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论文文献综述)
汪剑钊[1](2011)在《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文中研究表明1926年,冯至先生以《蛇》为题,抒写过那"衔"着"绯红的花朵"的"寂寞"。无独有偶,十余年后,那噬咬过冯至的"寂寞"之蛇,也以同样的"热烈"袭击着一位女诗人的内心。在生命滚滚的洪流之中,郑敏挣脱出喧嚣浮躁的现实,反观自身的时候,突然为一种莫名的孤独所笼罩,发现自己是单独地面对着这个巨大而神秘的世界:"我突然跌回世界,/它的心的顶深
王佳玲[2](2010)在《论郑敏诗歌的忧世情怀与适性心态》文中研究指明郑敏是汉语诗坛上广为人知的“世纪常青树”。上个世纪40年代,她初涉文坛便与杜运燮、穆旦一起被称为西南联大诗坛的“三星”;80年代重返诗坛的郑敏如一位虔诚的朝圣者,在诗歌和诗学领域双重探险,接受美国当代诗学、德里达解构理论等启发,理念上复归中华传统文化。一方面,用诗人的虔诚,关注烽火年代的民生,歌咏祖国的新生,审视文革,反思后现代,呼吁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坚持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独立,介入现实而不随波逐流,尤其在诗艺的探索上,由“实”转“虚”,在对自然的倾听礼赞中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在世间的擦抹——踪迹对话,释放无意识,挖掘本能、欲望,甚至和死神建立在世的友谊。精神的自由与适意中,诗人齐万物、达死生。本文从郑敏诗歌的忧世情怀与适性心态两个角度入手,探索诗人与时代同步,不忘价值关怀的儒家入世思想,与不为外界喧嚣所扰,坚持人生和艺术精神独立的自由境界,并从中解析诗人如赤子般的真纯,对苦难书写的悲怆与崇高,超然而在世的平和心境,从而揭示郑敏鲜明的汉文化内质——中国的主题与意识,也为现代知识分子探索一条自我救赎之路。
杨淑萍[3](2008)在《寂寞·苦难·死亡·静默 ——试论郑敏早期诗歌中的几个主题》文中认为本文所涉及的郑敏早期诗歌指的是她40年代的作品,它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片具有着丰富和独特生命力的“绿叶”。其诗歌总体的艺术目标是通过对生命现状的关注来探求诗人对生命本质的获得,在此过程中,诗人总是保持着一种生命写作的姿态。并总是通过一些独特的视角从个体生命最切肤的体验出发,逐渐将它们扩散到对生命内核的终极性关怀,从而表达诗人对生命某一个侧面的思考。单从郑敏早期诗歌的文本来说,寂寞、苦难、死亡、静默可以说是诗人投注较多笔力的几个角度。本文就从诗歌中表现出的这几个重要方面出发,力图作出较为细致的观照和解读。另外,这四个主题之间又并非是毫不相关的各个部分,它们为诗歌的整体艺术特性和诗歌内在精神的获得凝聚起了自身的力量,也为读者理解诗人和作品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点。引言部分:分别从四十年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后三大时期为界限,对郑敏早期诗歌中四个主题的研究动态、成果进行概括性描述。正文部分:第一部分:深沉而崇高的寂寞——文章主要由诗人寂寞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历程以及文本中的“寂寞”三个小节构成,旨在阐明“寂寞”在郑敏的生活和早期诗歌创作中具有的统摄一切的特殊意义。第二部分:苦难的诉说——这个部分主要论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苦难和精神痛苦的极力表现,并最终对超越苦难,在苦难中成长的由衷赞叹。第三部分:死亡的艺术——死亡的残酷性、可怕性使人望而生畏,但诗人仍穿行其中,找寻深藏的意义,并对此加之以哲学性的思考。第四部分:静默:生命的浮雕——这是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延伸和扩展,主要从动态和静态的雕像式意象中,将诗人对静默的思索和追求进行深入阐述。结语部分:这是全文的终结点,在此阐明郑敏早期诗歌中四个主题既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关系以及其诗歌存在的一些不可忽略的缺陷。
汪剑钊[4](2004)在《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文中认为1926年,冯至先生以《蛇》为题,抒写过那“衔”着“绯红的花朵”的“寂寞”。无独有偶,十余年后,那噬咬过冯至的“寂寞”之蛇,也以同的“热烈”袭击着一位女诗人的内心。在生命滚滚的洪流之中,郑敏挣脱出喧嚣浮躁的现实,反观自身的时候,突然为一种莫名的孤独所笼罩,发现自己是单独地面对着这个巨大而神秘的世界:“我突然跌回世界,/它的心的顶深处”,“我的眼睛,/好像在深夜里睁开,/看见一切在他们/最秘密的情形里;/听见黄昏时一切/东西在诉说着,/我是单独的对着世界。/我是寂寞的。”
汪剑钊[5](2004)在《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文中认为1926年,冯至先生以《蛇》为题,抒写过那“衔”着“绯红的花朵”的“寂寞”。无独有偶,十余年后,那噬咬过冯至的“寂寞”之蛇,也以同的“热烈”袭击着一位女诗人的内心。在生命滚滚的洪流之中,郑敏挣脱出喧嚣浮躁的现实,反观自身的时候,突然为一种莫名的孤独所笼罩,发现自己是单独地面对着这个巨大而神秘的世界:“我突然跌回世界,/它的心的顶深处”,“我的眼睛,/好像在深夜里睁开,/看见一切在他们/最秘密的情形里;/听见黄昏时一切/东西在诉说着,/我是单独的对着世界。/我是寂寞的。”
二、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论文提纲范文)
(2)论郑敏诗歌的忧世情怀与适性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郑敏诗歌中的忧世情怀 |
1.1 坚忍的“生的美”——烽火年代的民生缩影 |
1.2 第二个童年与海——归来后的希望与进取 |
1.3 后现代画前的祈祷——对商业文化侵入的反思 |
1.4 被遗忘的昨天——对传统文化的呼唤 |
第2章 郑敏诗歌中的适性心态 |
2.1 最为遥远的星座——四十年代与现实的疏离 |
2.2 回归浩然之气——人与自然交融相偕 |
2.3 深渊中潜存的力量——不在之在中的探险 |
2.3.1 穿越已逝的存在——与踪迹对话 |
2.3.2 培养在世的友谊——与死亡相遇 |
2.3.3 捕捉夜晚的星空——让心象自来 |
2.4 万动中不朽的宁静——忧世与适性的圆融 |
第3章 流动于忧世与适性中的美学境界 |
3.1 至真至纯的人性美 |
3.2 苦难书写中的悲剧美 |
3.3 超然而在世的平和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寂寞·苦难·死亡·静默 ——试论郑敏早期诗歌中的几个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郑敏早期诗歌研究现状 |
1. 四十年代的研究 |
2. 八十年代的研究 |
3. 九十年代以后的研究 |
4. 小结 |
第1章 深沉而崇高的寂寞 |
1.1 寂寞经历:"闷葫芦之旅" |
1.2 寂寞诗歌路 |
1.3 文本中的寂寞 |
1.3.1 意象的使用 |
1.3.2 忍受寂寞 |
1.3.3 享受寂寞 |
第2章 苦难的诉说 |
2.1 人民的苦难 |
2.2 精神的痛苦 |
2.3 担当与超越:在痛苦中生长 |
第3章 死亡的艺术 |
3.1 死亡的残酷 |
3.2 找寻死亡的意义 |
第4章 静默:生命的浮雕 |
4.1 沉思的雕像 |
4.2 动与静的结合 |
4.3 流声的雕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A]. 汪剑钊. 郑敏诗歌研究论集, 2011
- [2]论郑敏诗歌的忧世情怀与适性心态[D]. 王佳玲. 河北大学, 2010(11)
- [3]寂寞·苦难·死亡·静默 ——试论郑敏早期诗歌中的几个主题[D]. 杨淑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08(S1)
- [4]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J]. 汪剑钊. 诗探索, 2004(Z2)
- [5]祈祷“至高的灵魂”——郑敏诗歌小论[J]. 汪剑钊. 诗探索, 2004(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