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

专家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专家谈(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韩丹凤[2](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从某种意义上讲,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素养、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影响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对策进行研究,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本文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社会存在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借鉴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深入阐释了对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中国强国梦想的历史考量。对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提出提升引导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对策思考,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任务、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夯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进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理论阐释,以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意识理论、社会存在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学科认知心理学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中国共产党历代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发展目标进行系统梳理,这些思想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对近代以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中国梦进行历史考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始终不渝追求的梦想。追溯从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历史阶段,揭示了中国梦的孕育、演变和发展历程,把握中国梦的历史脉络,概括了中国梦的历史内涵。再次,透过数据分析和深度访谈揭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总体状况。本研究认真设计调查问卷,并做好大学生认中国梦同状况频率分析和差异分析,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政治面貌和不同院校类别的学生进行比较,以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取得成效。当前大学生中国梦认同表现出基本认知状况向好、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参与践行主动性较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一些问题和成因,其中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模糊动摇、存在功利主义倾向,理论付诸实践的知行脱节等方面。对于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从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对其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从国际背景来看,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消解学生理性认同;从社会发展来看,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致使政治认同式微;从高校因素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国梦认同未协调推进;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成长阶段相对特殊。最后,提出增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路径分析。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三大育人”规律,深入实施“三全育人”,加强教育过程的有机协同,着力创新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范式。通过借助社会力量持续优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社会环境;同时注重整合育人资源,有效化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制约因素;还要强化学校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思想引领;更要注重内外结合,科学激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主体自觉。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争夺的主要对象,他们对中国梦认同整体状况体现了当前高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育人的效果,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问题。有效提升大学生对“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不仅要通过话语体系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更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王思伟[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困扰世界各国的一个难题,我国一直致力于贫困问题的解决。解决贫困问题,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意义。反贫困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通过系统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认真研究在反贫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总结归纳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篇文章在总结前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反贫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及理论来源,包括贫困与反贫困的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贫困思想。其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主要包括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巩固扶贫成果并持续推进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分析了每一个阶段的贫困状况,造成贫困的原因、贫困的类型,并分析每一个阶段我党和政府在农村反贫困中所制定的政策以及实践的运用。再次,对我国农村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存在贫困户识别偏差、帮扶资源投入失准、扶贫干部工作能力不足责任不到位以及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包括优化精准扶贫识别机制、健全精准考核机制、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以及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最后,总结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四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反贫困的格局,坚持政府主导的扶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五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朱思洁[4](2020)在《习近平《摆脱贫困》中的民生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本书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第一部个人专着,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回溯《摆脱贫困》中的民生思想,强调摆脱意识贫困等关键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民生工作方法与现实道路,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走上繁荣富强之路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背景介绍。一是界定了“贫困”“民生”“民生思想”的相关概念,理清本文的研究范畴;二是梳理了《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为主要内容的阐述奠定基础。第三部分,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心贴近人民,依靠与信任人民,解决人民需求,是一切民生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二是绘就摆脱贫困的民生蓝图。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民生工作“主旋律”,合理运用区域资源优势作出统筹规划,使贫困人口不仅摆脱物质贫困,更摆脱精神贫困。三是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弱鸟先飞”等先进理念,彻底击破意识贫困的底层思维,为民生难题答疑解惑。四是指明提升民生福祉的现实道路。从教育、就业、生态、科技等方面出发,为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指明道路。第四部分,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民生实践与成果。在科学的民生思想指导之下,宁德各地贯彻落实“四下基层”制度,逐步推进城乡建设和老区发展,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兴起。1990年习近平离任时,宁德地区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生态保护现成效;教育体系优化,科技水平提高。在实践中,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科学性得到了验证。第五部分是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习近平《摆脱贫困》中的民生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传承和升华了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也引领和推进了新时代的民生思考。同时,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时代民生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提供了解决世界民生难题的中国方案。

赵津津[5](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提出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李杰[6](2020)在《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口支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基于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及中部地区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水平存在的较大差距,以及地区之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互补性的客观实际,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于20世纪70年代末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政策、制度。对口支援的实施,在控制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较快发展,以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及其破解、“一带一路”的实施与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进行和发力,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对口支援的创新、完善以及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提供了新导向和新路径。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以《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为题,在充分借鉴现有理论成果及其观点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府际关系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经济学区域发展理论以及民族学民族发展理论,展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通过梳理对口支援政策的提出、发展历程、基本类型及其推广应用,明确对口支援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政策体系中的地位,探寻对口支援的价值目标、意图以及功能、作用,并对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绩效进行检视。研究发现,对口支援政策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功能和作用。同时,存在着造血功能不足、援助效率不高以及制度激励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一些因素使然:既有政策因素的影响,没有使多元主体形成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以及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又受任务设定的制约,诸如任务扩界、任务累加、任务分配、路径依赖以及利益博弈导致的目标分歧等;还有环境条件的约束,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环境独特以及国际环境条件复杂,等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决定了问题解决的方式及其路径。对口支援中存在的问题,是由政策因素、任务设定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所致,这就决定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当遵循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等基本原则,在中央政府领导下,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以及探寻其有效性的实现路径。首先,构建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长效机制。包括:一是对口支援目标机制,全面认识对口支援政策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强化“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及产业支援要帮扶受援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对口支援动力机制,实现“互惠共赢”的利益分享、鼓励援助的“利益补偿”以及强化有关主体“利益共同体”意识等。三是对口支援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约束制度、建立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以及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等。四是对口支援协调机制,发挥中央政府“顶层设计”的协调功能、坚持“科学规划”的工作方针以及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统筹协调机制等。其次,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选择。一是紧紧围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加大对口支援的力度和有效性,破解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二是充分借力“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在两个“互联互通”中发挥对口支援的政策功能和作用。三是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加大教育、卫生、文化对口支援力度;深化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改善投资环境;通过“双向交流”、干部支援、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西部人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对口支援中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建设的现代化: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并且有效发挥制度效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行政效能,优化资源配置。

周顺[7](2020)在《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 ——以宜昌市兴山县高岚户外休闲运动特色小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扶贫大格局基本形成,脱贫攻坚迈上新的台阶,20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村人口全面脱贫,不愁吃、不愁穿,农村义务教育、基本住房和医疗卫生有保障,贫困县全面摘帽。2016年7月,我国首次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预计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旅游特色小镇。目前各地都紧跟国家步伐,依据利好政策,以特色小镇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本文以兴山县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情况,高岚精准扶贫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兴山县高岚村及的村民,以及游客作为调查对象。研究目的是利用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契机,以旅游业刺激经济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带领高岚村民走上脱贫之路,完成脱贫攻坚奔小康的任务。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调查了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游客特征、贫困现状、村民基本情况等相关资料。本文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国家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战略要求相符。全文以融合发展为中心,结合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村民贫困现状,分析高岚小镇建设对高岚村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与改变。经研究得出,其一,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初具规模,近期规划完成状况良好,新增大量旅游项目,游客逐年增多,旅游收入水平提高;其二,利用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机遇,通过产业融合、农旅融合及互联网融合等方式,促进高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三,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引进人才对高岚村民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提供教育保障,加速村民思想脱贫。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转变思维,将脱贫方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目前高岚已完成全民脱贫摘帽计划,精准扶贫成效显着;最后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实行易地搬迁及美丽乡村计划,在改善高岚人居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高岚村民整体素质和幸福感。

郭暄[8](2019)在《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经济政策是以列宁为领导的俄共(布)为化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全面性政策,它集中体现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新经济政策产生于苏俄特殊的历史时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它的实施保护了苏俄的胜利果实,帮助苏俄渡过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危机,被视作救国政策。虽然这一政策实施时间较短,但其对当时和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均有深远影响。文章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发展进行了分析,就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新经济政策是以“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国情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而产生的。该政策通过推行粮食税和农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商品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等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尽管新经济政策因为实行时间较短,后继领导人未能跟上列宁的思想,苏俄与国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从而导致了该政策的终结。但新经济政策也在短暂的实践中也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适当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等原则。文章最后从我国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内在发展要求为依托,从新经济政策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其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具有的启示,同时对我国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均有重要启示。

陈小君,汪君[9](2019)在《论习近平“三农”法治观》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的"三农"法治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三农"法治观继承发扬了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三农"观,其鲜明的时代特色中闪烁着现代法治的光辉。习近平"三农"法治观在逻辑体系上以法律主体、财产权利、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乡村社会治理为主线展开。将法治与"三农"工作有机结合并注重对实践的指导是习近平"三农"法治观的突出特色。全方位体认和践行习近平"三农"法治观,一方面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以"三农"法律关系为逻辑线索和工具梳理,还原其核心内容、法理基础,以达成更加广泛的学术共识;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习近平"三农"法治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法制实现路径,在涉农立法、执法、司法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彰显习近平"三农"法治观的时代特色和社会主义价值底线。

杨梦金[10](2019)在《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依然影响着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展开。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正是在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的基础之上,面对当下城乡融合的现实困境,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实践逐步形成的,是引领当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坚持了以人为本和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发展、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共生、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本——雄安新区建设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发展,涵盖了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空间融合、推动治理创新三大核心内容。二是乡村振兴,重点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四个环节。三是城乡融合共生,从权利共享、经济共富、文化共融、社会共建、生态共治五个维度,全面展现了习近平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理论成果。四是雄安新区建设,是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实际运用,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样榜,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理论层面,既继承和发展了马恩经典作家和历代共产党人的城乡发展思想,又为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跨越西方现代性发展模式提供了学理支撑;在实践层面,既为国内发展提供了破解城乡二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指导,又向国际社会展现出构建空间正义、促进文化融合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专家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专家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理论概述
    一、概念厘定
        (一)认同
        (二)“中国梦”
        (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
    二、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存在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意识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三、相关学科理论的理性借鉴
        (一)认知心理学理论
        (二)社会认同理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注释
第二章 近代以来中国强国梦想的历史考量
    一、中华民族“百年沉沦”的历史时期(1840-1949)
        (一)追求平均主义思想的太平天国运动
        (二)追求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三)追求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四)探索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1949-1978)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战略
    三、中华民族“富起来”的历史时期(1978-2012)
        (一)改革开放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
        (二)世纪之交“新三步走”发展战略
        (三)新世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四、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时期(2012--至今)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牢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
        (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注释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和频率分布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问卷的样本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频率分布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频率分析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差异性分析
    三、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主要成效
        (一)大学生对中国梦基本认知状况总体向好
        (二)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较高
        (三)大学生参与践行中国梦的主动性较强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模糊动摇
        (二)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功利主义
        (三)一些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知行脱节
    二、大学生中国梦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西方不良价值观渗透消解学生理性认同
        (二)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致使政治认同式微
        (三)高校思政工作与中国梦认同有效协同不够
        (四)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阶段相对特殊
    注释
第五章 增强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引导路径分析
    一、聚焦“立德树人”引领中国梦认同方向
        (一)坚持“三全育人”明确中国梦认同目标
        (二)把握“三大规律”提升中国梦认同实效
    二、注重“有机协同”构建大思政格局
        (一)构建中国梦认同合力育人格局
        (二)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三、持续优化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社会环境
        (一)积极营造优良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发挥大众传媒的辐射引领作用
        (三)提升网络话语方式的引导能力
    四、激发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主体自觉
        (一)引领大学生坚定精神支柱
        (二)明晰小我与大我的责任担当
        (三)推动大学生的日常实践养成
    五、有效化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的制约因素
        (一)凸显中国梦教育的社会问题导向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
        (三)发掘新媒体在筑梦育人中的作用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及理论来源
    2.1 贫困与反贫困的概念
        2.1.1 贫困的概念
        2.1.2 农村反贫困的内涵
    2.2 反贫困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2.2.2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2.2.3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反贫困思想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
    3.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3.1.1 我国农村贫困的状况(1978-1985)
        3.1.2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政策及实践
    3.2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3.2.1 我国农村贫困的状况(1986-1993)
        3.2.2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及实践
    3.3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3.3.1 我国农村贫困的状况(1994-2000)
        3.3.2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政策及实践
    3.4 巩固扶贫成果并持续推进阶段(2001-2012)
        3.4.1 我国农村贫困的状况(2001-2012)
        3.4.2 巩固扶贫成果并持续推进阶段政策及实践
    3.5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2013 至今)
        3.5.1 “六个精准”
        3.5.2 “五个一批”
第四章 我国农村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1 我国农村反贫困中存在的问题
        4.1.1 贫困户识别偏差
        4.1.2 帮扶资源的投入失准
        4.1.3 扶贫干部工作能力不足责任不到位
        4.1.4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
    4.2 解决我国农村反贫困中问题的对策
        4.2.1 优化精准扶贫识别机制
        4.2.2 健全精准考核机制
        4.2.3 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
        4.2.4 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5.1.1 加强党内作风建设,夯实精准扶贫基础
        5.1.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5.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5.2.1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5.2.2 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5.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原则
        5.3.1 因时制宜创新扶贫政策
        5.3.2 因地制宜把握精准要义
        5.3.3 因人制宜实施精准扶贫
    5.4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村反贫困的格局
        5.4.1 坚持政府主导的扶贫
        5.4.2 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5.4.3 提高贫困户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5.5 增强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5.1 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素质
        5.5.2 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
        5.5.3 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习近平《摆脱贫困》中的民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概念界定与提出背景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民生
        2.1.3 民生思想
    2.2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全国改革持续推进的良好环境
        2.2.2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
        2.2.3 宁德“老少边岛穷”的社会现实
    2.3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生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民生思想
        2.3.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生思想
第3章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3.1.1 把心贴近人民
        3.1.2 依靠人民群众
        3.1.3 解决人民需求
    3.2 描绘摆脱贫困的民生蓝图
        3.2.1 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3.2.2 合理应用区域的资源优势
        3.2.3 处理好经济发展六个关系
        3.2.4 强调思想脱贫的重要作用
    3.3 解决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法
        3.3.1 “弱鸟先飞”
        3.3.2 “桥与路”
        3.3.3 “滴水穿石”
        3.3.4 “扶贫先扶志”
    3.4 提升民生福祉的现实道路
        3.4.1 教育是民生之基
        3.4.2 就业是民生之本
        3.4.3 生态是民生之源
        3.4.4 科技是民生之器
第4章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时期的民生实践与成效
    4.1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时期的民生实践
        4.1.1 贯彻落实“四下基层”制度
        4.1.2 推动城乡发展与老区建设
        4.1.3 促进科、教、文、卫蓬勃发展
    4.2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时期的民生成效
        4.2.1 脱贫工作取得阶段胜利
        4.2.2 产业结构实现合理调整
        4.2.3 科技教育水平持续提高
第5章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5.1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
        5.1.2 升华了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5.1.3 引领了新时代的民生思考
    5.2 习近平《摆脱贫困》中民生思想的实践意义
        5.2.1 奠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5.2.2 提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行动指南
        5.2.3 蕴藏解决世界民生难题的中国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R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梳理与述评
        一、文献梳理
        二、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准备: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基本认识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对口支援
        二、西部民族地区
        三、府际关系
        四、财政转移支付
    第二节 理论资源准备
        一、区域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二、府际关系理论及其适用性
        三、政策网络理论及其适用性
        四、民族发展理论及其适用性
    第三节 对对口支援的科学认识
        一、政策地位:对口支援已是事实上的国家战略
        二、政策价值:对口支援是中国特色的政策创新
        三、政策本质:对口支援是地方政府间的帮扶与合作
        四、实施结果:对口支援使中央实现对地方治理的嵌入
第三章 历史考察: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化历程
    第一节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的历史图卷
        一、孕育与萌芽阶段
        二、提出与实施阶段
        三、发展与检验阶段
        四、完善与提高阶段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重心的转换
        一、重政治功能、轻经济功能
        二、重经济功能、轻政治功能
        三、政治、经济、社会功能并重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意图
        一、维护边疆稳定
        二、培育市场经济
        三、协调区域发展
        四、促进民族发展
    第四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拓展
        一、重大工程建设
        二、重大灾害救助
        三、东西扶贫开发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第四章 制度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制度体系
    第一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文本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法律依据
        二、对口支援的行政依据
        三、对口支援的政策配套
    第二节 对口支援的政策主体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主体结构
        二、对口支援政策中的府际关系
        三、对口支援政策中主体利益的实现
    第三节 对口支援的运行机制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动力机制
        二、对口支援的工作机制
        三、对口支援的协调机制
    第四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功能分析
        一、对口支援的现实功能
        二、对口支援的根本功能
        三、对口支援的价值功能
    第五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具有制度的可能性
第五章 实践检验: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绩效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政策实施状况
        一、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工作概况
        二、对口援疆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三、对口援藏的规模与实施过程
    第二节 对口支援对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三、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测量
    第三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政策实施中的问题
        一、造血功能不足:受援地自主发展能力不强
        二、援助效率低下: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不高
        三、制度激励不足:支援方的援助积极性不高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实践的现实需求
第六章 制约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绩效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政策因素: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制度不完备
        一、政策主体: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内驱力的政策运作机制
        三、政策工具:没有形成一整套精细化的政策工具
    第二节 任务设定: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任务繁杂
        一、任务扩界:政策实践不能承受的“任务之重”
        二、任务累加:支援方政府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任务分配:结对关系固化造成“厚此薄彼”
        四、路径依赖:对口支援使中央“责任感下降”
        五、目标分歧:利益博弈导致工作“敷衍了事”
    第三节 环境约束: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复杂
        一、政治环境: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环境特殊
        二、经济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三、社会环境: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独特
        四、国际环境:西部民族地区国际背景复杂
    第四节 小结:对口支援“再制度化”是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七章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与路径优化
    第一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基本原则
        一、中央统筹与地方联动
        二、规划先行与科学发展
        三、软硬结合与突出重点
        四、坚持互利与加强合作
    第二节 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机制构建
        一、构建合理的对口支援目标机制
        二、构建有效的对口支援动力机制
        三、构建严格的对口支援约束机制
        四、构建完善的对口支援协调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的路径优化
        一、新背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二、新机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
        三、新定位:助力“西部大开发”战略
        四、新路径:走“现代化治理”之路
结语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三、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有限理性假设下对口支援府际关系的动态演化
附录二:基于“合成控制法”对援藏、援疆工作经济性产出的测算
附录三:对口援藏重大项目情况

(7)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 ——以宜昌市兴山县高岚户外休闲运动特色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3章 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精准扶贫的现状研究
    3.1 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
    3.2 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精准扶贫现状
    3.3 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与精准扶贫融合现状
第4章 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分析
    4.1 全民学习解放村民思想是精准扶贫的基础
    4.2 丰富内涵提升旅游效益是精准扶贫的动力
    4.3 建设高岚美化小镇风貌是精准扶贫的保障
    4.4 产业融合拓宽销售渠道是精准扶贫的要素
    4.5 技能指导保障村民就业是精准扶贫的重点
    4.6 政策支持鼓励村民创业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4.7 立足实际加快脱贫步伐是精准扶贫的核心
    4.8 结合体育打造健康小镇是精准扶贫的方向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录 1 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游客问卷调查
附录 2 高岚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村民问卷调查
附录 3 专家访谈提纲

(8)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2.1 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
        2.1.1 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实际国情
        2.1.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期影响
    2.2 列宁新经济政策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的思想
        2.2.2 列宁早期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3 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历史脉络梳理
        2.3.1 新经济政策的萌芽
        2.3.2 新经济政策的形成
        2.3.3 新经济政策的发展
第3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作用
    3.1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1.1 推行粮食税和农业合作社政策
        3.1.2 发展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
        3.1.3 以租赁方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3.2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3.2.1 促进工人与农民关系的恢复
        3.2.2 繁荣自由贸易和商业
        3.2.3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3.3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整体评析
        3.3.1 新经济政策终结的原因
        3.3.2 新经济政策的原则性评析
第4章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4.1 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启示
        4.1.1 以新时代重大发展问题为导向
        4.1.2 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立场
        4.1.3 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
    4.2 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4.2.1 以农业为基础,统筹城乡发展
        4.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4.2.3 加强城乡流通市场建设
    4.3 对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具有借鉴作用
        4.3.1 充分利用外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4.3.2 借鉴资本主义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城乡关系
        1.2.2 城乡一体化
        1.2.3 城乡融合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和重难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重难点
    1.5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2.1 经典作家的城乡发展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消除城乡对立思想
        2.1.2 列宁、斯大林的消灭城乡差异思想
    2.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发展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乡兼顾互助思想
        2.2.2 邓小平的城乡互动发展思想
        2.2.3 江泽民的城乡差别缩小思想
        2.2.4 胡锦涛的城乡统筹发展思想
第3章 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和逻辑生成
    3.1 现实依据
        3.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困境
        3.1.2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1.3 “两步走”战略实现的内在需要
    3.2 逻辑生成
        3.2.1 逻辑源点——以人为本
        3.2.2 逻辑主线——公平正义
第4章 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4.1 城市发展
        4.1.1 完善顶层设计:脱离碎片式城市规划现状
        4.1.2 加强空间融合: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4.1.3 推动治理创新:更新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
    4.2 乡村振兴
        4.2.1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先导
        4.2.2 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是核心
        4.2.3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体系是关键
        4.2.4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是重点
    4.3 城乡融合共生
        4.3.1 权利共享:城乡融合的核心要素
        4.3.2 经济共富:城乡融合的互利机制
        4.3.3 文化共融:城乡融合的人文力量
        4.3.4 社会共建:城乡融合的目标认同
        4.3.5 生态共治:城乡融合的环境基础
    4.4 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本——雄安新区建设
        4.4.1 克服城市异化:建设背景
        4.4.2 回归生活逻辑:战略构想
        4.4.3 改变发展失衡:时代意义
第5章 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时代价值
    5.1 理论价值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思想
        5.1.2 跨越西方现代性发展模式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2 实践价值
        5.2.1 破解城乡二元
        5.2.2 构建空间正义
        5.2.3 促进文化融合
结语: 开拓21世纪城乡融合新境界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专家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大学生中国梦认同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D]. 韩丹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研究[D]. 王思伟. 河北大学, 2020(08)
  • [4]习近平《摆脱贫困》中的民生思想研究[D]. 朱思洁.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对口支援西部民族地区研究[D]. 李杰.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户外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研究 ——以宜昌市兴山县高岚户外休闲运动特色小镇为例[D]. 周顺. 长江大学, 2020(02)
  • [8]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D]. 郭暄.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9]论习近平“三农”法治观[J]. 陈小君,汪君.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 2019(01)
  • [10]习近平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研究[D]. 杨梦金.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专家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区域农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