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职工住房现状与改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汪新军,陈淑云,刘伟[1](2021)在《高等学校住房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湖北省19所公办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高校住房问题事关高校事业的稳定与发展。选取湖北省19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湖北省高校普遍存在的住房供需矛盾、政策缺失、保障不足、校内住房老旧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建立和完善高校住房保障政策体系、优化高校土地利用效益、盘活高校住房存量、支持高校老旧住宅区改造、解决住房历史遗留问题等对策与路径。
杨玥[2](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岳建人[3](2021)在《H公立高校编外教职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游宇[4](2021)在《黑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余思瑶[5](2021)在《成都市独立学院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研究》文中认为
郑红珍[6](2020)在《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与壮大,其已经成为了中国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办高校之所以能保持科学有序发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依赖于学院专任教师。怎样对民办高校的专职教师进行激励,这已经是民办高校需要考虑的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以民办高校ZY职业学院为例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相关概念的整理和激励理论的阐述,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文献支撑;其次介绍了ZY职业学院的概况,通过设计访谈提纲以及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目前ZY学院专职教师的激励机制中的难题和产生问题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ZY学院当前“专升本”的未来发展规划,在分析优化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基础上,有针对性提出优化ZY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生活需求的激励制度完善、建立和完善考核体系、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健全人才培训制度、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同类民办高校强化教师激励、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参考建议。
郭茜[7](2020)在《既有居住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以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教工住宅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同时养老住宅和养老设施方面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欠缺,老年人住房问题日益严峻,近些年既有居住区的适老化改造课题被广泛关注。高校居住区作为典型的单位制居住区,老年人群相对集中,高校老年教职工相对一般老年人群体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缓解其养老问题也是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重要方面。受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影响,国内外对这类老年人群养老问题的理论研究、实际案例相对较少方向单一,具备适老化改造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本文在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背景下,探讨高校既有居住区的养老问题,通过对高校环境的适老化改造缓解高校教工的养老问题。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拍照记录,调研问卷一对一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以“适老性”作为出发点,对高校既有居住区整体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发现优质的住区环境、完善的设施配套具备养老的先天条件。同时挖掘现有环境潜在的“不适老性”比如,公共活动空间、居住单元等缺乏无障碍设施。其次,对高校居住区内老年教职工群体进行调研,针对其身心特点、居住现状、行为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挖掘其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并基于调研结果,提出针对高校既有居住区适老化改造原则:无障碍原则、通用设计原则、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性原则。对居住区内生活服务设施、室外公共空间以及单元住宅的改造提出策略。最终将其运用于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西居住区的适老化改造中,进行改造实践。本文从对高校养老的现实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高校既有居住区适老化改造策略,意在提升高校养老环境的适老性、舒适性,建设环境友好型住区,缓解老年教职工养老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对高校适老化改造理论进行补充及参考。
莫秀华[8](2016)在《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住房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南昌房价增速明显高于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此同时,南昌地区高校人才引进速度不断加快,人才住房问题日益明显。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当前南昌高校人才(中青年人才占80%以上)的住房现状、问题进行了解,并提出解决人才住房问题的途径和对策。问卷设计问题48个,分个人基本情况、经济住房情况、住房需求与期望3部分,以Likert Scale衡量被调查者因住房而离职的可能性。调查数据经初步描述统计,以非参数卡方检验法分析调查对象属性、类别分布、所占百分比,并据年龄、工龄、学历、职称等进行统计、交叉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生活水平一般,经济基础较薄弱,累积财富不多,尤其是新进教师、中级职称者,而值得重视的是,多数拥有硕士博士高学历者经济基础也较差。(2)其住房现状表现为:住房以商品房为主,学校供房者较少;平均住房面积95m2左右,而一居室者仍较多;自有住房有否或学校供房与否与其年龄、工龄等有关,中间龄段者自有房比率高、学校供房率低,低或高龄者则反之;但职称高或职级高者自有房与全产权房比率更高。(3)住房期望上,多数(>82%)35岁以下者对改善住房现状期望强烈,尤其以工龄或到校时间短者更明显。但总体上,初、中(>75.4%)或高级职称者(近60%)均对住房改善有强烈意愿,如期望平均住房面积为125.55±22.36m2,期望多层住宅电梯房或小高层住宅,及三或四居室。然而,大多倾于首选学校住房为栖息之所,即学校福利性住房期望高。(4)住房现状与期望差距大,住房问题主要呈现为:求大于供、供求不平衡;学校所供房与个人所求房差距大、满意度低;校外住房工作不便、对学校福利房呼声高;新进青年人才经济能力最差、住房问题最突出等。数据显示,住房问题、压力及其是否被有效解决者选择变动工作潜在性高,影响高校人才队伍稳定。(5)高校住房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部分期望或需求不合理、远超现实;自有房观念根深蒂固;高房价降低住房购买力;购房计划性不强、参差不齐;高校住房政策力度不够、政策实施面狭窄;现有住房质量及其分配受工龄、职称等影响,地位比较心里重等。(6)破解高校住房问题,需教师个人、学校与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各担其责。如个人需改变错误认识(如漠视租房、住房“一步到位”等)、树立正确住房观念;高校应着力建立以周转房、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提供模式,并基于实情设定清晰的分配方案;同时充分发挥住房补贴、公积金、人才引进住房政策等积极作用;政府需发挥干预作用,协助解决高校住房问题。
凡贺霞[9](2018)在《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大学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我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财政部拨款的公共事业单位。学校在发展教育和科研的同时,还要为师生提供日常优质的服务。其中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而当前,高校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颇多,房屋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从质量上和效率上均无法满足住户的需求,房管部门压力过大、任务繁重,急需探索新的模式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政府部门公共服务外包可以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和质量,节约管理成本,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在我国,公共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有非常相似之处,本文参照政府公共服务外包流程,选取A大学为例,探讨高等教育类事业单位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观察法,从参与主体角色定位、外包商的选择、购买方监督与评估、公共服务外包风险四个方面对高校房屋管理服务外包进行探索,提升服务效率和后勤保障能力,同时为其他高校提供经验,达到为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目的。
费武斌[10](2017)在《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LG大学在教职工住房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问题,如:房源缺口较大、教职工住房条件亟待改善、房源外租现象普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各方矛盾日益加剧。同时,随着LG大学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以及科研人才的广泛吸纳,教职工队伍不断扩充,这对原本就非常紧张的教职工住房提出了更多的挑战。LG大学教职工的住房保障问题,是学校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完善学校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是LG大学需要着重考虑和改进的方向。论文对高校单位社区管理相关理论和现代化的住房管理经验等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LG大学目前教职工住房管理中所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及原因,为此利用先进的高校住房管理方式和管理思想对其进行改进,逐一解决学校教职工住房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第一,单位住房管理权责不清,LG大学负责住房管理的房管科职责重复、工作效率低,学校需要重新规划房管科职能结构;第二,教职工住房分配制度不平衡,在住房分配时会引致矛盾,学校需要重新设计住房分配积分;第三,住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学校需要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住房管理中,提升住房管理效率;第四,教职工住房供不应求,房源呈现紧张化态势,学校需要进一步的扩展房源筹集渠道来缓解这一问题;第五,教职工周转房效用难发挥,学校需要健全周转房管理制度,来实现周转房的真正效用;第六,家属住宅外租现象普遍,为遏制这一现象,学校必须完善住房退出机制。在对LG大学目前教职工住房管理中所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的分析和改进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坚持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方向不动摇、深化以人为本的住房管理理念、深化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高度信息化建设实施保障、改善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住房环境、加快教职工过渡周转房流转、国家住房导向政策的合理利用、开通特殊群体用房需求的解决通道、完善校内住宅流转办法等。
二、高校教职工住房现状与改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教职工住房现状与改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学校住房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湖北省19所公办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湖北19所高校住房现状及共性问题 |
2.1 湖北19所高校住房基本情况 |
2.2 面临的共性问题 |
2.2.1 学校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
2.2.2 校园内住房质量堪忧,土地利用率低下,高校负担重 |
2.2.3 省属高校住房货币化补贴政策执行滞后 |
2.2.4 房改等政策性住房历史遗留问题及管理问题矛盾突出 |
2.2.5 市场化住房供给不能满足高校青年教师住房需要 |
2.2.6 政府给予高校人才住房保障的政策支持不足 |
3 解决高校住房保障现实问题的有效路径 |
3.1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
3.2 支持高校实施老旧住宅区改造,鼓励对内挖潜、盘活存量 |
3.3 多途径增加高校教师保障性住房供应 |
3.4 完善人才住房保障和管理机制 |
3.5 落实高校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补贴资金按规定列入政府财政性支出 |
3.6 切实推进解决房改历史遗留问题 |
4 结语 |
(2)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科创园区 |
1.4.2 “产城创”融合 |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
1.4.4 多元数据 |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对象 |
1.5.3 研究方法 |
1.5.4 论文章节安排 |
1.5.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
(1)机制路径研究 |
(2)影响因素研究 |
(3)评价指标建立 |
(4)空间规划布局 |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
(1)产城融合 |
(2)职住关系 |
(3)产学合作 |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
2.5.1 文献研究评述 |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2.6 研究框架构建 |
2.6.1 研究假设 |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
2.6.3 研究思路 |
2.6.4 研究框架 |
2.7 本章小结 |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
3.2.1 科创园区空间 |
3.2.2 居住区空间 |
3.2.3 高等院校空间 |
3.2.4 科研院所空间 |
3.2.5 综合交通体系 |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
3.3.1 混合性 |
3.3.2 创新性 |
3.4 本章小结 |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
4.1 研究概述 |
4.2 研究数据 |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
(1)指标选择依据 |
(2)数据采集 |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
(1)LBS数据采集 |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
(1)指标选择依据 |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
4.2.4 地理空间数据 |
4.3 研究方法 |
4.3.1 核密度分析 |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
4.5.1 回归分析步骤 |
4.5.2 回归分析结果 |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
4.6.1 回归分析步骤 |
4.6.2 回归分析结果 |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
5.1.1 研究概述 |
5.1.2 案例背景 |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
5.2.1 园区空间布局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
6.3 研究创新点 |
6.4 研究局限 |
6.5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3 创新点 |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办高职院校 |
2.1.2 专任教师 |
2.1.3 激励 |
2.1.4 激励机制 |
2.2 激励理论 |
2.2.1 内容型激励理论 |
2.2.2 过程型激励理论 |
2.2.3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
2.2.4 综合型激励理论 |
2.3 高等学校教师激励研究综述 |
2.3.1 激励模式的相关研究 |
2.3.2 激励措施的相关研究 |
2.3.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现状 |
3.1 ZY职业学院基本概况 |
3.1.1 ZY职业学院基本概况 |
3.1.2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基本情况 |
3.2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现状调查分析 |
3.2.1 调查方法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主要问题原因分析 |
3.3.1 生活需求的激励制度不够 |
3.3.2 绩效考核不合理 |
3.3.3 学校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 |
3.3.4 人才培训制度不完善 |
3.3.5 自身文化建设落后 |
第四章 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优化研究 |
4.1 总体优化思路 |
4.1.1 指导思想 |
4.1.2 优化基本原则 |
4.1.3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
4.2 ZY高等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优化方案 |
4.2.1 完善生活需求的激励制度 |
4.2.2 提高激励理论的转化 |
4.2.3 加强完善后勤保障工作 |
4.2.4 完善健全人才培训制度 |
4.2.5 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 |
4.3 保障措施 |
4.3.1 基于思想层面 |
4.3.2 基于组织层面 |
4.3.3 基于制度层面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激励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激励因素调查访谈提纲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既有居住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以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教工住宅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以及相关概念 |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适老化改造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相关案例研究 |
2.4 高校教职工养老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校教职工住宅区“适老化”调查与分析 |
3.1 高校教职工住宅区“适老化”调研概况 |
3.2 高校教职工住宅区“适老化”特点以及现存“不适老”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4 高校老年教工群体的调研分析 |
4.1 高校老年教职工身心特点 |
4.2 高校老年教职工现生活状况分析 |
4.3 高校老年教职工行为习惯调研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原则与策略 |
5.1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原则 |
5.2 高校住宅区适老化改造策略 |
5.3 本章小结 |
6 案例应用——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校区教职工住宅区适老化改造 |
6.1 文昌校区教职工住宅区概况 |
6.2 文昌校区西教职工住宅区现有问题 |
6.3 文昌校区西教职工住宅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住房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4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之处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人才、高校人才、高层次人才 |
2.1.2 住房、住房政策与住房问题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科学理论 |
2.2.2 社会需要理论 |
2.2.3 理性选择理论 |
2.2.4 社会保障理论 |
3 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问卷设计及调查对象的确定 |
3.1 问卷调查对象、范围 |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3.3 分析方法应用 |
3.4 问卷调查样本属性特征 |
4 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住房现状分析 |
4.1 经济状况与住房现状 |
4.1.1 经济状况 |
4.1.2 住房现状 |
4.2 住房需求特点分析 |
4.2.1 住房需求统计分析 |
4.2.2 分年龄、工龄的住房需求交叉分析 |
4.2.3 分学历、职称等的住房需求交叉分析 |
4.3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3.1 自有房观念根深蒂固 |
4.3.2 购房计划参差不齐 |
4.3.3 高房价下购买力差 |
4.3.4 住房需求与现状反差大 |
4.3.5 高校住房政策力度不够 |
4.3.6 住房质量受限于工龄、职称、职级、岗位等因素 |
4.3.7 住房条件潜在威胁着高校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
5 破解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住房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树立正确住房观念 |
5.2 构建住房政策体系,多层面化解高校住房问题 |
5.2.1 建立以周转房、公租房为主体的住房提供模式 |
5.2.2 基于实情设定标尺清晰的住房分配方案 |
5.2.3 发挥几个重要住房政策的作用 |
5.3 发挥政府干预作用,协助解决高校住房问题 |
5.4 发展趋势 |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 论文表格题录 |
附件2 论文图片题录 |
附件3 住房满意度调查问卷(正、反两面) |
(9)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公共服务外包要素 |
(二) 高校服务外包研究 |
(三) 文献研究简要评述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四、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一) 技术路线 |
(二)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阐述及高校服务外包内涵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一) 公共服务 |
(二) 外包 |
(三) 公共服务外包 |
(四) 新公共服务 |
二、高校服务外包内涵 |
(一)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外包 |
(二) 高校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 |
第三章 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概况 |
(一) A大学教职工住宅性质分类 |
(二) 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现状 |
(三) 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流程 |
二、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管理部门层面 |
(二) 服务对象层面 |
(三) 服务内容层面 |
第四章 建立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 |
一、建立外包机制遵循的原则 |
(一) 服务外包决策要坚持有依有据原则 |
(二) 服务外包准入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
(三) 服务外包合同要坚持严谨完善原则 |
(四) 服务外包监督评估要坚持科学原则 |
(五) 服务外包风险要坚持合理防范原则 |
(六) 服务外包意识要坚持逐渐加强原则 |
二、建立外包机制的要素 |
(一) 服务外包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 |
(二) 服务外包商的选择 |
(三) 购买主体监督与评估 |
(四) 公共服务外包风险 |
三、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流程 |
四、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优势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高校住房相关概念综述 |
2.1.1 单位社区 |
2.1.2 高校单位社区与高校住房 |
2.1.3 高校单位社区特点与高校住房发展目标 |
2.2 高校住房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公平分配理论 |
2.2.2 社会分层理论 |
2.2.3 住房过滤理论 |
2.3 高校教职工住房管理基本制度 |
2.3.1 高校教职工住房制度的改革 |
2.3.2 保障性住房管理经验借鉴 |
3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LG大学概况 |
3.2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现状分析 |
3.3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单位住房管理权责不清 |
3.3.2 教职工住房分配制度的不平衡 |
3.3.3 住房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
3.3.4 教职工住房供需紧张 |
3.3.5 教职工周转房效用难发挥 |
3.3.6 教职工住房外租现象普遍 |
3.4 小结 |
4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1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思路 |
4.2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 |
4.2.1 住房管理职能转变 |
4.2.2 住房分配制度平衡设计 |
4.2.3 住房管理信息化建设 |
4.2.4 扩展房源筹集渠道 |
4.2.5 健全周转房管理制度 |
4.2.6 住房退出机制的完善 |
4.3 小结 |
5 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思想转变上保障 |
5.1.1 坚持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方向不动摇 |
5.1.2 深化以人为本的住房管理理念 |
5.1.3 深化高校家属区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 |
5.2 资源最优化上保障 |
5.2.1 高度信息化建设实施保障 |
5.2.2 改善引进人才和青年教师住房环境 |
5.2.3 加快教职工过渡周转房流转 |
5.3 创新机制上保障 |
5.3.1 国家住房导向政策的合理利用 |
5.3.2 开通特殊群体用房需求的解决通道 |
5.3.3 完善校内住宅流转办法 |
6 结论 |
6.1 主要观点 |
6.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四、高校教职工住房现状与改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学校住房问题及解决路径——以湖北省19所公办高校为例[J]. 汪新军,陈淑云,刘伟. 中国房地产, 2021(19)
- [2]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3]H公立高校编外教职工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岳建人.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4]黑龙江省地方普通高校教师队伍优化对策研究[D]. 游宇.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5]成都市独立学院教师职业满意度调查研究[D]. 余思瑶.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6]专升本背景下ZY职业学院专任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 郑红珍.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既有居住区适老化改造设计 ——以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文昌教工住宅区为例[D]. 郭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南昌高校中青年人才住房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莫秀华.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9]A大学教职工住宅管理服务外包机制研究[D]. 凡贺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LG大学教职工住房管理体系改进方案及对策研究[D]. 费武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