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首届全国茶叶周总结

海南首届全国茶叶周总结

一、海南首届全国茶事活动周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胡鹏[1](2020)在《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现实重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定实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人才的强劲需求与现实的人才瓶颈,使农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民族地区,这一工作的急迫性、重要性更为突出。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取恩施州茶产业研究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倍受党和国家特别关注的地区。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开发农业人力资源,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恩施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恩施茶产业历史悠久,具有自然环境好、茶叶自然品质优异、茶叶天然含硒量高和茶文化底蕴深厚等优势,是恩施州的特色产业。特色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体力农业,需要新型的知识、智力人才作支持。而与此同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整体还比较薄弱,极大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力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人的素质是关键,否则茶产业发展就难以成功,难以为继,进而地方农业振兴、乡村振兴,就无法顺利推进。因此,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农业、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发展,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主体共分九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导论,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恩施州茶产业及人力资源发展概况,是论文的基础部分。从第四部分开始进入对主题的论述,结合恩施州茶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并运用这个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并且提出解决方案。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工具创新。基于现实约束条件,提出创业人力资源、基础人力资源、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的分析工具,研究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问题。二是观点创新。基于新的分析工具,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战略,即整体强力超常规开发,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论文的不足之处在于定量研究与微观分析方面。一是定量研究不足,对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的分析、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的研究,缺少计量经济学的分析,影响了论文研究的精度与深度。二是微观分析不足,对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宏观与中观层面,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实际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需求调查了解不充分,提出的对策不够细致、不够精准。下一步针对这两个不足予以改进,一是充分运用计量分析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准观察分析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二是聚焦微观层面,进一步开展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实际状况与需求,精准出策。

彭玉[2](2019)在《福建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漳平水仙茶,是产自福建省漳平市的乌龙茶类的一种传统名茶,其风格独特,深受龙岩人民及茶叶界人士的喜爱。但现实发展上,与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西湖龙井、云南普洱茶等省内外名茶相比,漳平水仙茶在产量规模、产品品牌、龙头企业数量及营销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在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运用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法分析了漳平水仙茶目前在内外部竞争环境方面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经过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漳平水仙茶目前存在品质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有一定的品牌基础、质量安全好、保健效果良好、产地环境优美、高端产品市场管理有序的优势,也存在生产规模偏小、产业科技水平不高、产品单一、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带动、营销手段滞后等方面的劣势,面临政府大力支持发展、台商带来先进理念、茶叶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龙岩旅游业快速发展这样的机遇,同时也存在其他种类茶叶产品、茶叶替代品竞争加剧这样的威胁。本文通过对漳平水仙茶内外部竞争环境的系统分析掌握了漳平水仙茶目前发展模式和市场营销环境方面的整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目前主流的市场营销理论,选择运用4C(Consumer’s Needs、Cost、Communication、Convenience)市场营销理论,从适应消费者需求、产品成本和消费者购买成本、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消费者的购买便利等四个方面提出漳平水仙茶未来的发展及营销应该注重的一些方向,包括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继续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继续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多样性,细化目标市场定位;实行区别定价策略,强化龙头企业培育,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化水平,加强营销渠道建设;继续提升打响品牌,延伸产业链,推进漳平水仙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总之,本文认为漳平水仙茶产业未来应该突出重点市场和重点企业,走绿色、科技化、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王乐[3](2019)在《安化黑茶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品牌营销对于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产品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安化黑茶历史悠久,产品特色鲜明,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同属黑茶的普洱茶相比,其在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章通过对安化黑茶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营销现状的分析,指出其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品牌策略、宣传策略、定价策略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了改善的建议。

罗江[4](2018)在《雅安市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文字记载,自唐朝初期名山区蒙顶山就开始种植茶叶,凭借独特的气候状况和悠久的种植历史,目前名山区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产茶区域,茶叶种植面积、品牌价值等多个领域位居全国前列。近年,名山区更是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扭住“茶”这个主题做文章,大力开展茶旅产业一三互动、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在实现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推动乡村振兴、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同时,把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放入全国、全省分析比对,我们发现名山区在茶旅基础设施、品牌效益、服务水平等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全国全省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做的好的地方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针对如何深层次推进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这一主题,通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式,在详细介绍了各地农业旅游和茶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名山区茶产业、旅游产业以及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现状特征,以及影响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潜在优势和障碍因素后,针对性提出了促进茶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经分析研究,本文认为:一是名山区在推进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做了大量积极性探索,茶旅融合成效得到初步显现,为下一步推动深度融合、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当前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产业融合层次低、链条短、外部竞争激烈等障碍因素。基于上述判断,本文建议名山区应重点从推动茶旅产业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以及功能融合等4个路径出发,通过专注茶区景区建设、茶旅业态培育、茶文化魅力提升、茶旅品牌打造、服务能力提升,以促进名山茶旅产业加快实现互动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

黄锐东[5](2018)在《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较强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我国许多名茶产区开始探讨如何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拥有悠久的茶种植历史,茶文化资源丰富。虽然昌宁县已经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的茶文化旅游,但是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合理的规划,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系统。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问卷分析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旅游者行为理论等理论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观察及对当地居民和几个代表性茶企业进行交流访谈,直观地了解昌宁县茶文化旅游资源情况、产品开发现状以及开发的条件。通过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基本情况、游客对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偏好及满意度等问题,为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发现,由于政府和大众对茶文化旅游认识不够、政府引导乏力和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资源开发盲目性大、产品单一且形式雷同、茶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由于受以上问题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保障度较低的影响,游客对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满意度较低。因此,基于以上问题并结合昌宁县茶文化资源特色,本文提出构建集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养生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一体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出主推“云南古茶树文化大观园+古树源头茶探访游+茶马古道游”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同时,从资源保护、政府引导、要素保障、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人才保障等几个方面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加以保障。

刘颖[6](2018)在《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茶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和青睐,人们对于茶叶的种类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丰富茶叶的种类、提高茶叶的品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有机茶的需求,还顺应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红安县老君眉茶历史悠久,是红安县着名生态有机茶之一,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以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为研究对象,对老君眉茶场的竞争态势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分析老君眉茶产品的市场定位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老君眉茶进行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在老君眉茶营销推广方面采用营销“4P”理论进行分析,根据老君眉茶场的现实情况,提出合理的营销建议。本文主要分为7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茶产品营销现状的研究分析。第二章主要是关于本文采用的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三章外部环境分析,比较国内、湖北省以及老君眉茶产业概况,然后采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内部环境分析,分析老君眉茶场生产和营销现状,并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针对老君眉茶产品潜在消费者进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第六章基于市场调查问卷结论,确定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目标市场的定位、市场细分以及目标市场选择。第七章基于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内外部环境分析以及市场定位的基础上,从产品、价格、促销、渠道、品牌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关于老君眉茶的市场营销策略。对促进红安县老君眉茶场的发展以及打开湖北省甚至全国的销售市场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熊瑶瑶[7](2016)在《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五指山种植茶叶历史悠久,是五指山市的传统农业产业,在当地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因五指山生态环境一流、地理环境优越,所产茶叶品质优良,入口回甘,韵味悠长,但五指山茶叶并不如海南岛内白沙绿茶、澄迈苦丁茶等知名度高,“有品无名”是五指山茶叶的现实写照,品牌建设实为当务之急。2015年1 1月五指山红茶获得国家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拉开了品牌建设的序幕。目前五指山红茶在应对市场方面类似发扬地方特产,产业实力相对弱小,无法发挥出优势和能量,还不能和知名品牌相提并论,五指山红茶面对着如何打出品牌做大作强的问题,各层面、各角度的建设都显示出较强的可塑性,创作空间十分广阔,也是建设培育五指山红茶品牌的重要契机。本文以五指山红茶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品牌建设的大理论框架下,探索适合五指山地域特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的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的路径措施。首先,本文从相关文献研究品牌建设理论出发,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收集资料对五指山红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SWOT分析。研究表明,产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市场定位模糊、品牌意识不足和营销宣传不到位等是制约五指山红茶品牌发展的瓶颈因素。其次,通过立顿、普洱和铁观音三大知名茶叶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启示,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问卷访谈,提出影响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主要有企业因素、政府因素、消费者因素和其他因素等四大类共14种因素,通过调查问卷并以层次分析法(AHP)对14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分析,从而得出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消费者认知、品牌定位、营销传播等因素影响品牌建设权重排名靠前,是关键因素,而产业规划、加工研制、品牌文化、品牌地域保护等因素尚需加大力度进行短板补偿,为品牌的成功建设提供助力保障。最后,文章从品牌定位、整合营销传播、“互联网+”营销、挖掘构建品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推进的具体路径,同时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品牌建设的保障措施,为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产业的健康平衡可持续发展和扩大价值创造提供思路,以进一步提升五指山红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把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8](2016)在《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简要地梳理了中韩两国茶道形成、发展、流变过程,其中着重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同与异,以及这个时期代表茶人——北宋苏东坡和高丽李奎报的人文茶道观,进而探讨了中韩人文茶道观对后世的影响。中韩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频繁,其中茶文化的交流最具代表性。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茶叶的发现利用,由最初的药用逐渐转为食用饮用,最后形成独特的茶道观。从唐至宋及元明清,每个时代有其独特的制茶法、饮茶法、也相应地形成了茶礼、茶诗等茶文化,遍及生活的各个阶层,包括皇室、文人、僧侣、平民等,融合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而形成独特的茶道观,茶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中重要的角色。韩国自百济时期从中国传入茶种,与韩国当地的风俗文化相交融,先后形成了韩国历史上新罗茶道文化(以花郎道茶文化为特色),高丽时代茶道文化(以宫廷、僧侣、文人茶道文化的丰盛为特色),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的茶文化特色)。茶道符合人道,人可以通过茶道修行人之道。这种人文茶道精神在中国的唐代陆羽《茶经》表现为“精行俭德”的茶道观。宋朝的《禅苑清规》则是反映丛林的礼仪规范,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被喻为儒家的“礼经”。宋代中国历史上留存茶诗最多的茶人陆游体现了敬天爱人的儒释道三家贯通的人文主义茶道精神。韩国以元晓大师之“和诤”的人文茶道,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以及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为代表。韩国的茶圣草衣禅师(1786—1866)的会通思想,和元晓大师、义天大觉国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元晓大师的“大乘菩萨行”实践是近代茶人崔凡述(1904—1979)“人文茶道思想”的根源。总之,韩国的人文茶道精神之根是元晓和诤思想。和诤思想是把一切分歧转换为和解的佛教思想,是奠定韩国佛教基层的核心思想之一。中韩两国属于同样的汉文化圈,在茶文化传入之前的三、四世纪,儒释道三教思想经过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传入,与韩国固有的古朝鲜思想融合。作为东方礼仪之国,都重视人要具备仁,礼、敬、和等精神,并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和和谐。人文茶道是以人为主,既以人间为中心,又以人间本性为主。本性即是道。对儒家来说,道是仁;对佛教来说,道是真如;对道教来说,道是自然。三教之道呈现出不一样,但其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得道便呈现出向德。在这个世界,能相应的只有道与德,只要怀着道心,就必经由德。所以只要觉悟了人间之本性,就以自然为道,以宇宙万物为和谐。儒家行道,然后获德。佛家则通过“禅”达到真如,真如即本性。老庄强调自然之道,以达到道作为终极目的,与道相辅相成的就是德。中韩两国的茶道其根本要义是相通的,但是表现形式上又各具特色。中国茶艺表演庄严而华丽,韩国茶礼表演质朴,而且有自然风流的味道。孔子强调以礼与仁为基础,茶道才能表现出礼仪的庄严华丽。韩国的茶礼表演,将从中国传入的茶道思想与韩国古朝鲜的古神道思想融合,这种玄妙之道在韩国称为风流道或花郎道,用质朴、淳朴表现了韩国的人文情怀。从苏东坡与李奎报的茶诗看他们的人文茶道观,将他们的茶道思想分为四点:第一,人际交游人文茶道;第二,社会讽喻人文茶道;第三,禅茶一味人文茶道;第四,行茶三昧人文茶道。苏东坡在思想上追求儒佛道三家兼容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中,包含了他的清净茶道观。李奎报天性淳朴,有超然、豁达的性格,而且兼有着老庄逍遥游思想。两位人物都由茶道而得到鲜活的领悟,由此形成两个人物的生活茶、生活禅的人文茶道观。宋丽茶道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是因为它以礼节教育影响了后代。宋代的茶道是继承唐代茶道文化的脉络,高丽的茶道是受到了统一新罗茶道精神和唐宋的影响。茶道可以转变人的心灵和行动,恢复人的关系,与自然沟通。中韩的茶道文化进入现代后,虽然有一些差异,但是都把重点放在学习古典文学,学习传统思想,提升人性涵养,形成和谐社会关系等方面,说明两国茶道文化在根源上还是一脉相承的。

张影[9](2014)在《茶文化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树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伴随着我国古代农业技术文明的发展,茶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物质之一。茶在被人们发现、利用和饮用的历史过程中,渐渐衍生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目前,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及发展的各个角落,本文诣在挖掘茶探讨文化的新功能、引导其良性发展,并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精髓、美学意义进行整理,分析其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的融合,归纳出其形成的以茶道为内在精神核心、以茶艺为外在载体涵盖人文和审美的文化整体;包含了茶道、茶艺、茶礼、茶俗以及衍生出的茶诗、茶曲、茶馆建筑、茶德艺术品等文化系列。2.分析我国茶叶产业化现状,阐述了茶文化在茶叶产业发展中具有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茶品牌的形成、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茶消费理念的时尚化、开拓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产品的多样化的经济作用。3.总结了现代商务活动的内容及特点,分析茶文化在现代商务活动中作用与影响,主要体现在茶俗激活商业活动兼具礼仪象征、以茶为媒扩大交流、提倡清廉俭德倡导“公正”商务之风、满足美学享受提供悟道自省的精神食粮、饮茶保健追求健康这五个方面。提出在商务活动中茶文化的兴盛从推动中高档茶叶的市场消费、挖掘办公白领的“方便”茶消费的巨大潜力、推动茶馆的兴盛及办公品茗的发展、促进茶艺培训机构的兴盛这四个方面来助推茶产业的发展。4.为了更好地促进茶文化与商务活动的发展,提出了茶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保持茶文化传统魅力;提升茶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内涵与价值;开拓茶艺人才培训;提高茶叶企业生产力及加快茶产业化培育。

刘彦青[10](2013)在《西南多民族地区的民族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古代先民是最早采制饮用茶叶的人群,各民族按各自的方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由不同的角度认识、体验、感知着茶在社会实践中的功能和意义,并赋予茶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①,形成了西南各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茶叶是兼具农产品属性与文化属性的经济作物,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意义。近年来,我国茶产业从第一产业(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饮料、茶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旅游、茶艺表演、茶馆)延伸扩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②,并且在第三产业的分工上日益细化。在对西南地区的茶产业研究中,观察到云、贵、川等地在种植规模和品种特色上具备优势,在茶加工和品饮方面具备多元化的特色,但是在下游产业的整合与打造上,并未发挥出相应的优势。本文研究西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在中国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的角色和带来的意义,以及引发的思考。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少数民族对茶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贡献,各民族的茶俗、茶礼、茶道、民族茶史都是中国茶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当今茶文化研究领域中,对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系统研究较少,民族茶文化的研究相对边缘化。同时,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挖掘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对丰富中国茶文化,促进民族地区茶产业发展,推动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海南首届全国茶事活动周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南首届全国茶事活动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三)民族地区特色农业人力资源开发
        (四)恩施州茶产业相关研究
        (五)研究述评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点
        (一)工具创新
        (二)观点创新
    五、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一)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
        (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
        (四)特色农业
    二、相关理论
        (一)人力资源理论
        (二)产业发展理论
        (三)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恩施州茶产业及其人力资源概况
    一、恩施州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气候类型与特点
    二、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
        (一)茶产业链情况
        (二)茶叶种植基地现状
        (三)茶叶加工业发展现状
        (四)茶叶品牌建设现状
        (五)市场营销与茶文化建设现状
        (六)茶旅融合发展情况
        (七)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与不足
        (一)恩施州人口基本情况
        (二)茶农群体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
        (四)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
        (五)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
        (六)茶产业管理队伍
        (七)高校茶学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情况
第三章 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发展探究
    一、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没有紧扣产业发展的特定阶段,人力资源开发重点不突出力量不集中
        (二)人力资源范围的界定比较狭窄,与茶产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三)恩施茶设立了远大的发展目标,相应的未来人力资源开发考虑不足
        (四)茶文化并非恩施独有,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力度不够
        (五)人力资源开发整体层次不清晰,体系不健全
    二、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与工具
        (一)创业人力资源
        (二)基础人力资源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
        (四)市场人力资源
    三、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制约产业发展与后续人力资源开发
        (二)开发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基础人力资源未能充分扬长避短
        (三)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缺位,“茶+X”复合型领军型人才严重缺失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滞后,产业未来发展人才储备不足
    四、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一)整体强力与超常规开发
        (二)创业人力资源与关联产业人力资源重点开发
        (三)基础人力资源整体协同开发
        (四)市场人力资源融合开发
    五、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体系结构与整体目标
第四章 创业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农业管理干部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领导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的创业引领作用
        (二)政府基层管理干部在茶产业发展中基础作用
        (三)政策建议
    二、茶产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力资源开发
        (一)培养目标
        (二)培养的途径与方式
        (三)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四)政策建议
    三、茶企茶叶合作社创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一)政府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二)自我开发的途径与方式
第五章 基础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分析
        (二)茶农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与规格
        (三)政策建议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从业者人力资源开发
        (一)茶企茶叶合作社主动开发人力资源的必要性
        (二)茶企茶叶合作社在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三)政策建议
    三、传统制茶艺人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新时期传统制茶艺人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二)传统制茶艺人培养的方向与规格
        (三)政策建议
    四、地方院校茶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恩施州茶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高度—硒茶学院解析
        (二)地方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胜伟为例
        (三)政策建议
第六章 关联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一、关联产业人力资源的界定与内涵
        (一)界定与内涵
        (二)定位与开发
    二、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一)茶叶金融复合型人才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二)政策建议
    三、茶旅复合型人才的开发
        (一)茶旅复合型人才开发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政策建议
第七章 市场人力资源开发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可能性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三、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与路径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方针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与方式
    四、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一)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硬件环境建设
        (二)市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件环境建设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福建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SWOT分析法
        1.4.2 关于用SWOT分析法进行茶叶营销环境分析研究
        1.4.3 关于4P、4C、4R市场营销理论
        1.4.4 关于漳平水仙茶的发展及营销研究
    1.5 相关范畴或术语的说明及界定
        1.5.1 SWOT分析法
        1.5.2 漳平水仙茶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1.5.3 4C市场营销理论
2 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漳平水仙茶的发展模式和营销环境状况
    2.1 优势
        2.1.1 风格独特
        2.1.2 品牌基础良好
        2.1.3 茶文化底蕴深厚
        2.1.4 高端产品市场管理规范高效
        2.1.5 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2.1.6 保健功能良好
        2.1.7 产区生态环境优美
    2.2 劣势
        2.2.1 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2.2.2 产品单一
        2.2.3 缺乏大的产销龙头企业带动
        2.2.4 科技应用水平不高
        2.2.5 现代市场营销能力不足
    2.3 机遇
        2.3.1 政府大力支持漳平水仙茶发展
        2.3.2 台湾农民带来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
        2.3.3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2.3.4 茶叶产品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2.4 挑战
        2.4.1 国内外其他茶叶品牌的竞争
        2.4.2 茶叶替代品的竞争
    2.5 小结
3 运用4C营销理论提出营销策略方面的对策建议
    3.1 消费者(Customer)方面
        3.1.1 细化目标市场定位
        3.1.2 发展精深加工,推动产品多样化
        3.1.3 继续提升产品质量,走绿色发展道路
    3.2 成本(Cost)方面
        3.2.1 实行区别化定价策略
        3.2.2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生产规模化
        3.2.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3 便利(Convenience)方面
        3.3.1 加强营销渠道建设
    3.4 沟通(Communication)方面
        3.4.1 创新品牌推广模式,实施品牌提升计划
        3.4.2 延伸产业链,推动漳平水仙茶旅融合发展
    3.5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4.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安化黑茶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化黑茶的基本情况
    (一) 黑茶在我国茶叶产业中的地位
    (二) 安化黑茶的发展历程
    (三) 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
    (四) 安化黑茶的产品特色
二、安化黑茶营销研究综述
    (一) 安化黑茶营销综合研究
    (二) 安化黑茶营销渠道研究
    (三) 安化黑茶文化营销研究
三、安化黑茶的营销现状分析
    (一) 安化黑茶的产品系列
    (二) 安化黑茶的价格分布
    (三) 安化黑茶的销售渠道
    (四) 安化黑茶的宣传方式
四、安化黑茶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安化黑茶营销的改进策略

(4)雅安市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1.2.2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茶产业
        2.1.2 旅游产业
        2.1.3 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理论
        2.2.2 共生理论
第三章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现状
    3.1 名山区基本情况概述
    3.2 名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3.2.1 茶叶产业发展基础好
        3.2.2 茶叶品牌打造成效明显
        3.2.3 茶叶科技水平较高
        3.2.4 茶叶加工企业量多个小
        3.2.5 茶历史文化深厚
    3.3 名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3.1 旅游资源类别丰富、特征明显
        3.3.2 旅游产业发展较快、总量偏小
        3.3.3 游客以周边为主、市场吸引力偏弱
    3.4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趋势特征
        3.4.1 茶叶产区景区化
        3.4.2 茶旅文化多样化
        3.4.3 资源管理规范化
        3.4.4 消费偏好集中化
第四章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潜在优势分析
        4.1.1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4.1.2 生态文化底蕴深厚
        4.1.3 茶旅产业初具规模
        4.1.4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4.1.5 国内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急剧升温
        4.1.6 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红利持续作用
    4.2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障碍分析
        4.2.1 茶旅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低
        4.2.2 茶旅产业体系尚待完善
        4.2.3 茶旅行业服务管理滞后
        4.2.4 茶旅品牌影响力不足
        4.2.5 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4.2.6 游客消费要求日益提高
        4.2.7 环保和茶叶质量安全压力大
第五章 国内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借鉴分析
    5.1 国内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5.1.1 福建武夷山——现代文化产业驱动模式
        5.1.2 台湾嘉义——旅游产品创新体验模式
        5.1.3 日本静冈——茶旅深度融合发展模式
    5.2 国内外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启示
        5.2.1 加强顶层设计,政府主导推动
        5.2.2 发挥核心优势,强化元素融合
        5.2.3 坚持创新发展,拓展业态模式
第六章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6.1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6.1.1 实施茶旅资源融合路径(区域资源整合)
        6.1.2 实施茶旅技术融合路径(智慧科技结合)
        6.1.3 实施茶旅市场融合路径(市场需求迎合)
        6.1.4 实施茶旅功能融合路径(业态模式融合)
    6.2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加强茶区景区建设,巩固夯实茶旅资源基础
        6.2.2 推进茶旅业态升级,丰富提升茶旅体验效果
        6.2.3 坚持茶旅文化驱动,重点打造蒙顶山茶文化招牌
        6.2.4 加强茶旅品牌营销,做大做响茶旅游影响力
        6.2.5 提升茶旅服务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软实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5)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3.2 国外茶文化旅游研究现状
        1.3.3 茶文化旅游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茶文化
        2.1.2 茶文化旅游
        2.1.3 茶文化旅游产品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旅游者行为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2.3 国内外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经验借鉴
        2.3.1 打造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产品
        2.3.2 推出不同主题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2.3.3 打造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2.3.4 开发体验性茶文化旅游产品
        2.3.5 打造特色茶文化旅游精品
3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消费者调查分析
    3.1 昌宁县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旅游发展概况
        3.1.3 昌宁县茶文化资源概述
    3.2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条件分析
        3.2.1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3.2.2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3.3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消费者调查分析
        3.3.1 问卷内容设计及调查过程
        3.3.2 数据收集与分析
        3.3.3 调查结果启示
    3.4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3.4.2 问题成因分析
4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分析
    4.1 开发思路及原则
        4.1.1 开发思路
        4.1.2 开发原则
    4.2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
        4.2.1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4.2.2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
        4.2.3 生态旅游产品开发
        4.2.4 养生旅游产品开发
        4.2.5 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4.3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模式构想
        4.3.1 云南古树茶文化大观园
        4.3.2 古树源头茶探访游
        4.3.3 茶马古道游
    4.4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宣传策略
5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茶文化旅游资源保护
    5.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5.3 完善要素配套
    5.4 加大政策扶持
    5.5 增加资金投入
    5.6 强化人才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访谈提纲—旅游办
    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访谈提纲—茶企业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茶产品营销现状研究分析
        1.3.2 国内茶产品营销现状研究分析
        1.3.3 评述
2 相关的理论
    2.1 市场营销4P理论
    2.2 市场定位理论
    2.3 市场细分理论
    2.4 PEST分析法
    2.5 SWOT分析法
    2.6 相关的概念
        2.6.1 有机农业的概念
        2.6.2 有机茶的概念
3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外部环境分析
    3.1 茶产业概况
        3.1.1 我国茶产业概况
        3.1.2 湖北省茶产业概况
        3.1.3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业概况
    3.2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PEST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4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内部环境分析
    4.1 红安县老君眉茶场现状分析
    4.2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
        4.2.2 劣势分析
        4.2.3 机会分析
        4.2.4 威胁分析
5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5.1 问卷调查的样本说明
    5.2 关于老君眉茶消费市场调查数据分析
6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目标市场的定位
    6.1 老君眉茶产品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
        6.1.1 老君眉茶市场细分
        6.1.2 目标市场的选择
    6.2 老君眉茶产品的市场定位
7 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营销策略优化
    7.1 提升产品竞争力
        7.1.1 新产品策略
        7.1.2 质量策略
        7.1.3 包装策略
    7.2 合理运用价格策略
        7.2.1 差别化定价策略
        7.2.2 折扣定价策略
    7.3 强化渠道建设
        7.3.1 拓宽渠道策略
        7.3.2 渠道管理策略
    7.4 完善促销组合
        7.4.1 体验式促销策略
        7.4.2 公共关系促销策略
        7.4.3 广告促销策略
        7.4.4 文化促销策略
    7.5 突出品牌形象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品牌理论
        2.3.1 品牌建设理论
        2.3.2 品牌定位理论
        2.3.3 品牌营销理论
        2.3.4 区域品牌理论
3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概况
    3.1 五指山红茶历史溯源
    3.2 五指山红茶品质和特性
    3.3 五指山市红茶产业发展现状
        3.3.1 茶叶种植和产量情况
        3.3.2 茶叶企业情况
    3.4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现状
    3.5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的SWOT分析
    3.6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3.6.1 产业规模小
        3.6.2 缺乏龙头企业
        3.6.3 市场定位模糊
        3.6.4 品牌意识不足
        3.6.5 营销宣传不到位
4 国内外知名茶叶品牌建设经验
    4.1 立顿品牌建设经验
    4.2 普洱茶品牌建设经验
    4.3 铁观音品牌建设经验
    4.4 小结
5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AHP)和评价
    5.1 层次分析法简介
    5.2 层次分析法步骤
        5.2.1 构建层次结构
        5.2.2 确定判断矩阵
        5.2.3 计算权重系数和一致性检验
    5.3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层次法分析
        5.3.1 访谈情况和构建层次结构
        5.3.2 问卷调查情况和数据统计
        5.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具体运用
        5.3.4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6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路径和保障措施
    6.1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路径
        6.1.1 明确品牌定位
        6.1.2 加强品牌传播和营销推广
        6.1.3 挖掘和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6.2 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保障措施
        6.2.1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6.2.2 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本选题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韩茶道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交流
    第一节 中国茶道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 中国茶道概念
        二. 唐代以前文献饮茶记录
        三. 唐代茶道文化
        四. 宋代茶道文化的发展
        五. 元明清茶道文化
    第二节 韩国茶道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一. 韩国茶道文化概念
        二. 茶传来说与初期茶文化的流入
        三. 新罗茶道文化
        四. 高丽时代茶道文化
        五. 朝鲜时代茶道文化—以《朱子家礼》冠婚丧祭之茶礼为中心
第二章 中韩人文茶道观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中国人文茶道观
        一. 陆羽《茶经》—精行俭德的人文茶道
        二. 《禅苑清规》中人文茶礼
        三. 陆游的人文茶道
    第二节 韩国人文茶道观
        一. 元晓之“和诤”的人文茶道
        二. 大觉国师义天(1055—1101年)的人文茶道
        三. 草衣意恂(1786—1866)之“中正”的人文茶道
    第三节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异
        一.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同
        二. 中韩人文茶道文化之异
第三章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观比较
    第一节 苏东坡的茶道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 苏东坡的茶文化背景
        二. 苏东坡的人文思想
    第二节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 李奎报的茶文化背景
        二. 李奎报的文学思想背景
        三. 李奎报三教合一思想
    第三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茶诗中的茶道观
        一. 人际交游的人文茶道
        二. 社会讽喻的人文茶道
        三. 茶禅一味的人文茶道
        四. 行茶三昧的人文茶道
    第四节 苏东坡与李奎报人文茶道中的人生观
        一.积极超越的人生观
        二. 安贫乐道的人生观
        三. 仁心博爱的人生观
第四章 中韩茶道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中日韩茶道文化融合
    第二节 人性茶道教育影响
征引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姜美爱个人简历

(9)茶文化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主题、方法与意义
        1.2.1 主题
        1.2.2 方法
        1.2.3 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茶文化的发展、内涵作用及美学意义
    2.1 茶文化的界定与特性
        2.1.1 茶文化界定
        2.1.2 茶文化的特点与属性
        2.1.3 茶文化层次
    2.2 茶文化的发展
        2.2.1 茶文化的萌芽酝酿期
        2.2.2 茶文化的形成发展期
        2.2.3 茶文化的成熟繁荣期
        2.2.4 曲折迂回期
        2.2.5 复苏振兴期
    2.3 茶文化内涵作用与意义
        2.3.1 修身养性,铸造人格——以茶育人
        2.3.2 淡泊名利,寄情自然——以茶言志
        2.3.3 倡俭尚廉,求真质朴——以茶喻理
        2.3.4 借助茶力,贵生思想——以茶益寿
        2.3.5 崇和尚礼,示尊融合——以茶为媒
    2.4 中国茶艺及其美学意义
        2.4.1 茶艺与茶道
        2.4.2 茶艺美学形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茶文化对茶产业发展的影响
    3.1 我国茶产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茶叶产量与产值
        3.1.2 我国茶叶产区分布
        3.1.3 我国茶叶生产结构
        3.1.4 我国茶叶销售与出口概况
    3.2 茶文化的经济作用
        3.2.1 增加茶产品的附加值
        3.2.2 促进茶品牌的形成
        3.2.3 促进茶产业的转型升级
        3.2.4 促进茶消费理念的时尚化
        3.2.5 开拓茶文化旅游
        3.2.6 促进茶产品的多样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茶文化对现代商务活动的作用与价值分析
    4.1 现代商务活动内容与特点
        4.1.1 现代商务活动的内容
        4.1.2 现代商务活动的特点
    4.2 茶文化在现代商务活动中作用与影响
        4.2.1 茶俗激活商业活动,兼具礼仪象征
        4.2.2 以茶为媒,扩大交流
        4.2.3 提倡清廉俭德,倡导“公正”商务之风
        4.2.4 满足美学享受,提供悟道自省的精神食粮
        4.2.5 饮茶保健,追求健康
    4.3 商务活动中茶文化的兴盛带动茶产业发展
        4.3.1 推动中高档茶叶的市场消费
        4.3.2 办公白领的“方便”茶消费潜力巨大
        4.3.3 推动茶馆的兴盛及办公品茗的发展
        4.3.4 茶文化促进茶艺培训机构的兴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茶文化发展的新思考
    5.1 保持茶文化传统魅力
        5.1.1 倡导“茶为国饮”理念
        5.1.2 坚持内涵不盲目追求市场效益
    5.2 提升茶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内涵与价值
        5.2.1 培养茶文化的商务氛围
        5.2.2 提高茶的品质和内涵价值
        5.2.3 提升茶叶包装水平
    5.3 开拓茶艺人才培训
        5.3.1 加强茶文化产业人才建设
        5.3.2 拓宽基础茶艺培训及宣传方向
    5.4 提高茶叶企业生产力
        5.4.1 打破传统地域限制,聚力发展品牌
        5.4.2 快销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双剑合璧”
        5.4.3 开拓渠道建设,注重网络运营
    5.5 加快茶产业化培育
        5.5.1 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战略
        5.5.2 市场培育战略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西南多民族地区的民族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主要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文献综述
        1.3.1 茶文化与少数民族茶文化
        1.3.2 茶产业与少数民族茶文化
2 西南少数民族茶产业的历史考察
    2.1 西南是茶树的起源地
        2.1.1 起源时间考证
        2.1.2 起源地点考证
    2.2 西南地区是中国茶叶文化的摇篮
        2.2.1 西南民族茶产区的历史
        2.2.2 西南民族地区饮茶文化的传播
    2.3 少数民族对茶的使用与传播
        2.3.1 边销茶
        2.3.2 历史上的民族茶政与茶叶交易
        2.3.3 销售路径与“茶马古道”
3 西南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
    3.1 西南少数民族的茶俗与茶礼
        3.1.1 民族饮茶习俗
        3.1.2 西南地区的民族茶礼
    3.2 西南地区民族茶文化与信仰
    3.3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茶文学
        3.3.1 民族茶诗与茶歌
        3.3.2 少数民族茶传说
4 西南民族地区茶产业发展现状
    4.1 西南地区茶园建设现状
        4.1.1 种植规模大
        4.1.2 种植品种多、茶叶品质好
        4.1.3 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
    4.2 西南地区茶叶加工情况
        4.2.1 以传统茶加工工艺为主
        4.2.2 精加工程度不足、集约化程度低
        4.2.3 地方特色明显
    4.3 西南地区茶叶市场建设情况
        4.3.1 面对民族茶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度相对不足
        4.3.2 劳动力市场上成本优势明显
        4.3.3 交易市场建设滞后、服务管理体系薄弱
        4.3.4 企业分散,相互合作不足
    4.4 茶营销中对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
        4.4.1 打造民族茶文化观光体验经济圈
        4.4.2 以文化符号的形式塑造对外窗口
        4.4.3 品牌建设情况
        4.4.4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品牌经典案例
5 对西南少数民族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5.1 提高对民族茶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
    5.2 抢抓机遇发展民族茶文化产业
        5.2.1 加大培养机构建设、提升教育力度
        5.2.2 增强茶文化资源保护、建立产业实体
        5.2.3 建立有效机制鼓励和扶持对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3 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做强西南民族茶文化产业
        5.3.1 民族村茶礼品与茶博会市场
        5.3.2 茶拍卖与收藏市场
        5.3.3 特色茶餐饮市场
        5.3.4 民族茶文化旅游市场
        5.3.5 茶主题影视与艺术作品市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附录 B 贵阳青岩“古道遗风”民族茶艺馆调查问卷
附录 C 笔者参与设计的 2011 国际茶博会(贵阳)场馆方案
致谢

四、海南首届全国茶事活动周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施州茶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胡鹏.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 [2]福建漳平水仙茶产业发展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D]. 彭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12)
  • [3]安化黑茶的营销策略研究[J]. 王乐.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4]雅安市名山区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罗江.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3)
  • [5]昌宁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 黄锐东. 云南大学, 2018(01)
  • [6]红安县老君眉茶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刘颖. 武汉轻工大学, 2018(01)
  • [7]五指山红茶品牌建设研究[D]. 熊瑶瑶. 海南大学, 2016(03)
  • [8]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D]. 姜美爱(惠田)(KANG MZ AE). 浙江大学, 2016(05)
  • [9]茶文化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功能研究[D]. 张影.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4)
  • [10]西南多民族地区的民族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研究[D]. 刘彦青. 贵州财经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海南首届全国茶叶周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