.936nm,分布指数为0.399左右。随着POSS用量的增加,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提高,加入9wt%MAP-POSS材料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26℃左右,玻璃转化温度提高10℃左右。加入9wt%V-POSS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低提高了19℃左右,玻璃转化温度提高了5℃左右。3.碳纳米管(CNTs)、氧化石墨烯(GO)-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先配制一定芯中烯类的单体与CNTs(或GO)的混合液,经超声分散后于搅拌下再进行核/壳聚合反应,经破乳得含CNTs(或GO)纳米复合聚合物。试验证明聚合乳液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DMA测试显示加入0.2wt%CNTs,聚合物的Tp升高了约10℃,但进一步增加CNTs的含量,Tg又有所降低的,但仍高于纯组分。热分解动力学分析证明,加入CNTs聚合物的热分解活化能Ea增大,加入0.1wt%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4.2℃。加入0.6wt%CNT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增加了20.3MPa,抗冲强度提高了约2.6倍,但对聚合物的电学性能无明显影响。由DMA谱图可知,加入GO后,聚合物的Tg表现降低的趋势,因而可提高材料抗冲强度。TGA分析可知,加入GO后,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降低,之后随着GO含量进一步增加又缓慢提高。加入GO使材料介电损耗有不同程度增大。4.纳米SiO2/Al2O3-含氟丙烯酸酯乳液聚合:用正硅酸乙酯和异丙醇铝经原位生成法引入纳米SiO2/Al2O3粒子制得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杂化复合乳液。分析证明聚合乳胶粒子的粒径随纳米材料含量增加而减小,平均直径约1030nm;纳米粒子含量为1%11wt.%时,复合材料的Tg随纳米粒子含量增加而降低,说明加入纳米粒子可以提高聚丙烯酸酯材料的韧性;热重分析证明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在250300℃,引入SiO2/Al2O3纳米粒子,初始分解温度降低,说明纳米SiO2/Al2O3在加热条件下对聚丙烯酸酯这种极性聚合物具有催化降解作用。5.自分层涂料的制备:自分层涂料是涂料在施工后随着时间推移或环境变化而逐渐分层,以达到一次涂布形成多层的目的。本研究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计算聚合物溶解度参数的差异,用含氟聚丙烯酸酯(FPMA)与不含氟聚丙烯酸酯(PMA)的乳液混和调节溶剂挥发速度制备了自分层含氟丙烯酸酯涂料。光学显微镜和FTIR面分析证明在具有适当含氟单体用量时,通过两种乳液复配,可制得具有一定自分层能力的丙烯酸酯乳胶涂料;用相反转法分别制得水性环氧树脂乳液和水性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将两乳液按一定比例复配、涂膜后制得具有一定涂层厚度的乳胶膜,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乳胶膜的纵切面上的相分离,采用FT-IR对涂膜上下表面进行结构分析,证明得到了具有自分层效果的环氧/丙烯酸酯乳胶涂料。水性环氧/丙烯酸酯自分层涂料具有环氧树脂突出的化学物理性能与丙烯酸酯树脂优异的成膜性能。

刘攀[5](2015)在《有机硅氟丙烯酸酯梯度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表面施胶剂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合成聚合物表面施胶剂可以有效的改善纸张的机械强度,例如物理强度和印刷适应性等性能,因此研究合成一种高效的表面施胶剂十分必要。丙烯酸酯乳液是使用比较多的聚合物表面施胶剂,这归结于其粘度低、附着力好的特点。较为理想的表面施胶剂是阳离子有机硅氟丙烯酸酯梯度聚合物乳液,其粒子表面不仅带有较强的正电荷,而且其特有的梯度结构使其性能更加优异。本论文采用复配乳化剂以半连续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了性能优异的有机硅氟丙烯酸酯梯度聚合物乳液。制备过程中以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V-50)或过硫酸铵(APS)作为引发剂,将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ETS)和甲基丙烯酸六氟庚酯(MF-6)与主要软硬单体进行共聚反应,为了优化合成方案,研究了乳液聚合体系中各因素对乳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为总单体量的3%并且离子型:非离子型=2:1复配使用,软硬单体配比为3:1,引发剂用量为总单体量的0.8%,硅氟单体比为3:1,阳离子单体为总单体量的0.5%,聚合温度为85℃或80℃时,合成的阴、阳离子有机硅氟丙烯酸乳液性能稳定、粒径较小、分布较均匀、Zeta电位较高。利用光谱分析、热分析、电镜分析以及XPS等表征手段分析了乳液的结构。结果表明,有机硅和有机氟单体都参与了乳液共聚,乳胶粒子表现为核壳结构,存在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乳胶膜呈现梯度结构,有机硅氟向胶膜的表面迁移与富集。为了体现出施胶后的效果,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与市售产品DBJ表面施胶剂进行性能上的对比,发现在提高物理强度上效果相差不大,在抗水性能上自制施胶剂显得更加优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施胶后纸张的表面纤维形态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纸张表面变得更加平滑,纤维之间的作用力提高。

付念[6](2015)在《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高分子材料凭借自身的优良特性,成为了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保持高分子材料原有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提高其强度和韧性成为近年来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趋势。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其具有高的刚性、良好的耐溶剂性、较高的结晶速率、良好的绝缘性和注塑成型周期短等特性。PBT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内饰、电子和电器仪表、家用电器以及通讯设备等领域。然而常温下PBT有缺口敏感性高,缺口冲击强度低,受外力呈脆性断裂的劣势。韧性对于一种工程塑料的使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因此,如何提高脆性材料的韧性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已有的研究表明:使用橡胶类来增韧是一种有效提高冲击性能的方法。所以研究核壳改性剂增韧PBT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以聚丙烯酸正丁酯(BA)橡胶相为核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壳层,并在壳层最后阶段共聚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酸(AA)功能单体,最终得到了固含量为50%的核-壳结构聚合物[Poly(BA/MMA-co-MAA或Poly(BA/MMA-co-AA)或Poly(BA/MMA),简称PBMMA、PBMAA或PBMA];随后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将其与PBT进行熔融混合,制备了PBT/(PBMMA或PBMAA或PBMA)三种共混物。实验中采用重量法测定并计算了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转化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其结构,动态光散射法(DLS)、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分别测定聚合物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形态及共混物的动态力学性能;用简支梁冲击试验机和万能试验机测试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本实验首先采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影响核壳结构聚合物对PBT增韧改性的主要因素和水平,研究了PBMMA(PBMAA)乳胶粒子的核-壳质量比分别为80/20共混体系,分别考察了功能单体MAA(AA)用量及核壳比对PBT增韧效果的影响,并且研究了PBMMA(PBMAA)用量对PBT/PBMMA(PBMAA)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所述条件下,乳液聚合反应中的单体转化率高、乳胶粒粒径可控,乳液体系稳定;所合成的PBMMA(PBMAA)对PBT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当PBMMA核壳粒子的核-壳质量比为80/20、MAA含量为1.8%、加入量为25%时,对PBT的增韧效果要优于其它实验条件的结果,此时缺口冲击强度是纯PBT的7.83倍;当PBMAA核壳粒子核-壳质量比为80/20、AA含量为0.75%、加入量是20%时,对PBT的增韧效果要优于其它实验条件的结果,冲击强度最大值是PBT的8.61倍;但拉伸强度略有下降。此外,研究了最外层不加功能单体的PBMA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在不同核壳比的PBMA对PBT增韧的影响,研究了PBMA不同用量对PBT/PBMA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核壳比是75/25,添加量为16.67%时,共混物的冲击性能最好,缺口冲击强度值是纯PBT的8.64倍。改性PBT体系的断裂表面表现出了韧性变形,表面形态测试结果与力学性能的相一致。这种制备核壳粒子的方法获得了具有良好相容性的热塑性塑料,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李琛[7](2014)在《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与乳胶微粒形态的研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丙烯酸酯乳液价格低廉,合成工艺简单,具有诸多优异性能而用于多种功能性涂料,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对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和不同形态乳液微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核壳结构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中加入锌离子,得到了丙烯酸酯离聚物核壳乳液,并应用于调湿涂料中,制备了具有室内自动调湿、性能良好的调湿功能内墙涂料。其次,通过对多步乳液聚合过程的控制,实现对乳液聚合物微粒形态的有效控制,并对各种形貌的乳胶微粒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论文分以下几部分:第一章,对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与乳胶微粒形态及应用进行了综述。一方面综述了丙烯酸酯乳液的各种改性方法产物功能;另一方面,对不同结构乳胶微粒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制备了丙烯酸酯离聚物核壳乳液(PSA-Zn),首先考察核乳胶微粒的制备条件,其次,考察了核壳比对核壳乳液(PSA)粒径、成膜性的影响,以及锌离子的添加量对乳液及乳液膜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透射电镜(TEM)及乳胶微粒表面羧基测定,对PSA-Zn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测定了乳液及乳液膜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PSA-Zn乳液及乳液膜性能优良,达到了建筑涂料用乳液国家标准(GB/T20623-2006),PSA-Zn乳液膜的附着力、硬度比PSA膜提高。第三章,以所制备的丙烯酸酯离聚物核壳乳液(PSA-Zn)作为高分子成膜物,以高岭土、膨润土和硅藻土等黏土为颜填料,制备了丙烯酸酯离聚物核壳乳液复合的调湿涂料(PSA-Zn-C)。测定了涂料的基本性能,所制备涂料的基本性能均达到合成乳内墙涂料国标(GB/T9756-2009)。与未改性的乳液制备的涂料(PSA-C)相比,提高了耐洗刷性。通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涂料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调湿机理,解释了具有调湿功能的原因。第四章,首次发现在多步乳液聚合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乳液聚合物微粒形态的有效控制。在以亲水性的丙烯酸酯单体为核单体、疏水性的苯乙烯为壳单体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乳胶微粒过程中,采用TEM监测乳胶微粒形态,并考察乳胶微粒的亲水/疏水性能。结果表明:如果直接用疏水性的壳来包覆亲水性的核无法得到核壳结构,只能得到未完全包覆的橡子型的乳胶微粒。如果在亲水性强的丙烯酸酯共聚物核上先包覆一层亲水性适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层,则可以使聚苯乙烯层包覆到核上,得到核壳结构的乳液聚合物微粒。通过碱处理,橡子型的乳胶微粒会转变成具有双亲性双半球结构的Janus微球;而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粒经碱处理后则转变为具有中空结构的乳胶微粒。该方法可推广到相同类型的双亲性乳胶微粒形态的有效控制。

刘艳萍[8](2013)在《表层功能化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表层功能化的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BA-P(MMA-GMA))、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丙酯)(PBA-P(MMA-HPMA))和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BA-P(MMA-DMA))核壳乳胶粒子。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非水酸碱滴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方法对核壳乳胶粒子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合成的PBA核乳胶粒子的平均尺寸为270nm,选择阴离子型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非离子型乳化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复合使用,复配比例为1:1,复合乳化剂的用量为核单体的0.7%。引发剂的加入量为核单体的0.5%、聚合温度为85℃、保温时间为150min时核单体的转化率最高,可达到96.01%,此时聚合体系稳定性较好,乳液贮存稳定性也较高。选用DVB做交联剂,用量为核单体的4.5%。选择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LMA)为接枝剂,采用后半程引入的方式实现核壳界面的化学连接,并探讨了接枝剂用量对核单体转化率、PBA核粒子尺寸及凝胶含量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接枝剂的加入量为核单体的3%,乳液的贮存稳定性较高,聚合体系稳定,核单体转化率最高,并且PBA核乳胶粒子尺寸分布在200~300nm之间。合成了核壳质量比为60/40、70/30和80/20的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分析结果显示:PMMA壳层成功包覆在PBA核乳胶粒子之上,并且核层与壳层之间存在化学接枝点,PBA-PMMA乳胶粒子呈现清晰完整的核壳结构。选择GMA、HPMA和DMA为功能单体,合成PBA-P(MMA-GMA)、PBA-P(MMA-HPMA)和PBA-P(MMA-DMA)核壳乳胶粒子。PBA核乳胶粒子平均尺寸为270nm,三种核壳乳胶粒子的平均尺寸为340nm。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单体确实参加了共聚合反应,其中一部分壳层共聚物以化学键的方式连接到PBA核上,功能单体的引入使壳层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表层功能化的PBA-PMMA乳胶粒子显示清晰的核壳结构。表层功能化的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应该同时具有增韧功能和增容作用,这为脆性塑料(如PA6)的增韧改性开拓了崭新的、更加简便方法,具有良好广阔的应用前景。

武广兴,李英妮,刘宣,徐安厚,张书香[9](2013)在《含氟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文中指出通过半连续的加料工艺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PTFEMA)为壳,以聚丙烯酸甲酯(PMA)为核的纳米核壳乳液。并通过SEM、TEM、DSC、DLS等对合成的乳液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粒子具有核壳结构,粒子形貌较为规整,且成球效果很好。

王丽娜[10](2012)在《高性能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液聚合以水为介质,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其成本低,且无环境污染。已经广泛应用于胶粘剂、涂料、油墨和橡胶工业等领域。但由于其剥离强度和耐高温性不好,限制了其在特殊领域的应用。为了扩大其应用领域,需对丙烯酸酯改性。本课题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异辛酯(2-EH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等为主要单体,以丙烯酸、丙烯酸羟乙酯为功能性单体,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壬基酚聚氧化乙烯醚-10为乳化剂,以丙烯酰胺为内交联剂,通过种子核壳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一种高性能的丙烯酸酯乳液。加入固化剂剂得到一种双组份压敏胶。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乳化剂、引发剂、功能性单体、交联剂等对丙烯酸酯乳液、胶膜以及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h,乳化剂选用SDS和OP-10的复合乳化剂且最佳用量为2.1%,引发剂的用量为0.6%,MMA:2-EHA:AA=80:10:4,丙烯酸为2%,丙烯酸羟乙酯含量为4%,交联剂的用量为2%,固化剂为0.6%时,乳液有蓝光、乳液的粒径为145um,乳液的稳定性好,同时制得的压敏胶性能优异,180°剥离强度达238N m-1,初粘力达30号钢球,持粘力>300h。高温持粘力(100°C)>8h。为了提高压敏胶粘接强度并且降低粘度,加入了增粘树脂。研究发现:当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h,乳化剂选用SDS和OP-10的复合乳化剂且最佳用量为2.1%,引发剂的用量为0.6%,MMA:2-EHA:AA=80:10:4,丙烯酸为2%,丙烯酸羟乙酯含量为4%,交联剂的用量为2%,固化剂为0.6%,增粘树脂含量为9%时,乳液有蓝光、乳液的粒径为125um,乳液的稳定性好,同时制得的压敏胶性能优异,180°剥离强度达288.2N m-1,初粘力达31号钢球,持粘力>300h。高温持粘力(100°C)>8h。通过种子核壳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出松香增粘树脂-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利用红外光谱(FTI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Zeta电位、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分析方法对合成的松香增粘树脂-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性能进行表征,同时采用初粘力仪、万能拉力机、持粘力仪等对胶粘剂的粘接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性能优异的松香增粘树脂-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胶粘剂。FTIR结果显示,松香增粘树脂与丙烯酸酯类发生了共聚反应;DSC结果表明乳液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Tg,也进一步证明了松香增粘树脂与丙烯酸酯类发生了共聚反应;Zeta电位表明,当ξ电位小于-30mv,乳液可认为是稳定的;当ξ电位大于-30mv,乳胶粒之间的引力势能大于斥力势能,粒子将会相互吸引而发生聚沉;AFM表明增粘树脂的加入不仅使得乳液的粒径减小,乳液更加稳定,而且胶膜的表面形貌比较均匀,得到了乳液的性能更加优良;随着增粘树脂含量的增加,压敏胶的初粘力和剥离强度都较高。随着固化剂含量的增加,压敏胶的持粘力和耐高温性得到提高。制备的丙烯酸酯胶粘剂性能好,能满足高性能压敏胶的需求。

二、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丙烯酸甲酯)乳胶粒子形态设计及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丙烯酸甲酯)乳胶粒子形态设计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胶粉及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ABS树脂
    1.3 ASA树脂
        1.3.1 ASA树脂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ASA树脂的合成方法
    1.4 ASA合金及应用
        1.4.1 ASA的应用
        1.4.2 ASA合金的应用
    1.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合成的Si-ASA
    1.6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6.1 课题研究意义
        1.6.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PBA-ASA的制备及PBA-ASA/PMMA合金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PBA的制备
        2.3.2 PBA-ASA的制备
        2.3.3 PBA-ASA/PMMA合金的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BA的粒径分析
        2.4.2 乳化剂用量对接枝聚合的影响
        2.4.3 PBA-ASA的结构表征及其形貌分析
        2.4.4 PBA-ASA/PMMA合金的性能研究
    2.5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合成Si-ASA的制备及Si-ASA/PMMA合金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及原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有机硅氧烷溶液的制备
        3.3.2 Si-PBA的制备
        3.3.3 Si-ASA的制备
        3.3.4 Si-ASA/PMMA合金的制备
        3.3.5 测试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i-ASA的结构表征及其形貌分析
        3.4.2 Si-ASA的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合物增韧
        1.2.1 弹性体增韧
        1.2.2 刚性粒子增韧
        1.2.3 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
        1.2.4 协同增韧
        1.2.5 其他增韧方法
    1.3 有机硅核壳结构聚合物
    1.4 有机硅核壳结构聚合物在塑料中的应用
    1.5 塑料功能化改性研究进展
        1.5.1 低噪音改性
        1.5.2 免喷涂改性
        1.5.3 耐候改性
        1.5.4 阻燃改性
    1.6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1.6.1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论文的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核壳结构有机硅-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核壳结构聚硅氧烷-丙烯酸酯聚合物乳液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有机硅单体配比对聚合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2.3.2 有机硅单体配比对核乳液成膜性能和韧性的影响
        2.3.3 核/壳比例对成膜性能和膜韧性的影响
        2.3.4 核/壳比例对乳液粒径的影响
        2.3.5 核/壳比例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3.6 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
        2.3.7 热失重分析(TGA)
        2.3.8 透射电镜(T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硅改性剂在低噪音ABS中的应用及低噪音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3.2.3 低噪音ABS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BS材料摩擦噪音和粘-滑现象关系研究
        3.3.2 Poly(D4-MMA-BA)改性剂对ABS性能的影响
        3.3.3 ABS材料表面摩擦特性与摩擦噪音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机硅改性剂包覆铝粉微球的制备及其在免喷涂PC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4.2.3 有机硅改性剂包覆铝粉微球及免喷涂PC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进风温度和转速对微球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3.2 FTIR
        4.3.3 粒径
        4.3.4 SEM及元素分析
        4.3.5 力学性能
        4.3.6 外观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PC中的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5.2.3 功能化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耐候PC材料的制备
        5.2.4 测试和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MB结构与性能
        5.3.2 AMB紫外吸收机理
        5.3.3 AMB含量对其聚合及聚合产物紫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5.3.4 Poly(D4-MMA-BA-AMB)的结构与性能
        5.3.5 Poly(D4-MMA-BA-AMB)对PC耐候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有机硅改性剂在阻燃PVC木塑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3 PVC-WPC的制备
        6.2.4 测试和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VC-WPC缺口冲击强度
        6.3.2 PVC-WPC阻燃性能
        6.3.3 PVC-WPC热稳定性
        6.3.4 PVC-WPC木塑制品耐候性能
        6.3.5 PVC-WPC木塑制品断面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基于石墨烯功能化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材料
        1.1.1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简介
        1.1.2 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的改性与应用研究进展
    1.2 聚酰亚胺材料
        1.2.1 聚酰业胺简介
        1.2.2 线性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
        1.2.3 超支化聚酰亚胺的研究进展
    1.3 聚合物乳液
        1.3.1 聚合物乳液简介
        1.3.2 聚合物乳液的研究进展
    1.4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1.4.1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简介
        1.4.2 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3 石墨烯/聚合物乳液材料的研究进展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APTMS改性的石墨烯/ODA-ODPA-BPADA共聚聚酰亚胺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APTMS改性石墨烯的制备
        2.2.4 APTMS改性GE/ODA-ODPA-BPADA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PTMS改性GE/ODA-ODPA-BPADA的合成路线图
        2.3.2 GO和rGO-NH_2的表征及分析
        2.3.3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黏数
        2.3.4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2.3.5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KH550改性的石墨烯/ODA-PMDA-NTADA共聚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KH550改性石墨烯的制备
        3.2.4 KH550改性GE/ODA-PMDA-NTADA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KH550改性rGO-NH_2/ODA-PMDA-NTADA的合成路线图
        3.3.2 GO和rGO-NH_2的表征及分析
        3.3.3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黏数
        3.3.4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3.3.5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3.3.6 rGO/PI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KH550改性的石墨烯/6FDA-TAPP型超支化聚酰亚胺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酐基封端的超支化聚酰亚胺(AD-HBPI)的合成
        4.2.4 (KH550-GE) -g-AD-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KH550-GE) -co-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性黏数
        4.3.2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红外表征
        4.3.3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XRD表征
        4.3.4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SEM表征
        4.3.5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3.6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
        4.3.7 纯的HBPI及GE/HBPI纳米复合材料的接触角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画布涂料用苯丙乳液及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石墨烯/苯丙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测试与表征
        5.2.3 画布涂料用苯丙乳液及改性石墨烯/苯丙乳液的的合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画布涂料用苯丙乳液的表征
        5.3.2 油酸-十二烷基硫酸钠改性石墨烯/苯丙乳液的表征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丙烯颜料用高光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应用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测试与表征
        6.2.3 高光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高光丙烯酸酯乳液Ⅰ的表征
        6.3.2 高光丙烯酸酯乳液Ⅱ的表征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改性石墨烯/高光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原料
        7.2.2 测试与表征
        7.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还原
        7.2.4 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氧化石墨烯、石墨烯和油酸改性石墨烯的结构表征
        7.3.2 聚合物乳液的性能基础指标
        7.3.3 聚合物结构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7.3.4 聚合物透射电镜(TEM)测试
        7.3.5 聚合物乳液的PCS测试
        7.3.6 聚合物TG-DTA测试
        7.3.7 聚合物乳液的导电性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及其研究进展
        1.2.1 常规乳液聚合
        1.2.2 细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
        1.2.3 核壳乳液聚合
        1.2.4 丙烯酸乳液聚合研究进展
    1.3 含氟聚合物及其共聚乳液的研究进展
        1.3.1 含氟聚合物的结构与特征
        1.3.2 含氟丙烯酸酯单体的种类和制备方法
        1.3.3 含氟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制备及性能
    1.4 聚丙烯酸酯纳米材料复合乳液的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1.4.1 有机硅改性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
        1.4.2 有机氟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1.4.3 聚氨酯改性丙烯酸酯乳液
        1.4.4 环氧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1.4.5 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聚硅氧烷-含氟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形态与结构表征
        2.2.2 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动态力学性质
        2.2.3 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热重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笼型倍半硅氧烷-含氟丙烯酸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MAP-POSS改性含氟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2 V-POSS改性含氟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3.2.1 实验部分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与仪器
        4.1.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4.1.3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形态与结构表征
        4.2.2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4.2.3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性能
        4.2.4 氧化石墨烯/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
        5.2.2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热降解动力学性质
        5.2.3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2.4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5.2.5 碳纳米管/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形态表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SiO_2/Al_2O_3-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与仪器
        6.1.2 SiO_2/Al_2O_3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6.2 结果与讨论
        6.2.1 SiO_2/Al_2O_3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与形态表征
        6.2.2 SiO_2/Al_2O_3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性质
        6.2.3 SiO_2/Al_2O_3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聚丙烯酸酯/含氟聚丙烯酸酯自分层涂料的制备与表征
    前言
    7.1 实验部分
        7.1.1 试剂与仪器
        7.1.2 聚丙烯酸酯/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涂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7.2.2 乳液粒径分析
        7.2.3 聚丙烯酸酯/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质
        7.2.4 组分配比对膜的形态影响
        7.2.5 涂膜的其他性能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自分层涂料的制备及表征
    8.1 实验部分
        8.1.1 试剂与仪器
        8.1.2 双酚A环氧烯酸酯自分层涂料的制备与表征
    8.2 结果与讨论
        8.2.1 涂膜性能表征
        8.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
        8.2.3 纵向切面的光学显微镜图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有机硅氟丙烯酸酯梯度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表面施胶剂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壳乳液的简介
        1.1.1 核壳乳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2 核壳乳液的合成方法、性质与用途
    1.2 高分子功能梯度材料简介
        1.2.1 梯度材料的分类、制备方法与用途
        1.2.2 梯度材料的表征方法
    1.3 表面施胶剂的简介
        1.3.1 表面施胶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表面施胶剂的种类
        1.3.3 表面施胶的作用机理
    1.4 选题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4.2 选题的主要内容
        1.4.3 选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硅氟梯度聚合物乳液的制备与工艺优化
    2.1 实验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配方的优化
        2.2.1 聚合工艺的选择与确定
        2.2.2 乳化剂的选择及用量
        2.2.3 主要单体质量比的确定
        2.2.4 引发剂的选择与用量
        2.2.5 硅氟单体的选择及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2.6 阳离子单体用量的确定
        2.2.7 反应温度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硅氟梯度聚合物乳液性能检测与表征
    3.1 实验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乳液与涂膜的性能测试
        3.2.1 固含量
        3.2.2 凝胶率
        3.2.3 机械稳定性
        3.2.4 化学稳定性
        3.2.5 吸水率
        3.2.6 力学性能
        3.2.7 粒径与电位
    3.3 乳液与涂膜的性能检测结果
    3.4 乳液与涂膜的分析测试
        3.4.1 梯度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2 梯度聚合物核磁图谱分析(HNMR)
        3.4.3 梯度聚合物的热分析(TG和DSC)
        3.4.4 梯度聚合物的形态与尺寸
        3.4.5 梯度聚合物的接触角分析
        3.4.6 梯度聚合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 乳液与涂膜的分析表征结果
        3.5.1 梯度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FT-IR)
        3.5.2 梯度聚合物核磁图谱分析(HNMR)
        3.5.3 梯度聚合物的热分析(DSC和TG)
        3.5.4 梯度聚合物的形态与尺寸
        3.5.5 梯度聚合物的接触角分析
        3.5.6 梯度聚合物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度聚合物乳液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2 表面施胶剂性能检测
        4.2.1 施胶度
        4.2.2 接触角
        4.2.3 抗张强度与抗张指数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 结果分析
        4.3.1 乳液与淀粉液复配比的确定
        4.3.2 施胶前后接触角的对比
        4.3.3 施胶前后纸张表面纤维形态分析
        4.3.4 自制施胶剂与市售性能对比
        4.3.5 产品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BT树脂简介
    1.3 PBT的改性概述
        1.3.1 PBT增韧改性方法
        1.3.2 PBT的增强改性
        1.3.3 PBT的阻燃改性
    1.4 影响橡胶增韧塑料的主要因素
        1.4.1 基体特征
        1.4.2 分散相特性
        1.4.3 弹性体含量及分散形态
        1.4.4 界面相互作用及相容性
        1.4.5 粒子间距(τ)的影响
    1.5 增韧机理简介
        1.5.1 初期的增韧理论
        1.5.2 增韧机理的发展
    1.6 ACR增韧改性剂乳液聚合简述
        1.6.1 乳液聚合及其特点
        1.6.2 核壳乳液聚合及机理
        1.6.3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1.6.4 核壳改性剂的结构特点
    1.7 本论文的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7.2 研究内容
        1.7.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乳液聚合
        2.2.1 反应装置
        2.2.2 实验步骤
    2.3 核壳改性剂乳胶粒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乳胶粒的表征
        2.3.2 乳胶粒相关性能参数的测定
    2.4 PBT/核壳改性剂共混物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4.1 共混物的制备
        2.4.2 核壳改性剂/PBT共混物冲击强度测试
        2.4.3 核壳改性剂/PBT共混物拉伸性能测试
        2.4.4 冲击断面观察
        2.4.5 动态力学性能(DMA)测试
        2.4.6 流变性能测试
        2.4.7 示差扫描量热测试(DSC)
第三章 功能化核壳改性剂乳液制备主要影响因素的实验设计
    3.1 功能化核壳改性剂共聚物乳液制备正交试验设计
    3.2 功能单体为MAA的乳液聚合过程
        3.2.1 功能单体为MAA乳液聚合的单体转化率
        3.2.2 乳胶粒子的粒径
        3.2.3 乳胶粒上MAA的鉴定
        3.2.4 乳液聚合各参数汇总
        3.2.5 正交试验力学性能分析
    3.3 功能单体为AA的乳液聚合过程
        3.3.1 羧基官能团的鉴定
        3.3.2 乳液聚合过程单体转化率
        3.3.3 乳胶粒粒径
        3.3.4 正交实验力学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化核壳改性剂PBMMA的制备及其共混改性PBT
    4.1 PBMMA的制备
        4.1.1 PBMMA合成过程中的单体转化率
        4.1.2 PBMMA乳液固含量
        4.1.3 PBMMA乳液聚结物含量
        4.1.4 乳胶粒粒径及分布
        4.1.5 不同MAA含量的PBMMA乳液的性能参数
        4.1.6 PBMMA乳胶粒子MAA的含量
        4.1.7 PBMMA乳胶粒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4.1.8 PBMMA乳胶粒子形貌分析
        4.1.9 PBMMA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4.1.10 PBMMA改性PBT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4.1.11 PBMMA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4.1.12 PBMMA改性PBT的DSC分析
    4.2 不同核壳比的PBMMA的合成及对PBT的共混改性
        4.2.1 不同核壳比PBMMA的制备
        4.2.2 不同核壳比PBMMA合成过程中的单体转化率
        4.2.3 不同核壳比PBMMA合成过程中的乳胶粒径及分布
        4.2.4 不同核壳比PBMMA乳液的性能参数
        4.2.5 不同核壳比的PBMMA乳胶粒子形貌分析
        4.2.6 不同核壳比PBMMA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4.2.7 不同核壳比PBMMA改性PBT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4.2.8 不同核壳比PBMMA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4.2.9 不同核壳比PBMMA改性PBT共混物的DSC分析
    4.3 不同用量的PBMMA对PBT的共混改性
        4.3.1 PBMMA不同用量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4.3.2 PBMMA改性剂的SEM观察
        4.3.3 PBMMA不同用量改性PBT的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4.3.4 PBMMA不同用量改性PBT流变性能
        4.3.5 PBMMA不同用量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能化核壳改性剂PBMAA的制备及其共混改性PBT
    5.1 PBMAA的制备
        5.1.1 PBMAA合成过程中的单体转化率
        5.1.2 乳胶粒粒径及分布
        5.1.3 PBMAA乳液的性能参数
        5.1.4 PBMAA乳胶粒子AA的含量
        5.1.5 PBMAA乳胶粒子红外光谱分析
        5.1.6 PBMMA乳胶粒子形貌分析
        5.1.7 PBMAA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5.1.8 PBMAA改性PBT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5.1.9 PBMAA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5.1.10 PBMAA改性PBT的DSC测试分析
    5.2 不同核壳比的PBMAA的合成及对PBT的共混改性
        5.2.1 不同核壳比PBMAA的制备
        5.2.2 不同核壳比PBMAA合成过程中的单体转化率
        5.2.3 不同核壳比PBMAA合成过程中的乳胶粒径及分布
        5.2.4 不同核壳比PBMAA乳液的性能参数
        5.2.5 不同核壳比的PBMAA乳胶粒子形貌分析
        5.2.6 不同核壳比PBMAA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5.2.7 不同核壳比PBMAA改性PBT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5.2.8 不同核壳比PBMAA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5.2.9 不同核壳比PBMAA改性PBT共混物的DSC测试分析
    5.3 不同用量的PBMAA对PBT的共混改性
        5.3.1 不同用量PBMAA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5.3.2 PBMAA乳胶粒的SEM观察
        5.3.3 不同用量PBMAA改性PBT的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5.3.4 不同用量PBMAA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5.3.5 不同用量PBMAA改性PBT流变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核壳改性剂PBMA的制备及其共混改性PBT
    6.1 PBMA的制备
        6.1.1 不同核壳比PBMA的制备
        6.1.2 不同核壳比PBMA合成过程中的单体转化率
        6.1.3 不同核壳比PBMA合成过程中的乳胶粒径及分布
        6.1.4 不同核壳比PBMA乳液的性能参数
        6.1.5 不同核壳比的PBMA乳胶粒子形貌分析
        6.1.6 不同核壳比PBMA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6.1.7 不同核壳比PBMA改性PBT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6.1.8 不同核壳比PBMA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6.1.9 不同核壳比PBMA改性PBT共混物的DSC分析
    6.2 PBMA用量对PBT/PBMA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6.2.1 核壳比 75/25的PBMA改性剂的外貌形态
        6.2.2 PBMA的不同用量改性PBT的力学性能
        6.2.3 PBMA不同用量改性PBT的缺口冲击断面SEM观察
        6.2.4 PBMA不同用量改性PBT的流变性能测试
        6.2.5 PBMA不同用量改性PBT的动态力学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与乳胶微粒形态的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组成与制备方法
    1.3 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改性与应用
        1.3.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1.3.2 环氧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1.3.3 有机氟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1.3.4 离聚物改性丙烯酸酯聚合物
        1.3.5 其他改性
    1.4 聚合物乳胶微粒形态与功能
        1.4.1 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粒
        1.4.2 中空结构聚合物微粒
        1.4.3 Janus 聚合物微粒
    1.5 课题设计与选题意义
第2章 丙烯酸酯离聚物核壳乳液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核壳乳液 PSA-Zn 的制备
        2.3.1 核微粒(PSt)的制备
        2.3.2 核壳乳液的制备(PSA)
        2.3.3 核壳离聚物乳液的制备(PSA-Zn)
        2.3.4 核壳锌离子离聚物乳液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及方法
        2.3.5 核壳锌离子离聚物乳液涂膜能检测项目及方法项目及方法
    2.4 结果讨论
        2.4.1 核单体 MAA 含量对核乳液的影响
        2.4.2 核壳乳液中核壳比的影响
        2.4.3 Zn~(2+)添加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2.5 测试与表征
        2.5.1 PSA-Zn 和 PSA 的红外光谱(IR)
        2.5.2 核壳乳胶微粒 PSA-2.5 表面羧基分布测定
        2.5.3 PSA 和 PSA-Zn 乳液膜的热重分析(TGA)
        2.5.4 PSA-Zn 的透射电镜图(TEM)
    2.6 PSA-Zn 乳液及乳液涂膜性能测试
    2.7 结论
第3章 丙烯酸酯离聚物核壳乳液在调湿涂料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核壳锌离子离聚物涂料制备(PSA-Zn-C)
        3.2.3 核壳锌离子离聚物乳液调湿涂料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3.3 核壳锌离子离聚物乳液调湿涂料的性能
        3.3.1 颜基比对调湿涂料耐水性能的影响
        3.3.2 调湿涂料基本性能测试
        3.3.3 PSA-Zn-C 的吸水性研究
        3.3.4 PSA-Zn-C 的调湿性能研究
        3.3.5 PSA-Zn-C 涂层表面截面形貌与调湿机理
    3.4 结论
第4章 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微粒制备及形态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丙烯酸酯类核乳液的制备
        4.2.3 橡子型乳胶微粒乳液的制备
        4.2.4 含中间层核壳乳液的制备
        4.2.5 碱处理
        4.2.6 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AA 含量对核乳液的合成的影响
        4.3.2 橡子型乳胶微粒及 Janus 乳胶微粒的制备
        4.3.3 核壳乳胶微粒及中空结构乳胶微粒的制备
    4.4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致谢

(8)表层功能化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核壳乳胶粒子的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核壳乳胶粒子的研究进展
        1.2.2 核壳乳胶粒子的生成机理
        1.2.3 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方法
        1.2.4 影响乳液聚合及核壳乳胶粒子结构形态的因素
        1.2.5 核壳乳胶粒子的表征技术
    1.3 核壳增韧剂在 PA 6 增韧改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2 表层功能化 PBA-PMMA 核壳乳胶粒子合成工艺
        2.2.1 合成反应方程式
        2.2.2 合成工艺
    2.3 表层功能化 PBA-PMMA 核壳乳胶粒子测试与表征
        2.3.1 粒子尺寸及分布分析
        2.3.2 核单体转化率测定
        2.3.3 PBA 核凝胶含量测定
        2.3.4 壳层 GMA 含量分析
        2.3.5 壳层 HPMA 含量分析
        2.3.6 壳层 DMA 含量分析
        2.3.7 红外光谱分析
        2.3.8 玻璃化转变温度(Tg)测定
        2.3.9 形态结构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PBA 核乳液聚合工艺的确定
        3.1.1 乳化剂用量的确定
        3.1.2 聚合工艺条件的优化
        3.1.3 交联剂种类及用量的确定
    3.2 接枝剂对 PBA 核乳液聚合体系的影响
        3.2.1 接枝剂引入方式的确定
        3.2.2 接枝剂用量对 PBA 核乳胶粒子尺寸的影响
        3.2.3 接枝剂用量对核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3.2.4 接枝剂用量对 PBA 核乳胶粒子凝胶含量的影响
    3.3 PBA-PMMA 核壳乳胶粒子的表征
        3.3.1 核壳乳胶粒子尺寸及其分布
        3.3.2 转化率及凝胶含量分析
        3.3.3 核壳乳胶粒子的化学结构
        3.3.4 核壳乳胶粒子的玻璃化转变
        3.3.5 核壳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
    3.4 表层功能化 PBA-PMMA 核壳乳胶粒子的表征
        3.4.1 PBA-P(MMA-GMA)核壳乳胶粒子
        3.4.2 PBA-P(MMA-HPMA)核壳乳胶粒子
        3.4.3 PBA-P(MMA-DMA)核壳乳胶粒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含氟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
    1.2 含氟核壳乳液的制备
    1.3 产物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壳聚合过程中乳化剂用量的讨论
    2.2 乳液的DLS分析
    2.3 聚合物的DSC分析
    2.4 乳液的TEM分析
3 结论

(10)高性能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丙烯酸酯压敏胶粘附特性及结构特点
        1.2.1 快粘力(A)
        1.2.2 粘附力(B)
        1.2.3 内聚力(C)
        1.2.4 粘基力(D)
    1.3 压敏胶的配方设计
        1.3.1 根据压敏胶的粘附特性来进行分子设计
        1.3.2 根据压敏胶的压敏性来进行分子设计
        1.3.3 根据共聚单体的特性来进行分子设计
    1.4 压敏胶的粘接机理
    1.5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原理
        1.5.1 乳液聚合的自由基反应原理
        1.5.2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原理
    1.6 核壳乳液聚合的机理
    1.7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进展
        1.7.1 前言
        1.7.2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改性研究
    1.8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8.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8.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8.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合成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原料的选择
        2.2.1 软单体的选择~([82])
        2.2.2 硬单体的选择
        2.2.3 功能性单体的选择
        2.2.4 乳化剂的选择
        2.2.5 引发剂的选择
        2.2.6 实验原料
    2.3 实验仪器和装置
    2.4 实验工艺的确定
        2.4.1 温度的选择
        2.4.2 反应时间的选择
        2.4.3 搅拌速率的确定
    2.5 分析测试与表征
        2.5.1 乳液及胶膜的性能表征
        2.5.2 压敏胶性能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合成步骤
        3.2.1 核乳液的制备
        3.2.2 核壳乳液的制备
    3.3 乳化体系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3.1. 阴阳离子乳化剂的比例对其性能的影响
        3.3.2 乳化剂对乳液粒径和转化率的影响
        3.3.3 乳化剂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3.4 引发体系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4.1 引发剂用量对乳液转化率的影响
        3.4.2. 引发剂对乳液固含量的影响
    3.5 功能性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1 丙烯酸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5.2 丙烯酸羟乙酯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6 聚合方法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双组份丙烯酸酯压敏性能及胶膜粘接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丙烯酸酯压敏胶的固化机理
    4.3 聚合方法对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4.4 粘性组分软硬单体比例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5 乳化剂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6 引发剂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7 功能性单体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7.1 丙烯酸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7.2 丙烯酸羟乙酯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8 交联剂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8.1 交联反应机理
        4.8.2 交联剂对丙烯酸酯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9 固化剂的用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4.10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改性增粘树脂-丙烯酸酯乳液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增粘树脂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5.2.1 增粘树脂-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结构表征
        5.2.2 增粘树脂对丙烯酸酯压敏胶性能的影响
    5.3 分子量以及分子量分布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5.3.1 分子量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5.3.2 分子量分布对压敏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5.4 增粘树脂对压敏胶表面的影响-AFM分析
    5.5 压敏胶高性能的分析
        5.5.1 增粘树脂对压敏胶耐热性能的影响
        5.5.2 固化剂对压敏胶高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丙烯酸甲酯)乳胶粒子形态设计及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丁酯-苯乙烯-丙烯腈ASA胶粉及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罗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2]多功能化核壳有机硅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塑料改性中的应用研究[D]. 王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基于石墨烯功能化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李全涛. 湖北大学, 2016(04)
  • [4]含氟聚丙烯酸酯纳米复合乳液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 田宝娟. 河北大学, 2015(02)
  • [5]有机硅氟丙烯酸酯梯度聚合物乳液的制备及其在表面施胶剂上的应用[D]. 刘攀.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6]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D]. 付念.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6)
  • [7]功能性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与乳胶微粒形态的研究应用[D]. 李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2)
  • [8]表层功能化PBA-PMMA核壳乳胶粒子的制备及表征[D]. 刘艳萍. 齐齐哈尔大学, 2013(01)
  • [9]含氟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J]. 武广兴,李英妮,刘宣,徐安厚,张书香. 有机氟工业, 2013(01)
  • [10]高性能水性丙烯酸酯压敏胶的研究[D]. 王丽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核壳型聚丙烯酸丁酯/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胶乳颗粒的形态设计与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