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大专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蓓[1](2020)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是“华光”体育活动开展以来面向河南省大学生举办的武术赛事。本研究旨在了解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探寻其开展成功之处及比赛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促进武术在河南省高校的推广、加强高校间武术的交流、促进比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此外,也期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发展经验能够为其他省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优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并为政府制定高校武术竞赛相关政策、高校推广武术运动、教练员制定武术训练计划提供直接参考。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背景和意义、发展历程、竞赛组织与管理、竞赛规程、竞赛规模、参与主体、比赛场地设施、经费、比赛宣传、比赛赞助、比赛奖励等情况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高校数量呈递增趋势,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在河南省高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促进了河南省大学生武术锦标赛的良好发展。但同时存在参赛高校数量不及河南省总高校数量一半,很多参赛高校运动员未报满的情况。(2)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开展,为河南省各院校运动员提供了检验训练水平和交流训练经验的良好平台,同时也为各院校教练员提供了交流执教和带队经验的场所。但是部分院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领导重视不够的情况。(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专业运动员以及非专业运动员都有参与,且无运动等级参赛人数所占比例较大,体现出该比赛推广武术运动的特点,各组别运动员的比赛竞演展现了河南省高校的习武风貌。但由于参赛运动员涉及范围较广,加大了资格审查工作难度,存在比赛中同一组别实力差距悬殊现象。(4)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的裁判员裁判经验丰富,对竞赛规则熟悉度较高,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所占比重较大、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确保了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公平、公正、有序地开展。(5)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商较少;比赛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导致现场观众较少,影响赛事的知名度;奖励方式较为单一,影响运动员参赛积极性。为促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更好地发展,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学校领导应通过引进武术师资,完善武术器械场馆,通过校内举行各类武术比赛的形式,来加大对武术项目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学生习练武术,促进武术在高校的发展。(2)河南省定期开展高校武术学术论坛和武术教学比赛,加强各高校间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赛机会,在比赛中发现不足,不断提高理论和实战能力。(3)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在报名和比赛前应严格做好资格审查,防止同一组别出现实力相差太多的现象。建议重新制定竞赛分组,可将高水平运动员、体工队在籍学生、武术专业院校学生这三类在校学生列为一个组别,一方面对普通在校学生比较公平,同时不影响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技术水平的发展。(4)加强对裁判员赛前的培训,为裁判员和教练员提供更多的武术技术和理论培训机会,促进河南省大学生武术运动向更专业、更公平的方向发展。(5)针对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组委会要加强对各办事机构的管理,应设立专门的外联部门,积极寻找赞助商合作,扩宽经费来源途径,吸引赞助商赞助,保障赛事更高水平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设立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专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等网络平台,在赛前、赛中、赛后做好宣传工作;扩宽奖励范围和奖励方式,为表现优异的运动员、教练员提供物质奖励,促进学生参加比赛和教练带队训练的热情。
周德容[2](2020)在《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减轻人口压力,我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应运而生。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但在未来的10年时间里,独生子女仍然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群体。在生活中,他们没有兄弟姐妹,能得到精心地养育和过度的关爱,身体形态大幅度改善,但营养过剩,这也为体质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家长一味重视文化学习,且孩子的闲暇活动以电子产品为主,缺乏体育活动,这就给健康带来许多危害。面对未来的压力,没有健康怎么行?目前,对于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将以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在梁溪区随机选取五所小学,以水平三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行了调查,并从父母角度深入研究,发现:(1)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但获取体育活动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对体育活动知识内容的了解以体育运动类为主,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认知度很高,但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一般。(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目的以强身健体为主,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非常有兴趣的群体比例也只有47.4%和37.4%,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对“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认同度最低,只有46.8%。(3)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情况不尽人意。每周体育活动计划制定情况远远好于寒暑假;体育活动项目主要以游泳、球类为主,男生以大球类项目为主,女生以小球类项目为主;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4次的人数最多,但是数量还是偏低,只有42.1%,男生情况略好于女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在31分钟以上的群体所占比例最高,但也不足半数;每次体育活动强度是中等的群体最高,为54.%,体育活动的强度情况良好;体育活动形式主要是和家庭成员。(4)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和态度、认知和行为、态度和行为均呈现较高的相关度,但是部分男生存在体育态度欠缺,但体育活动行为突出的现象。(5)父母学历越高,其孩子所关注的体育知识类别越均衡,差异越小;父母学历越高,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运用(跑步前热身)程度越高;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运用(锻炼后放松)程度越高;但是高学历父母由于对文化学习非常重视,反而造成了其孩子对体育活动知识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6)父母为工人的,其孩子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节目兴趣、体育活动参与程度以及体育参与目的都是最低的;父母为企业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分别有2.7%和2.3%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情绪”,父母为工人的,有4.5%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愉悦身心”,2.3%的孩子不同意“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6.8%的孩子不认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翟雨佳[3](2020)在《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拉丁舞以其良好的健身、心理调节、审美娱乐等功效深得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舞蹈爱好者投身于拉丁舞的热潮中,拉丁舞活动的开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和认可。从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拉丁舞课程,再到社会人群对拉丁舞项目的开展和普及,拉丁舞运动的价值不断被更多人认识,促使各类拉丁舞培训班俱乐部在全国各地相继涌现。但与国外体育舞蹈发展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拉丁舞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相对落后,且各省市发展极不平衡,除了各大体育舞蹈专业院校之外,社会各阶层人士开展的拉丁舞俱乐部在教学内容、措施、场地器材以及师资力量等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使得各个俱乐部培训水平参差不齐,培训效果不显着。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有关拉丁舞、运动动机以及满意度有关的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苏州市拉丁舞学员的特征,制定拉丁舞学员调查问卷。然后,选取420名拉丁舞学员作为调查对象,并通过与学员进行访谈沟通、发放问卷两种方式来了解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参与行为以及满意度现状。最后,采用IBMSPSS21.0对调查问卷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参与动机、满意度的整体情况均属于中度偏高程度;在参与动机量表的五个维度中,平均数最高的是健康动机(M=4.06),其次依序为外貌动机(M=3.86)、能力动机(M=3.74)、乐趣动机(M=3.72)、社交动机(M=3.55)。说明健康动机是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拉丁舞练习的首要动机;在满意度量表的五个维度中,平均数最高的是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M=3.89),其次依序为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M=3.77)、课程安排满意度(M=3.69)、舞蹈条件设施满意度(M=3.67)、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M=3.66)。说明教师专业水平是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最满意的一个方面。2.苏州市不同性别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在健康动机,社交动机,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共四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在外貌动机上具显着性差异;不同年龄的学员在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外貌动机共三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对于乐趣动机,能力动机共两个维度中具显着性差异;不同教育程度学员在健康动机,能力动机,外貌动机,社交动机共四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但在乐趣动机中具显着性差异;不同职业学员在健康动机,外貌动机共两个维度中无显着性差异,在乐趣动机,能力动机,社交动机共三个维度中具显着性差异。3.苏州市不同性别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在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中全部均不会表现出显着性;不同年龄学员在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共两个维度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对于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共三个维度呈现出显着性;不同教育程度学员在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共三个维度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在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共两个维度呈现出显着性;不同职业学员在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共三个维度不会表现出显着性,在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共两个维度呈现出显着性。4.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参与动机和满意度之间呈现出0.01水平的显着性,且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为0.747。参与动机与满意度中的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满意度,工作人员服务满意度五个维度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着性,且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值依次是0.453、0.430、0.514、0.425、0.346。说明满意度中教师专业水平满意度,舞蹈室条件设施满意度,课程安排满意度满意,培训费用及学习效果与参与动机相关性较大,工作人员满意度与参与动机的相关性较其他四个维度稍小。
王平[4](2020)在《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状,分析影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相关因素,并进行干预,验证干预对提升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及改善生活方式的效果,为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护生开展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第一阶段采用现况调查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3月抽取山东省某医学院校三年制专科护理68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2015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修订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对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进行现况调查。2.第二阶段采取前后对照类试验研究设计,从调查对象中选取一部分对象进行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纳入117人。干预时间为6个月,干预方法包括专题讲座(4次)、观看视频、微信群、同伴教育(1-2次/月)等,采用与第一阶段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对干预前后护生的健康素养及生活方式水平进行比较。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1.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684名高职护生健康素养总分为56.00(52.00,60.00),基本知识和理念维度得分为24.00(22.00,26.00),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维度得分为19.00(17.00,21.00),健康技能维度得分为13.00(11.00,14.00)。2.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健康素养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年级、同伴影响抵抗、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健康知识关注度,共解释健康素养变异的11.2%。高年级学生健康素养总分较低年级高;同伴影响抵抗得分高者健康素养总分较高;女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男生;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其他学生;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健康素养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3.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684名高职护生生活方式总分为120.26±16.11,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得分为6.83±2.38,规律生活行为维度得分为10.00±2.52,饮食营养行为维度得分为13.86±3.09,健康危害行为维度得分为9.31±1.29,健康责任行为维度得分为20.06±3.22,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得分为23.48±4.19,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为17.78±3.23,生命欣赏行为维度得分为18.95±3.77。4.高职护生生活方式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活方式总分的主要因素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测健康状况、健康知识关注度、同伴影响抵抗、健康素养得分、性别,共解释生活方式变异的32.9%。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自测健康状况越好生活方式总分越高;经常关注健康知识者生活方式总分高于偶尔关注者和完全不关注者;同伴影响抵抗越强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健康素养得分越高生活方式总分越高;女生生活方式总分高于男生。5.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干预后护生健康素养总得分(Z=9950.500,P<0.05)、基本知识和理念(Z=10703.500,P<0.05)、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Z=9106.500,P<0.05)及健康技能(Z=8277.000,P<0.05)三个维度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护生生活方式总分(t=-2.649,P<0.05)、规律生活行为维度(t=-5.099,P<0.05)、饮食营养行为维度(t=-3.993,P<0.05)、健康责任行为维度(t=-2.401,P<0.05)及生命欣赏行为维度(t=-2.029,P<0.05)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动锻炼行为维度、健康危害行为维度、人际关系行为维度、压力管理行为维度得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处于中等水平。2.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受多种因素影响。3.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各维度水平在干预前后效果不均衡,受多种因素影响。
解际翠[5](2020)在《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居民在注重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消费观也从基础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发展型等消费类型转变。随着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共同的追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健身意识也都有了显着地提高。同时,国家一系列支持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为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体现了居民不断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目前,我国与体育消费有关的理论研究诸多,但有关体育健身消费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且尚无针对济南市体育健身消费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为研究对象,以济南市六个城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济南市居民家庭的基本情况、体育健身活动情况、体育健身消费情况以及影响济南市居民家庭进行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研,根据调研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实施对策。旨在鼓励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推动济南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提供现实指导。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济南市居民家庭类型主要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家庭成员文化程度近一半是高中(含大专),最低的是小学文化程度;家庭成员的职业大多是工人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民工比例较少;家庭成员闲暇时间主要活动方式的排序依次是看电视、上网、教育子女、外出游玩、参加体育活动等;家庭经济年收入主要集中在5-10万元、10-15万元两个层面,大部分家庭的消费类型还是以物质文化消费为主。(2)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项目主要以跑步、健步走,舞蹈(健美操、广场舞),球类等为主;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方式主要是与家人、与邻居朋友一起;家庭成员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主要是2-3次/周,每次主要集中在1-2小时;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大都选择在离家近、免费的社区广场、公园等,而去健身俱乐部的人数所占比重较少;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缓解压力、调整情绪、陪家人活动等。(3)济南市居民家庭年体育消费水平主要集中在500-1000元之间,男性体育消费水平高于女性;25-30岁年龄阶段的人群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个体经营户和企事业单位职工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与体育年消费成正相关。居民家庭体育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型消费为主,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比例较低,康复型的比例最低。(4)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体育消费观念与意识、闲暇时间、体育素养和兴趣爱好、受教育程度等;外部因素主要有经济收入、国家政策、场地设施、媒体宣传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5)本研究针对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内外部因素提出如下对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加大宣传转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重视家庭体育教育,提高终身体育意识;加强相关的体育法律法规建设,增加体育市场监管力度。
伍娅琪[6](2020)在《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文中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体育课的延伸、延续和补充,而且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近年来,广东白云学院分别从师资、场地器材和体育社团的建设与组织等各方面支持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除了高质量落实各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之外,也能够积极稳固地推进,并初步形成了自身特色。基于此,本文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通过对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继而总结出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特色,最终推动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更好的开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5.1广东白云学院对课外体育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场地器材的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还积极吸纳社会上的优秀资源,大力组建体育骨干队伍。5.2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锻炼的特色是: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多角度、多元化的发展学校体育社团。保证校内传统社团顺利发展的前提下,提倡鼓励新型社团的加入。5.3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训练的特点是两头抓的模式。一方面不断创新研究专业训练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双管齐下保证了学生良好的发展。学校建立的良好训练机制,使之形成一轮良好的循环。5.4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竞赛特点是:从项目设置、参赛方式上有别于传统运动会,积极抓住新的体育形式,给学生提供平台。5.5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组织特点是:学校建立了完整的组织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以及负责任的组织管理人员。高质量的体育骨干队伍确保了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5.6广东白云学院以其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吸引着校内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在社团与体育方面给了学生高度的选择自由。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满意度较高。5.7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多优异的成绩,近三年,有32名学生跨专业考取体育硕士研究生;在竞赛方面,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共30余项;2019年3月21日教育部批准新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
周运江[7](2020)在《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影响的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篮球作为三大球项目之一的运动,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运动之一。随着国家对校园篮球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在2016年8月11日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校园篮球推进试点工作的通知》(1),这为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最主要方面。因为家庭既是社会的基础组织,也是子女形成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不可替代的机构,所以家庭中的因素对子女的影响非常重要。但以前对于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从学校、培训机构、教练员以及青少年本身等方面进行研究,忽视了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对之前的研究进行完善与补充。本文以长沙市12所初中的1200名初中生及其家长为问卷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可得:(1)家长年龄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没有显着性影响。(2)初中生家庭结构、家长文化程度、家长职业三个因素对初中生直接参与篮球运动有显着的影响。(3)初中生家庭结构、家长文化程度、家庭收入三个因素对初中生间接参与篮球运动有显着的影响。(4)家庭教养方式、家长篮球情感程度、家长对子女参与篮球运动的态度、初中生是否为独生子女、家长性别、家长篮球经历、家长直接参与篮球运动、家长间接参与篮球运动和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篮球运动的情况九个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的四个层次都具有显着的影响。
向伟[8](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这些规定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那么,什么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怎样科学评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素质结构为逻辑起点,始终把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文的研究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和素质建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本研究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素质建构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借鉴。第二部分:初步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本部分首先聚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特征词,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进行了理论建构,最后得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包括了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品质、育人个性与动机五个初始维度。第三部分:正式编制与确定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收集整理的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编制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此进行质量检验。通过第一次施测对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包括: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个性与动机、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心理素质和育人身体素质,这比之前理论建构的维度多出了一个。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六维度结构模型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第四部分:使用自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实证考量。对辅导员的素质测评采用了辅导员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他评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硬核素质;其二,育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其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其四,科学研究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其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于高校辅导员的睡眠质量上;其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辅导员的创新性上。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评价存在性别、工作年限、专业、年级、评优与否等人口学差异。第五部分: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原因探析。一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进行多视角的阐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辅导员存在素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国家、学校等外部要素和个体自身的内部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部分:立足本次的研究调查结论,文章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六个维度入手,以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为结构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六点建议,它们分别为:优化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心理素质、补足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身体素质。
罗子贤[9](2020)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核心素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占据着重要地位,2017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凝炼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对于新时期的体育课程提出了新的目标,那么作为体育课堂引领者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便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研究,其次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与原则,结合高中体育学科特点和要求,构建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最后对浙江省部分地市,不同特征的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进行调查,相关研究结果如下:一、从理论上界定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普通高中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能够满足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需求,促进自身专业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二、构建完成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定了教师品德素养、专业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3个一级指标;职业认同、职业责任、教师仁爱等9个二级指标;工作态度、职业感受、职业担当、热爱生活等27个三级指标。三、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结论为:1.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在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中,教师品德素养水平最高,教育教学素养水平最低。2.“教师品德素养”维度中“教师仁爱”水平最高,“职业认同”水平最低;“专业学科素养”维度中“体育品德”水平最高,“运动技能”水平最低;“教育教学素养”维度中“教育教学理念”水平最高,“反思创新能力”水平最低。3.男性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各维度均出现显着性差异;高级教师>一级教师>未定级教师>二级教师,各维度均存在显着性差异;15年以上教龄教师>6-14年教龄教师>5年以下教龄教师,在“专业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维度下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科学历教师>研究生学历教师>大专学历教师,各维度均呈现显着性差异;省重点高中教师>市重点高中教师>区(县)重点高中教师>一般高中教师,在“专业学科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素养”维度下呈现显着性差异。
何雅叶[10](2020)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背景下,国民的健康路径从“体医结合”发展到了“体医融合”,大众开始渐渐意识到体育与医疗相结合对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体医融合”以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全民健康素养的必要研究。其中,运动康复是保障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康复手段。所以,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太原市“六城区”普通居民、医务人员以及患者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居民的基本情况、运动康复知晓度、认知程度、态度、相关就医行为等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经过本次调查研究可知,太原市居民“全民健身”观念深入人心,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半数;80.7%以上的人知晓运动康复,但影响其知晓度的因素较多;居民的基本概念知晓率不低,但具体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教育宣传还有待加强。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以及不同分类人群均对居民的知晓度、认知程度、态度、相关就医行为等有影响。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并结合“健康中国”、“体医融合”等背景趋势,分析当前运动康复发展现状,从国家政策、专业建设、社区康复及康复产业化角度出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普通大专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大专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需要 |
1.1.2 武术文化发展的需要 |
1.1.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高校武术锦标赛相关研究 |
1.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背景和意义 |
3.1.1 “华光”体育活动开展的背景 |
3.1.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开展的意义 |
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历程 |
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研究 |
3.3.1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组织研究 |
3.3.2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程研究 |
3.3.3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竞赛规模研究 |
3.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参与主体研究 |
3.3.5 比赛场地设施、经费、宣传、赞助、奖励情况研究 |
3.4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赛制中存在不合理 |
3.4.2 高校参与度不高,应报人数不足 |
3.4.3 比赛经费来源单一,赞助力度小 |
3.4.4 赛事宣传不到位,推广力度不够 |
3.4.5 比赛奖励方式单一化,奖励力度不够 |
3.5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对策 |
3.5.1 优化比赛赛制,完善竞赛体系 |
3.5.2 加强学校重视,扩大比赛规模 |
3.5.3 积极寻求赞助合作,扩宽经费来源渠道 |
3.5.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比赛知名度和影响力 |
3.5.5 完善奖励机制,加大奖励力度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运动员调查问卷 |
附录B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教练员调查问卷 |
附录C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裁判员调查问卷 |
附录D 《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E 专家对问卷效度评价量表 |
致谢 |
(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对象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资料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访谈法 |
1.6.4 比较分析法 |
1.6.5 现场观察法 |
1.6.6 数理统计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独生子女 |
2.1.2 体育行为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文献计量分析 |
2.2.2 学生体育认知 |
2.2.3 学生体育态度 |
2.2.4 学生体育行为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2.3.1 关于独身子女的研究 |
2.3.2 关于学生体育活动研究 |
2.4 简要述评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分析 |
3.1.1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认知 |
3.1.1.1 体育知识获取途径 |
3.1.1.2 体育知识的内容 |
3.1.1.3 体育知识的运用 |
3.1.1.4 小结 |
3.1.2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态度 |
3.1.2.1 体育活动的目的 |
3.1.2.2 体育活动的兴趣 |
3.1.2.3 体育活动的感受 |
3.1.2.4 小结 |
3.1.3 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 |
3.1.3.1 体育活动计划 |
3.1.3.2 体育活动频次 |
3.1.3.3 体育活动强度 |
3.1.3.4 体育活动时间 |
3.1.3.5 体育活动项目 |
3.1.3.6 体育活动形式 |
3.1.3.7 小结 |
3.2 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行为的变量关系分析 |
3.2.1 体育活动认知与态度的关联分析 |
3.2.2 体育活动认知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
3.2.3 体育活动态度与行为的关联分析 |
3.2.4 小结 |
4 影响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的外在因素 |
4.1 父母因素 |
4.1.1 父母学历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认知的影响 |
4.1.2 父母职业对独生子女体育活动态度的影响 |
4.2 学校因素 |
4.2.1 体育课 |
4.2.2 班主任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3)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拉丁舞 |
2.1.2 参与动机 |
2.1.3 满意度 |
2.2 国内外拉丁舞相关研究 |
2.2.1 国内拉丁舞相关研究 |
2.2.2 国外拉丁舞发展现状 |
2.3 国内外参与动机相关研究 |
2.3.1 国内有关参与动机的研究 |
2.3.2 国外有关参与动机的研究 |
2.4 国内外满意度相关研究 |
2.4.1 国内有关满意度的研究 |
2.4.2 国外有关满意度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4.1.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性别调查统计分析 |
4.1.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年龄调查统计分析 |
4.1.3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教育程度调查统计分析 |
4.1.4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职业调查统计分析 |
4.1.5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到达俱乐部所需时间调查统计分析 |
4.1.6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选择俱乐部的主要原因调查统计分析 |
4.1.7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了解俱乐部渠道调查统计分析 |
4.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情况及差异性调查与分析 |
4.2.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的舞龄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
4.2.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每个月学习的费用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
4.2.3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每周练习次数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
4.2.4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每次练习时长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
4.2.5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最想练习的时段及差异性调查统计分析 |
4.3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满意度的情况分析 |
4.3.1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情况分析 |
4.3.2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满意度情况分析 |
4.4 基本情况不同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4.4.1 不同性别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4.4.2 不同年龄的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
4.4.3 不同教育程度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4.4.4 不同职业拉丁舞俱乐部参与动机与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
4.5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
4.6 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影响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提升教师稳定性 |
5.2.2 不断完善俱乐部设施配备,为学员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
5.2.3 加强工作人员服务意识,关注学员的发展 |
5.2.4 定期调查,了解市场动态以及不同特征学员的需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现况调查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资料收集 |
4 质量控制 |
5 资料统计及分析 |
6 伦理原则 |
7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2 高职护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同伴影响抵抗问卷得分 |
3 高职护生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 |
4 高职护生的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 |
讨论 |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2 高职护生生活方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
第二部分 基于Pender健康促进模式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健康教育干预内容及方式 |
4 资料收集 |
5 质量控制 |
6 资料统计及分析 |
7 伦理原则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干预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 |
2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同伴影响抵抗得分比较 |
3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健康素养得分比较 |
4 高职护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得分比较 |
讨论 |
1 高职护生健康素养、生活方式的干预效果 |
2 对策及建议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目的 |
1.2.2 选题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田野调查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济南市居民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
3.1.1 济南市被调查居民的性别分布情况 |
3.1.2 济南市被调查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 |
3.1.3 调查家庭类型的划分 |
3.1.4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 |
3.1.5 家庭成员的职业状况 |
3.1.6 家庭经济年收入情况 |
3.1.7 家庭日常生活的消费 |
3.1.8 家庭成员闲暇时间活动方式 |
3.2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
3.2.2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频率与时间 |
3.2.3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空间特征 |
3.2.4 家庭体育健身活动的动机目的 |
3.3 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调查与分析 |
3.3.1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基本情况 |
3.3.2 济南市居民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类型分析 |
3.4 影响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
3.4.1 内部因素 |
3.4.2 外部因素 |
3.5 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的促进策略 |
3.5.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家庭收入 |
3.5.2 加强宣传转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 |
3.5.3 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训力度 |
3.5.4 加强对体育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 |
3.5.5 重视家庭体育教育,强化终身锻炼意识 |
3.5.6 加强法规建设,做好体育市场监管工作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2 文献综述 |
2.1 课外体育活动的概念 |
2.2 关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
2.3 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特色相关的研究 |
2.4 国外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5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管理研究 |
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调查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广东白云学院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情况简介 |
4.2 广东白云学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情况分析 |
4.2.1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背景 |
4.2.2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师资状况 |
4.2.3 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 |
4.2.4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 |
4.2.5 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
4.2.6 开展学校课外体育活动项目设置 |
4.3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概况分析 |
4.3.1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者态度分析 |
4.3.2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训练开展情况分析 |
4.3.3 广东白云学院校园体育竞赛开展情况分析 |
4.4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模式设计 |
4.4.1 多层次的组织机构设置 |
4.4.2 优秀的体育骨干队伍 |
4.4.3 多渠道的体育文化知识宣传 |
4.5 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效果分析 |
4.5.1 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满意度 |
4.5.2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
4.5.3 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取得的成就 |
5 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专家效度检验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D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E 获奖竞赛成绩单(获奖成绩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影响的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假设 |
2 文献综述 |
2.1 “家庭因素”概念的界定 |
2.2 “参与篮球”概念的界定 |
2.3 关于青少年篮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5 国内关于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2.6 国外关于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统计与分析 |
4.1 长沙市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现状调查分析 |
4.1.1 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性别差异分析 |
4.1.2 篮球运动经历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差异分析 |
4.1.3 初中生对获取篮球运动信息的来源 |
4.1.4 初中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 |
4.1.5 影响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原因分析 |
4.1.6 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与普通学校家庭的对比分析 |
4.2 家庭主观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影响分析 |
4.2.1 家长篮球情感程度 |
4.2.2 家长对子女参与篮球运动的态度 |
4.2.3 家庭教养方式 |
4.3 家庭客观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影响分析 |
4.3.1 独生-非独生 |
4.3.2 家长性别 |
4.3.3 家长年龄 |
4.3.4 家庭结构 |
4.3.5 家长文化程度 |
4.3.6 家长职业 |
4.3.7 家庭收入 |
4.3.8 家长篮球运动经历 |
4.3.9 家长直接参与篮球运动 |
4.3.10 家长间接参与篮球运动 |
4.3.11 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篮球运动的情况 |
4.3.12 影响家长让子女参与篮球运动的因素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8)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概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 |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启示 |
第三节 素质模型建构理论 |
一、素质模型建构的主要类型 |
二、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
三、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提取及模型的初构 |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概述 |
二、行为事件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
三、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的确定 |
四、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确立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修订及其完善 |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
二、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作为内容分析的蓝本 |
三、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过程 |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关系特征探讨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具体条目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特征 |
一、政治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首要特征 |
二、育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本质特征 |
三、多纬度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实证考量 |
第一节 从辅导员的视角测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从大学生的视角考量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
二、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的研究结论 |
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硬核 |
二、育人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 |
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 |
四、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是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 |
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在睡眠质量上 |
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创新性上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良好的原因探析 |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
二、学校相关举措的完善落实 |
三、辅导员知情行的协同促进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一、访谈对象与访谈提纲的确立 |
二、相关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情感与价值观 |
一、培育尊重与认同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
二、学校应把好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的招聘关 |
三、自我参与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
第二节 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二、缓解辅导员压力源,开发心理资本 |
三、认知重构和社会链接相结合 |
第三节 补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 |
一、增设辅导员培养专业(方向) |
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
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行为相结合 |
第四节 强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 |
一、科学规划国家政策制度 |
二、发挥学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 |
三、提升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相结合 |
第五节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 |
一、营造尊师爱生的评价文化 |
二、自我个性的修炼与完善相结合 |
第六节 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身体素质 |
一、落实“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二、夯实学校的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 |
三、提高健身意识和自觉健身行为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育改革的要求 |
1.1.2 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需要 |
1.1.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研究不够深入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2 文献综述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德尔菲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4.1.1 概念界定 |
4.1.2 理论依据 |
4.2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1 针对性原则 |
4.2.2 发展性原则 |
4.2.3 科学性原则 |
4.2.4 系统性原则 |
4.2.5 可操作性原则 |
4.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4.3.1 一级指标的筛选 |
4.3.2 二级指标的筛选 |
4.3.3 三级指标的筛选 |
4.3.4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确立 |
4.4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4.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4.4.2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总体情况 |
4.4.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各维度得分情况与分析 |
4.4.4 不同特征下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情况分析 |
4.4.5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发展存在问题简述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从理论上界定了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的概念 |
5.1.2 构建完成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
5.1.3 浙江省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专家基本信息表 |
附录 2 访谈提纲 |
附录 3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指标筛选第一轮) |
附录 4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指标筛选第二轮) |
附录 5 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运动康复认知特点调查结果描述 |
2.1 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
2.2 一般情况 |
2.3 太原市居民运动频率及运动强度调查结果描述 |
2.4 太原市居民运动康复知晓率调查结果描述 |
2.5 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态度调查结果描述 |
2.6 太原市居民有关运动康复相关行为调查结果描述 |
2.7 分析讨论 |
3 运动康复认知特点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3.1 太原市居民运动康复认知调查结果差异分析 |
3.2 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治疗的态度情况分析 |
3.3 太原市居民有关运动康复相关行为调查情况分析 |
3.4 太原市居民运动康复认知特点及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分析讨论 |
4 结论与建议 |
4.1 完善国家政策及政府支持 |
4.2 提高运动康复专业学科建设 |
4.3 加强社区运动康复 |
4.4 推动运动康复产业化发展 |
4.5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普通大专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武术锦标赛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丁蓓. 河南大学, 2020(04)
- [2]梁溪区独生子女小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周德容.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2)
- [3]苏州市拉丁舞俱乐部学员参与动机与满意度研究[D]. 翟雨佳. 苏州大学, 2020(03)
- [4]高职护生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D]. 王平. 青岛大学, 2020(01)
- [5]济南市家庭体育健身消费研究[D]. 解际翠.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广东白云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特色研究[D]. 伍娅琪.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家庭因素对初中生参与篮球运动影响的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周运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向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罗子贤.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体医融合”背景下太原市居民对运动康复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何雅叶.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