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过程中加强厂务公开——北京市一公司落实“信靠”政策

企业转型过程中加强厂务公开——北京市一公司落实“信靠”政策

一、在企业转制中强化厂务公开——北京市政一公司把“依靠”方针落到实处(论文文献综述)

徐瀛[1](2003)在《高校学生公寓动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生公寓社会化作为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具体任务。目前在我国学生公寓的运作上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国内高校学生公寓投资和建设的三种代表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针对三种管理的不同形式,即由校方统一管理、由投资方管理以及由学校和社会共同管理,进一步分析其投资建设形式不同带来的不同运作,通过对其利弊的分析以及对国外高校学生公寓运作模式的借鉴,本文提出了“社区化管理”、“属地管理”、“开放式管理”、“物业管理与思政工作有机结合”四种学生公寓运作的新思路,着重强调了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在整个公寓的社会化运作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徐念沙[2](2003)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文中指出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的竞争力之间有着相当的关联性,因此,对国有独资公司尤其是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国有独资公司存在的领域非常复杂,它既包括生产特殊产品以及处于特殊行业的国有独资公司,也包括生产一般产品以及处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独资公司,在本文看来,这两类国有独资公司在法律性质上是非常不同的。其中,生产特殊产品以及处于特殊行业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以实现政府的公共职能为目的的,政府创设此类国有独资公司的目的非为营利,而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基于公共利益不适于由市场来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就是说,应然的国有独资公司其实只是政府支持和增进市场以及维护国家公共利益的职能的延伸,从其存在的宗旨上来看,应属于公法人。而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独资公司与其他公司形态一样均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单纯以实现政府特定的公共职能为目的,政府虽然是竞争领域的国有独资公司的出资人,但作为出资人的政府与作为出资人的其他民事主体没有任何不同,因此,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独资公司具有明显的商事主体的特点,其法律性质为私法人。本文就是以处于竞争领域的国有独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的。国有独资公司这一公司形态是我国公司法上的一个创造,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法律构造。国有独资公司虽与一般意义上的一人公司有所区别,但它仍然符合一人公司的基本特性,属于特殊的一人公司。国有独资公司事实上拥有独立财产,而且国家仅就出资部分对公司负责,公司亦以公司之总资产为限对债权人负责,此即已符合一人公司之条件,只不过国有独资公司之一人股东系为国家这一特殊主体,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带来了一些不同于一般一人公司的特殊治理问题。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制度旨在解决公司的治理问题,而且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对于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绩效的改进确实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还必须认识到,这种作用仍然是有限的,治理结构只是影响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绩效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方面。本文认为,在公司治理问题上应当走出将治理结构等同于治理机制的认识误区,清醒地认识到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有限性,并对市场、政治和社会等对公司治理绩效有着影响的各方面的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国有独资公司治理问题的独特性表现在它兼具一般公司所面临的代理问题、一人公司所面临的控制问题,而且还存在自己所特有的委托人问题,是代理问题、控制问题与委托人问题三大问题的综合症。国有独资公司的代理问题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事实状态与制度设计共同作用的结果。国有独资公司的控制问题则源于<WP=5>政府为公司之一人股东的事实,它表现为股东身份与公司身份的混同,即股东对公司事务较高程度的支配,只是由于国有独资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天然分离,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真正股东的国家不可能直接支配公司事务,因此,国有独资公司中的控制问题其实是政府授权的机构或部门对公司事务的较高程度的支配,这种支配通常表现为政企不分。与一人公司的情况不同的是,政企不分虽然侵害了公司的法人性,但它一般并不表现为政府授权的机构或部门与国有独资公司的财产的混同,而是表现为对公司自主权的削弱,这种情形也只是削弱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一般不会对公司的债权人的权利造成侵害,因此,本文对国有独资公司控制问题的强调也只是强调它对治理结构有效性的削弱。国有独资公司的委托人问题是指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委托人,委托人自身也是代理人。其实,我国经济学界引进的“委托-代理”理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因为“委托-代理”理论最基本的假定是存在着一个真正的所有者,这个所有者愿意并有能力约束代理人,以防止自身权益的流失。委托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改革国有产权委托代理体制来解决。为了实现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者职能与所有者职能的分离,国有产权的行使人(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不应具有社会经济管理者的职能,即必须是纯粹的所有者,在委托人同时具有双重职能的时候,要求委托人做到两种职能的区分是不现实的。这也就是要求委托人身份的“非政府化”,而非单纯要求委托人区分职能。如果不改变国有企业委托人“政府化”的局面,企业产权清晰化的进程将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而在产权不清的前提下,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就不可避免。因此,改革的逻辑顺序应该首先是构造“非政府化”的国有企业委托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政策以及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决定确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来统一行使出资者的权利,这一举措即旨在从体制上解决委托人问题。国有独资公司不仅面临着特殊的治理问题,而且其公司治理结构本身也是独具特色的。本文认为,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实质上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为实现各自的利益或目的,在既定制度规则下共同参与的共同治理结构。国有独资公司虽然由于出资主体单一而缺乏股权制衡力量,但是,由于其内部存在着出资人、董事会、职工、债权人等多元利益主体,所以,如同其他普通公司一样,?

李圣君[3](2002)在《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效益和增长质量比较好的最佳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宏观经济基本稳定,既无波动,又无通胀。由于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克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运行质量总体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2000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1年前三季度达到8,119亿美元。1953-1978年期间GDP增长率波动系数为154%,而改革开放以来,其波动系数明显下降为33%,“八五”和“九五”期间则分别为17%、12%。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率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率“八五”和“九五”期间分别为12%、8.3%。消费率由1995年的57.5%提高到2000年的60.8%,“九五”期间居民消费达到23.45万亿元,投资增长率为11.2%,财政收入增长率为16.5%。尽管如此,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却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不良资产上升,不堪重负;金融呆坏帐比率较大,信贷渠道不畅,社会信用制度急需整顿;财政赤字较大,国债市场需要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面临持续扩张的压力;股市风险加剧,泡沫太大,市盈率较高,急需规范整顿;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低。虽然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但这种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效高增长。因而所创造的繁荣也是掩盖了许多深层次矛盾的表面繁荣。其背后是巨大的财政赤字、金融体系运转的不畅,自然资源巨大的浪费和宏观调控不力等等。我们追求的是有效的经济增长,而有效的经济增长是需要一个客观过程的。有鉴于此,为了真正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克服上述经济体制运行中所固有的弊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中的重大作用,本文选题为《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以期与热心于这方面研究的同志共勉。众所周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实施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手段。正确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面对着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经济<WP=3>全球化的影响,如何运用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国际上通常的做法。中国经济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行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来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诸如,财政赤字、发行国债、通货紧缩等等,这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运用的实践,不仅对我国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财政货币理论。本篇论文围绕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探讨中的主要问题、基本观点及政策主张,展开讨论。在全面介绍财政货币政策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宏观经济的经验与教训,扼要地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美、德、英、日)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做法与经验。并就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适应新形势的一些见解和主张。例如,“十五”期间货币政策的取向应当是:在“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法定目标约束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证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并明确提出在“十五”前期“反通货紧缩”,在中后期则实施有规则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例如,“十五”期间应适度缩小财政赤字的规模,逐步调整和完善国债市场,实行适度的国债调控政策,兼顾财政的周期性平衡;同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税费改革步伐,加大财政贴息的运作空间,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等等。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些基本概念、政策目标、政策实施工具及基本理论分析,在理论分析中介绍了不同学派有关财政货币政策理论的不同观点,本部分还简要介绍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基本方式和效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几个典型国家的财政制度、金融制度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相互配合的实践,以其作为参考,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第三部分主要回顾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相互协调发展的历史,我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这意味着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处于过渡时期,有其不成熟的特点。第四部分从财政政策角度论述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经济稳定、及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WP=4>的积极作用,分析了财政政策发挥其有效性的机制传导过程。第五部分从货币政策角度论述了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作用,分析了货币政策发挥其有效性的机制传导过程。第六部分在第三、四部分得基础上阐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货币政策货币

王世雄[4](2002)在《在企业转制中强化厂务公开——北京市政一公司把“依靠”方针落到实处》文中研究说明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公司转制后,使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司党委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从“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四句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这个理论先导,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了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的自觉性。

武博[5](2001)在《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文中研究表明竞争已经由过去的过度分散竞争走向以品牌竞争、规模竞争和以核心竞争能力为特征的相对垄断竞争,由传统产业的竞争走向新兴产业的竞争,由国内竞争走向国际竞争。因此,中国企业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论文立论依据是:企业成长的先发展型与后发展型的类型划分理论、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和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哈麦(Gx Hamel)的“公司核心能力”的理论。 论文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中国的工业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是否具备核心竞争能力,如何面对世界诸强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论文共分四篇十三章,从理论阐述到实证分析,系统的论证了中国工业企业跨国经营和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意义,现状和战略对策。 一、竞争——经济发展的动力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米,市场竞争的形式和激烈程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国经济相互渗透交融,推动着世界经济向无国界经营和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尖锐。因此,对竞争力的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伴随世界各国对竞争力研究不断地深入,以及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不断地出新,人们对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如何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什么样的竞争力才能持续?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被提了出来。 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已开始转变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首先又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由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瑞士·洛桑)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瑞士.日内瓦)从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准确地把握了衡量一国经济发展中创造增加值及财富之经济实力的经济理论、指标体系和统计学方法,将各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及其分项要素乃至几百个经济指标置于国际可比的统一评价体系中,主要从一个国家的国内经济实力、经济的国际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和影响、金融实力、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管理能力、科技实力、人力资源状况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从而为人们认识国际经济竞争发展的格局和态势,探求各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优劣势和努力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相依据。 中国从1995年开始正式加入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评价体系,从而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和研究有了世界标准。在IMD的评价报告中,中国1995年名列全部46个参评国家的第34名,1996年名列第26名,1997年名列第27名,1998年名列第24名。中国的国际竟争力在世界上的综合排名及许多分项耍素排名正在迅速提高。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决定经济实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该国有没有一批基础雄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跨国公司则是跨国经营企业中的伎伎者。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跨国公司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角,如果没有一批能够在世界经济领域叱咤风云、纵横驰骋的跨国公司,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也无从体现。 目前,世界上共有各类跨国公司4.4万多家,其分支机构有25万之众,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占工业国家总产值的40%,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50%以上,1999年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额和投资额分别占世界贸易额和全球直接投资总额的1/3。此外跨国公司还控制着国际技术转让的 75%和对发展中国家贸易的 90%。实际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己纳入跨国公司的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网络之中,跨国公司的地位十分显赫,是世界经济中的巨人。 二次大战后日本政府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人力扶植本国跨国经营企业的成长,到1982年在美国《幸福》杂志排列的美国以外最大500 $跨国公司中日本已占了134家,远远超过当时的英国和西德。1996年,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总数已占世界最大500家的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异军突起是本世纪80年代的一件大事,给世界跨国公司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1995年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总量己占全球总量的15%。韩国的三星、大宇等已进入世界着名跨国公司行列。 中国加入gro在即,入世后中国的企业将会全方位的招入到国际市场激烈竟争的洪流中去,中国如何培育自己跨国公司的核心竟争力,帮助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正是中国学术界应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本论文着重研究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如何面对来自世界范围的挑战,切入点集中了中国上业生产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竟争能力。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对企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始终是国际两务学研究的中心课题,而对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更是近几年企业管理战略研究的?

二、在企业转制中强化厂务公开——北京市政一公司把“依靠”方针落到实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企业转制中强化厂务公开——北京市政一公司把“依靠”方针落到实处(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学生公寓动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高校学生公寓运作模式研究现状
    2.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历程回顾
    2.2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突破点探讨
    2.3 学生公寓管理与物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研究
    2.4 有关学生公寓运作中问题对策的论述
3 高校学生公寓运作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目前我国学生公寓管理的主要形式及其利弊分析
    3.2 学生公寓投资建设的主要形式
    3.3 学生公寓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4 国外高校学生公寓运作模式借鉴
    4.1 国外主要高校后勤运作模式
    4.2 学生宿舍(公寓)的经营和管理
    4.3 国外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5 高校学生公寓运作新模式
    5.1 学生公寓运作的新模式
    5.2 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的实践
    5.3 学生公寓运作的基本原则
    5.4 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国有独资公司的法律属性及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一、 应然的国有独资公司与实然的国有独资公司
        (一) 应然的国有独资公司存在的领域
        (二) 实然的国有独资公司的状况
        (三) 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 国有独资公司的法律属性
        (一) 公法人与私法人之辨
        (二) 一人公司之辩
    三、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一) 公司治理的一般性问题--代理问题
        (二) 一人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控制问题
        (三)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问题的独特性--代理问题、控制问题与委托人问题
    四、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限性
        (一) 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之别
        (二) 治理结构制度作用的有限性
        (三) 市场、政治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第二章 国有独资公司的共同治理结构
    一、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体
        (一) 国有股权行使人
        1. 股东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2. 国有股权行使人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二) 董事会
        1.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
        2. 董事会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完善
    二、 国有独资公司中的利益相关者
        (一) 利益相关者学说
        (二) 国有独资公司中的利益相关者
        1. 职工
        (1) 职工在国有独资公司中的特殊地位
        (2) 职工在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角色
        2. 债权人
        (三) 国有独资公司的共同治理结构
第三章 国有独资公司共同治理的一元化结构
    一、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多元化现象
        (一) 国有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 公司决策机制的多元化
        (三)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多元化
        1. 监督目的的多元化
        2. 内部监督权利的分散化与监督机构的多重化
        3. 监督机制多元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二、 治理结构多元化之弊
    三、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元化
        (一) 国有股权行使机制的一元化
        (二) 公司决策机制的一元化
        1. 协调党委会的职能与董事会的职能
        2. 重新构造董事长、经理与董事会的关系
        3. 职工参与与董事会独立行使经营决策权的关系
        (三) 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一元化
        1. 监督目的的一元化
        2. 监督权利的一元化
第四章 一元化治理结构下的激励机制
    一、 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二、 国有独资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
    三、 国有独资公司激励机制问题所在
        (一) 激励措施的行政化
        (二) 激励主体多元化
        (三) 激励链条断裂
        (四) 激励与约束脱节
    四、 一元化治理结构下激励机制的法律构设
        (一)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一元化股权代理机构
        (二) 建立有效的选拔和业绩考核机制
        (三) 改革激励机制:利润激励和精神激励相辅相成
        (四) 对职工的激励
第五章 一元化治理结构下的约束机制
    一、 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的一般原理
        (一) 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外部约束机制
        (二) 基于外部治理机制的内部约束机制
    二、 现行国有独资公司约束机制的特点
        (一) 公司治理意义上的外部约束不足
        (二) 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1. 外派监督机构
        2. 其他的相关监督形式
        (三) 重公法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轻私法责任
    三、 受托人的诚信义务
        (一) 国有资本所有权约束的特殊矛盾及解决的思路
        (二) 诚信义务简介
        1. 诚信与市场
        2. 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中的诚信义务
        3. 英美法系国家立法中的诚信义务
        (三)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诚信义务
        1. 国有独资公司中的代理问题
        (1) 国有独资公司经营者的代理问题
        (2) 国有独资公司委托人的代理问题
        (四) 国有独资公司经营者的诚信义务
        1. 公司经营者(董事、经理)诚信义务的理论基础
        (1) 英美法系立法例
        (2) 大陆法系立法例
        2. 公司经营者诚信义务的内容
        (1) 在利益冲突交易中的忠实义务
        (2) 竞业禁止义务
        (3) 不得篡夺公司机会的义务
        3. 我国现有规定及其检讨
        (五) 国有独资公司委托人的诚信义务
        1. 委托人诚信义务的理论基础
        2. 委托人诚信义务的主要内容
        (1) 不得干预公司决策
        (2) 对公司的善管义务
        (3) 监督公司经营者的义务
        3. 我国现有规定及改革建议
    四、 诉讼机制
        (一) 委托人责任的诉讼机制:对国有股权行使者的诉讼机制
        1. 委托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2. 国有独资公司委托人对公司及其第三人的责任
        3. 对委托人及相关人员的诉讼
        (二) 代理人责任的诉讼机制:对董事、经理的诉讼机制
        1. 代理人的刑事责任
        2. 代理人的民事责任
        3. 对代理人的诉讼
第六章 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一元化的展望
    一、 外部环境与公司治理结构一元化演进的关系
    二、 国有独资公司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元化的影响
        (一) 国有独资公司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二) 国有独资公司今后的组织形态及其对治理结构一元化的影响
    三、 国资委的组建对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一元化的影响
        (一) 国资委伴随国有股权行使主体一元化趋势应运而生
        (二) 国资委的组建为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一元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 国资委的运行机制是能否实现国有股权行使机制一元化的关键
        1. 整合处于分散状态的出资者权利
        2. 准确界定国资委的职责和权利行使方式
        3. 对国资委的监督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运行的一般原理
    1.1 财政政策的一般性分析
    1.2 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分析
    1.3 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性理论分析
    1.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第2章 西方主要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
    2.1 美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2.2 德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2.3 英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2.4 日本的财政货币政策
第3章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实践的发展和回顾
    3.1 财政政策实践和历史回顾
    3.2 货币政策的实践和历史回顾
    3.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4章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4.1 促进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的选择
    4.2 促进经济稳定的财政政策的选择
    4.3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政策的选择
    4.4 财政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分析
第5章 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
    5.1 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选择
    5.2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货币政策选择
    5.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第6章 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运用
    6.1 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协调配合
    6.2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财政货币政策运用
    6.3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6.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通过松紧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
第7章 我国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的展望
    7.1 “十五”时期经济环境分析
    7.2 “十五”时期金融形势展望
    7.3 “十五”时期货币政策取向
    7.4 “十五”时期财政形势展望
    7.5 “十五”期间财政政策的取向
参考文献
后记

(5)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篇 企业跨国经营和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探讨
    1. 企业跨国经营必然性的论证
        1.1 跨国经营的定义、范围和影响
        1.2 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因分析
        1.3 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提条件
        1.4 企业跨国经营意识的进化
        1.5 跨国经营对中国企业的挑战
    2. 企业跨国经营竞争力理论的探讨
        2.1 关于跨国经营的理论
        2.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2.3 经济发展阶段的国际竞争分析
        2.4 国际竞争中的福利分析
    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探讨
        3.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背景简述
        3.2 企业愿景驱动型管理
        3.3 学习学派的战略形成观与战略转折点管理
        3.4 从竞争到超越竞争
        3.5 新战略的范式与研究新趋势
    4.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要素与模型研究
        4.1 竞争时代的竞争力研究
        4.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与管理
        4.3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价值取向与构成概述
第二篇 核心要素与竞争力
    5. R&D、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5.1 R&D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5.2 未来企业的智力竞争
        5.3 人才竞争的必然性与效用分析
        5.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供给研究
    6. 营销、品牌、服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6.1 市场营销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6.2 全球化的市场网络体系
        6.3 品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效用分析
        6.4 品牌竞争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
        6.5 服务竞争与核心营销能力
    7. 企业组织结构、联盟、兼并与企业文化研究
        7.1 企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组织结构动态设计
        7.2 全球购并与战略联盟探析
        7.3 科学管理的挑战——文化管理
        7.4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能力
第三篇 中国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
    8. 中国工业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分析
        8.1 中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分析
        8.2 中国工业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8.3 中国工业企业竞争能力分析
    9. 中国工业企业R&D与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9.1 中国R&D环境分析
        9.2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分析
        9.3 中国工业企业R&D中的困境分析
        9.4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核心竞争能力
    10. 中国企业营销、品牌、服务分析
        10.1 中国企业营销竞争能力现状分析
        10.2 中国企业品牌竞争能力分析
        10.3 中国企业亟待更新的营销观念——服务竞争
    11. 中国企业的组织结构、联盟兼并与企业文化分析
        11.1 中国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变革
        11.2 中国企业的兼并与联盟分析
        11.3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四篇 中国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证分析与战略选择
    12. 中国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实证分析
        12.1 中国企业500强与世界500强的比较研究
        12.2 中国海尔集团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实证分析
        12.3 长虹电子集团和海尔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13. 中国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
        13.1 中国工业企业R&D的战略策略
        13.2 跨国经营中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战略
        13.3 核心营销能力培育战略
        13.4 企业组织过程再造战略
        13.5 企业兼并与重组的战略策略
        13.6 独特的企业文化战略
        13.7 中国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四、在企业转制中强化厂务公开——北京市政一公司把“依靠”方针落到实处(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学生公寓动作模式研究[D]. 徐瀛. 浙江大学, 2003(03)
  • [2]国有独资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分析[D]. 徐念沙. 中国政法大学, 2003(01)
  • [3]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D]. 李圣君. 东北财经大学, 2002(01)
  • [4]在企业转制中强化厂务公开——北京市政一公司把“依靠”方针落到实处[J]. 王世雄. 工会博览, 2002(01)
  • [5]论中国工业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能力[D]. 武博. 南京农业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企业转型过程中加强厂务公开——北京市一公司落实“信靠”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