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农机》2003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得藩[1](2020)在《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工、畜力等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被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所替代,耕作效率和收益大幅提高,人们的双手得以解放,其本质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为了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从2004年起,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我国开始全面实施,16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三农”具体有着怎样的影响?取得了哪些成效?购置补贴政策还存在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这些不足?本文详细查阅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自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湘潭市同全国其他大多数地区一样,补贴资金的投入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稳步增长的过程,相应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机化组织规模、农机经营效益同样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稳步增长的过程,但同时存在着政策上统筹规划不足、各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相关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为了让该项惠农强农政策的更好地推动湘潭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粮食增产,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合理调整补贴重点、精简补贴程序、强化组织及经费保障力度、严格规范流程等。
张艺蕾[2](2020)在《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龙川县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为支持和惠农的重要农业补贴政策之一,自2004年政策实施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2004年至2019年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扶持3300多万农户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目前,全国已有农机专业户超过500万户,约有20万个农机合作社等作业服务组织,每年作业服务面积累计超过40亿亩,全国已有300多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积极性,在提高我国农机装备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强化农机化基础,带动农机工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其中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和缺陷。本文以粤北丘陵山区的龙川县为例,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情况,探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主要有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简要论述本文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国内研究现状和国外实践动态,理清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第二章介绍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相关理论,从公共财政理论、产业扶持政策理论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必要性;第三章阐述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内容,分析政策实施成效,以及对龙川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和成效进行了分析;第四章结合龙川的实际和以往学者的研究,从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补贴政策具体的操作、外部环境方面等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针对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实施中具体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龙川县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出相关建议;第六章结论。
张爱敏[3](2019)在《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建设研究》文中提出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在缓解民众罹患重特大疾病发生经济风险、满足重特大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防止民众因病返贫和因病致贫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相继建成了基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的、城乡分立、职业区隔的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城乡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等,实现了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制度全覆盖。但是从现有政策设计和实践进程来看,我国当前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重特大疾病概念界定不一、保障模式不健全、制度属性定位不明晰等问题,这就增强了建立统一的、综合性的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必要性。重特大疾病发生率与死亡率逐渐上升导致此类疾病发展成为人类常见的慢性病,并因此导致重特大疾病患者及家庭在现有的医疗保障体系下无法解决高额医疗费用问题,对患者个人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身心负担是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建立的现实需要。而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以及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的试点和总结为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为了实现对重特大疾病患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的经济保障,研究提出以患者及家庭实际自付医疗费用支出占当地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作为重特大疾病的判定标准。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和延伸而存在,在保障对象的界定上,以全体民众作为覆盖对象,当民众因罹患重特大疾病发生自付医疗费用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作为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的偿付对象;在保障范围上,以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突破基本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将重特大疾病治疗过程中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药品纳入给付范围,以发展型社会保障理念为指导,实行住院保障和门诊保障相结合的保障方式;在资金的筹集上,摒弃现行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划拨的方式,采取个人缴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缴费结构,扩大基金来源,鼓励社会捐助;在偿付模式上,逐步降低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起付线,实施分层分类的报销比例,并逐步取消封顶线设置,进一步提升总体报销水平;在管理体系上,建立和完善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信息系统建设,实施“一站式”结算,实现对制度运行的动态化和实时化监测。为了促进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顺利实施,保障基金的合理高效运用,在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监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构建以政府为主、以社会大众为补充的多元化监管主体,实施对定点医疗机构、商业保险公司、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参保者个人等相关主体的全方位监管,采用当期监管与远期监管相结合、过程监管与结果监管相统一、传统监管与信息化监管相协调的方式促进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顺利实施。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的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功能拓展,指引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在制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药品建立起不同的价格管理机制,以此进一步降低重特大疾病患者医药费用。重特大疾病社会照顾体系建设成为继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实现经济保障功能之后、对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事业的服务保障需求的下一个重点所在。
陈星宇[4](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农机购置补贴是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补贴的实行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机购置补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机购置补贴在全国范围或者某些地区的政策效果,缺乏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变化的研究以及地区之间的比较。本文基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挤出效应,构建面板模型,引入时间与农机购置补贴的交互项,研究了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探讨了影响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何不同。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包括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导论,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为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界定,指出了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梳理了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根据分析提出了假设1: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假设2: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提出了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有何差异。第二章论述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介绍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发展历程和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评估,得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范围、规模、程序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以及非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影响的变化情况。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第二,农机购置补贴对两者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即从政策实施开始,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边际效率递减。第三,补贴对非主产区农机化水平影响较为显着,验证了假设并回答了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是政策建议,从优化补贴的范围、结构以及规范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王元[5](2017)在《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及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经营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契机。在此背景下,湖南双峰农业机械制造产业进一步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首先从三个层面对国内外农机制造业现状及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在介绍了双峰农业机械制造产业的现状前提下,分析了双峰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对于区域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得出双峰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在产业集群、技术、配套制度、区域品牌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区位原因人才、融资、企业规模都受到限制。而目前我国农机产业面临政策支持、部分产品供不应求、成套技术空缺、进口替代空间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竞争激烈、国际经济增长趋缓、科技更新速度加快的压力。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双峰县的战略目标和现实情况,本文从产业定位、科技创新、市场拓展、人力资源开发、产业服务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
张倩[6](2017)在《补贴政策效应与农户稻作制度选择 ——以长江流域双季稻作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我国60%以上人口的口粮来源。我国作为水稻生产大国,在悠久的水稻耕种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最具代表性的且不同熟制特征的三大稻作区。其中,长江流域稻作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单、双季稻作区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单、双季稻种植交替现象愈发明显,造成我国水稻产量波动。造成稻作制度反复波动的原因,除了土地、水资源、气温等自然因素及技术进步、劳动力、经济收益等人为选择因素之外,宏观政策、水稻供需变化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是引起波动的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流域稻作区经历了几次大的起伏波动,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双改单”现象加剧,导致我国长江流域稻作区内双季稻播种面积与产量持续下滑,2003年跌至1980年以来最低点,粮食供应紧张。2004年始,国家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出台了一系列税费改革及财政补贴政策。在当时的水田耕地资源有限前提下,复种成为水稻增种增产的一条重要途径。此后一段时间,长江流域双季稻播种面积出现明显的反降为增趋势,该时间点的反弹式变化,是否与国家一系列补贴政策实施有关?2009年起,长江流域稻作区部分省份加强配合中央政策,相继出台一系列地方财政补贴鼓励粮食生产,特别是双季稻生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长江流域早、晚稻播种面积并未持续上升,甚至小幅下降。这是否意味着虽然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补贴政策对于水稻生产的拉升效应正在逐渐弱化,甚至释放殆尽?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现阶段下,哪些类型补贴政策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还具备扭曲作用?具体对哪一类农户能够产生影响?为了有效稳定我国粮食生产,并引导粮食生产向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稳量增质”方向转变,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新思路,那么探讨原有的一系列补贴政策在将来对农户的粮食生产行为影响方向该何去何从,对未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未来的补贴政策方向,建立改革长效机制,具有指导意义。无论是从保障我国粮食生产,探究稻作制度历史演变现象背后的政策影响,还是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思考未来粮食生产的政策调控路径,评估已有补贴政策效应都显得尤为重要。在前人基础上,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双季稻作区为研究范围,重点选取湖南、江西两省,对目前中央农业“三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地方财政补贴等进行具体阐述,并划分为挂钩、脱钩补贴两大类,分析各类影响机制不同的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影响的理论机制与实际作用,并讨论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下补贴政策的完善路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内容一:从宏观视角,以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面板数据,观测中央及地方财政补贴总支出对四省稻作制度变化究竟是否产生了扭曲作用,以及财政效应是否随时间推移保持稳定抑或呈逐渐弱化趋势。研究内容二:从微观视角,探究现阶段时点下,各类不同影响机制的补贴是否仍然能影响农户稻作制度选择?首先,统计分析湖南、江西省农户2014年稻作制度、要素投入、地方财政补贴获得等情况。进一步,根据影响机制不同,将补贴划分为挂钩、脱钩两类。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挂钩、脱钩补贴现阶段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结果。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将挂钩补贴划分为双季稻补贴、大户奖励、农机购置补贴,分别厘清各项不同挂钩紧密度的补贴对湖南、江西两省农户水稻复种指数的影响。研究内容三:研究内容二中各项补贴效应是针对全体农户样本估计的平均效应,然而由于农户异质性,各项补贴可能对其中某一特征农户的影响效应被平均弱化。因此研究内容三在内容二基础上,根据农户补贴认知程度、经营规模差异、兼业程度差异对进行细分,分析各项补贴对不同特征农户的影响效果是否有差异。实证结果显示:1、宏观上,从年均水平来看,财政补贴总支出对水稻复种指数提升作用明显,时间维度上,政策效应随时间延长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当前时点下,挂钩和脱钩对整体农户的平均效应均不明显,而挂钩补贴中的双季稻补贴对提高整体农户水稻复种指数有显着正向作用,大户奖励仅对纯稻作农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机购置补贴仅对大规模与纯稻作农户复种指数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脱钩补贴,即中央农业“三项补贴”对所有农户均无显着影响。农户稻作制度选择主要取决于在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市效应下晚稻售价的上涨,以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家庭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未来粮食补贴政策可能的调整与完善方向,以更适应当前供给侧改革导向下,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发展新需求:(1)淡化“普惠,”制,倾向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三方补贴”;(2)促进当前粮食补贴政策供给侧改革转型,注重稻谷质量提升。
唐磊[7](2017)在《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名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孕育的地名数量极为庞大。我国对地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由于传统地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地名学科体系建立的时间较晚等因素,我国的地名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随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地名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的文化属性日益被重视和关注。我国于2014年开启了为期4年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使得汉语地名词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价值。本文旨在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汉语地名自身的语言文化特性,挖掘与阐述地名理论和个案。本文以地名和地名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支撑,采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试对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属性进行探讨。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地名的阐释皆与汉语文化息息相关,二者互为融合,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是地名词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在历时、共时层面上,对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汉语地名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论述。其次对汉语地名所具有的构建功能、汉语地名在心理认知视角下的解读作了综合性的分析。最后,在掌握文献资料和现今地名分布数据的基础上,对“坂、峦、沱、潭、渊、坞”等地名词作了细致的个案性研究与探讨。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地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语地名研究的学科理论勾勒。首先对地名、地名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从语言、历史、移民、地理、社会心理、国家主权等方面对汉语地名研究具有的意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证。第三章以历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在起源上,汉语地名经历了地理意识、有声语言地名、图画地名、文字地名四个阶段。在发展演变上,从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影响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别论述。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上,主要就殷墟卜辞中的地名、继殷墟卜辞之后的古代地名和现今地名呈现出的过程性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上,主要探讨了地名的名实关系以及地名发展演变的方式和速度。第四章以共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章将汉语地名分为历史、地理、语言三个类型区,并以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老地名与新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地理实体地名、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方言地名、外语地名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与论证。第五章为汉语地名的综合性研究。本章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汉语地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即汉语地名词在汉语词汇中表现出来的构词功能、地名心理认知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地名不仅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具有构建汉语其他类型词汇的功能,如汉语地名词可构成植物类词语,汉语地名词可构成姓氏,可为品牌、农产品品牌标志命名等。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还折射人类认知、心理特征,对地名作认知、心理的文化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第六章是汉语地名词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今的地名数据等对汉语地名中的六个常见通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坂”以地名“长坂”为着手点,对其以及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名通名、域外语言地名进行了触类旁通的拓展。通名“峦”“沱”“潭”“渊”以“荆州谓之峦”“楚人谓深水为潭”“楚人名渊曰潭”等古楚方言材料为支撑,通过基本音义探源及义项演变分析,发现它们作地名词使用时,不管是历史地域分布还是现时地域分布,皆位于古楚国的地域范围内,应为典型的古楚方言地名词。另外,通过对“坞”的地域分布及地名词使用的特征考证,初步判定其应与古越语中的发语词“乌”存在联系。
马福明[8](2016)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机械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现代化又是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黑龙江垦区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在我国大农业生产实践中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是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面旗帜,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引领者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黑龙江垦区在用机械化创造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特别对周边地区的农村农民发挥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农业机械的大规模使用和先进装备的引进,还为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指向性的参考和借鉴。论文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分析,梳理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概括归纳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着重总结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经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挥着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以此为基础阐述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并尝试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方强[9](2015)在《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大中型机械,尤其是高性能化机械的普及,使得各类农机装备智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其设备组成部件及功能也越来越复杂,这样一来导致,对农机的故障维修与技术支持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重。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论,我国农机产品在维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体系不健全、市场混乱、水平参差不齐、响应时间缓慢等,这些导致我国农业机械维修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严重延缓了农业机械化服务行业的发展步伐和改革。因此,建立可行高效健全的农机维修服务,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提高农机维修服务效率显得尤为迫切。本文通过具体的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方面的数据资料,了解当前农机维修量,人口密度及农机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株洲市近五年农机设备增长状况、网点分布情况、农机维修组织结构和使用量的调研、从事农机维修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现状等情况,寻找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存在的弊端,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县级建立综合维修服务网点,在乡镇建立维修服务网站,合理计算网点服务距离及网点选址从而有效解决农机维修服务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相对不足的问题,重点构建的株洲市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模式,有效解决当前株洲市农村存在的维修难、服务效率低等问题,对实现株洲市农业全面机械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成姿艳[10](2014)在《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对区域内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农机管理机构,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实现措施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后,中央连续8年出台1号文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给与指导和扶持,我国的农业机械化进入大发展大繁荣时期。而湘潭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虽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着政府扶持引导力度不够、发展不均衡、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布局不合理、发展目标重点欠明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职能的实践者:湘潭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承担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职责,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科化发展,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运用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法,强化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能力,达到提高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湘潭市各级农机部门应通过公共政策管理的途径,及时发现农业机械化管理中的公共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化解问题,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公共政策规划与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并有效执行农业机械化公共政策,构建相关的管理职能机制,实现发展规划,以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打造农机强市,更好的服务“三农”,促进农业现代化早日实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综合国内外农业机械化研究成果、明确农业机械化的内涵。然后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通过调查研究、着重剖析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发展的主要成就、不足与制约因素。最后运用公共政策规划与设计的原理,提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黄金时期的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确立了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区域布局;运用公共政策执行原理,重点探讨了实现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具体对策,主要是要完善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机制、建立湘潭市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机制、创新湘潭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制、构建湘潭市农业机械化政府投入机制,同时健全湘潭市其它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以期为湘潭市农机管理部门指导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湖南农机》2003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农机》2003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机械 |
2.1.2 农业机械化 |
2.1.3 农业机械化水平 |
2.1.4 农机购置补贴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干预理论 |
2.2.2 农业补贴理论 |
第3章 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方案及效果 |
3.1 实施方案与实际投入 |
3.1.1 实施方案 |
3.1.2 实际投入 |
3.2 实施效果 |
3.2.1 直接效果:对农机化发展作用分析 |
3.2.2 间接效果:农机经营效益分析 |
第4章 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存在问题 |
4.1.1 补贴品目定位不准和补贴程序复杂 |
4.1.2 工作力量和工作经费难保障 |
4.1.3 具体流程落实不到位 |
4.2 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补贴模式单一 |
4.2.2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不足 |
4.2.3 政策上缺乏统筹规划 |
4.2.4 各级部门重视程度不够 |
4.2.5 相关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5章 提升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果的对策 |
5.1 合理调整补贴重点 |
5.2 精简补贴程序 |
5.3 强化组织及经费保障力度 |
5.4 严格规范流程 |
5.5 强化售后服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龙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实践动态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 |
2.1.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的概念 |
2.1.3 政策有关法律及规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财政理论 |
2.2.2 产业扶持政策理论 |
2.3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实施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内容 |
3.1.1 补贴机具范围 |
3.1.2 补贴对象 |
3.1.3 补贴标准 |
3.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成效 |
3.2.1 建立健全了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体系 |
3.2.2 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 |
3.2.3 实现国家战略意图 |
3.3 龙川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现状和成效 |
3.3.1 龙川县自然地理条件及农作物特点 |
3.3.2 龙川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操作的流程 |
3.3.3 龙川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现状和成效 |
第四章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1 职能机构管理力量薄弱 |
4.1.2 职能机构配置不健全 |
4.1.3 缺少配套的补贴管理工作经费 |
4.1.4 地方财政投入缺位 |
4.1.5 部门间协调沟通程度低 |
4.2 补贴政策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
4.2.1 补贴办理过程繁琐耗时长 |
4.2.2 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骗补及腐败现象 |
4.3 外部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
4.3.1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滞后 |
4.3.2 购机补贴模式单一,农民经济压力大 |
4.3.3 补贴机具范围、价格不尽合理 |
4.3.4 机械化耕作条件差 |
第五章 优化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
5.1 强化政策决策管理机制 |
5.1.1 优化组织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5.1.2 加快法律法规标准的更新进度 |
5.2 提升政策执行效率 |
5.2.1 多渠道建立沟通协调监督机制,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
5.2.2 增加农机补贴政策工作经费和地方财政补贴额度 |
5.3 优化政策内容体系 |
5.3.1 突出补贴重点,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
5.3.2 建立多元化农机补贴模式 |
5.3.3 补齐机械化基础条件短板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重特大疾病的概念探讨 |
二、国内外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构建 |
三、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属性 |
四、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路径 |
第二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社会公平理论 |
一、西方社会公平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 |
三、现代社会主义公平理论 |
小结 |
第二节 社会融合理论 |
一、社会团结 |
二、社会整合 |
三、社会融合 |
小结 |
第三节 基础普惠理论 |
小结 |
第三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一节 重特大疾病成为常见病引发各国公共卫生问题 |
一、以癌症为代表的重特大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不断增长 |
二、以非恶性慢性病为代表的重特大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 |
第二节 重特大疾病对家庭经济造成严重负担 |
一、重特大疾病治疗费用高企 |
二、现有医疗保险制度对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保障仍显不足 |
三、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力度不足 |
四、重特大疾病影响家庭收入,引发众筹治病现象 |
第三节 重特大疾病对个人及家庭产生身心负担 |
一、重特大疾病影响患者身心机能 |
二、重特大疾病影响患者社会参与 |
三、重特大疾病影响家庭成员正常工作 |
第四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 |
第一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对城镇职工大病保险的升华 |
第二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的扩展 |
第三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提升 |
第四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是对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的普及化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保障对象与保障范围 |
第一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保障对象 |
一、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应当覆盖全体民众 |
二、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保障对象以家庭自付医疗费用支出为最终衡量标准 |
第二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保障范围 |
一、以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突破基本医疗保险目录 |
二、以发展型社会保障理念为指导,实行住院保障与门诊保障相结合 |
第六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资金筹集与偿付 |
第一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资金筹集 |
一、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筹资原则 |
二、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缴费测算 |
三、合理确定政府筹资责任 |
四、扩大资金来源,鼓励社会捐助 |
第二节 重特大疾病偿付制度的偿付模式 |
一、逐步降低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起付线 |
二、实施分层分类的报销比例 |
三、逐步取消封顶线设置 |
第七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管理与监管 |
第一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管理体系 |
一、构建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信息系统 |
二、实现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一站式”结算 |
三、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动态监测机制 |
第二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资金监管 |
一、构建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资金的多元监管体系 |
二、建立完善的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资金监管内容 |
三、采用多样化的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监管模式 |
第八章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展望 |
第一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指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方向 |
一、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 |
二、拓展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 |
三、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 |
第二节 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发展有赖于合理控制药品价格 |
一、实行成熟药品政府指导定价 |
二、建立和完善药品价格谈判机制 |
三、积极引进和利用仿制药 |
第三节 重特大疾病社会照顾是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的下一重点 |
一、大力开展重特大疾病社会照顾 |
二、实施重特大疾病照顾者照顾支持计划 |
三、积极开展预防保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第二节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 |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农业弱质理论 |
三、规模经济理论 |
四、外部性理论 |
第三节 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 |
一、替代效应 |
二、收入效应 |
三、挤出效应 |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历史沿革 |
一、我国农机补贴发展的初级阶段 |
二、农机购置补贴试点阶段 |
三、农机购置补贴的全面推行阶段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 |
一、补贴的目标 |
二、补贴的对象和标准 |
三、补贴范围 |
四、补贴的方式 |
五、补贴的金额及资金的分配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评估 |
一、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存在饱和 |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不均衡 |
三、社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规模化水平较低 |
四、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型化趋势明显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补贴的范围有待优化,规模存在不足 |
二、补贴资金兑付滞后,流程有待简化 |
三、补贴政策执行不规范,缺乏法律约束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择 |
一、变量的选取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全国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二、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三、非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四、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 |
一、敞开对高效绿色农机具的补贴 |
三、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确定补贴机具 |
第二节 合理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
一、加大对非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 |
二、控制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规模 |
三、补贴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 |
第三节 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二、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宣传力度 |
三、及时兑付补贴资金 |
参考文献 |
(5)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 |
1.3.2 农机制造业技术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3 农机制造业管理决策的相关研究 |
1.3.4 农机制造业政策影响的相关研究 |
1.3.5 简要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国内外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2.1 国际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1 国际农机制造业现状 |
2.1.2 国际农机制造业发展趋势 |
2.2 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1 我国农机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 |
2.2.2 我国农机制造业发展趋势 |
2.3 湖南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2.3.1 湖南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 |
2.3.2 湖南省农机制造业发展趋势 |
第3章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
3.1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 |
3.1.1 农机制造业总产值持续较快增长 |
3.1.2 农机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比逐年增大 |
3.1.3 农机制造产业投资增速加快 |
3.2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必要性分析 |
3.2.1 有利于保障湖南省农业现代化顺利实施 |
3.2.2 有利于推动湖南省“四化两型”建设 |
3.2.3 有利于推动娄底市经济转型 |
3.2.4 有利于推动双峰县县域经济发展 |
第4章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SWOT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
4.1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优势和劣势分析(SW) |
4.1.1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优势分析 |
4.1.2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劣势分析 |
4.2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机会与威胁分析(OT) |
4.2.1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机会分析 |
4.2.2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威胁分析 |
4.3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SWOT总体分析 |
4.4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
4.4.1 产业定位落后 |
4.4.2 创新路径不明 |
4.4.3 营销渠道老化 |
4.4.4 难以引入人才 |
第5章 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对策 |
5.1 产业定位对策 |
5.1.1 针对需求优化产品结构 |
5.1.2 融入产业链形成企业梯队 |
5.1.3 推动集聚构建产业优势 |
5.2 科技创新对策 |
5.2.1 明确关键技术指导创新方向 |
5.2.2 推动技术改造夯实创新基础 |
5.2.3 运用信息手段提高创新能力 |
5.2.4 构建创新体系保障创新动力 |
5.3 市场拓展对策 |
5.3.1 聚焦本地市场稳步扩展 |
5.3.2 完善渠道网络提升服务水平 |
5.3.3 提升营销意识探索新型模式 |
5.3.4 强化品质塑造优势品牌 |
5.4 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
5.4.1 制定区域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
5.4.2 完善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机制 |
5.4.3 构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 |
5.5 产业服务对策 |
5.5.1 给予产业高效灵活的政策支持 |
5.5.2 多途径引入产业发展资金 |
5.5.3 整合区域资源为产业服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补贴政策效应与农户稻作制度选择 ——以长江流域双季稻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选择长江流域双季稻作区作为研究范围的意义 |
1.2.2 理论与现实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数据来源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7.1 可能的创新 |
1.7.2 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长江流域单双季稻作区的种植模式 |
2.2 文献综述 |
2.2.1 长江流域双季稻种植的历史演变 |
2.2.2 我国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3 简要评述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农户模型理论 |
2.3.2 激励理论 |
第三章 粮食补贴政策历史演变与现状概述 |
3.1 我国农业补贴制度的历史演变 |
3.1.1 以价格干预为主的间接补贴阶段 |
3.1.2 以“四补贴”为主的直接补贴阶段 |
3.2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现状概述 |
3.2.1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背景 |
3.2.2 粮食补贴政策概述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析框架、研究假说与关键指标说明 |
4.1 分析框架概述 |
4.2 挂钩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机制分析 |
4.2.1 直接挂钩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机制分析 |
4.2.2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机制分析 |
4.3 脱钩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机制分析 |
4.4 关键指标说明 |
4.4.1 农户水稻复种指数 |
4.4.2 非稻作收入 |
第五章 宏观层面:补贴总量对长江流域稻作制度变化影响效应及时间稳定性观测 |
5.1 相关数据描述性统计 |
5.1.1 湘、赣、鄂、皖土地及水稻种植情况时间变化趋势 |
5.1.2 各省补贴相关情况 |
5.2 补贴总量对稻作制度变化的年均效应评估及时间趋势观测 |
5.2.1 模型设定 |
5.2.2 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微观层面:影响机制差异下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效应研究 |
6.1 农户水稻生产情况统计 |
6.2 农户各项财政补贴获得情况统计 |
6.2.1 湖南省农户地方财政补贴获得情况统计 |
6.2.2 湖南、江西两省农户中央财政补贴获得情况统计 |
6.3 挂钩、脱钩补贴对农户稻作制度选择的影响效应分析 |
6.3.1 影响机制差异下的补贴分类 |
6.3.2 实证分析 |
6.4 挂钩补贴影响效应的进一步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微观层面:农户异质性视角下补贴效应差异比较 |
7.1 各项补贴对不同认知程度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影响差异 |
7.1.1 农户对各项补贴认知情况统计 |
7.1.2 实证分析 |
7.2 各项补贴对不同规模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影响差异比较 |
7.3 各项补贴对不同兼业程度农户稻作制度选择影响差异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水稻供需平衡趋势与政策需求概述 |
8.3 当前农业发展趋势下补贴政策完善路径的讨论 |
8.4 政策建议 |
8.4.1 淡化“普惠”制,倾向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三方补贴” |
8.4.2 促进当前粮食补贴政策改革转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7)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现状 |
一、传统地名学阶段 |
二、现代地名学阶段 |
三、国外的地名研究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语料说明 |
第一章 地名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地名 |
第二节 地名学 |
第三节 地名研究的意义 |
一、地名与语言 |
二、地名与历史 |
三、地名与移民 |
四、地名与地理 |
五、地名与社会心理 |
六、地名与国家主权 |
第二章 地名的历时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地名的起源 |
第二节 地名的发展演变 |
一、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 |
二、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地名的共时区域特征 |
第一节 历史类型区 |
一、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 |
二、老地名与新地名 |
第二节 地理类型区 |
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
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 |
第三节 语言类型区 |
一、民族语言地名 |
二、汉语方言地名 |
三、外语地名 |
第四章 地名词的综合性分析 |
第一节 地名可构建汉语词汇 |
一、植物类 |
二、姓氏类 |
三、品牌类 |
第二节 心理认知视角的地名解读 |
一、地名与认知 |
二、地名与语言塔布 |
第五章 地名词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坂 |
一、“坂”与“阪” |
二、“坂”与“长坂坡” |
三、“坂”与汉语方言 |
四、“坂”与少数民族语言 |
五、“坂”与域外语言“大阪” |
六、小结 |
第二节 峦 |
一、“峦”的基本音义及探源 |
二、古楚地域的界定 |
三、“峦”的义项分析 |
四、“峦”的分布考察 |
五、小结 |
第三节 沱 |
一、“沱”的基本音义辨查 |
二、“沱”的历时分布及词义演变 |
三、“沱”的共时分布 |
四、滹沱考 |
五、小结 |
第四节 潭 |
一、“潭”地名的历时分布 |
二、“潭”的义项分析 |
三、“潭”与少数民族语言 |
四、小结 |
第五节 渊 |
一、“渊”的地名分布 |
二、“渊”的地名义项 |
三、小结 |
第六节 坞 |
一、“坞”的基本音义辨查 |
二、“坞”的义项分析 |
三、“坞”的地名分布 |
四、地名词“坞”应与古越语相关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史文献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史文献 |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发展文献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视角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特色 |
(二)创新之处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 |
一、黑龙江垦区概况 |
(一)黑龙江垦区的自然情况 |
(二)黑龙江垦区的主要历史时期 |
二、计划经济时代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一)起步发展阶段(1947-1965 年) |
(二)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7 年) |
三、改革开放后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
(一)快速发展阶段(1978-1991 年) |
(二)飞跃发展阶段(1992 年至今)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
(一)由旱田装备向水田装备发展 |
(二)由农业产中向产前产后发展 |
(三)由地面作业向空中发展 |
(四)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 |
(五)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发展 |
(六)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发展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一)地理因素 |
(二)体制因素 |
(三)政策因素 |
(四)人才因素 |
(五)文化因素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与经验教训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效 |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 |
(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三)推动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
(四)带动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发展 |
(五)拉动农业机械工业的发展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教训 |
(一)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突出 |
(二)高端农机过度依赖进口 |
(三)农机工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 |
(四)农机人才队伍建设滞缓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及其启示 |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趋势 |
(一)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
(二)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
(三)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 |
(四)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 |
(五)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 |
(六)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
(三)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农机技术 |
(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经验 |
(三)创新现代农机管理模式 |
(四)农业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
(五)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农机维修服务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农机维修服务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的现状 |
2.1 株洲市地理位置及农业自然资源介绍 |
2.2 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现状 |
2.2.1 农业机械装备现状 |
2.2.2 株洲市农机维修的站点现状 |
2.2.3 株洲市农机维修管理现状 |
2.2.4 株洲市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现状 |
2.3 当前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存在的问题 |
2.3.1 农机装备迅猛增加,维修服务水平低 |
2.3.2 维修组织监管分散,服务能力差 |
2.3.3 基层维修站的基础设施差 |
2.3.4 经费来源不足,关键配件供应不足 |
2.3.5 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水平低 |
第三章 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因素分析与网点建设 |
3.1 农机维修服务因素分析 |
3.1.1 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类型及强度分析 |
3.1.2 农机维修服务的资源情况剖析 |
3.1.3 农机维修服务的需求因素分析 |
3.2 株洲市农机维修需求的预测分析 |
3.3 农机维修网点建设 |
3.3.1 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依据 |
3.3.2 网点建设的组织形式及覆盖率 |
3.4 以株洲县网点建设为例的效果评价 |
3.4.1 网点建设布局 |
3.4.2 农机维修服务人员的配置 |
3.4.3 网点建立后取得的效果 |
第四章 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建设的对策 |
4.1 增强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维修人员的素质 |
4.1.1 建立推广人员在职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拓宽推广技能 |
4.1.2 提高基层人员待遇,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 |
4.2 落实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的力度 |
4.3 建立多元化的农机维修服务途径,创新服务模式 |
4.4 鼓励农机合作社建立专业维修平台 |
4.5 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
4.6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机制、加强监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分析方法 |
1.4.2 系统分析方法 |
1.4.3 调查研究方法 |
第2章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概念及公共理论分析 |
2.1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
2.1.2 农业机械化的实质 |
2.2 农业机械化的积极作用 |
2.2.1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
2.2.2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作用 |
2.2.3 农业机械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
2.3 农业机械化的相关公共理论分析 |
2.3.1 公共管理的概念 |
2.3.2 公共政策的设计与执行 |
2.3.3 运用公共管理学原理研究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
第3章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史与现状诊断 |
3.1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历史概况 |
3.1.1 国家经营重点示范阶段(1950-1965年) |
3.1.2 集体经营普及发展阶段(1966-1978年) |
3.1.3 民办为主体发展新阶段(1979-1994年) |
3.1.4 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1995-2003年) |
3.1.5 以市场为基础的国家专项扶持大发展阶段(2004-2012年) |
3.2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成就 |
3.2.1 农机装备和农机化综合水平显着提高 |
3.2.2 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不断优化 |
3.2.3 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 |
3.3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足与滞后因素 |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缺乏统筹规划 |
3.3.2 农业机械化职能管理机制不健全 |
3.3.3 农机工业发展跟不上农机市场需求 |
3.3.4 市级财政配套支持力度不强 |
第4章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及实现对策 |
4.1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
4.1.1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
4.1.2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 |
4.1.3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 |
4.1.4 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布局 |
4.2 实现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对策 |
4.2.1 完善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机制 |
4.2.2 建立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工业发展机制 |
4.2.3 创新湘潭市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制 |
4.2.4 构建湘潭市农业机械化政府投入机制 |
4.2.5 健全湘潭市其它农业机械化管理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湖南农机》2003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湘潭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得藩. 湘潭大学, 2020(02)
- [2]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以河源市龙川县为例[D]. 张艺蕾.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重特大疾病医疗偿付制度的建设研究[D]. 张爱敏. 厦门大学, 2019
- [4]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D]. 陈星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双峰县农机制造业发展对策研究[D]. 王元.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0)
- [6]补贴政策效应与农户稻作制度选择 ——以长江流域双季稻作区为例[D]. 张倩.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 唐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8]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史及其影响研究[D]. 马福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08)
- [9]株洲市农机维修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D]. 方强.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10]湘潭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 成姿艳. 湖南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