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瞻远瞩的鞋样设计师(论文文献综述)
周林[1](2020)在《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剪纸艺术巧夺天工,源远流长,是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扬州剪纸则是其出类拔萃者之一,素以剪工精巧、清新秀丽、柔媚有力、刻画入微、题材丰富着称。2006年,扬州剪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将以扬州剪纸省级传承人熊崇荣为研究对象展开探讨,熊崇荣早年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永寿学习剪纸技艺,其后积极吸收工艺美术师蔡千音的先进设计理念,并在以后的剪纸生涯中,吸收了国画、连环画、皮影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创作出很多经典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他也推动了扬州剪纸的传承与传播,开创了扬州剪纸艺术的新局面,为扬州剪纸做出了杰出贡献。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未对熊崇荣剪纸艺术做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将围绕该课题进行大量的田野考察,获取一手资料,以此为基础从五个部分对熊崇荣剪纸艺术展开研究。从而梳理出扬州剪纸的发展脉络及其传承谱系,剖析熊崇荣剪纸艺术的形成原因,并对其艺术形态进行深入分析,阐明熊崇荣剪纸艺术的精髓,结合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现状,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建议。
肖建仁[2](2018)在《温州市农村第二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以鞋革产业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温州模式‖,第二产业集群发展是温州发展模式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第二产业集群逐步有从城市地段向农村郊区转移趋势。温州第二产业在农村的集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不仅创造了农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还拉动了整个农村的经济增长。但同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改变,爆炸信息时代的冲击,温州农村第二产业的发展也遇到极大瓶颈。研究温州农村第二产业集群模式,提出该区域集群模式转型升级的对策,可以为温州农村第二产业突破瓶颈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于全国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当前温州农村第二产业集群的形成和逐步成熟为背景,同时以温州市具有代表性的鞋革产业为例,研究鞋革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产业优化提升和发展对策。首先,本文描述了国内外农村第二产业集群的目前状况,简单阐述和评论了第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其次,描述了温州市农村鞋革产业集群的现状,剖析了转型升级中温州市农村鞋革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引出温州市农村鞋革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机遇;最后,提出了以充分发挥人脉网和温州人商业文化,稳中求进、发挥集群模式优势、观念提升、加大第二产业集群模式优化升级等温州市农村鞋革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亓延[3](2012)在《近代山东服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体。齐鲁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和核心,具有极其丰厚的思想内涵。自古至今,传统儒家礼教文化一直深刻影响和制约着山东人的生活方式、服饰穿着与搭配,富有地域特色的山东服饰文化是表现其传统思想的重要载体。近代山东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对服饰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山东境内尤其是鲁东半岛沿海地区具有典型的中西服饰文化交流的特征,传统服饰体系也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而发生改变,出现了中西服饰杂糅的现象。对近代山东服饰的研究,不仅可以通过服饰现象分析近代山东社会的发展水平,还可以从地域服饰的角度探究近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山东服饰为研究对象,选取1861年到1949年这一时间段,在全面整理着作、论文、地方县志、报刊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分析,从日常服饰形态、礼仪服饰习俗、历史演变特点、地理分布特征、齐鲁文化体现等方面分析了近代山东服饰形成和发展的地域特征,探讨了社会因素变迁对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近代山东的日常服饰存在传统着装、西式着装、中西合璧的着装三种形态。传统的着装形态中,上装主要包括袍、袄、褂、衫、马甲、肚兜,下装包括裙、裤等,其主要特点是尺寸相对肥大、颜色丰富而艳丽鲜明、服饰图案强调平面格局、采用重缝纫轻裁剪的整一性工艺结构。西式的着装形态主要包括西服、大衣、连衣裙、制服等,其主要特点是采用西方的服饰制作工艺与结构。另外,西方装饰工艺最先在山东沿海城市引进,它的发展促进了山东尤其是沿海地区传统服饰的变迁。中西合璧的着装形态除包括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而改变的传统服饰外,还包括由西方服饰改造而来的中式服装和最能体现中西服饰文化完美结合的服饰,这些服饰是在近代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传统服饰文化受到西方服饰文化冲击开始发生改变后的必然结果。整体来说,近代山东服饰的发展呈现一个由传统服饰着装向西式服饰着装逐渐过渡的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的过程,它在顺应中国服饰发展潮流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2)近代山东的礼仪服饰主要包括诞生礼服饰、婚礼服饰、丧葬服饰三种。诞生礼服饰习俗包括出生时的“红色和尚服”、满月时的“铰头”仪式、百日时的“长命锁”和“穿衣礼”、周岁时的“试新鞋”仪式等。相对于成人服饰来说,近代山东的儿童服饰则少了些限制,多了些发挥的自由,寄托了大人对孩子的美好祝福。近代山东的婚礼服饰习俗从才开始议婚时的“指腹割襟”到订婚时的“红定”,再到送日子时的“聘礼”和“喜礼”,最后到举行仪式时的婚服,服饰在其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受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的影响,近代山东的婚礼服饰逐渐呈现删繁就简、中西杂糅的发展特点。相对于诞生礼服饰和婚礼服饰,近代山东丧葬服饰的发展则比较缓慢,从丧葬服饰的艺术特色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服饰习俗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如灵魂不灭的观念与意识、重伦理的孝道观念、信巫崇祀的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及祈求祖先的保佑等。整体来说,近代山东的礼仪服饰习俗体现了山东当地的民俗生活及山东民众的民俗心理,是山东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3)按照时间线索,近代山东日常服饰的发展可分为清朝末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确立时期、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由于执政者的不同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每个阶段的服饰特征也各不相同,可以归结为“融合吸收”、“新旧交融”、“中西杂糅”、“缓慢发展”。清朝末年,山东服饰的发展趋势是满汉女子服装的渐趋融合和对西方服饰文化元素的吸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山东服饰呈现一种剧烈动荡与稳步发展混杂新旧交融的变化趋势;国民党统治确立时期,山东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服饰;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绝大多数民众生活比较贫苦,基本是有什么穿什么,山东服饰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可以说,近代山东地区的服饰发展具备了传统服装传承与西方文化植入的双重性,这种服饰现象是由山东民众在近代这个变化比较大的社会背景下适应简便、实用生活的基本需求所致,它体现了山东民众在服饰物质文化的变迁过程中追求改变的价值趋向。(4)山东地域的气候条件、耕作环境、土地条件、生物资源等自然地理环境对近代山东服饰的形成及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近代山东鲁东沿海地区由于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比较早,最先登上近代山东服饰的领导地位,引领着内陆地区服饰的向前发展。鲁中和鲁西北内陆地区的服饰受其影响也紧跟其后向前发展。尽管如此,由于鲁中和鲁西北内陆地区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其服饰的发展整体呈现俭朴、传统的状态。而鲁南沂蒙山区由于受战争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其服饰发展比较缓慢,呈现落后、保守的状态。从内部区域色彩来看,近代山东大多数农村民众的着装基本保持着传统服饰的形式,而城市的民众穿着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中西杂糅的特点。商埠由于对外贸易比较多、与外商接触比较多、受外界影响比较大,其服饰发展的进程相对来说比较快,而农区则基本保持原始的自然经济发展状态,其服饰发展明显落后于商埠地区。整体来看,近代山东服饰出现多元化、时尚化的发展势头,其服饰文化定型为一种区域服饰文化体系,在全国服饰文化地理格局中占有突出的地位。(5)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山东传统服饰拥有着自己一套完整的服装制度和审美体系。从传统服饰的色彩、形制、纹样以及首饰、配饰等方面可以看出传统的衣规服制就是服饰日常生活与日常消费同礼教文化的有机结合。儒家文化主张的中庸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深深影响着传统服饰发展的整个过程,成为根深蒂固的服饰审美观念。从服饰所体现的君子之德、妇女之德及忠孝思想中可以看出以周礼为基础而形成的一整套服饰制度更加与“礼”和道德教化融为一体,服装的形式从属于服饰等级的需要,为维护社会的尊卑,极大限度的显示了古代封建礼教的伦理纲常。儒家礼教思想在近代山东服饰的发展中有“顺受”也有“逆反”。从民众的日常着装行为、着装现象和传世实物中可以看出儒家礼教思想影响下的传统服饰着装观念在近代山东服饰文化中的影子;从不缠足运动、剪辫风潮和传世实物中可以明显体会到近代山东民众在日常服饰着装观念上所发生的改变。可以说,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近代山东服饰文化的“顺受”与“逆反”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变迁的缩影,它对进一步研究中国服饰文化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实证作用。最后,纵观整个近代山东服饰的发展历程时发现,无论是在服饰的变迁还是传统服饰着装观念的转型中,山东人的种种表现无不与齐鲁文化影响下的山东人的性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整体来说,近代山东服饰变迁的整个过程,都带有山东人心理、品性的深刻烙印。(6)近代山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变迁导致了山东服饰习俗变革的发生。从服装政令的颁布和实施,到新生活运动时山东的服饰改革,再到山东禁缠足运动的最后成功,政令因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代山东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逐渐衰退,推动了部分传统手工业如缫丝业和丝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一批新兴的手工业如草辫业、花边业、发网业等的产生,为近代山东服饰的西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近代山东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受西俗东渐和服饰新潮影响程度的不同以及民众经济地位的两极分化,扩大了服饰演变的地区差别和阶级差别,导致了山东服饰新格局的最终形成。从中西文化交流来看,洋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入了山东,影响和改变着山东人的面貌与固有的文化。外国侵略者依据不平等条约在山东口岸建立的租界,成为人们窥视、模仿西方生活习尚的窗口。由留学生回国及教育发展形成的知识分子阶层为近代山东服饰的变迁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报纸、电影等大众传媒在彰显文化、倡导消费、引导时尚的同时,对传统服饰观念的改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近代山东传教士的进入带来了西方文化,影响着山东民众的日常着装,他们揭开了山东禁缠足运动的序幕,其兴办的教会学校促进了山东服饰形态的转变,推动了近代山东服饰向前发展的步伐。可以说,近代山东社会的政治、经济、中西文化交流等因素对近代山东服饰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丛芹[4](2012)在《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企业升级的关键推动力。随着资源优势和低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技术水平的高低成为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加强技术创新,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才能使企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才能树行业先锋,引导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完成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升级,最终使OEM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本研究在战略创业理论、组织学习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OEM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构建了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模型,对三家案例企业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OEM企业技术能力构建的相应对策。
王育琨[5](2008)在《企业家如何保持冲锋势头》文中研究表明在失败中摸索前进,这一点容易做到。而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不容易。不容易的节点是既要放弃那些成功的东西,还要抵御排山倒海的声名诱惑,拒绝一切"形式虚耗"
王育琨[6](2008)在《警惕管理者遭遇“形式虚耗”》文中指出当企业家从零开始奋斗时,有目标、有主张、有信念。可是当企业规模上来以后,专业成了他们的奢侈向往,他们的时间开始被"更重要的事情"占据了。
王育琨[7](2008)在《企业家保持冲锋势头的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家在从零起步开始创业时,一马当先,抓住了技术和业务的牛鼻子,特别具有冲锋势头,特别具有创造力。可是,当企业上了规模以后,企业家是该跳出具体事务抓总,还是要继续对业务和技术保持精专?这是困扰全世界企业家的一个难题。
徐挺[8](2005)在《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家具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伴随着家具产业的发展,我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家具设计教育体系,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面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高职教育领域。家具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家具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产业技术工人,应用技术型人才是主流,因此高职院校将担负起新世纪中国家具产业工人输送培养的重要使命。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家具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和部分优秀高校的家具设计专业,同时还介绍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而用分析综合的方法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质量保障体系等三个层面论述了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家具产业发展实际,论证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筹建“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可行性。同时深入研究了温职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及规格,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组织与培养方法,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论文还给出了温职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计划。该论文的研究结果已经在温职院家具专业的建设中得到部分采纳,专业教学计划已经投入使用。
孙长青[9](2004)在《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是基础教育一直在探导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把教师作为主体,学生看作客体。教育、教学围绕教师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似乎不是自己的活动,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满堂灌是其表现形式,强制性是其根本特征。它不仅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地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本文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侧重论述了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的问题。 文章首先从西方发达国家教育现状和对我国传统教育的反思的角度出发,着力论述培养人的主体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出主体性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目标。文章较为系统地归纳了目前中学主体性教育过程中关于师生关系的各种流派的主要思想。文章回避了理论工作者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争鸣,按照马克思“主体是人”的哲学思想,就如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等做了一些肤浅的探索。对于主体性教育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文章归纳了目前我国中学主体性教育实验的途径,即:1、从自学能力入手,发展学生独立的自主性。2、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3、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文章通过较为典型的案例的访谈、分析与研究,分别就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与自我引导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与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以期探索出一条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考量与研究之后,得出三点启示,即:1、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充满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2、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首先应关注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3、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保障。文章同时还揭示了影响主体性教育实施的因素及在新时期主体性教育对师生、对课堂的要求。最后,文章指出在中学实施主体性教育,就是解放“人”的教育;就是大胆放手,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去闯,在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中文提要实际生活中锻炼成长的过程:就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形成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过程。
吴文斌[10](2000)在《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措施》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措施。文章首先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结合的角度对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量化方法,对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带动作用进行了研究,论证了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通过对国内有关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适合龙湾实际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优化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论证。为保证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论文还对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划分研究,指出了每一阶段的关键工作。最后论文围绕龙湾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从实现优化模式所必须的引智与引资,产业提升与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市场开拓和外贸促进等方面,分别提出并分析了有关的战略措施。
二、高瞻远瞩的鞋样设计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瞻远瞩的鞋样设计师(论文提纲范文)
(1)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论文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一)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扬州剪纸概述 |
第一节 扬州的地域文化背景 |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
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
三、繁荣昌盛的经济形态 |
第二节 扬州剪纸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扬州剪纸传承谱系 |
第二章 熊崇荣剪纸生平与艺术经历 |
第一节 熊崇荣剪纸生平 |
第二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经历 |
一、少年时期 |
二、师从张永寿时期 |
三、学习蔡千音时期 |
四、自我创作时期 |
第三章 熊崇荣剪纸艺术形态研究 |
第一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特色 |
一、精湛的制作工艺 |
(一)刻纸的工具与材料 |
1、刻刀 |
2、磨刀石 |
3、蜡盘 |
4、粉袋 |
5、纸张 |
(二)刻纸的方法与步骤 |
1、设计 |
2、叠纸 |
3、刻制 |
4、揭离 |
5、装裱 |
二、丰富的题材内容 |
(一)人物题材类 |
(二)花鸟鱼虫类 |
(三)盆景植物类 |
(四)自然风景类 |
(五)生肖动物类 |
(六)邮品藏书票类 |
三、多样的表现形式 |
(一)单色刻纸 |
(二)套色刻纸 |
(三)立体剪纸 |
(四)点彩刻纸 |
四、多变的表现手法 |
(一)造型特征 |
1、主观意象心随我动 |
2、程式归纳纤细柔美 |
3、阴阳结合刚柔并济 |
4、夸张变形率性传神 |
5、简练概括形神兼备 |
(二)构图方式 |
1、平面化构图 |
2、对称式构图 |
3、几何式构图 |
4、自由式构图 |
(三)色彩构成 |
第二节 熊崇荣剪纸艺术的创新性研究 |
一、技艺:变“剪”为“刻”,刀随人意 |
二、题材:丰富多样,形成系列 |
三、类型:中西结合,以“物”载道 |
四、材料:就地取材,别有风味 |
五、包装: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
第三节 与其它地方剪纸对比研究 |
一、与北方剪纸对比研究——以蔚县剪纸为例 |
二、与南方剪纸对比研究——以金坛刻纸为例 |
第四章 熊崇荣对扬州剪纸的传承与传播 |
第一节 熊崇荣对剪纸艺术的传承 |
一、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接班人 |
二、开展学校教育,传承剪纸艺术 |
第二节 熊崇荣对扬州剪纸的传播 |
一、收集和整理资料,推进扬州剪纸发展 |
二、参加全国性比赛,扩大扬州剪纸影响力 |
三、国内外举办剪展,提升扬州剪纸知名度 |
第五章 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困境与思考 |
第一节 扬州剪纸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
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
二、剪纸销售市场逐渐萎缩,品牌建设没得到足够重视 |
三、剪纸产品形式单一,缺少多渠道的宣传阵地 |
四、扬州剪纸保护力量薄弱,沟通机制不顺畅 |
第二节 扬州剪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一、强化剪纸后备人才的培养,挖掘剪纸艺术的教育价值 |
二、注重扬州剪纸的品牌建设,积极培育剪纸的消费市场 |
三、创新扬州剪纸的艺术形式,提升扬州剪纸的曝光率 |
四、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体系,推进扬州剪纸的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A:扬州剪纸“张氏”传承谱系简图 |
附录B:表格和图片来源 |
表格附录 |
图片附录 |
附录C:熊崇荣剪纸艺术大记事 |
附录D:田野调查 |
第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七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八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九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十五次—二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七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八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二十九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一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二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三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四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五次田野调查记录 |
第三十六次田野调查记录 |
(2)温州市农村第二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以鞋革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产业集群概念 |
1.3.2 农村第二产业的介绍 |
1.3.3 农村第二产业集群 |
1.3.4 关于农村第二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展望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产业集群演化机理 |
2.2 产业集群改造升级 |
2.3 产业集群风险及规避 |
2.3.1 产业集群风险 |
2.3.2 产业集群风险规避 |
3 温州制造业集群 |
3.1 温州制造业集群发展情况 |
3.1.1 温州制造业集群简介 |
3.1.2 温州制造业集群的特点 |
3.2 温州制造业集群的问题 |
3.2.1 价格优势弱化 |
3.2.2 粗放式经营弊端 |
3.2.3 缺乏外资合作 |
3.2.4 创新能力不足 |
4 温州农村鞋革业产业集群研究 |
4.1 温州农村鞋革业介绍 |
4.1.1 温州农村鞋革业定义 |
4.1.2 近年温州鞋革业发展历程 |
4.1.3 温州农村鞋革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4.2 温州农村鞋革业集群转型升级分析 |
4.2.1 温州农村鞋革业集群特点 |
4.2.2 温州农村鞋革业集群面临的问题 |
4.2.3 温州农村鞋革业集群转型升级趋势 |
4.2.4 温州农村鞋革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 |
5 促进温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结合地区特色 |
5.1.1 温州人商业文化 |
5.1.2 人脉网 |
5.2 优化第二产业集群模式发展 |
5.2.1 稳中求进 |
5.2.2 发挥集群模式优势 |
5.2.3 观念提升 |
5.2.4 加大第二产业集群模式优化升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近代山东服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选题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3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1 服饰理论的宏观研究 |
1.3.2 近代山东服饰研究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4.1 研究理论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近代山东日常服饰的形态分类 |
2.1 传统的着装形态 |
2.1.1 传统服装的分类 |
2.1.2 传统服饰的特点 |
2.2 西式的着装形态 |
2.2.1 西式的着装种类 |
2.2.2 西方装饰工艺在近代山东的发展 |
2.3 中西合璧的着装形态 |
2.3.1 受西方服饰文化影响的中式装束 |
2.3.2 由西方服饰改造而成的中式装束 |
2.3.3 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近代山东礼仪服饰的习俗研究 |
3.1 近代山东的诞生服饰礼俗 |
3.1.1 出生:“红色和尚服” |
3.1.2 满月:“铰头”仪式 |
3.1.3 百日:“长命锁”与“穿衣礼” |
3.1.4 周岁:“试花鞋” |
3.2 近代山东的婚嫁服饰礼俗 |
3.2.1 近代山东民间的婚嫁服饰习俗 |
3.2.2 近代山东婚姻服饰的嬗变 |
3.3 近代山东的丧葬服饰礼俗 |
3.3.1 近代山东的丧葬服饰 |
3.3.2 近代山东丧葬服饰的艺术特色 |
3.3.3 近代山东丧葬服饰习俗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近代山东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 |
4.1 清朝末年的山东服饰:“融合吸收” |
4.1.1 清朝末年山东的服饰形态 |
4.1.2 清朝末年山东的服饰面料 |
4.1.3 清朝末年山东不缠足运动的兴起 |
4.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山东服饰:“新旧交融” |
4.2.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的服饰形态 |
4.2.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的服饰面料 |
4.2.3 近代山东的剪辫风潮 |
4.3 国民党统治确立时期的山东服饰:“中西杂糅” |
4.3.1 国民党统治确立时期山东的服饰形态 |
4.3.2 国民党统治确立时期山东的服饰面料 |
4.4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服饰:“缓慢发展” |
4.4.1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服饰形态与面料 |
4.4.2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服饰形态与面料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近代山东服饰的地理分布特征 |
5.1 自然地理环境对近代山东服饰形成的影响 |
5.1.1 气候条件与服饰的种类、大小 |
5.1.2 耕作环境与服饰的形制及发式 |
5.1.3 土地条件与服饰的面料来源 |
5.1.4 生物资源与服饰的色彩、图案 |
5.2 近代山东服饰分布的自然区域划分 |
5.2.1 鲁东沿海地区的服饰:开放与前沿 |
5.2.2 鲁中、鲁西北内陆地区的服饰:俭朴与传统 |
5.2.3 鲁南沂蒙山区的服饰:落后与保守 |
5.3 近代山东服饰分布的区域内部差异 |
5.3.1 城市与农村的服饰差异 |
5.3.2 商埠与农区的服饰差异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近代山东服饰发展中齐鲁文化的体现 |
6.1 儒家礼教文化视野下的传统服饰审美 |
6.1.1 传统服饰艺术形式 |
6.1.2 传统服饰审美观念 |
6.1.3 传统服饰伦理道德观 |
6.2 儒家礼教文化视野下的近代山东服饰变迁 |
6.2.1 礼教文化视野下的近代山东服饰的“顺受” |
6.2.2 礼教文化视野下的近代山东服饰的“逆反” |
6.3 山东人性格特征与近代山东传统服饰观念的转型 |
6.3.1 仁礼治国、坚守传统——发展脚步不同,整体缓慢 |
6.3.2 安贫乐道、持重保守——抵制服饰变革,难于创新 |
6.3.3 忠信不渝、视死如归——剃发剪辫风潮,反复跌宕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社会因素对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影响 |
7.1 近代山东服饰与政治变迁 |
7.1.1 服装政令的颁布及实施 |
7.1.2 新生活运动时期山东的服饰改革 |
7.1.3 政令下的禁缠足运动 |
7.2 近代山东服饰与经济发展 |
7.2.1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纺织手工业的转变 |
7.2.2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山东服饰新格局的形成 |
7.3 近代山东服饰与中西文化交流 |
7.3.1 留学热潮及教育发展对近代山东服饰的影响 |
7.3.2 报刊、电影等媒介传播对近代山东服饰的影响 |
7.3.3 外国列强的侵略对近代山东服饰的影响 |
7.3.4 传教士的进入对近代山东服饰发展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近代山东地区服饰文献资料统计 |
附录 C:近代山东省禁止妇女缠足办法 |
附录 D:近代山东各县妇女放足情况调查一览表 |
(4)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流程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技术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综述 |
2.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
2.1.2 技术创新的研究范式 |
2.1.3 技术创新的衡量维度 |
2.2 战略联盟的相关概念和综述 |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4 组织学习的相关概念和综述 |
2.4.1 组织学习的含义 |
2.4.2 组织学习的主要研究流派 |
2.4.3 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 |
2.5 战略创业理论 |
2.5.1 战略创业的内涵 |
2.5.2 战略创业的维度 |
2.6 OEM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综述 |
2.6.1 国外研究综述 |
2.6.2 国内研究综述 |
2.7 文献评述 |
第3章 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模型及命题的提出 |
3.1 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理论模型的提出 |
3.2 命题提出 |
第4章 案例分析与比较 |
4.1 研究设计 |
4.1.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4.1.2 目标案例的选择 |
4.1.3 资料收集法和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4.1.4 个案企业研究架构 |
4.2 格兰仕案例分析 |
4.2.1 格兰仕介绍 |
4.2.2 格兰仕转型升级的阶段 |
4.2.3 企业家精神 |
4.2.4 格兰仕研发投入 |
4.2.5 格兰仕战略联盟 |
4.2.6 格兰仕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实现 |
4.2.7 格兰仕案例小结 |
4.3 奥康集团案例分析 |
4.3.1 奥康集团介绍 |
4.3.2 奥康集团转型升级的阶段 |
4.3.3 企业家精神 |
4.3.4 奥康集团研发投入 |
4.3.5 奥康集团战略联盟 |
4.3.6 奥康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实现 |
4.3.7 奥康集团案例小结 |
4.4 深圳佳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4.4.1 佳士科技简介 |
4.4.2 佳士科技转型升级的阶段 |
4.4.3 企业家精神 |
4.4.4 佳士科技研发投入 |
4.4.5 佳士科技战略联盟 |
4.4.6 佳士科技技术创新能力的最终实现 |
4.4.7 佳士科技案例小结 |
4.5 目标案例比较 |
4.5.1 目标案例比较表 |
4.5.2 案例比较结论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8)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2 综述 |
2.1 世界家具设计教育的发展 |
2.1.1 二十世纪以前的西方设计教育 |
2.1.2 二十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 |
2.2 我国家具设计教育的发展 |
2.2.1 我国家具设计教育的发展概况 |
2.2.2 我国部分高校的家具设计专业 |
2.3 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
2.3.1 高职教育的特点~[19] |
2.3.2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
3 正文 |
3.1 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3.1.1 培养目标与规格 |
3.1.2 教学内容与培养方式 |
3.1.3 质量保障体系 |
3.2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建设研究 |
3.2.1 温职院及新增家具专业概况 |
3.2.2 家具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3.2.3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规格 |
3.2.4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 |
3.2.5 教学组织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
3.2.6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训实践基地的探索 |
3.2.7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
3.2.8 温职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 |
4 结论 |
1. 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
2. 温职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
3. 温职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办学特色 |
4. 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待深入并接受实践检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主体性教育--时代的呼唤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主体性教育是对我国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 |
(二) 主体性教育对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 |
(三)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目标 |
二、 中学主体性教育已有文献综述 |
第二章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概述 |
一、 关于主体性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主体的内涵 |
(二) 主体性的内涵 |
(三) 中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
(四) 主体性教育的内涵 |
二、 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 主体性教育的哲学基础 |
(二) 主体性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
(三) 主体性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
(四) 主体性教育的人才学基础 |
第三章 普通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构想 |
一、 目前中学阶段推行的主体性教育的实验途径 |
(一) 从自学能力入手,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
(二) 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
(三) 从创新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
二、 普通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实践过程 |
(一)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引导的能力 |
(三)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
第四章 中学主体性教育实践的理论思考 |
一、 实施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
(启示一) 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充满学生活动的教学过程是关键 |
(启示二) 学生主体性发展,首先应关注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 |
(启示三) 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保障 |
二、 影响主体性教育实施的成因分析 |
(一) 缺乏教育民主氛围 |
(二) 过度追求教育自身的功利性 |
(三) 教师缺乏主体性教育素质 |
(四) 应试教育严重干扰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
三、 主体性教育对师生提出的要求 |
(一) 主体性教育促使教师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 |
(二) 主体性教育促使教师容纳学生的不同意见 |
(三) 主体性教育促使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
(四)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时发问的技巧,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
(五) 主体性教育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从事独立的学习和工作 |
(六) 主体性教育要求教师改进作业及评估的方法 |
四、 主体性教育对课堂改革提出的要求 |
(一) 教学目标--重在导向 |
(二) 教师作用--变讲为导 |
(三) 学生主体--强调自主 |
(四) 知情合一--和谐统一 |
第五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2 龙湾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描述 |
2.1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状透视 |
2.2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
2.3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
3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带动作用分析 |
3.1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贡献与评价 |
3.2 龙湾外向型经济带动效应分析 |
4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
4.1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优势 |
4.2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5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5.1 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
5.2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化模式的提出 |
5.3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化模式合理性分析 |
6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与关键工作 |
6.1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与目标 |
6.2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工作与实施条件 |
7 龙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措施 |
7.1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招商引资与引智研究 |
7.2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企业提升与组织创新 |
7.3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
7.4 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市场开拓与外贸促进 |
致谢 |
附表 |
附表1 |
附表2 |
四、高瞻远瞩的鞋样设计师(论文参考文献)
- [1]燕尾巧裁扬州纸 ——熊崇荣剪纸艺术研究[D]. 周林. 江苏大学, 2020(05)
- [2]温州市农村第二产业集群模式研究 ——以鞋革产业为例[D]. 肖建仁.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3]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 亓延. 江南大学, 2012(04)
- [4]OEM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的理论与对策研究[D]. 丛芹.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6)
- [5]企业家如何保持冲锋势头[J]. 王育琨. 光彩, 2008(06)
- [6]警惕管理者遭遇“形式虚耗”[J]. 王育琨. 教育, 2008(09)
- [7]企业家保持冲锋势头的路径[J]. 王育琨. 中国电子商务, 2008(Z1)
- [8]高职教育家具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徐挺. 中南林学院, 2005(06)
- [9]中学学生主体性教育研究[D]. 孙长青. 苏州大学, 2004(01)
- [10]温州龙湾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措施[D]. 吴文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