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赛宝电磁兼容研究测试中心(CEMCRTC)(论文文献综述)
肖舒雅[1](2021)在《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测服务中的问题研究 ——以H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例》文中提出
赵晓帆[2](2021)在《T机构电子电气检测认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路文连[3](2020)在《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人们对轨道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越来越重视,而轨道列车的电磁兼容性能是影响列车安全运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在中短途城市之间主要以柴油发电为动力的内燃动车组为主,是保障地铁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燃动车组作为强弱电信号设备密集布置的复杂系统,其电磁环境非常复杂,但当前针对内燃动车组EMC技术的研究比较欠缺,本文对内燃动车组的电磁兼容技术进行设计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并提出了解决电磁干扰问题的方法途径;根据电磁兼容耦合理论,通过搭建耦合原理图,对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公式推导,对列车电缆屏蔽层接地产生的电场屏蔽和磁场屏蔽进行了分析介绍。其次,本文从工程应用和电磁兼容设计角度出发,对列车EMC设计原理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整车的安全接地原理和接地导体的选择、动车组屏蔽电缆的端接方式、列车电缆EMC分类和最小布线间距。同时根据以往工程案例,对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动力线缆绝缘等级不足和绝缘老化是导致整车辐射超标的原因之一。再次,本文依据电磁兼容设计原理对本车型内燃动车组进行了EMC设计,其中包括整车安全接地设计、车载设备接地设计、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布局布线设计;结合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的理论分析,对本车型动力线缆的选型提供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降低了整车电磁辐射超标的风险。最后,利用CST仿真软件对本车车下布线进行电磁兼容仿真。仿真内容主要包括拖车车下大动力线缆对列车速度传感器的串扰情况和动车车下大动力线缆对关键通信MVB线缆的串扰情况,并通过对比仿真结果,提出工程上可以采用对动力线缆和敏感信号线缆增加屏蔽编织网和优化布线两种措施抑制电磁干扰,验证了列车电磁兼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金国强,陈征洪[4](2019)在《电子信息产业质量监管国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介绍了全球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在质量监管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对我国下一步电子信息产业质量监管发展及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高国钧[5](2016)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CCC)是政府为保障产品安全、公共安全、保护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由特定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判定产品是否符合技术标准的市场准入制度。作为市场经济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其内在动力来源于政府、生产者与消费者对于安全、效率与秩序的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众多的认证机构,其认证服务广泛渗透经济、社会、环境、政府管理、教育及人权保障,逐渐成长为重塑世界秩序的引导者。基于中立、客观、专业立场及“平民主义”精神,认证的理念、内容与方式具有普适性与超国家性,具有克服外部性、节约交易成本的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替代政府规制市场,事实上承担着干预主体的角色。在国家干预与社会自治之间,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既有中介服务组织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异性。已有的研究探讨大多局限于认证对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影响。多年来,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颇受垢病,认证标志的“安全性”与“消费导向”价值尚未得到社会认可。保障认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是认证行业的生命线,也是认证主体的基本法律义务。尽管入世以来,国家认监委组织多次专项执法行动,但效果并不佳,认证主体不实认证、认证合谋、市场主体花钱买证等认证“形式主义”尚未予以根治;另一方面,认证程序、认证模式、认证单元划分、认证收费制度规定不尽合理,导致强制性认证产品合格率不高,认证有效性不强,消费安全面临极大隐患。本质上,在产品质量治理方面,当下政府所面临的并非单向式简单干预,而是双层干预,既要直面规制微观市场,维护竞争秩序,又要对认证主体实行干预。政府经济干预权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认证主体,对这种“混合规制”的规制已有的主流经济法理论并未对此予以恰当的重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存在问题也多,已构成对我国市场秩序及经济法律制度研究的极大挑战,带来的命题是:什么形式和内容的法律规制能够使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系统最有效率地履行其支持市场系统的应然功能?为此,本文坚持学术研究的问题导向,尝试在“国家—社会中间层—市场”的分析框架下,以风险社会为切入点,以认证权为逻辑起点,以解决认证有效性为主线,以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制度的规范性为研究重心,探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基本范畴,以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为基础,检视并总结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及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存在问题,细致考察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模式、特征及趋势,在经济法的视野下,做一个一般性和基础性的制度研究,以澄清和巩固认证机构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找到认证有效性不足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多年未根治的原因,从宏观上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从微观上明晰政府规制认证有效性的策略工具及法律责任实现机制。全文除绪论外,共分六章,各章内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在政府、社会中间层和市场三者间合理地分配权力与权利,明晰干预权力边界和责任范围,形成三方相互监督、互相促进的局面,可改变政府“一股独大”的权力配置结构。认证制度源于西方,只有观照其制度起源和发展史,才能探究和洞悉其内在的功能与价值。风险社会的来临,引发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需求,凸显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首要“安全性”应用价值,阐释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与现实的五个动因及意义。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本质上究竟有何特别的制度机理?故有必要梳理认证概念起源和沿革,从而揭示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的特殊性。从权力与权利的分野与耦合角度,揭示了认证权的权源、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择取公共治理理论、社会中间层理论、法律的道德性理论,分别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视角、主体间性“多元治理”视角、法律与伦理交融视角,阐明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该当性,为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作理论上的铺垫。第二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的双重特征,引进并借鉴于西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从认证大国向认证强国迈进。作为一种市场准入制度,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是我国市场规制法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全景式梳理其基本内容及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制度渊源、监管体制、认证程序、认证模式及收费制度。制度渊源除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之外,还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指南、国际标准及国家认监委、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认证认可行业协会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渊源的广泛性、复杂性、多层次性凸显了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变动性特征。良好的监管体制、科学的认证程序、优化的认证模式、市场化的收费制度对提高行政效率、认证绩效具有正向效应。上述事实性内容的交代,为概括和总结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提供素材和依据,即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第三章是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应然意义上,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很重要,但现实运行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从简单模仿到改革完善,从被动依从到主动融入,在曲折探索中不断前行。在深入剖析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面板数据,总结认证主体社会化、认证证书集中化、认证市场结构寡头垄断等整体失衡基础上,梳理、研判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创新与完善提供靶向。大抵来说,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立法机制视角的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行政干预视角的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认证绩效视角的认证有效性不高。具体表现为:立法位阶低层次,法律规范严重冲突,立法空白,立法体系不完整;机构设置不合理,运行机制不顺畅,执法力度不够大;机构独立性不强,技术标准不协调,认证程序不规范,虚假认证未根治及认证采信度不高。立法缺陷是根源,有效性不高是制度运行的表征,而监管不力是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认证典型案例,运用博弈利益主体分析,进一步剖析和归纳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及影响。第四章是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作为“互补性”制度移植,认证来源与引进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制度与实践的深入考察可为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供经验和范本。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和历史传统、法系差异,世界各国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运行和规制并没有统一固定的版式,从而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知识”。在概述世界主要国家放松规制政策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背景基础上,检视世界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行状况,并从宏观上归纳了各国模式,即美国、德国的标准先行、市场推动型模式;俄罗斯、日本、印度立法规范、政府主导型模式;英国、韩国因势利导、协同推进型模式。并总结概括上述典型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启示与借鉴,即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第五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国际认证的发展趋势,需要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产业发展做出针对性的制度创新和完善。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在坚持科学发展、认证主权的总体理念指导下,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为前提,科学界定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定位,统筹规划,宏观布局,理顺政府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关系,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规制相结合,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认证有效性为核心目标,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基础上,坚持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认证协同发展原则。针对目前中央力促审批制度改革背景下,同时要克服国家干预过度与干预不足的倾向,坚持国家干预适度性的经济法理念。放开认证行业,不等于政府撒手不管,干预也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范围,要正确处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与生产许可证制度两者的关系和边界,促进合格评定方式的改革创新。剖析了《合格评定法》与《技术监督法》两种立法模式的历史条件和优劣,探讨了《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总体框架及立法重点,分析了强制性标准在强制性产品认证中的法律地位,建设性提出修订《标准化法》的总体导向、基本原则和建议。第六章是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法律制度运行好坏取决于其责任的科学设计与实施。预期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是有效治理的基本要求,认证主体法律责任是认证市场有序发展的保证,是认证法律制度真正发挥其作用的关键所在。然而,认证的公益性与自利性的冲突与矛盾决定了对其规制的复杂程度。在论述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律效力和范围基础上,以提高认证有效性为目标,探讨了市场导向与强制性产品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提出科学构建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的指定标准、程序规则、权利救济途径。认证行为的可控性是法律规制的目标,建议从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规范性两个方面来强化指定认证机构的规制。最后,从法律责任创新与完善角度,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法治化建设: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大声誉成本;连带责任的认定与实现。从适用主体、行为模式、责任承担角度对《产品质量法》与《认证认可条例》中的连带责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探讨连带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的程序与条件、责任分担规则等,并提出合理化的立法建议。从制度执行的个体维度,提出在保证职业独立性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制度。
徐蕴力[6](2013)在《深圳电信研究院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摘要:我国的检测机构最初全部由国家统一设立和管理,所有检测均由国家检测机构执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检测市场逐渐向民间及国际资本开放,政府指令性检测的范围不断缩小,我国国家检测机构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深圳电信研究院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的一个科研检测机构,主要面向南方地区开展通信类产品检测及通信仪表计量等服务。与其他国家检测机构一样,政策性强制检测业务在深圳电信研究院的所有业务中占有重要比重。近两年来,业务量和收入的明显下滑趋势,暴露出深圳电信研究院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面对检测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深圳电信研究院只有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力争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最终赢得市场。本文首先对深圳电信研究院的行业特点、政策环境及第三方检测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客户关系管理相关理论及内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分析了深圳电信研究院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然后,对其客户关系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接着,提出应用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深圳电信研究院发展问题的方案设计,并对方案的有效实施所需要的保障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王东[7](2012)在《大连市质检所电磁兼容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是检测电子电气整机产品是否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以及其产生的电磁干扰是否会影响其周围环境的重要项目,目前发达国家通过比较完善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及检测体系。在大连市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战略规划中,电子信息产品和软件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船舶基地将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中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建设将完善大连市的城市功能,促进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大连市电磁兼容检测市场的调研,以及对其他地区电磁兼容实验室的实地考察得出大连市建设电磁兼容实验室是必要的、可行的、迫切的。结合实地的考察、企业的反馈以及大连市电子产品的种类结构,综合我们在该项目上的总投资,对检测设备进行反复的选型、比对。结合电力电子系统、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的电磁兼容检验案例,通过实际的检测,来论证我们所采购的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标准的要求,是否能够达到满意的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以此来分析大连市质检所电磁兼容试验建设方案的合理性。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大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建设电磁兼容实验室项目的实施弥补了大连市在电磁兼容检测领域的空白,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保持大连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晓亮[8](2008)在《OSDR5000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的信号完整性设计》文中提出当今电子系统正向高速化和小型化方向飞速发展。如何在缩小电子系统体积的同时,提高系统的速度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高速PCB设计中,系统规模越来越大,I/O数越来越多,单板互联密度不断加大,时钟速率越来越高,信号边缘速率越来越快,导致高速电路中的反射、串扰、传输延迟、地/电层噪声等信号完整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而在已有的PCB上发现和分析这些问题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找到了问题对于一个已完成的PCB要实施有效的解决办法也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相比之下,如果在设计初期和设计过程中就考虑这些方面的影响,解决同样的问题所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要少的多,甚至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使得能够在物理设计完成之前查找、发现并在电路设计过程中消除或减小这些问题的影响。采用信号完整性仿真方法及相关技术,可在PCB设计前期进行信号规则的分析(如时序和关键信号的分析),然后将分析所得的电气规则输入布线工具进行具体布线设计,这样即可在设计过程中保证信号质量,又可解放人力,提高设计效率,满足市场要求,而这也正是现今国际领先的PCB设计方法和流程,脱离了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就无法做到这点。将信号完整性仿真分析融入到产品开发,尤其是高速PCB设计当中,最终为产品设计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产品设计成功的关键步骤。Cadence Allegro PCB SI是一个功能非常实用的高速电路设计及信号完整性仿真设计与分析的工具,它提供了强劲的仿真功能,并且建模方式十分简明,运用十分方便。利用这个仿真软件能够根据叠层的排序,PCB的介电常数,介质的厚度,信号层所处的位置以及线宽等等来判断某一PCB线条是否属于微带线,带状线,宽带耦合带状线,并且根据不同的计算公式自动计算出信号线的阻抗以及信号的反射、串绕、电磁干扰等等,从而可以对布线进行约束以保证PCB的信号完整性。本文介绍了电磁兼容、信号完整性以及Cadence软件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际设计经验,详尽阐述了OSDR5000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电路中典型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通过实际电路设计以及结合Cadence Allegro PCB SI软件仿真实验,对包括反射、过冲、振荡、单调性等信号完整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完成了对高速数字电路系统的设计,使产品可以更加可靠的应用,节省了人力物力,节约了成本,加快了产品上市的时间,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本刊编辑部[9](2007)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智能建筑工程评估检测机构工作座谈会暨授牌仪式》文中研究说明 为加强智能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检测机构智能建筑工程检测的水平,规范检测市场,提高智能建筑工程质量。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建协智专委)于2007年6月20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智能建筑工程评估检测机构工作座谈会暨授牌仪式"。中建协智专委副主任兼秘书长黄久松、副主任郭维钧、副秘书长毛剑瑛以及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苏省计算机系统工程测试中心、中
杨锦华[10](2006)在《百林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首先阐述了战略管理的有关理基本理论如:战略管理的起源、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企业战略管理分析等,并简要介绍了SWOT分析方法。 其次介绍了百林公司企业背景和总结了过去取得的成绩,并指出百林公司发展已远远落后于同行主要竞争对手,必须对企业未来发展作出战略规划,迅速做强做大,才能立足市场,摆脱生存危机。 然后论文对百林公司的公司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内部环境因素包括公司资质、业务结构、人力资源状况、营销能力、技术能力、财务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竞争环境、计量校准和测试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计量检测及相关业务市场等。由此提出了百林公司发展的内外部关键因素即企业竞争优(S)和劣势(W)、面临的机遇(O)与威胁(T),并运用关键因素分析矩阵分析指出百林公司的竞争优势小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 在明确百林公司的优势小于劣势、机遇大于威胁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矩阵,匹配产生SO、ST、WO、WT战略,进而提出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对策。 论文对百林公司的企业使命进行了陈述,规划出企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并在市场营销、实验室能力建设、战略联盟、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及融资保证等各方面提出战略对策及建议,为百林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二、赛宝电磁兼容研究测试中心(CEMCRT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赛宝电磁兼容研究测试中心(CEMCRTC)(论文提纲范文)
(3)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电磁兼容发展概述 |
1.3 列车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列车接地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列车线缆仿真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磁兼容机理研究 |
2.1 电磁场理论分析 |
2.1.1 麦克斯韦方程 |
2.1.2 电磁场边界条件分析 |
2.2 电磁干扰概述 |
2.3 电磁干扰耦合机理 |
2.3.1 传导耦合 |
2.3.2 辐射耦合 |
2.4 电缆屏蔽原理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燃动车组电磁兼容设计原理 |
3.1 内燃动车组EMC设计要求 |
3.2 接地设计原理分析 |
3.2.1 安全接地原理分析 |
3.2.2 接地线缆的选择 |
3.2.3 电缆屏蔽层的端接方式 |
3.3 电缆EMC分类和最小布线间距 |
3.3.1 线缆EMC分类 |
3.3.2 线缆最小布线间距 |
3.4 动力线缆绝缘层局部放电特性 |
3.4.1 电缆绝缘层局部放电 |
3.4.2 电缆绝缘层局部放电原理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燃动车组整车电磁兼容设计 |
4.1 内燃动车组接地设计 |
4.1.1 安全接地设计 |
4.1.2 关键车载设备接地设计 |
4.1.3 屏蔽电缆屏蔽层接地设计 |
4.2 内燃动车组布局布线设计 |
4.2.1 内燃动车组整车布局设计 |
4.2.2 内燃动车组整车布线设计 |
4.3 内燃动车组动力线缆选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燃动车组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与仿真 |
5.1 CST线缆工作室介绍 |
5.2 车下线架EMC仿真架构 |
5.3 拖车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仿真分析 |
5.3.1 线缆三维模型搭建 |
5.3.2 仿真激励设定 |
5.3.3 仿真分析与设计 |
5.4 动车车下关键线缆建模仿真分析 |
5.4.1 线缆三维模型搭建 |
5.4.2 仿真激励设定 |
5.4.3 仿真分析与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电子信息产业质量监管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外电子信息产业市场监管发展现状 |
(一) 美国 |
(二) 中国 |
二、中外电子信息产业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发展现状 |
(一) 美国 |
(二) 欧盟 |
(三) 日本 |
(四) 中国 |
三、中外差距分析 |
(5)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风险社会对认证的制度需求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背景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动因与意义 |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法理内涵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概念之界定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法律关系分析 |
三、认证权的本质与特征 |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社会中间层理论 |
三、法律的道德性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特点 |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历史变迁及转轨特性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发展历程 |
二、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转轨特性 |
第二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体系 |
一、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制度渊源 |
二、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运行体制 |
第三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主要特征 |
一、政府主导干预的父爱主义 |
二、质量规制的混合治理模式 |
三、发展路径的国际标准依赖 |
四、经济法调整的社会本位观 |
五、与生产许可制度两轮驱动 |
第三章 市场体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整体失衡 |
一、认证主体社会化 |
二、证书分布集中化 |
三、寡头垄断的认证市场结构 |
第二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体系性立法缺陷——基于立法机制视角 |
二、政府监管不到位——基于行政干预视角 |
三、认证有效性不高——基于认证绩效视角 |
第三节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与影响:案例研究与批判 |
一、案例述介 |
二、认证法律制度移植出现异化 |
三、认证合谋导致监管机制缺失 |
四、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并存 |
第四章 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的域外考察与启示 |
第一节 主要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运行概况 |
一、放松规制下的制度替代 |
二、行政规制权的社会转向 |
第二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运行检视 |
一、标准先行、市场推动 |
二、立法规范、政府主导 |
三、因势利导、协同推进 |
第三节 域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成功经验 |
一、效率主义的价值判断 |
二、法治基础的权力改革 |
三、多元主体的配置结构 |
四、风险管理的决策方法 |
第五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
一、他治与自治平衡:强制性与自愿性协同发展 |
二、硬法与软法结合:适度干预理念下弹性管理 |
三、认证与审批衔接:促进合格评定的方式创新 |
第二节 路径选择的立法模式 |
一、总体思路:《合格评定法》抑或《技术监督法》? |
二、《合格评定法》的立法导向 |
三、标准改进模式——兼谈《标准化法》的修改 |
第六章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创新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
第一节 明确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法律效力和范围 |
第二节 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中市场准入制度 |
一、市场导向与强制性认证竞争政策的关系 |
二、认证机构的指定及救济 |
第三节 强化对指定认证机构行为的规制 |
一、完善强制性认证信息披露机制 |
二、提升强制性认证行为的规范性 |
第四节 建立健全指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制度 |
一、建立健全黑名单制度 |
二、完善认证制度中的连带责任 |
三、完善工厂检查员的专家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深圳电信研究院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
1.3.1 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 |
1.3.2 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
1.3.3 有关客户关系管理的认识误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深圳电信研究院概况及运营环境分析 |
2.1 深圳电信研究院机构简介 |
2.1.1 深圳电信研究院机构特点 |
2.1.2 深圳电信研究院成立背景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第三方检测行业的诞生及发展动力 |
2.2.2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特征分析 |
2.2.3 我国检测行业的发展现状 |
2.2.4 国家检测机构的发展趋势 |
2.2.5 国家检测机构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2.3 政策环境分析 |
2.3.1 逐步开放的政策环境回顾 |
2.3.2 当前行业监管体制分析 |
2.3.3 政策环境发展方向分析 |
3 深圳电信研究院客户关系管理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3.1 深圳电信研究院发展现状 |
3.1.1 组织管理架构 |
3.1.2 技术能力现状 |
3.1.3 业务经营现状 |
3.2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必要性 |
3.3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与机会分析 |
3.3.2 劣势与威胁分析 |
3.4 客户关系管理现状 |
3.4.1 客户关系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2 客户关系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深圳电信研究院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案设计 |
4.1 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的战略定位 |
4.2 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原则与目标 |
4.2.1 设计原则 |
4.2.2 设计目标 |
4.3 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团队 |
4.3.1 组织架构改造 |
4.3.2 建立客户关系项目组 |
4.4 客户关系管理方案设计主要内容 |
4.4.1 收集客户信息 |
4.4.2 建立客户价值评价体系 |
4.4.3 实施客户分类管理 |
4.4.4 开发个性化增值服务内容 |
4.4.5 客户服务风险控制 |
5 深圳电信研究院客户关系管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培养“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
5.2 树立深圳电信研究院品牌形象 |
5.2.1 建立“深圳电信研究院”质量管理体系 |
5.2.2 提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领域服务能力 |
5.3 高层管理者的重视 |
5.4 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人力资源保障 |
5.4.1 建立制度化的培训体系 |
5.4.2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大连市质检所电磁兼容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电磁兼容技术现状 |
1.1 电磁兼容技术概论 |
1.1.1 电磁兼容的定义 |
1.1.2 电磁兼容的内涵 |
1.2 电磁兼容研究对象 |
1.2.1 电磁骚扰源 |
1.2.2 传播特性 |
1.2.3 抗扰度特性 |
1.2.4 测试和设备、测量方法与统计方法 |
1.3 电磁兼容技术应用研究的一些热点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大连市质检所电磁兼容实验室建设方案 |
2.1 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1.1 国内外宏观背景分析 |
2.1.2 大连地区背景分析 |
2.2 市场分析 |
2.2.1 国外市场分析 |
2.2.2 国内市场发展状态 |
2.2.3 大连市场需求预测 |
2.3 实验室建设 |
2.3.1 建设目标 |
2.3.2 项目实施内容 |
2.3.3 购置设备方案 |
2.4 消防、环保、卫生及节能 |
2.5 建成后社会评价 |
3 相关检验项目举例 |
3.1 电力电子系统电磁兼容检验案例 |
3.1.1 电力电子系统传导EMI的测量与分析 |
3.1.2 电力电子系统内部传导EMI噪声耦合 |
3.2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检验案例 |
3.2.1 汽车内部电子概述 |
3.2.2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试验 |
3.3 家用电器电磁兼容检验案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需求EMC检测服务企业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8)OSDR5000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的信号完整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电磁兼容和信号完整性概述 |
2.1 电磁兼容概述 |
2.2 信号完整性概述 |
第三章 OSDR5000高速数据处理系统信号完整性设计方案 |
3.1 系统工作原理 |
3.2 主要电气部件介绍 |
3.3 系统的性能指标及方案结构 |
3.4 信号完整性仿真设计方案 |
第四章 OSDR5000数据处理系统PCB的信号完整性仿真 |
4.1 CADENCE ALLEGRO软件简介 |
4.2 信号完整性的设计流程 |
4.3 仿真前的准备工作 |
4.3.1 叠层的设置 |
4.3.2 IBIS模型 |
4.4 信号完整性仿真 |
4.4.1 时序简介 |
4.4.2 时序分析 |
4.4.3 仿真实现 |
4.4.4 结果分析 |
4.5 PCB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技术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百林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战略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企业战略管理的由来 |
2.1.1 企业管理思想 |
2.1.2 企业战略管理产生原因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
2.2.1 企业战略管理特征 |
2.2.2 企业战略管理内含 |
2.2.3 企业战略要素构成 |
2.2.4 战略管理原则及层次 |
2.3 企业战略分析 |
2.3.1 战略的基点 |
2.3.2 战略的目标 |
2.3.3 企业战略手段 |
2.3.4 企业战略保证 |
2.3.5 战略模式 |
2.4 SWOT分析法 |
2.4.1 SWOT分析主要步骤 |
2.4.2 SWOT分析的一般方法 |
2.4.3 战略决策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企业“十五”发展情况总结及评价 |
3.1 企业概况 |
3.2 企业目前发展基本情况 |
3.3 过去五年期间的主要战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4.1 公司资质 |
4.2 业务结构分析 |
4.3 企业管理水平 |
4.4 人力资源状况 |
4.5 营销能力分析 |
4.6 技术能力分析 |
4.7 财务状况 |
4.8 可借助的重要资源 |
第5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
5.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5.2 经济环境分析 |
5.3 技术环境分析 |
5.4 竞争环境分析 |
5.5 计量校准和测试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
5.6 计量检测及相关业务市场分析 |
5.6.1 计量校准市场 |
5.6.2 产品检测市场 |
5.6.3 仪器销售 |
5.6.4 非标制造及其它相关业务 |
第6章 企业SWOT分析 |
6.1 相对优势(S) |
6.2 劣势(W) |
6.3 机遇(O) |
6.4 威胁(T) |
6.5 内外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及 SWOT矩阵 |
6.6 企业战略选择 |
第7章 百林公司发展战略及对策 |
7.1 企业战略目标 |
7.1.1 确立百林公司的使命 |
7.1.2 企业发展指导思想 |
7.2 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7.2.1 企业远景规划目标 |
7.2.2 企业总体发展经济目标 |
7.3 市场营销拓展战略对策 |
7.3.1 市场营销拓展战略目标 |
7.3.2 市场营销拓展主要实施战略对策 |
7.4 实验室技术能力、服务范围扩展战略对策 |
7.4.1 技术创新目标 |
7.4.2 实验室认可项目扩项 |
7.4.3 电子通信产品检测与实验平台建设 |
7.5 多层次战略联盟 |
7.6 人力资源战略 |
7.6.1 人力资源战略目标 |
7.6.2 人力资源战略对策 |
7.7 企业基础管理提升战略对策 |
7.8 战略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及建议 |
7.8.1 资金保障 |
7.8.2 技术保障 |
7.8.3 人员保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赛宝电磁兼容研究测试中心(CEMCRTC)(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测服务中的问题研究 ——以H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为例[D]. 肖舒雅. 河南大学, 2021
- [2]T机构电子电气检测认证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赵晓帆.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内燃动车组EMC设计及仿真研究[D]. 路文连.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4]电子信息产业质量监管国际比较研究[J]. 金国强,陈征洪. 中国市场监管研究, 2019(05)
- [5]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创新与完善[D]. 高国钧.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0)
- [6]深圳电信研究院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徐蕴力. 中南大学, 2013(03)
- [7]大连市质检所电磁兼容实验室建设方案研究[D]. 王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2(S1)
- [8]OSDR5000高速数据处理系统的信号完整性设计[D]. 王晓亮. 山东大学, 2008(01)
- [9]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智能建筑工程评估检测机构工作座谈会暨授牌仪式[J]. 本刊编辑部. 智能建筑, 2007(08)
- [10]百林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 杨锦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