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桑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一、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任杰群,陈力,张明海,乔兴华,王青,刘格格,吕志远,马冠华,陈国康[1](2020)在《一株桑椹核盘菌的鉴定及拮抗放线菌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文中认为对分离自重庆市果桑基地的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子囊盘进行菌株纯化,综合其菌落培养特征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核盘菌属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其菌核较大且坚硬、呈黑褐色,圆形子囊盘中部向内凹陷,符合核盘菌的生物学性状特征。针对该核盘菌开展了致病性测定和rDNA-ITS序列比对以及拮抗放线菌和化学防治药剂的筛选,结果如下:观测到该病原菌在田间由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接种离体桑椹显示出明显的致病力,经子囊孢子分离菌株在PDA平板边缘可产生菌核;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菌株的rDNA-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solate SS61等3个已记录菌株序列具有100%一致性;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初步筛选获得6株对桑椹核盘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放线菌,其抑制率达60.0%~80.0%,且供试的11株放线菌对桑椹核盘菌菌核的抑制率达86.4%~100.0%;在化学药剂推荐使用浓度范围,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出的25%嘧菌酯、50%啶酰菌胺和10%苯醚甲环唑3种化学药剂对桑椹核盘菌的EC50分别为0.081 mg/L、2.859 mg/L、7.693 mg/L,显示出良好的抑菌作用。上述结果有益于进一步研究桑椹核盘菌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方案。

张英,曹慧,王明,李章宝[2](2020)在《果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文中研究说明概述了湖南省果桑生产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及发生规律,从绿色安全角度,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王飞[3](2020)在《桑椹核地杖菌致病性研究及其基因组解析》文中研究指明果桑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点,然而桑椹菌核病(Mulberry fruit sclerotiniosis)是制约果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桑椹菌核病主要有肥大性、缩小性及小粒性三种病症,其中核地杖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是引发桑椹缩小性菌核病的主要病原真菌。本研究在前期分离获得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菌Scleromitrula shiraiana SXSG-5菌株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研究该菌株致病相关的生物学特性,解析其全基因组序列,探究与该菌株抗逆生长、致病性相关的基因及产物,为安全高效地防控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奠定研究基础与作用靶标。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S.shiraiana SXSG-5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为全面掌握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观测了该菌株的生活史,并检测了该菌株的抗逆性及药敏性。通过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阶段的系统观察,掌握该菌株生活史。无性生殖阶段的观测结果表明,S.shiraiana SXSG-5菌株在PDA上培养45天时,该菌株的营养菌丝体大量形成膨大褶皱产孢结构,且凹圆体状的分生孢子开始从中脱落;培养60天时,该菌株的产孢结构几乎全部解体,产生大量成熟的近圆体状分生孢子(直径约为0.7~2.8μm)。同时,有性生殖阶段的观测结果表明,人工培养该病原菌菌核1个月后(温度18±2℃,相对湿度>90%,12 h光照与12 h黑暗交替培养),菌核萌发形成灰褐色子实体,且子实体头部为梭形;待成熟子实体释放子囊孢子后,褶纹黑化,萎缩倒伏。此外,梭状子实体镜检结果显示,子实层淡褐色,呈扫帚状,基底上着生棍棒状子囊;子囊内含8个并排一列或不规则两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为椭圆形(大小约为1.7~2.8×4.7~10.6μm)。进一步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了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氧化应激性和渗透压敏感性,掌握该菌株的抗逆生长性能。利用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检测该菌株的氧化应激性能。结果显示,随着过氧化氢浓度升高,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落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当过氧化氢浓度为6 mmol/L时,其抑菌率达到94.26%。利用不同浓度氯化钠、蔗糖和甘油检测该菌株对无机盐、糖类及脂类的渗透压敏感性。结果表明,氯化钠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丝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当浓度为4 g/L,其抑菌率为48.02%;S.shiraiana SXSG-5菌株对高浓度蔗糖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当蔗糖浓度为200 g/L,其抑菌率仅为22.44%;而S.shiraiana SXSG-5菌株对高浓度甘油敏感,当甘油浓度为200 g/L时,其抑菌率高达86.07%。氧化应激性及渗透压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活性氧及高渗透压甘油胁迫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丝生长具有显着抑制作用。此外,采用生长速率法检测了S.shiraiana SXSG-5菌株对不同农用杀菌剂、抗生素及除草剂的药敏性,以利于后续病害防控选择优良药剂。结果显示,0.6ug/mL的多菌灵、百菌清及代森锰锌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落生长抑菌率分别为100%、95.71%、54.99%;当放线菌酮、灰黄霉素、制霉素、潮霉素、遗传霉素浓度等于或高于25μg/m L,5种抗生素均能完全抑制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丝生长;除草剂草铵磷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丝生长抑菌率随着用药浓度的提高而略有提升,当其浓度为50μg/m L,其抑菌率仅为46.06%。药敏性试验结果表明农用杀菌剂多菌灵和百菌清、常用抗生素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抑制作用,除草剂草铵膦对其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S.shiraiana SXSG-5菌株致病性能测定为探究S.shiraiana SXSG-5菌株分生孢子的致病性能,本研究利用S.shiraiana SXSG-5菌株分生孢子悬浮液,在田间侵染桑花。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桑果的成熟,侵染34天后,孢子悬浮液处理组部分桑果染病,呈灰黑腐状且易脱落,对照组未见染病桑果;进而从染病桑果中分离纯化获得19株真菌,其中11株与核地杖菌S.shiraiana相似度高达99%,且基于ITS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这11株真菌均与S.shiraiana SXSG-5菌株处于发育树同一分支,表明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分生孢子对桑果(花期侵染)具有致病性。同时,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致病因子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株可分泌致病物质草酸、纤维素酶、果胶酶及蛋白酶;病理组织观察亦显示,病椹果肉组织腐烂,呈黄褐色,皮层受损,内部存在大量菌丝体且有大量孢子分布在果肉组织内外。由此表明,S.shiraiana SXSG-5菌株可能通过产生降解酶类水解宿主胞壁及胞内内含物,并产生毒素草酸酸化宿主细胞环境,增强对宿主植物的侵染能力。3、S.shiraiana SXSG-5菌株全基因组解析为深入探究S.shiraiana SXSG-5菌株抗逆生长及致病力相关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解析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基因组信息,并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挖掘其致病相关基因。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基因组组分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大小为36.71 Mb,GC含量为39.57%,包含32个基因支架;该菌株基因组中预测了10758个编码蛋白基因,分别编码694种分泌蛋白和10064种非分泌蛋白;该菌株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6392 bp重复序列,主要包括短散在重复序列(SINE)、长散在重复序列(LINE)、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其中主要类型为LINE,占基因组的0.03%;该菌株基因组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主要包含13个I型聚酮合酶(PKS)簇,1个III型聚酮合酶(PKS)簇,7个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簇,2个萜烯簇,4个吲哚簇和10个其它基因簇。进而,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进行功能基因注释,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S.shiraiana SXSG-5菌株基因组中CAZy相关基因主要包括473个糖苷水解酶类(GH),373个糖苷转移酶类(GT),以及230个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病原与宿主互作(PHI)数据库注释结果显示,该菌株具有10个与酸性蛋白酶相关的基因,4个与果胶裂解酶相关的基因,5个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基因,2个与草酰乙酸乙酰水解酶相关的基因,3个与氧化应激性相关的基因,8个与高渗透压甘油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同时,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基于单拷贝同源基因的进化分析显示,S.shiraiana SXSG-5与Sclerotinia sclerotiorum、Botry cinerea处于进化树的最小分支,遗传距离最近;且利用GO(Gene Ontology)数据库注释S.shiraiana SXSG-5与S.sclerotiorum的基因功能,结果显示,S.shiraiana SXSG-5与S.sclerotiorum的基因功能分类相似;同时,病原与宿主互作(PHI)数据库比对结果显示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基因位点SXSG-5 02856、SXSG-5 04111、SXSG-5 03096、SXSG-5 06008分别与S.sclerotiorum的Shk1、Ss-pth2、PAC1、Ss-oah1具有高度同源性,推测这4个基因位点分别与编码组氨酸激酶、过氧化物酶、转录因子及草酰乙酸乙酰水解酶的生物过程相关,分别参与该菌株的高渗透甘油压胁迫、菌核形成、pH调控及草酸生物合成。基因组及功能基因注释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调控高渗透压甘油胁迫及氧化应激的相关基因,并具有果胶酶、蛋白酶等水解酶类,以及草酸等致病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基因组分析结果与该菌株抗逆生长及致病物质的检测结果一致,这为后续分子机制的深入探究提供了重要靶标。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生活史观测、抗逆性能检测及药敏性测试,全面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进行田间致病试验、病理组织观察和致病物质检测,探究了该菌株的致病力;进而,对S.shiraiana SXSG-5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其基因组信息、功能基因注释及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初步探究了S.shiraiana SXSG-5菌株的致病相关分子机制。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将为全面揭示桑椹核地杖菌致病分子机制及高效防控桑椹缩小性菌核病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靶点。

徐伟芳[4](2020)在《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桑椹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或白椹病,是一种侵染果桑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根据病原菌种类以及染病桑果的病症差异,可将该病害分为肥大性桑椹菌核病、小粒性桑椹菌核病和缩小性桑椹菌核病。不同病原菌引起的桑椹菌核病侵染循环基本一致,该病在我国重庆、四川、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染病桑果失去商品与食用价值,给果桑产业带来极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危害程度大,导致其有效防控难度较大。目前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仍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但过量使用化学药剂不仅造成环境污染,亦会威胁桑椹食用安全。利用植物内生菌进行桑椹菌核病的生物防控将有利于果桑产业的健康发展,亦可为其他桑树病害防控提供新策略。本实验室前期从健康桑树中寻获一株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潜能的内生芽孢杆菌7PJ-16(前期研究鉴定其为Bacillus tequilensis 7PJ-16)。为进一步探索该菌株的生防作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通过动物安全性实验和侵染定植实验,评估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潜力;并在优化7PJ-16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基础上,大量制备菌悬液和活性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及田间防病与温室促生效果;进而基于对7PJ-16菌株的全基因组和互作转录组分析,挖掘并验证其发挥生防作用的功能基因,最终结合对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与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系统揭示Bacillus sp.7PJ-16的生防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利用目标菌株生物防治桑椹菌核病需确保其使用安全。本研究利用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通过灌胃与肌肉注射两种接种方式处理小鼠后,所有小鼠均生长良好,且与对照相比,处理组小鼠的体重变化、血液常规指标与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将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与发酵上清液处理的桑叶饲养家蚕,均未引起家蚕中毒死亡,且各处理组家蚕的生长发育及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蚕茧经济指标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动物安全性实验结果显示,Bacillus sp.7PJ-16菌悬液及其发酵上清液均不影响小鼠和家蚕的正常生长,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在宿主植物中有效定植将有利于生防菌更好地发挥防病促生作用。Bacillus sp.7PJ-16菌株具有较好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运动性,这使其在植物体内具有较强的定植潜能。利用pGFP22质粒电转化7PJ-16菌株,成功获得与野生型7PJ-16菌株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及氯霉素抗性标记的芽孢杆菌7PJ-16/gfp菌株。通过镜检观察浸根接种7PJ-16/gfp菌株的桑苗发现,接种1天后,该标记菌株在根尖、侧根、根毛等位点吸附和大量聚集,此时的菌体主要存在于根部侵染点的外表皮处;接种2-7天后,细菌逐渐向内表皮及维管组织中定植,在细胞内呈分散或聚集状分布;接种14-16天后,完成根部定植的菌体通过木质部导管向茎中迁徙,并于接种20天后,成功定植在叶片细胞间隙与叶脉中。进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含氯霉素平板上定量分析7PJ-16/gfp在桑树各组织器官内的消长动态。结果显示,标记菌株在浸根处理的桑苗根、茎、叶,以及田间单独喷菌处理的花(果)部位均具相同的动态变化规律,即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稳定。显微观察及重分离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sp.7PJ-16可在桑根、茎、叶和花(果)中实现成功定植。进一步利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在2015与2016年冬季、春季、秋季(共计六个季节),从四个果桑品种(川桑7637、长果桑、红果2号及新伦教)茎部中共分离获得608株内生细菌分离株。不同季节桑树内生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在连续两年各季节内生细菌中所占比例均在20%以上,尤以2016年冬季分离得到的芽孢杆菌最多,占该季节细菌总分离株的37.21%;同时Bacillus spp.的种群分布对宿主品种无明显偏好性,为多个品种果桑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种群分布结果显示,Bacillus spp.能够长期以较高丰度稳定存在于不同品种的果桑体内。2.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为给后续室内抑菌和室外田间生防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本文利用单因素与正交实验优化Bacillus sp.7PJ-16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发酵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与发酵条件为:蛋白胨0.5%、硫酸铵0.75%、麦芽糖3%、Na2HPO4 0.3%、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7.5、接种量为4%、装瓶量为30%、发酵时间为120 h。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有利于抑菌活性物质的合成。利用优化培养基大量发酵Bacillus sp.7PJ-16,收获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检测其对病原菌生长和桑园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7PJ-16菌悬液和发酵上清液均可明显抑制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发育以及孢子活力等菌核病原菌生长过程;与清水对照相比,经生防菌处理的桑园土壤中放线菌门的细菌比例显着升高,厚壁菌门中芽孢杆菌属的丰度亦有上升趋势,且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生防菌的土壤菌群结构更加稳定。连续两年的田间生防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均能不同程度防控桑椹菌核病的发生,其中施用3次1.0×109 CFU/mL菌悬液处理组的田间防效最高(90.84%),其防效甚至稍优于化学农药处理组(90.52%),且该处理组对桑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催熟作用。温室浸种和盆栽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菌悬液和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对桑种萌芽和桑幼苗生长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1.0×106CFU/mL的菌悬液和100倍稀释的发酵上清液能显着提升桑种发芽势和发芽率,且其对桑幼苗生长的各项指标均能起到促进作用。3.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Bacillus sp.7PJ-16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基因组是由一条大小4.2 M的环形染色体以及两个内生质粒构成。基于芽孢杆菌近缘物种系统进化树分析,将前期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的7PJ-16菌株重新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更名为B.subtilis 7PJ-16。基因功能注释和次生代谢产物预测结果显示,7PJ-16菌株基因组中包含6个与抑菌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簇以及19个与促生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表面活性素、丰原素、铁载体、吲哚乙酸等生防相关代谢物的生物合成有关,同时该菌株基因组中亦发现21个与侵染定植过程(生物膜形成、运动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挖掘生防相关基因及阐明B.subtilis 7PJ-16菌株与菌核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PZ-2、Scleromitrula shiraiana SXSG-5)之间的互作过程,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共培养过程中的生防细菌与病原真菌分别进行原核和真核转录组分析。通过分析原核转录组数据发现,病原菌生长导致拮抗细菌的鞭毛组装和驱性相关基因下调表达,但其诱导了丰原素、铁载体、溶杆菌素等多种生防代谢物合成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在真核转录组中,经拮抗细菌生物胁迫后,病原真菌的抗氧化酶相关基因多数表达上调,而其细胞壁组分合成(e.g.,几丁质)、植物胞壁降解酶代谢(e.g.,果胶酶、纤维素酶)、黑色素合成等与致病力相关的基因显着表达下调。基于7PJ-16菌株组学研究中挖掘到的大量生防相关基因,本研究从该菌株基因组中成功筛选和克隆到13个关键生防基因,其中包含5个表面活性素合成相关的基因(srfAA、srfAB、srfAC、srfAD、sfp)、7个溶杆菌素合成相关的基因(bacA、bacB、bacC、bacD、bacE、bacF、bacG)以及1个丰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fenE);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敲除与丰原素(fenE)和溶杆菌素(bacG)合成相关的两个生防基因,获得稳定转化子?FenE和?BacG,敲除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抑菌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结合生防相关基因的分析与功能验证,为进一步揭示B.subtilis 7PJ-16产生的生防相关代谢物,本研究首先检测了其活性发酵上清液中代谢产物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该活性发酵上清液对高温、酸碱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α-糜蛋白酶、胰蛋白酶不敏感,而对胃蛋白酶、蛋白酶K敏感。基于活性代谢物的理化性质,设计纯化策略,通过追踪抑菌活性,采用萃取、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从7PJ-16活性发酵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获得环二肽cycle(Pro-Phe)等6个单体III小分子物质;并利用酸沉淀与甲醇抽提相结合的方法,从7PJ-16发酵液中获得具有强烈抑菌活性的脂肽粗提物,经HPLC半制备分离后,质谱鉴定结果表明,该活性组分中包含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两种脂肽抗生素,这与前文功能基因分析验证的结果一致。此外,7PJ-16菌株还可产生铁载体、植物外源激素吲哚乙酸和赤霉素等促生相关物质。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基因组、转录组、基因功能的分析验证及代谢物等层面,明确了拮抗作用与促生作用是桑树内生B.subtilis 7PJ-16对桑椹菌核病具有生防作用的主要机制。该菌株安全性能高,定植能力强,可通过产生表面活性素、丰原素、二肽小分子物质(环二肽和溶杆菌素)等多种抗生素来抑制桑椹菌核病原菌生长,进而在田间成功防控菌核病的发生与危害,且该菌株可通过产生植物激素、铁载体等促进桑种萌发和桑幼苗生长,从而来提升宿主系统抗性间接减少病害发生。论文研究取得的相关结果为桑椹菌核病生物防治奠定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亦可为其他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重要参考。

聂蓓蓓[5](2020)在《桑椹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防菌的筛选》文中指出桑椹在成熟过程中易被病原菌侵染致病,其中桑椹菌核病的发生频率最高,此外,也有桑椹果腐病的发生,对我国果桑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在2017年5月进行的桑椹病害调查中,我们发现陕西杨凌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桑园有桑椹果腐病的出现,感染桑椹呈现白色,或者出现枯黄、萎蔫的症状。本研究对桑椹果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明确了桑椹果腐病的致病菌种类,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检测,并研究了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随后,筛选出对病原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芽孢杆菌,以期为探寻桑椹果腐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桑椹果腐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新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桑椹果腐病病果中分离得到一株真菌菌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可产生白色气生菌丝和紫色色素。根据显微观察结果,大型分生孢子较少,呈纺锤型或镰刀型,稍弯曲,向两端逐渐变尖,具有2~5个隔膜,大小15.4–40.7×1.4–3.1μm(n=25)。小型分生孢子较多,一端尖细、一端钝圆,大小3.3–9.5×2.0–3.8μm(n=25),无隔膜或有1个隔膜。通过菌落形态和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初步认为其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利用真菌EF-1a和ITS基因通用引物对DNA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从样品中分离得到的菌株是层出镰刀菌。2、采用菌饼接种法对该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检测,发现层出镰刀菌对桑叶和桑椹均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实验室活体叶片接种结果表明,接种叶片边缘出现黑色或黄色病斑,并伴有白色霉层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增加,白色霉层增多,同时这些病斑的颜色加深,面积增大,并从边缘向中间扩展。接种10天后病斑面积扩大至40%-70%,部分病叶腐烂脱落。田间桑椹接种结果表明,接种桑椹发病率为100%,桑椹整个或部分面积由红色变为白色,同时周围未被接种的桑椹也被感染发病。七天后,染病的白色桑果变为暗黄色,果柄部位也发生枯黄。十天后,染病桑果周围的叶片也出现枯黄,萎蔫的症状。根据柯赫氏法则,对接种发病的桑椹及桑叶进行菌株再分离,经过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确定再分离菌株与原接种菌株相同,实验结果表明层出镰刀菌是桑椹果腐病的致病菌。3、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的层出镰刀菌Z4,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 H值为7。在不同的供试碳源中,以麦芽糖最好,对蔗糖利用效果最差。在不同的供试氮源中,硝酸钾为最适氮源,但对硝酸氨和牛肉膏的利用效果最差。4、以分离获得的桑椹果腐病致病菌层出镰刀菌Z4和实验室购买的桑椹菌核病致病菌桑实杯盘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从桑椹果腐病病果中筛选出了4株对两种致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生防菌株,实验结果表明,4株生防菌株对层出镰刀菌Z4的抑菌率为47.78%-56.65%,对桑实杯盘菌的抑菌率为84.02%-90.10%。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获得的4株生防菌株均属芽孢杆菌属。

黄世荣,张鹏博[6](2019)在《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永康市1992年从广东引种"大十"果桑,2000年开始规模种植,现有果桑面积112.1 hm2,芝英镇四知村(由原来的继绪塘村、前山杨上村、前山杨下村等4个行政村合并而成)已规模发展到34.8 hm2,成为果桑生产专业村;永康市丽星农庄连片种植2.8 hm2,其中连栋大棚栽培果桑0.77 hm2,统一管理、品牌经营,成为新品种引进试种、设施栽培、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目前果桑产业发展及相关产品开发所

崔秋英,邱长玉,朱方容,朱光书,张朝华,陈芳,石华月,林强[7](2019)在《不同果桑种质的桑椹菌核病发生特点与田间调查分析》文中指出通过对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的两个种质资源圃共计61份桑树种质材料进行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群体的85.25%都不同程度地被桑椹菌核病侵害。桑椹菌核病发病率为16%~45%的种质资源有10份,发病率为0~15%的有51份;同一种质在桑椹成熟过程的不同生长期发病程度不同,总体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变化趋势,时间上分别以2月底到3月中旬(第4期)发病率最高;不同果桑种质对桑椹菌核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抗性强的分别为92L-43、254、154、121、94-21、92-56、93-65、93-152、94-661,发病率均为0。发病率最高的是种植于2圃的粤椹大10,发病率高达43.85%。;不同地块、树龄的相同种质桑椹菌核病发病率存在较大差异,2圃的发病率普遍高于1圃。

包立军,苏超,张敏娟,焦锋,钱永华[8](2019)在《桑椹菌核病病原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发展果桑产业是新时期蚕桑产业向多元化、生态型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桑椹菌核病是果桑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灾害性病害,根据病果外在症状可分为肥大性、缩小性和小粒性菌核病。桑椹菌核病的致病机制相对复杂,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规律及化学防治方法等方向,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组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完善,病原生物学特性、病原侵染分子机制及病害生物防治等研究开始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桑椹菌核病病原特征、生活史和病原分子生物学及菌核病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桑椹菌核病的绿色安全防控提供参考。

朱卫军[9](2019)在《优质果桑品种“120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前期通过杂交选育的方法,选育出了适宜溧阳当地种植发展的优质特色果桑新品种“1208”,本课题对“1208”的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208”大田最佳栽培密度为200~300株/亩,若以果、叶兼用,则可适当密植,若在大棚栽培果桑,密度则要适当偏稀,果桑园宜选用150~250株/亩的栽植密度,既可获得较高的桑椹产量,又能提高桑椹品质。(2)“1208”肥培管理使用有机肥较好,与单独施用无机肥相比,使用有机肥可以显着提高桑果产量、减少落果,不仅有利于果桑的生长和发育,而且可以提高桑果品质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可达到1.1万元/亩以上。(3)通过室内抑菌试验可知,4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显着高于50%多菌灵悬浮剂的抑菌效果,且浓度越高,其抑菌效果越好。通过大田实际防控效果调查发现,4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控效率达99.80%。(4)通过果桑支架式栽培可以增加桑果产量10~15%,提高桑果商品率15%以上,提高管理功效1/4,经济效益显着增加,产值增加约2000元/亩,而且有利于使用机械采收技术和降低游客采摘难度。(5)使用大棚栽培果桑,具有明显的升温保温作用,在1-2月,低棚的累计气温比棚外高52.98%,高棚的累计气温比棚外高44.14%,避免了果桑“1208”在溧阳市栽培易受倒春寒的影响。同时,使用大棚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比大棚外的防治效果高5.60~9.25%,大棚栽培的桑椹成熟期比棚外提早上市10~15d;因此,使用大棚栽培果桑具有上市早和经济效益明显的优点。(6)不同冬剪方式对“1208”果桑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极轻剪的结果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着高于重剪,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结果也表明落叶后进行极轻剪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因此,在“1208”管理中,冬季修剪不宜过重,以极轻剪为宜;冬季修剪最佳时间为桑树刚落叶至落叶后10 d。

曾益春,危玲,黄盖群,朱洪庆,曾贞,刘刚,殷浩,王香君,夏川林[10](2018)在《rDNA-ITS序列分析法鉴定桑椹菌核病病原菌》文中提出采集四川南充、绵阳、乐山等地果桑园中的真菌12株,利用ITS引物扩增并进行测序,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12个真菌样品与已知物种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2个真菌样品扩增出的目的条带长度为500 bp,J1、J2、J3、J4、J5、J7、J8、J12菌株与桑实杯盘菌(Ciboria shiraiana)的序列相似度最高,J6、J9菌株与小核盘菌(Sclerotinia minor)的序列相似度最高,J10菌株与肉阜状杯盘菌(Ciboria carunculoides)的序列相似度最高,J11菌株与桑椹核地杖菌(Scleromitula shiraiana)的序列相似度最高,且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同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完全一致。2种方法相结合最终得出结论:J1、J2、J3、J4、J5、J7、J8、J12菌株为桑实杯盘菌; J6、J9菌株为小核盘菌; J10菌株为肉阜状杯盘菌; J11菌株为桑椹核地杖菌。与传统形态学鉴定法相比,rDNA-ITS序列分析法具有准确度高,不受真菌样品生长情况、地理环境影响等优点,可避免因形态特征掌握不足而导致的不确定性,2种方法相结合在真菌鉴定中会有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

二、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一株桑椹核盘菌的鉴定及拮抗放线菌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样的采集与菌株分离
    1.2 菌落培养特征及致病性初步测定
    1.3 病原菌rDNA-ITS序列的PCR检测及测序比对
    1.4 拮抗放线菌的平板抑菌率测定
    1.5 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1.6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桑椹菌核病病原菌株的形态和培养性状及分子鉴定
        2.1.1 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
        2.1.2 致病性初步测定
        2.1.3 rDNA-ITS序列比对
    2.2 供试放线菌株对桑椹核盘菌的抑制效果
    2.3 几种化学药剂对桑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比较
3 讨论

(2)果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果桑主要病虫害
    1.1 桑椹菌核病
    1.2 桑天牛
2 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推广抗性果桑品种
        2.1.2 增施有机肥
        2.1.3 加强桑园管理
        2.1.4 铲除中间寄主
    2.2 物理防治
        2.2.1 灯光和粘板诱杀
        2.2.2 人工捕杀成虫和人工摘除病果
        2.2.3 覆盖地布
    2.3 生物防治
    2.4 化学防治
        2.4.1 桑天牛的防治
        2.4.2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

(3)桑椹核地杖菌致病性研究及其基因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果桑在农业生产上的地位与应用
        1.1.1 果桑的应用价值
        1.1.2 果桑产业的发展问题
    1.2 桑椹菌核病的研究概况
        1.2.1 桑椹菌核病的发病规律与症状
        1.2.2 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菌的研究进展
        1.2.3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1.3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机理
        1.3.1 病原真菌侵染结构
        1.3.2 病原真菌致病因子
        1.3.3 病原真菌侵染对植物宿主生理的影响
    1.4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的分子基础
        1.4.1 利用真菌全基因组信息揭示病原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1.4.2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基因类型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S.shiraiana SXSG-5 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S.shiraiana SXSG-5 菌株致病性能测定
        2.2.3 S.shiraiana SXSG-5 菌株全基因组解析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S.shiraiana SXSG-5 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培养基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1.5 主要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S.shiraiana SXSG-5 菌株生活史观察
        3.2.2 S.shiraiana SXSG-5 菌株抗逆性检测
        3.2.3 S.shiraiana SXSG-5 菌株药敏性测试
    3.3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S.shiraiana SXSG-5 菌株致病性能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培养基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1.5 主要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shiraiana SXSG-5 菌株分生孢子田间侵染试验
        4.2.2 S.shiraiana SXSG-5 菌株侵染后染病桑果病理组织观察
        4.2.3 S.shiraiana SXSG-5 菌株致病物质检测
    4.3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S.shiraiana SXSG-5 菌株全基因组解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培养基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设备
        5.1.5 主要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shiraiana SXSG-5 菌株基因组组分分析
        5.2.2 S.shiraiana SXSG-5 菌株基因功能注释
        5.2.3 S.shiraiana SXSG-5 菌株比较基因组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1.1 S.shiraiana SXSG-5 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6.1.2 S.shiraiana SXSG-5 菌株致病性能测定
        6.1.3 S.shiraiana SXSG-5 菌株全基因组解析
    6.2 全文讨论
        6.2.1 核地杖菌S.shiraiana具有3 种孢子类型
        6.2.2 高渗透压甘油信号通路对S.shiraiana的生长调节作用
        6.2.3 草酰乙酸乙酰水解酶是S.shiraiana合成草酸的关键因子
    6.3 后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硕士阶段参研课题及发表论文
致谢

(4)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桑椹菌核病的研究概况
        1.1.1 发生及危害
        1.1.2 病原菌的种类及侵染循环
        1.1.3 防治措施
    1.2 植物内生菌起源及其生物学作用
        1.2.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2 植物内生菌的多样性与生物学功能
    1.3 芽孢杆菌的分布及对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作用
        1.3.1 芽孢杆菌的基本概况
        1.3.2 芽孢杆菌防治植物病害的主要机制
    1.4 微生物组学研究概况
        1.4.1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
        1.4.2 微生物转录组学研究
        1.4.3 芽孢杆菌组学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2.3.2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2.3.3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2.3.4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潜力的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动物
        3.1.3 质粒、供试桑种与土壤
        3.1.4 桑树样本的采集
        3.1.5 主要培养基
        3.1.6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3.1.7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的影响
        3.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的侵染定植特征
        3.2.4 健康桑树内生细菌的种群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小鼠生长的影响
        3.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在桑树中定植能力的分析
        3.3.4 内生芽孢杆菌在健康桑树中的种群分布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效果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桑种和土壤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2.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2.5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产抑菌活性物质发酵条件的优化
        4.3.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对菌核病原菌生长与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4.3.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田间防病效果的检测
        4.3.4 内生Bacillus sp.7PJ-16 温室促生效果的检测
    4.4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防病促生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5.1.2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
        5.1.3 主要设备仪器
    5.2 主要方法
        5.2.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全基因组的解析
        5.2.2 内生Bacillus sp.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2.3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内生Bacillus sp.7PJ-16 的全基因组解析
        5.3.2 内生B.subtilis7PJ-16 与菌核病病原菌的互作转录组研究
        5.3.3 内生B.subtilis7PJ-16 生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验证
    5.4 小结与讨论
第6章 内生芽孢杆菌7PJ-16生防相关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
    6.1 实验材料
        6.1.1 供试菌株
        6.1.2 主要培养基与试剂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2.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制备与理化性质检测
        6.2.2 抑菌活性的检测方法
        6.2.3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小分子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2.4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脂肽抗生素的分析与鉴定
        6.2.5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上清液理化性质的检测
        6.3.2 内生B.subtilis7PJ-16 发酵液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鉴定
        6.3.3 内生B.subtilis7PJ-16 促生相关物质的检测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论文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5)桑椹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防菌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桑椹病害概述
    1.2 层出镰刀菌研究进展
        1.2.1 层出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层出镰刀菌的寄主范围及引起病害
    1.3 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3.1 植物真菌病害的防治方法
        1.3.2 生防芽孢杆菌研究进展
    1.4 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桑椹果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菌株Z4的分离、纯化
        2.1.3 菌株Z4的形态学鉴定
        2.1.4 菌株Z4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株Z4的形态学特征
        2.2.2 菌株Z4的EF-1α序列和rDNA ITS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桑椹果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实验室活体叶片接种
        3.1.3 田间桑椹接种
    3.2 实验结果
        3.2.1 实验室活体叶片的致病性检测
        3.2.2 田间桑椹的致病性检测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桑椹果腐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不同碳源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1.3 不同氮源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影响
        4.1.4 不同温度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1.5 不同pH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碳源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氮源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2.3 不同温度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2.4 不同pH对层出镰刀菌Z4生长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桑椹生防菌的分离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桑椹生防菌的分离与纯化
        5.1.3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5.1.4 分离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1.5 生防菌对层出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5.1.6 生防菌对桑实杯盘菌的抑制作用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
        5.2.2 分离菌株16S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2.3 生防菌对层出镰刀菌Z4菌丝生长的影响
        5.2.4 生防菌对桑实杯盘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和进一步研究内容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永康市桑椹菌核病危害情况
    1.1 2018年永康果桑发病情况及特点
        1.1.1 发病面积大、程度高、损失惨重
        1.1.2 树龄越长的桑园发病越严重
        1.1.3 桑椹肥大性、小粒性菌核病都严重发生
        1.1.4 大棚果桑病情轻、露地果桑病情重
    1.2 2019年永康果桑发病情况
2 桑椹菌核病暴发原因分析
    2.1 花期前后天气影响病菌的繁殖、传播、感染
    2.2 桑椹菌核病用药期遇多雨天气,严重影响防治效果
    2.3 桑椹菌核病病菌对常用杀菌剂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日益减弱
    2.4 没有掌握好用药时期,影响防治效果
    2.5 农业措施的防治效果有限
3 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的试验、探索与实践
    3.1 农艺防控措施试验
    3.2 新药剂防治桑椹菌核病的效果
    3.3 不同果桑品种抗菌核病能力的比较试验
    3.4 果桑设施栽培
4 桑椹菌核病的防控对策
    4.1 加快果桑品种的选育与更新
    4.2 调整种植密度,降低果桑园湿度
    4.3 避免在桑园周边栽种易感病作物
    4.4 大力推广果桑设施栽培
    4.5 加强桑椹菌核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4.6 指导果农科学施药安全防控
    4.7 科学使用除草剂杀灭桑椹菌核病病原菌

(7)不同果桑种质的桑椹菌核病发生特点与田间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区的种植和管理
    1.3 田间调查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果桑种质资源的桑椹菌核病发病特点
    2.2 相同种质不同地块的桑椹菌核病发病特点
    2.3 两个果桑圃61份种质的分类和发病特点
3 讨论与结论

(8)桑椹菌核病病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桑椹菌核病病原研究进展
    1.1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生活史
    1.2 桑椹菌核病病原种类及特征
2 桑椹菌核病病原生物学研究进展
    2.1 桑椹肥大性菌核病
    2.2 桑椹缩小性菌核病
    2.3 桑椹小粒性菌核病
3 桑椹菌核病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3.2 化学防治
    3.3 生物防治
4 展望

(9)优质果桑品种“120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果桑栽培密度
    1.3 果桑的肥培管理
    1.4 果桑菌核病防治
    1.5 树形养成
    1.6 设施化栽培技术
    1.7 果桑修剪技术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创新栽培技术与现有栽培技术对比创新之处
2 材料与方法
    2.1 果桑"1208"的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不同肥料对果桑“1208”的栽培效果试验
        2.2.2 试验材料
        2.2.3 试验方法
    2.3 果桑“1208”菌核病防治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果桑“1208”的易采摘树形养成试验
        2.4.1 试验材料
        2.4.2 试验方法
    2.5 果桑“1208”设施化栽培技术试验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6 果桑“1208”修剪试验
        2.6.1 试验材料
        2.6.2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桑“1208”的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3.2 不同肥料对果桑“1208”的栽培效果试验
    3.3 果桑“1208”菌核病防治试验
    3.4 果桑“1208”的易采摘树形养成试验
    3.5 果桑“1208”设施化栽培技术试验
    3.6 果桑“1208”修剪试验
4 讨论与结论
    4.1 果桑“1208”的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4.2 不同肥料对果桑“1208”的栽培效果试验
    4.3 果桑“1208”菌核病防治试验
    4.4 果桑“1208”的易采摘树形养成试验
    4.5 果桑“1208”设施化栽培技术试验
    4.6 果桑“1208”修剪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10)rDNA-ITS序列分析法鉴定桑椹菌核病病原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主要试剂
    1.2 传统分类法鉴定桑椹菌核病病原菌
    1.3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ITS序列法鉴定
        1.3.1 总DNA提取
        1.3.2 PCR扩增ITS序列
    1.4 桑椹菌核病病原菌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分类法对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2.2 12个桑椹菌核病病原菌菌株rDNA-ITS序列的PCR扩增结果
    2.3 12个桑椹菌核病病原菌菌株rDNA-ITS序列的同源性分析
    2.4 12个桑椹菌核病病原菌菌株rDNA-ITS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2.5 传统分类法结合ITS序列分析法对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的分类鉴定结果
3 讨论

四、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株桑椹核盘菌的鉴定及拮抗放线菌和化学防治药剂筛选[J]. 任杰群,陈力,张明海,乔兴华,王青,刘格格,吕志远,马冠华,陈国康. 蚕业科学, 2020(06)
  • [2]果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 张英,曹慧,王明,李章宝. 蚕桑茶叶通讯, 2020(04)
  • [3]桑椹核地杖菌致病性研究及其基因组解析[D]. 王飞. 西南大学, 2020(01)
  • [4]桑树内生枯草芽孢杆菌7PJ-16对桑椹菌核病生防作用及机理的研究[D]. 徐伟芳. 西南大学, 2020(11)
  • [5]桑椹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防菌的筛选[D]. 聂蓓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 黄世荣,张鹏博. 蚕桑通报, 2019(04)
  • [7]不同果桑种质的桑椹菌核病发生特点与田间调查分析[J]. 崔秋英,邱长玉,朱方容,朱光书,张朝华,陈芳,石华月,林强. 广西蚕业, 2019(02)
  • [8]桑椹菌核病病原研究进展[J]. 包立军,苏超,张敏娟,焦锋,钱永华. 蚕业科学, 2019(03)
  • [9]优质果桑品种“1208”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 朱卫军. 扬州大学, 2019(02)
  • [10]rDNA-ITS序列分析法鉴定桑椹菌核病病原菌[J]. 曾益春,危玲,黄盖群,朱洪庆,曾贞,刘刚,殷浩,王香君,夏川林. 蚕业科学, 2018(06)

标签:;  ;  ;  ;  ;  

桑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