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大航运巨头加大投资

日本三大航运巨头加大投资

一、日本海运三巨头加大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铭[1](2018)在《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文中研究说明上海远洋航运业在开埠之前虽已有发展,但范围却仅限于朝鲜半岛、日本等邻近国家。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贸易重心由广州逐渐转移到上海,作为中西贸易运输载体的远洋航运中心也随之转移到了上海。1850年英国大英轮船公司将伦敦——香港的定期远洋航线延伸到了上海,标志着近代上海定期远洋航运的历史正式开启。本文以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发展过程中轮船企业的竞争、船舶的更替、航线的扩大以及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为主线,对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梳理与探究,并以此为视角来探讨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19世纪70年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业的经营者主要是在沪大洋行,他们凭借雄厚的实力垄断了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在运输载体上主要是帆船,同时,为了提高效率争与夺市场,各大洋行争相使用了专门用来运输鸦片与茶叶的飞剪船。在货物运输方面,主要进口鸦片以及西方工业品,并以鸦片为主;出口方面则主要是中国的茶叶和生丝。1850年大英轮船公司开辟上海与欧洲间的定期航线,表明专业轮船公司开始介入上海远洋贸易,但直到70年代初,不管是大英轮船公司的一枝独秀亦或是与法国邮船公司、英国海洋轮船公司的“三巨头”争霸,由于轮船载重量小、运费高等限制性因素,专业轮船公司仍不是此一时期上海远洋运输的承运主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欧亚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以及轮船的大量使用等交通、通讯工具以及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变革,使得上海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以后,轮船逐渐代替帆船,成为上海远洋航运的主要运输载体,专业性的轮船公司也逐渐代替了在沪大洋行,成为上海远洋航运运输业的主要经营者。甲午中日战争后,上海远洋航运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太平洋远洋航线的形成以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运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变幻以及自身能力的衰落与发展,各国以上海为中心的远洋航运势力此消彼长,主要表现为由“一战”前的多国航运势力竞争到“一战”期间的英、日两国争霸,再到战后以英、日、美三霸并争为主的局面。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与发展,远洋运输货物在此一时期亦发生了彻底的变革,进口方面逐渐由鸦片、西方的轻工业品转换成了机器设备、化工产品、燃料、五金器材等生产资料;出口方面也逐渐由生丝、茶叶转换成了其他农副产品以及部分工业产品。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远洋航运业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虽因战事爆发,大部分远洋轮船公司曾一度暂停了上海的远洋业务,但随着战事转移,上海的远洋航运业很快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发展程度甚至一时超过了战前。日本战后在完全控制中国内河航运、沿海航运的情况下,却唯独没有阻断上海远洋航运的原因是为了将上海作为战时战略物资的中转站,这是日本在战时为了尽可能的获取战略急需物资,以达“以战养战”目的,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远洋航运是直接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纽带与通道。在当时社会条件限制下,是远洋航运的船舶逐渐将西方先进的制度、理念、文化等西方文明带到了中国,进而使古老的农业文明开始与先进的工业文明开始发生碰撞。同时,也是远洋航运的船舶将中国的一批批茶叶、丝绸以及其他一些大宗的原料产品带入了西方社会,进而使东方文明开始逐渐的融入西方社会。作为近代远洋航运中心的上海,其同样充当了沟通中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种沟通与交流中对于上海本地传统航运业、对于近代上海的港城建设等各方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近代上海远洋航运业是在国力衰微、航运主权旁落的情况下,主要有外资轮船企业经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殖民性与掠夺性。但另一方面,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展也使得上海作为一座枢纽性城市成功的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近代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远洋贸易的不断深入,将上海乃至中国带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之中。

袁艳平[2](2012)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 ——基于光伏产业的分析》文中提出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该决定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应集中力量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这一决定的出台有着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国际上,为了解决金融后危机时代背景下的经济恢复难题,世界各国纷纷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期振兴经济并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入关键期,后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倒逼国内产业竞争力提升和国内市场扩张。《决定》结合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状况,对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制定了量化的经济目标。但规划的出台是否就意味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没有任何风险地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如果有风险,那么现阶段应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带着这一疑问,结合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的本质已经演化为产业链竞争的背景,论文从产业链构建整合的视角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研究,致力于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论文研究内容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块是理论研究,首先是文献回顾和述评,接着是对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进行研究,试图在现有产业链理论基础上进行深入和创新,构造产业链构建整合的研究框架体系;最后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研究。第二块是案例研究,以光伏产业链为例,通过分析反映光伏产业链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发展路径。第三块是机制、政策研究,包括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的机制建设以及政策体系的构建。各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一、理论研究(1)文献回顾和述评。第一章1.2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述评,发现国外有关产业链的研究多侧重于产业链的某个具体表现形式,没有将产业链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形式或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国外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的发展有基于产业组织理论、交易费用论、企业能力理论的三种观点,实践中的情况告诉我们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应同时考虑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多种因素。在国内,不少学者对产业链进行了多角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应在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形成机理、运行机制、稳定方法以及优化等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2)光伏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体系构建。论文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构建整合问题,而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的依据何在?第二章2.1节通过对产业链理论所涉及的产业关联理论、价值链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供应链、产品链、技术链和知识链等理论梳理,归纳出产业链与相关理论之间的理论关联。紧接着2.2节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回顾,归纳出产业链构建整合的研究体系,为论文研究内容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2.2.1认为产业链的演化及运行依赖于一系列机制环境,2.2.2通过对产业链系统特征的剖析提出产业链能力概念。通过综合分析,第二章认为,产业链构建的本质是企业之间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而形成某种战略联盟;产业链整合的本质是在遵照产业链内生逻辑的基础之上,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提高产业链的整体运行效率。(3)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解释。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何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路径是什么样的?第三章3.1.2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中的战略部分和战略产业中的新兴部分,既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体现了国家战略,对一国未来综合实力提升有着根本性重大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通常是受到了市场需求变化、供给要素变化、以及政府作用的推动,“政府扶持+市场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各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常用路径。二、案例研究(1)光伏产业链现状及其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是包含七大产业的庞大系统,仅一篇文章是难以实现全面研究的,因此论文第四章选择案例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光伏产业展开研究,企图反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我国的光伏产业链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特征,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调控措施的缺乏使得整个产业处于一种较为自由且无序的发展状态,大量的进入者都集中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环节。国内光伏产业链存在着结构失衡、产能供需失衡、技术瓶颈、融资链缺失、发展无序等问题,使产业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政策、经济、技术以及汇率等多重风险。4.4.1小节通过对国内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得出光伏产业链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4.4.2小节分析得出造成光伏产业链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基础薄弱、企业创新体系缺失、企业融资难、产业发展缺乏规划与管理等。有竞争力的产业链需具备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强大的产业链要素激励整合能力等,第四章认为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目标,有必要选择产业链构建整合的发展路径。(2)光伏产业链构建整合。第五章针对光伏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产业链的构建整合。5.1节研究光伏产业链的纵向构建和整合,认为要优化光伏产业链结构,需通过补链的方式来培育和发展光伏产业链终端市场,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中,从“共生”的视角出发,光伏产业可依托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技术协作关系、以及区域协作关系来构建整合产业链。5.2节研究光伏产业链的横向构建和整合,认为要提高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绩效,可通过整合企业能力、建立横向企业联盟、以及优化市场结构等三种模式来构建整合光伏产业链。产业集群是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的一个有效模式,这个模式既包含纵向的内容,也包含横向的内容,5.3节研究得出国内现有光伏产业集群较多的表现为依托上游资源发展的模式,集群规模效应并不明显,竞争力不高。要在当前阶段培育有竞争力的光伏产业集群,可结合政府强力介入的模式,科学指引和规划集群地的选择,选择最佳的集群组织结构。三、机制、政策研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及其稳定运行过程中,为其提供良好的机制环境和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第六章认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及其发展的机制建设应围绕生产要素激励、风险管理控制、与传统产业链的耦合三个方面着手。在政策支持上,第七章提出了产业组织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应同时注重各项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论文可能的创新点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论文第二章在整理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对产业链的演化和运行机制的追溯,在对产业链系统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产业链能力”进行剖析,认为产业链所具备的能力不仅作用于微观企业,还可以扩展到中观的产业层次和宏观的社会层次,论文对各个层次的产业链能力均进行了全面的描述,这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并不多见。第二,我国在“十二五”时期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却并不意味着这些产业能够没有任何风险地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实际上,当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资源、技术、人才、产业化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加上现有市场和政策环境、体制机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风险。那么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突破这种制约因素?以及如何解决基于这些体制机制缺陷下的发展已经产生的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产业系统的复杂性,论文从联系的观点出发寻找到产业链的研究视角,使得研究的体系性更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基于一个产业整体而言,而产业链正是产业内部子行业、企业之间发生联系的载体,进行产业链构建整合以尽可能发挥和最大化产业链能力,既有利于依托产业链的产业系统解决产业内外的相关问题,也有利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强化能力的提高。因此,论文的选题与研究视角新颖,拓展了相关研究的空间。第三,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市场条件,论文认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的过程和发展中应配套相应的机制建设。在生产要素激励机制上,针对技术、资本以及人才要素的激励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认为通过加快产业链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融资整合。为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之间的冲突,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机制建设思路。在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政策体系构建上,从产业组织视角给出了相关政策设计建议,从全局观点出发,给出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支持的相关建议。对当前阶段应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娟[3](2010)在《基于供需安全的铁矿石进口风险分析与评价》文中认为本文以铁矿石进口风险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生产-消费弹性系数、相关产业相关性和对外依存度等相关基本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中国铁矿石进口的必要性。铁矿石进口风险特征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按照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本文从进口源地风险、进口市场风险、运输通道风险、应急储备风险、进口管理风险、资金风险和非产品市场竞争风险等角度建立了铁矿石进口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对铁矿石进口风险进行了评价,旨在为铁矿石进口决策或风险管理者面对未来变幻莫测的铁矿石进口市场及时快速地提供决策依据,有效地预防钢铁企业经济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失。

苏良,唐方方[4](2010)在《我国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但是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之下,我国在铁矿石国际贸易中定价能力却相对较弱。改变这种状况将会为我国挽回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细分铁矿石市场,结合最新数据和市场动态,分析了我国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问题的国内外背景、原因和影响,对现有对策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指出要打破国际卡特尔垄断,我国应该加强与国际上游矿企合作,走国际化战略,并且稳步在我国建立国际铁矿石交易和定价中心来解决我国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问题。

李志石,李鹏[5](2009)在《航运业泥潭中寻找出路》文中研究表明航运界怎样熬过这个冬天 虽说航运业界都在憧憬春天,但首先是如何度过这个严冬。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许多跨国公司的现金流开始出现问题,而此时中远集团却积攒了近800亿元现金,这与中远总裁魏家福的未雨绸缪不无关系,他非常重视企业的现金流,称“现金流就是企业的

龙义娟[6](2007)在《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中国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由于航运业与国际经济,特别是与国际贸易的紧密联系,中国在航运市场的影响力,即"中国因素",亦为人们所关注。"中国因素"在全球海运市场已经并将长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原油,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对于中国这一能源消耗大国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整个国际原油运输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因素",对指导我国原油远洋航运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首先从国际原油运输市场分析出发,研究了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供需关系,并分析了运力需求对运力供给的影响关系;然后着重分析了我国原油运输市场的情况,定性分析了中国因素对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影响。随后,文章采用SPSS对全球主要原油进口国(地区)的原油进口量进行了预测分析,并对各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比较。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对国际原油运输市场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区域经济实体,将全球分成了若干个主要影响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区域因素,以世界原油进口量和各主要影响区域因素视为一个灰色系统,通过建立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数学模型,引入熵的概念,对各主要影响因素在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影响的发展变化进行研究,定量分析了"中国因素"在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影响力,得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我国原油运输在国际原油运输市场中的位置变化,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当前和今后在国际原油运输市场中具有长远、持续的影响力。基于对"中国因素"更为理性的认识,文章就如何利用"中国因素"发展我国原油运输业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文章最后也提出了可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文章期望通过对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中国因素研究,能为国家相关油运行政管理部门及原油运输从业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有助于更明确我国目前原油运输业在国际原油运输市场中的地位,以制定相应的油轮运输发展战略,合理安排运力布局,预测市场走势,对我国从事原油运输的企业进行理性决策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日本海运三巨头加大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海运三巨头加大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兴起与革新: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发轫
    第一节 帆船时代:近代以前上海远洋航运概述
        一、唐宋时期远洋帆船贸易
        二、清代至开埠前的远洋帆船贸易
        三、上海与长崎远洋帆船贸易
    第二节 开埠初期上海远洋贸易形态与结构
        一、开埠初期西方工业品的进口
        二、鸦片走私进口贸易
        三、丝、茶的远洋出口贸易
    第三节 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与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
        一、定期远洋航线的开辟
        二、帆船到轮船:远洋运输方式的转变
        三、垄断到竞争:远洋运输主体的变更
        四、传统到现代:远洋贸易方式的变革
    小结
第二章 发展与竞争: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对外贸易
    第一节 近代上海远洋航运的全面发展
        一、日本加入上海远洋航运的竞争
        二、太平洋远洋航运网的形成
        三、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远洋航线
    第二节 英、日、美远洋航运势力的角逐
        一、一战期间英日远洋航运的分霸格局
        二、一战后各国远洋航运的恢复
        三、英、日、美的三国航业争霸
    第三节 远洋贸易结构的变革
        一、传统远洋贸易的衰落与终结
        二、新兴远洋贸易品的兴起
    小结
第三章 恢复与繁荣:孤岛时期上海远洋航运
    第一节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远洋航运概况
        一、远洋航线的恢复
        二、交易量的回升与贸易中心的回归
        三、主要远洋航线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孤岛时期上海
        一、上海民众生活物质仰赖外洋供给
        二、工业原料进口与商品出口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供给需求与上海远洋航运
        一、日本“以战养战”的战时经济体制
        二、日本战时航运政策与在华第三国之关系
    小结
第四章 促进与变革: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变迁
    第一节 近代上海沿海、内河航运业的发展与革新
        一、技术变革与沙船的衰落
        二、新式轮船公司的建立
    第二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区变迁
        一、港区与洋船停泊区的开辟
        二、远洋贸易与港区功能变迁
    第三节 远洋航运与近代上海港城建设
        一、外资码头的修建与兴起
        二、船舶修造业的建立与发展
    小结
结语
    一、贸易、失序、进步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二、国家行政力量与近代上海远洋航运
    三、远洋航运与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2)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 ——基于光伏产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文献回顾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及述评
        1.2.2 国内研究及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
2. 产业链及其构建整合理论体系
    2.1 产业链研究理论体系
        2.1.1 相关理论
        2.1.2 理论关联
    2.2 产业链构建整合理论体系
        2.2.1 产业链演化及运行机制
        2.2.2 产业链系统特征与能力
        2.2.3 产业链构建
        2.2.4 产业链整合
    2.3 本章小结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我国选择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定义和解释
        3.1.1 定义及其解释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联系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路径
    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与目标
        3.2.1 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
        3.2.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风险
    3.3 本章小结
4. 光伏产业链现状及问题
    4.1 选择光伏产业研究的代表性
        4.1.1 光伏产业的发展相对充分
        4.1.2 光伏产业发展模式的代表性
    4.2 光伏产业链构成与价值分布
        4.2.1 光伏产业链结构
        4.2.2 “微笑曲线”与光伏产业价值链
    4.3 我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现状
        4.3.1 国内光伏产业与全球光伏产业链环节间的竞合关系
        4.3.2 国内光伏产业链环节的产业组织分析
        4.3.3 国内光伏产业链存在问题与风险总结
    4.4 我国光伏产业链问题原因以及竞争力提升策略
        4.4.1 光伏产业链问题:共性还是个性
        4.4.2 光伏产业链问题的原因
        4.4.3 光伏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4.5 本章小结
5. 光伏产业链构建整合
    5.1 产业链的纵向构建与整合
        5.1.1 光伏产业链纵向构建整合的推动力
        5.1.2 产业链的纵向构建:补链
        5.1.3 基于共生的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和整合
        5.1.4 光伏产业链纵向关系维护
    5.2 产业链的横向构建与整合
        5.2.1 整合光伏企业能力
        5.2.2 建立光伏企业横向联盟
        5.2.3 优化产业链中游市场结构
    5.3 一个有效的模式:产业集群
        5.3.1 产业集群及其功能
        5.3.2 培育光伏产业集群
    5.4 本章小结
6.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的机制建设
    6.1 生产要素激励机制
        6.1.1 知识整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6.1.2 融资整合的产业链金融
        6.1.3 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
    6.2 风险管理和控制机制
        6.2.1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统风险管理程序
        6.2.2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统纵向关系风险控制
        6.2.3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系统横向关系风险控制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的耦合
        6.3.1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涵义
        6.3.2 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内容
        6.3.3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与传统产业链耦合的机制
    6.4 本章小结
7. 构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政策体系
    7.1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的依据和框架
    7.2 构建产业组织政策体系
        7.2.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组织状态
        7.2.2 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政策设计
    7.3 构建财税政策体系
        7.3.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财税政策现状
        7.3.2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财税政策设计
    7.4 构建金融政策体系
        7.4.1 国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金融政策
        7.4.2 支持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金融政策设计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基于供需安全的铁矿石进口风险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铁矿石供需安全与进口风险的特征分析
    2.1 国内外铁矿石供需现状分析
        2.1.1 中国铁矿石供需分析
        2.1.2 世界铁矿石供需分析
    2.2 中国进口铁矿石市场
        2.2.1 中国铁矿石进口现状
        2.2.2 我国铁矿石进口风险的PRS机理描述
    2.3 我国铁矿石进口的必要性分析
        2.3.1 我国铁矿资源的弹性系数分析
        2.3.2 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析
        2.3.3 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4 小结
3 铁矿石供需预测
    3.1 相关研究预测
    3.2 基于灰色系统的铁矿石短期供应量预测
        3.2.1 GM(1,1)模型及应用
        3.2.2 精度检验
    3.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铁矿石需求预测
        3.3.1 数据与模型
        3.3.2 铁矿石需求模型
        3.3.3 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
        3.3.4 不同情境下的铁矿石需求预测
    3.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铁矿石进口量预测
        3.4.1 模型理论
        3.4.2 模型实现
    3.5 小结
4 我国铁矿石进口风险分析
    4.1 进口源地风险
        4.1.1 澳大利亚
        4.1.2 巴西
        4.1.3 印度
        4.1.4 南非
        4.1.5 其他出口国家
    4.2 铁矿石进口市场风险
        4.2.1 铁矿石进口价格
        4.2.2 海运费
        4.2.3 进口质量风险
        4.2.4 进口税率风险
        4.2.5 其它市场风险因素
    4.3 进口运输风险
        4.3.1 中国港口接卸能力分析与预测
        4.3.2 铁矿石进口承运份额分析
        4.3.3 进口运输通道安全性
        4.3.4 未来海运量预测
    4.4 进口管理风险
        4.4.1 铁矿石进口许可制度
        4.4.2 其它进口管理风险
    4.5 储备风险
    4.6 非产品市场竞争风险
        4.6.1 竞争对手数量及竞争现状
        4.6.2 竞争对手背景及实力
    4.7 当前我国铁矿石进口安全态势sWOT矩阵分析
    4.8 小结
5 铁矿石进口源地风险评价模型
    5.1 铁矿石进口风险评价
        5.1.1 风险评价理论
        5.1.2 铁矿石进口风险评价特点
        5.1.3 铁矿石进口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铁矿石进口风险评价模型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模糊层次分析法
    5.3 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5.3.1 案例分析-进口澳大利亚铁矿石的风险分析
        5.3.2 隶属度确定
        5.3.3 风险评价结果
    5.4 小结
6 铁矿石进口风险防范与管理
    6.1 我国铁矿石资源安全防范
        6.1.1 加大海外投资力度
        6.1.2 立足国内资源
        6.1.3 提高钢铁行业集中度
        6.1.4 其他途径
    6.2 铁矿石进口风险管理
        6.2.1 市场风险管理
        6.2.2 进口运输风险管理
        6.2.3 储备管理
        6.2.4 进口资质管理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4)我国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和现状
    (一)铁矿石国际贸易概况
        1.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
        2. 我国进口铁矿石构成及国际价格走势
    (二)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问题及现状
        1. 什么是国际定价权问题
        2. 我国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缺失问题现状
二、原因和影响
    (一)我国铁矿石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原因
        1. 国际进出口商共同制定高价
        2. 国内钢铁行业集中度低
        3. 增长方式长期粗放
        4. 铁矿石国际期货市场机制不完善
        5. 传统定价机制的制约
    (二)我国铁矿石贸易定价权缺失的影响
        1. 铁矿石定价权缺失不利我国经济发展
        2. 定价权缺失导致钢铁全行业亏损
三、现有对策评价及政策建议
    (一)限制产能减少需求
    (二)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三)有效组织形成谈判合力
    (四)稳步在我国建立铁矿石期货交易中心
四、结论和展望

(6)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中国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文章结构
第2章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分析
    2.1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2.1.1 世界原油进出口分布特点
        2.1.2 世界主要原油运输航线
        2.1.3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需求状况
    2.2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运力分析
    2.3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运力与需求平衡分析
第3章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中国因素分析
    3.1 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影响
        3.1.1 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3.1.2 国际航运市场的中国因素
    3.2 中国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现状分析
        3.2.1 中国原油需求现状分析
        3.2.2 中国原油运输市场运力现状分析
    3.3 中国因素对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影响
        3.3.1 中国因素对国际原油运输市场需求的影响
        3.3.2 中国因素对国际原油运输市场运力的影响
        3.3.3 中国因素对国际原油运输相关市场的影响
第4章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预测
    4.1 预测及航运市场预测的相关概念
    4.2 定量预测方法与模型
    4.3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需求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4.3.1 趋势外推法模型
        4.3.2 指数平滑模型
        4.3.3 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结合模型
        4.3.4 模型及预测结果检验
第5章 国际原油运输市场中国因素的量化研究
    5.1 分析方法选择
        5.1.1 灰色系统理论概述
        5.1.2 灰色关联分析的原理
        5.1.3 灰色关联度分析基本模型
        5.1.4 灰关联熵分析模型
    5.2 数据资料收集与指标体系建立
    5.3 模型应用
    5.4 应用结果分析
第6章 中国因素对发展中国油运业的启示
    6.1 “中国因素”对我国油运业发展的影响
        6.1.1 石油进口安全体系问题凸现
        6.1.2 对我国原油港口建设的影响
        6.1.3 对中国油轮船队规划的影响
    6.2 对我国原油运输业发展的积极意义
        6.2.1 研究“中国因素”对我国建立原油进口安全体系的启示
        6.2.2 研究“中国因素”对我国建立原油港口建设的启示
        6.2.3 研究“中国因素”对我国油轮船队建设的启示
第7章 结束语
    7.1 文章主要研究工作
    7.2 可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日本海运三巨头加大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远洋航运与上海城市变迁(1850-1941)[D]. 李玉铭.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9)
  • [2]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 ——基于光伏产业的分析[D]. 袁艳平.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3]基于供需安全的铁矿石进口风险分析与评价[D]. 杨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4]我国铁矿石国际贸易定价权问题研究[J]. 苏良,唐方方. 战略管理, 2010(01)
  • [5]航运业泥潭中寻找出路[N]. 李志石,李鹏. 国际商报, 2009
  • [6]国际原油运输市场的中国因素研究[D]. 龙义娟.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日本三大航运巨头加大投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