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爱国[1](2021)在《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采取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试验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可提高疗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且并发症低。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2](2021)在《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远隔缺血适应是通过对某一器官或组织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刺激,使得该器官或组织以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产生对缺血的适应,进而提高其对缺血损伤的耐受能力,该方法具有便捷无创、经济实用、不良反应少、易于普及等优点。近年来,远隔缺血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不断增多。本共识是结合我国脑血管病防治特点,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围绕远隔缺血适应的概念和分型、作用机制、临床实施方法、适用人群、禁忌证及治疗前评估、未来研究和应用建议等临床常见问题制定,旨在引起广大神经科医生重视,以期为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规范化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刘晓纬[3](2021)在《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将患者分为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与无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结果:(1)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41.23±12.76mmhg,术前平均舒张压为72.55±7.13mmhg,术前平均心率为81.88±9.13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为114.22±24.36mmhg,术后全天平均舒张压为63.04±8.48 mmhg,术后全天平均心率为68.53±9.01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42例发生了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约为34.7%。在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中,27例患者于球囊扩张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64.3%;14例患者于支架植入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33.3%;1例患者于血管封堵器封堵血管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2.4%。(3)通过组间比较得到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与球囊后扩张与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0.947;95%CI:0.906-0.991;P=0.018)、颈动脉狭窄部位(OR=3.561;95%CI:1.272-9.973;P=0.016)、颈部血管斑块性质(OR=2.625;95%CI:1.042-6.610;P=0.041)及球囊后扩(OR=3.471;95%CI:1.139-10.579;P=0.029)与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结论:本研究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率为34.7%,其中年龄、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球囊后扩可能为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瑞霖[4](2021)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在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01月至2020年06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具有手术指征且接受CEA或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个人史以及基础疾病等;术前资料:入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l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临床表现、血管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术后资料:手术时长、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CEA组34例,CAS组9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及术前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2.9%vs1.1%,P>0.05)及手术相关并发症(17.6%vs 16.5%,P>0.05)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再狭窄发生率及再次手术干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持续时间方面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入院时m RS评分与术后6月m RS评分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EA和CAS在治疗颈动脉狭窄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当;CEA和CAS均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CEA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CAS住院费用高。
李娜[5](2021)在《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从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狭义的定义出发,利用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心脏生物学指标、超声心动图变化特点,比较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管狭窄等因素对脑心综合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CCS的脑心交互机制及预防和治疗措施,早期识别和预防,降低脑梗死的心源性死亡率,改善预后,并为脑心同治指南的制定奠下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收集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住院就诊的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56例。所有患者均已排除有明确的心脏病、以往检查未发现心电图异常史,入院时无电解质紊乱,所有入组患者经其同意后行头颅CT或MRI检查、头颈部CTA、心脏彩超、颈部血管彩超、心电图等检查及电解质、心脏生物学指标等化验,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NIHSS评分、颈动脉狭窄)、脑梗死病变部位、脑心综合征患病率、心电图及心脏生物学指标异常、颈动脉狭窄情况,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占67.58%,未并发脑心综合征占32.42%。2.2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92.49%患者CCS在脑梗死后72小时内出现,5.78%患者CCS在脑梗死后72小时~l周内出现;1.73%患者CCS在脑梗死超过1周以后出现。3.脑叶、丘脑基底节区、脑干和小脑各部位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影响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丘脑基底节区组与脑叶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其余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中丘脑基底节区组较脑叶组更易并发脑心综合征。4.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颈动脉狭窄这三个变量对CCS的发生有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性别(P=0.039)、颈动脉狭窄(P=0.020)这两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性别及颈动脉狭窄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并发脑心综合征,CCS常出现在脑梗死后72小时内。2.急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影响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本研究中丘脑基底节区组较脑叶组更易并发脑心综合征。3.急性脑梗死并发CCS的心电图改变常为复极异常和心律失常,复极异常以T波低平/倒置较多,心律失常以窦缓较多。不同病变部位出现不同的心电图改变。4.急性脑梗死并发CCS的心脏生物学变化常为B型利钠肽升高,不同的病变部位出现不同的心脏生物学指标升高。5.性别、颈动脉狭窄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两个独立影响因素。
王海澎[6](2021)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缺血性脑损伤 ——强化降脂干预试验与损伤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背景研究表明,高剂量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患者围手术期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是,目前相关的研究证据不足,没有证据证明同样的治疗方法对中国患者是否有效。方法设计一个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PICAS),计划纳入130名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标准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20 mg/d。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CAS治疗前后3天,每天服用80mg/d阿托伐他汀。该研究的主要结果是,CAS后5天内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显示的新的脑缺血病变的累积发生率,以及在CAS后30天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或缺血性中风的累积发生率。成果及结论该研究是首个评估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是否能降低中国CAS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将为接受CAS治疗的中国患者提供他汀类药物治疗方案的循证医学证据,从而尽可能的降低其围手术期脑缺血损伤的风险。第二部分背景 研究表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患者,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减少患CAS围手术期新发缺血脑损伤发生率。但是这个结论还需要更多的高级别证据证明,而且关于围手术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疗程也尚未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通过PICAS研究,探讨围手术期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否减少CAS患者无症状新发缺血性脑损伤(sNICL)的风险和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率,并评估围手术期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130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患者,分别按照高龄和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分层,随机分为高剂量组(80mg/天)和标准剂量组(20mg/天)。在CAS治疗前后3天,高剂量组每天服用80mg阿托伐他汀。标准剂量组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该研究的主要终点结局是CAS后5天内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显示的sNICL,以及CAS后30天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或缺血性脑卒中的累积发生率。次要终点结局包括:术后1-5天内DW-MRI上新出现脑缺血病灶的发生率;术后1-5天内DW-MRI上显示新出现脑缺血病灶的数量以及病灶大小>5 mm的发生率;术后30天内TIAs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术后30天内的全因死亡、任何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CAS术后30天内出现出血事件和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 共入组130例患者,高剂量组65例,63例完成试验;标准剂量组65例,60例完成试验。在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和血清学检查等基线资料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且血清学检查结果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在高剂量组中,主要终点事件高剂量组发生率为69.8%(44例),标准剂量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78.3%(46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终点事件中,新发缺血病灶最大直径大于5mm方面,高剂量组发生率为44.4%(28例),标准剂量组发生率为40%(24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预先设计的年龄和临床症状进行分层分析。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74%(37/50)。其中高剂量组发生率63%(17/27),标准剂量组发生率为87%(20/23),HR=0.255,95%CI 0.060-1.080,p=0.054。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72.6%(53/73),其中高剂量组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75%(27/36),标准剂量组为70.3%(26/37),两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显着差异(HR=0.792,95%CI0.452-3.564,p=0.651>0.05)。不论是高龄患者,还是非高龄患者,高剂量与标准剂量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发生率分别为44.7%(21/28)vs 55.3%(26/33),(P=0.726>0.05,HR=0.808,95%CI 0.244,2.668);62.9%(22/35)vs 74.1%(20/27),(P=0.479,HR=0.671,95%CI 0.221,2.032)。而对于无症状新发缺血灶事件的发生率,高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高剂量组发生率为55.6%(15/27),标准剂量组发生率为82.6%(19/23),P=0.04<0.05,HR=0.263,95%CI 0.70-0.98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CAS围手术期高剂量他汀类药物不能降低CAS术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率。但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中,高剂量他汀可降低CAS术后无症状新发缺血性病灶的发生率,但对缺血性卒中、TIAs和30天MACCE的发生率没有影响。第三部分目的 研究表明,头部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术后出现无症状新发缺血性脑损伤(sNICL)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当前关于sNICL和CAS危险因素的研究,由于证据不一致,观点并不统一。与sNICL有关的危险因素仍不确定。通过PICAS研究临床资料的二次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CAS术后sNICL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PICAS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了 130名计划在北京医院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本研究进行了一项事后分析,收集PICAS研究中CAS术前后5天内DW-MRI资料完整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围手术期sNICL,将患者分为sNICL组(87例)和非sNICL组(36例)。分别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等情况,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等,将P<0.2的因素认为影响新发缺血灶的潜在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2组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筛选CAS患者发生sNIC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并根据危险因素构建CAS患者发生sNICL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根据列线图得到的风险评分,绘制受试者曲线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采用Bootstrap法对前述sNICL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校准前评估模型的预测符合度。结果 在PICAS研究中,1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都使用开环支架和远端保护装置,排除了 7名因DW-MRI缺失或不能满足试验时间要求的患者。共123名患者纳入研究。CAS术后sNICL的发生率为70.3%(87/123)。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溃疡斑块、血脂异常、狭窄程度、残余狭窄程度和男性患者可能是发生sNICL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4,95%CI 1.010-1.120,P=0.02)和溃疡斑块(OR=2.574,95%CI 1.146-5.780,P=0.01)是CAS患者发生sNICL的独立危险因素。sNICL的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1。校准曲线图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应用sNICL模型预测CAS术后sNICL发生率预测中,当预测概率在65%到82.5%时,存在高估sNICL发生风险的可能;当预测概率小于65%或大于82.5%时,存在一定的低估sNICL发生风险的可能。结论 在CAS患者中,年龄和溃疡斑块是引起sNICL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2个指标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对CAS患者发生sNICL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舒云峰[7](2021)在《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通过对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的患者,与单纯行CEA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探求针灸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方案。2方法收集的病例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淮北市人民医院、阜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一年间收治的60例诊断为颈动脉狭窄并符合CEA手术标准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CEA手术治疗,针灸组术后3周联合通督调神针灸治疗,主穴为腰阳关、命门、至阳、神道、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颈夹脊,每天针刺治疗1次,并予以督脉艾灸;对照组仅予以CEA手术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中医证候评分;应用颈动脉彩超和TCD联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6个月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临床终点事件(发生再狭窄或卒中)。3结果3.1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显示针灸组总有效率是90.0%,对照组总有效率是83.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周、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的组间比较P<0.05,说明针灸组改善优于对照组。提示通督调神针灸结合CEA治疗比单纯CEA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症状。3.2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各方面指标均有显着改善(P<0.05);术后6周、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方面,针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督调神针灸配合CEA治疗和CEA手术治疗都可以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的各项指标,但针灸组在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及搏动指数(PI)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3.3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没有再狭窄和脑卒中发生的病例;随访1年后,针灸组没有患者进展为再狭窄和发生脑卒中,对照组有2例患者进展为轻度狭窄,无患者发生脑卒中,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结论4.1CEA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在改善颈动脉狭窄临床症状上优于单纯CEA手术治疗。4.2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治疗相比,在改善PSV、EDV、术侧MCA的PSV及PI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上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4.3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与单纯CEA手术治疗在终点事件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但针灸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这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性,但也提示针灸在CEA术后患者预防再狭窄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姜帆[8](2021)在《基于抗血小板强度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式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不同术式围手术期抗血小板策略不同,每个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目前尚无CEA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统一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血小板强度对不同术式CEA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如何根据其选择CEA术式。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行补片CEA(carotid endarterectomy with patch,PCEA)或外翻CEA(eversion carotid endarterectomy,ECEA),且围手术期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的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设定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AA-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ARAA)≤20%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强度达标,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ADP-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ARADP)≤50%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强度达标,根据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结果和CEA术式将纳入患者分为6组,即双达标组、单达标组、双达标且行PCEA组(P双组)、双达标且行ECEA组(E双组)、单达标且行PCEA组(P单组)、单达标且行ECEA组(E单组)。收集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皮下引流量等。对所有计量和计数资料分组进行对照统计分析。结果:1、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口服阿司匹林100mg日1次的患者中有12例(12/74,16.2%)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口服氯吡格雷75mg日1次的患者中有19例(19/77,26.7%)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2、双达标组与单达标组CEA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对照分析:双达标组中3例(3/45,6.7%)患者术中使用鱼精蛋白,1例(1/45,2.2%)患者术中输血,单达标组35例患者均无术中出血事件,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252>0.05,P=1>0.05),两组间术后48h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0.05)。双达标组中2例(2/45,4.4%)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皮肤粘膜出血,单达标组中1例(1/35,2.9%)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皮肤粘膜出血(P=1>0.05)。3、双达标组中PCEA和ECEA术区出血比较:P双组3例(3/37,8.1%)患者术中使用鱼精蛋白,E双组8例患者术中均未使用鱼精蛋白(P=1>0.05);P双组中1例(1/37,2.7%)患者术中输血,E双组中无术中输血患者(P=1>0.05);E双组术中肝素代谢时间短于P双组(P=0.106>0.05);E双组患者术后48h引流量与P双组患者相比明显增多(P=0.042<0.05)。4、抗血小板强度双达标与单达标对PCEA围手术期缺血风险的影响:P双组中36例(36/37,97.3%)患者术侧颈内动脉通畅性良好,P单组20例(20/20,100%)患者术侧颈内动脉通畅性良好,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1>0.05);P双组37例患者中有7例(18.9%)患者术后1周完善颈动脉超声复查,其中2例(2/7,28.6%)患者存在附壁血栓,P单组20例患者中有8例(40%)患者术后1周完善颈动脉超声复查,均显示管壁光滑,通畅性良好(P=0.2>0.05)。5、抗血小板强度双达标与单达标对ECEA围手术期缺血风险和皮下引流量的影响:E双组和E单组均无缺血事件发生,E双组患者术后48h引流量与E单组患者比较显示无明显差异(P=0.079>0.05)。结论:1、抗血小板强度双达标患者行CEA治疗相比单达标患者不增加围手术期出血风险。2、抗血小板强度双达标患者行ECEA与PCEA相比术后皮下引流量更多。3、抗血小板强度单达标与双达标相比,未增加PCEA围手术期缺血风险。
李雪亮[9](2021)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颈动脉膜剥脱术治疗41例颈内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临床资料。采用头颈部CTA检查测量其术前术后颅外段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迂曲指数(tortuosity index,TI)、折曲角度来衡量颈内动脉的弯曲程度。比较术前术后迂曲指数、折曲角度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转归。结果:(1)迂曲指数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迂曲指数明显降低(均P<0.05),其中折曲组迂曲指数降低更为明显(P<0.001)。(2)折曲夹角变化情况:41例患者手术前、后比较,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组间比较,术前、后比较,迂曲组、折曲组折曲夹角明显增大(均P<0.05),其中折曲组折曲夹角增大更为明显(P=0.007)。(3)临床转归:41例患者行CEA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改善颈动脉狭窄并降低颈动脉迂曲指数、增大折曲夹角,进而改善脑灌注,对于折曲患者更为明显。
任远[10](2021)在《单侧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常见类型,眼动脉(Ophthalmic artery,OA)为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分支,与颅脑血管有相同的胚胎起源,眼动脉更能反映颅内血管情况。中度ICAS为发生心脑血意外最常见狭窄类型,早期的诊断、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通过对中度ICAS患者行眼部血流动力学检查来反映颅脑血管状态,从而进一步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单侧中度ICAS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临床意义,并分析其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相关性。方法纳入91例单侧中度ICAS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A组)及51例健康对照者(B组),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OA、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on index,PI)、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与舒张期末期最低血流速度比值(PSV/EDV简写为S/D)。A组中同一病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又分为颈动脉狭窄侧(A1组)、非颈动脉狭窄侧(A0组),分别比较A1、A0组与B组及A1组与A0组各组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评价各参数诊断阈值及效能,同时分析各参数与中度颈动脉狭窄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1.A1组OA中PSV、EDV低于B组,PI、RI、S/D高于B组,CRA中PSV、EDV、S/D低于B组(均为P<0.05);A1组OA中PSV、EDV低于A0组(均为P<0.05);A0组OA中PSV、EDV高于B组(均为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OA中EDV、RI、S/D其OR值均大于1。3.ROC曲线分析得到OA中RI对中度颈动脉狭窄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具有较高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0.899,最佳诊断界值0.655,敏感性88.6%,特异性66.7%)。结论单侧中度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患侧眼血流呈低速高阻力型改变。单侧ICAS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颈动脉狭窄侧颅内缺血较重,非狭窄侧眼动脉血流动力学可能发挥了一定的代偿作用。其中OA中EDV、RI、S/D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OA中RI的增高可能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高有关。
二、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试验组 |
1.4 临床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2.2 两组NISS评分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支架的特点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资料收集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方法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前血管情况 |
3.3 围手术期不良事件 |
3.4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时间 |
3.5 随访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之处 |
附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5)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中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及剔除标准 |
2.1.3 脑心综合征诊断标准 |
2.1.4 假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
2.1.5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
2.2 资料和研究方法 |
2.2.1 一般临床资料的收集 |
2.2.2 研究方法 |
2.2.2.1 急性脑梗死影像学表现 |
2.2.2.2 心电图异常 |
2.2.2.3 心脏生物学指标异常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患病率 |
3.2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时间规律 |
3.3 急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与脑心综合征 |
3.4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3.5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心脏生物学指标分析 |
3.6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讨论 |
4.1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患病率 |
4.2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时间规律 |
4.3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
4.3.1 急性脑梗死的病变部位与脑心综合征 |
4.3.2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
4.3.3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的心脏生物学指标分析 |
4.4 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
4.4.1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与性别的关系 |
4.4.2 急性脑梗死并发CCS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 |
4.5 局限性和展望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缺血性脑损伤 ——强化降脂干预试验与损伤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预防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方案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
2.3 随机化方法 |
2.4 研究流程和随访计划 |
2.5 治疗方案 |
2.6 研究数据采集 |
2.7 研究评估指标 |
2.8 样本量估计 |
2.9 统计学方法 |
3. 讨论 |
4. 附录 |
5.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高剂量他汀预防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缺血性脑损伤的随机对照试验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对象 |
2.2 研究方案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主要终点事件 |
3.3 次要终点事件 |
3.4 亚组分析 |
3.5 敏感性分析 |
3.6 探索性分析 |
3.7 安全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缺血性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和病人选择 |
2.2 研究数据采集 |
2.3 介入方法 |
2.4 DW-MRI方案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多因素分析 |
3.4 SNICL风险列线图绘制 |
3.5 SNICL预测模型有效性评价 |
3.6 SNICL预测模型符合度评价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他汀类药物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应用进展 |
1. 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
1.1 他汀类药物在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运用 |
1.2 他汀类药物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运用 |
1.3 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新探索 |
2. 他汀类药物治疗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 |
2.1 他汀类药物治疗与CAS术后支架再狭窄 |
2.2 他汀类药物治疗与CAS术后围手术期新发缺血灶 |
2.3 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与CAS并发症 |
3. 总结与展望 |
4.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辨证分型 |
1.4 中医学治疗中风先兆的研究概述 |
1.4.1 中药治疗中风先兆 |
1.4.2 针灸治疗中风先兆 |
2.西医学的认识 |
2.1 颈动脉狭窄的发病机制 |
2.2 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
2.3 颈动脉狭窄的辅助检查 |
2.3.1 数字血管造影术DSA |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
2.4 西医治疗颈动脉狭窄研究概况 |
2.4.1 内科治疗 |
2.4.2 外科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手术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样本量的估算 |
1.8 随机分组方法 |
1.9 盲法处理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周期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
2.3.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 |
2.3.3 安全性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4.1 中医疗效评定 |
2.4.2 临床终点事件记录 |
2.5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2 两组受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受试患者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
3.4 两组受试患者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TCD)的比较 |
3.4.1 两组受试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比较 |
3.4.2 两组受试患者舒张末期流速(EDV)比较 |
3.4.3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比较 |
3.4.4 两组受试患者术侧大脑中动脉(MCA)的搏动指数(PI)比较 |
3.5 两组患者1 年后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
4.讨论 |
4.1 通督调神处方分析 |
4.1.1 通督调神处方的理论支持 |
4.1.2 通督调神处方选穴依据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分级评分比较 |
4.2.2 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彩超指标比较 |
4.2.3 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
4.3 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意义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表 |
综述 针药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基于抗血小板强度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式的回顾性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2 病例排除过程 |
2.1.3 分组方法 |
2.2 手术方式选择 |
2.3 基线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主要观察指标 |
2.4.2 次要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各组间临床基线资料分析 |
2.6.1 双达标组和单达标组的基线数据分析 |
2.6.2 P双组和E双组的基线数据分析 |
2.6.3 P双和P单组的基线数据分析 |
2.6.4 E双和E单组的基线数据分析 |
2.6.5 P单组和E单组的基线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纳入CEA患者整体手术质量统计 |
3.2 双达标组与单达标组CEA围手术期出血风险的比较 |
3.3 双达标组中PCEA和 ECEA对术区出血的影响 |
3.4 双抗达标与单达标对PCEA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 |
3.5 双抗达标与单达标对ECEA围手术期出血、缺血事件的影响 |
3.6 单达标组中不同术式对CEA围手术期缺血风险的影响 |
3.7 围手术期mRS评估 |
3.8 血管通畅性不良病例分析 |
3.9 阿司匹林抵抗与氯吡格雷抵抗 |
4 讨论 |
4.1 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现状 |
4.2 CEA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方案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
4.3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抵抗 |
4.4 抗血小板药物强度双达标与单达标对CEA围手术期出血风险的影响 |
4.5 抗血小板药物强度双达标时不同术式对出血风险的影响 |
4.6 抗血小板药物强度双达标与单达标对PCEA围手术期缺血风险的影响 |
4.7 抗血小板药物强度双达标与单达标对ECEA围手术期出血、缺血风险的影响 |
4.8 抗血小板药物强度单达标时不同术式对围手术期缺血事件的影响 |
5 结论 |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 影像资料 |
2.1 影像学检查 |
2.2 头颈部 CTA 图像分析 |
3 手术方法 |
4 测量方法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单侧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彩色超声多普勒在眼部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要中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附录B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 |
附录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颈动脉狭窄引起短暂性脑缺血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神经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合并短暂性脑缺血的疗效观察[J]. 陈爱国.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20)
- [2]远隔缺血适应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国专家共识[J].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5)
- [3]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晓纬.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D]. 胡瑞霖. 南昌大学, 2021(01)
- [5]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心综合征的临床分析[D]. 李娜. 大理大学, 2021(09)
- [6]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缺血性脑损伤 ——强化降脂干预试验与损伤危险因素分析[D]. 王海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7]通督调神针灸联合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分析[D]. 舒云峰.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
- [8]基于抗血小板强度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式的回顾性对照研究[D]. 姜帆.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9]颈动脉狭窄合并迂曲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D]. 李雪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10]单侧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D]. 任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标签:颈动脉论文; 脑梗死论文; 围手术期论文;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论文; 颈动脉狭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