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和增重剂对水稻和小麦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谷物和增重剂对水稻和小麦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一、增粒增重剂对稻麦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琴[1](2020)在《植物激活蛋白(VDAL)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植物激活蛋白(Verticillium dahliae Asp-f2 Like,缩写为VDAL)小麦种子包衣和春季不同苗龄喷施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生长动态和发育、产量的形成进程和籽粒形成的影响,以期为VDAL的冬小麦高产调控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于2018—2019年冬小麦生长季,以藁优2018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河北省藁城市梅花镇刘家庄村开展了 VDAL种子包衣、普通包衣、光籽不包衣为主区,春生第4、5、6叶龄及齐穗期喷施VDAL和不喷施为副区的双因素裂区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冬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动态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在起身期总茎数达到最高峰,在孕穗期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起身期VDAL种子包衣处理的茎数高于普通包衣与种子无包衣。以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可以获得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最大茎(穗)数。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增加,起身期的差异较小,拔节后变化趋势表现为增长较快,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的变化呈单峰曲线,孕穗期达到最大值,以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叶面积指数较大。2.不同时期喷施激活蛋白处理的花后旗叶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进行先升高,在花后14天达到最高,开花21d后迅速下降,花后28d旗叶SPAD值均表现为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净光合速率(Pn)在花后13天达到最高,而后逐渐降低,其中花后13天和18天以春生第4与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花后21天,以春生第4、6与齐穗期喷施激活蛋白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高。小麦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表现为随开花时间的后移呈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喷施激活蛋白水平花后旗叶的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有显着性差异,花后以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处理的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最大,说明喷施激活蛋白可以影响旗叶光合特性。3.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开花后灌浆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在花后21天达到最大,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可获得最大灌浆速率。不同时期喷施VDAL激活蛋白的冬小麦千粒重增长过程是先缓慢增长,后快速增长,呈“S”型曲线变化,春生第4~6叶喷施激活蛋白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千粒重。3种水平下的理论最高粒重与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一致,在花后18d左右达到最大,喷施激活蛋白增大了最大灌浆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总小穗数和穗粒数以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千粒重表现为春生第4-5时期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较高;籽粒产量以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最高,其次是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4.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成熟期继续积累达到最大值。3种包衣下各处理的氮素积累总量和茎鞘氮素含量均以春生第4叶最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成熟期各器官含氮量,籽粒>茎鞘>叶片>穗轴。3种包衣水平下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茎鞘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表现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以春生第4或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处理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茎鞘和籽粒的氮素积累量较高。说明越早喷施激活蛋白能够有利于提高成熟期和开花期氮素积累量。5.春生第4叶喷施激活蛋白可获得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可以获得较高的蛋白质产量;3种包衣水平下分别以春生第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拉伸长度、湿面筋与容重较大,春生第4、5叶喷施激活蛋白的形成时间与稳定时间较长。基于以上内容,得出本文的结论:使用VDAL种子包衣,并在春生第4叶龄喷施可以获得最多的穗数,最高的产量,维持较高的花后光合能力,积累更多的干物质。春生第5叶龄喷施VDAL可以获得最高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利于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因此,VDAL种子包衣,且在春生第4-5龄叶面喷施是冬小麦增产的有效技术途径。

王祯仪[2](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杨罗浩[3](2019)在《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粳稻生产,既可满足市场对优质精米的需求,也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温光资源的利用率和产量。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区,气候特征适宜发展晚粳稻。但仍存在优良品种缺乏、配套栽培技术不完善等制约晚粳发展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研究解决。本试验以鄂粳403和甬优2640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和氮肥运筹模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资源利用,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稻田土壤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影响,为湖北省晚粳的高产优质高效和清洁生产提供试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鄂粳403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N:P2O5:K2O=1:0.5:1时产量最高。在施氮量为0-225kg/ha范围内提高施肥量,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呈降低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呈增加趋势,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呈下降趋势;在高施肥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有利于经济产量的提高。2.在相同施肥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呈增加趋势,但叶面积快速增长期呈缩短趋势。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肥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及其最大增长速率和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高密度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和快速积累期平均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在施氮量为225kg·ha-1时达到最大。经济产量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增长速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群体结构特征为:叶面积指数最大速率约为0.39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34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17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1天和24天左右,快速增长期14天左右;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约为0.26t·ha-1·d-1,快速增长期平均速率约为0.22t·ha-1·d-1,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在移栽后39天左右,快速增长起始和终止时间分别为移栽后15天和63天左右,快速积累期48天左右。3.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施氮量在0-225kg·ha-1内增加鄂粳403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呈增加趋势;在相同施肥量下提高种植密度加工品质降低。增加施肥量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先降后升,当施氮量为225kg·ha-1外观品质最好;提高种植密度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减少。4.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植株氮磷钾最大吸收量呈先增后减趋势,磷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磷吸收速率呈先增后减趋势;氮吸收速率在高密度下呈先增后减趋势;钾吸收速率在高施肥量下较大,在中低施肥量下较小。在相同施肥量下增加种植密度,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氮钾吸收速率呈增加趋势,氮钾快速吸收期呈缩短趋势,而磷快速吸收期呈延长趋势。经济产量与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高产处理的养分吸收特征为:氮最大吸收速率约为3.08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2.66kg·ha-1·d-1,快速吸收期28天左右;磷最大吸收速率约为0.72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0.62kg·ha-1·d-1,快速吸收期87天左右;钾最大吸收速率约为10.3kg·ha-1·d-1,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约为8.9kg·ha-1·d-1,快速吸收期21天左右。5.各时期施肥显着提高田面水总氮、溶解性总氮和硝态氮含量,但只有追施穗肥增提高铵态氮含量。总氮、溶解性总氮和铵态氮含量在移栽后30和60天较低;硝态氮含量在移栽后7天最低,但随后呈增加趋势,到移栽后30天比较稳定。田面水总磷、溶解性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均于移栽后快速降低,于移栽后45天达到较低水平且趋于稳定。在施肥处理中,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165kg·ha-1和195kg·ha-1处理的全生育期田面水氮磷含量相对较低。各生育时期氮磷吸收量分别与田面水总氮、总磷及可溶性总磷含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6.在施肥处理中,各时期稻田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种植密度为4寸×8寸、施氮量为225kg·ha-1和255kg·ha-1时较高,以种植密度为4×6寸、施氮量为165kg·ha-1时较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增加施肥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先增后减,速效磷含量在高密度下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各形态氮磷含量与田面水各形态氮磷含量关系不密切。7.追施穗肥可显着提高甬优2640经济产量并增加穗总粒数和穗实粒数。经济产量与群体干最大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呈显着正相关。穗肥全部作促花肥处理的产量最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及二者增长速率、氮磷钾养分最大吸收量及吸收速率均为最大。穗肥全部作保花肥处理有利于提高穗中干物质分配比例。经济产量与群体氮磷钾最大吸收量、最大吸收速率和快速吸收期平均速率,分蘖末期到成熟期整株氮磷吸收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氮快速吸收期和灌浆结实期营养器官中氮磷吸收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追施氮肥可显着提高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

郑春风,任伟,杜君,张琨,孙克刚[4](2019)在《冬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对喷施生物微肥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初步探讨孕穗前喷施生物微肥对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的调控效应,以期为增加小麦穗粒数、粒质量,提高产量调控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试验以半冬性品种郑麦379为供试材料,利用赛土丰和赛苗旺复合营养剂于小麦孕穗前分别进行根部和叶面喷施处理,对不同喷施条件下的小花数、小花败育速率、成熟后小麦穗部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赛苗旺、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可降低小麦败育阶段基部和中部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并显着提高其部位的小花数,与喷施清水相比,2个处理基部小穗位的小花败育速率分别降低18.9%,20.5%,中部小穗位小花的败育速率分别降低14.7%,23.6%。综合产量各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基部穗位,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和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的粒质量分别较清水对照高7.7%,0.2%,12.2%,穗粒数分别较清水对照多0.1,1.7,1.9个;在中部穗位,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和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的粒质量分别较清水对照高13.5%,-3.6%,14.6%,穗粒数分别较清水对照多0.5,3.55,4.85个。综上说明,在小花发育后期,土壤喷施赛土丰处理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基部、中部穗位的粒质量来提高产量,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主要是通过提高小麦基部、中部穗位的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土壤喷施赛土丰+叶面喷施赛苗旺处理则可通过同时提高小麦籽粒质量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且效果显着。生物微肥营养剂赛土丰和赛苗旺结合施用,在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最终粒质量方面有较大的调控潜力。

田艳云,张国钊,郑春风,段建钊,秦一凡,朱云集,赵丽,杨家蘅[5](2016)在《孕穗期叶面喷素对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孕穗期叶面喷素对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调控效应,于2014-2015年在河南农业大学科教示范园区进行试验,以半冬性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在小麦拔节后25d(4月6号),以清水为对照,叶面分别喷施硼砂(B)、6苄基腺嘌呤(6-BA)、6-BA+B、奇善宝(QSB)、双增1号(CPD),对不同喷素条件下小花败育速率和籽粒灌浆进程及其成熟后小麦穗部性状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不同喷素处理均能降低小花的败育速率,显着增加小麦不同部位的小穗粒数和粒重。对小麦各部位小穗粒数的促进效果,以CPD处理对小麦下、中部小穗粒数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95个和4.85个;对不同部位小穗粒重的促进效果,也以CPD处理效果最佳,使小麦下、中和上部小穗粒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97%、5.87%和9.32%。

周为华[6](2012)在《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稻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试验分别在江苏省沿江和淮北稻麦轮作生态区仪征市、睢宁县两个试验点同时进行小麦试验(2008-2011)和水稻试验(2009-2010),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水稻产量、品质、群体质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探索提高当地小麦、水稻产量和养分高效利用的技术途径,主要结果如下:1.仪征、睢宁两地大面积小麦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益,HE养分管理模式为:播量120kg·hm-2;行距25cm;氮肥施用总量210kg·hm-2,氮肥运筹7:1:2:0(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磷肥(P205)和钾肥(K20)施用量84kg·hm-2,运筹5:5(基肥:拔节肥)。小麦高产更高产最佳养分管理模式为高产高效模式(HYHE2),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HYHE2养分管理模式为:播量120kg·hm-2;行距25cm;氮肥施用总量240kg·hm-2,氮肥运筹7:1:2:0(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磷肥(P205)和钾肥(K2O)施用量120kg·hm-2,运筹5:5(基肥:拔节肥);基施硫酸锌15kg·hm-2;叶面喷施1%的磷酸二氢钾;施用3000kg·hm-2有机肥。仪征、睢宁两地大面积水稻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实现低投入高效益,HE养分管理模式为:移栽密度28.65万穴.hm-2;株距×行距25cm×l4cm;氮肥施用总量240kg·hm-2,氮肥运筹3:1:3:3(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磷肥(P205)施用量75kg·hm-2,次性基施;钾肥(K20)施用量50kg·hm-2,拔节肥一次性施入。水稻高产更高产最佳养分管理模式为高产高效模式(HYHE1),可以兼顾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并提高肥料利用效率。HYHE1养分管理模式为:移栽密度控28.65万穴·hm-2;株距×行距25cm×l4cm;氮肥施用总量320kg·hm-2,氮肥运筹4:2:2:2(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磷肥施用总量90kg·hm-2,一次性基施;钾肥施用总量80kg·hm-2,运筹(基肥:拔节肥)5:5;基施硫酸锌66kg·hm-2;施用1800kg·hm-2有机肥。2.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小麦、水稻单季产量和年产量均极显着高于农民传统养分管理模式(FFP),仪征地区小麦获得6300kg·hm-2以上产量,睢宁地区小麦获得7700kg·hm"2以上产量;采用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优化养分运筹,两地小麦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两地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水分含量分别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强筋小麦品质指标。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仪征地区水稻获得8700kg·hm-2以上产量,睢宁地区水稻获得8900kg·hm-2以上产量;采用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优化养分运筹,两地水稻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两地水稻籽粒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均达到了优质稻谷质量指标。3.高产高效管理模式,小麦群体特征可概括为:茎蘖成穗率高、LAI值偏高、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多,经济系数高(两地均大于0.4)。仪征地区小麦有效穗数441-466x104hm-2,每穗粒数37-39粒,千粒重39g左右,茎蘖成穗率>40%,最大叶面积指数6.2-6.6,花后干物质积累量5600-5900kg1hm-2。睢宁地区小麦有效穗数518-581×104hm-2,每穗粒数38-39粒,千粒重在40g左右,茎蘖成穗率>41%,最大叶面积指数7.2-7.7,花后干物质积累量6700-7600kg·hm-2。高产高效管理模式,水稻群体特征可概括为:结实率高,茎蘖成穗率较高,LAI值偏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多,经济系数高。仪征地区水稻有效穗数330-360×104hm2,每穗粒数在130粒左右,结实率>80%,千粒重>26g,茎蘖成穗率>87%,最大叶面积指数7.3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7000-7700kg·hm-2,经济系数>0.5。睢宁地区水稻有效穗数260×104hm-2左右,每穗粒数128-141粒,结实率>86%,千粒重>30g,茎蘖成穗率>78%,最大叶面积指数7.3左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7100-7200kg·hm-2,经济系数>0.53。4.本试验条件下,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仪征地区稻麦周年获得16000kg-hm-2以上产量;睢宁地区稻麦周年获得17000kg·hm-2以上产量,两地稻麦周年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稻麦周年产投比和经济效益均得到不用程度的提高。由此说明江苏小麦,水稻生产通过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可以实现节氮,增产与高效协调生产。

彭春瑞[7](2012)在《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单产和改善米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我国已培育了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品种,研究出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对挖掘这些品种产量与米质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前发、中稳、后健的群体是优质高产栽培的本质要求,特别是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双季稻区由于气候和品种生育期等原因,水稻前期难早发、中期无效分蘖多、后期易早衰,为此,我们以双季超级稻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挖掘品种米质潜力(保优质)的“三高一保”为核心,在前期已研制出水稻育秧专用肥和筛选出不同控蘖剂、壮秆剂等原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育秧专用肥壮秧促早发效应及机理、水稻复合控蘖剂复配筛选与应用、水稻控蘖高产肥水优化调控技术、“三控”结合控制无效分蘖技术、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简称SGYB)集成及其效应、三高一保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的机理等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育秧肥育秧能促进秧苗矮壮多蘖、增加根量和地上部干重,提高秧苗生理活性和抗逆性,促进栽后早发,提高产量。经双向电泳分离和质谱分析,有1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得到鉴定,对这些蛋白质的相关功能分析表明,育秧肥育秧可能通过提高相关蛋白质的表达量,从而促进壮秧和栽后早发。(2)通过复配后初筛、复筛和完善,已筛选出能控蘖、增粒、增产的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并初步提出了施用方法为:在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或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时喷施浓度2g/kg的控蘖剂药液750kg/hm2,或分两次喷,在上述时期先喷一半,另一半在3-4d后再喷;“水稻复合控蘖剂”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公告号:CN101444209),为化学控蘖提供了技术。(3)研究提出了双季稻的N、K肥料运筹模式均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5:2:2:1最适宜,灌溉模式以控水灌溉、提早晒田的管理模式为好,这种肥料运筹模式和灌溉模式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产量,为水控和肥控提供了控蘖技术。(4)化控、水控、肥控3项控蘖措施的都有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的效果,控蘖和提高成穗率效果以化控最好、其次是肥控、最后是水控,而且各措施组合后应用有一定协同效应,以3项措施组合的效果最好。(5)集成创新形成了一套双季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136592.4),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该模式能促进早发、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提高成穗率、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增加产量和改善米质。(6)与常规栽培模式比较,三高一栽培模式的水稻具有如下生理生态特性:一是全生育期的LAI高,除无效分蘖发生期的叶片SPAD和Pn低外,其它时期SPAD和Pn都高,因此,干物质生产量多,而且茎鞘物质输出率高、分配到穗部比例高;根量多、根系活力强;除N-n叶期至拔节期的养分吸收速率较低外,其它时期的养分吸收速率都高,总养分吸收量多。二是灌浆期籽粒灌浆速率快,茎鞘储藏物质多,前期输出速率快、后期输出速率慢,籽粒中APDGPase和SSase两种淀粉合成的关键酶活性强,籽粒中IAA、iPA、Z+ZR、GAs等促进生长的激素含量高,而抑制生长的ABA含量低;籽粒灌浆过程中叶片、根系、籽粒衰老速率慢,表现出后健的群体特征。三是行间透光率高、株间透光率低、平均透光率高,株高和基部节间长略有增加,但大多不显着,纹枯病发病轻,抗倒伏能力强。分析发现,三高一保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的机理可能是育秧肥培育壮秧促进了前期早发;三控结合控制了无效分蘖分生,促进了根系生长和分蘖成穗,提高了成穗率和茎鞘储存物质量;中期高成穗率和配套技术的应用,使后期构建了高光效群体、改善了群体生态条件、减缓了器官衰老进程、增加了灌浆物质量,促进了籽粒灌浆。

吴朝晖[8](2008)在《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从生态和栽培方面研究促进超级稻高产的理论和技术,本人于2004~2007年在海南三亚、湖南长沙等地,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两优培九、两优0293、GD-1S/Rb207等为材料,进行了超级稻生态适应性、栽培模式、施肥水平等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了一批高产超级杂交稻组合,如Y优173、88S/金18、YHH-5、88S/R24-6、广湘24S/R28-3-2、8两优45、T64S/0293等。其共同特点是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中上。超级稻的理想栽培方式为宽窄行、垄栽。垄栽主要通过促进分蘖、减小剑叶叶角等达到提高产量目的。强分蘖能力组合(如两优0293)密度以120000穴/hm2左右为宜,而弱分蘖能力组合(如GD-1S/RB207)密度应以150000穴/hm2左右为宜。(2)为使超级稻产量达到12t/hm2左右,长沙地区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海南地区适宜施氮量为300kg/hm2,且基肥与追肥比例为5:5~6:4。(3)功能叶特性受施氮量影响:剑叶随施氮量增加而变长:变宽,剑叶叶角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的变化趋势;叶片SPAD值随施肥水平上升与密度变小而增大;叶片光合速率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显着增加。(4)适量施氮促进根系生长、下扎及根系活力增强,过量施氮有抑制作用:施氮量明显影响根系的分层分布与幼穗分化期根系IAA与ABA的分泌量,施氮水平间呈现N2>N1>N3>N4趋势,而密度对根系分布及其激素分泌影响甚微。(5)在施肥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穗肥比例可防止根叶早衰;孕穗期增施钾肥,防止早衰的效果更明显;将单施穗肥改为施穗肥+粒肥,再结合根外施肥,能显着延长功能叶寿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超级杂交稻产量。(6)密度和施肥对超级稻具有明显互作效应:产量与有效穗数以N3M3(中肥密植)最高;千粒重不受密度影响,但随施氮量增大而显着下降;施氮水平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是,在较低施氮水平下表现为对穗数的影响,但在较高施氮水平下主要表现为对每穗粒数的影响。(7)根际微生物数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显着,且受到密度的影响;水稻根际微生物数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化在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有差异;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在经过一季作物后的改变表现不一致,而总微生物活性的下降幅度与施氮量和密度有关,微生物活性随N、P、K施用量增加而降低;水稻分蘖期解磷细菌量因施菌肥而明显增加,解钾细菌数量随生育时期的推进而增多,但不受钾肥影响。

叶曙光[9](2006)在《航天水稻新品种在温州的应用推广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天育种在培育植物新品种方面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突显出良好的产业发展优势,为农业增产展现出美好的前景。本文综述了国内有关航天育种及相关技术研究的成果,总结分析了温州市应用、推广航天育种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的成果,以期进一步促进温州市农作物增产,优化品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通过引种,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温州市应用的多个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其中中浙优1号、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研优1号、航天36、赣晚籼33和早稻浙101在生产上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2、对航天水稻中浙优1号等杂交稻新组合、常规粳稻航天36、特种米赣晚籼33和早稻浙101生育特性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了良种良法配套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和中浙优1号在浙江南部作连晚种植高产关键技术。以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为技术核心,总结形成适应温州市生态条件的“适时播栽,育好壮秧、足苗争穗、肥水调控、综合防治、优化栽培”为中心的航天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和“早发促蘖、健株抗倒、强源促流、穗足粒多,丰产优质”的栽培目标。 3、对航天水稻研究表明中浙优1号、研优1号等属感温性较强组合,提早播种能提前抽穗,有利于后期灌浆结实,争取高产。中浙优1号从6月5日~6月25日,播种期每提早5d,齐穗期提早约3d;研优1号齐穗期提早约3-4d。中浙优1号、研优1号生育期较长,比汕优63长5-6d,适宜作单季晚稻栽培。为解决其在浙南地区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偏长问题,应适时早播(6月/21日以前),尽量早插,确保安全齐穗。早稻安排种早中熟品种。培育多蘖矮壮秧,适当密植,在足穗基础上攻大穗增产。作单晚种植采用短秧龄16d左右的中苗移栽,适当稀植,发挥其早发优势,充分利用低节位分蘖形成大穗,为高产奠定基础。其耐肥抗倒性中等,强调科学肥水管理,适氮增磷钾,增施有机肥,促进强根壮杆,防倒栽培。中浙优1号抗稻瘟病和褐稻虱,中抗白叶枯病,米质优,适宜在我市平原、山区、半山区种植。研优1号抗病性优于汕优63但不如中浙优1号,注意病虫害综合防治。 特优航1号、Ⅱ优航1号耐肥抗倒,增加施肥量,满足其需肥量大的生育特性,通过本田期施足基肥,早施蘖肥,增施穗肥和氮磷钾配施和浅水促早发、

高剑波[10](2005)在《AB型增粒剂在杂交稻繁殖和制种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为提高杂交水稻繁殖和制种产量,江苏省宝应县种子公司等单位在研究各类激素类药物、微量元素及栽培措施基础上,通过复配和筛选,开发了化学新制剂“AB型增粒剂”。该药剂应用于杂交稻繁殖和制种,能显着改善不育系的异交特性,大幅度提高繁制种产量。为进一步探讨该药剂的应用效应,明确其生产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小区试验与大区多点对比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查该药剂应用后,对于不育系异交特性的影响,并与国内一些同类药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AB型增粒剂在汕优系列等“三系”杂交水稻繁殖和制种时使用,具有下列显着功效:(1)快速促进母本穗下未定长节间伸长,迅速解除不育系包颈,增加有效颖花数。(2)调节植株节间组成,在促进高位节间伸长的同时,控制低位节间伸长,改善穗层结构,且使叶片下披,有利于减少授粉障碍,形成良好受粉姿势。(3)促进母本抽穗扬花期集中提前,提早花时,开颖角度增大。日开花时间及开花高峰提早20-30分钟,午前花比例增加10%-15%。(4)提高柱头外露率,延生柱头生活力。在“九二0”用量相同或减少10%-20%的情况下,AB型增粒剂处理区柱头外露率平均为55.7%,比对照40.7%增加了15%。(5)显着提高异交结实率和繁制种产量。处理区异交结实率平均为40.19%,比对照提高了26.9%;实收产量平均175.9kg/667m2,比对照增产24.8%。 2、AB型增粒剂应用于“两系”杂交稻培矮64S时,能促进不育系穗下最幼嫩节间快速伸长,迅速解除其包颈,提高穗粒外露率,同时通过上部节间伸长,提高植株高度,调节花位,改善穗层结构,提高穗部通透性,降低穗部湿度,有利于减少田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并能使母本剑叶张角变大,减少授粉障碍,提高花粉利用率。试验测定,在“九二0”用量同为45g/667m2情况下,应用AB型增粒剂穗下节长度及离颈长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cm和1.8cm;包颈粒率降低0.14%,粒黑粉病粒率降低4.33%,异交结实率比对照提高了18.2%。 3、与国内同类产品“速效调花灵”、“洞科1号”等相比,AB型增粒剂具有更加独特的优点,表现在除具有调节母本花时的功效外,能更彻底解除不育系包颈,更易于建立有利于异交的植株结构和穗层、穗粒结构,并能更显着地提高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因而使得提高异交结实率和产量的效应更加突出。

二、增粒增重剂对稻麦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粒增重剂对稻麦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植物激活蛋白(VDAL)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0 激活蛋白的研究概括
        1.2.1 激活蛋白对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1.2.2 激活蛋白对小麦群体生长动态的影响
        1.2.3 激活蛋白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1.2.4 叶面喷肥对小麦籽粒参数的影响
        1.2.5 叶面喷肥对冬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
        1.2.6 激活蛋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与实施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基本苗与总茎数
        2.3.2 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叶面积指数(LAI)
        2.3.3 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测定
        2.3.4 旗叶光合作用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3.6 旗叶面积的测定
        2.3.7 灌浆速率测定
        2.3.8 粒重增长的模型建立
        2.3.9 植株全氮含量的测定
        2.3.10 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
        2.3.11 籽粒品质参数指标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群体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
        3.1.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群体茎(穗)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3.1.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变化的影响
    3.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变化的影响
        3.2.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开花前后干物质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3.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
        3.3.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面积的影响
        3.3.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3.3.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旗叶荧光特性的影响
    3.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3.4.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灌浆速率的影响
        3.4.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千粒重增长过程的影响
        3.4.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灌浆模型参数的影响
        3.4.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3.4.5 VDAL激活蛋白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5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氮量积累转运的影响
        3.5.1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各器官氮素含量的影响
        3.5.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开花期氮素积累和分配比例的影响
        3.5.3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成熟期氮素积累和分配比例的影响
        3.5.4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开花后氮素积累和转移的影响
    3.6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6.1 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品质参数的影响
        3.6.2 VDAL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籽粒粉制仪参数的影响
4 讨论
    4.1 关于喷施激活蛋白对冬小麦群体动态的影响
    4.2 关于喷施激活蛋白对冬小麦光合的影响
    4.3 关于叶面喷施对冬小麦氮素转运的影响
    4.4 关于喷施激活蛋白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稿件录用通知单
附件

(2)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植被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地貌特征
    2.6 土壤类型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4.6 小结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5.4 小结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6.5 小结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7.3 小结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8.7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1 中国水稻“籼改粳”发展历程
        1.2 粳稻发展的优势及制约因素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2.1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与水稻产量形成的关系
        2.2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稻田氮磷迁移转化与农田面源污染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
        2.6 实验分析方法
    3 模型与数据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群体发育及特征的影响
        4.3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产量影响
        4.4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鄂粳403 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4.6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稻田土壤和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下晚粳的产量形成
        5.2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米品质的影响
        5.3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5.4 不同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晚粳稻田土壤与田面水养分含量的影响..
    6 结论
第三章 晚粳适宜氮肥运筹模式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方法
        2.5 调查测定项目
        2.6 实验分析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群体发育及特征
        4.3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4.4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4.5 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植株养分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5 讨论
        5.1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5.2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群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5.3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养分氮吸收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5.4 不同施氮模式对二季晚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6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冬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对喷施生物微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喷施处理对冬小麦败育阶段不同穗位小花数的影响
    2.2 喷施处理对冬小麦不同穗位小花败育速率的影响
    2.3 喷施处理对冬小麦不同穗位籽粒数的影响
    2.4 喷施处理对冬小麦不同穗位籽粒质量的影响
    2.5 喷施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6)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稻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稻麦轮作系统养分变化特征
        1.1 稻麦轮作系统中土壤性状特征
        1.2 稻麦轮作系统中水稻养分吸收特性
        1.3 稻麦轮作系统中小麦养分吸收特性
    2 稻麦轮作系统养分管理现状
        2.1 氮素
        2.2 磷素
        2.3 钾素
    3 不同养分施用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3.1 氮、磷、钾肥施用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3.2 中、微量元素施用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3.3 有机肥施用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4 不同养分施用对稻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1 氮、磷、钾肥施用对稻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4.2 中、微量元素施用对稻麦品质的影响
        4.3 有机肥施用对稻麦品质的影响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
        2.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2.2 对LAI的影响
        2.2.3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小麦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
        3.1 小麦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3.2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小麦产量结构和群体结构表现
        3.3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的小麦氮肥利用效率特征
        3.4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小麦籽粒品质表现
第三章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群体结构的影响
        2.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2.2 对LAI的影响
        2.2.3 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5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水稻经济效益分析
    3 小结
        3.1 水稻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3.2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的水稻产量结构和群体结构表现
        3.3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的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特征
        3.4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下水稻籽粒品质表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1 稻麦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调控效应分析
        1.1 小麦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调控效应分析
        1.1.1 小麦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1.1.2 小麦养分管理模式条件下高产高效表现特征
        1.1.3 小麦养分管理模式条件下高产高效机制
        1.2 水稻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调控效应分析
        2.1.1 水稻高产高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2.1.2 水稻养分管理模式条件下高产高效表现特征
        2.1.3 水稻养分管理模式条件下高产高效机制
    2 稻麦周年养分高产高效管理模式评价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深入研究的设想
        3.1 存在问题
        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提高单产和品质是我国水稻发展的必然途径
        1.1.2 “三低”是影响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的主要障碍因子
        1.1.3 前发、中稳、后健是水稻高产优质群体演进的理想模式
        1.1.4 开展本项研究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较高学术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稻高产超高产栽培理论与途径研究
        1.2.2 水稻前期促早发技术的研究
        1.2.3 水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4 中期提高成穗率技术研究
        1.2.5 水稻后期防早衰技术研究
    1.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1 存在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水稻育秧肥壮秧促早发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分析
        2.2.1 育秧肥育秧对秧苗质量的影响
        2.2.2 育秧肥育秧对前期早发的影响
        2.2.3 秧苗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组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水稻复合控蘖剂的复配筛选与应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的筛选研究
        3.1.2 水稻复合控蘖剂使用技术研究
        3.1.3 水稻复合控蘖剂对不同位次分蘖及新生叶的影响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水稻复合控蘖剂配方的研究
        3.2.2 水稻复合控蘖剂的使用技术研究
        3.2.3 水稻复合控蘖剂对不同位次分蘖及新生叶的影响研究
    3.3 结论与讨论
4 水稻控蘖高产的肥水优化调控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肥料优化运筹模式研究
        4.1.2 灌溉优化模式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肥料优化运筹模式研究
        4.2.2 灌溉优化模式研究
    4.3 结论与讨论
        4.3.1 双季超级稻肥料运筹模式
        4.3.2 双季超级稻灌溉模式
5 水稻“三控”结合综合控蘖技术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5.1.2 测定项目与内容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5.2.2 对水稻成穗率的影响
        5.2.3 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4 对株高及基部节间长度与粗度的影响
        5.2.5 对叶片含N量的影响
        2.5.6 对茎鞘含糖量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6 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模式集成及其效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6.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两种栽培模式的分蘖成穗差异
        6.2.2 两种模式下的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及产量差异
        6.2.3 两种模式下的稻米品质差异
    6.3 结论与讨论
7 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机理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与材料种植
        7.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特性
        7.2.2 根系生长特性
        7.2.3 养分吸收特性
        7.2.4 衰老特性
        7.2.5 籽粒灌浆特性
        7.2.6 籽粒相关激素变化特征
        7.2.7 群体生态特征
    7.3 结论与讨论
        7.3.1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水稻生长特性
        7.3.2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籽粒灌浆与衰老特征
        7.3.3 “三高一保”栽培模式的群体生态特征
        7.3.4 “三高一保”模式栽培模式的高产优质机理
8 结论与与讨论
    8.1 主要结果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目的与意义
    2 水稻高产研究进展
        2.1 水稻超高产育种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2.1.1 水稻高产育种的历史
        2.1.2 水稻高产育种现状
        2.1.3 高产育种的发展
        2.2 超高产水稻栽培研究的来源及进展
        2.2.1 超高产水稻栽培研究的来源
        2.2.2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新理念
        2.2.3 超高产栽培现状
        2.2.4 超级稻的栽培与调控途径
        2.2.5 湖南省一季稻种植现状
        2.3 水稻氮肥施用现状及超级杂交稻科学施氮研究进展
        2.3.1 目前水稻生产施肥现状
        2.3.2 湖南一季水稻(中籼稻)施肥现状
    3 论文主要内容、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级杂交稻两种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适应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2005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2 2006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3 2007年湖南长沙基点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1.4 2006-2007年海南三亚基点的超级杂交中籼稻品比
        1.2 试验地点
        1.2.1 湖南长沙
        1.2.2 海南三亚
        1.3 试验方法
        1.4 观察记载项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参试品种综合性状的表现、显着性检验及多重比较分析
        2.2 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
        2.3 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
        2.4 品种综合性状的聚类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3.1 参试组合产量比较情况
        3.2 参试组合各项性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变异系数分析
        3.3 参试组合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诸因子的相关分析
        3.4 聚类分析
第三章 栽植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的影响及分析
    1 栽插及中耕方式对超级杂交稻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灰色关联度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1.1.2 试验设计
        1.1.3 试验的实施
        1.1.4 观察、测定项目及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2.1 分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LAI)
        1.2.3 干物质积累
        1.2.4 齐穗期维管束数
        1.2.5 不同处理的光合作用特性
        1.2.6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
        1.2.7 不同栽培方式、密度、中耕方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2.8 农艺性状与实产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1.3 讨论
    2 不同垄栽对超级杂交稻根系、剑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发育进程及分蘖动态
        2.2.2 垄栽模式对根系伤流的影响
        2.2.3 垄栽模式对根层分布的影响
        2.2.4 栽培模式对剑叶张角的影响
        2.2.5 栽培模式对剑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2.2.6 栽培模式对顶叶完全叶SPAD值的影响
        2.2.7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小结与讨论
    3 不同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2.2 密度对叶面积的影响
        3.2.3 分蘖后期密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不同处理对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分蘖动态
        1.2.2 株型调查
        1.2.3 叶片开张角
        1.2.4 根系测量
        1.2.5 农艺性状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发育进程及分蘖动态
        2.2 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
        2.3 施氮对生长期叶面积动态及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施N对根系伤流的影响
        2.5 施N对根层分布的影响超高产水稻根系的发育形态
        2.6 各层次根系对形成超高产的贡献
        2.7 施 N对剑叶张角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2 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3.3 氮肥管理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第五章 超级杂交中稻优化施氮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2005年氮肥施用量试验
        1.1.2 2006年试验设计
        1.1.3 2007年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
        1.3 氮效率计算公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高产施氮模式
        2.1.1 施氮量
        2.1.2 氮肥运筹
        2.1.3 施肥方式
        2.2 水稻优质施氮模式的研究
        2.2.1 施氮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2.2 氮肥运筹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3 水稻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施氮模式
        2.3.1 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2 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3.3 施肥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水平产量经济效益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超级杂交中稻抗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叶片绿叶面积变化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
        2.2 产量及构成
        2.3 叶面积和功能叶光合功能期
        2.3.1 灌浆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变化
        2.3.2 灌浆结实期单株高效叶面积变化
        2.3.3 高效叶叶绿素含量及功能叶光合期变化
    3 讨论
        3.1 合理的肥料运筹可以延缓衰老
        3.2 穗肥的施用原则
        3.3 根外追肥对于防早衰
        3.4 库源关系与衰老
    4 结论
第七章 综合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某些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验地点
        1.1.2 供试品种
        1.1.3 试验设计
        1.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1.5 数据处理
        1.2 结果与分析
        1.2.1 不同处理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2.2 不同处理的群体结构特点
        1.2.3 不同处理对叶的影响
        1.2.4 不同处理对根系的影响
        1.2.5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植株NPK的含量
        1.2.6 不同处理不同时期植株根际微生物的含量
        1.3 小结与讨论
    2 固氮解钾等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大田实验区
        2.1.2 大田实验设计
        2.1.3 取样与测定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和讨论
        2.2.1 不同生长时期和黄熟期乳熟期对微生物总活性的影响
        2.2.2 好氧自生固氮菌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变化
        2.2.3 厌氧自生固氮菌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的变化
        2.2.4 分蘖期解磷细菌量在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条件下的比较
        2.2.5 施菌与不施菌条件下解钾细菌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间的变化
        2.2.6 施菌肥与不施菌肥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变化
        2.3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1 两个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超级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研究
        1.1 参试组合产量比较情况
        1.2 参试组合生育期、经济性状等变异系数分析
        1.3 参试组合生育期、经济性状等相关分析
        1.4 聚类分析
    2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的栽插方式研究
        2.1 栽插方式对生长动态的影响
        2.2 栽插方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3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估
        2.4 栽插方式对经济形状的影响
    3 不同垄栽模式对超级杂交稻根系、剑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3.1 垄栽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3.2 垄栽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3.3 垄栽模式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4 不同密度对超级杂交中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5 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5.1 氮肥管理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5.2 氮肥管理对水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5.3 氮肥管理对水稻剑叶生长的影响
    6 超级杂交中稻优化施氮模式研究
        6.1 对产量的影响
        6.2 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3 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6.4 优化施氮模式
    7 超级杂交中稻抗衰老与调控补偿栽培研究
        7.1 合理的肥料运筹可以延缓衰老
        7.2 穗肥的施用原则
        7.3 根外追肥对于防早衰
    8 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处理对超级杂交水稻的影响
        8.1 施肥和密度水平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8.2 对生长动态的影响
        8.3 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8.4 对水稻根际微生物的影响
    9 固氮解钾等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超级杂交稻产量的关系研究
        9.1 施肥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9.2 菌肥对产量的影响
第九章 全文创新之处
    1 首次在超级杂交稻栽培方式的综合比较中,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
    2 首次在田间条件下,研究超级杂交稻的根际微生态
    3 首次明确提出了超级杂交水稻在长沙和三亚的适宜施氮量
    4 对超级杂交水稻生态适应性参试组合进行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成果着作与课题

(9)航天水稻新品种在温州的应用推广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航天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
    1.2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
        1.2.1.突变谱广
        1.2.2.诱变性状特异
        1.2.3 诱变频率高
        1.2.4.育种周期短
        1.2.5.植株损伤轻
    1.3 航天诱变育种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形态学指标鉴定
        1.3.2.细胞学观察
        1.3.3.营养成分分析
        1.3.4.生理生化分析
        1.3.5.分子标记分析
        1.3.6.诱变材料的保存:
    1.4 航天诱变的机理与理论
        1.4.1 微重力假说
        1.4.2 空间辐射假说
        1.4.3 转座子假说
    1.5 本论文研究课题立项的背景和内容
        1.5.1 航天水稻新组合(品种)引选、推广和技术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的筛选与特性研究
    2.1 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的筛选
    2.2 航天水稻新组合特征特性研究
    2.3 航天水稻新品种(组合)特征特性
        2.3.1 中浙优1号
        2.3.2 特优航1号
        2.3.3 Ⅱ优航1号
        2.3.4 研优1号
        2.3.5 航天36
        2.3.6 赣晚籼33
        2.3.7 浙101
第三章 航天杂交稻新组合栽培技术研究
    3.1 中浙优1号的栽培技术研究
        3.1.1 中浙优1号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3.1.2 中浙优1号的适宜秧龄研究
        3.1.3 中浙优1号的适宜密度研究
        3.1.4 中浙优1号不同施肥方法的研究
        3.1.5 小结与讨论
    3.2 研优1号适宜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及施肥方法研究
        3.2.1 试验设计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航天水稻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
    4.1 航天水稻的栽培技术集成
        4.1.1 航天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4.2 航天杂交稻中浙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2.1 适时早播,力争早插
        4.2.2 培育适龄壮秧
        4.2.3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4.2.4 科学运筹肥水管理
        4.2.5 适时综合防治
    4.3 航天杂交稻特优航1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4.3.2 适时移栽,适度密植
        4.3.3 科学肥水管理
        4.3.4 及时防治病虫害
    4.4 航天杂交稻Ⅱ优航1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4.1 合理播期,培育壮秧
        4.4.2 适当密植,插足落田苗
        4.4.3 科学肥水调控
        4.4.4 综合防病治虫
    4.5 航天杂交稻研优1号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5.1 适时播种、适令移栽
        4.5.2 合理密植
        4.5.3 加强肥水管理
        4.5.4 及时防病治虫保丰收
    4.6 几个优良航天常规水稻品种栽培技术要点
        4.6.1 航天36
        4.6.2 赣晚籼33
        4.6.3 浙101
第五章 航天水稻新组合的示范和推广
    5.1 中浙优1号示范推广
    5.2 特优航1号示范推广
第六章 航天水稻在温州推广应用的经验
    6.1 领导重视、政策扶持
    6.2 工作技术创新、良种良法配套
    6.3 适应市场、强化服务
    6.4 探索稻米产业化路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0)AB型增粒剂在杂交稻繁殖和制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应用概况
        1.1 “三系”育种成绩斐然,为水稻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2 “两系”杂交稻研究续写了“东方魔稻”新篇章
        1.3 超级杂交稻研究与示范全面开展,展示杂交稻更加诱人的前景
    2 杂交稻制种技术的发展
        2.1 杂交稻制种技术的进步
        2.2 主要技术经验
        2.2.1 以增苗增穗、提高总颖花量为目标,建立父母本合理的群体结构,打好高产制种的苗穗基础
        2.2.2 实现父母本在良好的气候条件下花期相遇
        2.2.3 综合运用各项有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
    3 影响杂交稻制种单产的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3.1 水稻不育系异交性能的影响因素
        3.1.1 抽穗特性
        3.1.1.1 包颈株矮现象
        3.1.1.2 植株结构
        3.1.1.3 穗层结构
        3.1.1.4 穗粒结构
        3.1.2 开花习性
        3.1.3 柱头特性
        3.1.3.1 柱头外露率
        3.1.3.2 外露柱头的生活力
        3.1.3.3 柱头外露颖花异交结实率的稳定性
        3.2 不育系异交态势的改良
        3.2.1 赤霉素改良异交态势
        3.2.1.1 赤霉素改良异交态势的效用
        3.2.1.2 赤霉素对植株喷施效应
        3.2.1.3 赤霉素应用的不足
        3.2.2 割叶技术的应用
        3.2.3 提高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及生活力的技术
        3.2.4 复合植物激素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AB型增粒剂在“三系”杂交稻繁殖制种中的应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及使用方法
        1.2 供试组合
        1.3 试验方法
        1.3.1 大区多点对比试验
        1.3.2 AB型增粒剂与不同剂量“九二0”配合使用效应比较
        1.3.3 柱头生活力测定
    2 结果分析
        2.1 AB型增粒剂对母本株高、包颈及穗层结构的影响
        2.2 AB型增粒剂对母本开花习性、柱头外露与柱头活力的影响
        2.2.1 对花期的影响
        2.2.2 对花时的影响
        2.2.3 对柱头外露率的影响
        2.2.4 对柱头生活力的影响
        2.3 AB型增粒剂对繁制产量的影响
        2.4 AB型增粒剂对杂种F_1代影响
第三章 AB型增粒剂在“两系”杂交稻制种中的应用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考查项目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AB型增粒剂对培矮64S株高、包颈和穗层结构的影响
        2.2 AB型增粒剂对培矮64S粒黑粉病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
        2.2.1 对稻粒黑粉病的影响
        2.2.2 对培矮64S异交结实的影响
第四章 AB型增粒剂与国内同类产品应用效应比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考察项目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不育系包颈及穗层结构的效应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不育系柱头外露的影响
        2.3 不同药剂处理对异交结实率、千粒重及制种产量的影响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1 全文讨论
    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增粒增重剂对稻麦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植物激活蛋白(VDAL)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黄琴.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2]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3]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对晚粳产量、品质及资源利用的影响[D]. 杨罗浩.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4]冬小麦穗粒数和粒质量对喷施生物微肥的响应[J]. 郑春风,任伟,杜君,张琨,孙克刚. 山西农业科学, 2019(02)
  • [5]孕穗期叶面喷素对小麦穗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 田艳云,张国钊,郑春风,段建钊,秦一凡,朱云集,赵丽,杨家蘅.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7)
  • [6]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稻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D]. 周为华. 扬州大学, 2012(01)
  • [7]水稻“三高一保”栽培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机理研究[D]. 彭春瑞. 江西农业大学, 2012(11)
  • [8]超级杂交中籼稻高产生理生态及其调控研究[D]. 吴朝晖. 中南大学, 2008(02)
  • [9]航天水稻新品种在温州的应用推广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叶曙光. 浙江大学, 2006(09)
  • [10]AB型增粒剂在杂交稻繁殖和制种中的应用[D]. 高剑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标签:;  ;  ;  ;  

谷物和增重剂对水稻和小麦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