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立信为四省布署数据骨干网(论文文献综述)
陈玓玏[1](2016)在《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中MAC协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Large-scale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LDAS)通过光纤等低损耗链路将地理上分散的远程天线单元(Remote Antenna Unite,RAU)连接到中心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Element,CPE)进行信号的集中处理,实现均匀覆盖大面积高用户密度的场景,从而获得传统的集中式多天线系统所没有的宏分集增益,并获得更高的频谱效率及能量效率。LDAS是5G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未来实现室内覆盖的主流结构之一。本文从移植IEEE802.11点协调功能(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PCF)到DAS平台上并对其主要参数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协议进行改进以及设计新的适用于DAS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协议三个角度对DAS中的MAC协议部分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三个方面:1)分析CFPPeriod以及CFPMaxDuration对PCF应用于DAS的性能的影响。CFPPeriod和CFPMaxDuration是PCF中的两个关键的参数:CFPPeriod是一个超帧的长度。CFPMaxDuration是PCF中一个超帧内免竞争阶段的最大时间长度。论文首先在OPNET仿真平台中搭建DAS系统模型,并将IEEE802.11 PCF功能移植到DAS平台上,测试参数变化对网络重传性能的影响,随后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2)设计了能够提高边缘节点性能的改进式PCF协议CRP-MAC(Contention Reduced Protocol)。由于PCF中无退避机制导致边缘节点可能不断受到其他RAU的干扰,为提高边缘节点性能,本文设计了CRP-MAC协议。另外,通过OPNET对协议的网络重传、时延以及边缘节点吞吐量等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协议的有效性以及代价。3)设计能够提高整体网络吞吐量的TP-MAC(Token based PCF MAC)协议。由于DAS系统中使用PCF时,工作节点频繁与中心处理单元进行交互限制了网络吞吐量的增长,本文设计了基于路由信息的参照令牌环思想设计的TP-MAC。针对ID分配不当可能会导致的问题,本文设计了简单高效的ID分配算法,并在OPNET平台中建立了TP-MAC的节点模型及进程模型,实现了对协议性能的仿真验证。实验结果证明TP-MAC能够兼顾访问的有序性以及高效性,能够获得比更多用到光纤进行交互的分布式协调功能(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DCF)、PCF、预约分配式时分多址(Time Dive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更好的吞吐量性能,尤其在网络负载较大的场景下。
田凤云[2](2008)在《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网络架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的引入可实现业务控制和业务交换的分离,但连接控制与呼叫控制(包括接入控制)功能仍未分离,不便于网络融合时的综合接入,新业务的提供对客户来说仍较复杂,妨碍了业务客户化的实现。多种网络长期并存的实现促使它们逐步走向融合,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网络资源。同时人们也期望未来能有一个按功能进行水平分层的多用途、多业务的网络,并最终演进为一个能支持多媒体业务的NGN。为适应这种转变,传统固定电话网必须引入新的技术进行改造、演进来适应发展的需求,以软交换为核心的固网智能化改造和IMS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演进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根据PSTN网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网络架构设计及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思路;考虑下一步的网络融合的趋势,又提出了IMS架构的三网融合演进的网络改造和建设思路。本文对固网智能化改造现状、各项智能业务的实现原理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网络演进过程中引入的软交换、NGN、IMS等相关技术及其原理进行了探讨和论述,通过列举实例论述了软交换技术在网络演进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和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郑士冠[3](2008)在《建湖电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现代营销理论,在对建湖电信公司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研究了建湖电信在市场竞争加剧,面临其他电信运营商的挑战的情况下,制定何种发展战略以利于促进建湖电信建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的问题。全文首先阐述了国际和国内电信运营业的现状,针对建湖电信公司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其次对建湖电信公司的竞争现状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运用SWOT分析法指明该公司自身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对建湖电信公司的消费者进行分析。这些分析为今后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最后运用营销理论中4P原则(price价格;product产品;place渠道;promotion促销),对建湖电信营销战略以及具体营销策略作了分析和设计,对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服务策略、渠道策略做了详细的阐述,并强调了“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突出了客户资源管理在市场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李辉[4](2006)在《智能光网络的技术研究和建设方案》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对通信和信息需求的强劲增长,肩负底层信息传输的光通信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把光层组网技术和以IP为基础的网络智能化技术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智能性的光网络。其中的主流方向就是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它并非是要抛弃现有传送网络而重新构建一个全新的网络,而是在现有传送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一层独立的控制平面,在现有传送网络中引入动态交换的概念,在网元中实现一定的智能,在信令和路由协议控制下,由网元动态自动地完成交换传输功能,从而使光网络由静态的传输网络变成为动态可运营管理的网络。在现有的传输网络基础上,构建智能光网络,结合作者实际工作,将辽宁网通传输网络分成两个大的层次分别提出了智能光网络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对于辽宁省网通二干传输网络现状、业务需求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辽宁省网通智能光网络的建设方案,并给出了实际建设智能光网络的演进方案和步骤;对于大连城域传输网络,根据业务需求与网络建设原则,对本地城域传输网网络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原则与目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连网通智能光网络的建设方案,并给出了两套大连网通城域网网络组网方案,从网络结构、网络改造量、网络灵活性与可靠性、网络投资等各方面进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
王斌[5](2006)在《基于动态关系的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动态关系下的中国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竞争作用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电信规制理论等进行综合研究,从企业微观层面,推演出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动态关系、资源、核心能力的整合研究框架。企业外部经济主体构成企业环境的一部分,本文解读了中国电信企业的主要外部经济主体的构成,构建了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的关系分析模型。将主要经济主体分为政府、所有者、供应者、互补者、合作者、竞争者、替代者和顾客。通过中国联通十年来发展历程的案例分析,从结构和过程两个组成要素总结出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特征,在产权、一体化交易、信任、冲突、学习、控制等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关系组成要素框架图。本文对经济主体关系的动态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将动态关系路径特征分为纵向性变化和横向性变化。经济主体的纵向变化是指同类经济主体数量的增减、组织结构和战略管理的变化即结构变化,包括潜在主体变为现实主体和现实主体离去,也包括主体之间的合并和分离状况,以及主体内部在层级结构方面的调整;经济主体的横向变化就是经济主体关系角色的转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构建了动态关系路径网模型,初步识别出动态关系指标。通过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两个方面分析,引出了动态关系影响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形成的推断。阐述了动态关系与资源、核心能力形成有机结合的思想。提出了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演化机制模型;对动态关系影响下的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的演化机制过程进行剖析。在总结前面几部分理论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初步识别了基于动态关系的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的指标体系。将资源指标分为技术资源、营销资源、战略组织资源、实物资源、关系资源,将核心能力分为外部关联能力、市场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战略管理整合能力。通过电信企业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动态关系、资源、核心能力三者之间内在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阐述了动态关系下的资源与核心能力关键因子变量。本文对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演化机制做进一步研究。根据演化过程,提出了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提升的内外部作用机理模型。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间资源、核心能力差异的根源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积累及结构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知识在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间的转移,使其产生共享,从而引发关系的动态性。因此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间知识转移成为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提升的外部作用机理;电信企业内部组分知识与结构知识四阶段循环过程成为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提升的内部作用机理。最后,根据以上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结论,提出我国电信企业提升资源与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不但要关注电信企业内部现有的资源、核心能力,还要重视外部关系作用下资源、核心能力的关系要素;实施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提升的全过程管理;实施全方位关系资源整合;重视核心能力建立过程中的动态性和持续性问题。
赵庆惠[6](2005)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起着关键的带动作用,但是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正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压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培育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以企业管理学和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基础,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溯源入手,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特定对象,系统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就培育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主题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1.提出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即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为基础,融合创新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为一体,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力体系。 2.提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7大子系统构成,即企业文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管理系统、企业产销系统、财务系统和应变系统,各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多元的复杂系统。对于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分析表明,七个子系统中处于优先地位的是企业文化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三个子系统。同时揭示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变规律,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理论。 3.系统地剖析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核心竞争力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机制,提出了培育和提升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4.构建了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这是在对52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工具,弥补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在此方面的不足。 本文通过对汇源集团的全面实证分析和对三株、德隆等反面典型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证实了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科学性;也验证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的、多元的复杂系统”。实践证明,七个子系统中的如何一个子系统失灵,就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失败。 针对当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从培育提升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宏观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爱立信为四省布署数据骨干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立信为四省布署数据骨干网(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中MAC协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简介 |
1.1.2 研究热点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EEE802.11协议 |
2.1 网络层次结构 |
2.2 IEEE802.11协议概述 |
2.3 IEEE802.11MAC层 |
2.3.1 IEEE802.11MAC层服务 |
2.3.2 IEEE802.11访问与时钟控制 |
2.3.3 管理帧格式 |
2.4 DCF工作机制 |
2.5 PCF工作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IEEE802.11PCF的DAS组网性能分析及改进 |
3.1 PCF主要参数变化对组网性能的影响 |
3.1.1 Beacon帧结构 |
3.1.2 CFPPeriod变化对组网性能的影响 |
3.1.3 CFPMaxDuration对组网性能的影响 |
3.2 PCF协议中冲突问题的解决 |
3.2.1 PCF协议中冲突问题的描述 |
3.2.2 可解决PCF冲突问题的CRP-MAC协议 |
3.3 PCF协议及其改进方案的仿真分析 |
3.3.1 OPNET仿真平台简介 |
3.3.2 仿真场景 |
3.3.3 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令牌的分布式天线系统MAC协议设计 |
4.1 令牌环网概述 |
4.2 基于令牌的分布式天线系统TP-MAC协议 |
4.2.1 分布式天线系统使用IEEE802.11标准MAC协议的瓶颈 |
4.2.2 基于令牌的TP-MAC协议 |
4.2.3 TP-MAC中的ID分配算法设计 |
4.3 TP-MAC仿真分析 |
4.3.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置 |
4.3.2 仿真节点设计 |
4.3.3 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网络架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下一代网络NGN |
1.2 软交换技术 |
1.3 软交换系统的功能、组成及应用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现代网络结构及智能业务实现原理 |
2.1 现代网络结构及特点 |
2.2 智能业务的实现原理 |
第三章 固网智能化需面向软交换技术 |
3.1 基于电路交换的固网智能化改造优缺点 |
3.2 技术进步为固网向下一代网络演进奠定了基础 |
3.3 下一代网络演进顺应网络融合的趋势 |
第四章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网络架构设计及应用 |
4.1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网络架构 |
4.2 汇接局先行的NGN改造 |
4.3 端局先行的NGN改造 |
4.4 长途网的演进 |
4.5 实现集团客户解决方案——IP Centrex |
4.6 实现固网NGN与3G的融合 |
第五章 利用NGN核心网进行宽窄带业务的逐步控制 |
5.1 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宽带域业务 |
5.2 UC业务 |
5.3 利用NGN核心网进行宽窄带业务的逐步控制 |
第六章 向IMS平滑演进 |
6.1 IMS架构简介 |
6.2 基于IMS的开放业务提供环境 |
6.3 用IMS实现固定移动融合的优势 |
6.4 网络融合势不可挡,NGN和IMS扮演着核心角色 |
6.5 业务是融合的核心驱动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 |
6.6 IMS热点技术与解决方案 |
第七章 结论 |
7.1 软交换的主要技术指标 |
7.2 软交换的可靠性指标 |
7.3 进一步的研究与未来发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3)建湖电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2 建湖电信公司发展现状 |
2.1 中国电信改革历程及现状 |
2.2 建湖电信公司发展历程 |
2.3 建湖县域特点 |
2.4 目前经营的主要业务种类 |
2.5 本章小结 |
3 建湖电信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
3.1 加入WTO对我国电信业的影响 |
3.2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3 技术环境分析 |
3.4 建湖电信公司面临的新形势 |
3.5 竞争对手分析 |
3.6 消费者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建湖电信公司的营销战略 |
4.1 差异化营销战略 |
4.2 顾客满意服务战略 |
4.3 本章小结 |
5 建湖电信公司的具体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促销策略 |
5.4 服务策略 |
5.5 渠道策略 |
5.6 整合营销策略 |
6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智能光网络的技术研究和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网络现状 |
1.3 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 |
1.4 智能光网络概念 |
1.5 智能光网络的发展状况 |
1.6 本课题的意义及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智能光网络结构体系研究 |
2.1 智能光网络结构体系分析研究 |
2.2 智能光网络控制平面技术研究 |
2.3 小结 |
第三章 辽宁省骨干智能光网络建设方案研究设计 |
3.1 辽宁省长途骨干传输网现有网络状况分析 |
3.2 辽宁省长途骨干网业务分析预测 |
3.3 辽宁省内骨干网组网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城域网络建设的智能化设计方案 |
4.1 背景分析 |
4.2 城域传输网络业务需求与网络建设原则 |
4.3 城域传输网网络分层结构 |
4.4 城域传输网络组网方案分析 |
4.5 大连市城域传输网络建设方案探讨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5)基于动态关系的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2 电信业的范围界定及中国电信企业动态环境演化路径综述 |
2.1 电信业和电信企业的范围界定 |
2.1.1 电信的概念及产生 |
2.1.2 电信业的分类 |
2.2 电信业的特性 |
2.2.1 技术特性 |
2.2.2 规模经济性 |
2.2.3 规制下的竞争性 |
2.3 中国电信企业环境的动态演化路径 |
2.3.1 政府管制环境的演化路径 |
2.3.2 投资环境的演化路径 |
2.3.3 技术环境的演化路径 |
2.3.4 市场环境的演化路径 |
2.4 本章小结 |
3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
3.1 企业经济主体的理论研究 |
3.1.1 竞争作用力的观点 |
3.1.2 企业生态学观点 |
3.2 企业与经济主体关系形成动机的理论综述 |
3.2.1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的演进 |
3.2.2 企业能力、知识对组织间协调关系的影响 |
3.3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与核心能力理论综述 |
3.3.1 企业资源基础理论 |
3.3.2 国内外资源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
3.3.3 企业能力理论形成 |
3.3.4 国内外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
3.4 动态环境对资源、核心能力影响的理论综述 |
3.4.1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来源及研究视角 |
3.4.2 组织设计适应性 |
3.4.3 动态能力理论 |
3.5 国内外电信企业研究现状 |
3.5.1 政府电信规制方面的研究 |
3.5.2 电信企业创新方面的研究 |
3.5.3 电信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 |
3.5.4 中国电信业体制改革的研究 |
3.5.5 中国电信企业资源、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战略方面的研究 |
3.6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3.7 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与提升整合研究框架 |
3.8 本章小结 |
4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关系构建的研究 |
4.1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关系分析模型的建立 |
4.2 案例研究范式及分析方法 |
4.2.1 研究范式的选择 |
4.2.2 资料的收集 |
4.3 中国联通与经济主体关系形成与演变的案例介绍 |
4.3.1 案例内容 |
4.4 案例分析 |
4.4.1 电信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构建 |
4.4.2 电信企业与所有者关系的构建 |
4.4.3 电信企业与顾客学习参与关系的构建 |
4.4.4 电信企业与供应者创新与供应行为匹配关系的构建 |
4.4.5 互补产品产业战略模式的构建 |
4.4.6 电信企业与合作者战略联盟关系的构建 |
4.4.7 电信企业与竞争者和替代者多点竞争博弈关系的构建 |
4.5 案例研究结论 |
4.5.1 电信企业的八个经济主体的确立 |
4.5.2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作用力关系特征 |
4.5.3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关系分析维度及组成要素 |
4.5.4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关系组成要素分析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动态关系的研究 |
5.1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动态关系的路径分析 |
5.1.1 电信企业与政府动态关系路径 |
5.1.2 电信企业与所有者动态关系路径 |
5.1.3 电信企业与顾客动态关系路径 |
5.1.4 电信企业与供应者的动态关系路径 |
5.1.5 电信企业与互补者的动态关系路径 |
5.1.6 电信企业与合作者的动态关系路径 |
5.1.7 竞争者及替代者动态关系路径 |
5.2 电信企业与经济主体动态关系路径网模型的构建 |
5.2.1 动态关系路径特征 |
5.2.2 动态关系的递推作用 |
5.3 电信企业动态关系指标分类与初步识别 |
5.3.1 指标分类及原则 |
5.3.2 电信企业动态关系指标体系初步识别 |
5.4 本章小结 |
6 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的研究 |
6.1 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机会和威胁与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形成逻辑 |
6.1.1 电信企业的机会与资源及核心能力优势的形成逻辑 |
6.1.2 电信企业的威胁与资源及核心能力形成逻辑 |
6.2 资源与核心能力互动关系模式研究 |
6.3 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演化机制 |
6.3.1 意识反应模式的建立 |
6.3.2 动态关系下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形成演进过程 |
6.4 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初步识别 |
6.4.1 资源与核心能力指标体系分类的界定 |
6.4.2 资源与核心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综述 |
6.4.3 资源与核心能力评价指标识别原则 |
6.4.4 资源、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初步识别 |
6.5 电信企业动态关系与资源及核心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
6.5.1 问卷设计说明和指标初步评价及修订 |
6.5.2 问卷调查对象和抽样设计 |
6.5.3 信度、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
6.5.4 动态关系与资源、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 |
6.6 实证研究结论及现实启示 |
6.6.1 实证研究结论 |
6.6.2 结合实证研究的现实启示 |
6.7 本章小结 |
7 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机理的研究 |
7.1 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的外部作用机理 |
7.1.1 知识结构的分析维度 |
7.2 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的内部作用机理 |
7.2.1 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知识本质 |
7.2.2 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的内部机理 |
7.3 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机理分析模型 |
7.4 中国联通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过程的案例介绍 |
7.4.1 背景 |
7.4.2 CDMA 新标准的制定与技术方案的解决 |
7.4.3 多层营销模式的建立 |
7.4.4 竞争互动的加剧 |
7.4.5 新型企业文化的构建及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
7.5 案例分析 |
7.5.1 战略组织资源与战略管理整合能力的提升机理分析 |
7.5.2 技术资源和技术整合能力提升机理分析 |
7.5.3 营销资源与市场整合能力的提升机理分析 |
7.5.4 关系资源与外联整合能力的提升机理分析 |
7.6 案例研究结论 |
7.6.1 企业内部知识循环的动力:知识的同形创造与异形创造 |
7.6.2 知识转移对动态关系的作用维度 |
7.7 本章小结 |
8 本文研究启示 |
8.1 中国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发展阻碍因素分析 |
8.1.1 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
8.1.2 与竞争者和替代者的有效竞争格局未最终形成 |
8.1.3 资源与核心能力的整合方面还需要快速成长 |
8.2 中国电信企业提升资源与核心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
8.2.1 实施我国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战略管理 |
8.2.2 政府协调下的电信业有效竞争 |
8.2.3 关系资源的整合 |
8.2.4 实现核心能力的动态组合 |
8.3 本章小结 |
9 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不足之处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问卷调查 |
(6)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6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核心竞争力相关概念比较 |
2.2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评析及其渊源 |
2.3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
2.4 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
2.5 人力资源与核心竞争力 |
第三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学特征及其核心竞争力理论 |
3.1 农业高新技术有关概念 |
3.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3.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学特征 |
3.4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方式及其运行模式 |
3.5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内涵和特征 |
第四章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育提升 |
4.1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意义和依据 |
4.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识别的方法 |
4.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紧迫性 |
4.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机制 |
第五章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国内外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分析与借鉴 |
5.2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5.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4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立 |
5.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对汇源集团核心竞争力的全面解读 |
6.2 对三株集团和德隆集团的剖析 |
6.3 案例的启示 |
第七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爱立信为四省布署数据骨干网(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中MAC协议研究[D]. 陈玓玏.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2]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网络架构设计与应用[D]. 田凤云. 吉林大学, 2008(10)
- [3]建湖电信公司营销战略研究[D]. 郑士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
- [4]智能光网络的技术研究和建设方案[D]. 李辉. 吉林大学, 2006(05)
- [5]基于动态关系的电信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研究[D]. 王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6]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 赵庆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