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文本的批评

批判性文本的批评

一、对批评文本的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张伟[1](2021)在《媒介批评与当代文论体系的话语生产——兼及“强制阐释”媒介发生的可能性》文中认为作为技术媒介介入文学批评场域的形式表征,媒介批评的提出不仅是文学批评对"媒介文艺论"的回应与调适,更是非语言符号对文学批评语言专属地位的挑战。作为媒介时代兴起的文学批评样式,媒介批评形构了复合符号的批评文本形态及其集成式叙事策略,构建了媒介转化与批评实践集于一体的隐形批评结构,创造了集体协商的批评机制与公约性话语生成模式,同时也增强了感官审美体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比重。媒介批评的现代发生既源于科技发展的文化供给,同时也离不开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消费意识等语境参数的潜在规约,其作为文学批评范式的现代凸显为当下文论建设中的"强制阐释"论提供了新的议题,使得基于媒介层面考察强制阐释问题成为可能。

李金树[2](2021)在《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文中提出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批评主体和话语实践的历史特质决定了翻译批评史研究本质上是对翻译批评实践的历史认知和意义审美。研究者需在整体观的方法论指导下,将批评置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因素纠缠共生的历史框架中,在合历史、合目的的机制中进行知识考古和价值观照,探究批评生成的历史脉络和合理性。历史合理性将翻译批评发生的历史根源纳入考量范围,不仅可避免批评研究的"情绪化""简单化"和"平面化",增强批评的信度和效度,更有利于我们深入考察批评生成的文化肌理,从而拓展和深化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阈。

杨普超[3](2021)在《“全媒体时代”陶身体剧场的跨文化阐释 ——对2011-2020年中外舞蹈批评的批评》文中研究说明

张一鸣[4](2021)在《《狼图腾》的批评文本研究》文中指出

郝晓庆[5](2021)在《李建军文学批评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当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批评家,李建军一直致力于批评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实践。他密切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期望通过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来推动当代文学的发展,构建健康的批评观。他的批评文章既有深刻的批判精神与思辨意识,也有温暖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论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深入挖掘李建军文学批评理论的思想来源与主体。阐释中西方文艺理论及文学作品对其批评理论的具体影响,并阐释其批评理论的核心——小说修辞理论,主要从小说的修辞主体、修辞技巧和修辞效果三方面来论述。第二章对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实践进行个案分析,梳理其小说修辞理论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主要从小说的作家形象与人物形象、小说的形式以及小说的主题内容与道德表达三方面来论述。第三章论述李建军的文学批评方法、批评风格及启示意义。详细分析他主要使用的文本细读与比较,同时论述其批评风格在批评文章中的具体表现,总结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

李凌峰[6](2021)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学批评教材是与文学批评课程配套使用的专业教科书,是文学批评理论知识的载体。不同于文学理论教材的百年建设历史,中国的文学批评教材是改革开放背景下西方文艺思潮及批评理论方法大量引进的结果。文学批评教材建设与文学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文学批评课程的设置、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关。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教材发展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初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成长阶段、21世纪以来的成熟阶段。除了时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之外,其发展线索主要与文学批评观念的不断更新及文学批评教学理念的变革有关。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教材在框架体例上主要体现出三种模式:第一是借鉴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经验,构建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板块的“四大论”模式;第二是以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为两大块内容的文学批评“理论-方法”模式;第三是以批评方法及批评实践指导为主的文学批评“方法-实践”模式。文学批评本体论、主体论、文体论、方法论是新时期以来大部分文学批评教材的主要内容,各种教材在这些主要内容的阐述上呈现出异同,对“文学批评性质”“文学批评功能”“文学批评对象”等相关问题的理解也见仁见智。面对大量的批评理论资源,各种教材从史的逻辑、类比的逻辑等对其进行了整合。在西方批评理论占据大量教材篇幅的情况下,如何整合好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资源是文学批评教材建设的重要工作。王先霈提出的“圆形批评论”是一种颇具本土特色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从这一批评思想出发,王先霈主编了《文学评论教程》《文学批评原理》《文学批评导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学批评教材。对这一系列教材进行个案研究可发现,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教材在知识体系的构建、概念的使用、批评方法及模式的编排上有较大改变;在实践性和教学性上不断增强;与现实的关系日趋紧密;教材编写与理论研究的双向促进也不断强化。尽管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文学批评教材自身特点仍然不够明显,体系性、实践性、创新性仍有待提高。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批评教材进行研究,应探索其规律和特点,总结其编写经验,发现其不足,查找原因并寻找对策,在不断的反思中探索新时代文学批评教材建设的新路径。同时,也应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出发思考文学批评教学的可能性。文学批评教材建设的发展趋向应着眼于丰富和完善批评理论、加强教材编写与理论研究的互动、鼓励教材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文学批评教材的多元化发展,构建批评理论资源贯通、民族性凸显的新时代文学批评教材。

刘宇[7](2021)在《批评史视野下的张洁经典化研究》文中提出

张绿漪[8](2020)在《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茅盾在1927-1930年的早期小说具有独异特质,不仅由于这些作品创作时受到作者家国和事业的离散情绪影响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更因为这个时期的创作也揭示了茅盾走上写实主义、革命历史主义之外另一条道路的可能性。茅盾早期小说在不同时期遭逢了不同评价和阐释,形成众声喧哗的研究图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话语形式,能够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标准,在看似中性的叙述背后,体现的是学者意识形态、知识结构,乃至背后深层的的话语权力语境。有鉴于此,论文将茅盾早期小说的研究流变看作是不同时期不同权力在知识领域进行建构和实践的活动,从社会维度的启蒙话语、意识形态维度的政治话语、学者个人维度的审美话语三种话语表达范式出发,探求大陆与英语世界茅盾研究的异同、互动和背后深层的文化机制影响。第一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在不同时期生成与交融的启蒙话语。指出启蒙具有的现实性正适应了“五四”前后的中国语境,这种关注当下、关注个体的时代诉求也反映在了早期研究之中。不仅如此,研究中期学者在强势政治话语缝隙中流露出的个人化的表达,以及研究后期学界再度回溯到体察个性、人性的启蒙视角,体现着20世纪茅盾研究中的启蒙话语在精神层面的内在一致性。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政治话语在学术领域权力的生成,以及权力对知识的建构。先天带有政治色彩的进化论话语深刻影响了文学批评,成为政治话语进行建构的先导。1940年代直到建国初期,官方对于茅盾及其作品的定位奠定了茅盾作品的评价规格,并通过带有国家意志的文学史书写强化了学术研究的认识。学者专着呈现出的政治倾向,更显示出政治话语向个人领域的蔓延。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茅盾小说研究中审美话语的构成和流变。审美话语注重作品艺术特质,具体体现为对象征艺术手法、心理分析、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国外茅盾研究作为一种参照,影响了晚近研究的方法选择和思路,显示出这一时期审美话语建构知识的努力。借由话语理论在学术层面的应用,论文在茅盾早期小说研究的学术表达中提炼出话语隐性的存在,以此分析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话语力量强弱的变化。

文豪[9](2020)在《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文心雕龙》有云:“评者,平理,”即评价、裁判;“论者,伦也”,即阐发道理。”同样是《文心雕龙》,其《神思》篇提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刘勰不会想到,《文心雕龙》中提到的“评论”与一千多年后出现的将时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电视”结合,诞生了一种名为“电视批评”的新鲜事物。中国电视事业只有短短60年发展历史。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电视作品文化取向的多元共生,艺术质量的日渐成熟,历经产业化转向的中国电视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电视传播内容的不断完善和丰富,为本国电视批评展示了广阔空间,推动着本国电视批评全面快速发展。与电视批评创作实践一片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下本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成果的缺失与匮乏。当前,本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陷入困境,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对基础理论的挖掘与完善,二是缺乏对现实的有力回应。前者导致整个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看似繁茂却主干单薄,看似高耸云天却根基不稳;后者导致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日渐脱离,无论是理论的创生还是增殖,都因其既无法改善电视批评的生态环境也无法纠正电视批评的错误创作导向而根本不为电视从业人员所重视。电视文艺批评虽是电视批评的细小分支,但前者却是当下中国电视批评理论研究最受学界关注的部分。放眼全球,唯有中国电视名正言顺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承担着传播信息之外的宣传舆论作用和教育引导功能。因此,以电视文艺为研究对象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最能体现电视批评者的学术品德和价值追求,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美学情趣和文化立场,具有最鲜明的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学者并未意识到中国电视文艺批评实际上分别从古典文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及西方电视研究学术成果处汲取理论滋养。部分学者只重视西方学术成果,却忽视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古典文论中的某些思维成果同样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批评主体的创作。不仅如此,部分研究者更轻忽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对电视文艺批评创作主体道德修养的严格约束。正是由于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疏远和漠视,导致当前电视文艺批评创作实践中屡屡出现与核心价值相背离的错误倾向。因此,厘清并重申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的三大理论来源,既是建构全新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的必要举措,又是解决电视文艺批评创作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本清源后,本国电视文艺批评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或将从此跨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李金树[10](2020)在《国内翻译批评研究(1992—2016):回顾与前瞻》文中提出翻译批评是对翻译活动的理解与评价,是联系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一个纽带。20世纪末以来,翻译批评研究渐呈勃兴和繁荣的局面。本研究通过对翻译批评研究的着作与论文(1992-2016)的梳理,发现国内翻译批评研究重点关注:(1)元批评的百家争鸣;(2)批评研究的理论外求;(3)翻译批评的"症候性"研究;(4)构建翻译批评学的尝试和努力。本文认为,未来的翻译批评研究应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拓展批评空间,对批评文本进行深描;二、理论多元介入,构建多维批评模式;三、关注翻译批评史的描写和阐释,以彰显批评的历史语境。

二、对批评文本的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批评文本的批评(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批评与当代文论体系的话语生产——兼及“强制阐释”媒介发生的可能性(论文提纲范文)

媒介批评的概念辨正及其文学史镜像
当代文学阐释中的媒介机制及其表意逻辑
技术话语与“强制阐释”发生的另类视角

(2)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历史合理性是翻译批评研究的题中之义
    2.1 批评主体的历史性
    2.2 话语实践的历史性
    2.3 历史语境化是翻译研究的主流范式
3.实现翻译批评研究“历史合理性”的路径
    3.1 翻译批评研究的“主体贴入”
    3.2 翻译批评研究的整体观
    3.3 翻译批评史料的知识考古与考证
4.结语

(5)李建军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一、李建军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 理论基石:中西融汇
        1. 对西方现代文论及经典文学经验的吸收
        2. 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继承
    (二) 理论主体:小说修辞理论
        1. 小说的修辞主体
        2. 小说的修辞技巧
        3. 小说的修辞效果
二、李建军的文学批评实践
    (一) 评析小说的作者形象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1. 小说的作者形象
        2.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 关注小说的形式美
        1. 对语言的审美追求
        2. 对修辞技巧的考察
    (三) 剖析小说的主题内容与道德表达
        1. 批评当代小说的主题内容
        2. 重视当代小说的道德表达
三、李建军的文学批评方法、风格与启示
    (一) 批评方法
        1. 文本细读
        2. 多维度比较
    (二) 批评风格
        1. 坦率质疑的批评精神
        2. 理性的分析与诗意的感语
    (三) 有益的启示
        1. 反思当代文学创作
        2. 建构健康的批评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其意义
一、文学批评教材定位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教材
    (二)文学批评学与文学批评教材
    (三)文学批评课程与文学批评教材
二、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发展的线索与脉络
    (一)20 世纪80 年代:文学批评教材发展的初创期
    (二)20 世纪90 年代:文学批评教材发展的成长期
    (三)21 世纪以来:文学批评教材发展的成熟期
三、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专题研究
    (一)文学批评教材框架体例的三大模式
        1.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四大论”模式
        2.文学批评“理论-方法”并行模式
        3.文学批评“方法-实践”模式
    (二)文学批评教材内容的四大理论体系
        1.文学批评本体论
        2.文学批评主体论
        3.文学批评写作论
        4.文学批评方法论
    (三)文学批评教材批评理论资源整合研究
        1.批评理论资源整合的四种逻辑
        2.西方批评理论在教材中的应用
        3.古今中外批评理论资源的整合
四、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教材案例研究
    (一)王先霈“圆形批评论”的批评理论基础
        1.“圆形批评论”的思想渊源
        2.“圆形批评论”的思维特征
        3.“圆形批评论”的理论贡献
    (二)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教材分析
        1.《文学评论教程》(1986)
        2.《文学批评原理》(1999)
        3.《文学批评导引》(2005)
    (三)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教材特点及意义
五、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建设经验及反思
    (一)成效及经验
    (二)不足与问题
    (三)对策及发展策略
        1.加强批评范畴研究
        2.加强批评方法及运用研究
        3.加强批评的可操作性研究
        4.专着型教材与主编型教材并重
        5.与时俱进的教材改革与发展
    (四)对文学批评教学可能性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文学批评教材在高校接受情况的调查
致谢

(8)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学界研究概述
        (一)国内茅盾小说研究概况及现状
        (二)国外茅盾小说研究概况及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 众声喧哗:启蒙话语的生成与融汇
    第一节 “表现时代的空气”:时代话语的彰显
        一、内核:关注当下的入世态度
        二、汲汲于现实的实用功利思维
    第二节 从个性到个体:个人话语的高扬
        一、对“人”的发现:关注个体生命体验
        二、对“女性”的发现:从人的解放到女性的解放
        三、虽隐犹显:学者的个性化表达
第二章 众流归一:政治话语的形成与建构
    第一节 前导:进化论话语的凸显与实践
    第二节 建构:政治话语场域的扩大和深入
        一、初步建构:阶级概念的简单推演
        二、确立秩序:官方认定和史的书写
        三、自我规训:政治话语的采用和内化
    第三节 返观:海外茅盾研究中的政治预设
        一、美国学界:政治偏见下的价值判断
        二、东欧学界:政治风向下的左翼史观
第三章 众川赴海:审美话语的构成和流变
    第一节 捕获“迷乱灰色中的一星微光”:象征手法研究
        一、渐进的象征读解:从政治修辞到审美哲思
        二、交叉的学术视野:中西方象征研究的参照
    第二节 “茅盾的矛盾”:心理学研究
        一、理性向感性的倾斜:人格结构研究与流变
        二、“心绪的表白”与“隐藏的症候”:创作心理研究与流变
    第三节 “美恶并举,正邪两赋”:人物形象研究
        一、女性形象的构建与重评
        二、性别视角的引入及意义
    第四节 审美话语的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范围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批评”一词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从“诗文评”到文学批评
        一、蔚为大观的“诗文评”
        二、近代中国的文学批评
    第二节 西方学术体系中的文学批评
第二章 电视文艺批评的概念及特征
    第一节 电视文艺批评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一、电视文艺批评概念界定
        二、电视文艺批评与电视文艺评论
    第二节 电视文艺批评的学术品格
        一、价值导向与批判内核
        二、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三、理性思辨与理论指引
第三章 古典文论与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文以载道”观与电视文艺批评
        一、“文以载道”观的发生及流变
        二、“文以载道”观与当代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二节 古典文论范畴与电视文艺批评的会通与差异
        一、“比兴”说与电视文艺批评
        二、“文气”论与当代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三、“妙悟”说与感悟式批评对当代电视文艺批评的启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
        一、作为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进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视域下的电视文艺批评
        一、人民本位与时代意识
        二、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
第五章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电视文艺批评
    第一节 研究样本简介
        一、样本构成
        二、文本介绍
    第二节 中西电视批评比较研究
        一、经验批评与理论深化
        二、遗失的文本与镜像
        三、通向何方:社会、时代与人心
结论
附录一 引用文献汇总
附录二 欲女、恶魔与天使: 苏琪·斯塔克豪斯故事中的性别代理意识及欲望阐释 Agnieszka Stasiewicz-Bieńkowska
附录三 美食大逃亡中的性别政治:韩国美食类综艺中的男性气质 李照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国内翻译批评研究(1992—2016):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翻译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2.1 元批评的百家争鸣
        2.1.1 翻译批评的概念界定
        2.1.2 翻译批评的目的与功能。
    2.2 翻译批评研究的理论外求
    2.3 翻译批评“症候性”研究及批评史个案研究
    2.4 构建翻译批评学的尝试和努力
3 翻译批评研究前瞻
    3.1 拓展批评空间,对批评文本进行深描
    3.2 理论多元介入,构建多维批评模式
    3.3 关注翻译批评史的微观描写和阐释,彰显批评的历史语境化
4 结语

四、对批评文本的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批评与当代文论体系的话语生产——兼及“强制阐释”媒介发生的可能性[J]. 张伟. 探索与争鸣, 2021(12)
  • [2]历史合理性:翻译批评的一个基本向度[J]. 李金树.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04)
  • [3]“全媒体时代”陶身体剧场的跨文化阐释 ——对2011-2020年中外舞蹈批评的批评[D]. 杨普超. 北京舞蹈学院, 2021
  • [4]《狼图腾》的批评文本研究[D]. 张一鸣.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李建军文学批评研究[D]. 郝晓庆.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6]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教材研究[D]. 李凌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批评史视野下的张洁经典化研究[D]. 刘宇.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茅盾早期小说研究话语分析[D]. 张绿漪.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9]雏凤清于老凤声 ——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批评理论研究[D]. 文豪.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10]国内翻译批评研究(1992—2016):回顾与前瞻[J]. 李金树. 上海翻译, 2020(02)

标签:;  ;  ;  ;  ;  

批判性文本的批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