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化管理:企业进步的阶梯(论文文献综述)
李斌[1](2020)在《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数字化时代需要崭新的企业转型理论予以支撑。企业转型并非华丽转身,而是一场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以融合性续造的历史进程。从人类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变革、产业变迁的高度,才能深刻鉴别和诠释数字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特有规律。当前,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正深刻改变着汽车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数字化为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深化改革注入新的魂灵,使数字化转型成为面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抉择。新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开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应用将随之深入至汽车工业体系各个关键环节,从而开启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产品、服务模式变革之端;以资本投入等传统要素驱动模式,必将被数字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从创新驱动模式选择的角度看,德、美、中由于国情与工业基础不同,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汽车工业走两化融合产业发展道路成为历史必然;数字化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具有革命性推动作用。数字化是转型的动力之基础,活力之源泉;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区别于传统经济形态下的转型建构逻辑,数字化转型建构是以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产业发展导向,将产业融合与企业数字平台建设为企业内外支撑机制,能更好顺应数字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创数字化蓝海实现转型之绩效目标。本研究在梳理发达国家及国内数字化转型理论要点基础上,结合国情探讨当代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以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经典理论为基础,以“PEST”、“五力模型”以及“微笑曲线”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源起、路径、目标等进行系统归纳与重点剖析。特别针对交易费用等诸多涉及企业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阐释,打开了数字化转型的“黑箱”。并试图从产业发展规律视角,工业革命与制造模式演进、产业融合与企业转型、模式选择与转型实现路径等关系进行系统解析。据此,创新提出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产业价值链转型升级路径。并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层面,通过案例研究给出了企业数字转型建构方略、实现框架。着重论述两化融合一个管理体系,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两个突破口。从战略层、管理层、技术层三个层面,加强新型能力建设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转型过程中强化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变革、技术能力革新、商业模式转变等四个方面;终以主营业务收入等考评数字化转型的绩效,并针对性的给出对策建议。力求既立足于学术研究前沿,又紧贴中国大型汽车企业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力图做到‘融合贯通’、‘推陈出新’。继而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乃至对推动当代中国汽车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有所裨益。
邓艳艳[2](2016)在《H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效果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从而加速了各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进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以及产业分工调整对于我国工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于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非凡。因此我国提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体系贯标即为在企业中贯彻该套管理体系,最终通过管理体系的评定,试图通过管理体系的方法提升“两化”融合的水平。随着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的提出,尤其是“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活动的开展,国内众多学者开始转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研究。但目前对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本质贯标尚处于在摸索中前进,并且没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去衡量贯标的效果。本论文则以此为切入点,结合H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过程进行分析。H公司属于特种设备制造业,于2014年7月入选“2014年广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根据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创新中心建议,向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推荐为首批贯标企业。论文从评价贯标效果的思路出发,首先说明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论文选用的技术路线以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现状。然后,在分析H公司“两化”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过程进行了阐述。最后,建立了H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效果的评价模型,在构建了贯标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熵值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贯标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解读评价结果对公司进一步完善认证管理体系提出持续改进的建议。
姚冰峰,王佳峰[3](2014)在《行得春风有夏雨 几多耕耘几多甜》文中指出长兴县供电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思索新方法、谋求新路径,建机制、抓建设、搭载体,将"管理提升"融入日常工作和管理中,使公司管理水平日趋精益,企业价值不断升华。管理有目标,但提升却无止境,企业管理提升亦是一种默默耕耘的历程,它非一个阶段的工作,而是一项持之以恒的长期工程,惟有脚踏实地、勤于探索,方能达到"不知有之"的管理境界,使企业从管理提升中得到发展进步。
牛传允[4](2013)在《我国基层民主选举若干问题研究 ——山东省郓城县、邹平市和莱西市实地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前提,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取得了一些成就。作为一种直接民主选举制度,村委会选举已成为广大农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首要途径和基本方式,村委会选举制度也成为农村基层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推进基层民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正在发生改变。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渐消除,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逐步实现,必将给农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基层民主选举适应变化,又要为变化提供支持。总结农村基层民主选举30年来的经验,通过实地调查真实的认识到基层民主选举取得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见解,是写本论文的目的。山东是我国第二人口大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山东省常住人口为9600万人左右。山东经济总量虽然稳居全国前三位,但山东又是农业大省,2012年山东省城镇化率只有52.4%,远低于广东的67.4%。根据这个数字,山东的农村人口大概有5000万人左右。山东在村民自治,基层民主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涌现出许多典型事例,取得了许多先进的经验,有些经验并被推广到全国因此。山东省在农村人口数量、发展程度、传统文化、地域特点、经验成就等都具有典型性。莱西市和邹平市是古代齐国属地,齐文化融合农业文化、畜牧文化和渔业文化,具有务实、尚变、开放、兼容的特点,目前经济比较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郓城县属古代鲁国故地,鲁文化源于周初礼乐制度,以儒学为主体,质朴务实、注重传统,目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们传统观念重,因循守旧,开放意识不强。郓城是我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情,又深谙事故,邹平和莱西有同学、朋友或工作或生活,方便调查。这三个县又分属山东的西、中、东部,适合作为样本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通过对基层民主选举调查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原因,探析措施。首先,对基层民主选举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民主是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建立的,通过竞争、宽容、妥协手段,治理国家、社会的制度,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政治实践。民主选举是在一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上,自由、公正、公平、竞争下的选举,人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按照法定形式,选出相关人员的行为。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笔者深入山东的郓城、邹平、莱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对三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常住人口特点,村干部年龄结构,文化水平,传统观念,收入来源,村民的选举意愿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调查中,想尽方法,打消村民顾虑,力图取得真实的材料。对调查结果分析,找到问题所在。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村民的选举意愿,经济发达地区,贿选比较严重,在欠发达地区,人们选举热情不高。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但当前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制约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性别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妇女参政意识在逐步增强。黑恶势力像一颗毒瘤,干扰农村的基层民主选举。处于转型时期的乡村,人们的思想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家族意识正在逐渐淡化,但人情关系深入村民骨髓,是否处理好世故人情,影响选举的结果。思考基层民主选举的症结所在,得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是基层民主选举的基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和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的保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是发展基层民主选举遵循的规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村民的首创精神是基层民主选举的前提。青年是世界的未来,年轻人更是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大力发展经济,为基层民主选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加强农村的法律控制和社会管理,坚决打击农村霸痞势力,正确处理两委关系、对待“一肩挑”,鼓励年轻人扎根乡村,为基层民主带来活力。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探索选举经验,为发展号脉,为民主选举献策,从山东基层民主选举调查入手,窥豹一斑,为我国的基层民主选举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为我国的基层民主选举提供可行的措施。
李小宁[5](2002)在《两化管理:企业进步的阶梯》文中指出
二、两化管理:企业进步的阶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化管理:企业进步的阶梯(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综述 |
1.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1.4.4 本研究的论文架构 |
1.5 本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 |
2.1.1 企业转型 |
2.1.2 两化融合 |
2.1.3 产业融合 |
2.1.4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
2.1.5 价值链理论 |
2.1.6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2 工业革命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
2.2.1 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 |
2.2.2 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制造模式的演进 |
第3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整体环境与转型动因分析 |
3.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大市场环境格局与现状 |
3.1.1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定义 |
3.1.2 汽车制造企业的宏观环境-PEST图解分析 |
3.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的产业生命周期困境 |
3.2.1 汽车产业生命周期-四阶段分析 |
3.2.2 汽车制造企业的市场业绩-图表分析 |
3.3 转型共性问题的凸显-动因层次分析 |
3.3.1 企业转型外部动因 |
3.3.2 企业转型内部动因 |
第4章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数字化与转型路径 |
4.1 企业数字化本质与路径创新的深层次关系解析 |
4.1.1 数字化与交易费用的实质关系 |
4.1.2 数字化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内在关联 |
4.1.3 数字化创新与转型路径的本质关系 |
4.2 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核心问题 |
4.2.1 数字化技术推动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
4.2.2 数字时代产业发展规律对转型路径的影响与形成 |
4.2.3 基于数字化技术演进的汽车制造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
第5章 一汽集团数字化工业服务转型升级实践案例研究 |
5.1 集团概况 |
5.1.1 一汽集团概况 |
5.1.2 一汽集团现状 |
5.2 集团数字化转型分析 |
5.2.1 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5.2.2 SWOT分析矩阵 |
5.3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规划(策划) |
5.3.1 战略层策划 |
5.3.2 管理层策划 |
5.3.3 技术层策划 |
5.4 集团数字化转型路径实现步骤(过程) |
5.4.1 组织机构优化 |
5.4.2 业务流程变革 |
5.4.3 技术能力革新 |
5.4.4 商业模式转变 |
5.5 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 |
5.5.1 主营收入增长率 |
5.5.2 研发投入比 |
5.5.3 产品附加值 |
5.5.4 业绩指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H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两化”融合理论基础研究 |
1.2.2 “两化”融合机制与发展对策研究 |
1.2.3 “两化”融合水平测度研究 |
1.2.4 评价方法的运用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两化”融合的内涵 |
2.1.1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
2.1.2 “两化”融合的含义 |
2.2 “两化”融合的理论模型 |
2.2.1 “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型 |
2.2.2 “两化”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 |
2.2.3 “两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
2.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介绍 |
2.3.1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涵 |
2.3.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九项管理原则 |
2.3.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概况 |
3.1 公司简介 |
3.2 公司的“两化”融合现状 |
3.3 “两化”管理体系的贯标过程 |
3.3.1 PDCA循环的相关理论 |
3.3.2 体系贯标的计划阶段——PLAN |
3.3.3 体系贯标的实施阶段——DO |
3.3.4 体系贯标的检查阶段——CHECK |
3.3.5 体系贯标的持续改进阶段——ACTION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贯标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4.2.3 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 |
4.3 研究方法选取 |
4.3.1 赋权方法的确定 |
4.3.2 AHP-熵值法 |
4.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效果的综合评价 |
5.1 数据的获取 |
5.2 管理体系贯标效果的综合评价 |
5.3 贯标效果对比分析 |
5.4 持续改进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行得春风有夏雨 几多耕耘几多甜(论文提纲范文)
复命实干管理之基做优做强 |
主动而为管理之术求新求效 |
和合奋进管理之道共践共享 |
(4)我国基层民主选举若干问题研究 ——山东省郓城县、邹平市和莱西市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四)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一、 我国基层民主选举的理论、意义和历程 |
(一) 基本理论阐释 |
1. 民主 |
2. 民主选举的含义 |
3. 基层民主选举含义 |
(二) 我国基层民主选举的意义 |
1. 基层民主选举有利于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
2. 基层民主实施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
3. 基层民主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 |
(三) 我国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历程 |
1. 探索与初创阶段(1978-1991 年) |
2. 示范阶段(1992-1996 年) |
3. 法制化、规范化阶段(1997-2004 年) |
4. 深入健全阶段(2005 年至今) |
二、 对山东基层民主选举情况的实地调研 |
(一) 选点理由、依据和背景 |
1. 选点理由 |
2. 依据和背景 |
(二) 调查方法、设计和过程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设计 |
3. 调查过程 |
(三) 调查数据 |
1. 基层民主选举基本样本 |
2. 村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调查表 |
3. 换届选举中遇到问题调查表 |
4. 村民投票意愿调查表 |
5. 样本县村干部状况调查表 |
三、 对山东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选举 |
1. 经济发达地区、贿选较严重 |
2. 欠发达地区,村民选举热情不高 |
(二) 村干部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
1. 村干部年龄偏大 |
2. 村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
(三) “一肩挑”在实践中难以推广 |
(四) 女性参政意识明显增强 |
(五) 黑恶势力干扰民主选举 |
(六) 家族意识逐渐淡化,人情关系影响选举 |
1. 家族意识逐渐淡化 |
2. 人情关系影响选举 |
四、 我国基层民主选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
(一) 思考 |
1. 经济发展是基层民主选举的基础 |
2. 法律和制度是基层民主选举的保证 |
3. 立足国情是基层民主选举遵循的规则 |
4. 尊重村民首创精神是基层民主选举的前提 |
(二) 对策 |
1. 大力经济发展,为基层民主选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
2. 完善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制度建设 |
3. 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热情 |
4. 加强农村的社会管理,坚决打击农村霸痞势力 |
5. 正确处理“两委”、“一肩挑问题” |
6. 加强党对基层民主选举的领导 |
7. 年轻人是基层民主选举发展的生力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两化管理:企业进步的阶梯(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D]. 李斌. 吉林大学, 2020(04)
- [2]H公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标效果评价研究[D]. 邓艳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3]行得春风有夏雨 几多耕耘几多甜[J]. 姚冰峰,王佳峰. 农电管理, 2014(11)
- [4]我国基层民主选举若干问题研究 ——山东省郓城县、邹平市和莱西市实地调查[D]. 牛传允. 河北师范大学, 2013(S1)
- [5]两化管理:企业进步的阶梯[J]. 李小宁. 邮电企业管理, 2002(01)
标签: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基层民主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