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林口水库库区房屋可利用旧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1](2021)在《自贡市小井沟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高愈翔[2](2015)在《明蓟镇长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北部边疆一直不平静,自始至终都面临着蒙古势力的威胁。蓟镇长城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师的安全,明后期还要积极应对后金军的军事威胁,故在九边中作用尤为突出。为了加强这段防区的力量,明政府将蓟镇拆分出山海镇和昌镇。蓟镇长城的修筑过程伴随着明蒙军事实力的演变、明朝对蒙政策的变化。明初开始修筑蓟镇长城,“土木堡之变”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在“庚戌之变”中,北京城又一次直面蒙古铁骑,此后蓟镇长城的修筑达到了明朝历史的最高峰。蓟镇的军事防守是把防区内的战时用兵和平时备战相结合,设立军镇,每镇设总兵把守,下辖数路,各路分管一段长城防守,层层分级加强防守,蓟镇的戍兵数量逐年增加,形成了以主兵和客兵为主的防守体系。蓟镇长城代表了明长城建筑的最高水平。包砖城墙和空心敌台是蓟镇长城的特色,空心敌台既是屯兵驻防的战台,又是士兵居住生活的场所,并逐渐加强了蓟镇防区主要关隘的防务。这些措施促成了蓟镇最终成为明末“第一军镇”的称号。蓟镇长城在建设过程中,客观上起到了完善了河北北部、天津和北京等地区交通设施的作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李树元[3](2014)在《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演变规律与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域水资源遭到了破坏性开发,生态环境问题恶化,对流域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揭示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深入分析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本文应用3S、数据挖掘等现代水信息技术手段,研究了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评估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驱动力,并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的对策措施建议。本文首先提出了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研究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分析了海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表征,主要体现在河道干涸断流、入海水量锐减、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水旱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等。其次,基于M-K检验、R/S分析、集中度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海河流域径流、地下水、水质、干旱灾害等关键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识别了这些生态环境要素的突变转折点和变化周期,并预测了其变化趋势。再次,基于RS和GIS一体化信息提取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CA-Markov模型,分析了流域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景观格局;基于生态景观格局分析和脆弱性评价(LP-SRP)概念模型,结合空间主成分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估了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变较大,而在后10年的变化相对较小,生态环境整体较为稳定,但依然处于较为脆弱的状态。然后,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分析了决定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造成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流域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气候条件的改变。人类活动已经取代自然条件,成为影响海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关键因子;并以海河流域典型区漳卫南运河为例,进一步探讨了径流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而人类活动是影响径流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最后,从规划、政策、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对策措施建议。
刘冠凤[4](2012)在《聊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增长,不断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化建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水环境问题已严重阻碍了今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水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平衡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我国都是极为迫切的课题。本文选取海河流域内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聊城市为研究对象,针对聊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社会、经济、人口历史及发展现状,研究了聊城市的水资源及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地表水环境容量以及主要的水环境管理问题,探讨了解决聊城市水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以期对于改善聊城市的水环境,提供一定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水资源严重不足,其水资源供水以地表水为主,且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加剧了水环境的污染,使得聊城市污水排放总量较大。由于一些县区仍然存在一些造纸、化工、印染等高污染企业,加之地方经济保护主义,工业废水排放量大,且存在大量超标排放。各监测点均有2种以上污染指标严重超标。农药、化肥污染,养殖生产、农村生活及农业垃圾污染也十分严重。聊城市主要城区、县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城县区域管网等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许多农村污水没有进行收集处理。本文在大量调研和数据收集基础上,使用非汛期流量和汛期弃水量联合估算方法对聊城市连续8年的地表水可利用量及可利用率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估算研究。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研究,得出了影响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人均生活用水量提高,以及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到2015年,地表水取用量达到7.85×108m3,加之水污染,届时,缺水问题可能将会变得非常严重。这种思路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导致环境危害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聊城市地表水的主要污染物中三氮最严重,生活污染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其主要排放源,在主要河流中除二干渠外,其它河流污染严重。各种污染物浓度因河流、季节、水期的不同而变化。利用MIKE11负荷评估模型估算了聊城市8年间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负荷,并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聊城市“十二五”期间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预测,其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生活/商业、工业、畜禽养殖业和农业。从聊城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定量综合分析了聊城市水污染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危害,使用詹姆斯的“损失-浓度曲线”估算了聊城市地表水污染所致的经济损失;使用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及多元线性回归法研究了该市污水灌溉区重金属污染问题。综合估算2007年聊城市水环境污染所导致对经济的损害,约占当年聊城市GDP总量的4.21%,经济损害以废水排放所致的经济损失为主,高达29×108元人民币。污灌区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金属Cd、Hg为主,使土壤pH值维持在中碱性环境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防治非常重要。采用一维水质数学模型分析了聊城市6条主要河流主要污染物的容量,扣除非点源污染入河量后,CODCr、NH3-N的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6809.25t/年和4155.08t/年,分配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徒骇河、马颊河、小运河、漳卫河、金堤河、黄河。综合考虑所有经济、治理措施及污染源对水体贡献等因素,聊城市地表水不能满足相应的水域功能要求,几乎已无容量可利用,需削减污染物CODCr和NH3-N的排放量。偏相关分析表明,第二产业工业结构的调整对水资源影响较大;其次是第三产业;农业产值与用水量相关度较弱。工业与城市化发展导致排污量和耗水量增加。在对聊城市地表水资源管理体制研究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聊城市上游水域被赋予过大的纳污能力;聊城市地表水资源管理机构之间存在职能交叉和职能错位;聊城市地表水环境治理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从环境战略与规划、水污染防治技术、调整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增加环保投入、实施重点环保工程、建立区域地表水环境风险预警应急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聊城市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聊城市水资源市场化运作、流域生态资源利用、污水防治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取得了经济社会的良好效益。
杨丽莎[5](2012)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又被称为水的世纪,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矛盾日益加剧,这与上世纪许多国家为了满足防洪、发电、灌溉等需求在河流上修建大坝的行为息息相关,其中以小型河流筑坝造成的水资源滥用与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国内外现有的大坝风险评估模型大多从经济视角出发,研究思路仅限于大坝修建成本、管理费用、溃坝风险等因素与其所产生的效益的对比评估,忽略了筑坝造成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使大坝风险评估多侧重眼前利益,无法满足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本文以小型流域的生态承载力为切入点,构建了生态承载力下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评估模型,将筑坝产生的生态问题纳入风险评估的研究范围,并对石河大坝进行风险实证分析,为我国筑坝小型河流的风险评估与生态修复指明了路径。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大坝风险评估、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的相关理论,为下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在明确小型河流大坝风险评估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筑坝带来的一系列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和生态伦理问题,为下文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模型构建提供依据。再次,充分印证了生态足迹模型的适用性,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从中选取合理的要素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构建新型风险评价模型,并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下的风险评估流程和补偿方式。最后,根据石河大坝实证分析结果,基于生态承载力角度,以保障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从运行机制、移民政策、工程规范、生态宣传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筑坝后石河流域的生态修复与补偿策略。
李东林[6](2012)在《秦皇岛市滨海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文中认为秦皇岛滨海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是秦皇岛市城市空间发展总体规划的一部分。首先,为达到科学制定规划的要求,明确了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为规划的研究提供理论保障。其次,对秦皇岛市城市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使用了历史资料、相关国家标准等文献,采用了实际调查、统计计量等研究方法。重点分析了秦皇岛市城镇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领域,尤其深入分析了滨海地区关乎空间规划的重要因素,结合秦皇岛市宏观总体状况,指出了该区域具有的优势、面对的机遇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第三,在现状分析得出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了秦皇岛滨海地区空间概念,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设计了适合未来空间发展的模式、发展目标以及滨海地区空间布局结构和各组团职能定位,为相关领域制定具体的规划内容提供了引导和支持作用。第四,根据秦皇岛滨海地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原则要求,为了实现规划目标,制定了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交通建设、能源利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及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等一系列实施策略,形成了有利于实现秦皇岛滨海地区空间规划目标的完整解决方案。
周镕基[7](2011)在《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 ——以湖南为例》文中认为多功能农业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理念,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现已成为各国制定农业政策的重要依据。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亦有关乎其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能源功能、旅游休闲功能与文化功能,与之相应地具有经济、生态、社会、能源、旅游休闲与文化价值。目前农业价值被严重低估,加强对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问题的研究可以彰显农业的重要地位和为农业摆脱弱质低效开辟现实途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与指标体系,并利用它为区域多功能农业价值的定量评估提供基本分析工具与框架;本研究所要阐明的基本观点是:农业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根源在于没有全面考虑到或有效评估出除农业经济功能价值外的其它功能价值;本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试图对难以市场化的多功能农业价值进行了评估。本研究从三大部分展开全文逻辑架构:首先,本研究界定了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内涵,它包括可用货币直接度量(直接价值)和较难用货币度量的价值(间接价值),并从哲学、效用与劳动价值论三元视角对农业价值进行了阐释与评价。然而,目前一些国家利用多功能农业巨大的潜在价值和正外部性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与保护,引发了对多功能价值的政策论争,焦点在于其到底是提供社会正外部性还是为农业贸易保护寻求理论依据,通过论争,现代多功能农业理念与政策在逐渐被接受,其价值在争论中不断提升。其次,研究了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体系与指标体系。难以市场化的农业价值评估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为此,这部分先对用来评估农业价值的直接市场评估法、揭示偏好法和陈述偏好法等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构建合理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估农业价值的前提,经与专家研讨后,从6个准则层、22个指标层和近百个要素层设计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层的权重进行了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结果显示生态价值最大,经济价值其次,而农业的旅游休闲及文化价值的权重相对较少,这为农业价值的定量评估提供了参考。最后,对湖南农业六大功能进行了定量评估,得出2009年湖南农业总价值高达13 480亿元,略高于湖南当年GDP,其中农业生态功能价值最大,为人类提供了巨大间接价值,经济功能价值其次,实证评估结果与层次分析法得出的指标权重具有一致性;现代农业价值被严重低估,其根源在于没有全面考虑到或有效评估出多功能农业的价值。本研究还得出:农业经济功能中的产品贡献价值最大,外汇贡献价值已日渐式微;农业生态功能林地生态价值最大,正外部性最强,而农田生态具有负外部性;农业具有巨大的社会保障价值;林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蕴含巨大的生物质能源。
樊启祥[8](2010)在《水电项目开发利益共享模型研究》文中指出水电资源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是我国的优势资源,在能源供应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前,水电开发面临着移民安置、生态环境、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的考验,而这些问题大多体现在水电开发的资源付出和利益的不平衡、不对称上,因此处理好水电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关系是关键。基于上述现实要求,本文将生态环境作为项目可行的前置条件,把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移民安置和地方发展,在落实国家现有移民政策的前提下,提出了共享水电开发利益的解决途径。本文首先通过研究文献、国家政策和项目实践,在目前水电开发利益共享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基于资源要素价值和地租理论构建了水电开发的利益共享模型。通过对土地资源综合价值的测算,从移民征地补偿费的不同使用方式出发,提出了五种农村移民安置方式,进行了水电资源经济地租的测算,并对影响移民年收入水平和水电资源经济地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溪洛渡工程为例进行测算,证明了本文提出的利益共享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和谐开发水电项目的推荐移民安置方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议。上述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第一,明确了政府、移民和开发企业是水电项目和谐开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投入的资源要素分别是水电资源、土地资源和项目资本。提出了基于主要利益相关者和资源收益的水电开发和谐度和满意度,在满足“移民生活水平不降低、政府获得水电资源经济地租、生态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开发企业获得正常投资回报、并电价具有竞争力”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水电资源和谐开发的利益共享。第二,按照前期补偿、后期扶持的移民政策,提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创新移民安置方式,计算了五种安置方式的移民年收入,并与建立的移民年收入目标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推荐的“逐年长补+入股分红+基本社保”长效安置方式,能够在满足移民基本生活水平的基础上,有稳定持续的经济收入和养老与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第三,根据地租理论以及资源价值理论,在电价具有竞争力的前提下,采用“电价比较法”测算了水电站运行水平年及经营期内的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结果表明,以水电资源有偿使用费征收的经济地租,可用于解决制约水电资源开发的移民、环境以及地方发展等利益问题,为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莎莎[9](2010)在《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导致部分人群丧失土地、搬迁房屋,从而导致大量的人口迁移,即工程移民。这些移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一种强迫性质的非自愿行为。移民是否能够得到妥善安置不仅直接关系到移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而评判移民安置效果的方法之一是对高速公路项目的移民安置情况进行后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检测移民安置的效果和实现预期目标的程度,而且有利于为后期移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高速公路移民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移民安置项目后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移民安置政策和高速公路项目移民的特点,运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建立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移民安置系统进行分析将其分解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子系统,并根据各个子系统的评价目标逐步择优筛选适合的指标。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将选取的指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为各个指标分配权重,最后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雅泸高速公路冕宁段移民安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各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和整体项目的综合评价结果。
张家荣[10](2010)在《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 ——李家河水库移民工程实证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此而引发的移民问题也相应增加,当今,以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时期,社会各界都更加关心移民问题,水库移民安置的思想观念和发展方针更是处于巨大转变和发展时期。选择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的意义就在于适应这种新的形势,系统地总结和研究这一问题,如何为受工程影响的人员提供一个可行的安置恢复计划,使他们的损失得到赔偿,使他们的生活标准得以改善或至少维持到项目前的水平,显然是很有必要的。移民安置中主要的就是根据客观环境容量的分析,确定移民人数及安置区。本文在通过对国内外移民安置模式理论与研究现状的学习,对国内外移民发展概况及典型案例分析和总结,在移民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学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相关文献对水库移民安置做了详尽系统的阐述,并以陕西在建重点水源工程李家河水库移民作为实证进行分析。主要完成了以下三项内容:1)库区生产人口计算,在对生产安置人口计算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计算模型的不足,并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对各模型进行了分类比较,总结出各个模型应用的最佳条件。2)安置区的评选,对当前我国移民安置区多为政策性指定,编制移民安置规划过程中对移民安置区优选认知不足等现实情况,在阐述移民安置区优选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决策,对安置区进行预测评价排序,建立了直观、简便、实用的移民安置区模糊综合评价优选模型。3)各移民安置区人数确定,针对我国当前某些移民安置区人数确定仅以移民主管机构凭借主观直觉分配,缺乏客观科学合理的计算方法的现实情况,本文在对各安置区人民主要生产、生活指标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计算模型。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从理论上建立了科学可行的计算方法。
二、桃林口水库库区房屋可利用旧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桃林口水库库区房屋可利用旧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明蓟镇长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蓟镇长城修筑背景 |
一. 蓟镇长城分布区的地理环境 |
二. 明朝与蒙古的军事形势 |
三. 蓟镇的建立 |
第二章:蓟镇长城的修筑过程和分布 |
一. 蓟镇长城的修筑过程 |
二. 蓟镇长城的具体分布 |
第三章 :蓟镇的管理体制 |
一. 昌平镇官制 |
二. 蓟镇官制 |
三. 蓟、昌、山海镇的戍兵 |
第四章:蓟镇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
一. 烽墩 |
二. 附墙台和敌台 |
三. 关隘 |
第五章:蓟镇长城防御体系 |
一. 蓟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形成 |
二. 蓟镇长城防御体系的效果 |
三. 蓟镇长城防御体系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演变规律与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进展 |
1.2.2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演变规律研究 |
2.1 海河流域概况 |
2.2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表征 |
2.3 地表水径流量演变规律 |
2.3.1 基于集中度分析的径流时间变化趋势研究 |
2.3.2 基于 R/S 分析的径流持续性预测 |
2.3.3 基于有序聚类与滑动 t 检验法的径流突变对比分析 |
2.4 地下水循环演变规律 |
2.4.1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的地下水循环演变规律分析 |
2.4.2 基于相关关系的地下水补排与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分析 |
2.5 地表水环境演变规律 |
2.5.1 基于 M-K 检验和滑动 t 检验的河流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
2.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河流水质评价 |
2.6 干旱灾害演变规律 |
2.6.1 基于 Z 指数法的流域干旱形势分析 |
2.6.2 基于 Z 指数法的干旱季节变化规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景观格局变化规律研究 |
3.1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3.1.1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
3.1.2 基于 CA-Markov 模型的土地利用趋势模拟方法 |
3.2 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
3.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2 基于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研究 |
3.2.3 基于 CA-Markov 模型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 |
3.3 海河流域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 |
4.1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 |
4.1.1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框架 |
4.1.2 生态景观格局—脆弱性概念模型 |
4.2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4.2.1 选择评价指标 |
4.2.2 指标量化分级 |
4.2.3 确定指标权重 |
4.2.4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驱动力分析及对策研究 |
5.1 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驱动力分析 |
5.2 流域生态环境的自然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研究 |
5.2.1 降水量变化特征 |
5.2.2 气温变化特征 |
5.3 流域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变化规律研究 |
5.3.1 社会经济变化特征 |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5.3.3 水利工程建设状况 |
5.4 流域地表水径流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
5.4.1 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
5.4.2 径流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
5.5 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对策研究与建议 |
5.5.1 调整区域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
5.5.2 制定海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治综合规划 |
5.5.3 调整水利工程调度方式,统筹生态补水 |
5.5.4 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 |
5.5.5 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确保排污不超标 |
5.5.6 管理措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聊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水环境与水环境问题 |
1.1.1 区域水环境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
1.1.2 我国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水环境研究现状分析 |
1.2.1 研究背景 |
1.2.2 国内外水环境研究概况 |
1.2.3 水环境评价技术 |
1.2.4 我国水环境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现状 |
2.1 聊城市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概况 |
2.1.3 水文概况 |
2.2 聊城市社会发展现状 |
2.2.1 聊城历史简况 |
2.2.2 人口与行政区划 |
2.2.3 经济和人文发展状况 |
2.2.4 产业结构 |
2.3 聊城市地表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
2.3.1 水资源现状 |
2.3.2 地表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
2.4 聊城市水资源污染现状 |
2.4.1 废水排放现状 |
2.4.2 地表水环境污染源分析 |
2.5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治理配套公共环境设施建设 |
2.5.1 污水处理设施 |
2.5.2 固体废物处置 |
2.6 小结 |
第3章 聊城市地表水需求量及其预测分析 |
3.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的估算方法 |
3.1.1 定义 |
3.1.2 估算方法 |
3.2 城市地表水可利用量的估算 |
3.2.1 最小允许基流量 |
3.2.2 弃水系数 |
3.3 地表水资源取用水量估算 |
3.3.1 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3.3.2 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构建 |
3.3.3 聊城市地表水资源取水量的模拟与预测 |
3.4 小结 |
第4章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 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 |
4.1.1 DO、BOD_5和COD_(Mn)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分析 |
4.1.2 三氮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分析 |
4.1.3 重金属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分析 |
4.1.4 TP、石油类及SS不同季节的分布特征分析 |
4.2 聊城市地表水主要污染指标的年际变化规律 |
4.2.1 地表水COD_(Mn)浓度年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地表水质总氮年际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
4.2.3 地表水总磷年际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聊城市地表水污染预测及水污染危害研究 |
5.1 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分析 |
5.1.1 污染源的划分 |
5.1.2 污染源负荷现状 |
5.2 污染负荷预测分析 |
5.3 地表水环境污染危害 |
5.3.1 地表水污染所致经济损失 |
5.3.2 污水灌溉农田所致重金属污染危害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实际排放量的冲突问题分析 |
6.1 排入主要水体的废水量及污染物量 |
6.2 主要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分析 |
6.2.1 地表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及计算结果 |
6.2.2 聊城市水环境容量利用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经济发展模式和结构性污染的问题 |
7.1 水资源短缺对聊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
7.1.1 偏相关分析理论 |
7.1.2 第一、二、三产业用水情况表 |
7.1.3 产业与用水结构 |
7.2 工业和城市化发展对聊城市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
7.2.1 工业与城市化发展导致排污量和耗水量增加 |
7.2.2 行业产值与废水排放量的偏相关分析 |
7.3 农业生产技术结构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
7.4 小结 |
第8章 环境政策、地表水环境管理及环保投融资与环境问题 |
8.1 环境政策体系 |
8.2 聊城市地表水资源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8.3 聊城市既往环境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8.3.1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变化的货币化成本测算 |
8.3.2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变化的政策驱动力模型及环境治理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8.4 环保投融资及地表水环境规划的问题 |
8.4.1 环保投融资概念与特点 |
8.4.2 我国环保投融资问题分析 |
8.4.3 聊城市环保投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
8.5 小结 |
第9章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成效 |
9.1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
9.1.1 建立新的聊城市地表水环境战略和地表水环境规划 |
9.1.1.1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战略 |
9.1.1.2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规划 |
9.1.1.3 尽快建立聊城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规划及目标 |
9.1.2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建立和完善水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
9.1.2.1 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 |
9.1.2.2 水资源开发及水系治理 |
9.1.2.3 流域生态修复和河岸带植被建设 |
9.1.2.4 人工湿地设计与污水处理 |
9.1.2.5 污染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
9.1.2.6 建设城市雨洪利用示范工程 |
9.1.2.7 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防治 |
9.1.2.8 整体推进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
9.1.3 调整优化产业经济结构,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
9.1.4 增加环保投入,创建和引入市场机制 |
9.1.4.1 引导投资主体多元化 |
9.1.4.2 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模式 |
9.1.4.3 拓宽投融资渠道 |
9.1.5 通过科技进步加快地表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重点环保工程项目 |
9.1.5.1 通过政策引导及技术引进加快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
9.1.5.2 人工湿地和旅游景观相结合,推进聊城市地表水环境建设 |
9.1.6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管理体系的完善 |
9.1.6.1 水环境安全常规保障体系 |
9.1.6.2 应急保障体系 |
9.2 部分水环境问题解决对策实施所取得的成效 |
9.2.1 水资源市场化运作 |
9.2.2 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
9.2.3 聊城市流域生态资源利用 |
9.2.4 人工湿地防治污水 |
9.2.5 完善工业污染监督性监测体系 |
9.2.6 推进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
9.2.7 拓宽聊城市环保投融资渠道,创建环保投入市场机制 |
9.2.8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聊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 |
9.2.9 推动聊城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方案制定 |
9.2.10 为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9.3 小结 |
第10章 结论及建议 |
10.1 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本论文工作的不足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5)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本文相关理论基础 |
2.1 河流生态系统理论 |
2.1.1 河流生态系统的内涵 |
2.1.2 小型河流概念的界定 |
2.1.3 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 |
2.1.4 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 |
2.2 大坝风险评估理论 |
2.2.1 大坝风险评估的框架结构 |
2.2.2 大坝风险评估技术的进展 |
2.2.3 大坝风险评估流程 |
2.3 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 |
2.3.1 生态承载力的提出与内涵 |
2.3.2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简介 |
2.3.3 本文研究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型河流筑坝效益及生态影响分析 |
3.1 小型河流筑坝现状与研究重点 |
3.1.1 我国小型水库建设的特点 |
3.1.2 小型河流筑坝的常见问题 |
3.1.3 小型河流筑坝的研究重点 |
3.2 小型河流筑坝产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
3.2.1 防洪减灾效益 |
3.2.2 筑坝的蓄水补源功能 |
3.2.3 人文景观的营造与休闲旅游效益 |
3.2.4 沿岸土地开发利用的增值效益 |
3.2.5 灌溉、供水、发电、养殖等社会效益 |
3.3 小型河流筑坝产生的生态影响 |
3.3.1 筑坝对小型河流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
3.3.2 筑坝对小型河流水文、水力特征的影响 |
3.3.3 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胁迫作用 |
3.3.4 河流筑坝带来的移民问题 |
3.3.5 河流筑坝工程建设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4.1 大坝生态足迹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
4.1.1 生态足迹的基本假设 |
4.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
4.1.3 生态足迹模型的应用 |
4.2 生态承载力下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2.2 筑坝小型河流风险评估指标选择 |
4.3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评估模型 |
4.3.1 小型河流筑坝生态承载力供给足迹模型的建立 |
4.3.2 筑坝生态足迹占用模型的建立 |
4.3.3 生态承载力下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风险评估模型实证分析 |
5.1 石河及石河水库简介 |
5.2 坝区生态承载力供给情况分析 |
5.2.1 石河水电站发电生态承载力供给 |
5.2.2 石河水库防洪减灾生态承载力供给 |
5.2.3 水库城市供水生态承载力供给 |
5.2.4 燕塞湖旅游生态承载力供给 |
5.2.5 周边土地增值生态承载力供给 |
5.3 坝区生态足迹占用量分析 |
5.3.1 工程占地生态足迹占用 |
5.3.2 水质变化生态足迹占用 |
5.3.3 水土流失生态足迹占用 |
5.3.4 泥沙淤积生态足迹占用 |
5.3.5 大坝移民生态足迹占用 |
5.4 石河筑坝的生态风险综合评价 |
5.4.1 石河筑坝后的生态盈亏计算 |
5.4.2 筑坝后石河流域生态风险成因分析 |
5.4.3 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盈亏评价 |
5.5 石河流域的生态恢复与补偿策略 |
5.5.1 提升石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5.5.2 构建和完善水库经营利益协调机制 |
5.5.3 采取积极防治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
5.5.4 落实移民政策,保证区域社会稳定 |
5.5.5 从系统工程角度规范大坝设计,推行“造血式”补偿 |
5.5.6 普及农村生态知识,提高村民河流保护意识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秦皇岛市滨海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理论 |
2.1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
2.1.1 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基本属性 |
2.1.2 城市规划遵循的原则 |
2.2 城市空间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
2.2.1 城市空间规划的概念 |
2.2.2 城市空间规划的基本内容 |
2.3 滨海城市空间规划的内涵 |
2.3.1 滨海城市空间规划的概念 |
2.3.2 滨海城市空间规划具有的优势 |
2.3.3 滨海城市空间规划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皇岛市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秦皇岛市基本概况 |
3.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3.1.2 城镇现状特征 |
3.1.3 自然条件 |
3.1.4 土地利用现状 |
3.1.5 社会经济 |
3.1.6 交通条件 |
3.1.7 城市用燃气源情况 |
3.1.8 市域环境质量现状及问题 |
3.1.9 滨海地区水源利用现状 |
3.1.10 滨海地区供水现状 |
3.1.11 滨海地区排水现状 |
3.1.12 电源现状 |
3.1.13 通信现状 |
3.1.14 燃气工程规划现状 |
3.1.15 供热现状 |
3.1.16 滨海地区海岸线分配和利用现状 |
3.1.17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的特点 |
3.1.18 滨海地区交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
3.2 历版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
3.3 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3.1 机遇 |
3.3.2 挑战 |
3.3.3 优势 |
3.3.4 劣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皇岛滨海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设计 |
4.1 滨海地区概念的提出 |
4.2 规划原则 |
4.3 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
4.4 秦皇岛市城市空间发展总体规划概述 |
4.4.1 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
4.4.2 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 |
4.5 规划重点 |
4.6 宏观经济布局 |
4.7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
4.7.1 构筑“两带一轴”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
4.7.2 滨海区域规模结构 |
4.8 滨海地区空间发展模式与路径 |
4.9 滨海地区空间布局结构与组团职能定位 |
4.10 滨海地区交通发展规划目标 |
4.11 滨海地区水资源利用规划 |
4.11.1 给水工程规划 |
4.11.2 排水工程规划 |
4.12 电源及电力网站规划 |
4.13 电讯及邮政工程规划 |
4.14 燃气工程规划 |
4.15 供热工程规划 |
4.16 海岸线利用规划 |
4.17 市域水环境保护规划 |
4.17.1 规划目标 |
4.17.2 水环境质量标准 |
4.17.3 水环境功能区划 |
4.18 环境及生态保护规划 |
4.19 交通规划 |
4.20 秦皇岛市旅游空间布局 |
4.21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滨海地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实施策略 |
5.1 经济发展策略 |
5.2 社会发展策略 |
5.3 交通建设策略 |
5.3.1 交通建设 |
5.3.2 交通结构 |
5.3.3 轨道交通规划 |
5.4 能源利用策略 |
5.5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
5.6 环境保护策略 |
5.7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及水污染治理措施 |
5.8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策略 |
5.9 管理体制机制策略 |
5.10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 ——以湖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可能的创新点 |
3.1 研究内容 |
3.2 可能的创新点 |
4 研究方法与步骤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思路 |
4.3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价值学原理 |
1 农业的内涵与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
1.1 农业的基本涵义及其演变 |
1.2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
2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概念 |
3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分类 |
3.1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经济价值 |
3.2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生态价值 |
3.3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社会价值 |
3.4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能源价值 |
3.5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旅游休闲价值 |
3.6 现代多功能农业的文化价值 |
4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阐释与理论基础 |
4.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阐释与评价 |
4.2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提升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政策论争及其归同 |
1 政策论争的背景 |
1.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问题提出的总体背景 |
1.2 主要国家与组织关于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争论的政策背景 |
2 全球范围内提升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政策的论争 |
3 提升多功能农业价值政策论争动因 |
3.1 多功能农业有利于农业价值的提升 |
3.2 为农业贸易保护寻求依据 |
4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提升与政策论争的归同 |
4.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在争论中提升 |
4.2 政策论争的归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 |
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分类 |
1.1 物质指标评估法 |
1.2 价值量评估法 |
1.3 基于能值理论的评估法 |
2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论基础 |
2.1 成本-效益分析 |
2.2 局部均衡分析 |
2.3 贴现率与收益计算 |
2.4 回归模型分析 |
3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具体评估方法及其评价 |
3.1 直接市场评估法 |
3.2 揭示偏好法 |
3.3 陈述偏好法 |
4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程序与基本原则 |
4.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程序 |
4.2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的基本原则 |
5 农业不同功能价值评估的方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指导性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估 |
1 指标和指标体系及其层次结构分析 |
2 评估指标设计、构建原则 |
2.1 科学性原则 |
2.2 系统性原则 |
2.3 实用性原则 |
2.4 可操作性原则 |
2.5 独立性原则 |
3 指标的筛选思路和指标体系框架建立的方法 |
4 指导性评估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构建 |
4.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
4.2 经济功能价值指标(B_1) |
4.3 生态功能价值指标(B_2) |
4.4 社会功能价值指标(B_3) |
4.5 能源功能价值指标(B_4) |
4.6 旅游休闲功能价值指标(B_5) |
4.7 文化功能价值指标(B_6) |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综合评估 |
5.1 层次分析法模型思路与步骤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权重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湖南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指导性评估的实证分析 |
1 湖南农业状况分析 |
1.1 湖南农业资源与社会资源分析 |
1.2 湖南农业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
2 湖南农业经济功能价值评估 |
2.1 产品贡献价值 |
2.2 要素贡献价值 |
2.3 市场贡献价值 |
2.4 外汇贡献价值 |
2.5 结论与讨论 |
3 湖南农业生态功能价值评估 |
3.1 农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
3.2 林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
3.3 草地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
3.4 水域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
3.5 结论与讨论 |
4 湖南农业社会功能价值评估 |
4.1 农业的社会保障价值 |
4.2 农业的就业功能价值 |
4.3 粮食安全价值 |
4.4 结论与讨论 |
5 湖南农业能源功能价值评估 |
5.1 农业生物质能源的概述及分类 |
5.2 各种生物质资源实物蕴藏量的评估 |
5.3 生物质能源的理论可获得量及其价值 |
5.4 结论与讨论 |
6 湖南农业其它功能价值评估 |
6.1 农业的旅游休闲功能 |
6.2 农业的文化功能价值 |
7 湖南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1 本文的基本结论 |
1.1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学研究的结论 |
1.2 提升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政策论争的结论 |
1.3 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方法与指标的研究结论 |
1.4 湖南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评估实证研究的结论 |
2 提升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的政策建议 |
2.1 优化现代多功能农业的结构 |
2.2 把农业生产主体的逐利行为与农业不同功能成长规律结合起来 |
2.3 政府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营造相关软环境以提升农业价值 |
2.4 农业多功能的优化应坚持"分区、分功能"的原则 |
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附录1:现代多功能农业价值权重调查问卷 |
(8)水电项目开发利益共享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分析与界定 |
1.2.1 研究的主体是水电项目 |
1.2.2 以西南大型水电项目为研究对象 |
1.2.3 研究时段覆盖水电项目全寿命周期 |
1.2.4 外部性及环境利益的前置条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水电开发利益共享研究综述与分析 |
2.1 水电开发主要问题研究 |
2.1.1 水电开发的争论 |
2.1.2 水电移民问题 |
2.1.3 水电生态环保问题 |
2.1.4 水电建设程序问题 |
2.1.5 水电开发与地方发展结合问题 |
2.1.6 水电开发问题集中体现在利益上 |
2.1.7 本节综合分析 |
2.2 水电利益共享的国外研究成果 |
2.2.1 水电利益共享的理论基础 |
2.2.2 水电利益共享的经济租研究 |
2.2.3 水电移民共享利益研究 |
2.2.4 水电利益共享方法研究 |
2.2.5 本节综合分析 |
2.3 国内水电移民利益共享研究 |
2.3.1 移民共享利益的研究 |
2.3.2 移民共享水电利益的理论视角 |
2.3.3 移民共享水电利益的方法研究 |
2.3.4 本节综合分析 |
2.4 本章小结与研究方向 |
2.4.1 已有研究小结 |
2.4.2 研究方向. |
第3章 水电项目利益相关者及其要素分析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分析框架 |
3.1.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过程 |
3.1.2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识别 |
3.1.3 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共享 |
3.2 水电项目利益相关者研究 |
3.2.1 水电项目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
3.2.2 水电项目利益相关者界定 |
3.2.3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特性和要素 |
3.3 水电项目农地资源的价值分析 |
3.3.1 水电开发项目的用地特性 |
3.3.2 农地资源的价值组成 |
3.3.3 农地价值的年产值法 |
3.3.4 农地的综合功能价值 |
3.3.5 耕地的发展权价值 |
3.4 水电资源的经济地租 |
3.4.1 水电资源经济地租的分析与测算 |
3.4.2 水电资源的绝对地租 |
3.4.3 水电资源的级差地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电项目利益共享理论模型构建. |
4.1 资源开发利益共享的和谐理论研究 |
4.1.1 资源开发的和谐理论基础 |
4.1.2 资源和谐开发以利益共享为基础 |
4.1.3 资源协调与和谐开发的相关研究 |
4.2 水电项目的利益共享理论模型 |
4.2.1 水电和谐开发的利益共享模型 |
4.2.2 利益共享模型的基本分析 |
4.3 农村移民年纯收入水平分析 |
4.3.1 移民生活水平用年收入指标来衡量 |
4.3.2 水电农村移民安置方式创新研究 |
4.3.3 农村移民安置方案设计 |
4.3.4 移民年收入水平预测模型及分析 |
4.4 水电资源经济地租的应用分析 |
4.4.1 水电电量接纳市场分析 |
4.4.2 水电电价与经济地租分析 |
4.4.3 征收水电资源有偿使用费 |
4.5 小结 |
第5章 溪洛渡水电站利益共享方案研究. |
5.1 溪洛渡项目基本情况 |
5.1.1 项目基本情况 |
5.1.2 土地综合功能价值计算 |
5.2 不同移民安置方案的电价和移民年收入测算 |
5.2.1 方案1:基准方案,即“传统农业生产安置”方案 |
5.2.2 方案2:“耕园地逐年长效补偿安置”方案 |
5.2.3 方案3:“耕园地逐年长效+剩余土地入股电站”安置方案 |
5.2.4 方案4:农地综合功能价值方案 |
5.2.5 方案5:“耕园地逐年补偿+部分土地入股+社会保险”的长效安置方案 |
5.2.6 移民安置方案的投资与财务指标比较 |
5.2.7 各移民安置方案的移民年收入水平分析 |
5.3 水电资源经济地租的测算 |
5.3.1 计算的基础条件 |
5.3.2 经济地租的计算与分配 |
5.3.3 川滇两省征收水电资源经济地租分析 |
5.3.4 经济地租计算成果的综合分析 |
5.4 敏感性分析 |
5.4.1 移民投资的敏感性分析 |
5.4.2 耕园地补偿投资的敏感性分析 |
5.4.3 上网电量的敏感性分析 |
5.4.4 敏感性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与政策建议 |
5.5.1 关于移民安置方式 |
5.5.2 关于水电资源经济地租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政策建议 |
6.4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溪洛渡农村移民年收入预测模型计算成果 |
附录B 溪洛渡水电站淹没土地综合功能价值计算 |
附录C 溪洛渡水电站移民安置方案计算基础数据与成果 |
附录D 溪洛渡水电站电量消纳目标市场电价计算 |
附录E 溪洛渡水电站移民安置方案5 计算成果附表 |
附录F 溪洛渡水电站水电资源经济地租测算 |
附录G 溪洛渡水电站各指标敏感性分析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
1.4.1 研究目标 |
1.4.2 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
第2章 移民安置后评价理论研究 |
2.1 移民安置后评价内涵 |
2.1.1 移民安置后评价的科学定义 |
2.1.2 移民安置后评价的内容 |
2.2 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研究 |
2.2.1 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研究的必要性 |
2.2.2 移民安置后评价的政策依据 |
2.2.3 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2.3 移民安置后评价方法 |
第3章 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3.2 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3.3 指标选择与解释 |
3.3.1 经济指标 |
3.3.2 社会指标 |
3.3.3 资源指标 |
3.3.4 环境指标 |
3.4 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方法 |
3.4.1 层次分析法 |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章 雅泸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 |
4.1 项目概况 |
4.2 雅泸高速公路冕宁段基本情况 |
4.3 实施效果的后评价 |
4.3.1 移民安置实施效果后评价步骤 |
4.3.2 分析与评价 |
4.3.3 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 ——李家河水库移民工程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工程背景 |
1.3 移民相关概念及情况 |
1.3.1 移民概念及分类 |
1.3.2 移民追溯 |
1.3.3 我国水利工程移民 |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水库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
1.4.2 国外水库移民安置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指导思想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
1.5.1 指导思想 |
1.5.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6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2 水库移民概况及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 |
2.1 国内外水库移民发展理论研究概况 |
2.1.1 国外水库移民发展概况 |
2.1.2 国内水库移民发展概况 |
2.2 国内外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分析 |
2.2.1 国外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分析 |
2.2.2 国内水库移民安置模式及典型分析 |
2.3 水库移民安置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2.3.1 水库移民的特点及安置模式分类 |
2.3.2 帕累托最优概述 |
2.3.3 补偿原理 |
2.3.4 基于潜在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移民安置理论 |
2.3.5 经济发展理论 |
2.3.6 移民安置容量 |
2.4 开发性移民与库区经济发展 |
2.4.1 开发性移民方针的基本内涵 |
2.4.2 开发性移民的目标和结构体系 |
2.5 移民安置政策法规 |
2.5.1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基本政策 |
2.5.2 安置方式与补偿政策 |
2.5.3 优惠政策 |
2.5.4 后期扶持政策 |
2.6 小结 |
3 水库移民数量确定方法分析 |
3.1 按总人口比例分成法 |
3.1.1 淹没耕园地法 |
3.1.2 土地质量系数法 |
3.1.3 土地依赖程度系数法 |
3.1.4 二、三产业风险系数法 |
3.1.5 产值法 |
3.1.6 标准地法 |
3.2 总人口减去法 |
3.2.1 安置标准安置法 |
3.2.2 基准年淹没区人均耕地面积法 |
3.3 淹没区包含畜牧业区的计算方法 |
3.3.1 问题的提出 |
3.3.2 土地的类别与生产安置人口计算的关系 |
3.3.3 种植业与牧业综合区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 |
3.4 土地管理法中农业生产安置人口的计算 |
3.5 小结 |
4 移民安置区优选模型设计 |
4.1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目标和意义 |
4.2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内容和步骤 |
4.3 移民安置区优选的指标体系 |
4.3.1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目标 |
4.3.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4.4 移民安置区模式优选的常用方法 |
4.4.1 层次分析法 |
4.4.2 多层次模糊评价优选模型法 |
4.5 小结 |
5 安置区有土安置人员数量计算 |
5.1 指标体系 |
5.2 指标值预测 |
5.3 分析原则 |
5.4 安置标准 |
5.4.1 生产安置标准 |
5.4.2 搬迁安置标准 |
5.5 影响指标的分析 |
5.5.1 粮食产量 |
5.5.2 人均纯收入 |
5.5.3 其他影响指标 |
5.6 分析方法 |
5.7 计算方法 |
5.8 小结 |
6 李家河水库移民安置实例研究 |
6.1 库区搬迁人口确定 |
6.2 安置区优选 |
6.2.1 确定子目标判断体系的权值 |
6.2.2 子目标判断体系各目标的评价因素权值 |
6.2.3 确定子系统判断矩阵 |
6.2.4 子系统目标综合评价 |
6.2.5 移民安置区综合评价 |
6.3 各个安置区人数确定 |
6.3.1 指标值预测 |
6.3.2 安置方式 |
6.3.3 调剂耕地分散插组安置 |
6.3.4 生产安置方案 |
6.3.5 搬迁安置方案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桃林口水库库区房屋可利用旧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自贡市小井沟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研究[D]. 王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2]明蓟镇长城研究[D]. 高愈翔. 西北大学, 2015(10)
- [3]海河流域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演变规律与脆弱性研究[D]. 李树元. 天津大学, 2014(05)
- [4]聊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冠凤.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5]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小型河流筑坝风险评估研究[D]. 杨丽莎. 燕山大学, 2012(03)
- [6]秦皇岛市滨海地区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 李东林. 燕山大学, 2012(11)
- [7]现代多功能农业的价值及其评估研究 ——以湖南为例[D]. 周镕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6)
- [8]水电项目开发利益共享模型研究[D]. 樊启祥. 清华大学, 2010(05)
- [9]高速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后评价指标研究[D]. 张莎莎.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5)
- [10]水库移民安置系统设计 ——李家河水库移民工程实证分析[D]. 张家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