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名录(三)(论文文献综述)
黄秋硕[1](2020)在《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文中研究说明丁韪良(W.A.P.Martin)任清政府同文馆总教习和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等职,前后从事职业教育40年,其一生汉学成就突出表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丁韪良在近代西方人文学科方法影响下,重视对儒释道文化的释读,肯定颇多。丁韪良是美国汉学史上真正依据中国典籍并结合考察社会实际而释读儒释道文化的第一人。第二,丁韪良高度评价中华民族“壮丽的文学丰碑”;热衷向西方传递中华文化、中国观念和中国形象,促进了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丁韪良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与译介的拓荒者与奠基人。第三,丁韪良热情颂扬与推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并以明确的近代化理念,在西方汉学史上,第一次梳理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诞生之前的中国近代史。丁韪良是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此他的相关记述,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第四,丁韪良翻译大量西学论着,侧重于近代化新兴学科与实用知识,大多是对西方科技、法律、经济等领域专着的首次翻译,其对相关理论、概念、名词及内容等方面的汉语表述,对中国近代相关新兴学科之构建,均具有创新与借鉴意义,丁韪良汉译西学论着,同样具有重要汉学意义。第五,丁韪良创办中文期刊《中西闻见录》与《新学月报》,大力传播“实学”,不仅对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推动汉学研究往更高层次发展,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六,丁韪良作为汉学研究机构北京东方学会首任会长,倡导以“自由思辨精神”来研究汉学的一切领域。北京东方学会在拓展汉学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学术创新等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并很大程度上脱离了西方宗教的负面影响。丁韪良也存在种种弱点与不足,这应更多地从他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角度加以说明。在美国早期汉学发展史上,美国汉学的开创、奠基与初步发展,主要是由清代美国来华汉学家们完成的。丁韪良称得上是汉学发展史上一位成绩卓着的巨匠。其在中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双向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和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值得充分肯定,至今仍有实际借鉴意义。
郭海月[2](2018)在《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截至2016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达148.85亿美元,约为2005年(5.12亿美元)的29倍多。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行为规律,对进一步推动农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涉农市场与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系统回顾了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利用统计数据、从多角度统计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并基于典型企业案例定性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行为特征。实证部分根据投资步骤与逻辑,将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为三个重要阶段:企业是否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对外涉农直接投资企业的目的国选择与进入东道国的模式选择。本文利用商务部的《对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筛选而得的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名录样本(1686个样本)、统计局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涉农制造企业样本(28776个样本)以及沪深上市公司对外涉农直接投资样本(55个上市公司的162件投资)构建企业层面数据,并结合各东道国的国家特征数据,从企业竞争优势与东道国特征两个角度就上述三项重要决策分别开展了实证研究。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主体、目的国与模式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对外投资主体从以国有涉农企业为主,发展到民营企业与非农企业投资主体也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区域起步于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逐渐向距离更远的国家和发达国家扩散;目前,企业选择以收购兼并方式开展海外涉农直接投资的比例增加,逐渐替代了以新建投资模式为主进行海外农业生产的模式。第二,基于典型案例的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定性分析表明:国有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符合国家农业“走出去”战略中利用海外农业资源、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集团的战略定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出于资源寻求动机或出于海外市场开发动机也会到海外开展涉农直接投资,还有部分制造企业为寻求多元化发展,到海外收购涉农资产开展相关投资。第三,现阶段中国涉农行业中,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市场的企业比例还很低。相比于同行业内其他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企业具有垄断竞争优势与内部化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规模经济以及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并且该促进作用始终保持稳健。此外,研究还发现前往不同类型国家投资的涉农企业在生产率上有区别:生产率高的企业会前往发展中国家投资;而生产率低的企业会倾向于前往发达国家投资。第四,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具有强烈的农业投入品资源寻求动机及农产品资源寻求动机。除了资源寻求动机,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也具备强烈的市场寻求动机。首先,东道国当前的市场规模(GDP)能够显着地吸引中国企业对其涉农行业开展投资;其次,东道国人口增长快、居民食物摄入量不足,说明东道国未来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企业会前往这类发展中国家投资。第五,企业的竞争优势会影响企业选择并购还是新建模式进入东道国涉农行业。企业的研发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能力越强,越倾向于通过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即核心技术强的企业更能够通过并购方式产生协同效应;管理能力高的企业,其采取并购方式之后的整合能力更强,产生的协同效应会更大。第六,东道国特征会通过影响企业进入成本、企业进入后内部管理成本以及企业进入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对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东道国的农业发展程度、金融市场完善程度、与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差异、制度环境是否有助于市场经济运行、与中国的制度环境差异等。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的主要发现,总结了中国政府制定针对性政策与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相应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钟怡[3](2018)在《基于逆向技术溢出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飞速发展,虽然2016年全球经济比较低迷,但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上的表现令他国赞赏。特别是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客观条件上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获取先进的技术,提升企业整体技术的竞争水平,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去”,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由此,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引来中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二,超越日本,仅次于美国。2015和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吸引外资,实现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焦点问题。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仍然能保持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劲头实属不易,如何让企业根据自身的特征选择最优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进入模式以获得更高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在当前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公报》,本文从2008-2016年期间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非金融类100强企业中挑选出其中的6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验证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采用OP方法估算出这些企业在各年度的全要素生产率;随后采用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企业规模、资本密集度、企业所有制及所有制和生产率的交互项对企业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直接影响和交互影响,然后通过全样本和抽取的子样本与实证的基准模型进行对比,得出基准模型结果相对稳健;接着,把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研究其与OFDI进入模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为了获得更大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规模较小、资本密集度较高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中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并购。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企业所有制、分解出来的研发能力对OFDI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不显着,但企业生产率与所有制的交互项对OFDI进入模式的影响十分显着:高生产率的非国有企业更愿意选择跨国并购模式进入市场。最后,结合我国企业特征及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供企业和政府参考。本文从企业微观特征切入,以近年来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能够为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投资模式选择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选择的研究文献。
赵子琴[4](2017)在《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的跨国合作 ——以华助中心为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的跨国合作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新移民潮下的融入问题、海外华人扶危济困的历史传统是海外华人服务机构兴起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根源,它跟随海外华人在全球扩展壮大进而连为网络。探索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祖籍国、住在国如何共同为海外华人服务是本论文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华助中心为例,从沟通三者的媒介角度出发,在跨国视阈下考察海外华人服务机构同祖籍国、住在国、海外社团之间的互动模式,分析其动因、过程和效应对探析其发展路径至关重要。海外华人服务机构在融入住在国、沟通祖籍国、凝聚侨心侨力上形成了多个层面的互动,构建全球华助网络对祖籍国、住在国及海外华人本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互动过程倡导的多元、平等、参与、合作的原则为跨国合作提供了长久的可能。
吴婷[5](2016)在《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冷战结束后中国与加拿大的互动为主要线索,考察20余年来中加合作与摩擦的原因。文章认为90年代以后,中加合作在速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政治关系一再升级,经贸金融合作的深化,教育文化关系不断拓展。这主要归因于国际-国内结构的互动,其中,国家内部行为体的经济利益偏好是促进双边合作的关键要素。行为体的经济利益诉求以及国家的经济增长需求推动两国政府将经济利益至上作为双方对外交往的基本原则,经济成为政治关系发展的助推器,两国关系呈现经济化的特点。但是,中加关系在深度上的发展并不尽人意,双方的合作程度有限,众多协定不具有实质性意义,双边贸易投资规模较小,相互依赖程度较低,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摩擦不断,固有矛盾加剧(贸易摩擦、人权争端),新的摩擦不断涌现(信息安全、能源投资、文化教育政治化)。国家结构和社会认知的差异是导致两国关系不温不火的主要因素。前者是由国家异质而带来的客观结果,后者则是实力变化而引发的主观反应,加拿大国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负面化是近期中加关系波动的主要因素。内部的不协调导致了加拿大对华政策长期包含多种声音,而民意出现了不利于中加关系健康发展的转变,政府为了选举利益,往往会做出迎合民意的政策。目前,国际国内促进和阻碍中加关系的因素同时存在,加上结构和认知性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解,双边关系发展的前景并不乐观,中加关系将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是巩固和深化中加关系的路径选择。
董琴[6](2016)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大连企业“走出去”研究》文中认为"走出去"战略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国家战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走出去"是大连企业现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大连企业"走出去"在规模日益扩大的基础上,投资产业、投资区域却存在相对集中的特点,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大连企业"走出去"政府层面引导,加强投资平台建设、增强更多服务职能。
吕晓梅[7](2016)在《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拉丁美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对其的研究非常具有意义和价值,深入研究我国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对我国企业进入拉美进行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参考导向作用,帮助企业更好的寻找机遇、规避风险。本文综合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理论研究,结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情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着重分析和研究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投资背景、区位分布、产业分布、投资主体和方式、优势产业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相对应的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建议。2014年我国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存量为1061.1亿美元,占总对外直接投资的12%。目前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能源行业、采矿业等几个行业,区位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个离岸金融中心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除此之外,主要的国别分布有:巴西、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阿根廷、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等拉丁美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目前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优势产业有轨道交通业、电力行业、汽车行业、钢铁行业、通讯行业、工程机械行业,这些行业也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和重点行业。实证部分选取2003年到2014年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引力模型分析我国对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这七个与我国经贸合作最密切的拉丁美洲国家关于直接投资与贸易出口关系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投资规模对我国对拉美地区的贸易出口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采用有限分布滞后模型,分析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对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遗憾的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规模较小,实证结果并没有出显着的促进或阻碍的关系,两者相关性较低。论文的最后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作者提出了现阶段中国扩大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方面的建议。建议从宏观政府层面、中观行业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这三个角度给出。
张芸,杨光,杨阳[8](2015)在《“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文中认为一、农业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提升区域农业发展能力,构建丝绸之路农业经济带农业是中亚国家的传统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前苏联时期,得益于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利灌溉的大力发展,农业经历了个别领域的高速增长。独立后,中亚各国普遍面临农业投入不足、产业结构单一、装备老化、技术进步缓慢、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各国农业生产
于琳琳[9](2012)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中国海外移民中“国际移民女性化”的趋势,海外的华人女性日益增多。欧洲的华人妇女作为海外华人妇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领导组织下,她们在欧洲社会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欧洲华人妇女的正面形象获得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社会交流与融合。本文主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将近30年的欧洲华人妇女社团发展历史,分析其工作活动以及其发展变化,归纳其社团活动的影响,最后试图探讨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发展趋势与不足。本文通过学术史回顾及现状研究点出本文的研究主体——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相关内容,主要总结分析了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成立发展背景、原因,社团的发展历史,社团组织活动的作用与影响,最后进行总结,试图探讨欧洲华人妇女社团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华人妇女社团发展过程中笔者认为的不足之处。
姜亚鹏[10](2011)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制度影响与主体结构分析》文中指出自1997年中国明确提出“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增速逐年上升。即使是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过程中,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仍然逆势上扬,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下降形成鲜明对比,业已成为2010年至2012年全球第二大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国①。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着一个更加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②,作为开放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主要关注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与资本输出国间的互动研究。企业跨境成长涉及三个参与方:微观企业、东道国与母国,目前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前两个参与方间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但是关于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本输出国间关系的研究则较少。这样的理论体系既不全面,也缺乏说服力,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十分紧张,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考察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之间的互相作用。一方面探讨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受到其母国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母国影响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另一方面,我们将观察对外直接投资会对母国产生什么样反馈作用?具体来讲我们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其母国就业水平的影响。在此研究目的指引下,本文主要内容可大体分作3个部分:制度安排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框架中的作用探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征成因分析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水平的影响探讨。全文共分9章。遵从研究思路体现了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思路,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入手,我们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显着结构特征:一大二多三少,即中央企业规模大,国有企业多,沿海地区企业多,中小企业少,民营企业少,中西部企业少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进行研究;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上述结构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一大二多三少”结构性问题突出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下的母国国内就业效应进行了检验。第1章为绪论。主要了介绍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路线图等内容。第2章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在分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本文要分析的问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结构特征突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特征为“一大二多三少”的主体结构性特征,其中,一大即“走出去”的中央企业规模很大;二多即国有企业多、沿海地区企业多;三少,则是中小企业少、民营企业少、中西部企业少。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文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这一理论基础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区域差异与主体差异?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母国就业会有什么影响?第3章在对既有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详尽评述后,我们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视角——制度影响。这一章在对现存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梳理后,考察了各个理论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适用性,进而,本文提出对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应当从制度影响入手进行探讨。这一章的主要结论包括:首先,企业的国际化扩张对于企业整个寿命周期都十分重要,企业的扩张取决于企业有效边界、运营成本以及企业能力。其次,现存对外直接投资以垄断优势的跨境复制与发挥为核心,对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比较有效的解释力,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则欠缺解释力。再次,现存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一定解释力,但并不能完善解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大二多三少”特征的原因。第四,我们认为现存的理论显然忽略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特征,忽略了制度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将把制度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加入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中去。第4章,我们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首先,我们认为资源基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适时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可能。企业可以通过到境外投资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性资源,进而构建企业跨境发展的竞争优势。其次,我们讨论了中国宏、微观制度安排对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修正。这一修正过程表明中国宏、微观制度因素全面影响了企业的跨国经营所应具备的各项优势。再次,我们运用企业层面数据对制度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区别性对待政策的影响下,母公司制度特征、母公司企业规模、母公司企业资源状况、企业以及中国制度环境的年度特征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显着正相关。第5章我们首先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体系构成与变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演化进行了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分析部分我们提出制度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逻辑起点会伴随实践的发展发生相应演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体系的发展演变脉络进行了梳理,我们认为这一制度体系的演化是一个由从严审批到放松审核,再到适度鼓励的过程。同时,随着政府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态度缓和,各项审批制度、监管制度以及服务制度也在逐渐健全。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供给是一个渐进的帕累托改进过程,这一过程是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的变化,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制度变迁过程。企业国际化模式变迁部分我们运用演化经济学模型展示了随着宏观制度安排的变化,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是如何演变的。在我国政府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体系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我们运用种群演化法分析了企业国际化路径演化过程,即从通过贸易出口实现国际化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的演变。我们的结论是:企业将沿着从贸易向跨境投资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与Melitz的新新贸易理论中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具有相通之处。第6章我们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结构特征与区域差异特征成因进行了分析。我们的结论是:针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区别性政策与事实存在的市场分割是造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前述特征的原因之一。首先,我们对中国企业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间我们发现中国国有企业低效率,民营企业规模小,东部地区企业竞争力较强,中西部地区企业实力较弱的显着结构性差异。其次,我们分析了造成前述特征的两个原因:民营企业受到的区别性对待与我国事实上存在的市场分割。再次,我们具体分析了民营企业受到的区别性对待和出现市场分割的成因,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特殊的转型期经济体制与市场结构中的客观不足造成了这些现象的出现’。最后我们分析了区别性企业政策和市场分割对我国民营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影响。第7章我们对中国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进行了探讨。为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所属大型企业占主导地位的原因,我们采用了一个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模型来描摹政府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主导性作用。首先,我们指出我国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是造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国有企业多,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少的原因之一。通过运用一个关于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信息不对称的戴蒙德模型,我们分析了面对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不同企业选择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依据。在对外直接投资资金来源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基于自身成本收益分析,不同企业的决策最终决定于政府资源配置,这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显着的挤出效应。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融资实践中,为减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作用,政府通过政府主导的措施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实际上存在的所有制背景,政府的资本市场助推政策很难对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产生激励相容,因而,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没有实力参与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去。政府不得不采用既作裁判员又作运动员的方式参与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去,最终市场上代表政府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自然就表现为国有企业为主,尤其是中央所属大型企业为主。这就解释了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所属大型企业有实力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至此,我们就从一个方面较完善地解释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中出现中央企业大,国营企业多,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少等特征的原因。第7章末尾我们得出本章的另外一个结论:中国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阶段性制度安排。这种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形式最终将不可避免地回归市场配置资源的形式。从第5章制度演变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由于微观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变迁中能动性不高,所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变迁过程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的形成过程,其变迁模式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模式。长期看来,这种模式并非最优制度安排,建立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仍将是未来一项重大任务。第8章我们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进行了深入、全面的检验。我们分别使用了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进行了关于全国整体、三大行业以及全国分区域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绩效的检验。首先,我们对1981年至2009年间全国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证明,从全国范围的宏观数据方面看,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间呈正相关。其次,我们对1981年至2009年间三大行业就业情况与对外直接投资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与二三行业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系,而与第一产业就业相关关系不显着。最后我们对2003至2009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上述数据覆盖的数年间,我国各省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之间存在微弱的负向关系,其可能的解释是检验时间区域内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就业替代效应比较明显。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全国1981年至2009年间时间序列数据的正向检验结论与2003年至2009年间面板数据的负向检验结果并不矛盾。原因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引致效应是间接的,具有一定的时滞,需要经过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出来。第9章为全文对策建议部分。我们的基本结论是中国增长与转型的双重考虑决定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征。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具有双缺口理论的前提下,背负着经济增长与发展转型的双重目标,中国经济长期采用了以出口导向型为特征的对外贸易政策,所有经济政策都是在这一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当然,作为制度的一部分,这些政策的制定机构和执行机构也都是这一政策下的产物。进而我们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是从属于出口导向型外经贸政策的,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又是源于增长与转型的双重考虑。这一双重考虑直接带来了对私营企业的区别政策待遇与全国各区域出现的区域市场分割。因而在此状况下,监管当局效仿东亚国家经济起飞时的类似情况,采取了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但是这一形式在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出现了国有企业与中央大型企业占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很大比重的现象。我们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首先是改善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环境。其次是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再次是适时解决市场分割问题。最后是加强对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的关注。这些努力措施的着力点在于如何通过制度安排的优化实现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实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又好又快地发展,这将是今后关乎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质量的重要问题。
二、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名录(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名录(三)(论文提纲范文)
(1)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关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中外学者关于美国早期汉学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
1.美国“早期汉学”起始于何时? |
2.美国“早期汉学”结束于何时? |
3.美国“传教士汉学”何时向“专业汉学”过渡? |
4.笔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史分期之思考 |
二、当代中外学者对美国早期汉学家成就的总体评价 |
三、当代中外学者对丁韪良汉学研究的总体论述与评价 |
四、国内学者关于丁韪良其他方面问题的讨论 |
五、国外与丁韪良有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学术创新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三、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丁韪良来华前后的美国汉学界 |
第一节 裨治文与美国汉学之起源 |
一、裨治文来华前的中美关系与来华美国人 |
二、裨治文来华与创办《中国丛报》 |
1.裨治文来华与初期的汉语研习环境 |
2.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最初目的 |
3. 《中国丛报》由宗教性向世俗性转变 |
4.裨治文与美部会的分歧 |
三、裨治文的主要着述 |
四、裨治文创办学会与教育机构 |
1.裨治文等创立美国东方学会 |
2.裨治文创立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 |
3.裨治文创办其他学会 |
第二节 卫三畏来华经历与汉学研究 |
一、卫三畏汉学研究之历程 |
1.第一阶段:以传教身份研究汉学 |
2.第二阶段:以外交官身份研究汉学 |
3.第三阶段:以学者身份研究汉学 |
二、卫三畏汉学研究成就与特点分析 |
三、卫三畏与马礼逊、裨治文、丁韪良之关系 |
第三节 丁韪良来华前后美国汉学之演绎趋势 |
一、美国早期汉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
二、早期美国汉学家“中国观”类型之演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丁韪良宣教经历与汉学研习 |
第一节 丁韪良来华与汉学初步研习 |
一、丁韪良来华前的教育背景 |
二、丁韪良初到广州、福州的社会观察力 |
三、丁韪良宁波研习汉语三步骤 |
四、丁韪良发明宁波话拼音 |
第二节 丁韪良宣教作品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天道溯原》 |
1.写作缘由、内容与材料来源 |
2.《天道溯原》与附儒之传教策略 |
3.《天道溯原》之影响 |
二、丁韪良的其他中文宣教作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职业教育家与汉学研究之转型 |
第一节 丁韪良的教育改革实践 |
一、同文馆总教习 |
二、赴欧美考察与汉学交流 |
三、京师大学堂西总教习 |
四、湖广仕学院总教习 |
五、中文教科书编译与与汉学研究 |
第二节 中文期刊与汉学研究 |
一、丁韪良与《中西闻见录》 |
1. 《中西闻见录》办刊宗旨与主要撰稿人 |
2.丁韪良作品分析 |
二、丁韪良与《新学月报》 |
1. 《新学月报》创办原因与主要内容 |
2.《新学月报》与汉学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丁韪良与汉学研究机构 |
第一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初创 |
一、创设北京东方学会之目的与经过 |
二、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早期会员之关系 |
三、早期《北京东方学会会刊》之特点 |
第二节 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之发展 |
一、丁韪良对北京东方学会的持续影响 |
二、1886—1898 年会刊中的丁韪良作品 |
三、北京东方学会学术争议与丁韪良之态度 |
四、北京东方学会之局限性 |
第三节 丁韪良与其他研究机构 |
一、丁韪良与皇家亚洲学会北华支会 |
二、丁韪良与《教务杂志》 |
三、丁韪良与美国东方学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丁韪良中外比较视野下对儒释道之新解 |
第一节 比较宗教视野与儒教之认知 |
一、关于性善性恶论问题 |
二、关于伦理与道德问题 |
三、其他方面问题 |
第二节 中西哲学比较与儒学之解读 |
一、孔子与西方圣哲之比较 |
二、“最典型的哲学时代” |
第三节 比较视野与佛道之新解 |
一、丁韪良与佛教研究 |
1.丁韪良研究佛教之学术背景 |
2.丁韪良与北京东方学会成员对佛教的研讨 |
二、丁韪良与道教研究 |
1.比较视野中的老子 |
2.从“科学史”角度论道教之贡献 |
三、丁韪良论“三教”之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丁韪良论中国历史 |
第一节 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动因与方法 |
一、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四个出发点 |
二、丁韪良研究中国历史的理论与方法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古代史 |
一、丁韪良论中国历史分期 |
二、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
三、丁韪良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四、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技 |
五、丁韪良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
第三节 丁韪良论中国近代史 |
一、裨治文、卫三畏与丁韪良研究中国近代史之缘起 |
二、丁韪良论中国近代五次战争 |
三、关于太平天国 |
四、关于晚清改革 |
五、丁韪良之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丁韪良与中国文学 |
第一节 丁韪良与中国诗歌 |
一、丁韪良欧美诗歌之修养 |
二、丁韪良重视中国诗歌之缘由 |
三、丁韪良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推崇 |
1.丁韪良翻译中国诗歌的大体过程 |
2.丁韪良对中国诗歌的译介与评论 |
第二节 丁韪良论中国寓言与民间传说 |
一、关于中国寓言 |
二、关于民间传说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丁韪良汉学研究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附录1 .丁韪良中文教科书编译述略 |
附录2 .丁韪良《中西闻见录》署名文章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索引 |
个人简历 |
(2)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问题提出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总体研究思路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可能的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 |
2.1.1 跨国直接投资的经典理论 |
2.1.2 跨国直接投资的其他理论视角 |
2.1.3 小结 |
2.2 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现状及述评 |
2.2.1 全球视角的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 |
2.2.2 东道国视角的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 |
2.2.3 母国视角的涉农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研究 |
2.2.4 小结与评述 |
2.3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研究现状及述评 |
2.3.1 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研究 |
2.3.2 影响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因素研究 |
2.3.3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的国内外影响研究 |
2.3.4 相关研究方法综述 |
2.3.5 小结与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概况 |
3.1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历史 |
3.2 中国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宏观现状 |
3.2.1 农业“走出去”相关国家政策 |
3.2.2 投资总量趋势 |
3.2.3 投资主体的国内区域分布 |
3.2.4 投资目的国分布 |
3.2.5 投资细分行业分布 |
3.2.6 主要投资模式 |
3.3 基于典型案例的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定性分析 |
3.3.1 典型国有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析 |
3.3.2 典型民营涉农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析 |
3.3.3 典型民营非农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企业竞争优势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决策 |
4.1 引言 |
4.2 研究分析框架 |
4.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3.2 计量模型与变量构建 |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涉农行业总体结果 |
4.4.2 细分涉农行业结果 |
4.4.3 不同投资目的国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东道国特征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目的国选择 |
5.1 引言 |
5.2 研究分析框架 |
5.3 计量模型与变量构建 |
5.3.1 条件Logit模型 |
5.3.2 负二项回归模型 |
5.3.3 变量构建 |
5.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5.4.1 对外涉农直接投资数据 |
5.4.2 东道国特征数据 |
5.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5.1 主要投资目的国的资源与市场情况 |
5.5.2 总体涉农行业结果 |
5.5.3 细分涉农行业结果 |
5.5.4 稳健性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6 企业竞争优势、东道国特征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6.1 引言 |
6.2 研究分析框架 |
6.2.1 企业竞争优势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6.2.2 东道国特征与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进入模式 |
6.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6.3.2 计量模型与变量构建 |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1 东道国特征与投资模式 |
6.4.2 企业竞争优势、东道国特征与投资模式 |
6.4.3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启示 |
7.2.1 政策启示 |
7.2.2 企业实践启示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逆向技术溢出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技术溢出效应与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
2.1.2 全要素生产率 |
2.1.3 企业海外投资模式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企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研究现状 |
2.2.2 企业OFDI进入模式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
2.3 研究综述的评述 |
第三章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
3.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
3.1.1 OFDI不断扩大 |
3.1.2 逆向投资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 |
3.1.3 中国企业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和机遇 |
3.2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
3.2.1 投资行业覆盖面广 |
3.2.2 投资的目的地集中度较高,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快速增长 |
3.2.3 投资者中国有企业占比较大 |
3.3 中国企业OFDI进入模式的特征 |
3.3.1 不同模式的投资金额 |
3.3.2 不同模式的投资行业 |
第四章 数据及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
4.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
4.2 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估算方法 |
4.3 OP方法估算TFP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结果 |
第五章 模型的设定与实证分析 |
5.1 模型的设定 |
5.2 变量的选取与假说的提出 |
5.2.1 模型中代理变量的选取 |
5.2.2 假说的提出 |
5.3 计量结果与原因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全样本估计 |
5.4.2 子样本估计 |
5.5 TFP的进一步分解及其对投资进入模式的影响探讨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建立和强化跨国公司内部的资源共享机制 |
6.2 加大力度培养国际化管理的人才 |
6.3 重视并购模式的发展,合理引导企业调整资源整合能力 |
6.4 重视服务,尽最大能力为企业提供信息 |
6.5 以企业为主体,把政策宣传到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的跨国合作 ——以华助中心为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新移民潮与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的兴起 |
第一节 新移民潮背景下的侨情新变化 |
第二节 新移民困境与海外华人服务机构跨国合作的兴起 |
小结 |
第二章 祖籍国政府与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的跨国合作:华助中心 |
第一节 华助中心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华助中心、祖籍国与住在国的互动模式探析 |
小结 |
第三章 海外华人服务机构跨国合作的实践活动及意义 |
第一节 海外华人服务机构跨国合作对祖籍国的实践活动及意义 |
第二节 海外华人服务机构跨国合作对海外华人的实践活动及意义 |
第三节 海外华人服务机构跨国合作对住在国的实践活动及意义 |
小结 |
第四章 跨国视阈下的华助中心发展路径探析 |
第一节 华助中心成效性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对策及建议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第一章 中加关系的合作维度 |
第一节 演进历史的回顾(1994 年之前) |
一、关系的起步(1949 年以前) |
二、关系正常化(1949-1970 年) |
三、稳步的发展(1971-1988 年) |
四、中断与恢复(1989-1993 年) |
第二节 全面合作的时期(1994-2015 年) |
一、政治关系连续升级 |
二、经济合作进程加速 |
三、教育文化关系拓展 |
小结 |
第二章 全面合作的动能 |
第一节 体系层面:国际格局的转型 |
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
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迁 |
三、体系转型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
第二节 国家层面:经济利益的偏好 |
一、加拿大的经济利益偏好 |
二、中国的经济利益诉求 |
第三节 社会层面:跨国关系的深化 |
一、人员往来的推动 |
二、华侨华人的参与 |
小结 |
第三章 中加关系的摩擦维度 |
第一节 政治安全领域的摩擦 |
一、人权争论 |
二、信息安全摩擦 |
第二节 经济领域的矛盾 |
一、贸易摩擦 |
二、能源合作矛盾 |
第三节 文化教育领域的矛盾 |
一、孔子学院在加拿大的发展 |
二、加拿大对孔子学院的态度 |
三、多伦多孔子学院关闭事件 |
小结 |
第四章 摩擦的动能 |
第一节 国家结构的非对称性 |
一、地缘结构 |
二、经济结构 |
三、政治结构 |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差异性 |
一、加拿大在中国的形象 |
二、加拿大社会的对华认知 |
三、社会认知对中加关系的影响 |
小结 |
第五章 未来关系走势及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促进与阻碍中加关系的新因素 |
一、有利因素 |
二、不利因素 |
第二节 中加关系的未来走势 |
一、政治关系 |
二、经济合作 |
三、文化交流 |
第三节 对中国巩固与深化中加关系的对策建议 |
一、深化利益链接,发挥优势互补 |
二、正确理解矛盾领域,强化机制建设 |
三、扩大信任半径,积累社会资本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在校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大连企业“走出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走出去”是大连企业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一) 顺应我国“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广泛实施 |
(二)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 大连企业生存环境日益恶劣, 竞争加剧 |
(三) 大连本土竞争优势渐失 |
(四) 大连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单一, “走出去”势在必行 |
(五)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 |
大连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
(一) 大连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
(二) 大连“走出去”企业的产业分布 |
(三) 大连“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资地区分布 |
进一步加强大连企业“走出去”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支持 |
(一) 帮助大连“走出去”企业更好的了解境外投资环境 |
(二) 进一步完善大连“走出去”平台建设 |
(三) 进一步加强“走出去”的相关服务 |
1.金融服务 |
2.税务咨询 |
3.进一步促进投资便利化 |
(四) 完善相关社会服务体系 |
(五) 加快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
1.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
2.加强对已有人才的进一步提升 |
小结 |
(7)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1.2.1 论文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
2.1.2 小规模技术理论 |
2.1.3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
2.1.4 竞争优势理论 |
2.1.5 要素禀赋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产业选择的文献综述 |
2.2.2 关于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文献综述 |
第三章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背景及动因分析 |
3.1 产业选择的投资背景分析 |
3.1.1 国内背景分析 |
3.1.2 拉美地区投资背景分析 |
3.2 产业选择的投资动因分析 |
3.2.1 优惠政策偏好型 |
3.2.2 自然资源偏好型 |
3.2.3 市场偏好型 |
3.2.4 技术转移偏好型 |
第四章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产业选择现状 |
4.1.1 产业选择的投资规模 |
4.1.2 产业选择的区位分布 |
4.1.3 产业分布 |
4.1.4 产业选择的投资方式 |
4.1.5 产业选择的投资主体 |
4.2 我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优势产业 |
4.2.1 轨道交通与汽车行业 |
4.2.2 电力与钢铁行业 |
4.2.3 通讯与工程机械行业 |
4.3 产业选择存在的问题 |
4.3.1 产业选择区位分布不均衡 |
4.3.2 行业分布相对集中 |
4.3.3 投资规模较小,占拉美IFDI比例小且投资主体多为国有企业 |
4.3.4 企业投资准备不足且功利性强 |
第五章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影响效应分析 |
5.1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对出口的影响效应 |
5.1.1 建立模型 |
5.1.2 变量选取 |
5.1.3 回归结果与结果分析 |
5.2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 |
5.2.1 建立模型 |
5.2.2 变量选取 |
5.2.3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现阶段中国扩大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建议 |
6.1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宏观政府建议 |
6.1.1 营造良好到的国际氛围 |
6.1.2 健全金融市场 |
6.1.3 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辅导 |
6.2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中观行业建议 |
6.2.1 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促进作用 |
6.2.2 进入拉美地区的具体行业建议 |
6.3 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微观企业建议 |
6.3.1 做好充分的投资前准备,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
6.3.2 选择恰当的投资目的地 |
6.3.3 选准产业定位 |
6.3.4 注意防范投资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
( 一 ) 提升区域农业发展能力,构建丝绸之路农业经济带 |
(二)有效保障部分战略农产品供给, 服务国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三)籍民生项目强化推进合作的民意基础, 塑造良好周边环境 |
(四) 强化新疆桥头堡作用 ,助力中国西部大开发 |
二、农业合作潜力分析 |
(一 )资源与生产 : 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农业的互补 |
(二 )技术与投入 : 精细农业与粗放农业的互补 |
(三 )市场 : 旱作农业与多样性农业的互补 |
三、 农业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方式 |
(一)扩大农产品贸易 |
(二)加强农业投资合作 |
(三)深化农业技术合作 |
四、政策建议 |
(一)制定出台农业“走出去”国家战略,加强宏观规划 |
(二)构建农业“走出去”支持政策体系 |
(三)突出重点区域 |
(四)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双边机制,推动合作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
二、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三、 研究范围及概念梳理 |
第一章 欧洲华人妇女社团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 欧洲主要国家的移民政策 |
二、 欧洲华人社会的发展状况 |
三、 欧洲华人妇女的发展状况 |
第二章 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发展历史 |
一、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及 80 年代的欧洲华人妇女组织 |
二、 20 世纪 90 年代的欧洲华人妇女社团 |
三、 21 世纪的欧洲华人妇女社团 |
第三章 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活动、作用与影响 |
一、 提升欧洲华人妇女的经济地位 |
二、 加快欧洲华人妇女融入主流社会 |
三、 促进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的文化交流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本人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1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制度影响与主体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目前研究现状 |
1.3.2 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深度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深度 |
1.5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路线图 |
1.6 主要贡献与未来努力方向 |
1.6.1 主要贡献 |
1.6.2 未来努力方向 |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分析与问题提出 |
2.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分析 |
2.1.1 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析 |
2.1.2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析 |
2.2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2.3 本章小结 |
3. 既有企业国际化扩张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 |
3.1 企业扩张动因分析 |
3.1.1 企业扩张外生观 |
3.1.2 企业扩张内生观 |
3.2 企业国际化内涵与理论依据 |
3.2.1 企业国际化内涵 |
3.2.2 企业国际化理论 |
3.3 本文视角的提出:母国制度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
4.1 制度基础论的引入 |
4.1.1 制度的内涵 |
4.1.2 制度的决定作用 |
4.1.3 制度基础理论对微观企业理论提出挑战 |
4.1.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制度重要性分析 |
4.2 制度影响下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框架 |
4.2.1. 修正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4.2.2 资源基础理论及其扩展 |
4.2.3 制度基础论 |
4.2.4 小规模技术理论 |
4.3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框架 |
4.4 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经验分析 |
4.4.1 假说提出与模型设定 |
4.4.2 变量选取与数据采集 |
4.4.3 检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供给与企业国际化模式演化 |
5.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供给与演化分析 |
5.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逻辑起点:制度 |
5.1.2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制度供给 |
5.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系的发展变迁 |
5.2 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演化 |
5.2.1 企业国际化制度需求分析 |
5.2.2 企业国际化模式选择:从对外贸易向对外直接投资的演化 |
5.3 本章小结 |
5.3.1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构成与变迁的结论 |
5.3.2 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模式演化的结论 |
6.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所有制差异与区域差异成因分析 |
6.1 中国企业特征分析 |
6.2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与区域市场分割成因分析 |
6.2.1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瓶颈分析 |
6.2.2 区域市场分割成因分析 |
6.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所有制差异与区域差异成因 |
6.3.1 区别性待遇造成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难 |
6.3.2 区域市场分割造成区域对外直接投资差异显着 |
6.4 本章小结 |
7. 政府主导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因分析 |
7.1 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方式描摹 |
7.1.1 政府主导型经济特征分析 |
7.1.2 政府主导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分析 |
7.2 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一个戴蒙德世代交叠模型 |
7.2.1 初始禀赋环境与行为偏好设定 |
7.2.2 消费品市场、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信贷市场的设定 |
7.2.3 厂商申请参与借贷过程分析 |
7.3 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两难选择与国有企业优势 |
7.3.1 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的两难选择 |
7.3.2 两难下的选择:国有企业为主 |
7.4 中国政府主导型对外直接投资:一个阶段性制度安排 |
7.5 本章小结 |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行业与区域检验 |
8.1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文献综述 |
8.1.1 理论研究现状 |
8.1.2 实证研究现状 |
8.1.3 研究现状评价 |
8.2 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理论分析 |
8.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实证检验 |
8.3.1 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就业关系检验 |
8.3.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三大产业就业量间关系检验 |
8.3.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分析:分省面板检验 |
8.4 本章小结 |
9. 对策建议 |
9.1 进一步改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度环境 |
9.2 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
9.3 适时解决区域市场分割问题 |
9.4 加强对对外直接投资母国就业效应的关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四、中国驻外经商机构名录(三)(论文参考文献)
- [1]丁韪良汉学研究述论 ——兼论美国早期汉学之嬗变[D]. 黄秋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中国企业对外涉农直接投资行为研究[D]. 郭海月. 浙江大学, 2018(01)
- [3]基于逆向技术溢出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研究[D]. 钟怡.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1)
- [4]海外华人服务机构的跨国合作 ——以华助中心为例的研究[D]. 赵子琴. 暨南大学, 2017(07)
- [5]合作与摩擦:冷战后的中加关系研究[D]. 吴婷. 暨南大学, 2016(08)
- [6]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背景下大连企业“走出去”研究[J]. 董琴. 环渤海经济了望, 2016(05)
- [7]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研究[D]. 吕晓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8]“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 张芸,杨光,杨阳. 国际经济合作, 2015(01)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华人妇女社团研究[D]. 于琳琳. 暨南大学, 2012(10)
- [10]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制度影响与主体结构分析[D]. 姜亚鹏. 西南财经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