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术中局部化疗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雨秋,周国华,顾军[1](2021)在《早期乳腺癌的术中放疗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检测手段的更新,越来越多乳腺癌在早期就被发现及治疗,大多数女性患者的预后都很好,常规的乳腺癌保留乳房改良根治术加全乳放疗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女性对于生活质量及美观性的追求。乳腺癌术中放疗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直接针对瘤床的单次大剂量照射,具有治疗周期短、经济花费少、安全美观的优势。对于经严格挑选的低危患者,术中放疗是传统放疗的安全的替代方式。文章将通过对乳腺癌术中放疗的简介、优势及局限性、循证医学证据、补救措施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王丹[2](2021)在《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和意义探讨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同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该类疾病的用药特点。旨在为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过程中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达到减轻患者的痛苦及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肿瘤的进展。2.研究方法2.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通过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2010年01月01日至2021年03月0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符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系统性回顾收集其一般资料包括确诊乳腺癌的年龄、性别、月经状态、肿瘤最大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骨转移的部位及数量、是否伴随其他部位转移、骨转移的时间、骨转移治疗情况、患者的生存期、中药使用情况等,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分析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因素,将p<0.2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寻找可能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生存曲线描述通过Kaplan-Meier法,应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2.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系统,收集2010年01月01日至2021年03月0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符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中62例口服处方中药,以乳腺癌患者首次骨转移副主任医师及以上开具处方和病情变化明显、用药更改幅度较大记录在案的中药处方为主,将85首处方数据录入到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利用系统“统计报表”、“数据分析”两个板块中根值的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功能,将数据进行统计,挖掘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方剂中组方用药的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对组合、核心组合,最终挖掘出潜在的新处方。其他类型中药治疗及西医治疗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录入后采用频率统计,并制作统计图。3.研究结果3.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死亡人数45例(67.2%),生存22例(32.8%),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平均生存期107.6个月。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月经情况、分子分型、ER与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而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病理类型、临床分期、PR、HER-2、骨转移数量、伴其他部位转移与之无关。将P<0.2的因素年龄、月经情况、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HER-2、肿瘤大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示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3.2.1现代医学及中成药治疗分析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治疗包括镇痛药、放化疗、手术、双膦酸盐、中医药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等。67名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镇痛药治疗32例。规律使用双膦酸盐的患者58例,通过放疗治疗的6例,手术治疗2例,伽马刀治疗1例。使用中成药者50例。3.2.2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药物分析本研究共纳入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67例,其中62例口服处方中药,共85首,录入数据后,根据系统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常用的药物分别是茯苓、陈皮、柴胡、生黄芪、半夏、党参、鸡内金、白芍、生甘草、炒白术、赤芍、鳖甲、丹参、枳壳、郁金、砂仁、生白术、麦冬、当归、厚朴、炙黄芪、石菖蒲、三七。(2)用药特点以温性药(39.2%),寒性药(35.2%),平性药(21.5%),苦味药物(38.2%),甘味药(35.6%)和辛味药次(29.1%)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脾、肺、胃、心、肾经为主。(3)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组方规律”分析,设定“支持度个数”为10,“置信度”设定为0.7,进行“用药模式”统计分析,按照出现频度从大到小排列。得到频次在12以上的常见药物组合有“陈皮、茯苓”、“半夏、茯苓”、“半夏、陈皮”、“白芍、柴胡”、“柴胡、茯苓”、“陈皮、炒白术”、“党参、茯苓”、“半夏、党参”、“党参、炒白术”、“当归、茯苓”、“半夏、柴胡”。(4)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分析,设置“相关度”为6,“惩罚度”为2,进行聚类分析,常用的2味药药对包括“薏苡仁、陈皮”、“仙鹤草、生黄芪”、“当归、茯苓”、“石菖蒲、陈皮”、“三七、生黄芪”。(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得出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核心组合10条,“党参石菖蒲炒白术”、“鳖甲炙黄芪丹参”、“大枣葶苈子枇杷叶”、“大枣葶苈子防己”、“葶苈子白芥子芒硝”、“葶苈子白芥子防己”、“生黄芪三七陈皮”、“生黄芪桂枝灵芝”、“肉苁蓉川贝母火麻仁”、“川贝母知母茯苓”。挖掘5个新方分别是①党参石菖蒲炒白术鳖甲炙黄芪丹参;②大枣葶苈子枇杷叶防己③葶苈子白芥子芒硝防己;④生黄芪三七陈皮桂枝灵芝。⑤肉苁蓉川贝母火麻仁知母茯苓。4.研究结论4.1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1)本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8个月,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常见的部位依次是脊柱、肋骨、盆骨、胸骨、四肢骨。(2)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分子分型、ER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发病年龄大于50岁,绝经、ER阴性,分子分型中HER-2高表达型、三阴型是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4.2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以中西医结合并重、中西药并用为特点,以综合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同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坚持辨证论治体系,以健脾补肾为基础,佐以活血化瘀、化痰散结、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强筋健骨等治则,攻补兼施,主证次证兼顾,用药轻巧,灵活变通。使中西医有机配合,互相补充。
王春艳[3](2021)在《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全球第一大癌,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乳腺癌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必须熟悉腋窝区的解剖结构。溶脂、吸脂法的创新性拓展,为微创化手术操作提供操作空间。本论文针对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从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等方面进行评估,为溶脂技术应用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组,分别为:(1)对照组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不采用溶脂吸脂技术。(2)研究组行腔镜乳腺微创术。术中对腋窝淋巴结的解剖和清扫采用溶脂吸脂术。术前配置脂肪溶解液;内窥镜下的所有外科治疗步骤均遵循“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即从腋窝底部开始(胸背神经血管、胸长神经)到达腋窝中部(胸外侧血管,腋静脉,胸小肌的后半部分,即第二水平淋巴结),然后再到腋窝顶部(胸大小肌间隙Rotter淋巴结和第三水平淋巴结),以防止渗血流向低位而对低位手术解剖分离的干扰;在胸大肌外侧缘进行探查,可以触摸到充满脂肪的空腔间隙,即腋窝脂肪囊。在该区域中,进行多点均匀注射配置好的脂肪溶解液至局部隆起。10至15分钟后,将20毫升注射针插入腋窝脂肪囊中,进行连续吸脂,同时将溶解液和溶解的脂肪一起吸出,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并吸出少量的不溶解的组织,可以用细剪刀轻轻分开,以便在实际操作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操作区域。此时,肋间臂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都得到了完整的保存,同时,腋动静脉血管分支和周围淋巴管也得到了完全结扎。此时,腋下的所有淋巴结都可以用剪刀清扫,并且可以直观结扎淋巴管;将清扫出的腋窝淋巴组织标本在配备好的脂肪溶解液中浸泡1520min后开始解剖。标本的解剖工作由固定人员进行。手术后对比两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得分,生命质量及术后上肢活动障碍程度、腋窝外形满意度、腋窝舒适度。结果:(1)将研究组的出血量和淋巴结清除数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组有2例主要表现为上肢麻木,2例出现腋窝疼痛,1例为胸肌萎缩,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肢体麻木为主6例,有腋痛4例,胸肌萎缩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7.50%。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基本得分及其总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手术前后两组生命质量比较:术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DL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研究组术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轻,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病理学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主要参数,如引流方法时间和总引流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腔镜下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时结合溶脂吸脂技术,不但可以清扫腋窝淋巴结,并且可以建立腔镜操作空间,简化了手术过程、缩短了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郑思悦,陈楚莹,陈佳艺,曹璐[4](2021)在《乳腺癌的术前放疗:差异化人群,差异化目标》文中指出新辅助治疗正在挑战乳腺癌的传统治疗模式。随着近年来放疗技术的进步,乳腺癌术前放疗的优势得到重新审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面对差异化人群,乳腺癌的术前放疗有对应的差异化目标。本文归纳乳腺癌术前放疗的相关文献,就术前放疗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乳房重建和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以及对转化性研究的意义作一综述。
古再丽努尔·吉力力[5](2021)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评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从Pub 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等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中根据制定的检索策略检索出建库至2020年7月公开发表的相关英文文献及中文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已制定,由2位评估者分别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核对2位评估者的结果,任何不同通过讨论解决,确定后提取纳入的文献中相关数据,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对结果进行合并汇总。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包含3344例乳腺癌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乳腺癌患者的较低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相关(OR=2.79,95%CI:1.90-4.09,P<0.001)。另外较高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较差的总生存期(HR=1.67,95%CI:1.38-2.02,P<0.001)、无病生存期(HR=2.08,95%CI:1.66-2.60,P<0.001)和无复发生存期(HR=2.02,95%CI:1.45-2.82,P<0.001)相关。结论:新辅助化疗前NLR可能是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反应及其预后的生物标志物,而且NLR升高的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反应及预后较差,临床上应重视NLR指标,使乳腺癌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何跃祖[6](2020)在《临床检查结合细胞和病理学检查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文中指出目的:研究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完成手术的1500例患者的触诊、乳腺B超、钼靶X线、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预测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完成手术的150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用Excel 2007制表统计。分别分析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超声引导下粗针病理学穿刺、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超声引导下粗针病理学穿刺+超声引导下细针细胞学穿刺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果。数据的分析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各个诊断方法的诊断效果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从分期(T1、T2)、分子分型、激素受体三个层面进一步分析三种联合检查的效果。以p<0.05判定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05%、95.09%、82.82%、90.79%,AUC值为0.831;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粗针病理学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64%、100.00%、100.00%、96.79%,AUC值为0.918;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粗针病理学+细针细胞学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71%、100.00%、100.00%、68.75%,AUC值为0.929。从分期(T1、T2)、分子分型、激素受体三个层面上分析三种联合检查,分期(T1、T2)分层中,各联合检查对于T2期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T1期;分子分型分层中,各联合检查对于Luminal B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其余三种分子分型;激素受体分层中,各联合检查对于HR–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HR+。结论:1.在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筛查上,触诊+影像学的联合预测效果优于单一检查。2.在筛查的基础上,若行进一步明确诊断,应联合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病理学检查、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3.触诊+影像学+粗针病理学+细针细胞学的联合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优于触诊+影像学+粗针病理学的联合检查,两种联合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均优于触诊+影像学的联合检查效果。
葛婷婷[7](2020)在《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水肿提供行之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评估干预方法在患臂臂围周径、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症状方面的临床疗效,拟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温阳利水方外敷联合上肢常规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外敷联合上肢常规功能锻炼的方法治疗。通过研究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上肢臂围及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症状的变化,探讨温阳利水方外敷疗法对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缓解上肢不适症状的有效性,为中医药参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方案。结果:1.入组情况:研究最后完成临床观察43例,干预组22例,对照组21例。入组前两组患者的基线检查(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方式、淋巴结清扫个数、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是否放化疗、患臂臂围周径、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症状体验指数表量表得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在患臂周径测量值方面:通过干预,两组患臂周径均较前有缩小,干预组组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P>0.05,无统计学差异。根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得出,最终time组P<0.05,说明不同时间点测量的臂围周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ime*group组的P>0.05,说明时间和分组无交互作用,时间因素的作用不随两组的不同而具有统计学差异。3.在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症状体验指数表方面:总分方面:在干预第3天、第5天时,两组的量表总分无统计学意义;在干预第10天时,两组的量表总分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水肿症状发生率的比较:在干预第3天时,χ2检验结果提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患肢无力”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第5天时,χ2检验结果提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患肢皮肤变硬、粗糙或增厚”(P<0.05)、“患肢麻木”(P<0.05)、“患肢疲乏”(P<0.05)、“患肢无力”(P<0.05)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第10天时,χ2检验结果提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患肢僵硬”(P<0.05)、“患肢皮肤变硬、粗糙或增厚”(P<0.05)、“患肢疼痛/隐痛/酸痛/”(P<0.05)、“患肢麻木”(P<0.05)、“患肢疲乏”(P<0.05)、“患肢无力”(P<0.05)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淋巴水肿相关症状困扰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方面:在干预第3天,两组在淋巴水肿相关症状困扰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干预第5天,干预组的情绪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天后,干预组的症状困扰总分、社会维度得分、情绪维度得分、睡眠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研究表明,温阳利水方联合外敷的治疗方法可缩小患臂肿胀,从社会、情绪、睡眠等维度方面减轻水肿困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袁茂林[8](2020)在《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全乳放疗的临床结局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目前,随着乳腺癌治疗手段多样化,接受保乳手术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逐渐增多,但术后往往需接受4-6周全乳放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心脏毒性、肺损伤等放疗并发症。术中放疗技术则通过单次术中放疗以替代术后全乳放疗,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降低放疗导致的心脏毒性、肺损伤等放疗并发症,但目前术中放疗技术仍处于研究中,术中放疗是否能替代术后全乳放疗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关于术中放疗技术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评估术中放疗技术在保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为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提供更多的放疗决策。方法:两名作者分别通过中国知网、万方、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至2019年10月30日前已发表的关于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手术术中放疗技术的相关研究,严格按照设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采用PEDro量表对随机对照研究(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MINORS量表对非随机对照研究(NONRCT,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Review Manager 5.3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绘制森林图,将纳入研究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及非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亚组分析,采用Stata 13.0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其中RCT研究3篇,非RCT研究9篇,纳入病例6659例,其中RCT组4941例(IORT组:2463例,WBRT组:2478例),非RCT组1718例(IORT组:708例,WBRT组1011例)。结果显示: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同侧局部复发率高于术后全乳放疗组(RR值:2.22,95%置信区间:1.33-3.73);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与术后全乳放疗组远处转移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RR值:0.88,95%置信区间:0.58-1.33);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乳腺癌特异性死亡率与术后全乳放疗组无显着差异(RR值:1.16,95%置信区间:0.77-1.76);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非乳腺癌死亡率低于术后全乳放疗组(0.8%vs1.2%),但无统计学差异(RR值:0.70,95%置信区间:0.38-1.30);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总死亡率与术后全乳放疗组无显着差异(RR值:0.84,95%置信区间:0.63-1.11);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与术后全乳放疗组相比,皮肤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RR值:0.33,95%置信区间:0.19-0.58);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术中放疗组与术后全乳放疗组相比,术后美容效果不良事件率较低(RR值:0.57,95%置信区间:0.37-0.89)。结论:1.术中放疗的远期生存获益不劣于术后全乳放疗;2.术中放疗同侧局部复发风险高于术后全乳放疗,故保乳术中放疗的对象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评估为同侧局部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年龄≥50岁、肿瘤直径≤2.0cm、腋窝淋巴阴性、切缘距肿瘤≥2mm、雌激素受体阳性);3.与术后全乳放疗相比,术中放疗具有更低的皮肤毒性及较好的美容效果;
米寅[9](2020)在《Intrabeam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10%,全球每年被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超过140万人。随着乳腺X线筛查技术的不断应用,约60%的患者确诊时都处于乳腺癌早期,保乳术加术后全乳外照射放疗(external beam radiotherapy,EBRT)成为这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通常采用EBRT,单次剂量1.8~2.0Gy,总剂量45~50Gy,根据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大部分患者需要瘤床补量10~16Gy,总治疗时间5~7周。然而,许多研究发现,无论是否行EBRT,乳腺癌保乳术后90%复发都集中于病灶所在象限,而且同侧乳腺瘤床以外区域乳腺癌的复发率与对侧第二原发乳腺癌发生率近似。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质疑保乳术后EBRT的必要性,加速部分乳腺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的概念应运而生。APBI采用大分割放疗技术,并且只照射瘤床及其周围1~2cm的区域,缩短了整个放疗的时长,减少了受照乳腺的体积。APBI的实现技术包括多导管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球囊导管近距离放疗,三维适形放疗,以及术中放疗。与其他几种技术相比,术中放疗能够在手术中直视下对瘤床进行单次大剂量照射,降低了因延迟放疗导致肿瘤增殖的风险,因避免了病人运动、瘤床界定等各种误差而保证了瘤床受量的准确性,并且减少了周围器官的受量。靶向术中放疗(targeted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TARGIT)作为APBI的一种方式,利用德国蔡司公司生产的Intrabeam系统(Carl Zeiss Surgical,Oberkochen,Germany)产生低能X线,能够在手术中直视下一次性给予所需的全部放射剂量,并且只照射瘤床,较EBRT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减少了受照乳腺的体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移动术中放疗技术,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2013年一个大样本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TARGIT-A试验发现TARGIT在部分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有可能取代EBRT,TARGIT组患者在整体生存率、总体毒性反应等方面不劣于EBRT组,且高级别毒副反应发生率低于EBRT组。然而该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局部复发率较EBRT组高等问题也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同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亚洲患者参与到该研究中。鉴于亚洲女性乳腺体积较西方女性小,TARGIT在亚洲女性中的毒性反应也值得关注。另外尽管高级别并发症罕见,TARGIT却可能导致多种低级别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可能降低治疗的满意度。亚洲地区TARGIT相关报道不多,且目前未见到亚洲人群中TARGIT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引进该技术较晚,目前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对于APBI的应用则建议参照美国放射肿瘤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Radiation Oncology,ASTRO)的推荐。TARGIT是否适合中国乳腺癌患者还缺乏高级别的证据。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我中心行保乳术联合TARGIT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并探讨影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同时比较中国乳腺癌患者TARGIT与传统EBRT疗效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参考。第一部分 靶向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晚期并发症及美容效果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5月在我中心接受TARGIT的乳腺癌患者。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系统产生50kVX线,一次性给予保乳术后的瘤床处方剂量20Gy。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参数,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死亡及晚期并发症情况。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依据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分级标准评定。美容效果由患者本人或同一医生根据患侧乳腺与健侧乳腺的差异评估。结果共招募82例患者,行单纯TARGIT 77例(93.9%)。整体平均年龄57岁(23到85岁),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4到52个月),2例复发,2例死亡。1、2、3年复发率和生存率分别为1.2%和98.8%、1.3%和97.5%、1.5%和97.0%。未见任何心脏毒性反应及2级或2级以上的皮肤、肺脏放射性毒性反应。主要并发症为血清肿(17.1%)、乳房水肿(17.1%)、色素沉着(11.0%)、硬结(7.3%)、疼痛(4.9%)、皮肤凹陷(2.4%)、轻微干咳(2.4%)、延迟愈合(1.2%)、切口感染(1.2%)。78例患者参与了美容效果评估,优良率96.2%。结论TARGIT在中国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疗效良好,整体副反应可耐受,美容效果优秀,应用前景值得期待。第二部分乳腺癌保乳术联合靶向术中放疗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9月~2017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保乳术联合TARGIT的乳腺癌患者82人。放疗采用Intrabeam系统。给予适配器表面处方剂量20Gy。随访记录切口相关并发症及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本研究将发生率大于10%的并发症定义为主要并发症。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总体并发症及主要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82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56.72±12.085)。单纯TARGIT 77例(93.9%)。37例(45.1%)患者发生并发症。无3~4级RTOG晚期放射性毒性反应。单变量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cm、术中放疗时间>20min、化疗是导致总体并发症的可能危险因素(P<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cm是总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变量分析发现右乳皮下积液发生率高于左乳(P=0.006)。术中放疗时间>20min、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化疗是皮肤水肿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适配器≤3cm、术中放疗时间>20min、EBRT是色素沉着的可能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是皮肤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57,95%CI:1.148-20.548;P=0.032),年龄≤50岁是色素沉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94,95%CI:2.035-56.197;P=0.005)。结论保乳术联合TARGIT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安全可行,无高级别并发症。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适配器≤3cm可能能够预测总体并发症。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年龄≤50岁可能分别能够预测皮肤水肿和色素沉着。第三部分靶向术中放疗与传统外照射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保乳术的乳腺癌患者281例。根据放疗方式不同分为TARGIT组和EBRT组。靶向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系统,给予适配器表面处方剂量20Gy。将俩组患者按1:1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的局部区域复发率(LR)、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无病生存率(DFS)、总生存率(OS),并用Log-rank检验分别比较匹配前后俩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81例患者中位随访43月。其中TARGIT组82例,EBRT组199例。匹配前 TARGIT 组与 EBRT 组 3 年累积 LR 分别为 1.2%、1.6%(P=0.694),3 年 DMFS 100%、97.8%(P=0.157)、3 年 DFS 98.8%、96.7%(P=0.604)、3 年 OS 97.6%、97.8%(P=0.86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后,基线特征均衡,共128例患者纳入分析,TARGIT组与EBRT组3年累积LR、DMFS、DFS、OS均无明显差异(P=0.659、0.313、0.659、0.987)。单变量分析发现ER、Ki67、内分泌治疗与LR明显相关,N分期与DMFS明显相关,Ki67与DFS明显相关,N分期与OS明显相关(均P<0.05)。Cox多变量分析发现内分泌治疗是LR独立影响因素,Ki67是DFS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靶向术中放疗在中国特定的乳腺癌患者中不劣于EBRT,它可作为标准治疗的有效替代方式。远期结果有待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证实。
党浩平[10](2019)在《氟尿嘧啶植入剂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氟尿嘧啶植入剂是一种固体缓释局部化疗药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中植入后由于其缓释和定向的特点,可提高局部残留肿瘤细胞的药物浓度,延长有效药物浓度时间,并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身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探讨区域性缓释化疗药氟尿嘧啶植入剂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使用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9月2017年3月期间,收集60例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腺体血管外科确诊为单侧乳腺癌并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借助随机数字表卡将其进行编号,按序分为植入组和对照组,其中植入组在术中缝合创面前植入缓释氟尿嘧啶(n=30),对照组术中冲洗完创口直接关闭(n=30)。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我科常用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较高的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确定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作为检测指标,以联合检测方式,得出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4周的结果,比较其浓度值的变化,接着应用统计学软件将统计到的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2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的情况绘制成函数曲线图,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观察和评价氟尿嘧啶植入剂的植入疗效;2.以WHO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分度标准为参照,并向肿瘤专业的医师咨询结合临床上常见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确定骨髓抑制、肝、肾、消化系统的损害作为评估指征。在骨髓抑制方面,选取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血小板计数(PLT)作为检测指标,通过医院血液分析仪得出两组患者血细胞术前的基础水平和术后1周的变化情况,进而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损害情况。在肝、肾功损害方面,选取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肌酐(CRE)、血尿素氮(BUN)作为检测指标,通过医院生化分析仪得出两组患者肝系酶谱和肾功指标的术前水平和术后1周的变化,得以统计估量氟尿嘧啶植入剂对肝细胞和肾小管细胞的损害程度。消化系统方面的副作用主要通过临床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现的症状,诸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常见情况,比较其发生情况以判断缓释氟尿嘧啶植入后是否对消化系统有影响。3.临床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查找资料、文献筛选氟尿嘧啶植入剂局部化疗的相关并发症,确定有植入部位疼痛、硬结、溃疡、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及患肢水肿等症状,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的发生情况,借以较全面的分析评价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安全性问题。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3?±SD)表示,两组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相对数表示,应用χ2检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估计,应用log-rank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中加用植入剂组患者30例与未加用组患者30例,通过统计学方法比较其一般情况包括年龄、绝经状态、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乳腺癌分子分型的构成比发现差异都没有显着性,即P>0.05,说明一般情况在统计学水准上具有可比性。另通过收集整理术前需要的各项指标包含HB、WBC、ANC、PLT、TBIL、ALT、AST、CRE、BUN、CEA、CA15-3、CA125,进行严格统计计算发现差别依然没有显着性,即P>0.05,说明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相对平衡。2.不论术中是否植入缓释氟尿嘧啶,术后4周两组的CEA、CA15-3、CA125浓度都比术前显着降低,即P<0.05,说明手术是减少肿瘤负荷的必要治疗。但要能说明植入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就必须要排除手术的影响。所以又同时观测对比了上述两组患者乳腺肿瘤标志物术前与术后4周的的情况,发现植药组的术后4周比对照组其标志物浓度显着降低,即P<0.05,则进一步确定了植入对的药物对患者是有作用的。为了验证药物是否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益,发现不管值不值入药物,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都没有显着性,即P>0.05,则在这段时间内尚还无法说明药物是否发挥作用。所以继续观察发现,其术后2年植入组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较对照组都有显着降低,即P<0.05,一方面说明药物发挥作用需要足够的随访时间,另一方面说明药物是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的。虽然随访患者2年生存率统计结果依然没有显着性差异,即P>0.05,但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曲线图,可发现植入组的生存率相较于对照组有一定提高的趋势。3.为了评估药物的副作用,确保用药的安全,一方面统计了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HB、WBC、ANC、PLT、ALT、AST、TBIL、CRE、BUN各项指标的浓度变化,以及术后消化道症状的发生率,发现其差异都没有显着性,即P>0.05,所以植入化疗药物对机体的造血细胞、肝细胞、肾小管细胞的损伤不管有没有,其影响不大。如果有,另一方面又继续统计了术后上述器官的损害分度情况,发现依旧没有统计学差异,即P>0.05,所以进一步佐证了局部植药的副作用即不良反应基本没有。4.该研究的并发症包括手术和植入药物两个层面,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以及对大量时文的阅读,结合医院科室患者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术后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发现其所统计到的包括植入部位疼痛、硬结、溃疡、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及患肢水肿的发生率都无显着性差异,即P>0.05,较全面的证实了局部植入药物的安全性。结论:1.手术是减少肿瘤负荷的必要治疗,在排除其影响的基础上,随访时间1年,不足以确定局部植入药物是否发挥作用;随访时间延长到2年,可以说明药物能够改善预后。虽然没有明显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有一定提高的趋势,考虑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相对较短。2.植入化疗药物对机体的造血细胞、肝细胞、肾小管细胞的损伤影响不大。局部植药肝、肾功和消化系统的副作用即不良反应基本没有。3.局部植入药物在手术和植入药物两个层面安全。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局部植入缓释氟尿嘧啶化疗药物,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有提高生存时间的趋势,在手术加植入药物两个方面安全性良好。若要进一步明确其临床效果,需扩大病例数和延长随访时间。
二、乳腺癌术中局部化疗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术中局部化疗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早期乳腺癌的术中放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乳腺癌术中放疗的简介 |
2 乳腺癌术中放疗的优势 |
2.1 健康效益与经济成本 |
2.2 美容效果与生活质量 |
3 乳腺癌术中放疗的局限性 |
3.1 高局部复发风险 |
3.2 患者选择受限 |
4 乳腺癌术中放疗的循证医学证据 |
5 乳腺癌术中放疗后的补救措施及前景 |
6 结 语 |
(2)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乳腺癌骨转移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乳腺癌及乳腺癌骨转移的流行病学现状 |
2 乳腺癌骨转移机制 |
3 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 |
4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 |
5 乳腺癌骨转移的生存期及预后因素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
1 乳腺癌骨转移的病因病机 |
2 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分析 |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随访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1.8 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及分子分型 |
2 研究结果 |
2.1 骨转移患者的基线资料 |
2.2 骨转移临床特征 |
2.3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发生时间与部位 |
3.2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生存预后影响因素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用药分析 |
1 研究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骨转移的西医治疗 |
2.2 其他剂型中药情况 |
2.3 处方中药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3.1 骨转移的西医治疗 |
3.2 常用中成药 |
3.3 中药处方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乳腺癌的危害及现状 |
1.2 乳腺癌的解剖结构 |
1.2.1 乳房及腋窝局部解剖结构[18-19] |
1.2.2 腋窝淋巴结解剖结构 |
1.2.3 女性乳腺导管解剖机制 |
1.2.4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解剖学定位 |
1.3 乳腺癌的临床诊断 |
1.3.1 超声对发生于致密型乳腺的乳腺癌诊断 |
1.3.2 乳腺肿瘤血管的影像解剖学观测 |
1.3.3 乳腺癌不同部位淋巴结的超声诊断率 |
1.3.4 超声诊断乳腺癌区淋巴结转移 |
1.4 乳腺癌的临床治疗 |
1.4.1 手术治疗 |
1.4.2 内分泌治疗 |
1.4.3 化学药物治疗 |
1.4.4 生物免疫治疗 |
1.4.5 放射治疗 |
1.5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
1.5.1 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表现 |
1.5.2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手术范围共识 |
1.5.3 腋窝淋巴结的微创治疗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入组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判定指标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手术方法 |
2.2.2 临床评估指标 |
2.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时间,出血和其他指标值 |
3.2 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对比 |
3.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3.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命质量比较 |
3.5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上臂活动障碍、腋窝外形满意度评分、腋窝舒适评分情况 |
3.6 两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过程中的常规参数比较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乳腺癌的术前放疗:差异化人群,差异化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放疗在LABC患者中的应用 |
1.1 新辅助放化疗结合在LABC治疗中的应用 |
1.2 新辅助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初步探索 |
2 术前放疗在需行乳房重建患者中的应用探索 |
2.1 辅助放疗对重建手术的影响 |
2.2 术前放疗后行即刻乳房重建的探索 |
3 术前放疗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 |
3.1 术前APBI的应用 |
3.2 术前单次SBRT的探索 |
3.3 新型乳房SBRT设备的研究进展 |
4 术前放疗对乳腺癌转化性研究的意义 |
5 结语 |
(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文献检索 |
2.文献纳入标准 |
3.文献排除标准 |
4.文献筛选 |
5.文献质量评估 |
6.资料提取 |
7.统计分析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外周血炎症指标在乳腺癌治疗疗效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临床检查结合细胞和病理学检查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前哨淋巴结术前检查方法 |
2.2 SLN 假阴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措施 |
2.2.1 影响因素 |
2.2.2 FNR 的降低方法 |
2.3 FNR 的示踪影响因素和应对方法 |
2.3.1 示踪水平影响 SLNB 的 FNR |
2.3.2 应对方法 |
2.4 影响FNR的病理学因素与对策 |
2.5 结语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纳入标准 |
3.1.2 排除标准 |
3.2 检查方法 |
3.2.1 触诊 |
3.2.2 乳腺B超 |
3.2.3 钼靶X线 |
3.2.4 超声引导下粗针穿刺 |
3.2.5 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 |
3.2.6 联合检查的判定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4.2 不同检查方法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情况 |
4.3 不同检查对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分析 |
4.4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指标大小比较 |
4.4.1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灵敏度比较 |
4.4.2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特异度度比较 |
4.4.3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阳性预测值度比较 |
4.4.4 各分层下的不同检查方法的阴性预测值度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基本资料 |
5.2 触诊+影像学(乳腺B超、钼靶X线)联合预测早期乳腺癌ALN转移的诊断效果优于单项检查 |
5.3 触诊+影像学联合US—CNB和/或US—FNAC提高早期乳腺癌ALN转移的预测效果 |
5.4 三种分层下三种联合检查(触诊+影像学、触诊+影像学+US—CNB、触诊+影像学+US—CNB+US—FNAC)的诊断效果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念 |
2 流行病学 |
3 症状表现 |
4 发生机制 |
5 危险因素 |
6 诊断 |
7 分级标准 |
8 预防与治疗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传统医学对BCRL的认识 |
2 历代医家对水肿的认识 |
3 现代医家对BCRL的认识 |
4 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一、研究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计算 |
2 临床分组 |
3 治疗方案 |
4 研究程序 |
5 观测指标 |
6 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比较 |
3 疗效评价 |
4 结论 |
讨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BCRL疗效判定指标的选择 |
3 温阳利水法治疗治疗BCRL的理论 |
4 中医外治法的选择 |
5 “温阳利水方”方药分析 |
5.1 温阳利水方组成 |
5.2 温阳利水方方解 |
6 研究结果讨论 |
6.1 一般情况 |
6.2 疗效分析 |
6.3 安全性 |
7 结论 |
8 治疗方案的探讨与展望 |
8.1 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BCRL的探讨 |
8.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乳腺癌相关性淋巴水肿症状体验指数表(中国版)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全乳放疗的临床结局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Intrabeam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靶向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晚期并发症及美容效果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乳腺癌保乳术联合靶向术中放疗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靶向术中放疗与传统外照射在中国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术中放疗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氟尿嘧啶植入剂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历资料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手术前后肿瘤标志物 |
2.2 术后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生存率 |
2.3 术后骨髓抑制情况 |
2.4 术后肝功损害情况 |
2.5 术后肾功损害情况 |
2.6 术后消化系统损害情况 |
2.7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乳腺癌术中局部化疗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早期乳腺癌的术中放疗进展[J]. 陈雨秋,周国华,顾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21(05)
- [2]67例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患者预后因素及用药特点回顾性临床研究[D]. 王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溶脂技术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应用的研究[D]. 王春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乳腺癌的术前放疗:差异化人群,差异化目标[J]. 郑思悦,陈楚莹,陈佳艺,曹璐. 实用肿瘤杂志, 2021(02)
- [5]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病理反应及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D]. 古再丽努尔·吉力力.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临床检查结合细胞和病理学检查预测早期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D]. 何跃祖. 吉林大学, 2020(03)
- [7]温阳利水方外敷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葛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患者术中放疗与术后全乳放疗的临床结局Meta分析[D]. 袁茂林.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 [9]Intrabeam术中放疗在乳腺癌保乳术中的疗效、并发症及美容效果研究[D]. 米寅. 郑州大学, 2020(03)
- [10]氟尿嘧啶植入剂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党浩平. 延安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