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额试验法计算流阻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

降额试验法计算流阻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

一、降排量测试法计算流动阻力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琛[1](2020)在《海拉尔油田压裂地质特征小型测试研究》文中指出海拉尔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目前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重要区域。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储层埋藏深、构造发育而且储层类型多样,压裂时易出现砂堵。为了进一步优化主压裂设计,提高大庆海拉尔油田压裂砂比、降低砂堵率,获得较好施工效果,在施工前必须明确海拉尔油田压裂地质特征及特征形成机理。采用偏光显微镜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和X-射线衍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实验分析了储层的岩石类型和矿物成分特征;通过岩样薄片鉴定分析了主要储层的岩石胶结物类型和胶结方式;基于三轴压缩、脆性评价、地应力测试、抗拉强度测试、断裂韧性测试实验测定了储层岩石力学参数;采用FracproPT软件分析了高停泵井的闭合应力及梯度、摩阻、渗透率、滤失系数等,模拟了裂缝起裂与延伸特征。结果表明,海拉尔油田储层岩性变化大,其中南屯组储层黏土矿物含量最高可达20.4%;以方解石、铁白云石和粘土胶结,点~线式接触为主;岩石杨氏模量在0.761×104MPa~4.380×104MPa之间、泊松比在0.228~0.388之间;南屯组储层脆度最大可达0.7920,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差平均值为6MPa,抗拉强度为10.75MPa,断裂韧性为0.54MPa·m0.5;南屯组储层瞬时停泵压力梯度分布在0.0180MPa/m~0.0269MPa/m,闭合应力梯度主要分布在0.0154MPa/m~0.0232MPa/m,弯曲摩阻分布在1.42MPa~14.36MPa,射孔孔眼摩阻主要集中在1.5MPa~3.0MPa之间,渗透率分布在 0.014× 10-3μm2~0.520× 10-3μm2。分析表明,南屯组储层压裂地质特征为:高停泵压力、闭合应力;闭合应力梯度范围大,地应力有较强非均质性;弯曲摩阻变化范围大,具有较强非均质性;南屯组为特低渗储层,发育一定天然裂缝,物性非均质性较强;天然裂缝、多裂缝地层滤失系数较大。小型测试结合三轴岩石力学实验、断块油藏构造应力、岩石矿物成分分析多方面证实了南屯组为高闭合应力储层,具有高施工压力与高停泵压力的特征,砾石、凝灰质、泥质含量高,发育断层引起的构造应力、较大的最小水平主应力和高杨氏模量、泊松比表征的坚韧性是导致高停泵压力的主要成因。

刘致屿[2](2019)在《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对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大规模滑溜水体积压裂是非常规储层改造最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大排量施工条件下,井筒摩阻引起的能量损失极大的限制了水力压裂效果,因此对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最高减阻率为单一评价参数的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性能评价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差较大,同时减阻机理研究重视宏观流动规律而忽视减阻剂微观结构,致使减阻剂性能改进、结构优化和现场选型缺少理论依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减阻性能实验评价、减阻剂微观结构分析及摩阻数学模型研究。研制高精度环路摩阻测试装置,分析了减阻性能受浓度、温度、矿化度及剪切流动影响的变化规律。为明确减阻性能控制机制,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减阻剂进行了微观结构观测及分析,并通过点、形、架为评价参数的描述方法对微观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形成了通过微观结构研究减阻机理的新方法。利用哈克流变仪测量了不同微观结构减阻剂溶液的粘弹特性,并基于粘弹减阻理论建立了考虑减阻剂微观结构、流变特性和流动参数的滑溜水压裂液摩阻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参数对摩阻的贡献率,对比分析结果与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减阻剂微观结构定量表征,解决了微观结构相似无法对比分析的问题。以减阻剂微观结构分析为基础,明确了减阻剂浓度升高(体积浓度达到0.05%后),溶液中聚集体形成网状结构,该结构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形变恢复能力,能储存湍流能量,承受剪切破坏,是减阻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减阻性能随剪切流动的变化存在临界点,剪切速率大于15000s-1时,网状结构被破坏是导致减阻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根据临界点两侧剪切流动破坏机理不同,提出了瞬时破坏剪切和疲劳变形剪切。通过溶液粘弹特性分析,建立起减阻剂微观结构与减阻性能的有效联系,深化了对粘弹减阻机理的认识。综合以上成果,利用摩阻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减阻剂微观结构及溶液粘弹性对摩阻的贡献,粘弹性贡献占摩阻的61.8%,是减阻性能的主控因素。基于新的减阻机理和评价方法,优选了减阻剂并优化了添加浓度,开展矿场条件(排量3m3/min)下的滑溜水压裂液摩阻测试试验,减阻率由65%提高至82%,证明研究成果可为减阻剂性能优化、结构改进和现场选型提供理论指导。

迟云萍[3](2016)在《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满足大庆油田扶杨油层大排量、大液量压裂工艺需求,研究了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针对常规多层压裂管柱内通径小、局部节流损失大、产生明显节流效应、管柱整体摩阻大的问题,通过计算分析滑套缩径节流损失,给出了地面施工压力预测方法,成功研制了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管柱。现场应用26口井,实现一趟管柱坐压6层,最大施工排量为8. 5m3/min,单井最大压裂液用量为6500m3。该工艺技术可满足直井特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需求,为大庆油田外围难采储量动用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迟云萍[4](2016)在《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为了满足大庆油田扶杨油层大排量、大液量压裂工艺需求,研究了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针对常规多层压裂管柱内通径小、局部节流损失大、产生明显节流效应、管柱整体摩阻大的问题,通过计算分析滑套缩径节流损失,给出了地面施工压力预测方法,成功研制了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管柱。现场应用26口井,实现一趟管柱坐压6层,最大施工排量为8.5m3/min,单井最大压裂液用量为6500m3。该工艺技术可满足直井特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需求,为大庆油田外围难采储量动用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

兰圣武[5](2014)在《水平井多段压裂后压力递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范围内水平井开发油气田越来越普遍,为提高水平井的产能,相应地对水平井的压裂施工越来越多。而且水平井通常需要压开多条裂缝来增加油气的渗流通道。因此需要一种针对水平井多段裂缝的压后诊断技术来对施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但是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压裂压力递减分析模型都是针对单条水力裂缝的,还没有一套理论模型来对水平井多段裂缝进行有效分析。由于在水平井中多段裂缝闭合时的流体流动特征与直井单条裂缝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直接照搬以往的相关技术。本论文考虑了水平井多段裂缝闭合中不同于单条裂缝闭合时的压力变化,分析了用于常规单裂缝闭合分析的G函数方法不能直接应用于水平井多段压裂的原因,对水平井多段裂缝压裂后的裂缝强制闭合以及裂缝自然闭合两种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过程分析,通过对水平井多段裂缝同时闭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特点、考虑强制闭合条件下返排液沿水平井段的特殊的沿程压降、以及在多段裂缝中压裂液的滤失特点等几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建立起水平井压裂停泵后多条裂缝内流体的物质平衡方程、停泵后压裂液滤失的计算方法、多段裂缝压后强制闭合的排液模型、多段裂缝同时闭合过程中的压力递减模型以及水力裂缝各种参数的解释方法。本论文力图解决水平井压后压降分析中存在的难题,所提出的压裂压力递减分析方法可解释出一些重要的裂缝及储层参数,如各条裂缝的长度和宽度、滤失系数、闭合压力、闭合时间、以及压裂液效率等。

丁波[6](2014)在《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页岩气的储量较大,但是页岩气藏有着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和高应力的储层特性,射后产能极低,直井大规模压裂改造后初期有产能,但试采阶段产量递减快,无法实现烃类气体经济有效开发。本文阐述了页岩气储层天然裂缝较发育,脆性矿物含量高,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小,通过大型滑溜水压裂,能够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根据储层应力场和天然裂缝特征,研究网络裂缝的形成机制和工艺对策、支撑剂铺置和运移模式、压裂前后页岩气渗流规律,掌握了页岩气压裂增产机理;针对储层岩性特征,筛选减阻剂、粘土稳定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综合评价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和降阻性能,形成了滑溜水压裂液体系。筛选70/100目、40/70目低密度支撑剂,满足滑溜水压裂液携砂、支撑剂沉降,形成有效裂缝体积的需要。通过制定压裂选层标准、配套完善射孔优化、压裂设计模拟、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小型测试压裂,形成了滑溜水压裂、水平井分段压裂等压裂工艺技术。测试压裂及净压力拟合分析、地面和井下微地震监测,对压后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指导压裂设计和施工。

邹东璃[7](2014)在《T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分段酸压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T油田奥陶系坡折带礁滩相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采用水平井开采,因储层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目前物探技术还不能完全对储层准确刻画,指导钻井全部钻遇缝洞储集体直接投产,大部分井还需要通过酸压改造来建产和认识储层,至今累计改造井次达到42井次,良里塔格组酸压改造效果皆较好,而在鹰山组Ⅱ、Ⅲ类储层酸压效果差。为了提高酸压改造效果,有必要对酸压改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研究,从而深化储层认识,确定与储层相匹配的酸压工艺,指导高效酸压改造。本文在系统分析T油田前期酸压改造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室内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重点从酸蚀裂缝导流能力、压控式筛管投球分段效果评价及酸压综合效果评估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及认识:(1)以酸压后产量为主线,全面总结分析影响储层酸压改造效果的地质、工程参数,结果表明储层优劣程度是决定酸压是否成功的关键,适宜的工艺及酸压规模是保证酸压效果的重要手段。(2)采用宏观试验(酸岩反应能力、刻蚀形态及导流能力试验)与X衍射、能谱分析、激光扫描、超声波扫描等先进微观实验分析手段相结合方法,从多角度深入系统研究了岩板非均质性、酸压工艺类型、酸液浓度、张性裂缝条件下酸液类型、闭合酸化对酸岩刻蚀形态及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并建立起刻蚀形态与导流能力关系。(3)从压控式筛管投球分段工艺原理出发,结合堵塞球运动规律与坐封前后受力分析,考虑多球同时封堵的影响,建立了适宜目标油田的多球封堵模型,结合油田实际施工曲线封堵显示情况,评价了该工艺分段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级筛管同时打开的情况;一旦多级压控式筛管同时打开,会出现重复压裂同一段的情况,显着降低酸压改造效果。(4)在使用灰色关联度、偏相关分析进行影响酸压效果因素主次分析基础上,基于BP神经网络结构建立了酸压效果主要影响因素筛选模型,筛选出了影响酸压效果的主控因素,并结合酸压效果统计规律、室内实验及分段工艺分段效果评价成果,针对不同储层条件,制定了与储层相匹配的酸压改造方案。本论文完成的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极大程度地丰富和完善了T油田水平井酸压效果评估技术的内涵,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而且为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酸压效果评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

于丽[8](2012)在《辽河油田欧力坨低渗透区块整体压裂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欧利坨子构造位于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的中段,南邻热河台油田,北与黄沙坨油田相接,东靠三界泡潜山,西以沙岭~大湾断层为界,构造面积约40平方千米。低渗透性是制约该油田开发的主要难点。由于欧利坨油田储层岩性上分为砂砾岩和火山岩,岩相上包括块状、厚层状和层状三种,决定了该油田的压裂工艺和相应参数的复杂性。不同岩性和不同油藏压裂工艺及压裂液的选择以及相对应的压裂工艺参数在压裂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优化设计,对于灰岩油藏应同时考虑酸压措施。通常情况下,笼统压裂方式施工比较简单,但对于层状油层为主的油田,应进行分层压裂施工,因此技术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和考虑选层及其组合的适应性问题。同一类型油藏中油层物性差异较大,包括措施油层的厚度、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井控储量丰度、压裂前油井产能状况等,致使同一区块、同一层位投产井压裂效果差异大,因此需要总结以往压裂的成功单井案例,找出成功案例所隐含的适宜油层参数或参数组合,形成重复压裂选井的油层参数合理取值。采用整体压裂改造可以实现高效开发,在油藏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的基础上,优化整体压裂规模及参数,对压裂施工程序、压裂缝支撑剂、现场监督以及生产系统优化设计,选择有注水井对应且地层压力保持较高的井层优先进行压裂,通过整体压裂改造低渗透储集层。

梁冲,尚会昌,卢拥军,李行船,孙春柳[9](2011)在《压前测试评价在异常高压致密气藏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裂测试技术的选择及其分析对压裂设计原则和规模大小的确定至关重要,开展气藏压前测试评价技术可以达到认识储层应力特征、滤失特征和裂缝延展特征的目的,验证裂缝垂向延伸高度与软件模型的一致性。以沙特阿拉伯鲁卜哈里盆地X-2S井为例,针对储层物性认识不清的问题开展了注入/压降测试,求取储层有效渗透率;针对交叉偶极声波测井数据解释储层地应力剖面表现出缝高难控制的特征,开展了小型压裂测试及井温测井,计算储层应力剖面和缝长、缝高延展特征;针对侧钻斜井的问题开展了阶梯测试,求取了孔眼摩阻和近井筒摩阻。系统的压前测试评价技术可获取探井致密气藏改造的重要井层资料,对指导主压裂安全施工具有重要作用,为国内异常高温高压致密砂岩气藏压裂提供了借鉴。

罗天雨[10](2006)在《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力压裂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改造低渗储层的工艺技术。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改造储层的复杂性增加,人们认识到用单一平面裂缝理论无法在理论上圆满解释一些施工参数、施工情况;多种检测手段证明地下存在多条横向上或纵向上同时延伸的裂缝,而这也是造成早期砂堵与加砂施工失败的原因;目前关于多裂缝的理论模型较少。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多裂缝的形成机理、多裂缝同时延伸的模型等,来研究、理解多裂缝存在的利弊、多裂缝延伸的施工压力异常、多裂缝情况下的裂缝延伸形态、早期砂堵机理等,进而为多裂缝的消除提供理论上的支撑,以指导人们顺利改造低渗透、复杂储层。另一方面,也将提升人们对压裂机理的认识,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 多裂缝理论是水力压裂理论的前沿理论,研究难度较大,面临问题很多。本文完成了以下探索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套研究多裂缝问题的思路与模型: 1、根据弹性力学、岩石力学、断裂力学、空间几何的基本原理,建立了套管射孔斜井中射孔孔眼周围两孔相交处由于应力的“二次集中”而产生的切应力的计算模型;建立了存在较小微环面情况下、较大微环面情况下套管射孔斜井的破裂压力计算模型。根据类比推理,建立了射孔孔眼内部的破裂压力模型;建立了射孔破裂后形成的裂缝对相邻射孔孔眼破裂压力影响的模型;建立了一般斜井不同方位射孔处起裂裂缝的总的转向角度的计算模型。 2、利用弹性力学、工程力学、断裂力学、有限元基本理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三种用于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理论模型,即端部应力模型、DDM模型、位错密度模型;建立了计算转向角度的几种模型。上述模型可用于研究近井裂缝连接。 3、在普通二维压裂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近井裂缝转向与沿程闭合应力变化,建立了二维单裂缝转向延伸的新模型,该模型解法的主要特点是以每单元的长度为准去搜索对应的延伸时间。 4、在考虑井筒流体压缩性形变的基础上,结合裂缝的延伸,建立了考虑井筒内压力升高的多个三维裂缝相继开启的新模型,主要包括井筒憋压模型、三维单裂缝转向延伸模型、井筒憋压模型,同时考虑裂缝连接模型和破裂压力模型,该模型用于压裂初期判断井底压力升高、多个裂缝相继开启的情况,模拟水力压裂过程中初期裂缝条数的变化。 5、结合井筒内压力协调的模型、多裂缝的连接模型、单个大裂缝的转向延伸模型的模拟结果,阐述了多裂缝的产生机理。 6、在考虑多裂缝的闭合应力干扰、滤失规律变化、裂缝转向、流量分流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多条二维裂缝同时延伸的模型与多条纵向三维裂缝同时延伸的新模型,模拟了多裂缝闭合应力的干扰、滤失规律的变化对施工压力、裂缝宽度、长度的影响。 7、建立了分析不同方位起裂的转向多裂缝、同方位起裂的转向多裂缝、同方位起

二、降排量测试法计算流动阻力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降排量测试法计算流动阻力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海拉尔油田压裂地质特征小型测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小型测试压裂技术的研究
        1.2.2 现场压裂施工的难点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拉尔油田储层特征研究
    2.1 主要储层地质特征概述
        2.1.1 布达特储层
        2.1.2 兴安岭储层
        2.1.3 铜钵庙储层
        2.1.4 南屯组储层
    2.2 储层岩石构成分析实验
        2.2.1 偏光显微镜鉴定
        2.2.2 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
        2.2.3 X-射线衍射黏土矿物含量分析
    2.3 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分析实验
        2.3.1 岩石力学特征分析实验方法
        2.3.2 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分析
第3章 小型测试压裂方法基本理论
    3.1 小型测试数学模型
        3.1.1 裂缝延伸基本模型
        3.1.2 闭合应力的理论模型
        3.1.3 滤失系数的理论模型
        3.1.4 近井摩阻的理论模型
    3.2 小型测试压裂分析步骤
    3.3 目前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
        3.3.1 小型测试压裂测试时间较长
        3.3.2 气液两相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3.3.3 应力敏感性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3.3.4 天然裂缝发育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第4章 小型测试压裂现场分析
    4.1 典型井小型测试压裂实施与分析
        4.1.1 N1 井小型测试压裂分析
        4.1.2 N2 井小型测试压裂分析
    4.2 南屯组储层小型测试压裂分析
    4.3 裂缝起裂与延伸特征分析
        4.3.1 人工裂缝起裂特征模拟分析
        4.3.2 人工裂缝延伸特征模拟分析
        4.3.3 人工裂缝几何形态
第5章 储层高应力特征机理分析
    5.1 断层发育、压裂区块处于复杂构造应力场
        5.1.1 断层发育、构造应力影响明显
        5.1.2 高停泵压力原因分析
    5.2 主力储层埋藏深
    5.3 主力储层岩石致密
    5.4 黏土矿物含量高、塑性强
    5.5 裂缝偏移转向、裂缝多
    5.6 碱性凝灰质岩储层的水化现象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减阻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2 减阻机理研究现状
        1.2.3 减阻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2章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性评价原理
    2.3 实验设备及评价方法优化
        2.3.1 实验设备
        2.3.2 评价方法优化
    2.4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剂优选
        2.4.1 测试样品制备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用减阻剂优选
    2.5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性能影响因素
        2.5.1 浓度对减阻性能的影响
        2.5.2 温度对减阻性能的影响
        2.5.3 矿化度对减阻性能的影响
        2.5.4 剪切流动对减阻性能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剂微观结构与减阻机理
    3.1 引言
    3.2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剂微观结构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样品制备
        3.2.3 研究方法
    3.3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剂微观结构表征
        3.3.1 网眼尺寸
        3.3.2 网眼形状
        3.3.3 网眼壁厚
        3.3.4 节点个数
        3.3.5 其他结构特征
    3.4 减阻剂微观结构对减阻性能的影响
        3.4.1 分散颗粒微观结构及其减阻性能
        3.4.2 非连续棒状微观结构及其减阻性能
        3.4.3 连续网眼状微观结构及其减阻性能
        3.4.4 堆叠网眼状微观结构及其减阻性能
    3.5 剪切流动影响减阻剂微观结构及减阻性能变化机理
        3.5.1 未受剪切流动影响的减阻剂微观结构
        3.5.2 低剪切流动影响的减阻剂微观结构
        3.5.3 高剪切流动影响的减阻剂微观结构
    3.6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剂溶液粘弹特性
    3.7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机理
        3.7.1 减阻性能受浓度影响作用机理
        3.7.2 减阻性能受剪切流动影响作用机理
        3.7.3 减阻剂粘弹减阻机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溜水压裂液减阻理论模型及模型验证
    4.1 引言
    4.2 减阻理论模型建立
        4.2.1 平行板流减阻模型推导
        4.2.2 圆形管路减阻流动模型建立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流变参数影响
    4.4 模型计算结果验证及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溜水压裂液现场摩阻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测试井概况
    5.3 现场测试方法及施工参数
        5.3.1 现场摩阻测试泵注程序
        5.3.2 现场井下压力数据采集
    5.4 现场摩阻测试结果分析
        5.4.1 清水摩阻测试结果分析
        5.4.2 滑溜水压裂液现场摩阻测试结果分析
    5.5 室内实验与现场测试结果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扶杨油层概述
2 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
    2.1 管柱滑套节流损失计算分析
    2.2 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2.2.1 结构特点
        2.2.2 工作原理
        2.2.3 管柱技术指标
3 现场应用
    3.1 生产情况
    3.2 以往压裂情况
    3.3 压裂效果评价
4 结论

(4)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扶杨油层概述
2 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
    2.1 管柱滑套节流损失计算分析
    2.2 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2.2.1 结构特点
        2.2.2 工作原理
        2.2.3 管柱技术指标
3 现场应用
    3.1 生产情况
    3.2 以往压裂情况
    3.3 压裂效果评价
4 结论

(5)水平井多段压裂后压力递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压降分析模型
        1.2.2 压降解释方法
    1.3 立论依据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1.6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主要研究成果
        1.6.2 本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裂缝闭合中压降分析方法的研究
    2.1 压裂后常规的压力递减 G 函数分析方法
        2.1.1 压裂液滤失模型物质平衡方程的建立
        2.1.2 裂缝闭合过程的压降方程一般形式
        2.1.3 各种滤失条件下的压降方程
        2.1.4 常规 G 函数分析中的拟合压力求解方法
    2.2 水平井多段压裂的特点
        2.2.1 水平井限流法压裂
        2.2.2 水平井投球法压裂
        2.2.3 水平主应力与裂缝形态
        2.2.4 压裂水平井的裂缝条数优化
    2.3 水平井多段压裂裂缝闭合过程分析
        2.3.1 限流法分段压裂裂缝闭合过程分析
        2.3.2 投球法分段压裂裂缝闭合过程分析
    2.4 常规裂缝闭合分析方法不能应用于多条裂缝同时闭合的原因
第三章 水平井多段压裂后压力递减模型的建立
    3.1 压裂液滤失系数的计算方法
        3.1.1 滤失经典理论
        3.1.2 压裂液滤失二维数学模型
    3.2 裂缝强制闭合的压降模型研究
        3.2.1 裂缝强制闭合模型的假设条件
        3.2.2 裂缝强制闭合模型的建立
        3.2.3 裂缝强制闭合模型的求解方法
        3.2.4 实例计算与分析
    3.3 裂缝自然闭合的压降模型研究
        3.3.1 裂缝自然闭合的计算模型
        3.3.2 裂缝自然闭合模型的求解方法
        3.3.3 实例计算与分析
    3.4 近井摩阻分析
        3.4.1 近井摩阻产生的原因
        3.4.2 近井摩阻的识别方法
        3.4.3 利用降排量法计算近井摩阻
第四章 裂缝参数的解释方法
    4.1 曲线自动拟合方法的提出
    4.2 解释分析的裂缝几何模型
        4.2.1 停泵时裂缝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水力裂缝几何模型的选用原则
    4.3 裂缝几何尺寸以及其他参数的求解
        4.3.1 停泵后的裂缝几何尺寸
        4.3.2 闭合压力与闭合时间
        4.3.3 综合滤失系数
        4.3.4 压裂液效率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现状
        1.2.3 国外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理论
    2.1 压裂技术思路、难点及对策
        2.1.1 技术思路
        2.1.2 技术难点
        2.1.3 技术对策
    2.2 压裂选层标准
    2.3 射孔优化技术
    2.4 滑溜水压裂技术
    2.5 压裂设计优化
        2.5.1 施工排量优化
        2.5.2 施工砂比优化
        2.5.3 加砂方式
    2.6 缝面处理技术
    2.7 典型井例分析
第三章 页岩气增产机理研究
    3.1 页岩气增产模式研究
    3.2 网络裂缝形成机制和对策
        3.2.1 网络裂缝形成机制
        3.2.2 天然裂缝张开应力
        3.2.3 诱导应力与裂缝转向
        3.2.4 工艺方法及对策
第四章 页岩气藏压裂材料优化设计
    4.1 页岩气压裂液体系
        4.1.1 压裂液选择依据
        4.1.2 现场应用压裂液性能评价
    4.2 压裂支撑剂优选
        4.2.1 支撑剂准入原则
        4.2.2 岩石力学特征分析
        4.2.3 支撑剂优选
第五章 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及应用分析
    5.1 水平井压裂适应性分析
        5.1.1 水平井完井与压裂方式选择
        5.1.2 泵送桥塞分段压裂技术
    5.2 水平井大型压裂优化设计技术
        5.2.1 人工裂缝方位确定
        5.2.2 水平井射孔参数优化
        5.2.3 水平井裂缝间距优化
        5.2.4 水平井裂缝长度优化
    5.3 延页平 1 井分段压裂实践
        5.3.1 基本概况
        5.3.2 分段压裂应用分析
    5.4 压后技术评价研究
        5.4.1 测试压裂及净压力分析
        5.4.2 延页平 1 井净压力拟合分析
第六章 微地震裂缝监测技术
    6.1 地面人工裂缝监测技术
        6.1.1 人工裂缝监测理论
        6.1.2 人工裂缝裂缝监测成果
    6.2 微地震井下监测技术
        6.2.1 微地震井下监测原理
        6.2.2 仪器参数
        6.2.3 延页平 1 井微地震监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详细摘要

(7)T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分段酸压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现状
        1.2.2 酸压效果评估方法技术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区前期酸压效果统计分析
    2.1 酸压基本情况
        2.1.1 改造井储层基本情况
        2.1.2 施工工艺与施工规模
        2.1.3 改造井酸压后产量
    2.2 工区酸压效果分析
        2.2.1 工区总体改造效果分析
        2.2.2 工区不同层组改造效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酸压效果实验评价
    3.1 实验评价方法及思路
    3.2 酸岩反应能力评价
        3.2.1 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测定
        3.2.2 自生酸酸岩反应能力评价
    3.3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评价
        3.3.1 实验参数确定
        3.3.2 实验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方法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控式蹄管投球分段效果评价
    4.1 压控式筛管投球分段工艺原理
    4.2 投球封堵能力研究
        4.2.1 堵塞球运动规律分析
        4.2.2 堵塞球封堵条件研究
        4.2.3 针对多球封堵模型的改进
    4.3 筛管投球分段成功率评价
        4.3.1 分段成功率研究
        4.3.2 工艺失效原因分析
    4.4 压控式筛管多级同开对施工的影响研究
        4.4.1 对堵塞球坐封的影响
        4.4.2 对施工改造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目标油田酸压效果综合评估
    5.1 评估方法的建立
        5.1.1 评估方法思路
        5.1.2 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
    5.2 影响酸压效果主成分分析
        5.2.1 参数类型选择及归一化
        5.2.2 影响因素主次分析
        5.2.3 主要因素筛选
    5.3 酸压方案推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认识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辽河油田欧力坨低渗透区块整体压裂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欧利坨油田基本情况
    1.1 油田地质概况
    1.2 油田开发现状
    1.3 压裂过程中的难点
第二章 低渗透储层特征与开发动态分析
    2.1 低渗透储层渗流特征
        2.1.1 低渗透基质中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
        2.1.2 低渗透储层中人工缝高速非达西渗流特征
    2.2 低渗透储层油井产能特征
        2.2.1 低渗透油层采油、采液指数变化特征
        2.2.2 欧利坨低渗透油藏动用程度
    2.3 井间压力连通性
    2.4 欧利坨低渗油藏合理井网密度
        2.4.1 合理井网密度经济适应性
        2.4.2 合理井网密度技术适应性
    2.5 开发井网类型的适应性
        2.5.1 欧利坨低渗储层地应力分布特征
        2.5.2 不同面积井网适应性
第三章 欧利坨油田低渗油井重复压裂筛选研究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整体压裂改善开发效果的选井分析
        3.2.1 压裂选井的主要原则
        3.2.2 压裂选井的影响因素
    3.3 技术路线
        3.3.1 数据收集和整理
        3.3.2 数据分析及因素初选
        3.3.3 初次压裂井压裂效果分析
        3.3.4 压裂选井
        3.3.5 压裂效果预测
    3.4 影响压裂因素分析
        3.4.1 压裂成功井各因素范围
        3.4.2 灰色关联分析各影响因素
        3.4.3 压裂选井的油藏因素初步分析
    3.5 BP神经网络
        3.5.1 建立训练样本集
        3.5.2 数据标准化
        3.5.3 网络设计
        3.5.4 网络训练
    3.6 网络测试
    3.7 重复压裂选井预测
    3.8 重复压裂井参数选值
        3.8.1 压裂层厚选值
        3.8.2 孔隙度选值
        3.8.3 含油饱和度选值
        3.8.4 泥质含量选值
        3.8.5 渗透率选值
第四章 欧利坨子油田欧 37 断块改善开发效果潜力分析
    4.1 欧 37 断块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4.1.1 油藏模拟器
        4.1.2 油藏模拟计算模型
        4.1.3 历史拟合方法
        4.1.4 历史拟合结果评价
    4.2 欧 37 断块油藏数值模拟
        4.2.1 模拟网格系统
        4.2.2 区块综合指标拟合
    4.3 欧 37 断块潜力区分析
        4.3.1 剩余储量分布
        4.3.2 油层水淹程度与剩余可采储量分布
        4.3.3 剩余油富集区综合评价
第五章 欧 37 断块整体压裂方案优化设计
    5.1 方案设计
    5.2 效果预测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压前测试评价在异常高压致密气藏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储层基本特征、改造难点及对策
2 注入/压降测试
3 阶梯测试
4 小型压裂测试
5 井温测井对裂缝起裂特征的认识
6 主压裂方案修订及现场实施
7 结 论

(10)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引言
    1.1 水力压裂多裂缝机理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多裂缝的确认与鉴别
        1.2.2 多裂缝起裂的破裂压力研究
        1.2.3 多裂缝起裂的综合、动态原因研究
        1.2.4 多裂缝转向与连接研究
        1.2.5 多裂缝同时延伸模型研究
        1.2.6 净压拟合研究
        1.2.7 多裂缝的消除研究
    1.3 本文技术思路、研究内容
        1.3.1 技术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发展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发展
第二章 射孔斜井破裂压力及总转向角度研究
    2.1 破裂压力研究
        2.1.1 存在较小微环面时套管射孔斜井的破裂压力模型
        2.1.1.1 裸眼斜井的井壁应力场及破裂压力理论
        2.1.1.2 微环面理论
        2.1.1.3 套管射孔斜井的破裂压力计算
        2.1.2 射孔孔眼内部各点的破裂压力模型及应用分析
        2.1.3 存在较大微环面时套管射孔斜井的破裂压力模型
        2.1.4 射孔破裂后微裂缝对邻孔破裂压力的干扰研究
    2.2 初始起裂位置平面的总转向角度研究
    2.3 本文模型与M.M.Hossain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2.4 纵向各射孔破裂压力的差别
    2.5 破裂压力与总转向角度应用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裂缝的近井连接理论
    3.1 裂缝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
        3.1.1 应力强度因子基本理论
        3.1.2 井壁原应力场计算
        3.1.3 端部应力模型
        3.1.4 DDM模型(Displacement Discontinuity Method)
        3.1.4.1 不连续位移求解
        3.1.4.2 求解应力强度因子
        3.1.5 位错密度模型
        3.1.5.1 模型描述
        3.1.5.2 模型求解
    3.2 转向角度计算理论
        3.2.1 最大拉应力理论
        3.2.2 应变能密度因子理论
    3.3 裂缝在井壁的转向轨迹与多裂缝连接可能性分析
        3.3.1 单射孔裂缝延伸过程的计算步骤
        3.3.2 井壁多裂缝的连接可能性几何分析
        3.3.3 多裂缝连接的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单裂缝转向模型
    4.1 裂缝沿程闭合应力与转向计算
        4.1.1 裂缝起裂位置
        4.1.2 几何关系分析
        4.1.3 沿裂缝各处的应力转换
        4.1.4 转向裂缝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求法
    4.2 裂缝的延伸模型
        4.2.1 质量守恒原理
        4.2.2 压降求法
        4.2.3 缝宽求法
        4.2.4 各处流速的计算
        4.2.5 计算的总体步骤及框图
    4.3 影响裂缝转向的因素及裂缝转向过程的分析
        4.3.1 起裂位置对井底压力的影响
        4.3.2 排量对裂缝转向的影响
        4.3.3 粘度对裂缝转向的影响
        4.3.4 裂缝的粗糙度对裂缝转向的影响
        4.3.5 裂缝转向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4.3.6 井斜对裂缝转向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筒协调条件下多裂缝的相继开启模型及多裂缝形成机理初探
    5.1 井筒憋压模型的由来
    5.2 井筒憋压模型
        5.2.1 多余憋量与压力的关系
        5.2.2 井底流出流量与常压下流量的关系
        5.2.3 井底压力与裂缝延伸压力的协调
        5.2.4 射孔压力降
    5.3 裂缝延伸的三维模型
        5.3.1 缝中流体流动的连续性方程
        5.3.2 缝中压力分布的求法
        5.3.3 裂缝宽度计算
        5.3.4 裂缝高度方程
        5.3.5 各裂缝之间的流量分配模型
    5.4 考虑井筒压力协调的多条转向裂缝开启并延伸的模型解法
    5.5 多裂缝相继起裂模型的结果分析
        5.5.1 不同裂缝破裂时间的差别分析
        5.5.2 井底排量、压力变化分析
        5.5.3 射孔摩擦阻力的影响分析
    5.6 多裂缝起裂机理初探
        5.6.1 裂缝起裂过程是多个小裂缝向少数大裂缝的发展过程
        5.6.2 地应力状况的影响
        5.6.3 天然微裂缝的影响
        5.6.4 井斜对多裂缝的影响
        5.6.5 射孔位置的影响
        5.6.6 射孔孔密的影响
        5.6.7 射孔段厚度的影响
        5.6.8 射孔方式的影响
        5.6.9 地层倾斜的影响
        5.6.10 微环面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条裂缝的同时延伸模型及应用
    6.1 等效多裂缝理论
    6.2 同层不同方位起裂的多条二维裂缝模型
        6.2.1 前置液阶段模型及计算步骤
        6.2.2 加砂阶段模型
        6.2.3 计算示例
    6.3 同层同方位起裂的多条二维裂缝
    6.4 不同层同方位起裂的多条三维裂缝
        6.4.1 裂缝宽度方程
        6.4.2 高度方程
        6.4.3 压降方程
        6.4.4 各层大裂缝纵向相交可能性分析
        6.4.5 多层多裂缝三维压裂模型的求解方法和步骤
        6.4.6 多层多裂缝三维压裂模型应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裂缝的危害、压力响应与消除
    7.1 多裂缝及裂缝转向的危害浅析
    7.2 多裂缝及转向裂缝的压力响应
        7.2.1 压力响应分析
        7.2.2 高施工压力产生的其它原因及特点
    7.3 各种摩阻的特点及多裂缝识别理论
        7.3.1 利用降低排量法分解近井地带的摩阻
        7.3.2 利用压力降落(IT)与多级速率测试(MSRT)判断多裂缝
        7.3.3 其它测试手段
    7.4 多裂缝的消除
        7.4.1 对地层的准确认识
        7.4.2 合理的完井措施
        7.4.2.1 完井段斜度选择
        7.4.2.2 阻止较大微环面的形成
        7.4.2.3 合理的射孔位置
        7.4.2.4 合理的射孔方式
        7.4.2.5 射孔层段厚度的选择
        7.4.3 施工参数、流体参数的选择
        7.4.4 多级支撑剂段塞技术降滤防堵
        7.4.5 前置液量选择
        7.4.6 小型测试压裂辅助补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答辩委员会

四、降排量测试法计算流动阻力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拉尔油田压裂地质特征小型测试研究[D]. 何琛.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2]滑溜水压裂液减阻机理研究[D]. 刘致屿.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 [3]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J]. 迟云萍. 采油工程文集, 2016(04)
  • [4]榫槽式多层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A]. 迟云萍. 《采油工程文集》2016年第4辑, 2016
  • [5]水平井多段压裂后压力递减分析[D]. 兰圣武.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7)
  • [6]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技术研究[D]. 丁波. 西安石油大学, 2014(05)
  • [7]T油田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分段酸压效果评估[D]. 邹东璃.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8]辽河油田欧力坨低渗透区块整体压裂方案设计[D]. 于丽.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1)
  • [9]压前测试评价在异常高压致密气藏应用研究[J]. 梁冲,尚会昌,卢拥军,李行船,孙春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0]水力压裂多裂缝基础理论研究[D]. 罗天雨.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

标签:;  ;  

降额试验法计算流阻及其在压裂设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