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E型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三维E型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一、三维E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许晶晶[1](2021)在《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根据AO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该型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通过前期临床研究发现单纯外固定架固定术后半年腕关节功能与钢板内固定无明显差异,但术后早期易出现腕关节僵硬、活动度差等并发症,因此我们提出外固定架联合小夹板固定能够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利用外固定架在骨折早期牵拉固定,达到可接受的复位标准,拆除外固定架后采用小夹板固定,此时骨折处于纤维愈合期,再移位率较低,小夹板弹性固定既满足固定又便于腕关节活动,两阶段联合,既降低了单纯外固定架固定后腕关节僵硬的并发症,又提高了单纯小夹板解剖复位率。该方案动静结合,减少坚强固定时间,改为弹性固定,加速功能锻炼,有利于腕关节功能早期康复。1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和单独外固定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影像学和腕关节功能,评价外固定架拆除后小夹板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2研究方法将前期首都临床特色项目“半环式外固定架治疗老年C型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课题收集的病例报告表以及后续病例资料包括X线及功能锻炼图,整理后建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数据库。根据是否接受小夹板再固定分为小夹板再固定组与外固定架组。重新测量外固定架术后1天、4周、8周、12周X线并进行评价,导出疼痛VAS评分表及腕关节活动度等数据,将所有数据整理筛选建立本课题数据库。对比2组病例术后骨折有无再次移位,骨折愈合情况,腕关节功能变化。3研究结果3.1一般资料共调取55例符合诊断标准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其中50例回访数据记录完整,根据有无小夹板再固定分为外固定架组23例和小夹板再固定组27例,2组数据在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损伤部位及骨折类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外固定架固定时间分别为45.04±14.11、28.85±4.34,Z=-5.977,P<0.05。所有患者骨折经治疗均临床愈合,愈合时间平均42.44±8.41天(小夹板再固定组38.22±1.45,外固定架组47.39±1.76,P<0.05)。3.2影像学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影像结果对比,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偏角均有所纠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照Lidstrom评分系统修订版对进行2组患者术后12周影像学评价,外固定架组优良率为95.65%高于小夹板再固定组的92.5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2组均可获得相对满意复位率。掌倾角:治疗前后掌倾角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45.539,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2.228,24.079,均为P<0.05。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术后掌倾角呈稳步上升趋势,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骨高度:治疗前后桡骨高度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25.062,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9.149,5.583,均为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桡骨高度呈逐渐上升趋势,小夹板再固定组拆除外固定架后桡骨高度无明显下降趋势,拆除小夹板固定后呈现下降趋势,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尺偏角:治疗前后尺偏角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23.958,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9.406,7.227,均为P<0.05。外固定架组术后尺偏角变化呈上升趋势,小夹板再固定组拆除外固定架后尺偏角有下降趋势,术后12周小夹板再固定组较外固定架组存在尺偏角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功能评分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不同时间之间有差异(F=738.295,P<0.05)在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均如此,F值分别为104.255,5.583,均为P<0.05。2组术后疼痛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术后随着时间推移能够逐渐减轻疼痛反应。关节活动度: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术后8周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旋前 69.09±8.15°、68.15±8.49°;旋后 54.61±18.23°、57.89±18.39°;掌屈31.04±8.70°、35.74±12.61°;背伸 24.70±13.15°、33.04±13.05°,其中背伸活动度2组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固定架组和小夹板再固定组术后12周腕关节活动度分别为旋前73.43±4.26°、73.47±8.45°;旋后62.00± 15.89°、63.00±18.17°;掌屈 49.78±17.22°、54.22± 14.27°;背伸51.96± 12.97°、51.33±14.03°,术后12周2组腕关节活动度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W综合评分:经过G-W综合评分显示术后12周小夹板再固定组优良率为92.59%,高于外固定架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疗效评价2组患者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外固定架组治愈14例,好转9例,小夹板再固定组治愈16例,好转11例,2组疗效对比无差异。4结论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术后可早期拆除外固定架,改为小夹板再固定,可以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的发生,同时减少腕关节僵硬、关节炎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腕术后早期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牛聪[2](2021)在《平行双钢板或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垂直双钢板和平行双钢板这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我院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43例AO分型为C型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根据钢板放置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平行组有患者21例,垂直组有患者22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统一行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并进行双钢板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拍片次数、出血量、骨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然后对平行组和垂直组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方面的优缺点,从而指导临床。研究结果:将两组间的病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结果显示上述两组患者组间数据是具有可比性即(P>0.05)。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拍片次数行统计学分析显示,这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是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的(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结果显示平行双钢板组术后恢复情况是要优于垂直双钢板,但对上述结果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肱骨远端骨愈合方面结果显示平行双钢板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上是要优于垂直双钢板组即(P<0.05)。而在术后的肘关节活动度方面上,将两组患者的早期肘关节活动度进行比较显示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肘关节活动度方面显示平行双钢板组在术后屈曲角度是优于垂直双钢板的(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肘关节的功能总评分上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平行双钢板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是要优于垂直双钢板组,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进一步防止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两组患者在早期术后肘关节活动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长期疗效结果显示平行双钢板组在屈曲活动度方面优于垂直双钢板组,能够提供更大的屈曲角度;(3)术后的改良An和Morrey功能评分、Mayo功能评分显示两组总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稳定性等方面平行组是要优于垂直组。

于晓飞[3](2021)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以及运动性损伤等高能量导致的桡骨远端骨折呈明显增加趋势。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和急诊科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指距离桡腕关节3厘米内的骨折,特别好发于存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桡骨远端的骨脆性增加,摔倒引起的桡骨远端骨折多呈现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针对稳定性的关节外骨折,具有创伤小和经济性等优势,复位后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石膏、小夹板和高分子热塑性材料固定。但是手法复位容易发生骨折对位、对线不良,骨折部位发生软组织损伤,远期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同时保守治疗一般恢复周期较长,且长期的外固定会限制手腕部的活动而不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在恢复过程中需要根据骨折部位的肿胀及消肿情况即使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松弛会导致固定作用下降而固定过紧则容易发生骨筋膜室综合症、腕管综合征及皮肤压力性溃疡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传统的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锁定钢骨板内固定、非锁定钢板内固定、经皮克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以及髓内钉固定等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以获得准确的力线和解剖复位,关节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坚强的内固定和完全的解剖复位也可允许早期的主动性腕部功能锻炼,缩短恢复的时间,从而减少腕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目前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还是联合使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报告的结果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至今没有一种比其他手术方式治疗效果更突出,如何选择手术方式仍然是骨科领域的一个讨论热点。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自首次应用于股骨的生物力学研究后通过数十年的发展与探讨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的分析与验证,已经成为骨科领域研究的一种可靠的研究手段。随着多学科的发展包括计算机,软件,材料等,共同推动有限元方法的进步,有限元方法逐渐由模拟初期的静止模型深入为人体动态运动模型;由初期的二维模型逐渐转化为三维有限元模型;由单根骨头模型深入为包含软骨,半月板,韧带,肌肉和骨头结构的复杂三维有限元模型,越来越贴近于人体真实的变化。目前在骨科研究中,有限元方法在骨骼系统中的模型建立,骨折机理探究,以及骨折固定装置的比较等方面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与临床实践验证中也反映了其良好的结果。第一部分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VLP)和附加克氏针的外固定架(EF)治疗桡骨远端AO C2/C3型骨折的影像学和治疗效果,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1.筛选入组:回顾性研究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因AO C2/C3型桡骨远端新鲜骨折接受外固定支架和掌侧锁定接骨板固定的患者。排除陈旧性骨折、全身性骨骼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局部疾病(如肿瘤、佩吉特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VLP或EF以外的治疗、患者失访或数据不完整的病例。2.资料收集和数据测量:随访12个月。采用Gartland-Werley量表和上肢功能障碍评定量表(DASH)评价总体治疗效果与功能恢复;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影像学参数包括尺倾角、掌倾角、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3.数据统计和分析:连续变量(年龄、手术时间、掌侧倾斜、桡骨倾斜度、桡骨长度、尺骨变异和关节面台阶)的比较,根据其数据分布状态使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 Whitney-U检验,至于分类变量(性别、左右利手、损伤机制、并发症),适当时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SS 21.0软件(美国,纽约,IBM公司,Armonk)进行分析。结果:1.平均随访时间17.1个月。末次随访时,VLP组在腕关节屈曲(69.7vs62.3,P<0.001)、前臂旋前(73.1vs 64.8,P=0.027)和旋后(70.6vs 63.1,P=0.033)方面的表现优于EF组,但其他运动参数不显着。2.两组之间在Gartland-Werley或DASH评分方面没有发现显着差异(P>0.05)。与EF组相比,VLP组的尺骨变异和关节阶梯治疗效果显着改善,最终X线上显示VLP组的尺骨变异为0.6±1.3mm,EF组为1.6±1.8mm,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2)。VLP组的腕桡关节改善明显优于EF组(0.5±1.1mm vs 1.2±1.4mm,P=0.007)。3.两组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统计学意义(28.2%vs 34.5%)(P=0.587)。小结:1.VLP固定在腕关节活动度(腕关节屈曲、旋前和旋后)、尺骨变异矫正和改善关节一致性方面比EF固定表现出更好的性能。2.在DASH或Gartland-Werley评分、其他影像学或功能参数和并发症方面,两种固定方法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第二部分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筛选入组:入组标准:(1)A型,即关节外骨折各亚型(2)B型,即简单或部分关节内骨折各亚型(3)C1,关节内简单骨折。排除标准:(1)不能解剖复位的严重粉碎性骨折如C2、C3型;(2)软组织损伤严重的开放性桡骨远端骨折;(3)同时存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等其他腕骨关节病或全身性骨骼疾病的患者。2.模具制作及手术实施:借助3D打印辅助,根据术前骨折部位CT三维重建及伤肢血管造影检查,采集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个性化的接骨板及带有接骨板固定卡槽的体外固定模具,精确制导螺钉的位置和角度,进行体外复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术后随访:分别在术后2周、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采用标准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尺倾角、桡骨长度,测量腕关节屈曲、伸展、旋后和旋前角度;测量患者手的握力,所有患者测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及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1.获得满意随访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39.3岁。A2型8例,A3型5例,B2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1例,C1型1例,均为闭合型骨折合并腕掌侧软组织损伤。2.术后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随访12~33个月,平均22.5个月。在术后2周、12周、1年随访时,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lae,VAS)分别为1.86±0.25,0.83±0.51 and 0.31±0.05,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评分)分别为6.54±1.71,2.72±0.53 and2.05±0.29,终末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3.末次随访时桡骨远端掌倾角为(13.1±3.2)°,尺偏角为(21.9±4.6)°,桡骨短缩(2.0±1.1)mm,腕关节屈曲活动度为(52.0±11.7)°,腕关节背伸活动度为(65.0±4.8)°,握力为健侧的84.0%±4.2%。小结:1.应用3D打印辅助下钢板螺钉系统外置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可个性化钢板螺钉,精准辅助复位和制导位置角度,微创且对皮肤软组织条件要求低,取出容易等优势。2.在本临床研究中,该项技术固定可靠且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短时间随访疗效满意。第三部分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目的: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以及高能量损伤事故的增加,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的发生率出现增加的趋势。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可以分为保守治疗、经皮穿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需要恢复正常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以及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解剖位置。保守治疗则难以做到。为了避免桡骨畸形愈合,腕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缩短恢复时间早期功能锻炼,需要对不稳定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目前常用的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掌侧锁定钢板与非锁定钢板。由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主要包括老年人群,骨折患者骨质中包括骨质疏松与骨质正常人体。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及骨质疏松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1.招募一名青年健康志愿者,对其前臂进行快速薄层CT扫描.利用m imics20.0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创建桡骨的三维数据并以STL数据保存,并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光滑表面,去除噪点,实体化桡骨模型,并以STEP格式保存。将桡骨远端模型导入UG10.0软件,创建桡骨远端骨折,并根据实际钢板数据设计桡骨远端掌侧钢板与螺钉模型。2.将模型导入Abaqus软件中加载负荷,设置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分析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统计应力、位移等数据。结果:1.对于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模型,其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分布在骨折断端部位的钢板。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98MPa,最大位移值为1.157mm;非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29.5MPa,最大位移为1.394mm;2.对于骨质疏松人体,锁定钢板固定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181.4MPa,最大位移为1.814mm;非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模型的最大应力值为244.1MPa,最大位移为2.178mm小结:无论对于青壮年的正常骨密度的桡骨远端骨折,还是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相较于非锁定钢板固定,锁定钢板固定均能提供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但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则提升程度更强。二者的最大应力值分别降低13.5%和25.8%,最大位移值分别降低17.0%和16.7%。

刘涛[4](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亚波[5](2020)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基于祖国医学“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方式与无痛性原则下的自主功能锻炼方式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术后对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不同影响,为临床中更好地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更好地恢复肘关节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之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2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简单的外固定制动患肢,应用活血消肿药物,手术皆遵循“筋骨并重”理论。自术后第1天,观察组在“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行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对照组在无痛性原则下行自主功能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均在术后两周创口愈合并拆除皮肤缝线三天后应用中药活血止痛熏洗剂(山东省中医院自制剂)熏洗治疗。采用VAS评分标准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采用Jupiter评分标准对患者肘关节的功能活动情况进行评估;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估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在不同功能康复锻炼方式下,对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3、6、12个月获得随访。通过各阶段MEPS总分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各阶段肘关节运动弧度数,观察组肘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大(P<0.05);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阶段VAS评分,可认为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在Jupiter评分和MEPS疗效评价方面,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8.5%、84.6%,高于对照组(53.9%、61.5%),可认为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术,术后行“筋骨并重”理论指导下的主动-被动功能康复锻炼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有效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吴信举[6](2020)在《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收集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弋矶山医院创伤骨科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微创技术治疗的四肢管状骨骨折导致骨不连的病人资料,将具有完整的病历及影像资料的28例骨不连患者纳入,其中下肢18例,上肢10例。根据骨不连组患者骨折位置及内固定方式,按1:3配对,收集同期、同等条件下微创手术术后骨折愈合的患者84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分析比较上肢组和下肢组骨不连及骨折愈合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损伤能量、骨折类型、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端距离、软组织嵌插、内固定是否合理、负重时间、入院时营养状况等相关因素的差异。所有数据由同一名工作人员收集,使用SPSS20.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首先对各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再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肢管状骨骨不连组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损伤能量、软组织嵌插与上肢骨折愈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肢骨不连组骨折类型、复位情况及内固定是否合理与上肢愈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骨折类型和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上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下肢管状骨骨不连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损伤能量、软组织嵌插与下肢骨折愈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复位情况、术后折端距离、过早负重及内固定是否合理与下肢愈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术后折端距离和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下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折类型和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上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复位不良应注意骨不连的可能性。术后折端距离较大、内固定不合理是微创技术致下肢管状骨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折粉碎类型、复位情况不良、过早负重患者术后应注意骨不连的可能性。

牛锋[7](2020)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对比研究,总结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方面的优势及不足,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提出改良设计方案,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性能改进提供参考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扬州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成人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本试验的研究对象共计10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其中保守组28例均为锁骨骨折患者,采用“正骨八法”手法复位后“8”字绷带固定治疗,桥接组38例患者(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采用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锁定钢板组38例(其中锁骨骨折28例,四肢骨折10例)患者根据具体骨折情况采用解剖锁定钢板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手术相关指标,评价两种内固定方式的优点及不足。采用聚甲醛骨折模型作为极限测试和破坏性试验对象,测试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和解剖锁定钢板之间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的区别。结果:(1)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2)与保守组相比,桥接组和锁定钢板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根据肩关节Constant评分标准,三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12月Constan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12月三组患者肩关节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锁定钢板组相比,桥接组的手术时间短(P<0.05),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没有差异(P>0.05)。(4)术后并发症:保守组和桥接组均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锁定钢板组有1例发生内固定取出后骨折部位再断裂。(5)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解剖锁定钢板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结论:中医保守治疗、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成人锁骨骨折方面疗效相当,但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更有优势,具有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可以降低内固定物发生断裂、应力下骨质疏松、内固定取出后再骨折的风险,可以作为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值得骨科医师推广应用。在聚甲醛骨折模型上,桥接内固定2.0(六边竹节状棒)和桥接内固定3.0(六边形凹槽棒)的抗压缩性能和抗旋转性能强于桥接内固定1.0(圆形竹节状棒),可作为未来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产品进一步改良设计的参考依据。

赵禹[8](2020)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探索在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中,尺骨鹰嘴的“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Alonso-Llames)这两种不同入路方式的疗效,综合比较二者各方面差异,以便于更加明确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们的采取回顾型研究的方式,分析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间,在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过尺骨鹰嘴的“V”形截骨入路和肱三头肌两侧入路两种手术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骨折C型骨折患者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患者17例。左侧13例,右侧20例。年龄分布于217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7.27岁。根据内固定研究协会(AO)的分型,其中13例为C1型,11例是C2型,其余9例为C3型骨折。依据设定的分组,截骨入路组的病例数为15例,年龄在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3岁,两侧入路组的病例数为18例,年龄在23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72岁。对比截骨组和两侧入路组的术中出血量(ml)、手术所用时间(min)、达到骨性愈合的时间(周)、手术切口引流量(ml)、肘关节术后功能评分(MEPS)、肘关节术后活动度(ROM)、术后并发症等了解手术效果。结果:我们纳入符合条件病例的均获得了完备的随访资料,随访的时间于12到18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对象的手术病例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的并发症的发生,均达到Ⅰ期愈合标准,没有发现内固定松动或者失效断裂的情况。比较二者的手术所耗时间,我们发现,“V”形截骨入路组耗费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46.67±26.71(min),三头肌两侧入路(Alonso-Llames)组耗费的时间为117.00±29.97(min),不难看出,在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上,鹰嘴组所花费时间相对更长,差异上能看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骨鹰嘴“V”形截骨的手术的出血量190.33±43.36(ml)和术后切口引流量111.33±21.25(ml)相比于两侧入路组(前者为:159.17±40.77(ml),后者为76.67±22.10(ml))的要多(p<0.05)。在并发症的比较上,截骨组并发尺神经损伤一例(患者术后出现小指麻木症状),和迟发型创伤性关节炎一例,在并发症比较上,截骨组亦稍多(p<0.05)。再观察两组样本的骨折达到骨性愈合时间,鹰嘴截骨组为14.47±1.51(周),而三头肌两侧入路组(Alonso-Llames)是14.22±1.31(周)。二者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在术后一年患肢肘关节屈伸活动度(ROM)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患肢肘关节术后一年的功能评分(MEPS)上,截骨组优良率为73.3%,两侧组优良率为72.2%,效果亦相当(p>0.05)。结论:根据我们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我们发现,和肱三头肌两侧的手术入路相较而言,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对肱骨远端骨折端与肘关节的关节面显露相对更加充分,但会耗费更长的手术时间,带来更大的创伤,病人在心里上接受程度较难,更加适合于骨折情况更加复杂的C3型。肱三头肌两侧入路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所耗时间相对也短,但术中对骨折端和肘关节面的显露,较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组稍差,更加适合于C1、C2型的骨折。

贺达[9](2019)在《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目的为取得良好的术后外观、取得无疼痛的功能活动及没有并发症的愈后。因为腕关节的特殊结构组成,桡骨在远端骨端结构膨大变化使其存有一个平均23度(23.6±2.5)的尺偏角和一个平均11度(11.2±4.6)的掌倾角,骨折后容易出现角度偏离以及桡骨短缩。恢复这些解剖指标正是治疗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取得追求的治疗目的的关键。角度及高度的良好恢复是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重要目的,文献报道桡骨关节面从10°掌倾到45°背伸的过程中,尺骨负荷将从21%升至67%。将会引起三角纤维软骨及腕关节不适,造成桡腕关节旋转异常。一旦桡骨远端角度得不到有效的纠正,这会导致患者功能锻炼时造成附加的损伤,指导鼓励患者行功能锻炼将有一定的难度。C型桡骨远端骨折关节面粉碎严重,进一步增加了桡骨解剖角度恢复的难度,同时加大了功能锻炼时造成进一步损伤的可能。桡骨远端骨折约占成人骨折的150%,是骨伤科急诊最为常见的损伤之一,C型桡骨远端骨折占桡骨远端骨折的250%,其治疗消费在医疗系统支出中占有重要比重。随着近代西医手术技术的输入和快速发展,内固定治疗骨折的比例逐年升高,传统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使用比例被逐渐压缩。但是目前手术治疗有过度使用的趋势,而且骨折愈合后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成本上升,患者经济负担加重。与此同时部分患者对手术治疗存在天然的恐惧感与恐慌感,对患者身体造成创伤的基础上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我院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正骨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新方法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孟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简便、廉价、高效,是中医骨伤的闪光点。但由于时代与中医传承的经验传承模式的局限性,其治疗方法仍停留在口手相传的经验传承状态,其特色和优势缺乏科学系统的诠释和阐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治疗方法的改进,其治疗方法中部分理念需要更新与换代,基于以上现状,广大中医骨伤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大多数结论认为内固定恢复掌倾角对比外固定有优势,文献报道外固定支架进行桡骨骨折固定时仅具有轴向牵引力,无法对侧方实现稳定固定,因此对于骨折部位的成角移位无法进行有效矫正,尤其对于C型骨折的复杂移位因为其闭合复位的特点难以取得良好的解剖指标数据。本院在使用中医外固定治疗常见骨折方面有丰厚的临床经验及厚重的积淀,前辈尚天裕小夹板和孟和外固定架治疗骨折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遵循“制器以正之,用辅手法之所不逮”和“金针拨骨”古训前辈正骨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筋束骨”和现代外固定技术原理的新型治疗方法在本院得以生根发芽。基于以上现状,我们对传统骨折外固定手段进行继承和创新,开发出新型半环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新方法。半环式固定较单臂与杆式外固定相比为穿透对侧皮质的固定,增加了整体平面的稳定性,同时因半环式结构的存在可在此基础上再自由结合骨折端的穿针。将金属制成的粗针(克氏针亦可代用)插入脱位的关节间隙或骨折间隙,用撬、赶、推、旋、分、合、压、拨等法,使脱位端或移位的骨折端得以排除障碍而复位。符合中医骨伤“筋骨并重,内外兼顾”的治疗理念。通过临床观察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骨折端的穿针撬拨复位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效果比较满意,与该骨折仅行桡骨远端内固定手术相比,在保证患者患肢功能的情况下,对桡骨远端掌倾角的恢复效果更优。鉴于此,拟采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比,分析与内固定对比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是否能在治疗中取得更好的解剖角度恢复情况及更好的功能恢复效果。同时在治疗中针对不同骨折类型与不同穿针方法之间的关系总结,挖掘相互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探讨外固定支架与小夹板结合的方法以期给临床中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提供参考新思路,为制器以正之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规范化诊疗提供依据。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1 研究目的对临床发生的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群体设计临床非随机配对对照研究,对比应用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固定与采用掌侧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与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关注解剖数据恢复情况,验证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对该类型骨折的治疗效果。2 研究对象和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并配对的64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经半环式外固定支架结合穿针复位治疗后的纳入试验组,经桡骨远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的纳入对照组。按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骨折类型进行1:1匹配,匹配要求:性别相同、年龄相近、桡骨远端骨折类型一致,根据样本量测算公式结果,共完成匹配及随访观察32对(64例),其中C1型骨折12对,C2型骨折12对,C3型骨折8对。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比较其围术期指标同时采用Garland-Werley评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对比两组影像学评分评价其临床疗效。3 结果两组患者最少随访时间为1年,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试验组手术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90分钟,平均55分钟,均未在皮肤切口,出血量均小于10ml,未放置引流条,X线曝光次数平均20次。试验组均未出现固定针滑动及感染,除1例出现了下尺桡融合,1例于桡骨茎突行弯钳撬拨复位时刺激神经出现桡神经背侧支激惹,1例复位固定不佳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影响外观,未见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试验组患者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87.5%,腕关节功能评分经统计学统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桡尺偏活动度、患肢手握力经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经统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评分试验组优良率78.2%,对照组优良率81.2%。两组治疗前与术后、末次随访通过影像学测量均显示有效(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未发生复位丢失(P>0.05)。两组术后与末次随访掌倾角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4 结论半环式外固定架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时,可同时兼顾对功能与解剖角度的恢复,尤其对于掌倾角度的的恢复具有明显临床优势。但由于其穿针方法仍停留在经验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归纳总结升华提高。

张伟[10](2019)在《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患者的预后,结合已有文献研究,评估附加钢板(AP)联合髓内钉(IMN)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款适用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新型附加钢板—多维交叉锁定钢板(MDC-LP)。首先,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MDC-LP和传统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力学差异。其次,通过生物力学试验进一步验证不同的钢板放置位置和不同钢板类型(LCP和MDC-LP)在抗旋转稳定性上的差异。然后,为MDC-LP制定出可行的临床实施方案。最后,初步观察和评估该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疗效和功能预后。研究方法1.回顾性分析了 30例复杂性股骨干骨不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的是一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创伤,骨折愈合,术后并发症和重返工作时间作为观察指标。2.建立股骨干骨不连的有限元模型,采用AP联合IMN固定,加载逐渐增大的轴向和扭转负荷,记录并分析股骨、髓内钉和附加钢板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3.将15根人工合成股骨制作成旋转不稳定的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模型。随机分成3组:外置LCP组、前置LCP组和前置MDC-LP组。予以循环扭转负荷加载试验,并记录相应的扭转角度和刚度。4.回顾性分析了采用MDC-LP治疗的11例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所有的MDC-LP均经前方入路置于股骨前方。从围手术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患肢功能四个方面进行评估。研究结果1.在围手术期创伤方面,AP联合IMN组切口长度更短(P<0.05)。相比双钢板组,AP联合IMN组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更短(P=0.024),重返工作更快(P<0.01)。2.在股骨、IMN和AP的最大应力,最大位移和应力分布方面,七种AP联合IMN模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在轴向和扭转负荷下,ASM-8组的断端位移最小,力学稳定性最好。3.在循环扭转负荷下,相比对照组,实验组MDC-LP抗旋转稳定最好,其扭转角度最小,扭转刚度最大,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在围手术期方面,切口长度为6.6cm;MDC-LP上双皮质螺钉固定数目平均为5.2个。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个月。疼痛VAS得分为1.3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为91.3分;下肢功能评价量表得分为67.0分;SF-36量表的各分组量表的评分都在90分左右。结 论相比其它翻修手术方式,AP能够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相比传统LCP,MDC-LP能提供更好的力学稳定性,尤其是抗扭转稳定性。MDC-LP作为A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时,螺钉的偏心置入和钢板的前置使螺钉的双皮质固定更容易实现,钢板的双排孔设计减少了手术创伤,最终对改善患者的临床和功能预后可能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三维E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E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1 桡骨远端骨折概述
        2 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诊断
        3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4 桡骨远端骨折的并发症
        5 不足与展望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数据来源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3.2 影像学评分
        3.3 功能评价
        3.4 疗效评价
    4 讨论
        4.1 外固定架拆除时机的选择
        4.2 小夹板再固定的优势
        4.3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药物的应用
        4.4 外固定疗法康复锻炼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个人简历

(2)平行双钢板或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的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3 术前准备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的处理及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
        2.6.1 改良An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
        2.6.2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
    2.7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结果比较
    3.2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拍片次数比较
    3.3 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时间
    3.4 术后并发症
    3.5 术后肘关节ROM比较
    3.6 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肱骨远端的解剖及骨折特点讨论
    4.2 肱骨远端冠状面应力骨折讨论
    4.3 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的讨论
        4.3.1 双克氏针张力带
        4.3.2 “Y”型钢板
        4.3.3 单钢板螺钉
        4.3.4 锁定加压钢板(LCP)
        4.3.5 全肘关节置换术
        4.3.6 双钢板固定
    4.4 平行双钢板与垂直双钢板固定的力学讨论
    4.5 双钢板术后并发症的讨论
    4.6 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优缺点的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综述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附加克氏针外固定治疗AO C2/C3 型骨折:一项回顾性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3D打印辅助下微创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非锁定钢板与锁定钢板固定正常人体与骨质疏松人体桡骨远端骨折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生物力学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外文论文
Acknowledgements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方法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终止和剔除标准
    3 临床资料
        3.1 术前准备
        3.2 手术时机
        3.3 手术方式
        3.4 术后处理
        3.5 随访观察
    4 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情况分析
        6.2 术中情况分析比较
        6.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讨论
    一、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
        (一)损伤机制
        (二)损伤病理
    二、关于肱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入路
        (一)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二)肱三头肌自内向外反转入路
        (三)肱三头肌劈开入路
        (四)肱三头肌内外侧入路
    三、关于“筋骨并重”理论
        (一)“筋骨并重”理论的概念
        (二)“筋骨并重”理论源流
        (三)“筋骨并重”理论的临床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病例选择与分组
    2.一般资料
    3.治疗方法及随访指标
    4.数据收集
    5.统计学处理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研究背景和进展
    一、研究背景
        1. 目前在用的骨折内固定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发过程和研发思路
        2.1 研发过程
        2.2 研发思路
        2.3 结构组成
        2.4 结构特点
        2.5 固定机制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
    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
        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动物实验系列研究
        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及有限元分析
        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应用
        3.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锁骨骨折中的应用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股骨骨折中的应用
        3.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肱骨骨折中的应用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
        3.6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和高位截骨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
        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正骨八法”指导下保守治疗、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成人四肢骨折的对比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病例选择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手术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标准
        2.3 内固定种类的选择
        2.4 术前准备
        2.5 保守治疗及手术方法
        2.5.1 保守治疗组
        2.5.2 切开复位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观察组
        2.5.3 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对照组
        2.6 术后处理及中药方剂
        2.7 疗效观察
        2.7.1 观察指标
        2.7.2 疗效评价标准
        2.8 统计方法
        2.9 结果
        2.9.1 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
        2.9.2 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组间比较
        2.9.3 保守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5 解剖锁定钢板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
        2.9.6 成人锁骨中段骨折亚组手术时间和愈合时间
        2.9.7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6个月优良率比较
        2.9.8 保守治疗组、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和解剖锁定钢板组治疗成人锁骨中段骨折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9.9 两组患者并发症分析比较
        2.10 典型病例
        2.10.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典型病例
        2.10.2 解剖锁定钢板组典型病例
        2.11 并发症病例
        2.11.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骨不连病例
        2.11.2 解剖锁定钢板取出术后再骨折病例
        2.11.3 固定棒脱落(脱棒)病例
        2.12 结论
    3. 讨论
        3.1 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目前存在的部分不足
        3.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体会及优势(以锁骨中段骨折为例)
        3.3 借助专用工具“正骨八法”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术复位过程中的应用
        3.3.1 中医正骨手法的渊源
        3.3.2 目前四肢骨骨折术中复位存在的问题
        3.3.3 解剖锁定钢板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手法复位的区别
        3.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之处
        3.5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四肢骨折的并发症分析
        3.5.1 四肢骨折固定理念的演变
        3.5.2 骨折固定方式的演变
        3.5.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并发症种类及其临床使用缺陷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
    1.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研究背景
    2. 改良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思路
        2.1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2.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凹槽固定棒的设计思路
    3. 改良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测试方法
        3.1 测试材料
        3.2 测试设备
        3.2.1 抗扭转试验设备:采用长春科新ND-200扭转试验机,中国长春生产。
        3.2.2 抗压缩试验设备:采用ProAgi I ity MC4拉压扭疲劳试验机,由美国Accutek Test ingLaboratory 生产
        3.3 测试方法
        3.3.1 组合方法
        3.3.2 轴向压缩试验
        3.3.3 径向扭转试验
        3.3.4 主要观察指标
        3.3.5 统计学方法
        3.4 测试过程
        3.4.1 解剖锁定钢板生物力学测试
        3.4.2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1.0(圆形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4.3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2.0(六边竹节状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4.4 桥接组合内固定系统3.0(六边形凹槽固定棒)生物力学测试
        3.5 测试结果
        3.5.1 轴向压缩性能测试结果
        3.5.2 径向扭转性能测试结果
        3.6 结论
    4. 讨论
        4.1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材料学特点
        4.2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的不足和缺陷
        4.3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现阶段生物力学研究
        4.4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4.5 本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表
    附录二 Johner-Wruh评分标准
    附录三 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标准
    附录四 病例观察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骨折的分型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研究对象
    2.2 围手术期管理
        2.2.1 术前准备
        2.2.2 手术过程
        2.2.3 术后常规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临床指标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4.1 肱骨远端的应用解剖
    4.2 骨折损伤机制
    4.3 肱骨远端骨折的手术
        4.3.1 手术指征
        4.3.2 手术入路
        4.3.3 内固定的选择
    4.4 骨折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4.5 术后康复及功能预后
    4.6 经验与不足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肘后侧入路治疗肱骨远端 C 型骨折进展研究
    参考文献

(9)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1 解剖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2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进展
        2.1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认识
        2.2 桡骨远端骨折西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设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病例选择
2 临床实施方案
    2.1 治疗方法
3 观察周期
4 疗效评定指标
    4.1 术中观察指标
    4.2 功能评定指标
    4.3 解剖评估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影像学评定
    6.3 功能评定结果
7 讨论
    7.1 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方法优势
    7.2 新型外固定架构型重视“筋骨并重”
    7.3 骨针的改良及骨针复位固定方法的应用
    7.4 制器以正之阶段治疗方法总结
8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一部分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临床预后研究
    1. 方法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DC-LP和传统LC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有限元分析
    1. 新型附加钢板的设计
    2. 方法和对象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附图
第三部分 MDC-LP和传统LCP在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生物力学研究
    1. 方法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前置MDC-LP的手术方案设计
    1. 前方入路的简介
    2. 前方入路的实施方案
    3. 前置新型附加钢板
    4. 关闭切口
    5. 术后处理
    6. 典型病例
    7. 讨论
第五部分 MDC-LP治疗股骨干髓内钉术后骨不连的早期临床随访结果
    1. 方法和对象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三维E型骨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AO-C型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架拆除术后小夹板再固定的临床研究[D]. 许晶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平行双钢板或垂直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AO-C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D]. 牛聪. 青海大学, 2021(01)
  • [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及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研究[D]. 于晓飞.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5]“筋骨并重”理论指导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研究[D]. 刘亚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微创技术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相关因素分析[D]. 吴信举.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7]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成人四肢骨折临床疗效观察及其改良设计研究[D]. 牛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成人肱骨远端C型骨折疗效[D]. 赵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正骨复位外固定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 贺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多维交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的相关研究[D]. 张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三维E型外固定架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