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查处冒领:天津部门联动(论文文献综述)
余宁霞[1](2021)在《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840起腐败典型案例的样本分析(2017-2020年)》文中提出腐败就像一颗社会毒瘤长期存在着,而反腐败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已经完成了持续8年的脱贫攻坚战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然而不得不注意到,伴随着精准扶贫出现在基层的腐败余毒并未完全根除,滋生腐败的病毒随时都有可能潜入,因此一刻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位于精准扶贫这一神经末梢的村干部,在扶贫项目款项和物资上“动手脚”的腐败问题易发频发,这不仅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增加了国家反腐败工作的负担。基于此,深入探究和回顾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国务院扶贫办(现更名为国家乡村振兴局)网站上公布的2017年到2020年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案例为研究样本,搜集整理出840起村干部腐败典型案例建立样本库,通过介绍样本案例基本情况,对样本案例的数据展开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围绕腐败主体基本信息、腐败案件事实信息、腐败行为发生信息和腐败案件处置信息这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出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精准扶贫中优亲厚友、私自挪用扶贫专项资金、贪污受贿违规收费、侵占骗取扶贫款项物资以及扶贫工作中失职失责等五种。结合数据图表呈现得出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普遍具有以下特征:涉案主体以村两委“一把手”为主;涉案地区分布广泛且西部更为严重;涉案领域多样且以“低保兜底”和“危房改造”为主;涉案金额差距悬殊且以“微腐败”为显着特征。进而运用制度预防腐败理论和权力制约监督理论,考虑从腐败动机角度分析村干部个人思想主观方面原因,包括村干部个人文化素养和法纪意识不足、“官本位”思想以及社会心态不平衡等因素。从腐败机会角度考虑有内外权力监督体系的不健全以及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漏洞等客观原因,内外权力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包括上级党政部门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的失灵、村务监督机构等同级监督的缺位以及人民群众、舆论媒体和社会团体等社会监督的不足;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存在漏洞包括贫困信息识别不精准、扶贫信息公开不透明以及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等因素。因此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想腐、不敢腐和不能腐的“三不”反腐机制建设为核心主线,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化思想教育防范机制、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以及整治扶贫工作机制漏洞等对策来有效遏制村干部腐败问题,从而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提供参考。
段玉雯[2](2020)在《公安视角下的苏州市X区外国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最先反映在公安出入境管理活动中,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还影响着我国良好的对外形象以及顺畅的对外开放进程。出入境管理水平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外国人管理作为公安出入境管理架构中的一环,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外国人管理对推动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以来,我国的外国人管理工作一直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当中,国家移民局就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2019年是国家移民管理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也是公安外事工作面临形势异常严峻、任务异常繁重的一年。在实际工作当中,无论是对外国人管理的调研深度,还是研究水平,都普遍存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尤其是缺乏理论研究和系统的分析,这与我国外国人管理当前所面临的形势严重不符。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更加深入,人口跨国流动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这就使得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应该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苏州是江苏的经济大市、开放大市,涉外单位多、境外人员多。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X区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所吸引,由于这些人员背景复杂、身份多样,使得管理难度逐步增大,给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也暴露出X区外国人管理诸多不足和缺陷。如何抓住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利时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积极探索X区外国人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是摆在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现阶段X区外国人管理工作的实践情况,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以X区常住外国人为切入点对外国人管理开展实践调查研究,并针对现阶段外国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找出工作中的短板和软肋,提高对做好外国人管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总结成功经验并提出可行性的完善措施,即树立政治大局意识,以服务促管理;完善管理构架,建立资源共享协同机制;夯实外管基础,提升外国人动态管控能力;推进外管信息科技化,实施情报主导警务战略等来提高管理效能,以期X区外国人管理工作呈良性发展,最终能更好地维护安全稳定大局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林曦楠[3](2020)在《日常活动理论视野中我国贪污犯罪行为及防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贪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的行为。自监察改革以来,党和国家整合了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了国家监察体系。在此背景下,贪污防控工作也需要不断跟进,在去“存量”遏“增量”的同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贪污犯罪的发生。从日常活动理论来看,贪污犯罪是具有犯罪动机的潜在犯罪人遇到合适的、缺乏监管或监管不足的犯罪对象而实施的行为,即贪污犯罪行为的产生是具有犯罪动机的潜在犯罪人、合适的犯罪目标和缺乏有效的监管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运用日常活动理论来分析贪污犯罪,可以发现贪污犯罪形成的原因、机制,相应地也能更系统地构建防控模式和制定对策。根据日常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和内容,贪污犯罪防控应当从强化监管控制、加强犯罪目标保护和减少潜在犯罪人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三位一体的系统防控模式,并发展相应的具体措施。这一防控模式在我国腐败犯罪治理中体现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一体推进机制。在贪污防控的具体措施上:第一,通过构建全面的立体化多维监督体系实现对人、财、物的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格局,强化“不敢贪”的震慑;第二,通过加强制度防控、规范权力运行、财产管理等方式,强化潜在犯罪目标的保护,达成“不能贪”的防控目标;第三,通过建立综合廉政保障机制、创新教育引导、提高廉洁共识等措施,减少犯罪动机和潜在犯罪人,筑牢“不想贪”的思想堤坝。
张云曼[4](2020)在《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路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原腐败治理体系效能较低间的矛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由三省试点推开至全国施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目前,因处在腐败的易发多发时期,我国反腐治腐任务依旧重大,基层“微腐败”的日益增多使得县级监察委员会面临新的挑战。要想实现监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县级监察委员会在履行监督职责、高效治理基层“微腐败”上狠下功夫。依据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背景,本文确定具体研究对象为县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监察对象是行使公权力的所有公职人员,积极履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的调查工作,并继续践行隶属于原机构的反腐倡廉职责。自进入新时代,如何健全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问题的体制机制成为亟待完成的任务。运用习近平关于腐败治理的重要论述、制度预防腐败理论、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以湖南省资兴市监察委员会为案例研究对象,充分了解该市监察委在治理“微腐败”问题时面临的难点及解决措施。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个人访谈等方式,收集该市监察委在治理“微腐败”过程中的详细信息及数据分析。通过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得出当前资兴市监察委员会在治理“微腐败”过程中存在监察难度大、预防措施不完善、监察治理体系不完整、多元监察主体尚未形成合力等难点,并细致分析其具体成因。同时,了解该市自我探索解决措施及现有理论成果,得出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可以通过以下路径优化予以完善和改进:健全县级监委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的法律法规;探索县级监委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实践措施和方法;构筑基层权力监察体系的监督合力、整合多元监督力量;运用大数据方法为实现基层监察有效覆盖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基层监察人员思想教育、提升基层监察人员腐败治理能力等五个方面来进一步推进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微腐败”的优化路径。
曹梦越[5](2020)在《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研究》文中指出腐败是政治之“殇”,反腐乃新生之“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层扶贫事业实现从粗放转向精准的跨越式发展。基层政府虽处于国家权力机构最末梢,却是带领基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可是,当前基层政府中部分公职人员在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仍然凸显,严重危害基层党群关系,削弱政府公信力。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反腐力度不断增强,党中央重点关注惩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在基层扶贫领域的反腐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本文的研究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反腐理论与制度反腐理论作为研究指导。首先,筛选出新时代基层政府部分公职人员在扶贫领域腐败的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基础,结合其腐败现状中所呈现的腐败特征进行后续的反腐分析。其次,采取三阶段控制原理作为分析逻辑,从事前预防、过程监督、事后惩处的三个环节对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举措进行了全方位探讨。公开曝光扶贫领域腐败案件、推进扶贫领域民主法治建设形成的预防屏障;对基层政府不断开展的扶贫领域督查暗访与专项调研形成的监督屏障;对基层政府腐败人员从严从重的惩处形成的惩治屏障,是扶贫领域反腐之合力,对保障我国基层扶贫攻坚成效与促进基层整体的反腐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反腐是一场拉锯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预防、监督、惩治而言,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扶贫领域管人、管钱、管权、管事的反腐制度设计尚存缺漏,制度执行力亟待加强,过程监督的横纵不协调,事后惩处责任追究制度的不健全与立法层次的不统一均为当前反腐之阻力,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形势依旧无比严峻。最后,根据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本文对优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进行了思考,提出坚持“制度为基、执行为主”的反腐基础,形成“预防为先、注重反馈、惩戒为重”的基层政府扶贫反腐思路,以期在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通的反腐动态系统,促进反腐预防效果的提升,用更加精密的反腐网络确保我国基层政府扶贫工作的有序推进。
段智浩[6](2020)在《内蒙古纪委监委“三务”公开工作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运动式治理是一种具有鲜明本土色彩的治理方式,作为制度治理失效后的补充,这种治理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治理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转型时期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各部门各地区对运动式治理的运用日渐增多。2018年监察体制改革之后,内蒙古纪委监委开始推行“三务”公开专项治理,旨在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地区权力运行透明度,净化基层政治生态。“三务”公开是指党务、政务、村务公开,这一专项治理在自治区纪委监委的推动下持续了两年,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基于对呼和浩特市“三务”公开工作的实证研究,从运动式治理的角度出发,研究“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并通过分析其产生原因为完善“三务”公开治理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
翟磊[7](2020)在《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离不开基层视角;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基层实践。基层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根基之所在,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活力源头之所在,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薄弱环节之所在。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乡镇政府是国家权力和政府权威的地方代表,承担着落实国家意志,维护稳定,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乡镇政府能否秉公用权、依法行政,直接影响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进程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整体水平。本文以乡镇(街道)政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主要行动者,以基层政府权力为考察对象,立足于乡镇政府权力运行的过程,剖析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状与法治问题,旨在构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制度框架。本文以“山西洪洞封灶禁煤”“上海市违法群租治理”为例,提出我国乡镇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目标悖论和主体角色悖论。在价值目标层面,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存在“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价值冲突,合法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张力。在主体角色层面,基层政府既是推动基层法治建设的核心力量,同时稍不注意,也往往成为破坏法治建设的关键主体。本文研究重点是聚焦规范约束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力争在理论上提出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统一的方案。在规范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基层政府权力存在执行性、非完整性和裁量性;在社会实证分析基础上,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一定程度上存在滥作为、不作为与慢作为的异化现象。基层政府力异化现象背后,是权力配置失衡、权力行使公共性缺失、权力监督弱化的制度根源以及法律工具主义和行政特权观念的思想根源。聚焦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构建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权力行使和权力监督法治化的三维制度架构,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价值统一提供实现路径。权力配置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先决条件。为破解基层政府“职权与责任”“财权与事权”“人事权与工作任务”的权力配置失衡问题,“强镇扩权”改革试图回应基层政府的权力需求,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强镇扩权”改革也存在合法性质疑与有效性困境。本文认为,区县政府与乡镇基层政府权力关系重构应当着眼于结构性改革,为乡镇政府权力配置提供系统完整的法治化路径。乡镇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须遵循“功能适当原则”“职权法定原则”和“权责一致原则”;以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法治化的关键是探索制定专门《乡镇政府组织法》。以中央立法形式对乡镇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职权范围、区县与乡镇分权原则、区县与乡镇行政关系、区县与乡镇财权关系、乡镇政府人员编制、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等权力配置核心条款加以明确规定,最终实现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行使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关键环节。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行使具有非独立性、非常规性和责任主导性等现实特征,面临“运动式运行”“压力型运行”和“权责失调型运行”的法治困境。推进基层政府行政规范、行政决策与行政执法的制度建设是破解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困境,实现基层政府权力行使法治化的关键。通过限定“红头文件”规范内容、加强程序规制、建构实施后评估机制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通过健全决策程序机制、建构跟踪评估机制、建立责任倒查机制以推进基层政府行政决策行为的法治化;通过理顺行政执法体制、优化行政执法资源、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健全执法协调联动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以实现基层政府行政执法行为的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是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基层乡镇政府权力运行存在违反法律规范的“硬腐败”,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和懒政懈怠等“软腐败”现象。实现权力监督的法治化,重点是要将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与效能监督结合起来,构建权力运行协同监督制度体系。针对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廉洁性监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制”“任期制”“交流制”“高配制”来完善基层纪检监察监督制度;通过扩大信息公开范围、规范信息公开流程、打造信息公开平台来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机制;通过权责清单制度、分工制约制度、任职限制制度、重大事项申报与公开制度以加强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针对基层权力运行效能性监督,重点是要回应绩效考核指标内容科学性与考核基础信息失真问题,以及考核过程中基层政府博弈与投机问题,通过基层绩效考核的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绩效考核的适度激励与适度问责机制、提升基层政府的法治考核权重,完善基层政府绩效考核与效能监督制度。展望我国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前景,本文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立场,主张践行基层法治建设的渐进式改革与发展之路。基层法治建设需要正视法治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在推进基层法治过程中,既要旗帜鲜明批判“法治虚无主义”,也要警惕“法治浪漫主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基层法治建设势在必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进程等不得。同时,法治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也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层法治建设模式,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也急不得。本文认为,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基层法治建设之路,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
杨婷[8](2019)在《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严重影响到脱贫攻坚的有效推进。为此,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纪律保障。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是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体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结合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巡视巡察制度建立,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治理的进一步探索。首先,本文分析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背景和意义。本文认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峻复杂,表现为数量多发、问题突出、危害巨大。而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具有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其次,对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具体措施。从治理客体、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布局四个方面分析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特点,并总结了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的“专”体现为多元主体协同发力,聚焦扶贫领域重点问题,构建系统的基层精准监督体系,注重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四个方面。最后,本文认为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还存在廉政教育不足、制度建设不完善、监督管理乏力、惩治处置不充分等问题。并从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四个方面,对进一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提出了对策:一是要加强思想引导和激励保障,提升廉洁文化建设;二是加强政务公开和权力清单,健全基层制度建设;三是要加强机制完善和资源优化,增强扶贫领域精准监督;四是加强立法建设和纪法衔接,推动扶贫领域法治反腐。
梁娟[9](2019)在《村干部犯罪治理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高压反腐的态势下,农村“蝇贪”之害仍然突出,甚至呈高发态势,基层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村干部是村级治理的核心力量,也是职务犯罪的高发人群,如何有效治理这类人员实施的职务犯罪,是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对村干部犯罪进行实证研究,提出预测这类犯罪趋势的相关指标,梳理出刑事风险防控点,凸显应用法学领域研究方向;针对当前村干部犯罪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新时代下我国农村的实际,运用系统论和现代治理理论,构建村干部犯罪治理体系,提出治理的目标、原则、结构、方法等,弥补当前对基层职务犯罪治理体系研究的不足;将程序主义法律观引入村民自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通过完善制度从根本上预防村干部犯罪;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探索村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有效控制村干部犯罪,对防范化解重大矛盾和风险、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马薇[10](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二、查处冒领:天津部门联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查处冒领:天津部门联动(论文提纲范文)
(1)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840起腐败典型案例的样本分析(2017-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
1.核心概念 |
2.相关理论 |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可能的创新点 |
2.研究不足之处 |
一、对840 起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典型样本案例的分析归纳 |
(一)样本案例基本情况分析 |
1.案例选取情况描述 |
2.样本案例库信息描述 |
(二)样本案例数据分析 |
1.腐败主体基本信息维度分析 |
2.腐败案件事实信息维度分析 |
3.腐败行为发生信息维度分析 |
4.腐败案件处置信息维度分析 |
(三)样本案例的主要类型分析 |
1.优亲厚友,谋取私利显失帮扶公平 |
2.雁过拔毛,截留挪用私分扶贫资金 |
3.吃拿卡要,行贿受贿盘剥群众钱财 |
4.虚报冒领,侵占骗取扶贫款项物资 |
5.失职失责,履职不力违反群众纪律 |
(四)样本案例的普遍特征归纳 |
1.从涉案主体来看,村两委中“一把手”成为腐败高发人群 |
2.从涉案地区来看,地区分布广泛且西部情况更为严重 |
3.从涉案领域来看,涉及面广且主要集中在危房改造和低保领域 |
4.从涉案金额来看,腐败金额悬殊且呈现出“微腐败”特征 |
二、从样本案例分析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的成因 |
(一)村干部作为扶贫政策执行主体的缺陷 |
1.村干部文化素养不高,法纪意识淡薄 |
2.村干部生活待遇偏低,社会心态失衡 |
3.村干部“官本位”思想重,权力观念扭曲 |
(二)内外权力监督体系不健全 |
1.上级监督失灵 |
2.同级监督空缺 |
3.社会监督不足 |
(三)精准扶贫领域工作机制存在漏洞 |
1.贫困信息识别不精准 |
2.扶贫信息公开不透明 |
3.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 |
三、治理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的对策 |
(一)深化思想教育防范机制,营造“不想腐”氛围 |
1.加强村干部文化素养和法纪教育,自觉践行“两个维护” |
2.建立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工作热情 |
3.强化村干部正确权力观和服务意识,大力推进清廉建设 |
(二)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强化“不敢腐”震慑 |
1.明确职能部门监督责任,突出政治监督 |
2.发挥村务监督机构作用,落实民主监督 |
3.加强社会监督制约力量,强化党外监督 |
(三)整治扶贫工作管理机制,扎紧“不能腐”笼子 |
1.优化贫困信息识别方法,实施动态管理机制 |
2.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制度,确保信息公开透明 |
3.规范扶贫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公安视角下的苏州市X区外国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案例分析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 外国人 |
(二) 外国人入境 |
(二) 外国人管理 |
(四) “三非”案件 |
二、理论基础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 公共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苏州市X区外国人管理概述 |
一、X区外国人整体概况 |
(一) 临时入境人数逐年增加 |
(二) 常住外国人人数稳中有升 |
(三) 涉外案事件逐年上升 |
三、X区外国人管理近几年取得的成效 |
(一) 涉外管控能力逐步提高 |
(二) 基层管理水平大为提升 |
(三) 外国人分层级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
(四) 案件精准打击能力明显提高 |
(五) 签证受理手段不断丰富 |
第三章 苏州市X区外国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X区外国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职能部门间协调联动不密切 |
(二) 外国人基础管控有漏洞 |
(三) 涉外案件查处难度大 |
(四) 涉外情报环节薄弱 |
二、X区外国人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管理主体主动作为意识淡薄 |
(二) 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 |
(三) 管理队伍弱且与社会联动治理性不强 |
(四) 管理工作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提升X区外国人管理效能的对策 |
一、树立政治大局意识,以服务促管理 |
(一) 提高站位、凝聚共识 |
(二) 推动服务提档升级 |
二、完善管理构架,建立资源共享协同机制 |
(一) 整合区域资源,形成立体式管理体系 |
(二) 强化警种部门联动,发挥综合管理效能 |
(三) 精准利用现有警力,提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 |
三、夯实外管基础,提升外国人动态管控能力 |
(一) 加强临时住宿登记工作 |
(二) 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站 |
(三) 建设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
(四) 严查外国人违法案件 |
四、推进外管信息科技化,实施情报主导警务战略 |
(一) 构建外管社区警务模式,推动外管工作智能化 |
(二) 完善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
(三) 健全基层情报信息网络,提高信息分析预警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日常活动理论视野中我国贪污犯罪行为及防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日常活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2.1 日常活动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2.1.1 日常活动理论的产生 |
2.1.2 日常活动理论的发展 |
2.2 日常活动理论的内容及分析框架 |
2.2.1 日常活动理论的内容 |
2.2.2 日常活动理论的分析框架 |
2.3 日常活动理论的实践应用 |
3 日常活动理论视野中贪污犯罪行为分析 |
3.1 贪污犯罪行为的形成要素分析 |
3.1.1 贪污动机的形成 |
3.1.2 合适目标的存在 |
3.1.3 监管控制的缺乏 |
3.2 贪污犯罪行为的形成原因分析 |
3.2.1 形成贪污动机提供贪污犯罪驱动力 |
3.2.1.1 个人待遇保障差异 |
3.2.1.2 反贪廉政教育不足 |
3.2.2 存在合适目标刺激贪污犯罪诱因 |
3.2.2.1 缺乏反贪风险预警 |
3.2.2.2 公共财物管理漏洞 |
3.2.3 缺乏有力监管提供贪污犯罪机会 |
3.2.3.1 个人财产监督困境 |
3.2.3.2 监督法律规范滞后 |
3.2.3.3 日常监督工作不力 |
3.2.3.4 巡视巡察效能弱化 |
3.2.3.5 监察预防工作缺位 |
3.2.3.6 社会监督介入困难 |
3.3 贪污犯罪行为的形成机制 |
3.3.1 贪污犯罪行为的相关要素共同存在 |
3.3.2 贪污犯罪行为的相关要素相互作用 |
4 日常活动理论视野中贪污犯罪防控模式构建 |
4.1 构建全面监督机制:完善“不敢贪”的监督体系 |
4.1.1 完善监督制度规范 |
4.1.1.1 健全财产申报制度 |
4.1.1.2 完善反贪廉政档案 |
4.1.1.3 完善监察法律规范 |
4.1.2 注重日常监督纠正 |
4.1.2.1 加强行为预警 |
4.1.2.2 加强行为纠正 |
4.1.3 延伸巡视监督效能 |
4.1.3.1 精准发现问题 |
4.1.3.2 贯彻落实整改 |
4.1.3.3 提高巡视水平 |
4.1.4 提高监察监督效能 |
4.1.4.1 发挥监察建议作用 |
4.1.4.2 完善监察内部设置 |
4.1.4.3 深入反贪国际合作 |
4.1.5 推进社会监督协同 |
4.1.5.1 深化政务公开服务 |
4.1.5.2 营造科学监督环境 |
4.1.5.3 创新社会监督渠道 |
4.1.5.4 完善举报保障机制 |
4.2 构建目标保护机制:实现“不能贪”的防控目标 |
4.2.1 健全贪污风险评估 |
4.2.1.1 贪污风险识别 |
4.2.1.2 贪污风险分析 |
4.2.1.3 贪污风险评估 |
4.2.2 加强财务审计管理 |
4.2.2.1 创新内部审计模式 |
4.2.2.2 引入外部审计模式 |
4.2.3 规范财务内控制度 |
4.3 构建廉政保障机制:筑牢“不想贪”的思想堤坝 |
4.3.1 健全廉政保障体系 |
4.3.1.1 优化工资收入结构 |
4.3.1.2 健全正向激励结构 |
4.3.2 创新反贪综合教育 |
4.3.2.1 协调教育资源 |
4.3.2.2 创新教育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186例贪污犯罪案件汇总 |
在学研究成果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理论分析 |
2.1 监察委员会的基本内涵 |
2.1.1 监察制度及监察体制改革 |
2.1.2 监察委员会 |
2.1.3 监察委员会的职能 |
2.2 基层“微腐败”治理的基本内涵 |
2.2.1 基层“微腐败”的主体和定义 |
2.2.2 基层“微腐败”的产生原因 |
2.2.3 基层“微腐败”的特点 |
2.3 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基础理论 |
2.3.1 习近平关于腐败治理的重要论述 |
2.3.2 制度预防腐败理论 |
2.3.3 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2.4 县级监察委员会推进基层“微腐败”治理的实践价值 |
2.4.1 是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 |
2.4.2 是国家监察体制向基层全覆盖的战略举措 |
2.4.3 是基层营造清正廉洁政治生态的关键措施 |
2.4.4 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真切向往的实践导向 |
第3章 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现状分析——以湖南省资兴市为例 |
3.1 资兴市监察委员会治理“微腐败”的基本情况 |
3.1.1 湖南省资兴市监察委员会治理“微腐败”的主要做法 |
3.1.2 湖南省资兴市监察委员会治理“微腐败”的分析 |
3.2 资兴市监察委员会治理“微腐败”的主要成效 |
3.2.1 治理理念得到了转变 |
3.2.2 治理体制得到了完善 |
3.2.3 治理方式得到了创新 |
3.2.4 治理效果得到了增强 |
3.3 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难点 |
3.3.1 基层“微腐败”监察难度较大、治理效率低 |
3.3.2 基层“微腐败”事前预防不足、惩处力度小 |
3.3.3 基层“微腐败”监督体系较松散、效能作用不高 |
3.4 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存在难点的原因 |
3.4.1 “微腐败”的多发易发性与监察力量不足间的矛盾拉锯 |
3.4.2 “微腐败”治理的相关法律规范和实践举措尚未健全 |
3.4.3 权利监督体系中各项监督方式形成合力效应不强 |
第4章 推进县级监察委员会基层“微腐败”治理的优化路径 |
4.1 健全县级监委派出监察机构、监察专员的法律法规 |
4.2 探索县级监委治理基层“微腐败”的实践措施和方法 |
4.3 构筑基层权力监察体系的监督合力、整合多元监督力量 |
4.4 运用大数据方法为县级监委实现基层监察有效覆盖提供系统支撑 |
4.5 加强基层监察人员思想教育、提升基层监察人员腐败治理能力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 B 群众对基层“微腐败”治理工作的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二、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 |
二、基层政府 |
三、腐败与反腐 |
第二节 研究基础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反腐理论 |
二、国外相关反腐理论 |
第三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现状 |
第一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的形式 |
一、无中生有骗取扶贫款项 |
二、欺上瞒下挪用扶贫资金 |
三、优亲厚友垄断扶贫项目 |
四、受贿索贿获取不法利益 |
第二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的特征 |
一、腐败主体基层化 |
二、谋财型腐败突出 |
三、腐败行为集体化 |
第三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腐败的危害 |
一、阻碍基层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
二、影响国家扶贫战略目标的实施 |
三、影响基层党群关系与政府公信力 |
第四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举措及成效 |
第一节 新时代扶贫领域反腐的顶层设计 |
一、中央关于扶贫反腐监督执纪的全面部署 |
二、中央关于扶贫腐败的直接督办与专项巡视 |
第二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的反腐举措 |
一、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预防举措 |
二、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过程监督 |
三、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惩治举措 |
第三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积极成果 |
一、一定程度保障了我国基层扶贫攻坚成效 |
二、以点及面促进基层反腐廉政建设新发展 |
第五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存在的问题 |
一、扶贫反腐的事前预防尚有缺漏 |
二、扶贫反腐的过程监督尚存不足 |
三、扶贫反腐的事后惩治威慑不够 |
第二节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制约因素 |
一、预防层面 |
二、监督层面 |
三、惩治层面 |
第六章 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思路和对策分析 |
第一节 强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基本思路 |
一、制度为基,执行为主 |
二、全程控制,以防为先 |
三、环环相扣,注重反馈 |
四、全民动员,惩戒为重 |
第二节 强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具体对策 |
一、加强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事前预防保障力 |
二、加强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事中监督约束力 |
三、强化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的事后惩戒威慑力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内蒙古纪委监委“三务”公开工作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村务公开 |
二、政务公开 |
三、党务公开 |
四、运动式治理 |
五、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三务”公开 |
一、村务公开 |
二、政务公开 |
三、党务公开 |
第二节 运动式治理 |
一、运动式治理的内涵 |
二、运动式治理的特征 |
第二章 “三务”公开的运动式治理 |
第一节 “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触发 |
一、现实因素 |
二、主观因素 |
第二节 “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启动 |
一、动员路径 |
二、工作周期 |
第三节 “三务”公开运动式治理的执行 |
一、科层联动 |
二、全面动员 |
三、强制手段 |
第四节 “阳光三务”信息化平台 |
一、平台简介 |
二、建设过程 |
第五节 基层的应对—W村“三务”公开实践 |
第六节 典型案例分析 |
一、集体资产处置案例 |
二、虚报冒领补贴案例 |
三、土地经营流转案例 |
四、房产征拆补偿案例 |
五、涉嫌职务侵占案例 |
六、案例分析 |
第三章 “三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三务”公开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体系不够完整 |
二、“越位”与“缺位”并存 |
三、缺乏有效监督 |
四、群众参与度较低 |
五、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 |
六、形式主义,脱离实际 |
第二节 “三务”公开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治理主体与治理目标不相匹配 |
二、官僚体制固有缺陷 |
三、纪委监委的双重领导体制 |
四、纪委监委自身职能定位不准 |
五、政策的一统性 |
六、思想意识不到位 |
第四章 内蒙古“三务”公开工作完善路径 |
第一节 制度建设 |
一、完善制度体系,促进常规治理 |
二、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 |
第二节 主体建设 |
一、推进运动式治理与常规治理融合 |
二、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
三、构建多元主体治理体系 |
第三节 手段与平台建设 |
一、加强“三务”公开栏建设 |
二、建立健全“三务”公开信息化平台 |
三、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基层法治离我们有多远? |
二、基层治理的法治悖论 |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四、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限定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现实困境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基层政府的职能与职权 |
一、基层政府职能与职权的规范分析 |
二、基层政府职权的法律特征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现状分析 |
一、基层政府失灵与政府权力异化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异化之根源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塑造 |
一、基层政府治理的理念误区与极端倾向 |
二、合法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底线 |
三、有效性: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价值重塑 |
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三维架构 |
第三章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配置失衡及其解决路径 |
一、问题意识:纵向权力配置失衡 |
二、制度性根源:法定职权与管理的错位 |
三、关于基层乡镇政府地位的理论主张 |
第二节 强镇扩权:基层政府赋权改革探索与反思 |
一、改革历程与实践样本 |
二、行政性分权:强镇扩权改革的路径反思 |
第三节 基层政府赋权的法治化路径 |
一、确立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基本原则 |
二、明确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目标: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三、健全基层政府权力配置的法治保障 |
第四章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实践图景——以上海群租治理为例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群租治理的真实场景 |
二、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依据——群租治理的政策推进 |
三、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过程——群租治理中的街镇角色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现实特征 |
一、基层政府权力的“运动式运行”困境 |
二、基层政府权力的“压力型运行”困境 |
三、基层政府权力的“失调型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建构 |
一、基层政府权力行使的法治框架 |
二、基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法治化 |
三、基层政府行政决策的法治化 |
四、基层政府行政执法的法治化 |
第五章 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法治化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表象与根源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硬腐败与软腐败 |
二、基层政府权力廉政监督与效能监督的统一 |
第二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廉洁性监督 |
一、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的危害性 |
二、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腐败的根源分析 |
三、价值导向:从事后惩戒转向事前预防 |
四、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制度化构建 |
第三节 基层政府权力效能监督的法治化 |
一、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实证分析:以2019年D区街镇考核为例 |
二、基层政府效能监督的法治困境 |
三、基层政府效能监督法治化的改进路径 |
第六章 余论: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虚无主义批判 |
一、基层治理中法治虚无主义的新变异 |
二、基层法治虚无主义的形态与后果 |
第二节 警惕基层政府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法治浪漫主义 |
一、法治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 |
二、法治浪漫主义的迷惑性与危害性 |
第三节 坚持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的法治现实主义 |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 |
二、秉持法治现实主义的渐进改革立场 |
三、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的渐进实现路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兼怀人生四十 |
(8)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4 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 |
2.1 核心概念 |
2.1.1 腐败和作风问题 |
2.1.2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
2.1.3 腐败治理 |
2.1.4 专项治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理论 |
2.2.2 国家治理与反腐倡廉建设的关系 |
第3章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背景与意义 |
3.1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概况 |
3.1.1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数量多发 |
3.1.2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重点突出 |
3.1.3 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危害巨大 |
3.2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现实意义 |
3.2.1 为“四个全面”战略发展提供保障 |
3.2.2 为社会和谐发展打好基础 |
3.2.3 为人民群众的认同增强信心 |
第4章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内容与特点 |
4.1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具体措施 |
4.1.1 改进纪委日常监督,实现基层监督精准发力 |
4.1.2 探索监察向基层延伸,实现基层监督全面覆盖 |
4.1.3 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视巡察,实现基层监督力量强化 |
4.1.4 高压集中管理,严惩违纪违法问题 |
4.1.5 公开通报曝光,强化警示教育 |
4.2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特点 |
4.2.1 治理主体:多元主体协同发力 |
4.2.2 治理客体:聚焦扶贫领域重点问题 |
4.2.3 治理机制:构建系统的基层精准监督体系 |
4.2.4 治理布局:注重扶贫领域作风建设 |
第5章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5.1 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存在的问题 |
5.1.1 廉政教育还不充分 |
5.1.2 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
5.1.3 监督管理较为乏力 |
5.1.4 惩治措施还不健全 |
5.2 进一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的对策 |
5.2.1 加强思想引导和激励保障,提升廉政文化建设 |
5.2.2 加强政务公开和权力清单,健全基层制度建设 |
5.2.3 加强机制完善和资源优化,增强扶贫领域精准监督 |
5.2.4 加强立法建设和纪法衔接,推动扶贫领域法治反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村干部犯罪治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与述评 |
1.2.1 研究综述 |
1.2.2 研究述评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框架与内容 |
1.4.1 基本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村干部犯罪的现状与成因 |
2.1 村干部的概念与特征 |
2.1.1 村干部的概念 |
2.1.2 村干部的特征 |
2.2 村干部犯罪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
2.2.1 村干部犯罪的概念 |
2.2.2 村干部犯罪的特征 |
2.2.3 村干部犯罪的分类 |
2.3 村干部犯罪的现状 |
2.3.1 村干部犯罪的总体情况 |
2.3.2 村干部犯罪的特点 |
2.4 村干部犯罪的成因 |
2.4.1 村干部犯罪的主观原因 |
2.4.2 村干部犯罪的客观原因 |
第3章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现状 |
3.1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理念 |
3.1.1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概念 |
3.1.2 村干部犯罪治理理念的形成 |
3.2 村干部犯罪治理中的国家与社会 |
3.2.1 村干部犯罪治理方式的演变 |
3.2.2 村干部犯罪惩治主体的演变 |
3.2.3 村干部犯罪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
3.3 村干部犯罪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1 村干部犯罪治理缺乏系统性 |
3.3.2 村级监督机制不健全 |
3.3.3 相关法律规定不完善 |
3.3.4 教育和保障制度不完备 |
3.3.5 信息技术利用不充分 |
3.3.6 国家惩治力度不够大 |
3.3.7 社会力量参与不充足 |
3.4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环境 |
3.4.1 政治环境 |
3.4.2 经济环境 |
3.4.3 文化环境 |
3.4.4 科技环境 |
第4章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经验 |
4.1 我国古代职务犯罪治理的主要举措 |
4.1.1 严刑峻法 |
4.1.2 道德教化 |
4.1.3 注重管理 |
4.1.4 强化监督 |
4.2 我国古代职务犯罪治理的有益经验 |
4.2.1 注重惩防结合 |
4.2.2 加强对官员的管理 |
4.2.3 发挥监察机构的作用 |
4.3 国际社会职务犯罪治理的主要举措 |
4.3.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主要治理措施 |
4.3.2 境外职务犯罪治理的主要举措 |
4.4 国际社会职务犯罪治理的有益经验 |
4.4.1 完善反腐败立法 |
4.4.2 执行信息公开制度 |
4.4.3 完善其他配套制度 |
第5章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总体设计 |
5.1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目标与原则 |
5.1.1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目标 |
5.1.2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原则 |
5.2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结构 |
5.2.1 预测体系 |
5.2.2 预防体系 |
5.2.3 惩治体系 |
5.3 村干部犯罪治理的方法 |
5.3.1 一体推进 |
5.3.2 明确重点 |
5.3.3 保持开放 |
第6章 村干部犯罪的预测体系 |
6.1 村干部犯罪的预测方法 |
6.1.1 经验预测方法 |
6.1.2 科学预测方法 |
6.2 村干部犯罪的预测内容 |
6.2.1 村干部犯罪发展趋势 |
6.2.2 村干部犯罪主体预测 |
6.2.3 村干部犯罪类型预测 |
6.2.4 村干部犯罪领域预测 |
6.3 村干部犯罪的预测指标 |
6.3.1 首要指标 |
6.3.2 主要指标 |
6.3.3 参考指标 |
6.4 村干部犯罪的预警机制 |
6.4.1 廉情预警机制 |
6.4.2 资金异动预警机制 |
第7章 村干部犯罪的预防体系 |
7.1 村干部犯罪的制度预防 |
7.1.1 协商民主制度 |
7.1.2 非正式制度 |
7.1.3 村务公开制度 |
7.1.4 村级财务制度 |
7.2 村干部犯罪的监督预防 |
7.2.1 基层政府监管 |
7.2.2 纪检监察监督 |
7.2.3 村级内部监督 |
7.2.4 社会组织监督 |
7.3 村干部犯罪的教育预防 |
7.3.1 廉洁教育 |
7.3.2 法治教育 |
7.4 村干部犯罪的保障预防 |
7.4.1 选任机制 |
7.4.2 待遇保障 |
第8章 村干部犯罪的惩治体系 |
8.1 村干部犯罪的查办 |
8.1.1 线索来源渠道 |
8.1.2 查办案件重点 |
8.1.3 快查快结机制 |
8.1.4 协作配合机制 |
8.2 村干部违纪违法的惩治 |
8.2.1 四种形态的运用 |
8.2.2 罪与非罪的界限 |
8.3 村干部犯罪的刑事惩治 |
8.3.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落实 |
8.3.2 此罪与彼罪的区分 |
8.3.3 量刑指导意见的细化 |
8.3.4 刑罚执行的社会化 |
8.4 村干部犯罪惩治的立法完善 |
8.4.1 严密法网 |
8.4.2 完善刑罚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查处冒领:天津部门联动(论文参考文献)
- [1]精准扶贫领域村干部腐败问题研究 ——基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840起腐败典型案例的样本分析(2017-2020年)[D]. 余宁霞.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公安视角下的苏州市X区外国人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 段玉雯. 苏州大学, 2020(03)
- [3]日常活动理论视野中我国贪污犯罪行为及防控模式研究[D]. 林曦楠.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8)
- [4]县级监察委员会治理基层“微腐败”的路径优化研究[D]. 张云曼. 湘潭大学, 2020(02)
- [5]新时代基层政府扶贫领域反腐研究[D]. 曹梦越. 华侨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纪委监委“三务”公开工作机制研究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为例[D]. 段智浩.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7]基层政府权力运行法治化问题研究[D]. 翟磊.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8]当前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研究[D]. 杨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村干部犯罪治理体系研究[D]. 梁娟. 南昌大学, 2019(01)
- [10]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