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承福[1](2021)在《亚麻籽油对瘤胃发酵、生物氢化及甲烷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亚麻籽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将其饲喂给奶牛可能会提高乳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其研究结论不一,仍需进一步探索。本试验通过体内和体外试验探究亚麻籽油对瘤胃发酵、生物氢化和甲烷排放的影响。体外试验选择3只健康、体重相近(25.0±2.0 kg)且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以体内试验的全混合日粮作为发酵底物,添加不同水平的亚麻籽油,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系统发酵,评估亚麻籽油对发酵底物化学成分、降解特性、发酵参数、脂肪酸组成及产气参数的影响。亚麻籽油添加水平分别为0%、1%、2%、3%、4%、5%,发酵时间为48 h,测定总气体产量、甲烷及氢气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亚麻籽油可显着(P<0.01)降低干物质消失率、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总产气量、甲烷产量、氢气产量、氨态氮浓度、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的比例,并随着亚麻籽油水平的增加呈现线性降低的变化趋势(P<0.01)。1%的亚麻籽油能显着(P<0.01)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浓度,并随着亚麻籽油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变化趋势(P<0.01)。亚麻籽油能显着(P<0.01)增加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并随着亚麻籽油浓度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的变化趋势(P<0.01)。这些结果表明,富含十八碳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可以抑制底物降解和甲烷生成,增加瘤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且存在着剂量效应。体内试验选择8头泌乳期、胎次及产奶量相近且健康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亚麻籽油组。对照组饲喂精粗比为5:5的全混合基础日粮,亚麻籽油组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了1%亚麻籽油的试验日粮。试验共计60天,分为2期,每期30天,前14天为预饲期,后16天为正饲期,第2期将对照组的基础日粮和试验组的试验日粮互换饲喂。正饲期将奶牛放入呼吸仓,测定单位采食量的甲烷排放和产奶量,采集奶样测定奶常规和乳中长链脂肪酸的组成,并进行为期5天的全收粪,测定各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在正饲期最后2天分别采集采食前0 h、采食后2.5 h和采食后6 h的瘤胃液,测定瘤胃液p H、溶解气体,计算溶解甲烷和溶解氢的产量,并采集样品测定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含量、挥发性脂肪酸及长链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表明:1%的亚麻籽油可显着(P<0.01)增加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并降低奶中乳糖含量。1%的亚麻籽油能显着(P<0.01)增加奶牛瘤胃中硬脂酸、反式油酸和总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并显着(P<0.01)降低十五烷酸、棕榈酸、棕榈油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且有降低油酸的趋势(0.05<P≤0.10)。1%的亚麻籽油可显着(P<0.01)提高奶中硬脂酸和α-亚油酸的比例,并有提高奶中反式油酸比例的趋势(0.05<P<0.1)。此外,1%的亚麻籽油能显着降(P<0.01)低瘤胃中丁酸比例和溶解甲烷产量,并显着(P<0.01)增加瘤胃中丙酸的比例。试验结论:1%的亚麻籽油对奶牛采食量和营养物质消化率没有影响,可显着提高奶产量,增加奶中硬脂酸和α-亚麻酸的比例,并有提高奶中反式油酸比例的趋势,能有效降低瘤胃中溶解甲烷的浓度,而对甲烷排放没有影响。

刘祥圣[2](2021)在《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旨在研究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5和7.0mg/kg的无机铜(硫酸铜)和有机铜(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2种铜源共用0 mg/kg添加组为对照组,添加量均以铜元素计。选择80头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头,预试期2周,正试期12周。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研究了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和铜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产奶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种铜源间DMI和产奶量无显着差异(P>0.05)。(2)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乳脂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乳铜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对乳蛋白率、乳糖率和总固形物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总固形物和乳铜无显着影响(P>0.05)。(3)铜水平为3.5和7.0mg/kg组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消化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对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DM、CP、NDF和ADF消化率无显着影响(P>0.05)。(4)铜水平为3.5 mg/kg组铜采食量、粪铜、铜沉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为7.0 mg/kg组铜采食量、粪铜和铜沉积率显着高于3.5mg/kg组(P<0.05),铜水平对尿铜无显着影响(P>0.05);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组铜沉积率显着高于硫酸铜组(P<0.05)。试验二研究了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瘤胃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1)铜水平对瘤胃液PH无显着影响(P>0.05),随着铜水平的提高,氨态氮(NH3-N)有降低趋势(0.05<P<0.10),对照组微生物蛋白(MCP)显着低于3.5和7.0 mg/kg铜水平组(P<0.05);铜源对瘤胃液PH、NH3-N和MCP无显着影响(P>0.05)。(2)铜水平为3.5和7.0 mg/kg组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源对乙酸、丙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无显着影响(P>0.05)。(3)铜水平对 Chao1、ACE、Shannon 和 Simpson 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 Chao1、AC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显着影响(P>0.05),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组Chao1有低于硫酸铜组的趋势。(4)在属水平上,对照组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最高,为2.55%,3.5和7.0mg/kg铜水平组分别为1.60%和1.64%,随着铜水平的提高,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从小到大依次为48.63%、52.85%和53.44%,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从小到大依次为4.95%、5.71%和6.06%;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组解琥珀酸菌属和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均高于硫酸铜组,解琥珀酸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4.89%和6.36%,纤维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为0.70%和0.84%。试验三研究了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铜源对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计数(PLT)无显着影响(P>0.05)。(2)铜水平对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无显着影响(P>0.05),有提高谷氨酰转移酶(GGT)的趋势(0.05<P<0.10);铜源对ALT、AST、ALP、GGT和LDH无显着影响(P>0.05)。(3)铜水平对总蛋白(TP)、白蛋白(ALB)、肌酐(CRE)和血尿素氮(BUN)无显着影响(P>0.05),有提高尿酸(UA)的趋势(0.05<P<0.10);铜源对 TP、ALB、CRE、BUN 和 UA 无显着影响(P>0.05)。(4)3.5和7.0 mg/kg铜水平组总胆红素(TBI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水平对葡萄糖(GLU)、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无显着影响(P>0.05);铜源对TBIL、GLU、CHO和TG无显着影响(P>0.05)。(5)3.5 mg/kg铜水平组铜蓝蛋白(CER)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0mg/kg铜水平组CE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CuZn-SOD活性显着高于3.5 mg/kg铜水平组(P<0.05),7.0mg/kg铜水平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铜源对 CER、SOD、CuZn-SOD 和 GSH-PX 活性无显着影响(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铜有利于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抗氧化能力,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相较于硫酸铜具有更高的铜沉积率,并对改善瘤胃发酵能力和瘤胃菌群结构效果更好,从生产性能和环境保护角度看,在基础铜含量为15.06 mg/kg的饲粮中添加3.5 mg/kg的赖氨酸铜和谷氨酸铜的1:1络合物效果最好。

王翌翀[3](2021)在《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旨在利用奶牛养殖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对奶牛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进行分析。按照国际标准收集北京地区5个牧场2019年1月-2020年12月牛只个体信息、DHI测定记录和繁殖记录,利用SPSS25.0单因素方差Duncan模型及T检验进行显着性分析,对奶牛生产性能进行计算(平均值±标准差);使用一般线性多变量模型对代表性牧场2号牧场和4号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输精次数进行研究;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奶牛场智能管理系统》对DHI数据、繁殖记录进行整理;使用Excel 2016绘制折线图和柱状图。经研究获得如下结果:2020年,5个牧场年均产奶量较2019年均有所增加。2020年,1、3、5号牧场产奶量显着高于2号和4号牧场(P<0.05)。5个牧场乳蛋白水平均处于3.21-3.58%,2号牧场乳脂率显着(P<0.05)低于其他牧场,3号和5号牧场乳脂率>4.8%牛只比例较大,4号牧场乳脂率<2.5%比例较大。1、2、4、5号牧场脂蛋比<1.10比例较高,存在酸中毒风险,3号牧场脂蛋比>1.40比例较高,存在酮病风险。5个牧场各季节MUN均在10-18mg/dL之间,其中1号和2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8mg/dL比例较高,3号和4号牧场个别月份MUN<10mg/dL比例较高。2020年3号牧场SCC显着低于其他牧场(P<0.05),1、2、5号牧场SCC显着(P<0.05)增加。2号牧场产犊间隔超过理想值。5个牧场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均超过理想水平。5号牧场始配天数最合理,3号牧场泌乳150d配准率最高,5号牧场首配妊娠率最佳。综上所述,5个牧场两年校正奶量综合排名:3号>5号>1号>2号>4号。1号牧场应加强泌乳后期管理,关注奶牛瘤胃健康,及时调整奶牛精粗饲料比、蛋白组成。2号牧场关注热应激对牛只产奶量的影响,头胎牛的瘤胃健康,经产牛酮病及能量负平衡发生,加强同期发情操作及奶牛发情鉴定工作。3号牧场应注意头胎牛冷应激,应加强营养调控,提高首配妊娠率较低,注意饲料能氮比,规避牛只能量负平衡问题。4号牧场关注温度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关注奶牛乳房健康,谨防瘤胃酸中毒现象发生。5号牧场应适当补充蛋白质,并预防酮病、能量负平衡的发生,关注奶牛乳房健康。

梁树林[4](2021)在《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文中指出精准营养的目标是实现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改善动物的生产效率和福利,而了解个体间的营养代谢异质性及其机制是实现精准营养的前提。蛋氨酸是泌乳奶牛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补充过瘤胃蛋氨酸(RPM)可改善奶牛生产性能,但其效果差异较大。造成效果差异的原因,大多研究在群体层面上进行简单分析,而未见从个体层面去关注这种差异并进行成因探究。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剂量效应试验探究RPM对奶牛生产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确定最佳剂量(Part 1);进而对泌乳奶牛补充最佳剂量RPM,观察其泌乳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Part 2),然后筛选出响应差异较大的两组牛,分别比较其补充RPM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差异(Part 3)和乳腺代谢(Part 4)差异,系统探究响应个体差异的成因。1.补充RPM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代谢的影响(Part 1)选取60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34.0±5.77 kg/d,泌乳天数=168±12.7 d,胎次=2.87±0.96),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奶牛随机分成4组,每组15头,在基础日粮上分别补充0(对照组)、15、30、60 g/d的RPM(Met有效含量77.6%)。正试期12周,每周连续两天记录奶产量、采集奶样,每两周连续两天测定采食量,第6和第12周采集血液和瘤胃液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补充RPM各组奶牛的奶产量、乳成分和采食量均无显着差异(P>0.10),但从数值上看,补充30 g/d组奶牛的能量矫正乳(ECM)产量最高,且显着高于60 g/d组(P<0.05)。个体层面分析发现,与对照牛相比,有19头奶牛的奶产量提高,而26头奶牛的奶产量降低。没有发现补充RPM对瘤胃发酵参数的显着影响(P>0.10)。血液参数上,发现补充30 g/d RPM显着提高血浆Met、脯氨酸、总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的浓度(P<0.05),显着降低血尿氮浓度(P<0.05);补充60 g/d RPM显着降低了血浆丙二醛浓度(P<0.05)。以上结果表明,补充不同剂量RPM对奶牛生产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各组内个体差异较大;补充30 g/d RPM可改善奶牛氨基酸代谢,补充60 g/d可降低奶牛氧化应激;根据奶产量与RPM补充剂量建立回归方程,得出最佳补充量约为22.7 g/d。2.泌乳奶牛对RPM响应个体差异的研究(Part 2)选取120头健康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奶产量=33.6±6.50 kg/d,泌乳天数=111±11.9 d,胎次=1.6±0.70),采用自身对照试验设计,试验共持续13周,前5周为适应期,后8周为正试期。正试期每头奶牛补充最佳剂量的RPM(20g/d,Met有效含量80%),每天记录奶产量,每周采集奶样,每两周连续两天测定采食量,在第0、8周采集血液、粪便和尿液样品进行后续分析。结果发现,补充RPM后奶牛泌乳性能响应个体差异较大,其ECM、乳蛋白率、乳脂率和乳糖率的变化范围(变异系数)分别为-6.08~9.08 kg/d(231%)、-0.46~0.62%(3343%)、-1.06~1.45%(218%)和-0.34~0.49%(1036%)。根据统计功效分析,选择积极响应(Positive response,PR)与有限响应奶牛(Limited response,LR)各10头,进行后续分析。PR奶牛泌乳性能显着提高(P<0.05),而LR奶牛保持下降(P<0.05);PR奶牛干物质(P=0.10)和粗蛋白(P<0.01)的消化率有增加的趋势或显着增加,而LR奶牛养分消化率无明显变化(P>0.10)。氮代谢上,PR奶牛的牛奶氮产量显着提高(P<0.01);LR奶牛的尿氮浓度(P=0.02)和尿氮产量(P=0.03)显着提高,而牛奶氮产量显着降低(P=0.01)。PR奶牛的血浆葡萄糖(P<0.01)、血尿氮浓度(P=0.02)显着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P=0.05)显着提高;LR奶牛的血浆球蛋白(P=0.05)、肌酐(P<0.01)显着提高,总抗氧化状态显着降低(P<0.01)。以上结果表明,补充RPM后奶牛泌乳性能的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不同响应奶牛的表观消化率、氮代谢和血浆参数变化不尽一致,这可能是生产性能响应差异的原因,其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3.不同响应奶牛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差异的研究(Part 3)利用Part 2中选出的20头奶牛,在第0、8周采集其瘤胃液,分析瘤胃发酵参数,估算微生物蛋白产量,并利用16S r RNA测序分析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和组成。结果发现,PR奶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P=0.03)、乙酸(P<0.01)、丙酸(P=0.05)的浓度和微生物蛋白产量(P=0.01)均显着提高,异丁酸(P=0.10)、戊酸(P<0.01)、异戊酸(P=0.06)占总酸的比例显着降低或有降低趋势;而LR奶牛瘤胃戊酸浓度(P=0.03)显着降低,丁酸(P=0.04)、戊酸(P<0.01)和异戊酸(P=0.01)占总酸的比例均显着降低。微生物测序结果显示,PR奶牛从门水平到属水平共有40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着提高(LDA>2),有27个细菌类群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DA>2),属水平上发现几种产乙、丙酸的微生物如Lachnospiraceae NK3A20 group(P=0.01)、Acetitomaculum(P=0.05)、Ruminococcus gauvreauii group(P=0.01)、unclassified(f)Lachnospiraceae(P=0.01)的相对丰度显着增加;而LR奶牛从门水平到属水平共有34个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LDA>2),有24个细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显着升高(LDA>2),属水平上发现几种产乙、丙酸的微生物如Prevotellaceae UCG-003(P=0.03)、unclassified(f)Prevotellaceae(P=0.02)、Lachnospiraceae XPB1014 group(P=0.01)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响应奶牛的瘤胃发酵状态变化不一致,可能是由几种产乙、丙酸微生物的丰度变化差异所致,这可能也是生产性能响应差异的原因之一。4.不同响应奶牛乳腺代谢差异的研究(Part 4)本部分聚焦PR奶牛和LR奶牛补充RPM前后乳腺代谢的差异,在第0周、8周采集其牛奶、尾动脉和乳静脉血液,分析三者的氨基酸(AA)指标以反映乳腺对AA的摄取利用,分析牛奶代谢组反映乳腺的整体代谢情况。结果发现,PR奶牛乳腺血流量显着提高(P=0.05),大部分AA的动脉供给量、乳腺摄取量、清除率、乳腺摄取量与牛奶排出量之比显着增加或有增加趋势(P<0.10),说明其乳腺AA利用得到显着改善;LR奶牛乳腺血流量变化不显着(P=0.38),大部分AA的动脉供给量、乳腺摄取量、清除率、乳腺摄取量与牛奶排出量之比的变化无显着差异(P>0.10),其中半胱氨酸的这些指标显着降低或有降低趋势(P<0.10),说明Met可能参与到乳腺半胱氨酸的合成代谢中。牛奶代谢组结果显示,PR奶牛中第8周生物素相对浓度显着升高(VIP>1,FC>2),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与乳腺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嘌呤和嘧啶代谢通路,说明乳腺AA利用的改善可能与乳腺细胞的增殖有关;而LR奶牛中第8周L-Met相对浓度显着降低(VIP>1,FC<0.5),差异代谢物富集到癌症中心碳代谢和赖氨酸降解等代谢通路,说明Met可能更多被非泌乳相关的代谢利用导致其存量减少,因而泌乳性能响应低。以上结果表明不同响应奶牛的乳腺Met代谢和利用途径有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乳腺AA摄取利用差异并影响泌乳性能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奶牛泌乳性能对RPM的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并主要从瘤胃发酵和乳腺代谢等角度探究了响应差异的成因。发现不同响应奶牛之间其瘤胃内几种产乙、丙酸微生物丰度变化存在显着差异,导致瘤胃发酵参数也出现差异;同时发现不同响应奶牛乳腺在AA摄取利用、Met代谢利用上存在差异。结果提示,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乳腺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奶牛泌乳性能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些结果可为深入了解Met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未来实现精准饲养提供重要知识。

谢云怡[5](2021)在《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奶牛饲养业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比例最大。随着玉米和豆粕等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饲料成本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也导致规模化牧场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改善奶牛的饲料效率不仅可以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宏观上还可以缓解饲料用粮的供需矛盾,因此,提升奶牛饲料利用效率对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围绕奶牛饲料效率已有众多研究,主要是通过日粮配方、使用添加剂等营养调控途径改善奶牛饲料效率,但对影响饲料效率的奶牛内在因素仍不甚明了。本研究首先分析奶牛饲料效率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高效奶牛与低效奶牛,从瘤胃发酵层面并结合宏基因组学技术探究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并从乳腺氨基酸代谢角度并结合代谢组学技术揭示奶牛乳腺氨基酸代谢的差异,从而解析影响奶牛饲料效率的瘤胃微生物学与乳腺代谢机制。1.奶牛饲料效率与泌乳性能的个体差异(Part 1)选取53头泌乳性能一致并具有较高乳蛋白产量的经产荷斯坦奶牛(泌乳天数=153±20.3 d,奶产量=37.5±5.26 kg/d,乳蛋白率=3.28±0.17%,体重=634±85.8 kg)进行饲养试验,预饲期7 d,正试期50 d。试验期间每天记录干物质采食量(DMI)和产奶量,在第24 d及第49 d采集尾静脉血液用于血液生化参数测定,采集粪样用于测定表观消化率,粪样和尿样用于分析能量代谢和氮代谢。根据回归模型估测预期采食量,用实测采食量减去预期采食量得到剩余采食量(Residual feed intake,RFI);当实测采食量低于预期采食量即RFI为负值时,表明饲料效率较高,反之亦然。在统计功效99.9%下,选择RFI最低与最高的奶牛各13头,作为高效组和低效组,开展后续分析。结果发现,奶牛群体存在明显的饲料效率个体差异。高效组与低效组奶牛奶产量(P=0.66)无显着差异,但高效组奶牛DMI显着低于低效组(24.4 vs.27.1kg/d,P<0.01),高效组与低效组奶牛的牛奶饲料比分别为1.42 kg/d与1.25 kg/d(P<0.01),RFI分别为-1.37 kg/d与1.37 kg/d(P<0.01)。高效组奶牛血液尿素氮有低于低效组牛的趋势(P=0.10);与低效组奶牛相比,高效组牛干物质消化率(P<0.01)、粗蛋白消化率(P=0.03)、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P=0.02)及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P=0.03)较高。高效组奶牛消化能(P<0.01)、代谢能(P=0.01)、泌乳净能占总能比率(P<0.01)均极显着高于低效组牛;高效组奶牛的氮(N)摄入量有低于低效组奶牛的趋势(P=0.08),粪N排放量(P=0.02)以及粪N占总摄入N的比例(P=0.03)较低,牛奶N占总摄入N比例极显着高于低效牛(P=0.02)。可见,高效组奶牛倾向于将较多的能量、氮用于泌乳,而低效牛则有较多的能量与氮从粪中和尿中排放。以上结果提示,奶牛饲料效率的差异与消化率和能量代谢、氮代谢变化有关,因此后续着重围绕与消化代谢相关的重要器官,即瘤胃和乳腺开展深入研究。2.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蛋白前体物与瘤胃微生物差异分析(Part 2)利用Part 1中的高效奶牛与低效奶牛,试验期第49天采集瘤胃液分析发酵参数,结合尿样估测瘤胃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同时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分析瘤胃微生物组成与功能。结果发现,高效牛瘤胃乙酸(P=0.10)、丁酸(P=0.10)和戊酸浓度(P=0.08)有较低的趋势,但是异戊酸浓度(P=0.09)、丙酸摩尔浓度比(P=0.09)有较高趋势,异丁酸(P=0.05)、异戊酸摩尔浓度比(P<0.01)高于低效组,提示较高的产能潜力,而且异戊酸和异丁酸可为合成支链氨基酸提供前体物;MCP生成量和代谢蛋白(MP)产量无显着的组间差异(P>0.10),但高效奶牛有较高的乳蛋白与MP之比(45.4%vs.40.4%,P=0.02),表明高效组奶牛可代谢氨基酸合成牛乳氨基酸能力较强。基于宏基因组学,通过瘤胃微生物功能分析以及物种与功能的关联分析,发现与高效牛相比,低效牛瘤胃微生物降解碳水化合物的功能较强,可能产生较多的丙酮酸等中间代谢产物,并且低效组奶牛有较高的产丁酸微生物物种丰度和较高的丁酸代谢丰度,但与此同时该组奶牛产甲烷菌种和甲烷代谢的丰度也较高,表明丙酮酸可能倾向于生成丁酸和甲烷。与低效组奶牛相比,高效组奶牛瘤胃中与丙酸生成相关的编码酶基因丰度较高,以及在该组中较高的丙酸摩尔比例,提示高效奶牛倾向于将丙酮酸生成丙酸,从而提高产能的高效性。此外,几种Lachnospiraceae科物种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群体感应通路显着相关,这些物种可能是影响饲料效率差异的关键微生物。3.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代谢差异分析(Part 3)利用Part 1中的高效奶牛与低效奶牛,采集试验期第49-50 d的牛奶、尾动脉及腹腔乳静脉血样测定氨基酸含量,并利用乳腺动静脉血和牛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与低效组奶牛相比,高效组奶牛动脉中必需氨基酸(EAA,P=0.06)、支链氨基酸(BCAA,P=0.10)和总氨基酸(P=0.07)浓度有较低的趋势。流经乳腺的血流量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10)。高效组奶牛EAA(P=0.07)、BCAA(P=0.10)和总氨基酸(P=0.08)的动静脉差有低于低效组奶牛的趋势,乳腺摄取EAA(P=0.09)、BCAA(P=0.09)和总氨基酸(P=0.10)量也有较低的趋势。但乳腺摄取与牛奶产出之比(U:O比)高效组奶牛的EAA(P=0.08)、BCAA(P=0.07)以及总氨基酸(P=0.09)都有低于低效组趋势,表明高效组奶牛将更多氨基酸用于合成乳蛋白。代谢组学分析结果发现,在动脉血清中共鉴定出14种差异代谢物,其中有4种物质的相对浓度在高效奶牛中较高;乳静脉血清共鉴定出19个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其中13个差异代谢物的相对浓度在高效奶牛中显着较高;牛奶中共鉴定出16种差异代谢物质,其中2种物质的相对浓度在高效奶牛中较高。通路分析发现,奶牛可通过尿素循环、三羧酸循环相关通路及其物质影响乳腺的能氮代谢,进而引起饲料效率的差异;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主要的差异代谢通路为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低效组奶牛的动静脉中氨基酸类代谢物浓度较高,且牛奶中尿素含量较高,提示低效牛乳腺氨基酸利用效率较低。综上所述,奶牛群体在饲料效率上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高效组奶牛倾向于将分配较多的能量与氮用于泌乳,而低效牛倾向于排放较多的能量与氮与粪尿中。高效奶牛消化率较高,瘤胃微生物倾向于生成较高比例的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而低效牛瘤胃微生物降解碳水化合物功能较强,中间代谢产物多用于产生丁酸和甲烷。在代谢层面,高效组奶牛转化代谢蛋白为乳蛋白的效率较高,其乳腺氨基酸摄取量与牛奶产出量之比较低,说明其乳腺合成蛋白质效率较高。不同饲料效率水平的奶牛可能通过尿素循环、三羧酸循环相关通路及其物质影响乳腺代谢,进而导致饲料效率的差异。本研究从奶牛瘤胃微生物、乳腺代谢角度揭示了影响奶牛饲料效率的相关机制,为提升奶牛饲料效率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李鹏飞,余烨,鲁琼芬,陶杨,付斌龙,杨仁辉,冷静[6](2021)在《奶牛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对乳脂率的影响》文中认为乳脂肪对于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乳脂率的高低决定牛乳的品质、风味和营养价值,所以乳脂率对牛乳品质十分关键。奶牛乳脂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提高奶牛乳脂率一直是行业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与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对奶牛乳脂率的高低具有重要调控作用。文章就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如何影响奶牛乳脂率的研究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索乳脂合成机制,进而改善奶牛乳脂率提供新的思路。

常兴发[7](2021)在《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集约化生产下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奶牛产奶量和健康水平。脂肪粉是一种常用的高能量反刍动物饲料原料,所含净能值较高,并且具有过瘤胃特性,可避免脂肪对瘤胃微生物活性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表明,脂肪对提高奶牛生产性能、保证奶牛健康以及增加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以期为脂肪粉在奶牛生产应用提供依据。选择泌乳时间(30~50 d左右)、产奶量和胎次(2~4胎)基本一致的健康荷斯坦奶牛160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0头。对照组饲喂TMR基础日粮,试验1、2和3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每头奶牛按100 g/d分别添加A、B、C三类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A类:79%棕榈酸、8%硬脂酸、10%油酸和3%亚麻油酸;B类:44%棕榈酸、5%硬脂酸、40%油酸和9.5%亚麻油酸,包被处理;C类:棕榈酸含量98%,其余为硬脂酸、油酸和亚麻油酸)。预试期7 d,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可有效提高奶牛的平均产奶量。整个试验期(0~30 d)试验1、2、3组平均产奶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 10.57%(P<0.05)、6.00%(P>0.05)、3.80%(P>0.05)。(2)添加A类脂肪粉可以有效提高奶牛乳蛋白率,降低乳糖率(P<0.05)。(3)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粉均显着升高乳脂中C14:0、C16:0、C18:1和C18:2含量(P<0.05)。添加A类脂肪粉可以提高奶牛乳脂中饱和脂肪酸C14:0和C16:0的含量,试验2组和3组C18:1与C18:2含量较对照组有提高趋势。(4)添加脂肪粉可以提高奶牛对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消化率。(5)不同脂肪酸组成的脂肪粉对肝功能代谢有一定影响。试验中后期(20~30 d),添加脂肪粉效果明显,试验1组和2组血清碱性磷酸酶(P<0.05)、总蛋白(P>0.05)和白蛋白(P>0.05)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较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6)添加脂肪粉可以有效降低奶牛血清中非酯化脂肪酸含量(P<0.05)。其中试验1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血清β-羟丁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7)添加脂肪粉对奶牛血清尿素氮、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在试验第10 d无显着影响(P>0.05);试验第20天时,各试验组血清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降低(P>0.05);试验末期(30 d),试验2组和3组奶牛血清尿素氮和胆固醇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综上所述:奶牛日粮中添加脂肪粉可以提高泌乳前期奶牛产奶量,改善乳品质,缓解奶牛能量负平衡,且以试验1组(A类脂肪粉)效果最好。

舒馨[8](2020)在《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高浓度NEFA对乳蛋白与乳脂合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酮病是围产期奶牛泌乳初期常见的糖脂代谢障碍性疾病。患临床酮病的奶牛血浆非酯化脂肪酸(NEFA)与酮体浓度显着升高,并表现出乳蛋白率降低、乳脂率升高等特征。血液中高浓度的NEFA能够被奶牛乳腺组织吸收,并用于合成乳脂。乳蛋白与乳脂的合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JAK2/STAT5与mTOR信号通路是调节乳蛋白合成的核心途径;诱导细胞凋亡的DFF45样因子A(CIDEA)是脂滴相关蛋白,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已有研究表明,在小鼠乳腺组织中,CIDEA参与乳脂的合成与分泌,并直接影响新生小鼠存活率,且在泌乳奶牛乳腺组织中高表达。但临床酮病奶牛高NEFA是否参与以及如何调控乳腺组织乳蛋白和乳脂的合成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通过采集健康与临床酮病奶牛乳腺组织,体外分离培养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并添加不同浓度NEFA,研究高浓度NEFA对乳蛋白和乳脂合成与分泌的影响及机制。采集健康奶牛与临床酮病奶牛的血液和乳汁样本,检测血清代谢指标并进行乳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临床酮病奶牛血液中NEFA、乳中乳脂率显着高于健康奶牛,乳蛋白率显着低于健康奶牛。为进一步研究高浓度NEFA分别对乳蛋白与乳脂合成的影响,采集健康与临床酮病奶牛的乳腺组织;体外培养BMEC,并分为3个处理组:添加0、0.3、0.6、1.2 mM NEFA组,0.6 mM蛋氨酸(Met)与1.2 mM NEFA共培养组,催乳素(PRL)与1.2 mM NEFA共培养组。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在临床酮病奶牛乳腺组织中,JAK2/STAT5与mTOR信号通路均受到抑制,β-酪蛋白(β-casein)表达水平降低。体外实验表明,高浓度NEFA降低了BMEC中β-casein表达水平。与此同时,JAK2、STAT5、mTOR、S6K1磷酸化水平及STAT5、S6K1、4EBP1的mRNA转录水平随NEF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添加Met/PRL后,可显着缓解高浓度NEFA对β-casein表达水平、JAK2/STAT5和mTOR信号通路激活的抑制作用。结果说明,高浓度NEFA通过抑制JAK2/STAT5与mTOR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抑制BMEC中乳蛋白的合成。采集临床酮病与健康奶牛乳腺组织,分离培养的BMEC,分为3个处理组:转染过表达CIDEA腺病毒组,添加0、0.3、0.6、1.2 mM NEFA组,添加1.2 mM NEFA并转染沉默CIDEA腺病毒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临床酮病奶牛乳腺组织中CIDEA、脂肪酸从头合成基因(FASN和ACACA)和乳脂分泌基因(BTN1A1和XDH)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奶牛。体外实验发现,添加高浓度NEFA与过表达CIDEA均显着增加了BMEC中FASN、ACACA、BTN1A1、XDH的表达水平与甘油三酯(TAG)的含量。而沉默CIDEA则逆转了NEFA对FASN、ACACA、BTN1A1、XDH表达水平与TAG含量升高的作用。高浓度NEFA通过CIDEA介导BMEC乳脂合成与分泌的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临床酮病奶牛低乳蛋白率、高乳脂率与血液中高浓度NEFA相关。提示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高浓度NEFA是导致奶牛低乳蛋白率、高乳脂率的重要起始因子,其对乳蛋白或乳脂率的影响分别由JAK2/STAT5和mTOR信号通路或CIDEA介导。

吴建民[9](2020)在《调控奶牛乳脂率的瘤胃微生物和代谢表征物的筛选鉴定》文中研究指明乳脂肪含量是评价奶牛泌乳性能的重要指标,其合成过程涉及到日粮营养物质通过奶牛机体转化为乳营养成分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受日粮配方、遗传背景、生理状态、瘤胃微生物等多方面的影响。瘤胃微生物可以通过自身合成的酶类降解日粮营养物质产生小分子成分,为乳脂肪前体物生成提供底物。瘤胃内脂质合成代谢是影响乳脂肪前体物生成的重要因素。奶牛机体对脂质代谢物的转运和代谢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乳脂肪的合成过程及最终产量。在瘤胃微生物对日粮营养物质的降解功能,及瘤胃内脂质合成代谢生理调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前体物是乳脂肪合成的必要物质基础,乳脂肪前体物合成不足可以引起牛乳中乳脂肪含量下降。但关于瘤胃微生物组、瘤胃脂质代谢物,以及奶牛机体脂质合成代谢功能与乳脂肪合成之间调控网络的报道相对较少。因此,本试验通过瘤胃宏基因组、瘤胃脂质组全定量和血浆脂质组全定量检测分析,探讨奶牛瘤胃微生态系统及体内脂质合成代谢与乳脂肪合成过程存在的潜在调节关系,同时通过对低乳脂含量奶牛进行瘤胃内容物移植试验,验证瘤胃微生物组与脂质代谢物协同作用对乳脂率产生的表观影响。为明确瘤胃微生态系统与乳脂肪合成之间调节机制提供试验依据。经过对牧场内全部奶牛为期12个月的DHI数据定向追踪,筛选出乳脂肪含量长期偏高(4.1%<乳脂肪含量)的奶牛5头为HighMF组、乳脂肪含量长期偏低(3.2%<乳脂肪含量<3.7%)的奶牛5头为LowMF组后进行后续试验。试验采用脂质组学全定量技术检测HighMF组和LowMF组奶牛瘤胃内容物、血浆中脂质代谢物的差异。对检测结果分析后,确定HighMF组奶牛瘤胃内容物中显着升高(P<0.05)的脂质代谢物包括14种三脂酰甘油和1种磷脂酰乙醇胺,分别是:TAG(12:0/12:0/16:1)、TAG(12:0/14:0/16:0)、TAG(12:0/12:0/18:0)、TAG(14:0/16:1/14:0)、TAG(12:0/18:1/16:1)、TAG(14:0/16:0/16:1)、TAG(14:0/16:1/18:1)、TAG(14:0/16:0/18:0)、TAG(16:0/17:1/18:1)、TAG(16:0/17:0/18:1)、TAG(16:1/18:3/18:3)、TAG(16:0/17:0/18:0)、TAG(18:1/18:1/19:0)、TAG(19:0/19:0/19:0)和PE(22:5/16:0),表明奶牛瘤胃中乳脂肪前体物底物浓度和乳糖转运效率,可能对乳脂肪含量存在调节机制。血浆中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包括5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磷脂酰乙醇胺,分别是:PC(P-20:0/11:0)、PC(P-16:0/18:2)、PC(22:4/0:0)、PC(17:0/18:1)、PC(17:0/20:4)和PE(23:0/18:0),表明奶牛血浆中脂肪吸收与转运、脂蛋白合成效率同样可能对乳脂肪含量存在调节机制。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技术检测HighMF组和LowMF组奶牛瘤胃内微生物组成结构与基因功能存在的差异。对检测结果分析后,确定HighMF组奶牛瘤胃中相对含量显着升高的反刍兽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Butyrivibrio proteoclasticus、丁酸弧菌(Butyrivibrio)、小韦荣氏球菌(Veillonella parvula)和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有助于提升瘤胃内短链脂肪酸的产量;而栗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则有助于提升瘤胃内中长链脂肪酸的产量,并首次发现,乳脂肪产量可能与Hyphopichia、油脂酵母(Lipomyces)和粘红酵母(Rhodotorula)3种瘤胃微生物有关。HighMF组奶牛瘤胃内糖苷水解酶和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的基因富集程度显着高于LowMF组(P<0.05);脂肪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鞘脂代谢和丁酸代谢等脂质代谢的基因富集程度显着高于LowMF组(P<0.05)。HighMF组与表达糖苷水解酶相关的GH1、GH2、GH3、GH5、GH16、GH27、GH43、GH51、GH53、GH55、GH67、GH74、GH78和CBM6基因数量极显着高于LowMF组,GH38、GH116和CBM3基因数量显着高于LowMF组,其中GH43为主要富集基因;与脂质转运与代谢功能相关的COG0657、COG0318和COG0304基因数量极显着高于LowMF组,COG1022基因数量显着高于LowMF组,其中COG0318为主要富集基因。差异基因GH43主要由拟杆菌门以及丁酸弧菌属和普雷沃氏菌属微生物编码,差异基因COG0318主要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微生物编码。这些基因及其数量上的差异可能是决定瘤胃微生物降解日粮营养物质,从而调节乳脂肪前体物生成效率的重要因素。整合分析瘤胃宏基因组和脂质组全定量检测结果后,确定HighMF组显着升高的Selenomonadaceae、Butyrivibrio proteoclasticus和Veillonellaceae,以及Aspergillus fruticulosus和Dictyoglomaceae与差异脂质代谢物TAG(16:0/17:0/18:0)、TAG(16:0/17:1/18:1)、TAG(18:1/18:1/19:0)、TAG(19:0/19:0/19:0)和PE(16:0/12:0)呈现显着正相关(P<0.05)。表明瘤胃微生物组与脂质代谢物间存在某种关联,并可能对乳脂肪前体物合成产量,具有调节作用。试验以口腔导管法及瘤胃灌服技术进行内容物移植后,确定通过移植高乳脂肪含量奶牛瘤胃内容物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低乳脂肪含量奶牛的表观乳脂率。表明瘤胃微生态环境对奶牛表观乳脂率具有直接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在相同日粮结构及饲养环境下,瘤胃微生态环境以及奶牛机体自身脂质合成代谢与乳脂肪合成产量之间的关系。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日粮结构及饲养环境下,瘤胃内容物中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为三脂酰甘油和磷脂酰乙醇胺,血浆中主要差异脂质代谢物为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瘤胃内具有特定功能微生物相对含量的差异,对调节乳脂肪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可能通过高表达GH43等基因和COG0318等基因,增强瘤胃内碳水化合物和脂质物质的代谢作用,影响乳脂肪前体物合成情况,并在血浆中具有提升脂质合成代谢效率的脂质代谢物联合调控下,影响乳脂肪的产量。

马腾月[10](2019)在《江苏省部分牧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综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影响中国奶牛产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奶牛的良种选配工作。DHI体系作为现在全世界最科学的奶牛饲养工具,可以有效帮助育种工作者进行良种奶牛的选育工作。本研究对依托于江苏省DHI中心的部分规模化牧场奶样进行了采集与测定,从而得到奶牛的产奶量信息及牛奶中各种乳成分的含量;再根据测定结果分析奶牛的各种生产性能指标,研究胎次、季节等因素对产奶量、乳成分的影响,进行一些相关规律的分析,从而指导和帮助牧场工作人员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本研究还分析了 TMR饲料营养成分含量,比较各种营养成分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探究改良TMR配方的途径,最终可以显着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牧场间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是极显着的(P<0.01)。2018年进行测定的6个牧场,奶牛日均产奶量最高为32.68 kg,乳脂率均在3.70%以上,乳蛋白率在3.10%以上,体细胞数均在40万个/mL以下。2)奶牛胎次对于生产性能的影响极显着,季节因素同样极显着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P<0.01)。奶牛日产奶量在第3胎达到最高,为31.9 kg;乳脂率第2胎最高(4.14%),乳蛋白率第1胎最高(3.27%);随着奶牛胎次的升高,体细胞数也跟着增加。夏季时,由于江苏地区奶牛受到热应激影响,奶牛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率都比较低;而体细胞数则是最高的,且显着高于其它三个季节(P<0.05)。3)TMR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和洗涤纤维的含量与奶牛的生产性能极显着相关(P<0.01)。在保证泌乳奶牛的营养需求前提下,应该合理的降低饲料中粗蛋白、粗脂肪与酸性洗涤纤维比例。通过DHI测定可以及时调整TMR配方,保证奶牛的营养与健康,减少热应激对于奶牛所造成的影响。DHI报告可以帮助牧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提高饲养管理水平,最终增加牧场的经济收益。

二、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亚麻籽油对瘤胃发酵、生物氢化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油脂的应用与局限
        1.1 油脂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
        1.2 油脂的应用局限
        1.3 日粮中添加油脂的建议
    2 瘤胃氢代谢
        2.1 瘤胃氢代谢微生物
        2.2 油脂对瘤胃生物氢化的影响
        2.3 其它调节方式
        2.4 生物氢化与瘤胃其它代谢途径的关系
    3 甲烷排放
        3.1 甲烷的生成
        3.2 甲烷的减排措施
        3.2.1 提供氢受体
        3.2.2 提高精料比
        3.2.3 添加油脂
        3.2.4 添加植物提取物
    4 小结
第二部分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第1章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瘤胃长链脂肪酸、发酵模式及甲烷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酵底物
        1.2 人工瘤胃培养液
        1.3 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
        1.4 外模拟瘤胃发酵试验操作
        1.5 样品采集
        1.6 样品测定与分析
        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瘤胃长链脂肪酸的影响
        2.2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瘤胃微生物蛋白、氨态氮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2.3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降解率和产气量的影响
        2.4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甲烷和氢气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瘤胃长链脂肪酸的影响
        3.2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瘤胃微生物蛋白、氨态氮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3.3 不同亚麻籽油水平对瘤胃干物质降解率和甲烷排放的影响
        4 小结
    第2章 亚麻籽油对奶牛泌乳性能、生物氢化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1.2 日粮组成与饲养管理
        1.3 样品采集
        1.3.1 饲料及粪样的采集
        1.3.2 奶样的采集
        1.3.3 瘤胃液及溶解气体的采集
        1.4 指标测定与方法
        1.4.1 常规指标的测定
        1.4.2 氨态氮、长链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及微生物蛋白的测定
        1.4.3 奶牛甲烷排放的测定
        1.4.4 溶解气体的测定与计算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亚麻籽油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2.1.1 亚麻籽油对奶牛营养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2.1.2 亚麻籽油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2.2 亚麻籽油对荷斯坦奶牛生物氢化的影响
        2.2.1 亚麻籽油对奶牛瘤胃中长链脂肪酸的影响
        2.2.2 亚麻籽油对奶牛乳中长链脂肪酸的影响
        2.2.3 亚麻籽油对奶牛微生物蛋白、氨态氮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2.3 亚麻籽油对荷斯坦奶牛甲烷排放的影响
        2.3.1 亚麻籽油对奶牛瘤胃溶解气体的影响
        2.3.2 亚麻籽油对奶牛甲烷排放的影响
        3 讨论
        3.1 亚麻籽油对荷斯坦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3.1.1 亚麻籽油对奶牛营养物质采食量和消化率的影响
        3.1.2 亚麻籽油对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
        3.2 亚麻籽油对荷斯坦奶牛生物氢化的影响
        3.2.1 亚麻籽油对奶牛瘤胃中长链脂肪酸的影响
        3.2.2 亚麻籽油对奶牛乳中长链脂肪酸的影响
        3.2.3 亚麻籽油对奶牛微生物蛋白、氨态氮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3.3 亚麻籽油对奶牛甲烷排放的影响
        3.3.1 亚麻籽油对奶牛瘤胃溶解气体的影响
        3.3.2 亚麻籽油对奶牛甲烷排放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全文结论
        1.1 体外试验
        1.2 动物试验
    2 文章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一览表

(2)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铜的营养学研究进展
        1.1.1 生理功能
        1.1.2 铜的新陈代谢和来源
        1.1.3 铜与其他元素的协同与拮抗
        1.1.4 铜的缺乏症和中毒症
    1.2 不同水平铜源在反刍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1.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反刍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1.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和瘤胃微生物的影响
        1.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反刍动物血清生化的影响
    1.3 反刍动物铜的需要量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和铜代谢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2.1.4 样品采集
        2.1.5 指标测定方法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2.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2.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铜代谢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2.3.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2.3.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3.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铜代谢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和瘤胃细菌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3.1.4 样品采集
        3.1.5 指标测定方法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OTU数的影响
        3.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3.2.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组成结构的影响
    3.3 讨论
        3.3.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3.3.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瘤胃细菌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血清生化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试验饲粮及饲养管理
        4.1.4 样品采集
        4.1.5 指标测定方法
        4.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
        4.2.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酶的影响
        4.2.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4.2.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其他指标的影响
        4.2.5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常规的影响
        4.3.2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酶的影响
        4.3.3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含氮物的影响
        4.3.4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血清其他指标的影响
        4.3.5 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综述部分
    引言
    1 国内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1 国内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1.2 国外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现状
    2 奶牛生产性能主要指标
        2.1 泌乳天数
        2.2 日产奶量
        2.3 乳脂率和蛋白率
        2.4 脂蛋比
        2.5 尿素氮
        2.6 体细胞数
        2.7 泌乳高峰日和高峰日产奶量
        2.8 泌乳持续力
        2.9 群内级别指数
    3 影响奶牛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
        3.1 遗传因素
        3.2 生理因素
        3.3 环境因素
        3.4 饲料因素
    4 奶牛繁殖性能主要指标
        4.1 繁殖率
        4.2 产犊间隔
        4.3 空怀天数
        4.4 第一次产犊日龄
        4.5 输精次数
    5 影响奶牛繁殖性能的主要因素
        5.1 遗传因素
        5.2 生理因素
        5.3 营养因素
    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牧场产奶性能整体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份、季节生产性状统计
        2.2 不同年份群内级别指数
        2.3 不同胎次、泌乳天数的生产性状统计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品质
    4 小结
第三章 牧场产奶性能详细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产奶量
        2.2 乳品质
    3 讨论
        3.1 产奶量
        3.2 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
        3.3 尿素氮
        3.4 体细胞数
    4 小结
第四章 牧场繁殖指标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初产月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输精次数、产后第一次发情、产后第一次输精
        2.2 始配天数
        2.3 配准天数
        2.4 首配妊娠率
        2.5 牧场、胎次、产犊季节对空怀天数、配种次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初产月龄
        3.2 产犊间隔
        3.3 产后第一次配种平均天数和平均空怀天数
        3.4 怀孕所需要配种次数
        3.5 始配天数
        3.6 配准天数
        3.7 首配妊娠率
    4 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1 牧场1的综合分析
    2 牧场2的综合分析
    3 牧场3的综合分析
    4 牧场4的综合分析
    5 牧场5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4)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氨基酸与奶牛营养
        1.1 氨基酸的营养代谢
        1.2 必需氨基酸的功能
        1.3 必需氨基酸与奶牛生产性能
    2.蛋氨酸与奶牛营养
        2.1 蛋氨酸特性
        2.2 过瘤胃蛋氨酸与泌乳性能
        2.3 过瘤胃蛋氨酸与奶牛健康
    3.个体差异与精准营养
        3.1 精准营养的概念
        3.2 精准营养研究进展
        3.3 奶牛精准营养
    4.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代谢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试验结果
        2.1 生产性能
        2.2 瘤胃发酵参数
        2.3 血浆生理生化参数和游离氨基酸浓度
    3.讨论
        3.1 RPM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RPM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
        3.3 RPM对奶牛血浆生理生化参数和氨基酸浓度的影响
    4.小结
第三章 泌乳奶牛对补充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奶牛对RPM响应的评估及差异牛的选择
        1.4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生产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
        2.2 不同响应奶牛的选择
        2.3 不同响应奶牛生产性能的差异
        2.4 不同响应奶牛表观消化率的差异
        2.5 不同响应奶牛氮代谢的差异
        2.6 不同响应奶牛血浆生理生化参数的差异
    3.讨论
        3.1 奶牛生产性能响应的个体差异
        3.2 奶牛响应差异的潜在消化机制
        3.3 奶牛响应差异的潜在血浆代谢机制
    4.小结
第四章 不同响应奶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差异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瘤胃发酵参数的差异
        2.2 瘤胃细菌多样性差异
        2.3 瘤胃细菌组成的差异
    3.讨论
        3.1 奶牛响应差异的瘤胃发酵机制
        3.2 奶牛响应差异的微生物机制
    4.小结
第五章 不同响应奶牛乳腺代谢差异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和设计
        1.2 样品采集与测定
        1.3 乳腺血流量的估测和氨基酸利用指标计算
        1.4 牛奶代谢组分析
        1.5 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异
        2.2 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和动脉供给量差异
        2.3 乳腺对氨基酸的摄取利用差异
        2.4 牛奶代谢组差异
    3.讨论
        3.1 不同响应奶牛动脉氨基酸浓度的差异
        3.2 不同响应奶牛氨基酸动静脉浓度差和血流量的差异
        3.3 不同响应奶牛氨基酸清除率和乳腺摄入/牛奶排出比的差异
        3.4 不同响应奶牛牛奶代谢组的差异
    4.小结
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一、提示
    二、创新点
    三、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奶牛乳蛋白的合成
        1 乳蛋白的组成
        2 乳蛋白的合成
        3 影响乳蛋白合成的因素
    第二节 奶牛饲料效率
        1 饲料效率的意义
        2 饲料效率的评价方法
        3 影响饲料效率的因素
    第三节 影响剩余采食量的生理因素
        1 采食行为
        2 消化吸收
        3 营养代谢
        4 其他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奶牛饲料效率与泌乳性能的个体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1.3 试验分组与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牛群基础信息
        2.2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生产性能
        2.3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能量代谢与氮代谢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蛋白前体物与瘤胃微生物差异分析
    第一节 瘤胃发酵参数、乳蛋白前体物的生成与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1.3 瘤胃液发酵参数的测定
        1.4 微生物蛋白和代谢蛋白的估测
        1.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瘤胃发酵参数
        2.2 瘤胃微生物蛋白与小肠代谢蛋白产量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宏基因组探究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瘤胃微生物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3 瘤胃内容物组成与功能分析
        1.4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泌乳性能和瘤胃发酵参数
        2.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
        2.3 瘤胃差异微生物
        2.4 瘤胃微生物功能
        2.5 瘤胃微生物代谢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分析
    第一节 乳腺氨基酸代谢与利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3 奶样和血样氨基酸的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动静脉血清游离氨基酸
        2.2 动静脉血清氨基酸浓度差及动脉氨基酸供应量
        2.3 乳腺氨基酸利用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基于代谢组学探究不同饲料效率奶牛乳腺氨基酸的代谢差异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1.3 试验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乳静脉血清代谢组数据
        2.2 差异代谢物
        2.3 差异代谢通路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
    第一节 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瘤胃消化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
    第二节 影响奶牛饲料效率的瘤胃微生物学与乳腺代谢机制
全文结论、提示、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一、全文结论与提示
    二、创新点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奶牛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对乳脂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乳脂来源及合成机制
2 瘤胃微生物对奶牛乳脂率的影响
3 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影响
4 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对奶牛乳脂率的影响
5 展望

(7)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能量负平衡对奶牛的影响
        1.1.1 体况下降
        1.1.2 代谢疾病发生
        1.1.3 机体免疫力降低
        1.1.4 繁殖障碍
        1.1.5 生产性能降低
    1.2 预防奶牛能量负平衡的营养措施
        1.2.1 控制产前日粮能量水平
        1.2.2 围产期添加过瘤胃脂肪
        1.2.3 应用特定饲料添加剂
    1.3 脂肪的营养作用
        1.3.1 为机体供能
        1.3.2 提供必需脂肪酸
        1.3.3 参与营养物质代谢
        1.3.4 促进脂溶性营养素吸收
        1.3.5 其他作用
    1.4 脂肪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1.4.1 对奶牛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1.4.2 对奶牛产奶性能和乳成分的影响
        1.4.3 对奶牛免疫性能的影响
        1.4.4 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动物与日粮
    2.4 饲养管理
    2.5 样品采集及检测指标测定
        2.5.1 产奶量的测定及牛奶样品采集及分析
        2.5.2 乳脂中脂肪酸的测定
        2.5.3 饲料样与粪样采集及分析
        2.5.4 血生化指标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产奶量影响
    3.2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乳品质影响
    3.3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乳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饲料养分消化率影响
    3.5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6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脂肪酸代谢指标的影响
    3.7 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物质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脂肪粉对产奶量影响
    4.2 不同脂肪粉对乳品质影响
    4.3 不同脂肪粉对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不同脂肪粉对饲料养分消化率影响
    4.5 不同脂肪粉对肝功能的影响
    4.6 不同脂肪粉对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4.7 不同脂肪粉对奶牛物质代谢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8)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高浓度NEFA对乳蛋白与乳脂合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泌乳期临床酮病奶牛生理机能及生产性能概述
        1.1 奶牛酮病概述
        1.2 酮病对泌乳期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3 小结
    第2章 乳蛋白合成概述
        2.1 乳蛋白的组成
        2.2 乳蛋白的生物合成
        2.3 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因素
        2.4 乳蛋白合成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基因
        2.5 小结
    第3章 乳脂合成概述
        3.1 乳脂的合成机理
        3.2 影响乳脂合成的因素
        3.3 CIDEA研究进展
        3.4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酮病奶牛血液代谢指标及乳成分分析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高浓度NEFA对临床酮病奶牛乳蛋白合成的影响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高浓度NEFA对临床酮病奶牛乳脂合成及分泌的影响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调控奶牛乳脂率的瘤胃微生物和代谢表征物的筛选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英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乳脂肪概述
        1.1.1 乳脂肪成分
        1.1.2 乳脂肪合成及脂肪酸来源
        1.1.3 影响乳脂肪合成的非自身代谢性因素
        1.1.4 影响乳脂肪合成的自身代谢性因素
        1.1.5 结语
    1.2 瘤胃微生物的代谢调控作用
        1.2.1 瘤胃微生物的种类
        1.2.2 瘤胃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代谢
        1.2.3 结语
    1.3 瘤胃微生物对乳脂肪合成的影响
        1.3.1 瘤胃微生物调节挥发性脂肪酸生成的机制
        1.3.2 瘤胃微生物调节中长链脂肪酸生成的机制
        1.3.3 结语
    1.4 本试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及血浆特征性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2.1.1 试验设计
        2.1.2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3 基于脂质组学全定量技术检测瘤胃及血浆中脂质代谢物含量
        2.1.4 脂质代谢物数据处理与分析
        2.1.5 统计分析
    2.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特征性微生物的鉴定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2.3 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瘤胃微生物PE150 illumina X10 测序
        2.2.4 宏基因组数据预处理
        2.2.5 微生物组成、多样性与基因功能分析
        2.2.6 统计分析
    2.3 宏基因组-脂质组学全定量综合分析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差异物质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筛选
        2.3.3 差异微生物与差异脂质代谢物关联分析
    2.4 瘤胃微生物移植对荷斯坦奶牛乳脂肪含量的影响
        2.4.1 试验设计
        2.4.2 瘤胃内容物的移植
        2.4.3 瘤胃内容物移植前后牛乳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4.4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及血浆特征性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3.1.1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相关参数
        3.1.2 瘤胃内容物、血浆样本脂质代谢物轮廓分析
        3.1.3 脂质代谢物组间多元变量统计分析
        3.1.4 瘤胃内容物、血浆样本脂质代谢物鉴定结果
        3.1.5 差异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3.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特征性微生物的鉴定
        3.2.1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结构
        3.2.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特征性微生物
        3.2.3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功能分析
        3.2.4 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微生物基因分析
    3.3 宏基因组-脂质组学全定量综合分析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差异物质
        3.3.1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3.3.2 正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网络图分析
        3.3.3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分析
        3.3.4 负离子模式下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之间相关性网络图分析
        3.3.5 差异脂质代谢物与差异微生物相关性综合分析
    3.4 瘤胃微生物移植对荷斯坦奶牛乳脂肪含量的影响
        3.4.1 移植后牛乳中乳脂肪含量变化情况
        3.4.2 移植后奶牛其它生产性能指标变化情况
        3.4.3 移植后牛乳中乳脂肪含量变化分析
        3.4.4 移植后奶牛其它生产性能指标变化分析
4 讨论
    4.1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内容物及血浆特征性脂质代谢物的鉴定
        4.1.1 瘤胃内容物中脂质代谢物检测结果分析
        4.1.2 血浆中脂质代谢物检测结果分析
        4.1.3 差异脂质代谢物鉴定结果综合分析
    4.2 高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瘤胃特征性微生物的鉴定
        4.2.1 不同乳脂肪含量奶牛瘤胃微生物组成结构及差异分析
        4.2.2 不同乳脂肪含量奶牛瘤胃微生物基因功能差异分析
    4.3 宏基因组-脂质组学全定量综合分析不同乳脂肪含量荷斯坦奶牛差异物质
    4.4 瘤胃微生物移植对荷斯坦奶牛乳脂肪含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江苏省部分牧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奶牛产业发展形势
        1.1国际奶牛产业发展形势
        1.2 国内奶牛产业发展形势
    2 奶牛群体改良(DHI)体系
        2.1 DHI体系的研究概况
        2.2 DHI的测定指标
        2.3 DHI体系在奶牛产业的优势
    3 奶牛TMR饲喂技术的研究推广
        3.1 TMR饲喂技术的发展
        3.2 TMR饲喂技术的特点
        3.3 TMR饲喂技术在奶牛产业中的优势
    4 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4.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奶牛场进行DHI测定的效果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检测牛群
        1.2 奶样采集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奶样检测
        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测奶牛场不同日产奶量的奶牛分布
        2.2 参测奶牛场奶牛产奶量的变化
        2.3 参测奶牛场乳脂率、乳蛋白率与乳糖率的变化
        2.4 参测奶牛场体细胞数的变化
        2.5 参测奶牛场检测指标的差异
    3 讨论
        3.1 不同牧场间奶牛产奶量的比较
        3.2 不同牧场间乳成分的比较
    4 小结
第三章 奶牛胎次对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数据
        1.2 数据筛选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奶牛胎次与产奶量的关联分析
        2.2 奶牛胎次与乳脂率的关联分析
        2.3 奶牛胎次与乳蛋白率的关联分析
        2.4 奶牛胎次与体细胞数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奶牛胎次对产奶量的影响
        3.2 奶牛胎次对乳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季节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牛群
        1.2 奶样检测
        1.3 数据筛选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季节与奶牛产奶量的关联分析
        2.2 季节与乳脂率的关联分析
        2.3 季节与乳蛋白率的关联分析
        2.4 季节与体细胞数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季节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3.2 季节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TMR营养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日粮养分测定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粮营养成分分析
        2.2 日粮中养分含量与生产性能的关联分析
    3 讨论
        3.1 日粮养分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3.2 改善TMR配方的措施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亚麻籽油对瘤胃发酵、生物氢化及甲烷排放的影响[D]. 周承福. 西南大学, 2021
  • [2]不同水平铜源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血清生化的影响[D]. 刘祥圣. 扬州大学, 2021
  • [3]北京地区奶牛场生产性能分析及优化方案研究[D]. 王翌翀.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4]奶牛泌乳性能对过瘤胃蛋氨酸响应的个体差异及其成因探究[D]. 梁树林. 浙江大学, 2021
  • [5]不同饲料效率奶牛的瘤胃微生物功能和乳腺氨基酸代谢差异及其机制研究[D]. 谢云怡. 浙江大学, 2021
  • [6]奶牛瘤胃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乳脂合成关键酶基因对乳脂率的影响[J]. 李鹏飞,余烨,鲁琼芬,陶杨,付斌龙,杨仁辉,冷静. 饲料研究, 2021(03)
  • [7]不同脂肪酸组成脂肪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肝功能的影响[D]. 常兴发.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8]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高浓度NEFA对乳蛋白与乳脂合成的影响[D]. 舒馨. 吉林大学, 2020(08)
  • [9]调控奶牛乳脂率的瘤胃微生物和代谢表征物的筛选鉴定[D]. 吴建民.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10]江苏省部分牧场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及综合分析[D]. 马腾月.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提高奶牛乳脂率的途径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