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母子公司制下的治理

论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母子公司制下的治理

一、论母子公司制条件下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海石[1](2021)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上市公司逐步建立起规范化治理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股权结构。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问题得到了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现实问题,由于历史演进的不同和产权性质差异的存在,与国外集团公司整体资产上市不同,中国国内的上市公司多是由集团公司拆分部分优质资产上市而来,从而形成了集团公司和上市公司两个不同的法律主体。这种“两级三层”或是更为复杂股权结构的存在,在增加了原有委托代理链条长度的同时,也造成了中国上市公司存在与美英等国家表现形式不同的委托代理问题,即第一类代理问题和第二类代理问题并存,利益冲突方涵盖了实际控制人、大股东、中小股东和上市公司。现有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大多基于金字塔股权结构,从“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维度探究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母公司在上市公司治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这种研究思路存在一定局限性,既没有系统性地考虑现实问题,也并未将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上市公司的自主治理和制衡能力同步纳入研究视域。目前仅有的关于自主性的研究大多以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为背景,以母子公司关系为基础。这往往忽视了金字塔股权结构下可追溯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隐性”影响,因而难以全面揭示现阶段资本市场问题频现的根本原因。上市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不能仅听从于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的安排,更应该保护以中小股东等众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但现行上市公司治理体系难以约束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具体来说:一方面,如若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通过股权设置和投票权安排掌握了上市公司实际权力,就会有动机通过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内部的权力配置(控制董事会多数席位和直接委派高管团队),进而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条件与上市公司合谋,通过“隧道效应”和“壕堑效应”等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攫取超额控制权收益。另一方面,当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与上市公司对短期利益和公司经营的长期利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其内生的股权制衡能力,也可以通过提高公司透明度、借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聘任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等外生变量从权力制衡维度约束实际控制人抑或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保障上市公司经营和战略自主性。目前,中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强调其独立法人属性以及和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抑或母公司等方面的良性互动,通过与各利益相关者博弈构建其自主治理体系,并以此作为公司治理创新的主要路径。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研究范式,本文基于“双向治理”的研究脉络深度剖析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的理论机理,极大地拓展了集团公司和母子公司的研究框架。通过引入经济学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分析矩阵和数理模型,揭示了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抑或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围绕剩余控制权的讨价还价过程与博弈结果。进一步,本文结合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提出“双向治理”视角下的上市公司自主性研究应该融合实际控制人“隐性控制”观、大股东和母公司的“显性控制”观和上市公司制衡观,并基于此构建了上市公司自主性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聚合出上市公司自主性指标,旨在解决当前“自主性”研究指标的单一性和薄弱性问题。就现阶段而言,股东权益最大化依然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目标,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与上市公司绩效息息相关。那么,如何评价上市公司自主性在企业经营和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呢?本文提出了基于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的企业绩效划分标准,旨在澄清目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企业绩效定义和度量混淆不清的问题,从而对上市公司经营与治理效果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进一步,通过对经营和治理环节的深度剖析,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基于结果导向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和基于治理规范性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揭示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影响企业绩效的作用路径和具体情境因素。本文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8年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证实上市公司自主性具有积极的治理效果。具体而言,首先,本文研究了基于结果导向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财务绩效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自主性越高,企业财务绩效越好。(2)产权性质、市场化程度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3)大股东侵占、内部控制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此外,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治理规范性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即上市公司自主性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好。(2)产权性质、高质量审计、公司透明度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3)第二类代理成本在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上市公司自主性能够通过抑制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进而提升信息披露水平。总体而言,本文利用大样本证实了上市公司自主性对基于结果导向的企业财务绩效和基于过程治理规范性导向的信息披露质量具有积极治理效果,不同股权结构设计下的实际控制人差异对企业价值和成长性的影响不同。整体而言,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治理”研究边界,从实际控制人、大股东抑或母公司、上市公司三个主体的互动关系出发,丰富并发展了上市公司自主性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自主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治理效应,揭示了上市公司对企业绩效影响的作用路径和情境因素,有助于更深层次的认识上市公司自主性治理对企业持续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充分发挥上市公司自主性、提高上市公司绩效以及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康红丽[2](2020)在《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抑制效应 ——基于母子公司双向治理视角》文中指出控股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攫取控制权私利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是当今管理学的重点研究问题之一,上市子公司如何避免被其控股母公司攫取私利的问题也亟待探讨和解决。根据公司治理演进历程,传统公司治理认为母公司地位高于子公司,而基于此的母子公司“单向治理”正是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难以受到保护的根本原因。公司透明度是其公司自主性的重要体现,提高上市子公司透明度能够抑制母公司攫取控制权私利,从而有效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基于母子公司双向治理研究视角,以参照点契约理论为基础,探析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抑制作用机理。同时,本文还取我国2013-2017这五年的所有A股上市子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和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以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这一外部市场环境特质变量和独立董事比例这一企业特质变量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检验上述主效应关系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产权关系对上述主效应的影响。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以及对样本公司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1)上市子公司透明度与母公司攫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负相关,即提高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可以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国有上市子公司情境下,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攫取控制权私利行为的抑制作用更显着。(2)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正向调节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抑制效应。(3)独立董事比例越高,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抑制作用越强。对产权性质分类进一步分析,在非国有上市子公司情境下,独立董事比例对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和母公司控制权私利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显着。

王培良[3](2020)在《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公司形态从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转变。传统单一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在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时显得力不从心,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应运而生,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广泛认可。我国立法上还未确立股东双重代表制度,理论界对该制度的价值以及是否确立存在争议。因此,本文以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为研究对象,对该制度的架构进行具体设计。第一部分对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其中功能理论认为该制度具有威慑功能与补偿功能,本文认为是支撑该制度的最强理论。第二部分分析了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适用条件,首先通过设置负面清单,将无意义的代表诉讼排除在外。其次在母子公司范围的界定上,我国采用充分控股标准比较适宜。第三部分对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适格主体进行探讨。首先,母公司股东是提起双重代表诉讼的主体。其次,本文从一般情形和股份交换、股份转移等特殊情形对原告的主体资格进行论述,以持股期限和持股比例作为原告适格的判断标准。将被告的范围限制在重要子公司的董监高和第三人。最后探析了母子公司以及母公司其他股东以何种身份参加诉讼比较适宜。第四部分对该制度的前置程序进行具体设计,本文详细分析了四种前置程序模式的利弊,向子公司请求并通知母公司模式对保护子公司和母公司股东的权益最为有利。第五部分探讨了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中的诉讼费用担保规则和调解规则。母公司股东提起双重代表诉讼的代价较小,增加了恶意诉讼的风险,因此有必要设定诉讼费用担保规则。在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调解中,子公司的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决议通过后,法院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确认其效力。

张龄升[4](2018)在《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公司治理理论为视角,以司法实践中新型化案例为问题导向,得出了我国应该建构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基本结论。我国公司形式与结构日趋复杂,母子公司内的代理问题也逐步升级。当子公司内部的资本利益一致时,母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实施违法行为,最终导致子公司利益受损。我国现有的股东权益保护路径,无法充分保护母子公司型态下母公司股东的利益。本文收集了我国近几年司法实践中的新兴案例,立足本土化的情势分析,通过境外的文献整理,比较外国法规范与判例上的样态,进而对我国既定法规范进行检讨,试图构建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通过完善母公司股东权益保护的路径,优化我国的公司治理。

陈登彪[5](2015)在《金字塔结构下双层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攫取与财务流动性》文中指出是否能够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或者是否会加剧代理冲突?是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相关研究重点讨论的两个问题。针对内部资本市场中代理冲突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集团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私利攫取行为与后果,但现有研究强调了实际控制人利益倾向的单边主导作用,隐含假定金字塔控制链底层的上市母公司及其控制的子公司是被动接受实际控制人私利攫取的。针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以资本在集团内部的配置机制与配置效率为考察对象,主要关注了上市公司的集团隶属关系对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影响,以及上市公司整体的多元化经营对财务流动性的影响,并存在两方面的隐含假定:其一是上市公司上下两个层面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是相互独立的,其二是上市母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分布不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然而,金字塔型股权结构下,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是否会影响实际控制人的私利攫取以及上市母子公司整体的财务流动性,是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金字塔型股权控制下,以上市公司为核心,区分内部资本市场的控制主体与功能以后,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集团控股股东为主体的上市母公司与上层关联方之间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二是以上市母公司为控制主体的上市母子公司之间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上市母公司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整个企业集团对外的融资平台,需要满足控股股东与控股子公司两个层面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作为上下两个层面内部资本市场利益交换的中间节点,需要协调上下两个层面的利益交换关系。由此,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将一方面影响可供实际控制人私利攫取的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将影响上市母子公司内部现金流再配置的效率。在实际控制人利益主导的集团治理与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框架中,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第一,来自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是否会影响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私利攫取?第二,上市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对内部资金的贡献与占用是否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以及与上层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在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中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三,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私利攫取是否会弱化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又是否会影响实际控制入的私利攫取?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按照代理理论与公司财务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资源基础理论、组织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建立起了分析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双层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交换与流动性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研究部分论证并提出了三个研究命题:第一,金字塔型股权控制下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攫取是受“双重决定”的,即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私利攫取除了受到实际控制人利益倾向的主导影响外,还受到上市公司旗下子公司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的影响。第二,金字塔结构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是受“双重决定”的,即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不仅受到上层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影响,还受到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资本市场的影响。第三,金字塔结构下大股东的控制权私利攫取与控股子公司的财务流动性是“相互影响”的,即实际控制人的私利攫取会损害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而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也会反向影响实际控制人的私利攫取。针对理论研究提出的三个命题,本文做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实证检验:第一,检验了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对实际控制人私利攫取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发挥了减少实际控制人私利攫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当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较大时,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程度明显减少,实际控制人的股权控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与公司价值的损害程度也明显降低。本文研究表明私利攫取并非实际控制人单边利益决定的,子公司也并非完全被动接受实际控制人的私利攫取。由此,本文得出结论一:私利攫取是实际控制人的攫取动机及攫取能力与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及自主权双重决定的。第二,检验了金字塔结构下双层内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影响。首先检验了母子公司层面内部资本市场对合并整体财务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母子公司合并整体多元化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结果在投资主导型公司中更为明显。对于投资主导型公司,子公司行业多元化程度的提升尤其是非相关多元化程度的提升会降低合并整体的现金持有水平,且当内部现金更多集中到母公司,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关联交易尤其是货币性关联交易规模较大时更为明显;子公司地域分散程度的加大会提升合并整体的现金持有水平,并损害了子公司行业多元化降低现金持有水平的效果,但当内部现金更多由母公司持有与内部资本配置规模较大时,子公司地域分散提升合并整体现金持有水平的效果被弱化。进一步地,本文考察双层内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集团层面与上市母子公司层面的内部资本市场均能够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且两个层面的内部资本市场在提升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中表现出替代效应,更为重要的是上市母子公司层面单位内部资本配置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强于集团层面内部资本市场的作用。由此,本文得出研究结论二:上市公司的财务流动性受到母子公司之间业务分布与内部资本配置的影响,上市公司上下两个层面的内部资本配置对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存在共同影响,且母子公司内部资本配置的影响发挥主导作用,上层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影响发挥调节作用。第三,检验了金字塔股权控制下子公司治理效应与内部资本市场财务流动性效应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金字塔结构下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越严重,子公司多元化的财务流动性效应越弱,但当子公司多元化发挥了节约财务流动性资金时,在同等代理冲突下,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程度弱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字塔股权控制的治理效应与财务效应的相互影响关系。由此,本文得出研究结论三:金字塔型且集团双层内部资本市场的利益交互与流动性配置是相互影响的。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揭示了在金字塔型企业集团控股股东的利益主导下,控股子公司的利益需求与自主权能够降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整体的私利攫取,突破了子公司被动接受控制权私利攫取的研究假定。本研究以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利攫取为切入点,引入子公司自主权的概念,提出金字塔型企业集团的多层级治理,理论论证了金字塔结构下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私利不仅受到控股股东利益倾向影响,同时还受到控股子公司层面治理机制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了控股子公司层面治理机制与控股股东层面治理的交互作用。第二,揭示了金字塔型控股集团不同层面内部资本市场对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共同影响作用,将集团整体以及单一层面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拓展到金字塔型控股集团跨层次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本研究以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决定机制为切入点,运用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相关理论,提出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分层的概念,同时考虑了上市公司上层集团内部资本市场以及其对子公司多元化投资形成的下层内部资本市场在决定公司财务流动性中的共同作用,以此揭示金字塔结构下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效应的“双重决定”性。第三,为已有研究产生的关于金字塔型股权控制与公司多元化损害企业价值,但为何还普遍存在的质疑提供了新的解释。本研究印证了金字塔控制层级的扩展并不完全由实际控制人的利益单边决定,金字塔型底层企业也有自发设立控制层级的动机。这种动机包括弱化实际控制人对企业实施利益攫取的能力与减少可供私利攫取的财富基础,以及底层企业为了获得多元化投资放大财务流动性效应的作用。

徐鹏[6](2015)在《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机制及效应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文中提出以往从宏观环境和行业结构对企业竞争战略和竞争行为的探索均体现了企业竞争分析的静态性,但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的产品生命周期、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等因素极大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模式的演变,尤其是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复杂,采取的竞争手段也越来越多变,种种迹象表明企业之问的竞争模式已经从静态竞争演变为动态竞争,在动态竞争条件下探讨企业生存与发展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企业集团被认为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一种混合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在政策推动和市场竞争的刺激下,我国企业集团获得了迅猛发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个行业的集中度逐渐提升,新产业进入障碍逐渐增加,企业集团通过拓宽产业布局的多元化发展获取竞争优势已经不是集团成长路径的首选,尤其是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集团面临的国际竞争也愈加激烈,经营环境复杂性和动荡性的增加了企业集团拓宽产业结构布局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开始放缓多元化的步伐,甚至收缩企业经营业务,将培育成员企业动态竞争能力作为集团的成长路径。所以,分析企业动态竞争能力的构成维度,并探索集团框架内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培育体系的理论研究越来越急迫,对中国企业集团管理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我国集团框架内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机制及效应评价为主题,在文献梳理与回顾和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维度划分。本文基于动态竞争理论的内涵和动态竞争行为的特征,提出企业动态竞争能力应有技术先动能力、市场先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四个维度构成,并基于我国上市子公司的经验数据对四维度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第二,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体系。在对集团公司治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界定的基础上,将以子公司为主体的集团公司治理机制划分为母公司层面、子公司层面和母子公司组合层面三个维度,基于理论分析与演绎提出了有关集团公司治理要素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关联性的]4条假设,其中10条假设通过了实证检验,分别为:(1)生产经营型母公司更有利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提升;(2)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随着母公司股权参与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3)母公司两权分离度不利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4)集团外部股东的股权制衡有利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培育;(5)子公司董事会中设置更多的专业委员会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有正向影响;(6)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随着独立董事比例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7)子公司董事会激励有利于动态竞争能力的培育;(8)子公司高管激励水平与动态竞争能力存在显着正向相关关系;(9)母子公司人事关联程度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存在先正后负的相关性;(10)集团内部资金支持有利于促进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有4条假设未能通过实证检验,分别为:(1)子公司董事会规模与动态竞争能力存在显着的倒U型相关关系,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动态竞争能力一次项和二次项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2)子公司董事会领导权结构与动态竞争能力存在正向相关系,实证检验发现两者存在负向相关系,但并不显着;(3)子公司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动态竞争能力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实证检验发现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动态竞争能力一次项和二次项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4)子公司高管规模与动态竞争能力存在倒U型相关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第三,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效应评价研究。这一部分又包括三个子研究:(1)动态竞争能力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本文基于公司成长性评价的原则和要素,通过理论演绎提出子公司成长性应当从盈利性、风险性和扩张性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通过因子分析对划分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2)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提升效果。在对成长性维度划分的基础上,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子公司成长性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子公司成长性存在显着正向相关关系,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加子公司盈利性和扩张性,并降低子公司风险性。(3)动态竞争能力效应的权变思考。以子公司经营环境作为调节变量,考察了不同经营环境下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对成长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子公司经营环境越差,动态竞争能力与盈利性和风险性的关联性越强,随着经营环境的好转,动态竞争能力对子公司盈利性和风险性的作用能力逐渐减弱;子公司经营环境越好,动态竞争能力对子公司扩张性的积极作用越强,随着经营环境的恶劣,动态竞争能力对子公司扩张性的积极影响逐渐减弱。第四,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从促进体系、保障体系和约束体系三个方面构建了基于集团公司治理优化的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模型。并从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治理制度两方面提出了“完善子公司股权结构,强化外部股东决策制衡;优化董事会结构配置,提升子公司董事会治理效率;合理配置子公司高管权力,降低代理成本;建立健全独立董事治理机制;构建集团内部资本配置机制;构建母子公司人事关联机制;健全内部监管制度;完善子公司经营质量考核机制”等优化措施。本文的研究采用大样本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维度进行构建,填补了关于动态竞争能力维度划分的理论空白;对集团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特征对集团公司治理进行了概念解析与界定,并探索了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体系以及动态竞争能力的效应评价。总体而言,本文的研究可以解决动态竞争理论与集团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不足,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同时,本研究还具有以下是实践价值:首先,从动态竞争理论所包含的动态要素、资源要素和结构要素出发,通过对动态竞争能力内涵解构和维度划分,对集团公司评价并有针对性的培育动态子公司竞争能力有一定借鉴价值:其次,基于企业集团这一特殊组织形式,考察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塑造与培育体系,挖掘并探讨集团公司治理与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关联机理,对于我国企业集团丰富治理手段、完善治理机制,提高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三,本文针对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的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了子公司成长性评价标准,对于集团公司客观评价子公司经营状况,以及对子公司及其高管绩效考核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在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效果评价的研究中,进一步考察分析子公司经营环境在其作用路径中的调节效应,可以为母公司在不同环境下权变的选择对子公司的治理模式与治理手段提供参考。

方政[7](2015)在《金字塔结构下的子公司自主性研究》文中认为母子公司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以股权控制链为契约纽带的纵向、垂直型组织结构,具体表现为金字塔控股结构。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金字塔结构在东亚和西欧国家也比较普遍。因此,母子公司是企业集团最为普遍、也是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有的学者也将以金字塔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母子公司称为“金字塔控股集团”(Pyramidal Controlled Groups)。由于母子公司治理研究结论一直存在着“掏空”或者“支持”行为两种不同的结论,本文认为研究结论的分歧主要源于传统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的不足,即假定代理人存在的价值在于最大化委托人的利益,以及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合同是静态且不易改变的。然而,这一假定忽略了子公司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针对这一假定存在的不足,部分学者通过应用参照点依赖偏好理论(Theory of reference-dependent preferences),借助“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的概念逐渐放松了对于这一假定的依赖,指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再谈判、甚至“敲竹杠”都是被允许的,即承认了二者之间互动性的存在。许多学者的研究证实,母公司很难拒绝接受这种互动性存在的可能。因此,本文引入全新的“双向治理”视角,期望替代现有的“单向治理”视角,即将母子公司互动性引入治理研究框架。基于“双向治理”视角,母子公司治理不再是母公司单向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而是一个母公司与子公司双向的、包括了自下而上的博弈,这个博弈过程的结果决定了母公司治理行为和效果(如“掏空”行为、“支持”行为)。母子公司治理的思路也应该发生变化:对于上市子公司,母公司需要决定该上市子公司在资本控制链条、或者金字塔结构上的位置,以保证母公司依然可以保持控制权,从而自如的选择治理行为(“掏空”行为或者“支持”行为)。然而,子公司的股东或者其他利益相关者还是可以参与到日常运营过程中,并与母公司展开博弈。这时,子公司不会是“被动接受者”,而变成了积极的代理人。因此,子公司会采取必要措施制衡母公司的控制,以增强其讨价还价能力、维持必要的自主性。公司治理机制就为子公司的制衡提供了合法的保障,即子公司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以摆脱来自于母公司的直接控制、向资本控制链的末端迁移。在母子公司关于金字塔结构安排的博弈结束之后,子公司自主性的治理效果如何?其治理效果是否还存在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博弈?本文借助信息披露机制,继续检验了子公司自主性的治理效果,即对于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治理效果,期望回答以上问题,并获得了两个重要发现:首先,远离母公司或者实际控制人的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更高,一方面可能因为原本自主性较高的子公司被布局在了资本控制链的顶端,代理问题获得了较好的控制,另一方面可能源于布局在资本控制链末端的子公司获得了更高水平的自主性;其次,借助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博弈,进一步发现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源于母子公司的对立调节效应,即基于自身自主性水平,子公司可以制衡母公司的控制,提升自身信息披露质量,以获取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证实了子公司自主性的治理效果。本文利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2年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可以分为子公司自主性作用机理与治理效果两个部分。子公司自主性作用机理方面:(1)具有较高自主性水平的子公司更有可能被布局在资本控制链的顶端、更加靠近母公司或者实际控制人,导致自主性程度降低,而自主性水平较低的子公司则往往被布局在资本控制链的末端,远离母公司或者实际控制人,自主性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2)内部治理机制方面的股权制衡、外部治理机制方面的外部审计师声誉以及子公司特征方面的子公司地位,在调节子公司层级与子公司自主性关系方面,都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效应,能够实现子公司层级的下沉,更加远离母公司或者实际控制人的直接控制,自主性获得一定程度的提升;(3)协同效应方面,外部审计师声誉与子公司重要性在调节子公司层级与子公司自主性关系方面,存在显着的正向调节效应,这说明作为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外部审计师声誉与子公司重要性的调节效应方向一致,存在协同效应,有助于自主性水平的提升。子公司自主性治理效果方面: (1)子公司处于母子公司资本控制链的位置显着影响其信息披露质量。随着资本控制链的延伸,子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逐渐提高;(2)母公司控制强度、子公司自主性在子公司处于金字塔结构资本控制链的位置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中发挥部分调节作用,并且二者存在对立性调节效应。结论证明子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着一个母公司与子公司相互博弈的过程,即母公司实际控制人与子公司管理层的讨价还价过程,二者讨价还价能力的此消彼长显着影响了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水平。另外,由于母公司的调节效应体现为消极的治理效应,而子公司则表现为积极的治理效应,即随着子公司自主性的提升,为了制衡母公司实际控制人的控制行为,子公司倾向于提升其信息披露质量,以获取外部监督的支持。所以随着子公司层级的下沉,子公司自主性的提升确实有利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证实了子公司自主性的治理效果。

杨志军[8](2013)在《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企业集团作为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首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壮大,与此同时,企业集团框架下的多级法人治理问题渐渐地受到关注和理性的探索。预算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实质性应用,其功能不断在实务中得到丰富和扩展,并日益与企业集团治理相结合。随着大企业集团的壮大和企业集团规模扩张,集团框架内母子公司之间如何协同作战的矛盾日益突出,成员企业与集团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子公司过度分散化对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与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竞争持续加剧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基于出资人视角的治理导向观预算来“纲举目张”,来科学、合理地选择母子公司之间的集团化预算管控模式,从而进一步形成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从强化企业集团管理的现实趋势来看,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问题研究,受关注的范围、层次、强度快速升级,深入研究并解决这类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期盼。面对严峻形势,理论界和实务界已零星有公司治理与预算机制相结合的探索,但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理论研究还显得相对滞后。总体来看,已有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规范类文献、实证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三类研究回答的问题分别是“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为什么”问题在研究早期一直占主导地位,主要立足于是什么背景决定了必须强化集团层面的统一性预算,但目前国际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是什么”问题,即与治理相结合的预算机制的现行态势、行为描述、影响因素、社会后果等。另外,“怎么办”的研究在国外也已经启动,比较缺乏“是什么”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国内研究总体上处于“为什么”阶段,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尽管有些研究也特别强调“怎么办”的主题,但经常是出于一般性的分析,而不是建立在“是什么”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有的放矢。不管是从国际主流研究的发展逻辑和成果积累角度看,还是从国内理论与实践发展需要的角度看,都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更系统的研究: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如何?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对企业预算的管理价值提升有何影响?第一,本文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地访谈和企业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了较为翔实的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实证资料。以国内企业集团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与相关人员前后间隙性进行了多个阶段的访谈和调研。首先,利用中国会计学会电子分会及财政部高级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班为平台,专门组织或利用相关会议机会,对国有集团、民营集团以及财务专业研究人士进行了深度访谈,这种面对面的深度探讨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研究信念,梳理了研究思路;在此之后,结合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的结果,针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目的,严格依照社会与管理领域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要求,进行了三轮问卷设计和调查。其中:问卷A回收有效问卷69份,问卷B回收有效问卷89份,问卷C回收有效问卷187份,为本研究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2)以治理导向观预算理论作为本文的概念基础和理论基础,以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过程为切入点,建立本文的分析框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内容的体系框架,以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为切入点,建立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动机与诱因——行为与测度——分析与结论”的逻辑框架。根据该框架,笔者首先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理论提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概念模型,并试图从面向“控制类公司”、“非控制类公司”和“上市公司”三个维度对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进行描述;然后从“集团预算协同力度”、“集团预算管控力度”、“集团预算参与程度”和“集团预算松驰程度”等四个侧面识别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具体表现,分析它们的测度标准;最后,从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总体特征、控制行为与企业规模、产业类型等方面的相关性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3)运用计量分析模型揭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的表现特征与定量分析。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由对旗下控制类公司的治理导向功能、对旗下非控制类公司的治理导向功能和对旗下上市公司治理导向功能等三个维度构成。总体来看,对旗下控制类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表现最好;而针对非控制类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最弱;面对上市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最为复杂。随着企业成长阶段的推进,对旗下上市公司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和对其他类型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运行质量持续上升,但在衰退或转型阶段急剧下滑;在所有成长阶段,对旗下上市公司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都好于对其他类型公司的基于治理导向观预算。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财务控制行为表现在三个维度上均没有显着性差异。第二,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了基于公司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的定义和内涵。现实中,公司治理和预算管理都发展到了一个相对停滞的瓶颈阶段,泛泛讨论公司治理和预算管理的研究已经不少,必须相互渗透,相互适应,才能大有作为。公司治理需要从结构的讨论进一步落实到机制层面,预算需要从纯粹的经营管理的工具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才能符合企业集团的需要。因而,创新的企业集团预算机制应该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具体体现。通过分析,本文提出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基本定位,即侧重于明晰股东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经营层上下之间的委托代理责任;侧重于适应外部环境,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落实;侧重于明确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权力的界限,提高决策效率;侧重于激励和约束,提高各级积极性;对于集团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2)力主建立一种“预算机制”而不拘泥于“预算管理”。本文认为,在此基础上提出预算机制应用于企业集团治理层面,也就是治理导向观预算;应用于经营者内部管理层面,也就是管理导向观预算。通过预算不同导向研究,这样可使在企业集团层面预算实务中很多“眉毛胡须一把抓”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在集团公司层面,只需抓好治理层面的预算,而子公司层面更需要抓好“管理层面的预算”。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预算”理论,更多的关注“单一企业”的需要,而企业集团的出现则是后来的事情;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也才几十年的历史,有必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预算理论的更新和繁荣。目的是防止子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集团治理绩效,实现母公司利益相关人利益最大化。预算同公司治理结合,可以一定程度解决预算松驰问题,子公司领导需要对在其任期内子公司实现目标作出承诺,并签订“考核责任书”。为了落实责任,传递责任,必须通过预算机制层层予以落实。(3)从研究对象的“集团预算协同力度”、“集团预算管控力度”、“集团预算参与程度”和“集团预算松驰程度”等四个焦点领域较系统地识别并检验了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主要着力点。系统性地分析了目前治理导向观预算的表现态势,为指导下一步加强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提供了思路。第三,基于上述研究使命,形成相应的论文内容结构与逻辑安排。全文共有六章,各章节的安排如下:第1章是导论。基于研究主题的意义和价值,界定研究的目标定位与具体问题;然后通过对治理导向观预算等相关概念的剖析,界定本文的核心概念——治理导向观预算的相关边界;再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最后是研究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安排,可能实现的创新与存在着的不足。第2章是文献综述。首先对本文核心概念所依托的基础概念——公司治理及预算等基础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出了一个内容体系框架,通过该框架对本文研究进行定位;其次,剖析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相关文献研究中的两个系统:国际研究趋势与国内主流学术观点;再次,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追溯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的演进过程;最后,总结了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的发展趋势,说明了本文选题对理论发展趋势的呼应。第3章是治理导向观预算的理论分析。集中揭示集团框架下基于治理导向观的预算,在理论上如何勾画出深刻的理论分析体系,先后通过治理导向下的预算理论创新、预算信念确立、预算环境解析、预算信息沟通和预算体系打造等领域,进行相应的理论分析。第4章是治理导向观预算的价值判断。在基于第三章(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治理导向观预算三个焦点的解剖,包括从集团框架下不同主体对治理导向观价值取向的行为剖析、多层预算领域中松驰现象的行为剖析、集团框架下出资人基于预算执行的业绩考评的行为剖析。第5章是治理导向观预算的行为测度。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结果提出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维度结构,然后基于这一维度结构,利用问卷调查数据,编制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表现的维度测量体系。从“集团预算协同力度”、“集团预算管控力度”、“集团预算参与程度”和“集团预算松驰程度”等四个侧面来测度集团框架下治理导向观预算的整体态势。在此基础上,首先基于本次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延伸度分析,其次是本次调查获取的问卷反映的治理导向观预算态势表现的统计分析。本章还利用描述性统计指标和无重复方差分析技术,分析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集团在治理导向观预算方面的差异,并相应提出检验,进一步验证相关结论。最后,还根据治理导向观预算问题的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多点支撑特征,采用现代综合评价遵从的层次分析法,定量化检验了这一领域相关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第6章是结论与展望。根据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提炼研究结果所蕴含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分别针对企业集团面向不同子公司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策略建议;指出今后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张哲慧[9](2013)在《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法律责任辨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数量的增多,母公司为实现全球性战略目标而牺牲子公司利益进而损害东道国利益的行为成为了一个经常性的可能与事实。在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若仅根据有限责任原则让子公司独立承担责任显然有违法律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了过度的控制而导致债务发生的时候,让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为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具有充分的理由和现实意义。

张钡[10](2012)在《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东有限责任原则和公司法人人格独立原则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两大基石。但由于公司股东在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框架内的优势地位,以及公司法人制度中潜在的“道德风险因素”,以及公司法人人格制度本身在股东约束机制上的缺陷,为了保护债权人和利益相关方的权利,公司法引入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当今世界,母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存在许多特殊性,一方面,母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符合相关保密性强的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母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引起特殊的控制关系导致其人格混同的现象极易出现。我国针对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并无具体的规定,公司法第20条与第64条的规定较为笼统,且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没有考虑到全资子公司的特殊情况。在资本方面,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母公司合并;在组织机构方面,全资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均由母公司作出。这些事实极易产生财产混同和组织混同的情况,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固然可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但实践中贸然采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会损伤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达到平衡,就要对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制,针对财产混同,可以采用提供担保、“深石原则”;针对组织混同,可以在财务上进行规制,同时采用“影子董事理论”,在责任的承担上,可以采用区分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方式更有效平衡公司和债权人二者的利益。在司法实践上,要尤其重视举证责任的分配,可以采用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要求母公司为全资子公司的独立性进行举证,对于举证的方式、举证的内容,都要有详细的规定。

二、论母子公司制条件下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母子公司制条件下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双向治理的界定
        1.2.2 上市公司自主性的界定
        1.2.3 企业绩效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2.1 金字塔结构下实际控制人“隐性”控制研究
        2.1.1 实际控制人界定
        2.1.2 实际控制人与公司治理研究
    2.2 金字塔结构下大股东抑或母公司“显性”控制研究
        2.2.1 大股东和母公司控制界定
        2.2.2 大股东和母公司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
    2.3 基于“双向治理”的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研究
        2.3.1 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的产生与发展
        2.3.2 上市公司自主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3.3 上市公司自主治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上市公司自主性理论基础与形成机理
    3.1 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理论基础
        3.1.1 资源依赖理论
        3.1.2 合作博弈理论
        3.1.3 非合作博弈理论
        3.1.4 理论研究演进
    3.2 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动因
        3.2.1 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基本情况
        3.2.2 制度驱动因素
        3.2.3 成本驱动因素
        3.2.4 利益相关者驱动因素
        3.2.5 大股东侵占驱动因素
    3.3 上市公司自主性形成的建模分析
        3.3.1 实控人和母公司与上市公司潜在的利益冲突分析
        3.3.2 模型及分析
    3.4 上市公司自主性路径选择
        3.4.1 内生视角下混合所有制改革驱动的股权制衡
        3.4.2 外生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权力制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结果导向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4.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理论分析
        4.1.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
        4.1.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调节效应分析
        4.1.3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的中介作用分析
    4.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财务绩效实证检验
        4.2.1 数据来源
        4.2.2 变量选择与度量
        4.2.3 模型构建
        4.2.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检验
        4.2.5 多元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治理规范性的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关系研究
    5.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理论分析
        5.1.1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
        5.1.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调节效应分析
        5.1.3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的中介效应分析
    5.2 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信息披露质量实证检验
        5.2.1 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择与度量
        5.2.3 模型构建
        5.2.4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检验
        5.2.5 多元回归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抑制效应 ——基于母子公司双向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参照点契约理论
        2.1.3 信号理论
        2.1.4 有效资本市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公司透明度的内涵、分类和影响因素
        2.2.2 控制权私利的内涵、实现途径和影响因素
        2.2.3 公司透明度和控制权私利的关系研究
        2.2.4 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调节作用研究
    2.3 简要评述
第3章 研究假设与设计
    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1 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作用机理
        3.1.2 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调节作用
        3.1.3 独立董事比例的调节作用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设计
        3.2.3 模型构建
第4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结果讨论
    4.2 相关性分析及结果讨论
    4.3 回归分析及结果讨论
        4.3.1 公司透明度与控制权私利关系的主效应回归分析
        4.3.2 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的调节作用模型与回归分析
        4.3.3 独立董事比例的调节作用模型与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增强上市子公司自主性
        5.2.2 在子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要求披露更多母公司的信息,尤其是与子公司相关的经营信息
        5.2.3 推进独立董事职业化,加强独立董事独立性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局限性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含义
    (二)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性质
        1.正当原告原则的例外适用
        2.代表诉讼权的穿越行使
    (三)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理论争议
        1.对支持说理论的评析
        2.对反对理论的批判
    (四)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在我国构建的必要性
        1.现有制度对母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不足
        2.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需要
二、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适用条件
    (一)设置制度适用的“负面清单”
    (二)界定母子公司的范围
        1.全资控股标准
        2.绝对控股标准
        3.充分控股标准
    (三)子公司应为母公司的重要子公司
三、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诉讼主体
    (一)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
        1.一般情形下适格原告持股要件
        2.特殊情形下适格原告持股要件
    (二)股东双重代表诉讼之适格被告
    (三)双重代表诉讼中公司及其他股东的诉讼地位
        1.公司的诉讼地位
        2.母公司其他股东的诉讼地位
四、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前置程序
    (一)前置程序设置的意义
    (二)前置程序的设置模式
        1.先请求母公司再请求子公司
        2.先请求子公司再请求母公司
        3.同时请求母子公司
        4.只向子公司提出请求同时通知母公司
    (三)双重代表诉讼前置程序的免除情形
五、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费用担保与调解
    (一)股东双重代表诉讼的费用担保
        1.设置诉讼费用担保的意义
        2.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费用担保规则设计建议
    (二)股东双重代表诉讼中的调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公司治理下我国股东权益保护的新困境
    第一节 我国公司治理的现实问题
        一、公司治理主要问题的内涵与分类
        二、我国公司治理主要问题的现实境况
    第二节 我国现行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应用局限
第二章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考察和借鉴
    第一节 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考察
        一、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语义
        二、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域外法例的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中国香港
第三章 公司治理下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必要性
        一、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理论价值
        二、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现实需求
    第二节 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可行性
        一、法理基础之可依
        二、现实风险之可避
第四章 公司治理下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建构设想
    第一节 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建构的具体设计
        一、适用条件
        二、当事人资格
        三、前置程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金字塔结构下双层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攫取与财务流动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目录
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1.2.1 金字塔型股权控制与公司多元化投资
        1.2.2 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双层内部资本市场
        1.2.3 子公司的自身利益需求与自主权
        1.2.4 财务流动性与财务流动性效应
    1.3 概念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概念框架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研究意义
2 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层面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代理冲突
        2.1.1 实际控制人利益主导的控制权私利攫取
        2.1.2 实际控制人利益主导的利益协同
        2.1.3 金字塔型股权结构成因的相关研究
    2.2 内部资本市场与财务流动性的关系研究
        2.2.1 集团层面内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影响
        2.2.2 上市母子公司层面内部资本市场对财务流动性的影响
    2.3 基于集团控股子公司利益视角的研究综述
    2.4 研究现状评价
        2.4.1 有研究隐含的假定
        2.4.2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框架
    3.1 理论分析框架
    3.2 母子公司结构成因的基本理论解释
        3.2.1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解释
        3.2.2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解释
        3.2.3 母子公司结构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3.3 层内部资本市场中私利攫取的决定机理分析
        3.3.1 私利攫取的基本决定因素分析
        3.3.2 子公司自主权的成因与经济后果
        3.3.3 子公司约束实际控制人私利攫取的动因分析
        3.3.4 实际控制人与子公司对私利攫取的共同影响
    3.4 双层内部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财务流动性的共同影响
        3.4.1 内部资本市场的载体与运作形式
        3.4.2 集团层面内部资本市场对财务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3.4.3 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对财务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3.4.4 双层内部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3.5 双层内部资本市场中私利攫取与财务流动性的相互影响
    3.6 实证研究框架
        3.6.1 实证研究思路
        3.6.2 双层内部资本市场的数据加工说明
4 子公司的利益需求与自主权对利益攫取影响的检验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4.2.1 子公司自主权与实际控制人的利益关系
        4.2.2 子公司对实际控制人私利攫取的影响
    4.3 研究思路与模型设计
        4.3.1 核心变量选取与说明
        4.3.2 实证检验模型设计与功能说明
        4.3.3 模型变量说明
    4.4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4.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2 研究模型效度的处理说明
        4.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4.4 回归分析结果与分析
        4.4.5 扩展研究
        4.4.6 稳健性检验
    4.5 小结与讨论
5 双层内部资本市场对财务流动性共同影响的检验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5.2.1 上市母子公司层面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
        5.2.2 双层内部资本市场的财务流动性效应
    5.3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5.3.1 实证模型
        5.3.2 模型变量选取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样本选择与研究效度
        5.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回归结果分析
        5.4.4 内生性问题与稳健性检验
    5.5 小结与讨论
6 利益攫取与内部资本市场财务流动性效应的关系检验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6.2.1 利益攫取对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财务流动性效应的影响
        6.2.2 母子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财务流动性效应对利益攫取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取
        6.3.1 利益攫取对财务流动性效应的影响检验模型
        6.3.2 财务流动性效应对利益攫取的影响检验模型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6.4.2 回归分析结果
        6.4.3 稳健性检验
    6.5 小结与讨论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机制及效应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与理论推演
        1.3.2 实证分析
        1.3.3 比较研究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评述
    2.1 关于动态竞争的研究
        2.1.1 动态竞争行为相关研究
        2.1.2 动态竞争能力概念演化与比较
    2.2 关于企业集团的研究
        2.2.1 相关概念
        2.2.2 集团知识管理与创新
        2.2.3 母子公司管控与协同
        2.2.4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2.2.5 集团公司治理机制
    2.3 关于集团隶属企业能力塑造的研究
    2.4 简要评述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动态竞争能力维度划分
    3.2 基于治理的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体系理论框架
        3.2.1 集团公司治理内涵
        3.2.2 集团公司治理要素
        3.2.3 理论基础与模型设计
    3.3 基于成长的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效应评价理论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集团公司治理的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体系
    4.1 基于母公司层面特征探讨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
        4.1.1 母公司层面要素
        4.1.2 理论逻辑与作用机理
    4.2 基于子公司层面特征探讨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
        4.2.1 子公司层面要素
        4.2.2 理论逻辑与作用机理
    4.3 基于母子公司组合层面特征探讨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
        4.3.1 母子公司组合层面要素
        4.3.2 理论逻辑与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子公司成长的动态竞争能力效应评价
    5.1 子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建构
        5.1.1 子公司成长性评价的原则
        5.1.2 子公司成长性评价的基本要素与维度划分
    5.2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成长性关联机理
        5.2.1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盈利性
        5.2.2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风险性
        5.2.3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与扩张性
    5.3 动态竞争能力效应的权变思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设计
    6.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变量定义与测量
    6.3 研究思路与模型构建
    6.4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基于子公司经验数据的动态竞争能力维度建构实证检验
        6.4.2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体系实证检验
        6.4.3 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效应实证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优化模型
    7.2 优化措施
        7.2.1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
        7.2.2 完善内部治理制度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件

(7)金字塔结构下的子公司自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企业集团
        1.2.2 金字塔结构
        1.2.3 自主性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母子公司治理研究现状:母公司单向治理
        2.1.1 积极治理效应内生视角
        2.1.2 积极治理效应外生视角
        2.1.3 消极治理效应内生视角
        2.1.4 消极治理效应外生视角
        2.1.5 母公司单向治理视角评价
    2.2 母子公司治理研究的演进趋势:从单向治理到双向治理
        2.2.1 母子公司双向治理研究:行为经济学的引入
        2.2.2 母子公司双向治理实现途径研究
    2.3 文献评价与讨论
第3章 母子公司“双向治理”研究视角
    3.1 母公司单向治理研究视角
        3.1.1 母公司控制模式
        3.1.2 母公司控制手段
        3.1.3 母公司单向治理理论框架
        3.1.4 母公司单向治理存在的问题
    3.2 母子公司“双向治理”研究视角
        3.2.1 “双向治理”研究视角的理论基础
        3.2.2 “双向治理”研究视角的理论框架
    3.3 母子公司“双向治理”数理模型构建
        3.3.1 理论来源
        3.3.2 母子公司期望效用函数
        3.3.3 母子公司讨价还价模型
        3.3.4 模型均衡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
    4.1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理论分析
        4.1.1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Ⅰ——母公司控制强度
        4.1.2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Ⅱ——内部治理机制
        4.1.3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Ⅲ——外部治理机制
        4.1.4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Ⅳ——子公司地位重要性
        4.1.5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Ⅴ——治理机制的协同效应
        4.1.6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小结
    4.2 子公司自主性形成机理实证检验
        4.2.1 变量选择与度量
        4.2.2 数据来源
        4.2.3 模型构建
        4.2.4 描述性统计
        4.2.5 多元回归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子公司自主性治理效果:以信息披露质量为例
    5.1 子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5.2 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度量
        5.2.1 信息披露质量测度方法述评
        5.2.2 子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替代变量
    5.3 子公司自主性的信息披露治理效果分析
    5.4 子公司自主性治理效果实证研究
        5.4.1 变量选择与度量
        5.4.2 数据来源
        5.4.3 模型构建
        5.4.4 描述性统计
        5.4.5 多元回归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基于治理导向研究预算问题的现实性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动机
        1.1.3 选题的意义
    1.2 主要概念的辩析
        1.2.1 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
        1.2.2 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
        1.2.3 预算与企业集团预算
        1.2.4 治理导向观预算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1.5 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文献综述
    2.1 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文献演绎轨迹
        2.1.1 研究文献的思维方法分类
        2.1.2 治理导向观预算研究的发展趋势
    2.2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国际研究动态
        2.2.1 相关的企业基础理论
        2.2.2 相关的企业管控理论
    2.3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国内研究动态
        2.3.1 基本框架的视角
        2.3.2 财务治理的视角
        2.3.3 预算管制的视角
3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理论分析
    3.1 治理、预算与集团的融合意念
        3.1.1 元素间的逻辑结构
        3.1.2 元素间的融合景象
    3.2 治理与预算理论创新
        3.2.1 预算创新的基本架构分析
        3.2.2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变革焦点
    3.3 治理与预算信念确立
        3.3.1 治理与预算目标的联系
        3.3.2 治理与预算对接的工具
    3.4 治理与预算环境解析
        3.4.1 潜在软环境
        3.4.2 外在硬环境
        3.4.3 主体内决策模式
        3.4.4 母子间管控模式
4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价值剖析
    4.1 治理导向观预算核心定位探讨
        4.1.1 治理导向观预算基本关系剖析
        4.1.2 治理导向观预算管控特征剖析
    4.2 治理导向观预算基本框架剖析
        4.2.1 预算项目的分类构成
        4.2.2 预算的基本原则
        4.2.3 预算目标的关键指标
        4.2.4 预算编制的流程框架
    4.3 公司治理与预算相关特征剖析
        4.3.1 预算目标的治理取向分析
        4.3.2 预算目标的关联依存分析
    4.4 公司治理与预算松驰现象剖析
        4.4.1 道德风险和预算松驰
        4.4.2 预算关系人寻租行为
        4.4.3 三方博弈关系的分析
    4.5 公司治理与预算考评诱导剖析
        4.5.1 业绩诱导与真实诱导的考评辩析
        4.5.2 “做大”规模与“做强”企业的矛盾协调
5 治理导向观预算的行为测度
    5.1 测度方法述评
        5.1.1 三种测度方法简介
        5.1.2 测度方法述评与选择
    5.2 测度工具编制
        5.2.1 文献搜集得到测度题项
        5.2.2 主题访谈修正测度题项
        5.2.3 三步法生成调查问卷
    5.3 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内涵
        5.3.1 项目测度的基础性要点
        5.3.2 集团预算协同力度
        5.3.3 集团预算管控力度
        5.3.4 集团预算参与程度
        5.3.5 集团预算松驰程度
    5.4 调查问卷基本统计分析
        5.4.1 调研进展情况
        5.4.2 调查数据初步分析
    5.5 调查问卷治理导向经验分析
        5.5.1 治理导向观预算:描述性统计
        5.5.2 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与企业规模
        5.5.3 治理导向观预算行为与企业性质
    5.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治理导向预算因素重要性分析
        5.6.1 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框架
        5.6.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应用:如何把握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5.6.3 分析观点与结论的归纳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和建议
    6.2 研究局限及期望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治理导向观预算访谈提纲
    附录 2:治理导向观预算调查问卷(A)
    附录 3:治理导向观预算调查问卷(B)
    附录 4:治理导向观预算调查问卷(C)
    附录 5:治理导向观预算之要素对比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9)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法律责任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守有限责任制度的评析
    (一) 有限责任制度概况
    (二) 有限责任制度探究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学说的探究
    (一) 刺破公司面纱原则概述
    (二) 两种理论关系的辨析
三、我国立法的规定及其正当性
四、结语

(10)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2 我国的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2.1 案情简介
    2.2 全资子公司的概念
    2.3 全资子公司的理论基础
    2.4 全资子公司的现实基础
3 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的特殊性
    3.1 全资子公司在一人公司中的特殊性
        3.1.1 全资子公司的产生历史
        3.1.2 全资子公司在组织结构上的特殊性
    3.2 我国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殊性
        3.2.1 母公司与全资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存在的特殊情况
        3.2.2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3.2.3 公司法第64条与第20条之间的关系
        3.2.4 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
4 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及司法完善
    4.1 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完善
        4.1.1 界定“财产混同”的情形
        4.1.2 界定“组织混同”的情形
        4.1.3 区分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特殊情况
    4.2 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完善
        4.2.1 组织机构:明确监事会权责
        4.2.2 财产监督:严格健全全资子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
        4.2.3 健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4.2.4 确立公司集团中法定的“揭开公司面纱”规则
    4.3 司法实践环节的完善
        4.3.1 审慎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4.3.2 在依据公司法第64条判案的基础上,严格证明责任
        4.3.3 具体列举否认全资子公司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
        4.3.4 规范全资子公司人格否认的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论母子公司制条件下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上市公司自主性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 李海石.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上市子公司透明度对母公司控制权私利的抑制效应 ——基于母子公司双向治理视角[D]. 康红丽. 山东大学, 2020(12)
  • [3]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法律制度构建研究[D]. 王培良.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公司治理视角下我国股东双重代表诉讼制度的建构[D]. 张龄升.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金字塔结构下双层内部资本市场中的利益攫取与财务流动性[D]. 陈登彪.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6]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培育机制及效应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D]. 徐鹏. 山东大学, 2015(12)
  • [7]金字塔结构下的子公司自主性研究[D]. 方政. 山东大学, 2015(12)
  • [8]基于治理导向观的企业集团预算研究[D]. 杨志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8)
  • [9]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法律责任辨析[J]. 张哲慧. 法制与社会, 2013(06)
  • [10]全资子公司的人格否认制度研究[D]. 张钡. 浙江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论母公司恶意经营行为及其母子公司制下的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