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技术中心推广运用CAD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代明[1](2021)在《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建筑业日趋于高科技、信息化,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它的发明与应用被整个建筑行业称之为其在建筑工程信息化方面所引起的第二次工程技术革命。早在2003年,BIM技术已经由国外引入到国内,只不过在最初几年,受到国内技术发展的制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内科技的进步以及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BIM技术已经逐步在国内推广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它具有可视化、数字化、协调性高、仿真模拟等特征,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作为近年来颇受国内外建筑行业关注的一种新兴的技术,BIM技术是一种对未来不管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工业领域等都很有发展前景的数字信息化技术。本文分析A企业BIM体系建设和在公司层级以及项目层级发展应用情况,剖析BIM技术在施工企业和实际项目应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施工企业现阶段BIM应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只是用于建模和漫游动画模拟等等,对于BIM技术的深层次应用例如BIM的全过程协调管理和在企业层级的管理仍然发展的不足,对于BIM技术的应用力度还欠缺。BIM的建模人才在施工企业中已经不再是重要稀缺点,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是施工企业和项目的稀缺资源。BIM技术无法全方位发展,企业对于BIM的资金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没有经济投入,BIM技术的发展将会受到制约。且在施工项目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BIM模型的管理也是处于混乱的状态,由于其动态的特性,对于软件、硬件和服务器的要求会比通常所用到的CAD等工具高。基于种种原因BIM技术在A企业的应用还有待加强。以A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例,阐述了施工企业在具体项目中应用BIM技术成果。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和企业的体系建设,加大对BIM技术的投入和支持保障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推广和发展。重视BIM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培养,不仅仅是培养软件操作等,还应培养其基于BIM管理的理念。施工企业还应制定符合其发展的规范和标准,做好技术性保障以及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双向经济投入的资金支持。对于施工企业而言,BIM技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也是企业在管理上的一种升级,打破桎梏于施工企业发展的种种枷锁。BIM技术作为未来施工企业重要发展方向,响应国家时代发展,打造BIM+智慧工地,BIM与装配式建筑的结合,BIM与3D打印技术的相辅相成以及基于BIM技术的绿色施工都具有很好的意义,为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很好支撑。
张巍[2](2020)在《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业的生产科学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转型由于BIM技术的助力将会更有成效,BIM技术已经在建筑行业范围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本文旨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实践过程的应用,进一步对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项目设计、项目建造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为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领域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尽绵薄之力。本论文首先从BIM技术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着手,分析了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其优势所在。通过国内外BIM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现状,总结了BIM技术应用于我国道路工程建设领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通过BIM技术原理分析,为BIM技术在道路建设项目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在BIM技术综述中,本文探讨了适用于我国BIM技术应用的组织机构形式——企业级BIM技术中心和项目级BIM技术中心。依据BIM技术应用形式的不同对两种组织机构形式下的BIM技术中心的组建目的、人员组成及任务分工等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BIM技术实施条件对其硬件和软件选型原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不同专业应用BIM技术时的硬件和软件选型要点。然后通过对比传统技术模式和BIM技术模式下道路工程领域应用两种技术各自的特点,进行了BIM技术应用于道路工程领域的价值和影响性分析。本文通过采用文献概述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道路建设项目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地质勘察与测量阶段的三维地质、地形建模流程;分析了运用BIM技术进行道路方案比选优势及在方案阶段BIM技术应用的具体流程;研究了BIM技术在三维可视化设计、工程量及造价计算、图纸管理、协同设计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为BIM技术在道路设计阶段的应用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应用指导。本文对BIM技术在道路施工阶段进度监测、成本控制、费用控制、质量和安全管理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BIM技术在各环节应用的方法及关键把控因素。最后,在BIM技术应用于道路工程领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BIM技术应用于秦麦高速改造项目过程中时的具体团队建设、标准制定、模型建立设计流程,提出了在道路项目中应用BIM技术需要注意的事项及环节、专业间协调要点。以实践工程的BIM技术应用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BIM技术在秦麦高速改造项目应用过程取得的成就以及在道路工程领域应用BIM技术需要注意的共性问题和工作流程,为道路项目应用BIM技术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李树奎[3](2020)在《换热器水室结构优化设计与无模制造技术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现代工业创立了一个新的局面。设计过程的数字化是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现代产品设计中对换热器零部件设计的高效性、可靠性和节约性都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运用CAE数字化仿真技术辅助设计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节约成本。因此,CAD/CAE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在机组换热容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为产品的快速、高效和绿色开发设计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对中央空调制冷机组管壳式换热器CAD建模并进行了结构有限元应力分析,其次对应不同的制造工艺设计了三种水室结构,分别对其结构进行强度计算、仿真分析和方案优选,并论述了基于无模数控成形快速制造技术实现新型水室的绿色制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根据换热器相关行业标准及专业设计模块,基于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包对中央空调用制冷机组的管壳式换热器结构零部件进行了 CAD建模并通过有限元方法对其受力情况进行了模拟受力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零件的变形和应力分布情况,进行零部件结构的详细设计,进而修改优化相关设计参数,完成产品的系列化、规格化设计。这种运用数字化仿真技术辅助设计的CAD/CAE一体化产品开发过程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缩短产品设计及样机试验的时间,节约产品开发费用和成本。(2)基于SolidThinking Inspire工业设计软件进行了新型铸铁水室结构模型的拓扑优化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形状尺寸优化设计和仿真分析,实现了对管壳式换热器水室零部件的结构轻量化设计,这一有益探索为类似的换热器零部件的结构优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合理选择结构参数可以进行结构优化,达到既提高零件力学性能和可靠性的目的,又能够更合理地利用材料,节约成本,实现绿色设计。(3)基于无模数控成形快速制造技术制造砂模,实现对新型铸铁水室的无模样铸造。这样的无模生产制造技术适用于单件铸件、小批量铸件和多品种铸件。由于机组换热器水室产品为单件、小批量、多品种产品,尺寸精度低,加工简单,所以尤其适合此种制造工艺。通过在三维CAD模型驱动下直接数控加工砂型,可以准确地按照设计三维模型进行产品样件制造。不需要木模,可以大大降低复杂铸件的开发时间和费用,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相关的研究实践工作为行业内产品轻量化设计,节能降成本改造及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等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牛硕[4](2020)在《基于智能化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策划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几年建筑业智能化技术如雨后春笋般的萌芽、发展,施工企业对应用智能化技术由协同办公、BIM技术到智慧工地、大数据、云计算,乃至迅速蹿升的5G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这项传统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工作全面引入到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但与智能化技术的井喷现象不同,项目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也造成了现代项目管理水准相较于技术处于落后的情况。本文以协同理论、集成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以基于智能化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策划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BIM、智慧工地、协同办公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优势与特点,设计了覆盖企业及项目的智能化施工组织策划管理体系,提出了在策划体系的组织结构、策划内容及运营管理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大量研读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以企业策划中心+项目高效简洁执行团队的管理模式,强调“重后端、轻前端”的管理思想,将策划重点工作由项目转移到企业,策划成果以任务的形式下发至项目,再有项目执行策划方案。整个管理流程贯穿着大量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技术与管理形成高价值融合,达到智能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基于提出的新型智能化施工组织策划管理模式,从策划成果转换的角度,对实际工程案例——SL大厦改扩建工程进行应用分析,对该项目施工场地、施工方案、施工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组织策划进行应用效果分析与评价。结论表明,本课题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施工组织策划的策划效率及成果可执行性,同时还能有效促智能化技术在企业及项目上的应用与发展。
黄昱[5](2019)在《BIM在建筑设计公司优化应用与探索》文中提出BIM技术起源于美国,进入中国建筑行业后逐渐推广发展,被业内誉为继电脑设计去图板以来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但在各方看好的情况下,其在建筑设计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不足5%,“正向BIM”设计占全部BIM设计份额不超过10%,大部分建筑设计公司BIM技术发展缓慢,团队建设滞后,仍大量沿用二维设计。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现状成因,达成以下三点目标:(1)为建筑设计公司制定可落地执行的公司级BIM建模标准、模型深度,及BIM团队建设、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建议。(2)推动BIM设计回归“正向BIM”;(3)明确高效的BIM协同模式。本文在搜集整理大量BIM文献的基础上,总结BIM理论及其特点。对BIM发展现状的成因进行分析,同时利用“XX服务站”的“正向BIM”设计案例、帮助广大设计人员走出思维误区。利用“HL设计公司”制定BIM模型标准、模型深度的案例,为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公司发展提供参考。通过对“HL设计公司”组织构架和企业定位的研究,提出企业级BIM团队建设、技术体系及管理体系建设的合理建议。并详细介绍了如何灵活组合两种BIM协同模式,优化解决BIM协作问题。为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公司发展提供有效建议,为推动我国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进程助力。
聂爽冰[6](2019)在《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我国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事故频发,说明目前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建筑信息模型作为近年来业内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因其能够数字化承载建筑工程的物理和几何等特征,将项目的各种细节全方位的表达出来,使得项目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因此,鉴于现实需求,有必要将BIM技术引入传统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中,并对其进行适当优化,以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本文以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相关文献,对BIM技术和质量管理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界定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定义,并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归纳梳理,找出传统模式的缺陷。其次,分析了BIM技术相关理论以及BIM技术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并介绍了两种影响因素分析理论和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再次,基于建筑工程项目四大参与方(业主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找出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16个因素,通过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质量管理模式的4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建筑模型与质量信息化因素、人员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因素、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因素和质量管理专业技术理论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16个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优化工作需以业主方为核心的结论。最后,基于4个关键影响因素,利用BIM技术对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优化,(1)对于建筑模型与质量信息化因素,构建了基于BIM的6D建筑信息模型和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2)对于人员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因素,提出建立BIM专业技术团队,并改进传统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构建基于BIM的新型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3)对于质量管理专业技术理论因素,以PDCA循环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基于BIM的PDCA循环体系;(4)对于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因素,构建了3个管理流程,分别是基于BIM的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流程、基于BIM的施工过程阶段质量管理流程和基于BIM的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流程;(5)最终构建出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新模式。研究表明,BIM技术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能为建筑企业优化自身质量管理模式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将传统的质量管理变为质量信息化管理,对促进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石毅[7](2014)在《高档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高档数控技术的现状开始介绍,重点分析了加工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以目标驱动的分析方法根据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了高档数控技术的发展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核心的两个关键技术——高档数控系统技术和交互式协同加工技术,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发展建议。
包军[8](2014)在《CTMC异地协同设计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异地协同设计是一种先进的产品设计开发组织模式,它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能够实现多个协作成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开展协同设计。本文以中国烟草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CTMC)为对象,应用异地协同设计的相关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CTMC信息化建设和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现状,设计了一种符合CTMC实际需求的异地协同设计平台,以期提高产品开发效率,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升研发管理水平。本文重点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计了CTMC异地协同设计平台的硬件系统。以异地协同设计基本理论和国内外该领域应用研究成果为指导,深入分析了CTMC信息化的应用现状与问题,结合CTMC的实际需要,提出了组建异地协同设计平台基础网络要求、硬件配置要求和数据备份方案。二是阐述了该平台所需重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过程。本文从顺利开展异地协同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阐述了异地数据同步功能、统一标准件库功能、统一项目管理功能、向制造系统发布数据功能、BOM管理功能等九大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三是统一了异地协同设计的实施规范。基于PTC公司Windchill PDM应用软件的基本特点和CTMC的设计惯例,对产品结构设计、标准件三维CAD模型创建、零部件属性定义等相关设计和实施规范进行了有效统一。四是再造了异地协同设计的业务流程。为了有效实施异地协同设计,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整合和再造,这些流程包括:异地协同设计流程、设计变更流程、产品数据编码管理工作流程、产品物料失效及替换工作流程等。经过测试后的平台,在CTMC得到了实际应用,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张浩[9](2010)在《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品客户化的需求如雨后春笋,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按单一型号的批量生产逐渐转变成面向客户化的生产方式,在这样的趋势下,传统的机械制造和装配行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提高企业产品的研发效率、降低产品设计和制造成本、缩短产品的上市周期已成为了企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成为了企业解决此问题的关键解决方案,因此,系统地研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构建方法论和关键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分析当前国内外机构和学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基本原理和构建规划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把PLM基本原理和构建规划方法论与制造型企业的业务需求相集合,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实现PLM整体构建规划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并结合M集团的PLM的需求,以M集团业务流程为例进行了详细构建规划和分析,并对在构建规划中引入并行工程思想以实现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另外,针对当前系统集成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消息中间件的EAI集成模型,以期解决异构系统集成和跨平台实现工作流中数据包的动态访问以及跨平台物理文件授权访问等问题。
陈劲,王鹏飞,吴晓波,孙金花[10](2009)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分报告》文中提出2.1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自主研发篇研发,即研究与开发(Research & Development,R&D),它指企业所有的科研与技术发展活动。研发具有复杂性、先进性、积累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创造性、探索性等基本特征。企业的自主研发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生
二、企业技术中心推广运用CAD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技术中心推广运用CAD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研究方法 |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2 BIM技术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BIM技术概念与特点 |
2.1.1 BIM技术的概念 |
2.1.2 BIM技术的特点 |
2.2 BIM技术标准 |
2.2.1 国外BIM技术标准 |
2.2.2 国内BIM技术标准 |
2.3 BIM技术软件介绍 |
2.3.1 国外BIM软件介绍 |
2.3.2 国内BIM软件介绍 |
2.3.3 国内外BIM软件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应用概述 |
3.1 国内外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现状 |
3.1.1 国外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
3.1.2 国内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
3.2 BIM技术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
3.2.1 BIM技术的协同管理 |
3.2.2 BIM技术在招投标管理中的应用 |
3.2.3 BIM技术在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
3.2.4 BIM技术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
3.2.5 BIM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3.2.6 BIM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4 A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问题及其分析 |
4.1 A企业BIM技术应用现状 |
4.1.1 A企业简介 |
4.1.2 A企业BIM技术发展情况 |
4.2 BIM技术在A施工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
4.2.1 缺乏专业BIM技术人才 |
4.2.2 实际应用深度、力度不够 |
4.2.3 资金投入不足 |
4.2.4 企业决策层领导不重视 |
4.3 应用环境类的问题分析 |
4.3.1 尚未形成统一标准 |
4.3.2 应用标准不成熟 |
4.3.3 体系建设不完善 |
4.4 A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组织管理类问题分析 |
4.4.1 部门之间联动性、协调性不足 |
4.4.2 BIM综合性人才储备不足 |
4.4.3 资金投入意识不强烈 |
4.5 A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技术方法类问题分析 |
4.5.1 模型管理混乱 |
4.5.2 BIM软件兼容性差 |
4.6 本章小结 |
5 A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对策与建议 |
5.1 A企业BIM技术的应用案例简述 |
5.1.1 项目简介 |
5.1.2 项目相关配置计划 |
5.2 A企业BIM技术应用的对策设计 |
5.2.1 建设基于BIM的协同工作平台 |
5.2.2 完善BIM+虚拟样板交底制度 |
5.2.3 采用BIM+3D打印技术 |
5.2.4 实施BIM技术施工阶段全过程管理 |
5.2.5 推进BIM技术精细化管理 |
5.2.6 强化BIM应用效益分析 |
5.3 BIM技术在施工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
5.3.1 完善双层级体准建设 |
5.3.2 加大BIM技术的深层次应用 |
5.3.3 培养BIM技术的综合性人才 |
5.3.4 加强技术保障 |
5.3.5 加大BIM技术的双向经济投入 |
5.4 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政策建议 |
5.4.1 完善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政策 |
5.4.2 政府助推BIM技术行业和协会的发展 |
5.4.3 政府层面推动施工企业BIM发展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BIM技术理论基础及其原理 |
2.1 BIM技术组织机构 |
2.1.1 企业级BIM技术中心 |
2.1.2 项目级BIM技术中心 |
2.2 BIM技术条件 |
2.2.1 硬件选型 |
2.2.2 软件选型 |
2.3 BIM应用价值分析 |
2.4 BIM技术影响分析 |
2.5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原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
3.1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特点 |
3.2 设计阶段中的应用 |
3.2.1 基于BIM技术的道路工程建模 |
3.2.2 专业间模型衔接 |
3.2.3 工程量及造价计算 |
3.2.4 图纸管理 |
3.2.5 协同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建造阶段中的应用 |
4.1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建造阶段的应用特点 |
4.2 建造阶段中的应用 |
4.2.1 基于 BIM 技术的进度监测系统研究 |
4.2.2 基于 BIM 技术的施工进度信息管理研究 |
4.2.3 基于BIM技术的项目成本信息管理 |
4.2.4 基于BIM技术的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技术实践应用案例 |
5.1 BIM技术在秦麦高速改造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 |
5.1.1 项目背景 |
5.1.2 模型段落划分及技术标准 |
5.1.3 总体设计 |
5.1.4 道路建模及工程量统计 |
5.2 BIM 技术在道路项目施工阶段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
5.2.1 项目概况及技术标准 |
5.2.2 项目BIM技术应用情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换热器水室结构优化设计与无模制造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壳式换热器 |
1.2.2 现代设计技术 |
1.2.3 无模生产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
2.1 引言 |
2.2 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组成 |
2.3 管壳式换热器CAD数字化设计 |
2.4 机组换热器三维结构模型 |
2.5 管壳式换热器CAE结构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换热器水室结构设计与模拟分析 |
3.1 引言 |
3.2 水室结构形式及工艺特点 |
3.3 法兰封头水室设计 |
3.3.1 封头计算 |
3.3.2 接管开孔补强计算 |
3.3.3 封头开孔联合补强计算 |
3.3.4 法兰计算 |
3.3.5 带法兰凸形封头和法兰计算 |
3.4 水室结构有限元应力分析 |
3.4.1 整体铸铁封头水室 |
3.4.2 平焊法兰椭圆封头水室 |
3.4.3 翻边封头水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铸铁水室结构优化设计和成形制造工艺 |
4.1 引言 |
4.2 新型铸铁水室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 |
4.3 整体铸铁封头水室成形制造工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于智能化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策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综述 |
1.2.1 国外研究及应用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及应用发展现状 |
1.2.3 学术发表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技术路线 |
1.4 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策划管理智能化的必要性 |
2.1 基础理论与应用 |
2.1.1 协同管理理论 |
2.1.2 集成管理理论 |
2.1.3 施工组织设计的概念 |
2.2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策划管理现状 |
2.2.1 施工组织策划机构管理现状 |
2.2.2 施工策划内容管理 |
2.3 存在问题 |
2.3.1 策划管理组织效率低 |
2.3.2 策划成果计算数据支撑少 |
2.3.3 策划成果过于依赖专家经验 |
2.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2.4.1 策划管理人才要求高 |
2.4.2 施工现场数据资料收集难度高 |
2.4.3 策划管理方法不健全 |
2.5 施工组织策划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必要性 |
2.5.1 建筑业转型需要依靠智能化技术 |
2.5.2 对复杂多样的项目高效综合管理具有推动作用 |
3 智能化管理赋能施工组织策划 |
3.1 施工现场智能化转变过程 |
3.1.1 协同办公平台缩短项目管理流程 |
3.1.2 BIM建造推动项目生产数字化 |
3.1.3 集成物联数据集成构造智慧工地 |
3.1.4 数据中心辅助管理决策 |
3.2 智能化提升施工企业多项目管理能力 |
3.2.1 管理人才合理化分配 |
3.2.2 智能调整施工管理模式以适应项目多样化 |
3.2.3 技术中心集中服务减少临时策划风险 |
3.2.4 企业资源合理化分配 |
3.3 基于智能化的项目精细策划 |
3.3.1 项目管理团队数据分析及选用 |
3.3.2 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及对比 |
3.3.3 项目施工方案选用 |
3.3.4 目标责任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及预警 |
4 完善施工组织策划管理的建议 |
4.1 施工组织策划体系职能架构调整建议 |
4.1.1 施工企业集中策划中心建立 |
4.1.2 项目高效、精简执行团队组建 |
4.2 施工组织策划智能化构建建议 |
4.2.1 基于BIM技术数字化项目推演 |
4.2.2 基于智能物联系统项目数据采集 |
4.2.3 企业策划中心数据中台数据集成 |
4.2.4 基于企业大数据辅助施工组织策划分析 |
4.2.5 云端共享行业数据中心构建施工策划经验库 |
4.3 基于智能化的施工组织策划运营建议 |
4.3.1 待策划项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 |
4.3.2 集中进行各维度项目策划 |
4.3.3 施工任务拆解、派发与实施 |
4.3.4 动态收集项目数据与分析 |
4.3.5 对施工管理运营模式提供建议 |
4.3.6 项目运营复盘及经验收集 |
5 智能化施工组织策划案例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基于智能化完成施工组织策划的应用措施 |
5.3 应用效果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BIM在建筑设计公司优化应用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实践与研究现状 |
1.3.1 企业级BIM建模标准、模型深度、团队建设研究现状分析 |
1.3.2 “正向BIM”设计研究现状分析 |
1.3.3 协同设计方式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企业级BIM建模标准、模型深度、团队建设的探索 |
2.1 BIM的理论及特点 |
2.2 BIM的工具 |
2.3 BIM的标准 |
2.3.1 国家、地方及行业BIM标准 |
2.3.2 “HL设计公司”BIM标准制定经验 |
2.4 探索建立企业级BIM建模标准 |
2.5 BIM模型深度 |
2.5.1 国际通用BIM模型深度 |
2.5.2 建立“HL设计公司”BIM模型深度的经验 |
2.6 BIM团队建设、技术及管理体系建设 |
2.6.1 国内建筑设计同行BIM发展概况 |
2.6.2 建立“HL设计公司”BIM团队建设、技术及管理体系建设的经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后BIM”与“正向BIM”对比分析及应用 |
3.1 “后BIM” |
3.1.1 “后BIM”概述、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2 “后BIM”应用流程、管线综合设计介入时机 |
3.2 “正向BIM” |
3.2.1 “正向BIM”概述、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2.2 “正向BIM”应用流程、管线综合设计介入时机 |
3.3 “正向BIM”和“后BIM”对比分析 |
3.4 “XX服务站”项目“正向BIM”应用 |
3.4.1 “XX服务站“项目概况、背景 |
3.4.2 “XX服务站”项目难点、BIM管线综合设计必要性 |
3.4.3 “XX服务站”项目“正向BIM”管线综合设计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IM链接协同和工作集协同对比分析及优化应用 |
4.1 建筑BIM协同设计 |
4.2 BIM链接协同模式 |
4.2.1 链接协同模式概述 |
4.2.2 链接协同模式优点及存在问题 |
4.3 BIM工作集协同模式 |
4.3.1 工作集协同模式概述 |
4.3.2 工作集协同模式优点及存在问题 |
4.4 “XX服务站”项目BIM协同模式优化应用 |
4.4.1 “XX服务站”专业内协同实现 |
4.4.2 “XX服务站”专业间协同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述评 |
1.3 传统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缺陷 |
1.3.1 传统质量管理模式中出现的缺陷 |
1.3.2 出现缺陷的原因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2 相关技术理论基础 |
2.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相关概念 |
2.1.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
2.1.2 传统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 |
2.1.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 BIM技术理论 |
2.2.1 BIM技术的概念 |
2.2.2 BIM技术的特点 |
2.2.3 BIM技术的实现手段 |
2.2.4 BIM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
2.3 影响因素分析理论 |
2.3.1 探索性因子分析基本原理 |
2.3.2 DEMATEL方法基本原理 |
2.4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本章小结 |
3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因素分析的意义 |
3.2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2.1 基于业主方的影响因素 |
3.2.2 基于设计方的影响因素 |
3.2.3 基于施工方的影响因素 |
3.2.4 基于监理方的影响因素 |
3.2.5 影响因素总结 |
3.3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3.2 问卷数据的回收与初步整理 |
3.3.3 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
3.3.4 问卷数据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5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 |
3.4 基于DEMATEL方法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DEMATEL方法的基本思路及实施步骤 |
3.4.2 结果分析 |
本章小结 |
4 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新模式构建 |
4.1 基于BIM和建筑模型与质量信息化因素的模式优化 |
4.1.1 基于BIM的6D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集成 |
4.1.2 基于BIM的6D建筑信息模型的构建流程 |
4.1.3 基于BIM的6D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架构 |
4.2 基于BIM和人员专业能力与组织管理因素的模式优化 |
4.2.1 BIM专业技术团队的建立 |
4.2.2 基于BIM的新型矩阵式组织结构模式的建立 |
4.2.3 新模式中各参与方质量信息的收集任务界定 |
4.3 基于BIM的PDCA循环理论优化 |
4.3.1 基于BIM的PDCA循环体系 |
4.3.2 BIM技术在PDCA循环中的具体应用 |
4.4 基于BIM和施工质量管理流程因素的模式优化 |
4.4.1 基于BIM的施工准备阶段质量管理流程 |
4.4.2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阶段质量管理流程 |
4.4.3 基于BIM的竣工验收阶段质量管理流程 |
4.5 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新模式框架 |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 |
5.1.1 项目概况 |
5.1.2 项目的质量管理难点 |
5.2 新模式实际案例模拟 |
5.2.1 项目BIM技术的应用情况 |
5.2.2 新模式模拟运行 |
5.3 新模式模拟运行评价 |
5.3.1 新模式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2 新模式运行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3 新模式模拟运行的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B |
致谢 |
(8)CTMC异地协同设计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2 协同设计的概念及分类 |
1.2.1 协同设计的概念 |
1.2.2 协同设计的分类 |
1.3 协同设计研究与发展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现状与问题分析 |
2.1 公司概况 |
2.2 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
2.3 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功能需求分析 |
3.1 主要目标 |
3.2 平台软件的比较分析 |
3.3 主要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功能设计与流程再造 |
4.1 平台硬件系统组成 |
4.1.1 基础网络 |
4.1.2 硬件配置 |
4.2 平台功能设计与实现 |
4.2.1 异地数据同步功能 |
4.2.2 统一标准件库功能 |
4.2.3 统一项目管理功能 |
4.2.4 向制造系统发布数据功能 |
4.2.5 BOM 管理功能 |
4.2.6 产品数据打印和发放管理功能 |
4.2.7 可视化功能 |
4.2.8 应用软件集成功能 |
4.2.9 个性化定制与数据迁移 |
4.3 实施规范的统一 |
4.3.1 产品结构设计规范的统一 |
4.3.2 零部件属性定义规范的统一 |
4.3.3 PDM 产品管理角色定义规范的统一 |
4.3.4 标准件三维 CAD 模型创建规范的统一 |
4.3.5 PDM 版本管理规范的统一 |
4.4 业务流程设计与再造 |
4.4.1 异地协同设计流程 |
4.4.2 标准件申请发布流程 |
4.4.3 设计变更流程 |
4.4.4 产品数据编码管理工作流程 |
4.4.5 产品物料失效及替换工作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运行测试与效果评价 |
5.1 运行测试 |
5.1.1 测试大纲 |
5.1.2 测试结果 |
5.2 效果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定义 |
1.3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简介 |
1.3.1 产品数据和产品结构管理 |
1.3.2 产品配置管理 |
1.3.3 流程管理 |
1.3.4 协同项目管理 |
1.3.5 系统集成管理 |
1.4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方向概述 |
1.5 目前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市场情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6.2 构建规划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
1.6.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2 当前国内外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 |
2.1 国际权威机构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 |
2.1.1 ISO 10303与GB/T 16656 |
2.1.3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 |
2.1.4 汽车产品数据标准行业战略组织(SASIG) |
2.1.5 对象管理组织(OMG) |
2.2 国内外学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 |
2.2.1 德国学者对PLM系统构建规划的研究 |
2.2.2 美国学者对PLM系统构建规划的研究 |
2.2.3 中国学者对PLM系统构建规划的研究 |
2.3 问题与不足 |
3 M集团现状及对PLM的需求分析 |
3.1 生产及技术管理特点 |
3.2 企业业务描述及问题分析 |
3.2.1 项目管理中心 |
3.2.2 技术中心 |
3.2.3 标准化部门 |
3.2.4 工艺设计部门 |
3.2.5 物资供应部门 |
3.2.6 质量管理部 |
3.2.7 销售及售后等部门 |
4 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整体架构与目标 |
4.1 PLM系统整体构架 |
4.2 PLM构建规划的关键因素分析 |
4.2.1 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线 |
4.2.2 以项目管理为组织方式 |
4.2.3 统一编码、统一用户组织、统一BOM、统一数据库 |
4.3 PLM与相关业务子系统集成的数据流程 |
4.4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目标 |
4.4.1 PLM系统的构建总体目标 |
4.4.2 PLM系统的构建技术目标 |
4.5 引入并行工程思想进行业务流程优化与提升 |
4.5.1 并行工程产生的背景、基本理念和定义 |
4.5.2 并行工程的实施需要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配合 |
4.5.3 M集团引入并行工程思想需要注意的关键因素 |
4.6 构建E-LEARNING学习平台 |
4.6.1 构建意义 |
4.6.2 E-learning平台构架 |
5 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详细构建方案 |
5.1 编码系统 |
5.1.1 编码方案的制定 |
5.1.2 现有编码分析与处理 |
5.1.3 编码系统功能需求 |
5.1.4 编码系统应用模式 |
5.2 项目管理子系统 |
5.2.1 项目管理子系统的关键需求 |
5.2.2 项目计划管理 |
5.2.3 项目的工作流程管理 |
5.2.4 项目的权限管理 |
5.2.5 项目的资源管理 |
5.2.6 项目的费用管理 |
5.2.7 项目的报表图表管理 |
5.2.8 项目的协同管理 |
5.2.9 项目的数据管理 |
5.3 设计协同子系统 |
5.3.1 图纸规整入库 |
5.3.2 基于项目管理子系统的新产品设计目标流程 |
5.3.3 图纸更改过程管理 |
5.4 工艺管理子系统 |
5.4.1 基于PLM的工艺路线管理目标流程 |
5.4.2 基于PLM的工艺规程管理目标流程 |
5.5 基于PLM的产品成本控制 |
5.5.1 产品成本控制的现状 |
5.5.2 PLM对成本的管理 |
5.5.3 PLM的产品成本信息 |
5.5.4 PLM产品成本控制 |
5.6 PLM与产品的售后维修和维护管理 |
5.7 并行工程思想的应用(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并行构建规划) |
5.7.1 工艺与设计并行 |
5.7.2 工艺过程内部之间并行 |
5.8 系统集成方案 |
5.8.1 常用几种集成技术与分析 |
5.8.2 基于消息中间件和EAI的应用系统集成 |
6 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实施规划 |
6.1 资源、数据、流程与组织建模 |
6.1.1 数据、组织与流程建模 |
6.1.2 资源建模 |
6.1.3 企业标准库 |
6.2 实施规划 |
6.2.1 实施组织 |
6.2.2 PLM实施规划 |
7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企业技术中心推广运用CAD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研究 ——以A企业为例[D]. 代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BIM技术在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和建造中的应用[D]. 张巍.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3]换热器水室结构优化设计与无模制造技术应用[D]. 李树奎. 山东大学, 2020(04)
- [4]基于智能化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策划管理研究[D]. 牛硕.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BIM在建筑设计公司优化应用与探索[D]. 黄昱. 广西大学, 2019(06)
- [6]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 聂爽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高档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A]. 石毅. 第五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专家论坛、第18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专刊, 2014(总第42期)
- [8]CTMC异地协同设计平台的设计[D]. 包军. 湖南大学, 2014(03)
- [9]M集团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的构建规划研究[D]. 张浩.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8)
- [10]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分报告[A]. 陈劲,王鹏飞,吴晓波,孙金花.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