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

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

一、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码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马军,王红亮[1](2021)在《基于FPGA的H.264码流实时传输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研究华为海思Hi3516A进行视频编码压缩的过程中,针对其压缩码流仅支持本地保存和网络流媒体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和以太网接口的H.264码流实时传输方案;Hi3516A视频编码端采用RAWSOCKET原始套接字协议构建UDP帧,通过网口传输H.264压缩码流到FPGA平台;FPGA使用一片2 Gbit的DDR3作为数据缓存介质,保证网口速率的匹配和一次传输的H.264 Nalu包的完整性;利用USB2.0接口回传码流到PC进行功能测试;从模拟传输本地文件和实际传输视频两方面对系统功能进行测试;模拟传输本地文件测试中,PC端网口发送55,844,864字节本地文件到本系统,USB上位机接收的系统返回数据大小与发送数据大小相同,证明数据传输完整;实际传输视频测试中,MilkPlayer软件播放USB上位机保存的码流文件,画面流畅,无卡顿及明显丢帧,使用FFmpeg软件解码码流文件,测试表明,数据压缩比均值达143:1,与系统设定值相比,存在4%左右的误差,USB上位机12 h和24 h保存接收码流测试中,数据量分别达到22.3 GB和43.5 GB,码流文件播放效果良好;因此,此系统能实现H.264码流的实时传输,满足设计要求,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林煌达[2](2020)在《D2D通信中视频多播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智能设备及无线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近年来,无线网络中的视频流媒体服务应用已经成为了移动数据流量激增最主要的推动力。同时,视频服务也正在从以指标为中心转向为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然而,由于用户对高质量视频画面的需求以及诸如移动视频直播、远程医疗、增强现实等具有挑战性的实时视频应用服务的出现,对于如何有效保证具有低时延、带宽密集型的视频应用服务的高质量传输,这将给现有的无线通信网络带来了新的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D2D通信技术出发,并结合视频流的结构特征以及MEC技术的特性,旨在研究具有更高带宽,更低的端到端延迟以及更高的用户体验质量的视频传输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当前无线网络中视频流量呈指数上升,频谱资源短缺等现状,总结了D2D通信技术和视频多播技术的特点,以及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对于缓解视频流量过载并提高无线网络服务质量的重大意义。并针对多播信道之间差异性,为保证多播组用户的观看视频体验,本文充分考虑到视频流的层次结构特性,采用可伸缩视频编码的方式对视频内容进行分层处理,灵活地调整不同视频层的速率以应对多播组之间不同的衰落信道特性。(2)考虑到现有的研究大多都是以吞吐量来衡量视频传输方案对提高视频质量的有效性。而对于时延敏感的视频流服务而言,该指标的增长并不能很好的衡量对用户所观看视频质量的增益。为此,本文通过对有效吞吐量进行公式推导,提出了一种时延约束下基于SVC编码的D2D协作视频多播传输方案。通过系统建模与分析,给出了在D2D网络中不同SVC视频层速率分配的优化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二阶段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旨在最大化系统的有效吞吐量。(3)指出未来5G乃至B5G网络的发展以及新兴的视频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导致用户对超高质量低时延的视频内容交付的高体验质量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更贴近用户侧的MEC技术所具有对无线网络信息及用户位置感知的实时洞察能力,创新性的提出MEC架构下的有效吞吐量感知(MEC-Enabled Goodput-Aware,MEGA)模型。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path Chirp的流量调整链路状态估计算法,对当前无线网络实时监测并提供链路状态估计结果,以确保无线侧的带宽资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Gra Descent的速率分配算法,并采用D2D协作传输的方式来优化用户的Qo E质量。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MEGA方案可有效提高实时视频应用的有效吞吐量、用户满意度,并在端到端时延及有效丢失率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李凯[3](2020)在《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文中认为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能将井下复杂、不易观察的情况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的新一代测井系统,随后测井人员把图像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对井下的各种问题进行监测、处理。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传统的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已经不能满足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测井需要,主要的不足有:不支持双通道码流传输、不支持视频存储功能、不支持串口透明传输、编码器尺寸不合适等。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采用海思3518芯片自主研究设计了一款新一代VideoLog井下电视专用的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本次编码器设计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本文首先从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设计相关的理论技术着手,研究了 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H.264编码技术、流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Web服务器模型,为软硬件设计提供技术基础。在硬件设计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进行了硬件整体设计,并选择了海思3518芯片作为编码器的视频处理芯片,然后根据海思官方参考手册提供的硬件接口依次设计了编码器的视频采集模块、SD卡存储模块、以太网模块、电源模块、UATR模块、NANDFlash模块。在软件设计时,首先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接着向编码器移植了 Linux操作系统,之后根据海思的软件接口与Linux环境下的系统函数了依次设计开发了 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的视频采集程序、视频传输程序、视频参数配置程序。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编码器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分别验证了编码器在局域网中能正常进行视频传输、串口通讯、视频存储,编码器软硬件工作正常,能采集、传输、存储高清的井下视频图像。之后在实际测井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应用测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井下套管监测与事故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石晓铃[4](2019)在《无线图传系统MIMO-OFDM调制器与Turbo译码FPGA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无线视频监控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除了主要传输视频外,无线监控应用领域还需要传输语音、监控测试数据以及其他传感信息等多样化的数据信息。针对无线图传系统高速、大容量以及高可靠性的传输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以下内容:多路压缩视频编码传输流(Transport Stream,TS)的复用及码率适配原理,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OFDM)调制,以及Turbo译码技术。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无线图传系统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了MIMO-OFDM以及Turbo译码技术的发展演进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TS码流传输帧格式及其包含的关键信息;阐述了无线图传MIMO-OFDM系统的基本模型,以及空时分组码(Space Time Block code,STBC)的基本原理;研究了Turbo码编译码的基本原理及结构,重点分析推导了Turbo码最大后验概率(Maximum A Posteriori,MAP)译码算法的原理,从而为实现整个系统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针对无线图传系统大容量、高可靠性的传输需求,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无线视频监控领域的MIMO-OFDM调制器方案,该方案支持2K、8K两种传输模式,以及多码率编码和不同调制方式,最大传输速率可达40Mbps。同时,给出了本系统所设计的调制器的整体结构框图,并确定了系统的主要传输参数和相应的性能指标,详细介绍了系统内部相应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同时,对基于Max-Log-MAP算法的几种改良算法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了其性能与实现复杂度,进一步,分析了Turbo码高速译码的并行结构。兼顾Turbo译码性能以及实现复杂度,提出了一种兼容Max-LogMAP以及Linear-Log-MAP算法的Turbo译码方案,对Turbo码SISO译码器的并行实现结构进行重点研究,采用单个SISO译码器实现一次完整迭代过程的复用,并对交织器采取倒序寻址方式,使得整个迭代过程的时延降低了大约1/3。最后,对本文所提出的MIMO-OFDM调制方案以及Turbo译码方案进行FPGA实现,基于Altera的EP2S130F1020I4开发板,利用Quartus II软件对整个MIMOOFDM调制器以及Turbo译码器模块,进行了综合仿真、下载以及数据采集结果分析。下载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提出的MIMO-OFDM调制器系统资源占用低,最终能够实现10MHz带宽,适用于无线图传系统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此外,Turbo译码方案能够达到近Log-MAP算法性能并且复杂度相对较低。

王东洋[5](2019)在《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图像采集与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4K/8K等高分辨率视频正逐渐进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新一代视频压缩标准(HEVC)虽然较前一代H.264在高分辨率视频的编码上节省50%左右的码流,但由于高清视频图像的分辨率成倍增加,压缩后的视频数据量仍然很大,而且目前网络带宽资源仍然比较有限,这给视频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带来很大的挑战。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在对视频进行编码时,虽然可以有效去除视频的空冗余信息,但并没有考虑到人眼视觉特性,对于那些不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区域,经常消耗不少的码率资源,从而影响那些人眼关注区域的图像质量。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下合理分配码率资源,使压缩后的视频图像更加符合人眼视觉特性至关重要。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主要的工作和成果如下:(1)搭建X265编码平台,对HEVC编码标准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根据人眼视觉特性,设计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的总体研究方案。(2)针对传统感兴趣区域编码方法在检测感兴趣目标时检测效果不佳且没有检测具体内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首先根据应用场景确定感兴趣的目标对象,选择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目标对象进行训练;然后将视频图像输入到卷积神经网络检测感兴趣目标对象,提取感兴趣目标对象位置坐标、置信度最大的目标对象类别及目标对象的数量;最后对提取的位置坐标进行后处理,生成感兴趣区域。(3)根据人类视觉系统的特性,设计了一种视觉感知图的生成方法,用于后续的感兴趣区域编码。首先通过高通滤波器计算每个像素点的边缘强度,确定每个像素点的方向属性;然后计算当前编码单元(CU)块中纹理复杂度,根据每个CU块的纹理强度信息,生成编码树单元(CTU)级的纹理感知图;最后提取平坦区域、结构化纹理区域和复杂纹理区域并生成纹理感知图。(4)针对视频编码过程中的比特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感知的HEVC感兴趣区域编码方法。根据编码块的纹理复杂度,对感兴趣区域的量化参数进行不同程度下调,对非感兴趣区域在变换域采用频率系数压制的方法对高频系数进行压制,从而实现比特资源的合理分配。(5)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Jetson TX2的智能视频编码器。首先选择Jetson TX2作为硬件开发平台,设计智能视频编码器,主要包括视频采集、感兴趣区域提取、感兴趣区域编码和码流传输模块。最后通过测试分析,验证了智能视频编码器的编码效果,实现了感兴趣区域智能编码的功能,提升了感兴趣区域的图像质量。

张文杰[6](2019)在《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景视频,也称为360°视频,是视频中较为特殊且新颖的一种类型。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景视频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全景视频凭借沉浸式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一种焕然一新的体验,现已成为未来视频服务的新型载体。全景视频具有高分辨率、高码率的特性,这给全景视频的传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已经成为全景视频传输的一种主要趋势。它通过将全景视频划分为多个Tile,根据用户视域的变化每次仅传输视域内的Tile,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这种传输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带来一些实现上的困难,受硬件设备资源限制,客户端无法同时对多个Tile码流进行实时解码,这给全景视频的低时延传输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本文针对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码流融合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解决方案。为了降低系统对客户端的硬件要求,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系统,结合改进的H.265/HEVC运动约束分块集技术提出了码流融合方案。该方案通过修改码流的部分语法元素将视域内的多个Tile流融合为一个码流,以便使用单个解码器对多个Tile实时解码,使用户在不同的客户端和不同网络条件下都能获得良好的观看体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H.265/HEVC运动约束分块集技术对编码性能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同时码流融合技术消耗的时间也是可忽略的。整体上讲,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系统运用改进的H.265/HEVC运动约束分块集技术和码流融合技术解决了客户端硬件资源受限带来的解码问题。在用户ROI预测不准确的情况下,由于视频压缩码流受限的编码结构,用户进行视角切换时总是存在FOV区域高清Tile切换不及时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景视频传输系统的体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结合MPEG-DASH协议的特征针对不同场景分别提出了基于码流组合的快速视角切换方案和基于参考帧替换的快速视角切换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产生非常小的额外带宽消耗和可以忽略的质量下降的同时,两种快速视角切换方案都能够有效地缩短用户视角切换时延,实现即时视角切换,提高了用户体验。

刘恬[7](2019)在《基于FPGA的图像压缩存储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FPGA实现图像压缩存储系统能够满足星载系统小型化、低功耗、高速处理大量数据等要求,JPEG 2000压缩算法也以其压缩比特率极低、单比特流压缩质量出色、能够处理非常大的图像而无需平铺、高噪声信道传输纠错能力强等特点成为星载系统进行压缩的算法首选。本系统采用以FPGA为控制中心、ADV212为核心压缩器件、eMMC为主要存储器件的结构。本文根据课题功能要求设计了系统的完整方案,包括系统的模块划分方式及数据处理流程;在图像数据预处理中,为了规避邻近插值法阶梯现象严重的问题,对其参考像素的选取方法进行改进,使用MATLAB对多种算法进行仿真比较,验证了改进的邻近插值法具有良好的插值效果且适合硬件实现;在图像压缩中,为了完成静止图像的JPEG2000压缩,分析了ADV212芯片HIPI模式的基本配置及码流流向,详细说明了调试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在eMMC存储的FPGA实现中,针对eMMC时序不稳定导致提速困难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时序、精简配置流程的方法,使eMMC的传输速度达到了100MB/s的指标。最后在Vivado 2018.1平台完成系统搭建并进行硬件实现,给出了系统实物图、电路设计图、debug工具抓取的时序图及最终输出的相机拍摄的图像。结果验证了系统能够完成图像压缩存储的功能,且具有控制图像大小、控制传输数据量以控制图像清晰度的功能。

刘昆[8](2018)在《4G车载DVR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安防行业发展趋势下,设计一款在复杂环境下运行,满足实际需求的车载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数字视频录像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市场上DVR系统在架构层面普遍存在的高耦合性问题,不易于定制和扩展,无法适应智能化发展的要求;视频存储和管理中也存在的各种不兼容导致取证时录像提取视频困难的问题;还有就是无线视频流传输效果差的问题。这样导致该类产品必须在整体上面进行升级优化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先熟悉了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的相关技术特点,获取了PS(Packet Switch,分组交换)业务流程及相关性能数据。然后对H.264编码规范进行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技术要点。在充分地理解了前端硬件平台和系统软件的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对此展开了工作,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改进:1.重新划分了业务,对各模块进行扁平化设计,研究新型的DVR高效IPC(inter-Process Cou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组件。该组件具有开销小,传输高效的特点,同时具备远端进程访问能力。这样与传统DVR相比,系统在软件架构上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解耦了业务逻辑,使系统易于维护和扩展,尤其在复杂环境下能够确保各业务进程的独立稳定运行,提高运行时各进程的容错性。2.在理解HI3515平台的基础上对编解码库进行设计,研究易提取数据的录像系统。设计了一套新的可兼容windows PC端的录像管理系统,方便操作员在PC端进行相关数据操作。该录像系统与传统的DVR系统录像系统相比,兼容性更强,易于提取文件,且采取容器循环覆盖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文件碎片的产生,保持高效的读写性能。3.研究多路视频在复杂环境下实现无线稳定推流的方案。在无线视频推送方面,创新性的设计了一套稳定高效的低延时码流传输库。该码流传输库与传统的协议库相比能根据实际网络状态和传输效率,对视频相关编码参数进行动态调节,有效控制了网络拥塞情况,维持了低延时画面并尽可能地保证了画面流畅清晰度。以上研究结果在产品效果演示中基本符合设计期望值,且该产品已经在实际市场中运营,获的了良好的市场反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谢恩明[9](2014)在《基于协作中继技术的非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多媒体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何高效可靠的传递信息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高质量的视频图像传输对人们的挑战更加严峻。本文从两个方面对传输数据进行优化,首先采用更加优秀的视频压缩编码格式对信源进行编码,如H.264视频编码格式,与传统的视频压缩标准相比,H.264视频编码标准通过对编码算法的改进,有效提升了视频编码的性能,且在网络融合上有了显着的提高,可以适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场景。其次本文采用全速率全分集的无线传输系统对数据进行传输,该传输系统具有低检测复杂度、低误码率的优点,并结合不等差错保护的思想对高优先级的数据分配更多的资源。本文针对大数据量的视频传输问题,将H.264视频编码技术与无线协作通信系统相结合,通过研究视频编码码流分割方案和无线协作通信网络的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全速率无线协作中继技术的H.264传输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多媒体通信技术的质量。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H.264编码技术的优缺点,针对传统H.264无线传输系统的缺陷,结合不等差错保护的思想,根据优先级将H.264码流进行分割。(2)简单分析协作通信技术的相关知识以及系统模型,并针对几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一种全速率无线协作中继传输方案,并结合了线性复数预编码技术和循环延迟分集技术,通过计算得到最佳的功率分配,这样能够明显的降低系统的检测复杂度,提高系统的分集增益性能。(3)分析了H.264视频编码技术和无线协作中继技术的优点,将二者结合,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协作中继技术的H.264码流非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即分析H.264的码流结构,基于NAL单元的分割将H.264码流按照重要性的不等分成两个部分,在信道传输过程中对重要性高的数据分配多的中继数目进行传输,重要性低的数据分配少量的中继数目传输,这样可以在总功率恒定的情况下信号传输效率更高。仿真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案有效的降低了检测复杂度,使得图像的重构效果更好。

孙文珠[10](2013)在《多媒体信号可伸缩编码传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伸缩图像和视频编码通过一次编码,可以得到不同编码码率的码流,对不同信道带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并且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用户设备对显示质量、分辨率和帧率的不同需求,被认为是现代多媒体通信系统中非常具有应用前景的一项技术。但可伸缩码流对信道差错非常敏感,码流中部分数据错误或者丢失会严重影响后续码流的解码。因此,提高可伸缩码流对差错信道的鲁棒性逐渐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可伸缩码流在差错信道中的传输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三种联合信源信道编码(Joint Source and Channel Coding,JSCC)传输方案。本文主要创新工作如下:(1)针对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图像编码在丢包信道中的传输问题,提出一种信源编码容错技术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JSCC传输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层多描述编码将信源编码成多个独立可解码的可伸缩子码流以提高信源编码的容错性能,在子码流之间进行RS编码以进一步提高其抗丢包性能。通过设计排序方法对信源和信道编码符号进行重新排列,将每个子码流打包到单独的信道传输包中以保持其独立性,解码端采用相同的排序方法来恢复信源和信道编码符号的排列信息。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受子码流平衡性影响较小,提高了传输图像的质量,降低了额外传输开销。(2)针对丢包信道中基于喷泉码的可伸缩视频码流传输方法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规则变量节点度喷泉码的不等错保护JSCC传输方法。首次,设计了一种新的规则变量节点度喷泉码编码方法,降低了现有方案的编码复杂度;并通过对度分布的修正来改善解码瀑布区域,降低了成功解码所需的传输开销。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变量节点度喷泉码的不等错保护编码方法。最后,将提出的不等错保护方法应用在H.264/SVC可伸缩码流单播和广播传输中。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本文不等错保护方法提高了系统系能,同时降低了编码复杂度。(3)针对可伸缩视频编码在无线广播信道中的传输问题,提出一种跨层设计的JSCC多播传输方法。该方法将分层视频编码和自适应调制编码相结合,考虑了视频分层结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首先,在多播组内及组间进行最优资源分配来最大化系统总效用;然后,根据资源分配结果对视频编码分层结构进行调整,使得视频编码分层结构与用户信道条件、系统资源及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相匹配。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无线资源,提高了系统性能。

二、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码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码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FPGA的H.264码流实时传输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案设计
2 H.264码流源生成模块介绍
3 FPGA控制逻辑设计
    3.1 以太网接收控制逻辑
    3.2 DDR3控制逻辑
    3.3 USB2.0控制逻辑
4 系统功能测试
5 结束语

(2)D2D通信中视频多播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D2D通信
        2.1.1 D2D协作方式
        2.1.2 D2D协作共享
    2.2 可伸缩视频编码
        2.2.1 SVC编码结构
        2.2.2 SVC的可伸缩性
    2.3 视频流传输
        2.3.1 传统视频流传输方式
        2.3.2 自适应视频流传输
    2.4 MEC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VC编码的D2D协作视频多播传输方案
    3.1 概述
    3.2 系统模型
        3.2.1 信道丢失模型
        3.2.2 有效吞吐量
    3.3 问题描述
    3.4 解决方案
    3.5 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2D网络中基于MEC的实时视频传输方案
    4.1 概述
    4.2 MEGA系统模型
        4.2.1 信道模型
        4.2.2 SVC视频流传输
        4.2.3 QoE模型
    4.3 最优化有效吞吐量问题构建
    4.4 MEGA解决方案
        4.4.1 基于PathChirp流量调整的链路状态估计算法
        4.4.2 基于GraDescent的速率分配算法
    4.5 仿真结果
        4.5.1 仿真环境搭建
        4.5.2 仿真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1.2.2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现状
        1.2.3 视频解决方案发展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1.3.2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研究
        1.3.3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设计研究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2.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系统
    2.2 H.264 编码技术
        2.2.1 H.264 编码器原理
        2.2.2 H.264 解码器原理
    2.3 流媒体技术
        2.3.1 TCP/IP协议
        2.3.2 RTMP协议
    2.4 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
    2.5 Web服务器模型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
    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整体设计
    3.2 视频编码器处理芯片选择
    3.3 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3.4 视频编码器SD卡存储模块设计
    3.5 视频编码器以太网模块设计
    3.6 视频编码器电源模块设计
    3.7 视频编码器UART模块设计
    3.8 视频编码器NAND Flash模块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开发
    4.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4.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4.2.1 Linux虚拟系统搭建
        4.2.2 交叉编译工具安装
        4.2.3 海思SDK安装
    4.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U-boot移植
        4.3.1 U-boot编译
        4.3.2 U-boot烧录
    4.4 VideoLog视频编码器Linux内核移植
        4.4.1 Linux内核裁剪
        4.4.2 Linux内核编译
        4.4.3 Linux内核烧录
    4.5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根文件系统移植
        4.5.1 jffs2 根文件系统制作
        4.5.2 根文件系统烧录
    4.6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程序开发
    4.7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传输程序开发
        4.7.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移植
        4.7.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推流程序设计
    4.8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程序开发
        4.8.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Web服务器程序设计
        4.8.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4.8.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功能实现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5.2 系统功能性测试
        5.2.1 Linux系统加载性能测试
        5.2.2 视频采集传输性能测试
        5.2.3 双码流性能测试
        5.2.4 串口透传性能测试
        5.2.5 SD卡存储性能测试
        5.2.6 Web服务器视频参数配置性能测试
    5.3 系统应用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无线图传系统MIMO-OFDM调制器与Turbo译码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MIMO-OFDM技术研究现状
        1.2.2 Turbo译码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无线图传MIMO-OFDM调制与Turbo码理论基础
    2.1 TS码流传输帧结构
        2.1.1 TS码流传输格式
        2.1.2 节目特殊信息
        2.1.3 节目参考时钟PCR
    2.2 MIMO-OFDM系统理论基础
        2.2.1 OFDM基本原理
        2.2.2 MIMO基本原理
        2.2.3 无线图传MIMO-OFDM系统模型
    2.3 Turbo码理论基础
        2.3.1 Turbo码编码原理
        2.3.2 Turbo码译码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图传MIMO-OFDM系统调制方案
    3.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1.1 调制器总体框架
        3.1.2 系统参数及性能
    3.2 多路码流复用及码率适配模块
    3.3 信道FEC编码模块
    3.4 MIMO-OFDM系统组帧模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大容量Turbo码译码方案
    4.1 Turbo码译码算法研究
        4.1.1 Log-MAP算法
        4.1.2 Log-MAP delta算法
        4.1.3 Max-Log-MAP改进算法
    4.2 Turbo码高速译码技术
        4.2.1 基-8 MAP算法
        4.2.2 并行分块译码结构
        4.2.3 并行无冲突交织器
    4.3 本文提出的Turbo译码器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图传系统MIMO-OFDM调制与Turbo译码FPGA实现
    5.1 码率自适应模块FPGA实现
    5.2 MIMO-OFDM系统调制器关键模块FPGA实现
        5.2.1 Turbo编码器FPGA实现
        5.2.2 MIMO-OFDM系统组帧模块FPGA实现
    5.3 Turbo译码器FPGA实现
        5.3.1 译码软信息的位宽确定
        5.3.2 分量译码器的设计
        5.3.3 Turbo译码器的优化实现
    5.4 下载测试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感兴趣区域编码技术
        1.2.2 视觉感知特性
        1.2.3 目标检测技术
        1.2.4 HEVC视频编码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总体研究方案
    2.1 引言
    2.2 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总体研究方案
        2.2.1 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
        2.2.2 基于Jetson TX2 的智能视频编码器设计
        2.2.3 视频质量评价技术
    2.3 X265 编码器平台
    2.4 Jetson TX2 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觉感知图生成
    3.1 引言
    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
        3.2.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感兴趣目标检测方法
        3.2.2 感兴趣区域生成方法
    3.3 基于边缘检测的纹理感知图提取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及配置
        3.4.2 检测模型训练及结果
        3.4.3 检测模型训练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视觉感知的HEVC感兴趣区域编码方法
    4.1 引言
    4.2 HEVC码率控制技术
        4.2.1 目标比特分配方式
        4.2.2 量化参数确定及更新
    4.3 基于视觉感知的HEVC感兴趣区域编码
        4.3.1 频率系数压制矩阵
        4.3.2 基于感兴趣的编码策略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Jetson TX2 的智能视频编码器
    5.1 引言
    5.2 智能视频编码器总体设计方案
    5.3 智能视频编码器设计与实现
        5.3.1 开发环境搭建
        5.3.2 软件处理流程
        5.3.3 功能模块实现
        5.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工学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全景视频传输系统与传输技术
    2.1 引言
    2.2 虚拟现实与全景视频
        2.2.1 虚拟现实
        2.2.2 全景视频
    2.3 全景视频传输系统
        2.3.1 全景视频应用框架
        2.3.2 全景视频映射方式
    2.4 全景视频的动态自适应传输技术
        2.4.1 MPEG-DASH传输系统
        2.4.2 MPEG-DASH结构内容描述
        2.4.3 MPEG-DASH空间关系描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码流融合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系统
    3.3 改进的MCTS技术及其实现
        3.3.1 MCTS简介
        3.3.2 MCTS技术及实现
        3.3.3 性能测试及结果
    3.4 码流融合技术及其实现
        3.4.1 码流融合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3.4.2 码流融合技术
        3.4.3 性能测试及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快速视角切换方案
    4.1 引言
    4.2 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视角切换方案
    4.3 基于码流组合的快速视角切换方案
    4.4 基于参考帧替换的快速视角切换方案
        4.4.1 基于参考帧替换的快速视角切换方案
        4.4.2 基于小角度视角切换的加速方案
    4.5 性能测试及结果
        4.5.1 快速视角切换方案的编码性能测试
        4.5.2 快速视角切换方案的性能评估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FPGA的图像压缩存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2.1 图像压缩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
        1.2.2 数据存储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图像压缩存储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2.1 图像格式概述
        2.1.1 彩色模型及其原理
        2.1.2 图像格式原理及分类
    2.2 JPEG2000 图像压缩算法
        2.2.1 预处理
        2.2.2 核心处理
        2.2.3 比特流形成
    2.3 图像转换原理及算法
        2.3.1 RAW格式转RGB格式
        2.3.2 RGB格式转YCbCr4:2:2 格式
    2.4 数据存储原理
        2.4.1 DDR3 SDRAM存储原理
        2.4.2 eMMC存储原理
    2.5 系统整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图像数据预处理的FPGA实现
    3.1 相机图像采集
    3.2 图像转换算法的MATLAB仿真与分析
    3.3 图像转换算法的FPGA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图像压缩的FPGA实现
    4.1 ADV212 概述
    4.2 ADV212 配置
    4.3 ADV212 码流流向
    4.4 压缩模块的FPGA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图像存储的FPGA实现
    5.1 eMMC存储器的控制流程及读写方式
        5.1.1 eMMC初始化
        5.1.2 eMMC数据读写
    5.2 eMMC存储模块的FPGA实现
    5.3 DDR3 接口的FPGA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硬件验证及结果分析
    6.1 硬件介绍
    6.2 硬件验证结果
    6.3 本章小结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4G车载DVR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车载移动监控终端系统概述
    1.2 4G/北斗/WIFI车载监控系统
    1.3 本文主要解决问题及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原理分析
    2.1 引言
    2.2 北斗技术及定位原理
        2.2.1 北斗卫星系统简介
        2.2.2 定位原理
        2.2.3 常用的接收机输出数据格式
    2.3 LTE技术
        2.3.1 LTE背景介绍
        2.3.2 LTE的设计目标
        2.3.3 LTE网络架构
        2.3.4 LTE/EPC与2G/3G对比
        2.3.5 LTE核心技术
        2.3.6 AT指令与拨号上网
    2.4 H.264/AVC视频编码原理及主要技术
        2.4.1 H.264 背景介绍
        2.4.2 H.264 编解码
        2.4.3 H.264 码流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DVR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环境搭建
    3.1 引言
    3.2 硬件设计介绍
        3.2.1 电源设计
        3.2.2 系统
        3.2.3 扩展板
    3.3 软件系统设计
    3.4 Hi3515 linux开发环境搭建
        3.4.1 配置交叉编译环境
        3.4.2 烧写U-boot,kernel,文件系统
        3.4.3 地址空间划分和管理
    3.5 第三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DVR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4.2.1 基础组件
        4.2.2 系统业务模块结构
    4.3 TW2867 芯片驱动设计
        4.3.1 TW2867 特性介绍
        4.3.2 tw2867 芯片驱动原理
        4.3.3 tw2867 配置
    4.4 HI3515 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
        4.4.1 MPP系统控制
        4.4.2 VI设备的通道映射关系
        4.4.3 HI3515 核心库工作流程
    4.5 业务组件通信框架
        4.5.1 IPC机制简介
        4.5.2 IMC通信组件
    4.6 基于容器的录像系统
        4.6.1 录像管理
    4.7 码流Adapter传输模块
        4.7.1 双通道反馈传输机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DVR成品安装调试和结果
    5.1 引言
    5.2 产品外观和测试平台整体架构
    5.3 测试环境以及测试要求
        5.3.1 硬件安装
        5.3.2 测试要求
        5.3.3 测试结果
    5.4 效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技术展望
    6.1 总结
    6.2 4G车载DVR的前景与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基于协作中继技术的非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具体章节安排
第二章 H.264视频编码技术及码流分割方案
    2.1 H.264视频编码概述
        2.1.1 H.264视频编码的简介
        2.1.2 H.264视频编解码原理
        2.1.3 H.264的码流结构
    2.2 不等差错保护(UEP)的概述
    2.3 常见的几种H.264码流不等差错保护方案
        2.3.1 可伸缩编码(SVC)
        2.3.2 片区数据分割
        2.3.3 基于NALU的数据分割
    2.4 H.264码流传输的编解码器及重构质量的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协作通信理论及其相关模型
    3.1 协作通信原理
    3.2 协作通信传输的分集技术
        3.2.1 时间分集
        3.2.2 空间分集
        3.2.3 频率分集
    3.3 协作通信传输的协议
        3.3.1 放大转发方式
        3.3.2 译码转发方式
    3.4 协作通信模型介绍
    3.5 具有低检测复杂度的全速率无线协作中继传输方案
        3.5.1 系统传输模型
        3.5.2 系统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协作中继技术的非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
    4.1 基于协作中继技术的非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
        4.1.1 系统结构模型
        4.1.2 H.264码流传输的预处理
        4.1.3 无线协作通信传输方案的比较
        4.1.4 数据的接收与解码
    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多媒体信号可伸缩编码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可伸缩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简介
        1.2.1 压缩必要性
        1.2.2 可伸缩必要性
    1.3 可伸缩码流传输研究现状
        1.3.1 信源编码容错方法
        1.3.2 信道差错控制方法
        1.3.3 信源信道联合编码方法
        1.3.4 无线视频传输新技术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章节安排
2 丢包信道中可伸缩小波图像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信源编码容错性能改进
        2.2.1 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图像编码
        2.2.2 对R-SPIHT编码方法的改进
        2.2.3 仿真结果
    2.3 信源编码容错方法与信道编码相结合的小波图像编码传输新方案
        2.3.1 UEP与LMDC传输方案
        2.3.2 LMDC-EEP方案
        2.3.3 子码流的嵌入
        2.3.4 子码流的截断
        2.3.5 信源和信道编码符号的重新排列
        2.3.6 最优编码方案选择
        2.3.7 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丢包信道中基于喷泉码的可伸缩视频编码传输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LT Codes
        3.2.1 LT Codes编解码
        3.2.2 度分布
        3.2.3 编码符号节点度分布
        3.2.4 LT Codes性能评价
    3.3 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
        3.3.1 本文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编码方法
        3.3.2 度分布修正
        3.3.3 误符号率渐进分析
        3.3.4 差错平台分析
        3.3.5 度分布修正对解码瀑布区域的影响
        3.3.6 仿真结果
    3.4 基于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的不等错保护方法
        3.4.1 本文不等错保护方法
        3.4.2 不同重要等级信息符号误符号率渐进分析
        3.4.3 仿真结果
    3.5 不等错规则变量节点度LT Codes在H.264/SVC码流传输中的应用
        3.5.1 基于信息复制的喷泉码编码方法简介
        3.5.2 仿真条件
        3.5.3 性能比较
        3.5.4 编解码复杂度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无线网络中基于跨层设计的可伸缩视频编码多播传输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分层视频编码与自适应调制编码
    4.3 相关工作
    4.4 本文方法
    4.5 系统资源分配算法
        4.5.1 整数规划法
        4.5.2 贪婪搜索法
    4.6 仿真结果
        4.6.1 仿真条件
        4.6.2 系统性能比较
        4.6.3 复杂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创新点摘要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码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FPGA的H.264码流实时传输系统设计[J]. 马军,王红亮.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1(05)
  • [2]D2D通信中视频多播传输机制研究[D]. 林煌达.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D]. 李凯.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4]无线图传系统MIMO-OFDM调制器与Turbo译码FPGA实现[D]. 石晓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基于目标检测的智能视频编码方法研究[D]. 王东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6]基于Tile的全景视频自适应传输技术研究[D]. 张文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基于FPGA的图像压缩存储设计与实现[D]. 刘恬.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4G车载DVR系统设计[D]. 刘昆.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基于协作中继技术的非等差错保护传输方案[D]. 谢恩明. 安徽大学, 2014(08)
  • [10]多媒体信号可伸缩编码传输方法研究[D]. 孙文珠.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一种基于M-JPEG的视频流传输方案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