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方铜业冶炼厂硫酸新系统的设计与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曹汝俊,董木森,曾庆晔,赵来芝[1](2021)在《祥光铜业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历程》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祥光铜业从建设初期至今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全厂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对生产废水循环利用和梯度利用,最终实现了生产废水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在烟气治理方面,遵循分而治之的思路,根据各工序产出的烟气性质不同,对烟气处理系统不断优化,采用布袋除尘、高温陶瓷膜除尘、湿法洗涤除尘、高浓度SO2制酸、钠碱法脱硫、离子液脱硫、双氧水脱硫、低温氧化脱硝等除尘、脱硫、脱硝烟气处理技术进行合理组合,实现烟气超低排放的同时,提高了烟尘和硫资源的利用率。烟气经处理后,尾气中污染物的浓度稳定达到了含尘(ρ)在10 mg/m3以下,ρ(SO2)在100 mg/m3以下,ρ(NOx)在100 mg/m3以下。在无组织排放控制方面,祥光铜业经过长时间的排查治理和技术改造,无组织排放达到可控状态。
张化刚,曹汝俊,董木森[2](2019)在《祥光铜业冶炼烟气超低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祥光铜业冶炼过程中各工序产出的烟气处理工艺。重点介绍了多级布袋收尘器除尘、高温陶瓷膜除尘、干湿法结合除尘,双氧水脱硫和氧化脱硝工艺在不同特点烟气处理上的应用。论述了铜精矿干燥烟气除尘、制酸尾气脱硫、冰铜粒化烟气除尘脱硫、冰铜干燥烟气除尘、阳极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环集烟气除尘脱硫的工艺设计、设备配置和运行情况。各工序产出的烟气经过除尘、脱硫、脱硝处理后,尾气含尘(ρ)在10 mg/m3以下,ρ(SO2)在100 mg/m3以下,ρ(NOx)在100 mg/m3以下。烟气处理系统收集的烟尘得到了合理的回收利用,脱硫产出的纯净稀硫酸全部用于制酸系统生产浓硫酸,各系统产出的废水得到了回收利用或深度处理。
周雄辉[3](2019)在《铜冶炼烟气制酸过程中的生命周期评价》文中提出硫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无机化学品,在金属冶炼、净化石油、石油精炼、无机盐工业及染料等行业中具有非常普遍的应用。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迅速发展和磷复肥行业的快速崛起,带动硫酸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硫铁矿制酸、硫磺制酸和冶炼烟气制酸是最主要的硫酸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产量逐年增加,10种主要有色金属产量连续6年全球第一。随着冶炼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烟气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烟气制酸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冶炼企业的重视。铜、镍、铅、锌、黄金等5类金属的冶炼过程产生的烟气为国内冶炼烟气制硫酸的主要来源,尤其是铜冶炼烟气,因其冶炼方式的原因使得其冶炼烟气的质量特别的好。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工具,它用于评估某种产品或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整体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它可用于识别和评估以产品系统(包括产品、生产流程以及服务流程)为评估对象的能耗,原材料输入和污染物排放,以确定该产品系统对环境安全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从生命周期视角,对冶炼烟气制硫酸生产过程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全面系统的识别和量化冶炼烟气制硫酸生命周期的环境与经济负荷的同时,也能够支撑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也可以帮助行业协会了解冶炼烟气制硫酸行业的生产现状,为制定行业标准提供合理依据。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7年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工作,并将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CA)写入了绿色平台建设的要求中。本论文在企业层面上构建了W铜业冶炼烟气制硫酸的数据清单,将不可再生资源消耗ADP、全球变暖GWP、酸化AP、光化学臭氧合成POCP、固体废弃物SWP、富营养化EP、健康危害HT等环境影响类型作为W铜业冶炼烟气制酸生命周期阶段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并将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和特征化。为鉴别对W铜业冶炼烟气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影响较大的参数(情景)、明确烟气制酸生产的改进方向,又对烟气制酸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合敏感性分析的结果对W铜业在铜冶炼烟气制硫酸的生产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李艳兵[4](2019)在《冶炼厂天车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及检修》文中研究说明结合冶炼厂一高线、二高线、大棒线、中板工序天车平时检修积累的经验,天车设备在日常工作中常处于长时间的工作运行状态当中,多种原因会使天车设备产生各种类型的故障,导致冶炼厂天车设备不能正常运转,甚至发生生产事故。因此,在故障发生后,维修一定要准确、及时并且要安全查找出发生故障的原因,快速将故障排除,使天车设备恢复正常运行,本文介绍天车常见的电气故障现象及日常检修注意事项。
柏莉[5](2017)在《转炉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改造》文中研究表明某有色金属公司的铜业公司因为转炉系统、精炼系统、电解系统的生产能力不匹配,精炼系统生产能力远大于转炉系统,故转炉长期超负荷生产,且导致停产维修时间短,对正常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原3#转炉建造时间长,当时对环保要求较低,没有配备烟气收集装置,从而导致大量烟气泄漏。泄漏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故对其转炉系统进行设计改造。本论文对该公司的铜冶炼转炉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情况和发展要求,对转炉的冶炼工艺、收尘系统、仪表及计算机、余热锅炉等部分进行设计优化和设备的选型。着重对转炉炉体进行设计改进,扩大了原有转炉的参数,使新转炉的尺寸达到φ4.5×13m,容量为150t。并对设计后的炉体应用MSC公司Patran2016、Nastran2016软件进行建模并进行强度和刚度分析。并对重要零部件进行设计计算。通过设计改造后的生产实践证明,该设计改造达到铜业公司产能提升的目的。符合国际上转炉大型化的趋势,延长了炉衬寿命。改善工人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满足企业对环保及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污染治理过程中,使其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根本解决了熔炼系统各工序之间以及铜冶炼整体系统的能力匹配问题。通过改造后的生产运行,证明该转炉系统的改造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技术效益等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其他铜冶炼企业进行产能提升,设备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本。
刘飞[6](2014)在《贵溪冶炼厂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厂产能的不断提升,贵溪冶炼厂的生产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现有的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贵溪冶炼厂在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理工大学等多家合作单位的协助下,对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对闪速炉装入和产出物料进行了较全面的成分分析,以确定现有控制模型需新增的元素与物相,并对模型中的相关比率进行了调整。依据贵溪冶炼厂第四次元素普查结果,并结合闪速炉生产实践,多家研究单位共同商定模型中需新增Pb、Zn这两种元素。随后,确定对闪速炉的部分投入、产出物料进行物相定量分析。根据元素与物相定量检测结果,确定了各物料中需新增的物相,并对相关比率进行了调整,主要包括各物料中新增含Pb、Zn的物相及其引入比率常数和系数。(2)基于贵溪冶炼厂第四次元素普查结果,确定现有控制模型中需变更的系数参数。主要包括冰铜中S、Fe、Pb、Zn品位计算公式系数变更;投入、产出烟尘系数变更;排烟系统各部位烟尘成份变更。(3)模型调整中热平衡计算所用的热力学数据。根据相关的专业资料查得各新增物相的分解、生成热等热力学数据。(4)控制模型的调整与构建。基于以上所述的新增物相及比例系数变更等因素的影响,金属平衡与热平衡方程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构建。(5)开发出了一套用于研究的离线仿真数学模型,作为开展试验、调整、试算、评估、测试等工作的公共平台。(6)对新的离线仿真控制模型单独验证后,得出了Pb、Zn元素均会对计算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且Zn元素影响更大,主要体现在对反应塔工艺风、工艺氧和富化率的影响。对新的离线仿真控制模型和正在使用的在线控制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后,得出离线仿真控制模型计算所得数据比在线控制模型计算所得数据更符合生产实际。
张志军[7](2013)在《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节水减排及废水综合治理改造》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给水排水和污水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节水减排和废水综合治理改造(初步设计)。论文共分5章。第1章“绪论”,综述了节水减排和废水处理的重要意义和目前国内外节水减排和废水治理的研究和实践现状。第2章“设计概论”,介绍了企业概况、项目概况、项目改造依据和条件、设计原则、主要改造内容及其项目投资概算。第3章“节水减排”,介绍了企业给水排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水减排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分析了节水减排方案实施后企业生产过程中给水排水的改善状况。第4章“废水综合治理”,分析了企业废水排放现状、污水处理现状及其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企业内不同系统或单位产生的不同废水性质,提出了多种相应的治理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废水治理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废水治理效果进行了分析。第5章“结论与建议”,分析了改造工程结束后,节水减排和废水综合治理产生的效果,同时,找出工程改造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李健,高继贤,张青,魏星,刘静,翟尚鹏[8](2011)在《贵溪铜冶炼环集烟气的活性焦脱硫工程应用》文中指出介绍了活性焦干法烟气脱硫的原理与工艺流程,阐述了装备放大及装置设计运行情况。结果表明,所建的工业示范装置运行稳定,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能够高效脱硫和硫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了节水、脱硫与硫回收的集成功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适宜进行大规模工业推广和产业化发展。
张庆文[9](2010)在《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产业发展模式是指产业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自身产业流程特点,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的方法和方式的总结和归纳。应包括两大内容:一是领域选择(包括产业选择、资源利用、技术开发、资本积累等),二是制度构建及实施(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而对发展模式研究,还必须涉及到模式的运行机制以及模式有效运行所需要的支撑系统。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模式发展特点有(1)目标可促进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个体通过自我特性的互动、学习和经验分享获得自我成长;(3)整体和个体须具有外开放和学习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质能力;(4)具有不断修正的、有较强的务实性与较快的适应性;(5)模式发展是渐变发展过程,但须具有发展的前瞻性。循环经济是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无疑是最佳途径。金属产业(有色和黑色金属)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料。作为以资源为要素的产业,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仍面临着资源依存度大、环境损害严重、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为此,借助循环经济模式挖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就成为金属产业的必然选择。研究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整个产业和其他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价值和带动作用。论文以云南省金属产业为研究领域,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经济学理论、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等理论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主线,深入研究了国内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理论、原则及实现方式;在广泛调研云南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和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探讨和总结了云南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实践的典型模式,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并构建了评价建议指标体系,提出了发展云南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和措施,以期促进云南金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论文由七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定义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概念;介绍对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的社会和经济意义;综合阐述了国内外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对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内涵、特征(1C5R)进行了定义;阐述了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体系;基于资源利用模式和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对Walras—Cassel模型及Hotelling模型改进和推导,建立了金属产业物质流的平衡公式和资源配置效率模型;探讨了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机理和要素,提出了政府和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途径。第三章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从模式理论出发,研究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结合金属产业的属性和特点定义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特点和构建原则、方法;构建了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一般减量化模式和资源化模式,结合金属产业流程,构建了十种具体发展模式。第四章阐述了云南金属产业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从云南省资源禀赋分析入手,详细介绍了云南金属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装备体系、科技创新人才‘科技进步创新和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总结了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重点总结了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铅锌、铜、锡、钢铁四大行业中典型的国有企业“驰宏模式”、“云铜模式”、“云锡模式”和“昆钢模式”以及民营企业“飞龙模式”、“越钢模式”,以期为云南省大力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提供指导。第六章为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指标构建。基于“压力一一状态一一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PSR框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指标评价模型;运用模型的评价、考核和预警三大功能对云南省1996-2005年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评价的具体建议指标。第七章为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及措施,基于发展模式的支撑系统运作机理,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项目入手,具体提出云南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措施、途径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议。
李明晓,孙力军,徐翔[10](2008)在《谈有色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实践》文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的主题。以云南滇中有色金属冶炼厂为例,从节水、节能、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等主要环节,分析了该冶炼厂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二、北方铜业冶炼厂硫酸新系统的设计与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方铜业冶炼厂硫酸新系统的设计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祥光铜业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水处理及水资源综合利用 |
2 烟气超低排放目标实现历程 |
2.1 铜精矿和冰铜干燥烟气治理 |
2.2 环集烟气治理 |
2.3 回转式阳极炉烟气治理 |
2.4 固定式阳极炉烟气治理 |
2.5 冰铜粒化烟气治理 |
2.6 制酸尾气处理 |
2.7 尾气排放指标检测 |
3 无组织排放控制 |
4 结语 |
(2)祥光铜业冶炼烟气超低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烟气来源 |
1.1 铜精矿干燥烟气 |
1.2 熔炼炉和吹炼炉烟气 |
1.3 冰铜粒化烟气 |
1.4 冰铜干燥烟气 |
1.5 阳极炉烟气 |
1.6 环集烟气 |
2 超低排放的工艺设计 |
2.1 铜精矿干燥和冰铜干燥烟气超低排放 |
2.2 制酸尾气超低排放 |
2.3 冰铜粒化烟气超低排放 |
2.3.1 冰铜粒化烟气条件 |
2.3.2 冰铜粒化烟气超低排放工艺设计 |
2.3.3 冰铜粒化烟气超低排放系统设备选择 |
2.4 阳极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设计 |
2.4.1 阳极炉烟气条件 |
2.4.2 阳极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选择 |
2.4.3 阳极炉烟气超低排放工艺流程 |
2.4.4 阳极炉烟气超低排放系统设备选择 |
2.5 环集烟气超低排放 |
3 烟气处理系统运行及尾气排放情况 |
3.1 各烟气处理工艺主要参数的控制 |
3.1.1 布袋收尘器运行控制 |
3.1.2 高温陶瓷膜收尘器运行控制 |
3.1.3 双氧水脱硫系统运行控制 |
3.1.4 臭氧氧化脱硝系统运行控制 |
3.2 尾气排放指标检测 |
3.3 粉尘的回收利用 |
3.4 稀硫酸的产出及利用 |
3.5 废水处理 |
4 结语 |
(3)铜冶炼烟气制酸过程中的生命周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硫酸工业现状 |
1.2.1 硫酸产量的增长 |
1.2.2 原料结构的变化 |
1.3 冶炼烟气制酸 |
1.3.1 烟气制酸产量 |
1.3.2 有色冶炼技术及烟气特点 |
1.3.3 冶炼烟气制酸的生产工艺 |
1.4 生命周期评价 |
1.4.1 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
1.4.2 生命周期评价基本架构 |
1.4.3 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现状 |
1.4.4 生命周期评价应用现状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2.1 功能单位 |
2.2 系统边界 |
2.3 舍去原则 |
2.4 分配程序 |
2.5 影响类型和评价方法 |
2.6 数据来源 |
第3章 生命周期清单 |
3.1 清单构建 |
3.1.1 原辅料开采单元过程数据清单 |
3.1.2 运输单元过程数据清单 |
3.1.3 富氧底吹熔炼单元过程数据清单 |
3.1.4 P-S转炉吹炼单元过程数据清单 |
3.1.5 制酸单元过程数据清单 |
3.2 清单优化 |
3.3 清单分析 |
第4章 生命周期评价 |
4.1 铜冶炼烟气制酸对环境影响分类 |
4.2 特征化 |
4.3 量化 |
4.3.1 归一化 |
第5章 生命周期分析结果解释 |
5.1 重大环境问题识别 |
5.2 一致性检查 |
5.3 敏感性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冶炼厂天车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及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 冶炼厂天车的主要驱动设备及主要电器设备 |
2 常见故障现象及原因 |
3 日常维护注意事项 |
4 结语 |
(5)转炉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要求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转炉的发展概述 |
1.2.2 国内外转炉设备的现状 |
1.2.3 铜业公司现有转炉设备的使用状况 |
1.2.4 转炉设备的发展方向 |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2章 转炉冶炼原理 |
2.1 湿法冶炼 |
2.2 火法冶炼 |
2.2.1 造锍熔炼 |
2.2.2 铜锍吹炼 |
2.2.3 火法精炼 |
2.2.4 电解精炼 |
第3章 转炉系统主要设备的选型、设计及优化 |
3.1 冶炼工艺设计 |
3.1.1 工艺过程 |
3.1.2 物料平衡计算 |
3.1.3 热平衡计算 |
3.2 转炉收尘系统设计 |
3.2.1 项目必要性和依据 |
3.2.2 转炉收尘设计原则 |
3.2.3 工艺设计 |
3.2.4 主要设备选择计算 |
3.2.5 收尘系统配置 |
3.3 自动化仪表设计 |
3.3.1 设计范围 |
3.3.2 设计原则 |
3.3.3 仪表设备选型 |
3.4 转炉设计 |
3.4.1 主驱动装置 |
3.4.2 事故倾转驱动装置 |
3.4.3 炉体结构 |
3.4.4 炉体强度及刚度分析 |
3.4.5 主要零部件设计 |
3.4.6 其他辅助设备 |
3.5 余热锅炉设计 |
3.5.1 余热设备的选择 |
3.5.2 余热锅炉设计计算 |
第4章 转炉系统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
4.1 综合技术经济评价 |
4.2 环境效益 |
4.3 社会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贵溪冶炼厂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江铜集团概况 |
1.2 贵溪冶炼厂概况 |
1.2.1 发展历程 |
1.2.2 生产工艺概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火法炼铜工艺发展现状 |
2.2 闪速熔炼工艺 |
2.2.1 闪速熔炼工艺简介 |
2.2.2 贵溪冶炼厂闪速熔炼工艺 |
2.3 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简介 |
2.3.1 基于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计算的静态数学模型 |
2.3.2 金属(物料)平衡 |
2.3.3 热量平衡 |
2.3.4 贵溪冶炼厂闪速炉数模优化控制系统 |
3 冶金控制模型的调整 |
3.1 引言 |
3.2 根据原料和产出物成分的变化,确定需要添加入控制模型的新元素和新物相 |
3.2.1 增加新元素 |
3.2.2 增加新物相 |
3.3 构建新的计算数学模型 |
3.3.1 冰铜S、Fe和Pb、Zn品位计算公式系数变更 |
3.3.2 投入、产出烟尘系数变更 |
3.3.3 排烟系统烟尘成分变更 |
3.3.4 投入、产出物料的物相推定过程中常数变更 |
3.4 金属平衡方程调整 |
3.4.1 数据说明 |
3.4.2 金属平衡1(MB1)方程的调整 |
3.4.3 金属平衡2(MB2)方程的调整 |
3.4.4 金属平衡3(MB3)方程的调整 |
3.4.5 金属平衡4(MB4)方程的调整 |
3.5 热平衡方程调整 |
3.5.1 数据说明 |
3.5.2 热平衡1(HB1)方程的调整 |
3.5.3 热平衡2(HB2)方程的调整 |
3.6 化合物推定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4 冶金控制模型的仿真 |
4.1 仿真系统的目标 |
4.2 仿真系统硬件结构 |
4.3 仿真系统总体结构 |
4.4 仿真系统软件设计 |
4.5 仿真系统功能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冶金控制模型的验证 |
5.1 验证时机及载体 |
5.2 新离线仿真数模验证 |
5.2.1 验证项目 |
5.2.2 验证方法 |
5.2.3 验证条件 |
5.2.4 在不同Zn品位下(Pb=0,Zn=≠O)的模型仿真研究 |
5.2.5 在不同Pb品位下(Pb≠0,Zn=0)的模型仿真研究 |
5.2.6 两种不同取值条件下的对比仿真研究 |
5.3 不同因子对新离线仿真数模计算结果的影响验证 |
5.3.1 验证项目 |
5.3.2 验证方法 |
5.3.3 验证条件 |
5.3.4 验证结果 |
5.4 新离线仿真数模与在线数模应用于生产的对比验证 |
5.4.1 验证项目 |
5.4.2 验证方法 |
5.4.3 验证条件 |
5.4.4 验证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 |
6.1 总结与结论 |
6.2 展望与建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参考文献 |
(7)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节水减排及废水综合治理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现状 |
1.1.1 节水减排 |
1.1.2 废水处理 |
1.2 项目改建的依据和意义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特色 |
第2章 设计总论 |
2.1 企业概况 |
2.2 项目概况 |
2.3 项目改建的理由 |
2.4 设计依据及条件 |
2.4.1 设计依据 |
2.4.2 设计条件 |
2.5 设计原则 |
2.6 主要改造内容 |
2.7 项目投资概算 |
2.7.1 项目投资概算及运行成本 |
第3章 节水减排 |
3.1 概述 |
3.1.1 设计依据 |
3.1.2 设计资料 |
3.1.3 设计范围 |
3.1.4 给排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5 节水减排实施方案 |
3.1.6 节水减排实施主要内容 |
3.1.7 节水减排实施后效果 |
3.1.8 消防系统 |
第4章 废水综合治理 |
4.1 废水排放现状 |
4.2 废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4.3 污水综合治理方案 |
4.4 污水综合治理主要内容 |
4.4.1 场面污水收集系统 |
4.4.2 完善污水收集设施及输送管线 |
4.4.3 硫酸污水处理改造扩建 |
4.4.4 生活污水处理 |
4.4.5 串山垄水库废水应急处理站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节水减排实施效果 |
5.1.2 废水综合治理效果 |
5.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附图1 串山垄废水处理站总平面图(大循环方案) |
附图2 硫酸废水处理扩建老系统废水处理带控制点流程图 |
附图3 硫酸废水处理扩建新系统带控制点流程图 |
(8)贵溪铜冶炼环集烟气的活性焦脱硫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原理与流程 |
2 工程技术与装备放大 |
3 脱硫装置设计与运行 |
4 结语 |
(9)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立题意义 |
1.1.1 我国金属产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
1.1.2 选题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 |
1.2 国内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
1.2.1 国外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
1.2.2 国内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
2.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2.1.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
2.1.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 |
2.1.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2.2 基于资源经济学的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分析 |
2.2.1 基于环境的资源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定义 |
2.2.2 资源生产过程模式 |
2.2.3 资源价值及其形成过程 |
2.2.4 金属产业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平衡关系 |
2.2.5 物质流平衡的均衡模型 |
2.3 循环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
2.3.1 模型建立的假设及概念 |
2.3.2 资源配置效率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2.3.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
2.3.4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理论模型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
3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3.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概念 |
3.1.1 发展模式的含义 |
3.1.2 金属矿产资源的属性及物质循环的特点 |
3.2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
3.2.1 具有多种效益的统一性 |
3.2.2 具有动态结构的调控性 |
3.2.3 具有广泛的应变性 |
3.2.4 具有物质技术的一体性 |
3.3 构建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原则 |
3.3.1 相宜性原则 |
3.3.2 协调性原则 |
3.3.3 可操作性原则 |
3.3.4 可持续性原则 |
3.3.5 综合效益增长原则 |
3.4 构建金属产业循环发展模式的方法 |
3.5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路径 |
3.5.1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基本发展模式 |
3.5.2 发展金属产业循环经济的技术路径 |
3.6 金属产业资源减量化一般运作模式 |
3.6.1 运作模式一:进行原料、辅料的替代或质量升级 |
3.6.2 运作模式二:延伸价值链 |
3.6.3 运作模式三:采用无废或低废工艺 |
3.6.4 运作模式四: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及产品寿命 |
3.6.5 运作模式五:现场循环回收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循环系统 |
3.7 金属产业资源化和再利用一般运作模式 |
3.8 金属产业工业园区一般运作模式 |
3.8.1 金属产业循环价值链的构建方法 |
3.8.2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一:依托型共生网络 |
3.8.3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二:平等型共生网络 |
3.8.4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三:嵌套型共生网络 |
3.8.5 工业园区运作模式四:虚拟型共生网络 |
3.9 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具体模式 |
3.9.1 地质勘探循环经济运作模式 |
3.9.2 采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清洁生产 |
3.9.3 选矿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
3.9.4 采矿与选矿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 |
3.9.5 矿山生态修复(复垦)模式 |
3.9.6 金属产业矿区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矿业农庄模式 |
3.9.7 金属产业冶炼模式 |
3.9.8 金属化工循环经济模式 |
3.9.9 金属产业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冶金工业园区 |
3.9.10 金属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运作模式 |
4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和存在问题 |
4.1 云南省矿产资源自然禀赋条件 |
4.1.1 矿集区 |
4.1.2 资源开发及产业化基地 |
4.2 云南省金属产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4.2.1 云南省金属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 |
4.2.2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装备水平 |
4.2.3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创新人才 |
4.2.4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成果 |
4.2.5 云南省金属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 |
4.3 云南省金属产业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4.3.1 能耗、材耗、水耗、地耗高,节约降耗任务艰巨 |
4.3.2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4.3.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频频引发地质灾害 |
5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探讨 |
5.1 铅锌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1.1 驰宏模式 |
5.1.2 祥云飞龙模式 |
5.2 铜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3 锡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4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
5.5 先进企业对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
5.6 冶金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 |
5.6.1 红河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
5.6.2 红河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5.6.3 红河冶金工业园区运行模式 |
5.6.4 行业网络耦合 |
5.6.5 生态产业链设计 |
5.6.6 工业代谢分析 |
6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和指标构建 |
6.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6.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1.3 评价模型构建与计算 |
6.1.4 基于统计指标的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
6.1.5 指标评价 |
6.1.6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系数 |
6.1.7 评价等级的确定 |
6.1.8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预警功能 |
6.2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建议指标 |
7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及措施研究 |
7.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持系统 |
7.1.1 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 |
7.2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7.2.1 指导思想 |
7.2.2 基本原则 |
7.2.3 发展目标 |
7.2.4 主要指标 |
7.2.5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
7.2.6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项目 |
7.3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 |
7.3.1 编制规划 |
7.3.2 推进节约降耗 |
7.3.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7.3.4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
7.3.5 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
7.3.6 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
7.3.7 建立保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 |
7.4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
7.4.1 主要措施 |
7.4.2 实施步骤和发展途径 |
7.5 云南省金属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保障体系 |
7.5.1 法律和法规 |
7.5.2 政策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所作的科研工作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报告及奖项 |
四、北方铜业冶炼厂硫酸新系统的设计与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祥光铜业废水处理与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发展历程[J]. 曹汝俊,董木森,曾庆晔,赵来芝. 硫酸工业, 2021(01)
- [2]祥光铜业冶炼烟气超低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J]. 张化刚,曹汝俊,董木森. 硫酸工业, 2019(11)
- [3]铜冶炼烟气制酸过程中的生命周期评价[D]. 周雄辉. 南华大学, 2019(01)
- [4]冶炼厂天车设备常见故障的判断及检修[J]. 李艳兵. 世界有色金属, 2019(02)
- [5]转炉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改造[D]. 柏莉.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3)
- [6]贵溪冶炼厂闪速炉冶金控制模型改进研究[D]. 刘飞. 中南大学, 2014(02)
- [7]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贵溪冶炼厂节水减排及废水综合治理改造[D]. 张志军. 南昌大学, 2013(03)
- [8]贵溪铜冶炼环集烟气的活性焦脱硫工程应用[J]. 李健,高继贤,张青,魏星,刘静,翟尚鹏.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1(02)
- [9]云南省金属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张庆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 [10]谈有色冶炼企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实践[J]. 李明晓,孙力军,徐翔. 矿山机械, 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