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肉硬结

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肉硬结

一、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注硬结(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翔,李军文,童禹浩,郁满华,侯冬勤,谢林娟[1](2021)在《不同治疗方法对注射性硬结疗效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注射性硬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Medline等数据库,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4月相关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注射性硬结的疗效。由2名研究人员根据要求独立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参考国内外数据库关于治疗注射性行为硬结,使用Stata14软件进行网状图绘制,Gemtc0.14.3进行一致性检验、模型选择、两两比较表,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RCT研究17项,由于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产生硬结患者共计1 393例。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直接比较,与50%硫酸镁相比,30%硫酸镁、陈渭良伤科油、50%硫酸镁溶液+鸡蛋清、陈渭良伤科油、芒硝、赛肤润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法应用效果前3位为地塞米松+土豆法、舒康博透明贴法和活血散疗法。结论地塞米松+土豆法、舒康博透明贴法和活血散疗法作为临床治疗注射性硬结最佳治疗的可能性最大,但仍需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杨亚敏,李东明[2](2020)在《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文献回顾》文中研究指明镰刀菌主要为植物致病菌,但也可引起严重人类感染。镰刀菌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本文主要综述相关的皮肤感染,分为局限性皮肤感染及播散性感染,诊断多较困难。由于该属真菌对抗真菌药物存在天然耐药,播散性镰刀菌病死亡率可达80%–90%。本文对Medline和中文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查阅和分析,综合归纳了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致病种、地域分布、危险因子、临床表现形式、药物敏感性及其诊疗方案等,该综述对全面了解镰刀菌病的特征及对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崔真真[3](2019)在《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体外抗病毒示踪技术,通过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筛选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es,RSV)的有效部位,在细胞生物学水平通过体外、体内实验检测木芙蓉叶抗RSV有效部位的效果,并进一步研究其抗RSV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水提醇沉及超滤法获得木芙蓉叶粗提物,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PE),以噻唑蓝(MTT)染色法,以治疗指数(TI)为指标确定抗RSV效果最好的超滤提取物。2.采用NKA-9、DM-301、D-101、X-5、AB-8五种不同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柱,分别以蒸馏水、体积分数为25%、50%、75%的乙醇作为流动相对粗提物进一步分离纯化。同时在细胞水平进行抗病毒实验,筛选出分离效果最佳的树脂柱及洗脱剂,得到抗RSV效果最好的有效部位。3.对得到的木芙蓉叶有效部位,通过不同的时间节点加入细胞中,初步探究其体外抗病毒机制。4.建立RSV肺炎小鼠模型,将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分为高、中、低三个剂量组进行药效学实验,观察各组小鼠体重变化及活动,肺指数变化情况,各用药组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理切片,探究木芙蓉叶有效部位的体内抗病毒效果。5.通过ELISA试剂盒方法,对小鼠血液中的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进行检测,探究木芙蓉叶有效部位的体内抗RSV机制。结果1.分子量在5000-10000的超滤提取物抗RSV效果最好,TI=51.8,高于利巴韦林(TI=41.11)。2.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木芙蓉叶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好,25%乙醇洗脱液第一个洗脱部位的抗RSV作用最好,TI=73.66。3.木芙蓉叶有效部位与病毒同时加入细胞TI值最大。4.体内实验表明,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可改善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体重下降,肺指数升高,减轻肺组织病变。5.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可升高小鼠血清中的炎症抑制因子IL-2、IFN-γ的浓度,减少炎症促进因子TNF-α含量。结论:木芙蓉叶经水提醇沉、超滤及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后,得到的有效部位具有一定的抗RSV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木芙蓉叶有效部位对病毒的直接灭活作用最强。此外,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其还可以升高小鼠血清中的炎症抑制因子IL-2、IFN-γ的浓度,减少炎症促进因子TNF-α含量,推测其抗病毒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

赵锐,徐虹云[4](2015)在《消瘀软膏外敷治疗黄体酮致人工性脂膜炎16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消瘀软膏外敷治疗黄体酮所致人工性脂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临床诊断为黄体酮所致人工性脂膜炎患者16例,采取院内制剂消瘀软膏局部外敷治疗,观察疼痛缓解时间及肿块结节吸收时间。结果全部患者症状均完全消失,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3.75天;平均肿块结节吸收时间42.25天。结论消瘀软膏外敷治疗黄体酮所致人工脂膜炎安全有效。

何文静,王爱民,李婷婷[5](2014)在《胰岛素注射致皮下硬结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1]。为校正糖尿病患者高血糖,通常治疗方法是用外源性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2]。在胰岛素使用过程中,由于患者重复使用针头、在同一地方多次注射或使用不纯制剂导致注射区域皮肤发生并发症,其中皮下硬结就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皮下硬结又称皮下脂肪增生(以下简称硬结),是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所致的一种常见皮肤不良反应[3-5],在胰岛素多次注射地方出现皮下脂肪细

王正元[6](2014)在《蜂针导致色素沉着发生的规律探讨》文中指出背景:蜂针疗法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属于古代医学的瑰宝。现代中医学将它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解决了许多难治性的疾病,显示出了神奇的疗效。在现代医学看来,蜂针疗法是具有针、药、灸三种作用为一体的治疗方法。虽然蜂针疗法是许多疾病不可替代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蜂针疗法存在着诸多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大大地限制了蜂针疗法的推广,所以研究蜂针疗法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是有极大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就是针对蜂针疗法的其中一个不良反应—色素沉着,做出相关探讨。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蜂针治疗后导致色素沉着的发生规律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总结蜂针治疗与色素沉着的发生规律,为临床蜂针治疗时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针刺方法、蜂量、部位等提供依据,预防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临床实际意义,从而加强临床蜂疗工作者对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通过蜂针前向患者说明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使患者对不良反应有清楚的认识,做好心理准备,从而更有利于蜂针疗法的推广应用。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受试者120例,随机分为直刺组和点刺组,点刺组采用点刺法,当蜂刺刺入皮肤后,迅速用镊子将蜂刺从皮肤上拔出,或等蜂刺刺入皮肤后,立即将毒囊挤扁后再拔出,蜂毒由毒囊经蜂刺注入体内;直刺组采用直刺法,进针后,留针10分钟。新的进针穴位作为观察穴位,隔日1次,直到观察穴位出现色素沉着为止,观察记录色素沉着产生的次数,出现沉着斑的直径;最后给受试者做体质评分测试。采用SPSS19.0经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蜂针后发生色素沉着是普遍存在的副作用,只要治疗次数达到一定程度,这个位置都会产生色素沉着,发生的概率是100%;2.直刺组开始出现色素沉着的蜂针平均次数为2.20士0.84次,大部分在接受蜂针1-2次后即已出现色素沉着;而点刺组的平均次数为3.80士1.22次,大部分在接受蜂针3~4次后才出现色素沉着。3.随着年龄的增加,产生色素沉着所需要的次数越少,直径与面积越大;4.蜂针后色素沉着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呈逐渐加重;5.点刺法在控制色素沉着的产生上明显优于直刺法;6.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体质单一体质很少,大部分是复合体质;复合体质中又两种体质复合占多数,阳虚血瘀质又是两种复合体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占42.27%;7.类风湿患者中气虚血瘀质、阳虚血瘀质、阳虚痰湿质、阴虚湿热质四种体质产生的色素沉着仍需要继续研究探讨。结论:1.蜂针疗法导致的色素沉着是普遍存在的不良反应,但每个人有轻有重,因人而异,如果出现沉着的位置,没有再继续用蜂针治疗,沉着会渐渐消失;2.直刺组中,色素沉着产生的次数要比点刺组的多,而且产生沉着的直径和面积都要比点刺组大,说明直刺组不容易产生色素沉着;3.类风湿性关节的病人体质较为复杂,多以复合体质存在;4.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体质的病人,产生的色素沉着直径和面积略有不同,从中可以再进一步探讨体质与色素沉着的关系。

马振国[7](2014)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观察了自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效果,以进一步探析自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2例肾虚型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黄体酮肌注及固肾安胎丸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黄体酮肌注及自拟孕宝汤口服治疗;并系统观察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B型超声表现、血β-HCG、P水平的影响情况。结果:临床观察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不仅是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还是在影响B型超声表现及血β-HCG、P水平等客观指标方面,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效果明显,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

江昕昕[8](2013)在《马铃薯抗炎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浅表性炎症范围很广,包括血肿、挫伤、肿胀、水肿、浅表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以及注射给药的局部并发症。马铃薯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本品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气、和胃调中、平肝降压、利水消肿、收涩固精、养心安神和生肌止痛等功用。局部应用鲜马铃薯片或鲜马铃薯汁防治上述浅表性炎症,有大量的临床报道,但鲜马铃薯片和鲜马铃薯汁应用不便,有效物质不明确,质量可控性差,不能长期保存,难于满足中药“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要求。所以有必要提取分离其有效成分,然后制备成适宜的外用制剂。因此,本课题的目标是对马铃薯防治浅表性炎症的有效成分进行筛选,为下一步将其制成有效外用制剂提供研究基础。本文根据近年来对马铃薯的研究动态,简述了马铃薯的研究概况。比较了不同的提取分离方法,优化了提取工艺。考察了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适用性。通过动物模型对有效成分进行药效学研究,为马铃薯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本课题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一、马铃薯糖苷生物碱(TGA)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市售新鲜马铃薯在充足阳光、充足水分条件下发芽处理,取绿皮干燥、粉碎,选择乙醇-乙酸双溶剂超声法提取TGA。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以所得TGA干浸膏重量为指标,直观分析结果得到第八号实验提取效率最高,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影响提取效率的影响因素依次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A3B2C2(提取时间4h,提取温度40℃,料液比为1:16)。碘化汞钾试验、苦味酸试验和碘-碘化钾试验证明了提取物中含有生物碱成分。考察了比色法测定TGA含量的系统适用性,结果仪器精密度良好,标准品溶液及提取物溶液在2h内性质稳定。标准曲线:A=5.2943C-0.043,R2=0.9983,线性范围为0.05~0.2mg/ml之间,选用高低浓度外标法考察TGA的回收率分别为99.06%,97.76%,98.99%,证明比色法适用于马铃薯糖苷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最后在最佳因素水平组合A3B2C2条件下提取TGA,测得三批提取物中TGA的含量分别为54.52%,53.99%,55.53%。可用于后续的药效学研究。二、马铃薯蛋白质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选择硫酸铵沉降法提取新鲜马铃薯中蛋白质成分,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对提取的蛋白质脱盐。脱盐后冷冻干燥处理,得到蛋白质干粉。双缩脲反应和茚三酮反应对蛋白质进行定性鉴别,证明提取物中含有蛋白质成分。对2010版《中国药典》的Lowry法稍加改进,考察了新方法的系统适用性,仪器精密度良好,标准品溶液及提取物溶液在1.5h内性质稳定。标准曲线:A=1.874C+0.0646,R2=0.9989,线性范围为0.1~0.5mg/ml之间,选用高低浓度外标法考察蛋白质的回收率分别为99.43%,98.67%,104.53%。系统适用性实验证明了改进法对高浓度马铃薯蛋白质成分的含量测定具有准确、操作简便、耐用性强的优点。测定三批蛋白质样品含量分别为55.61%、55.47%、56.94%。可用于后续的药效学研究。三、药效学研究建立了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腹部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和酒石酸长春瑞滨致小鼠尾静脉炎模型等炎症模型,对马铃薯TGA和马铃薯蛋白质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鼠耳肿胀模型和小鼠尾静脉炎模型中,马铃薯TGA和马铃薯蛋白质均有抗炎作用,马铃薯TGA抗炎作用优于阳性药物喜疗妥,而蛋白质的抗炎作用稍差于喜疗妥。在小鼠腹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中,TGA和蛋白质均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但作用效果略差于喜疗妥。总之,TGA和蛋白质成分均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抗炎机理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胡锴[9](2012)在《腹腔注射黄体酮对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量—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注射黄体酮对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量-效关系。方法:取30只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六组(A、B、 C、D、 E、 F组),每组5只。分别去势后建立SD大鼠体内无黄体酮模型。两周后于梨状肌下缘lOmm处切除右侧坐骨神经5mm,采用硅胶管桥接,建立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模型建立后,A组(对照组)每天腹腔注射注射生理盐水0.2ml;B、 C、 D、E、F分别每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黄体酮(B组2mg/kg、C组4mg/kg、D组6mg/kg、E组8mg/kg、F组16mg/kg)。参照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行功能恢复检测;12周后,分别从每只SD大鼠取实验侧及正常侧腓肠肌,称重并记录;取各组硅胶管内新生坐骨神经行HE染色并光镜下观察,计数单位截面积内的新生轴索;再取硅胶管远端新生神经行GDNF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记录GDNF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12周发现各组SD大鼠坐骨神经指数(SFI)均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腹腔注射黄体酮的B、 C、 D、E、 F组明显优于给予生理盐水的A组(P<0.05)。E、F组又优于B、C、D组(P<0.05)。D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术后12周发现各SD大鼠实验侧腓肠肌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与A组比较,B、 C、 D、 E、 F组腓肠肌湿重恢复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F组优于B、C、D组(P<0.05)。D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术后12周发现,与A组相比,B、 C、 D、 E、 F各组硅胶管中再生坐骨神经段及远端坐骨神经的神经纤维数目及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E、F组优于B、C、D组(P<0.05)。D组优于C组,C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4)12周时各组硅胶管远端神经纤维的GDNF表达均明显下降,A组GNDF阳性细胞灰度值较B、 C、 D、 E、 F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其中E、F组优于B、C、D组(P<0.05),D组较C组明显,C组较B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E组腹膜及肠系膜上可少量乳白色絮状物,F组可见腹膜及肠系膜上大量乳白色絮状物。结论:1、腹腔注射黄体酮能促进SD大鼠坐骨神经再生。2、SD大鼠腹腔注射黄体酮的最佳剂量为8毫克/公斤。

余泱川[10](2012)在《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根据《当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当代”一词作为一个史学概念,“一般指建国后到现在这一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中医摆脱了鸦片战争以来被质疑、被限制的处境,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与西医并行的医学体系的地位,重新获得官方与民间的承认,中医的学术研究与临床医疗都在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下纳入正轨,并取得长足的发展,同时该时期也是国家对于中医政策、中医学术研究方向的探索期,从提倡“中医科学化”、“中医进修”到“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政策的制定与修正频现;从以“科学化”革新中医药学术经验,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再到强调实践的中医学术研究,30年间中医学术研究的方向、模式及重点亦不断发生变化。唐太宗说:“以史为鉴”,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医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今天中医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供些许借鉴。“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曾说:“医学研究不能脱离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体质等因素,而中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正好重视了这些内容”。地域医学虽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因对于医学史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迅速成为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广东具有悠久的中医学术、医疗传统,同时作为近代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最早受到现代化思潮冲击的地区,广东既是西医在华发展的中心地带,又是最早萌发中医革新思潮和中医现代化教育的地区,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中医学术革新,理论大讨论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广东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地域经济、文化明清以来的勃兴,促使岭南地域医学随着建国后对中医学术研究的深入而结出硕果。本论文通过对广东建国后的中医学者群体,学术发展特征,政策、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冀望可以发现1949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形成这些特征的因素。学术界对香港中医发展情况从前关注不多,但随着陈存仁、谢永光等一批在港名医的着述出版,该地中医史的研究价值逐渐凸显。香港毗邻广东,新中国成立以前,两地医学交流频繁,当时几乎所有香港的名医都是祖籍广东的客籍人士,香港的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莫不赖历年迁港的内地名医推动,而大陆解放前一批“海派名医”迁港的历史意义尤为重大,他们在香港着书、兴学、行医,使香港变为大陆之外的第二个中医学术中心。该时期香港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中医学校、学术活动少有系统的记述,本研究力图对1840年以来,特别是“二战”后香港代表医家的生平事迹、着作;着名的医学院校,重要的学术活动进行研究,力图勾勒出百余年来香港中医发展的概貌,另外特别对“迁港中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对香港中医发展的贡献和影响。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包括文献的查找,资料的收集、鉴别、整理、汇编等。文献研究法是基础工作开展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资料调研收集,资料归类汇编。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有三大来源:一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藏书,收集内容包括了1949年至1979年间的中医学术期刊、专着、会议文献、研究成果汇编、政策公文汇编等等;二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收集内容主要是历年来政府发布的卫生政策法规原文,关于中医医疗、学术的统计数据,以及少量出版地在香港的学术文献;第三个来源是香港中医师陈永光先生所提供的大量的香港医家专着、中医教材、学术团体资料汇编等等。本研究按照医史文献学科研究方法与标准,其具体研究步骤为:①首先利用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内部书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书目查找所需文献。②然后按图索骥,以借阅、拍照、复印、扫描等方式获取文献,并将重点文献转换成10万字的数字形式以便利用。③最后将已获文献进行汇编,建立本研究专用的书目、文献目录,并以时间顺序、学科分类、医家姓名建立三种索引,配合已转换为数字格式的重点文献,形成一套可以按照文献内部、外部特征进行检索调阅的文献资料。本研究对于文献研究的标准是:引用文献全部为一次文献,文献版本尽可能获取首版,重要观点用文献原文体现。2、理论评述法:是采用归类分析、归纳演绎、传统阐释、相关对比等方法,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的相关研究方法为行业标杆,按照其行文规范的要求,概述和详述医家生平、重大政策、学术事件;凝练学者学术观点;总结单一或群体医家的学术倾向;将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学术研究、学术观点进行对比;探索某一因素对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学术研究的观点、成果的影响。具体到论文内容中,对于某一时期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某一机构或某一医家的学术活动多采用记述法;对某一医家的着作内容、学术思想则采用传统阐释和归纳演绎的结合;对某一时期或某一地区学术发展的特征研究采取的是归纳演绎与相关对比的结合。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949年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史研究,该部分以时间为序又分为三章。第一章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间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阶段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政治背景,包括:“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形成及其具体内容,全国及广东省的各项卫生统计数据等等;分析“中医科学化”政策在广东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特征及其成因。第二节介绍广东实践“中医科学化”的学者群体并分析其特征;记述广东当时的主要学术期刊及其学术倾向和刊登之有代表性的学术论着。第三节首先研究广东中医界在“中医科学化”中对如何看待传统理论以及学术革新途径、方法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归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持不同观点者的争鸣情况;其后概述当时广东中医界两份系统化阐述“中医科学化”原则、步骤、标准的学术整理方案并提炼其中的要点。第四节总结广东中医界实践“中医科学化”过程中在医学文献整理、中医理论研究、针灸、脉诊学、中药提炼等方面的各项成果。第五章分析该时期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即:①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②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③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④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第二章对1954至1965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两份重要的学术期刊,《广东中医》和《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的概况及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介绍当时主要的中医研究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的概况及其对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第二节论述1956、1957年间几篇探讨中医学术研究态度和具体观点的争鸣文章,分析这些论争产生的背景和其对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的意义。第三节至第六节论述该时期广东中医研究在医学文献整理、地域医学研究、基础理论探讨、临床医学研究诸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成果。第七节总结1954至1965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三章对1966至1979年间的广东中医的学术史进行研究。其中第一节记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中医脾胃学说在文献收集整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第二节论述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领域的研究情况,具体内容为在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针刺麻醉研究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第三节论述该时期广东医学界对于青蒿素、破伤风抗毒素、毛冬青等中药特效药的研究。第四节介绍侯灿、梁直英等人将现代医学、科学上的新方法、新理论引入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五节总结1966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特征。第二部分是关于近代以来香港中医学史的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的研究内容是香港中医在医疗、教育、社团组织等方面的发展概况。详细的记录了:①香港中医行医方式的演变及东华三院等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②香港中医在规模、办学方式上的发展以及着名中医学校的概况;③香港知名中医社团成立、合并、发展的状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第二节的研究内容是“侨港中医”这一群体的基本情况及其对香港中医医疗、学术、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侨港中医的内涵并介绍历次中医侨港热潮及其历史成因;然后选取十余位祖籍广东及其他地区的侨港名医,重点论述其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重要着作;最后从整体上论述“侨港名医”对于香港中医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论以中医基本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学术研究模式、重点及方向的转变,学者主体的转变,重大历史、政治事件的影响为依据,作者认为1949年至1979年的广东中医学术史应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至1953年,该阶段国家关于中医学术的政策是“中医科学化”,主要学术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关于中医学术革新意义、途径、目的的学术讨论以及在文献研究和剂型改进方面的初步实践。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的奠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54至1965年,国家及时对中医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对传统医学进行继承与发扬,推动中医高等教育和师带徒教育,广东的中医研究在文献整理、理论探讨、地域医学、传染病防治等诸方面均获得丰硕成果。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第三阶段是1966年至1979年,该阶段由于国家对中医研究重点的调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开始以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主,强调临床实践,以重大疑难疾病的治疗为主要方向,在急腹症治疗、针灸麻醉、骨伤复位、特效药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该阶段是建国后广东中医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上获得巨大成绩的阶段。广东作为全国中医学术蓬勃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医学文化积淀使该地区在建国后的中医学术发展带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笔者认为这些特征是:①以临床实践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和根本动力;②以国家政策支持为学术发展的推动力量;③以知名学者和民间支持作为学术研究的支撑力量;④坚持中医本位,注重前人学术经验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特征决定了1949至1979年间广东中医学术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未来中医学术研究事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注硬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注硬结(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治疗方法对注射性硬结疗效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章质量评价
    2.4 文章直接比较结果
    2.5 文章间接比较结果
        2.5.1 参数运算与收敛性
        2.5.2 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注射性硬结的Meta分析
3讨论

(2)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文献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镰刀菌感染的一般性描述
2 年龄和性别分布
3 地域分布
4 临床表现形式
5 基础病及诱发因素
6 影像学检查
7 组织病理学
8 血清学检查
9 病原体种类及其药物敏感性
1 0 治疗及预后
1 1 展望

(3)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木芙蓉叶的研究概况
        1.1 木芙蓉叶的简介
        1.2 化学成分及含量测定
        1.3 药理作用
        1.4 临床配伍及应用
    2 超滤技术的研究应用
        2.1 超滤技术简介
        2.2 超滤技术的应用
    3 大孔树脂的研究应用
        3.1 大孔树脂简介
        3.2 大孔树脂的应用
    4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进展
        4.1 呼吸道合胞病毒简介
        4.2 中药及复方抗RSV研究
        4.3 免疫机制与肺炎的关系
第二章 木芙蓉叶提取物体外抗RSV实验研究
    1.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木芙蓉叶的前处理
        2.2 超滤液的制备
        2.3 超滤膜的清洗
        2.4 样品处理
        2.5 体外抗RSV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毒TCID_(50)测定
        3.2 不同超滤液对Hep-2细胞毒性的测定
        3.3 不同超滤液体外抗RSV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筛选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柱的预处理
        2.3 大孔树脂的上样及洗脱
        2.4 体外抗RSV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毒TCID_(50)测定
        3.2 洗脱液对Hep-2 细胞毒性的测定及体外抗RSV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木芙蓉叶有效部位体外抗RSV作用机理的初步探究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细胞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处理
        2.2 体外抗RSV实验
        2.3 体外抗RSV机理探究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木芙蓉叶有效部位的体内抗RSV实验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RSV病毒鼠LD50的测定
        2.2 动物分组设计
        2.3 建立感染模型及给药
        2.4 检测指标
    3 实验结果
        3.1 RSV病毒鼠LD_(50)的测定
        3.2 各组小鼠体重及活动情况
        3.3 各组小鼠肺指数变化
        3.4 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木芙蓉叶有效部位抗RSV免疫机制探究
    1 材料
        1.1 药物
        1.2 病毒
        1.3 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设计
        2.2 建立感染模型及给药
        2.3 血清的采集
        2.4 ELISA法检测RSV感染小鼠血清炎症因子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6)蜂针导致色素沉着发生的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色素沉着的认识
        一、色素沉着概述
        二、中医对色素沉着病因病机的研究
        三、中医对色素沉着的辨证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色素沉着的认识
        一、色素沉着的概述
        二、现代医学对产生色素沉着机制的认识
        三、现代医学对色素沉着的治疗
    第三节 蜂针导致色素沉着的研究
        一、蜂针疗法概述
        二、蜂针疗法导致不良反应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测量方法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情况对比
        二、色素沉着的出现与蜂针治疗次数
        三、9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及色素沉着情况
        四、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蜂针后色素沉着的发生规律
        二、蜂针导致色素沉着的机理研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医家对先兆流产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学对先兆流产发病机制的认识
    3 中医药治疗先兆流产进展
        3.1 辨证论治
        3.2 专方专药治疗
        3.3 中成药治疗
        3.4 外治方法治疗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进展
    5 先兆流产的中医药实验研究
    6 讨论与展望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先兆流产的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病情轻重程度判定标准
        1.4 病例选择标准
        1.4.1 纳入病例标准
        1.4.2 病例排除标准
        1.5 一般资料
        1.5.1 病例来源
        1.5.2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安全性观测
        2.3.2 疗效性观测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2.4.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方法
    3 治疗结果分析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证候综合积分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β-HCG水平比较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P水平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本课题的立项依据
    2 孕宝汤的药物组成和方解
    3 孕宝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4 疗效分析
    5 体会
    6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马铃薯抗炎活性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概况与立题依据
第一章 马铃薯糖苷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鉴别
    1 前言
    2 材料、仪器与试剂
    3 方法
    4 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马铃薯蛋白质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1 前言
    2 材料、仪器与试剂
    3 方法
    4 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药效学研究
    1 前言
    2 动物、试剂和材料
    3 动物实验
    4 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综述
    1 马铃薯研究概况
    2 马铃薯龙葵素研究进展
    3 马铃薯蛋白质研究进展
    4 问题与展望
    文献

(9)腹腔注射黄体酮对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量—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名词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器材
    2.2 实验步骤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般观察
    3.2 腹腔内观察情况
    3.3 坐骨神经指数
    3.4 12周时各实验组排肠肌湿重恢复率
    3.5 组织病理学观察
    3.6 12周时术侧坐骨神经远端的GDNF阳性细胞灰度表达观察
    3.7 12周时腹腔内腹膜及肠系膜上乳白色絮状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黄体酮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
    4.2 黄体酮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4.3 腹腔注射黄体酮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最佳剂量
    4.4 娃胶管桥接坐骨神经缺损的再生室模型
    4.5 腹腔长期注射黄体酮的副作用
    4.6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10)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与预期成果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中医科学化”政策下的学术探讨与实践(1949至1953年)
    第一节 建国后“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历史、政策背景
        一、“中医科学化”政策的提出
        二、“中医科学化”对于广东中医界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的主要群体和学术阵地
        一、以民国时期各中医学校教师及毕业生为主的进步中医
        二、具有中医学术素养的开明西医、药师
        三、“中医科学化”的学术阵地——《广东中医药》与《星群医药月刊》
    第三节 围绕“中医科学化”中基本问题的研究与讨论
        一、关于中医药传统理论价值的探讨
        二、梁尚博关于“中医科学化”研究方向的设想
        三、谭次仲的“中医科学化”方案
    第四节 广东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学术实践
        一、医史文献研究
        二、中医理论研究
        三、脉学研究
        四、针灸机理及治疗学的研究
        五、星群药厂与中药炼剂研究
    第五节 广东“中医科学化”学术革新运动的特征
        一、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化”的参与积极、务实
        二、参与者的学术素养保证了学术探讨的理性与深入
        三、承认中西差异,立足中医本位的“科学化”
        四、对于中医学术研究方向、模式的探讨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政策引导下的中医学术勃兴(1954至1965年)
    第一节 重要的中医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机构
        一、《广东中医》与《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二、广东省中医药研究委员会(广东中医药研究所)与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第二节 以学术讨论端正对继承发展中医学术的态度
        一、梁乃津对余云岫及其学术观点的批判
        二、对《新针灸学》的评论及相关争论
        三、对龙世雄“关于中医中药的研究问题”一文的评论
    第三节 医史文献研究
        一、萧熙的医史文献研究
        二、赵思兢关于中药功效及炮制法的文献溯源
        三、张创献关于经络实质与“九针”源流的考证
    第四节 地域医学研究
        一、岭南医家、医籍、医学文化研究
        二、广东医家医案、医话研究及医疗经验提炼总结
        三、岭南生草药及验方研究
    第五节 关于中医理论核心、诊疗手段的探讨
        一、关于中医理论核心的大讨论
        二、关于脉学的大讨论
        三、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
    第六节 中医临床医学研究
        一、中医脾胃学说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二、中医防治重大传染病的研究
        三、妇科疾病防治
        四、儿科疾病的中医治疗学研究
        五、针灸手法、模型及经络学说研究
        六、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第七节 1954至1965年广东中医学术研究特征
        一、注重文献研究对中医学术研究的先导作用
        二、岭南医学研究方兴未艾
        三、注重名医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四、空前活跃的学术气氛
        五、中医防治传染病研究成果丰硕
        六、国家政策推动学术勃兴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繁荣(1966至1979年)
    第一节 脾胃学说研究的深入
        一、文献收集整理方面
        二、临床研究方面
        三、实验研究方面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
        二、外伤骨折正骨手法研究
        三、针刺麻醉研究
    第三节 中药特效药及岭南生草药研究
        一、青蒿素防治疟疾研究
        二、破伤风抗毒素的研究
        三、毛冬青防治脉管炎研究
        四、岭南生草药研究
    第四节 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一、侯灿关于“八纲”现代医学意义的研究
        二、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控制论原理的探讨
        三、梁直英从控制论角度对《伤寒论》的再认识
    第五节 1966至1979年广东中医学术发展特征
        一、中西医结合研究成为学术活动的主流
        二、临床应用研究成果丰硕,理论、文献研究相对匮乏
        三、注重现代科学前沿理论与中医学术研究的结合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香港地区中医发展史略
    第一节 香港中医发展概况
        一、港英政府对中医的歧视和限制
        二、香港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概况
        三、香港中医教育发展概况
        四、香港中医团体发展概况
    第二节 侨港名医与香港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一、侨港中医群体
        二、“侨港名医”对香港中医事业的贡献
        三、“二战”后着名侨港医家及其在港学术成就
    参考文献
结论
图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注硬结(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治疗方法对注射性硬结疗效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J]. 叶子翔,李军文,童禹浩,郁满华,侯冬勤,谢林娟. 基层医学论坛, 2021(13)
  • [2]镰刀菌所致皮肤感染的文献回顾[J]. 杨亚敏,李东明. 菌物学报, 2020(08)
  • [3]木芙蓉叶抗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及其抗病毒机制研究[D]. 崔真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
  • [4]消瘀软膏外敷治疗黄体酮致人工性脂膜炎16例[J]. 赵锐,徐虹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23)
  • [5]胰岛素注射致皮下硬结的研究进展[J]. 何文静,王爱民,李婷婷.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29)
  • [6]蜂针导致色素沉着发生的规律探讨[D]. 王正元.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7]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型先兆流产的临床观察[D]. 马振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马铃薯抗炎活性物质基础研究[D]. 江昕昕.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9]腹腔注射黄体酮对坐骨神经再生影响的量—效关系研究[D]. 胡锴. 中南大学, 2012(02)
  • [10]广东当代中医学术史研究(1949至1979年)[D]. 余泱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马铃薯加中药治疗肌肉硬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