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制放电——可延长手机电池使用寿命(论文文献综述)
王凯丰,谢丽蓉,乔颖,王小芬,包洪印[1](2020)在《基于退役电池阈值设定和分级控制的弃风消纳模式》文中提出考虑到风电并网波动性和不确定性造成大量弃风的弊端,为了提高风电场的综合效益,提出基于退役电池阈值设定和分级控制的弃风消纳模式以降低储能成本。考虑到退役电池状态的不一致性会导致整体储能的效率低下,控制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情况,对退役电池充放电深度与循环寿命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利用分段概率分布函数设定理想退役电池的充放电阈值范围;为了延长退役电池的使用寿命,利用分级控制策略实现其分级实时动态切换储能功能。对所提策略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分级控制策略相较于整体控制策略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促进了弃风消纳。
王明深[2](2020)在《面向多应用场景的电动汽车集群控制与日前竞价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的快速发展,大规模EV接入电网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单台EV的电池容量较小,难以对电网运行产生影响,EV入网后的集群效应更受人们关注。EV接入电网后的运行状况,会受用户交通出行规律、用户用能习惯、电池充放电特性、电力市场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增加了大规模EV集群建模的复杂度。面向不同的应用场景,由于通讯手段的差异性和市场政策的多样性,在EV集群建模和调控策略设计时,还需考虑应用场景的基础条件、技术可行性、实现目标等因素影响。考虑上述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多应用场景下的EV集群建模、控制策略和竞价策略等内容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面向集群控制中心可以获取各EV完备信息的应用场景:首先,在综合考虑EV用能特征和出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3种接入状态和4种响应模式的EV单体模型;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抽样算法,获取各EV的参数值,评估各EV在不同响应模式下的可调节容量;然后,构建了EV集群响应能力评估模型来获取集群的输出功率和可调节容量;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基于EV的SOC自适应算法,提出了联络线功率平抑控制策略,同时基于潮流追踪算法,提出了EV集群与传统发电机的协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证明,利用EV集群的可调节容量,可以有效平抑可再生能源的功率波动。2)面向集群控制中心仅可以获取EV有限信息的应用场景,无法与各EV进行高质量独立通讯的应用场景:首先,结合EV的接入状态和SOC状态,利用状态空间和马尔可夫链方法来描述集群的状态分布和转移;然后,结合EV的响应模式,提出了EV集群状态空间模型来预测集群的输出功率和可调节容量;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状态分布与自适应控制的EV集群频率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状态空间的全局控制信号,降低了对通讯设施的要求;同时,提出了考虑响应函数与状态恢复的EV集群频率控制策略,设计了基于接入状态的全局控制信号,进一步简化了控制信号和降低了对通讯设施的要求,同时利用用户侧响应函数和全局状态恢复信号来保证用户的充电需求;仿真结果证明,EV集群状态空间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和控制精度,具有频率控制的有效性。3)面向EV集群参与日前市场竞价的应用场景:首先,从EV集群运营商的角度,分析了市场环境下补偿电价在不同响应模式下对用户参与度的影响;然后,提出了考虑用户参与度的EV集群价格响应模型,用于评估EV集群的可调节容量和输出功率的成本曲线;结合该模型对用户参与度的分析,开发了考虑市场和EV不确定性的EV充电和放电激励机制,以激励EV用户参与日前市场;同时,考虑到EV和竞价约束在不同时段的差异性,提出了零售商日前最优竞价策略,以帮助零售商获取最优的日前竞价曲线;仿真结果证明,在EV灵活参与下,零售商能够在日前市场中获得更高的竞价收益。
寇金宝[3](2018)在《某纯电动车动力电池箱的热分析及散热研究》文中指出动力电池热管理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池的工作效率,由于在充电过程中电池本身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从而导致电池温度升高,而温度上升则会影响电池的很多性能参数,为了维护动力电池的热稳定性及保证使用寿命。本文设计了一种热管与管道结合的液冷措施来控制电池最佳的工作温度,保证电池的温度均匀性,这对延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完成以下内容:首先,本文主要介绍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物性参数分析,建立了电池的热效应模型,并对单体电池进行了四种倍率的充电模拟分析。其次,进行自然散热电池箱系统充电倍率的温升模拟分析,分析不同充电倍率对电池组的温升影响,并通过降低电池仓环境温度,分析电池箱外界不同环境温度对电池组的散热影响。最后,本文设计了一种热管与管道结合的液冷系统,利用热管高效的导热率,通过水循环带走电池组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此达到降低电池组温度的作用,保证电池组在最佳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避免热失控现象的发生。
于艺[4](2015)在《基于Android点心省电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智能手机已经走入了千家万户,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人们对于手机的电量使用也感到比较烦恼,由于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和服务运行较多,所以导致手机电量使用不够长久。如何使Android手机的电池达到最优的使用状态,已成为Android手机用户的急需需求。点心省电应用是可以通过对手机进行配置,智能调节,使得相同的使用时间耗电量降至最少,提供了一个节省手机电量、合理的利用手机电量的软件。本文首先从用户的角度提取客户端、服务端功能需求,对其进行功能设计以及实现。点心省电的客户端是基于Android的开发,使用软件的三层架构的设计理念。客户端对点心省电应用的上报的大量数据利用R语言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果应用于点心省电的客户端。点心省电的服务端使用Restlet框架为客户端提供不同请求的接口,为了快速的响应客户端的请求设计Lucene索引和多级缓存机制。服务端的配置管理平台使用的是MVC设计模式,使得系统可移值性高,易于维护。服务端将不同的功能模块划分成不同的子系统,减小系统的耦合性,不同子系统之间通过消息队列进行通讯。然后从收益的角度考虑,根据服务端下发、客户端上报的大量的有效的数据,利用Hadoop分析计算的结果,按照一定的策略进行下发广告,使点心省电成为一个闭环的系统,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不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对点心省电应用进行客户端系统、服务端系统的功能测试以及性能测试,对客户端服务端进行集成测试、本地化测试后,进行上线操作。点心省电的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地区,支持17种语言。目前,点心省电的用户已经过亿,排名在Google Play工具类应用前十名。
王猛[5](2014)在《WM移动电源创业计划》文中认为作为智能终端的周边产品,移动电源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过去三年,中国移动电源市场平均保持70%的增速,2013年中国移动电源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5亿元,预计2014年仍然会有将近60%的增长额,从而市场容量达到160亿元以上。现在的整个移动电源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还有大量的企业正在或者准备进入移动电源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创业资金门槛低,与消费者紧密相连,同时对于营销和市场定位要求高,这个市场特别适合有一定技术背景同时精通成本控制的人进行创业尝试。本论文应用创业管理相关理论,结合精益创业的理论,通过对移动电源行业进行分析,从产业趋势、市场竞争现状、风险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评估,提出自己的创业计划。在一系列问卷调查基础上,合理制定组合产品计划,定位目标消费群体,通过精益创业思想,进行产品创新,并制定较为合理的销售渠道,从而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研究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创业计划。
李涛[6](2013)在《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热效应及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纯电动汽车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操作性能好,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具有无振动、无噪声、无排放污染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未来汽车行业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的唯一储能元件,直接影响到纯电动汽车的整车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自放电率低、污染少等优点,成为纯电动汽车的优选电池。在纯电动车辆正常运行中,锂离子动力电池组伴随着充放电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够及时散失掉将导致电池组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及温度分布不均匀,从而降低电池的使用性能、循环寿命及安全性。所以,为保证电池性能的稳定性,既要使得电池组的工作温度保持在适宜的临界温度之下,也要控制内部温差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建立电池热效应分析的理论模型,利用数值仿真技术(CFD)模拟计算电池单体和电池组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温度场分布,预测电池组散热性能并进行散热结构优化,对电池性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实验验证和CFD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条件下锂离子电池单体的温升,基于不同循环工况分析了电池组动态性能,并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的温度场进行了建模和数值计算,最后提出了使电池组散热流场和温度场分布均匀的改进措施。本文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对不同充放电倍率下锂离子电池单体温升进行实验分析,并对其不同温度下充放电过程内阻变化和开路电压变化进行测试研究;②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发热机理和传热特性,根据传热学理论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并对电池单体充放电过程温度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③借助汽车仿真软件ADVISOR建立了锂离子电池组仿真模型,对不同循环工况及特殊工况下电池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并利用该模型得到了电池组实时生热速率及生热量变化;④采用CFD技术,对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组原始散热结构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为验证温度场模型的合理性和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对锂离子电池组进行了现场温度场实验测量,并对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优化锂离子电池组散热系统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的改进方案。
裴学武[7](2012)在《便携式太阳能逆变转换控制器的研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逆变器的应用日益广泛。并且由于环保能源的广泛使用,太阳能以其取之不尽且无污染的特点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主要能源。将太阳能能源与逆变器技术结合是本文所要讲述的重点。应用模拟电路控制逆变电源的技术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它仍存在着诸如电路结构复杂、抗干扰能力弱和调试困难等缺点。随着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出现,使得逆变电源的数字化控制成为现实。本文通过设计逆变电路将太阳能资源有效的利用到便携式产品中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使用。文章首先阐述了锂电池的基本概念和充放电特性,随后介绍逆变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同时着重介绍了逆变器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为了最大化做到便携式的特点,给人们带来方便又设计DC/DC降压电路来输出5V、12V电压给日常生活电子产品充电。在逆变系统方案选择与设计部分,系统前级直流电升压的部分,首先对推挽电路结构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介绍,依此计算出功率开关管、整流二极管及输出滤波器的相关参数并选择合适的器件;接着,分析电路的各个工作状态使之运行高效率。系统后级逆变部分从全桥型DC/AC逆变器拓扑结构和原理特性入手,分析元器件性能来选取各个元器件。最后完成整个逆变电路的设计。在直流降压电路部分,首先对便携式充电器的详细介绍,着重介绍了直流充电器的应用场景和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方便。随后详细描述降压电路特性,分析各个工作状态的特点。最后介绍直流开关变换器的调制方式,分析各种调制方式的优劣出而决定选择脉冲宽度调节(PWM)方式。
马茹菲[8](2012)在《手机电池的再利用(下)》文中研究说明三、使用1.安装:用皮筋把电池根据正负极位置采用横向或纵向固定在内盒上。将红线连接的金属片插到电池正极处,蓝线连接的金属片插到电池负极处,放人外壳内,安装就完成了。2.充电:充电可以采取拆下电池充电和usb口充电两种方式。也就是万能充和任何一个usb口的充电器都可以充电,利用数据线连接电脑
苏适,王增新[9](2012)在《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对比分析磷酸铁锂电池与其他动力电池性能差异的基础上,以在某智能微网中的应用为例,阐明了储能系统配置的结构、功能及原因,并针对运行中出现的现象加以解释,提出了"电池虚压"这一概念,解释了电池电压跳变的原因,同时验证了均衡效果,保证储能堆的正常运行。
刘纯坚[10](2011)在《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现状,趋势以及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电动车市场现在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了电动车电池技术最近一些年的最新成果,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入电动车电池管理的概念,阐述其重要性.然后重点从电动车电池管理的三个方面:电动车电池充放电管理,安全管理,使用寿命管理去分析电池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由此引入电池管理的理论以及应用方案.其中,充放电管理是电源管理的核心以及根本,本文用实验室常见的充放电管理电路来演示基本的充放电管理模块。安全是电动车上路行驶的最重要的条件,电池的安全涉及到很多的因素,本文对其中最为重要的电池安全因素进行了描述,并从电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安全管理的一些方法以及理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电池管理对于安全的必要性.寿命关系到电动车的成本,也是电动车能否得到普及的必要条件之一,本文阐述了影响电池寿命各个方面,并详细描述了电源管理延长电池寿命的方案,以及业界的做法。针对以上的三个方面,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我们设计了电池管理的实现方案.通过简单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电池管理系统的工作下,我们的电池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长寿.最后,展望了电动车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应的,对于电池管理系统的一些要求和期望.
二、强制放电——可延长手机电池使用寿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制放电——可延长手机电池使用寿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退役电池阈值设定和分级控制的弃风消纳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退役电池特性及阈值设定 |
1.1 退役电池残余寿命特性 |
1.2 退役电池充放电临界阈值设定 |
2 退役电池储能控制策略及优化 |
2.1 控制策略建模 |
2.2 控制策略优化 |
3 算例分析 |
3.1 数据选取及相关参数设定 |
3.1.1 风电数据选取 |
3.1.2 退役电池充放电阈值设定 |
3.2 控制策略验证 |
3.2.1 整体储能控制策略 |
3.2.2 分级储能控制策略 |
3.2.3 对比分析 |
4 结论 |
(2)面向多应用场景的电动汽车集群控制与日前竞价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的背景 |
1.1.2 电动汽车发展趋势 |
1.1.3 充电技术及发展趋势 |
1.1.4 大规模电动汽车入网特点、影响与潜力 |
1.2 电动汽车集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汽车集群模型研究现状 |
1.2.2 电动汽车集群平抑控制研究现状 |
1.2.3 电动汽车集群频率控制研究现状 |
1.2.4 电动汽车集群日前竞价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面向多应用场景的电动汽车集群建模方法 |
2.1 引言 |
2.2 电动汽车集群模型框架 |
2.2.1 电动汽车集群建模方法研究框架 |
2.2.2 电动汽车集群模型实现框架 |
2.3 考虑出行规律与用能特征的电动汽车集群响应能力评估模型 |
2.3.1 电动汽车集群响应能力评估模型实现框架 |
2.3.2 电动汽车出行参数和用能参数分布规律 |
2.3.3 电动汽车入网特性与响应模式 |
2.3.4 电动汽车集群响应能力评估模型 |
2.3.5 算例结果与分析 |
2.3.6 结论 |
2.4 有限信息环境下电动汽车集群状态空间模型 |
2.4.1 电动汽车集群状态空间模型实现框架 |
2.4.2 电动汽车集群状态空间模型 |
2.4.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2.4.4 结论 |
2.5 市场环境下考虑用户参与度的电动汽车集群价格响应模型 |
2.5.1 考虑响应模式差异性的电动汽车参与度响应机制 |
2.5.2 电动汽车集群价格响应模型 |
2.5.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2.5.4 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响应能力评估模型的电动汽车集群平抑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适用于改善联络线功率波动的电动汽车集群平抑控制策略 |
3.2.1 电动汽车集群联络线平抑控制策略实现框架 |
3.2.2 电动汽车集群联络线平抑控制策略 |
3.2.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3.2.4 结论 |
3.3 基于潮流追踪的电动汽车集群协同平抑控制策略 |
3.3.1 电动汽车集群协同控制策略实现框架 |
3.3.2 电动汽车集群协同控制策略 |
3.3.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3.3.4 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电动汽车集群频率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电动汽车集群状态空间模型频率控制策略 |
4.2.1 状态空间模型频率控制实现框架 |
4.2.2 系统频率控制策略 |
4.3 考虑状态分布与自适应控制的电动汽车集群频率控制策略 |
4.3.1 考虑状态分布的电动汽车自适应概率控制策略 |
4.3.2 算例结果与分析 |
4.3.3 结论 |
4.4 考虑响应函数与状态恢复的电动汽车集群频率控制策略 |
4.4.1 考虑用户侧响应误差的电动汽车集群状态空间修正模型 |
4.4.2 电动汽车协同控制与状态恢复策略 |
4.4.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4.4.4 结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电动汽车灵活参与的零售商日前竞价策略 |
5.1 引言 |
5.2 零售商参与日前市场的不确定性分析 |
5.3 日前市场环境下电动汽车集群最优竞价策略 |
5.3.1 电动汽车市场激励机制 |
5.3.2 零售商日前最优竞价策略 |
5.3.3 算例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结论 |
6.2 课题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某纯电动车动力电池箱的热分析及散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动力电池的发展现状 |
1.2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
1.2.1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
1.2.2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
1.3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 |
1.4 动力电池热失控安全性分析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CFD基本概述及动力电池的热特性 |
2.1 CFD基本概述 |
2.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工作原理 |
2.3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生热机理 |
2.4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传热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的热性能参数及仿真分析 |
3.1 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的建立 |
3.2 锂离子电池热性能参数 |
3.2.1 锂离子电池导热系数的确定 |
3.2.2 锂离子电池比热容的确定 |
3.2.3 锂离子电池的生热速率 |
3.3 单子锂离子电池的热仿真分析 |
3.3.1 单体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3.3.2 不同充电倍率的热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力电池箱的热仿真分析 |
4.1 电池箱模型的建立 |
4.2 电池箱的网格划分 |
4.3 不同充电倍率的热仿真分析 |
4.4 不同风冷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池箱液冷装置的设计及仿真分析 |
5.1 热管的介绍 |
5.2 液冷管道的设计 |
5.3 液冷系统电池箱的仿真分析 |
5.3.1 液冷电池箱的网格划分 |
5.3.2 不同入水口流量对电池的散热影响 |
5.4 不同入水口温度对电池的散热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Android点心省电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论文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工作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关键技术概述 |
2.1 R语言 |
2.1.1 R语言的统计功能 |
2.1.2 R语言的回归分析 |
2.2 Hadoop |
2.2.1 Hadoop的优点 |
2.2.2 Hadoop的架构 |
2.2.3 Hadoop大数据处理的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3 点心省电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的需求概述 |
3.1.1 用户的需求 |
3.1.2 系统概述 |
3.2 点心省电的客户端需求分析与设计 |
3.2.1 点心省电客户端各模块功能 |
3.2.2 客户端非功能性需求 |
3.2.3 点心省电客户端设计 |
3.3 点心省电的服务端需求分析与设计 |
3.3.1 Mobula广告平台需求分析与设计 |
3.3.2 3Y(渠道)管理平台 |
3.3.3 统计平台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点心省电的实现与分析 |
4.1 点心省电客户端的实现 |
4.1.1 点心省电客户端基本功能实现 |
4.1.2 点心省电与服务端的交互 |
4.1.3 对统计上报的数据进行分析 |
4.2 点心省电服务端的实现 |
4.2.1 Task的实现 |
4.2.2 CMS的实现 |
4.2.3 发布系统(Publish)的实现 |
4.2.4 下发系统(Front)的实现 |
4.3 统计平台的实现 |
4.3.1 数据处理端 |
4.3.2 Analyzer端 |
4.4 本章小结 |
5 点心省电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客户端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1 客户端的功能测试 |
5.1.2 客户端的性能测试 |
5.2 服务端系统测试与分析 |
5.2.1 服务端的功能测试 |
5.2.2 服务端的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WM移动电源创业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创业管理与精益创业 |
第一节 创业管理 |
第二节 精益创业 |
第三节 研究框架 |
第三章 市场与竞争分析 |
第一节 移动电源产品简介 |
第二节 相关行业分析 |
第三节 移动电源行业分析 |
第四节 市场调查 |
第五节 竞争分析 |
第六节 产品与客户定位 |
第七节 结论 |
第四章 机会、风险与对策 |
第一节 机会 |
第二节 风险 |
第三节 对策 |
第五章 公司战略 |
第一节 公司远景和使命 |
第二节 公司目标 |
第三节 公司管理与所有权 |
第四节 公司竞争战略 |
第六章 产品与服务 |
第一节 WM移动电源简介 |
第二节 公司产品线 |
第三节 产品创新与设计 |
第四节 运营模式及风险 |
第七章 营销策略 |
第一节 产品分析 |
第二节 价格分析 |
第三节 渠道分析 |
第四节 促销分析 |
第八章 财务计划与分析 |
第一节 资金需求 |
第二节 财务数据分析 |
第三节 财务分析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附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热效应及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
1.1.1 电动汽车特点及分类 |
1.1.2 纯电动汽车发展的核心技术 |
1.1.3 国内外纯电动汽车研究现状 |
1.2 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究 |
1.2.1 纯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要求与应用 |
1.2.2 锂离子动力电池使用热性能研究的必要性 |
1.2.3 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研究现状 |
1.2.4 纯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散热系统研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实验及数值分析理论 |
2.1 锂离子动力电池结构及基本原理 |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
2.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2.2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特点分析 |
2.3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分析 |
2.4 单体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实验 |
2.4.1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温度特性 |
2.4.2 电池充放电实验平台搭建 |
2.5 CFD 仿真理论及其在动力电池热分析中的应用 |
2.5.1 CFD 概述 |
2.5.2 CFD 基本控制方程 |
2.5.3 CFD 求解过程 |
2.5.4 CFD 技术在电池热分析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单体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热效应仿真分析 |
3.1 锂离子动力电池三维热效应模型的建立 |
3.1.1 锂离子动力电池热传递基本原理及研究 |
3.1.2 热物性参数的确定 |
3.2 单体锂离子动力电池数值模拟 |
3.2.1 几何模型 |
3.2.2 网格模型 |
3.2.3 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
3.2.4 仿真热源的确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模拟结果分析 |
3.3.2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纯电动汽车典型工况下锂离子电池组动态性能研究 |
4.1 纯电动汽车整车技术参数 |
4.2 ADVISOR 软件基础介绍 |
4.3 纯电动汽车仿真模型的搭建 |
4.3.1 动力电池组仿真模型的建立 |
4.3.2 基于 ADVISOR 纯电动车仿真参数的定义 |
4.4 纯电动汽车仿真及动力电池生热特性分析 |
4.4.1 车辆仿真行驶工况的选择 |
4.4.2 仿真结果与电池组热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热仿真及散热结构优化设计 |
5.1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原始模型温度场瞬态仿真分析 |
5.1.1 电池组仿真模型的建立 |
5.1.2 空气流场湍流模型的选择 |
5.1.3 边界条件设置 |
5.1.4 仿真求解器的选择 |
5.1.5 仿真结果分析 |
5.2 电池组温度场实验 |
5.3 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及 CFD 分析 |
5.3.1 优化方案 |
5.3.2 优化后流场分析与温度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7)便携式太阳能逆变转换控制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当今国际和国内的能源形势 |
1.1.1 全球能源形势 |
1.1.2 国内能源形势 |
1.2 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源产品概述 |
1.2.1 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源产品的发展现状 |
1.2.2 便携式电子设备电源简介 |
1.3 逆变器技术发展及其应用领域 |
1.3.1 现代逆变技术的概念 |
1.3.2 国内外逆变器技术发展及趋势 |
1.3.3 逆变技术的应用领域 |
1.4 本文各章的主要工作 |
2 锂电池充放电特性分析 |
2.1 太阳能电池板的选型 |
2.1.1 太阳能电池板的电池组成 |
2.1.2 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原理 |
2.1.3 本设计采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型号 |
2.2 锂电池的选型 |
2.2.1 锂电池概述和发展进程 |
2.2.2 锂电池的主要特点 |
2.2.3 锂电池的寿命及影响因素 |
2.2.4 锂电池过充的危害 |
2.2.5 锂电池的应用领域 |
2.2.6 本设计采用的锂电池型号 |
2.3 锂电池的充放电方法选择 |
2.3.1 充放电基本特性分析 |
2.3.2 常用的充放电方法 |
2.3.3 本设计采用的充放电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逆变控制器的研制 |
3.1 锂电池的充电电路设计 |
3.1.1 充电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3.1.2 充电控制系统核心电路设计 |
3.2 逆变系统整体电路设计 |
3.2.1 逆变转换电路的设计 |
3.2.1.1 直流升压斩波电路 |
3.2.1.2 Boost 电路元器件的选择 |
3.2.1.3 单相全桥逆变电路的设计 |
3.2.1.4 DC-AC 工作状态分析 |
3.2.2 逆变控制电路设计 |
3.2.2.1 功率开关管驱动电路设计 |
3.2.2.2 功率开关管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3.2.2.3 电压采样电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直流降压控制电路设计 |
4.1 便携式直流充电器 |
4.1.1 便携式直流充电器的产品特性 |
4.1.1.1 太阳能充电器 |
4.1.1.2 太阳能充电器基本特性 |
4.1.1.3 太阳能充电器选用标准 |
4.3 降压变换器系统设计 |
4.3.1 降压变换器结构设计 |
4.3.1.1 降压式变换电路工作状态分析 |
4.4 降压式变换器控制系统设计 |
4.4.1 DC/DC 变换器调制方式 |
4.4.1.1 脉冲宽度调节模式(PWM) |
4.4.1.2 脉冲频率调节模式(PFM) |
4.4.1.3 跨周期调节模式(PSM) |
4.4.2 DC/DC 变换器控制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5.1 开发环境的选择 |
5.1.1 逆变控制器的选型 |
5.1.2 软件开发环境 |
5.2 系统软件设计 |
5.2.1 三阶段充电法的主程序设计 |
5.2.2 SPWM 波形输出实现 |
5.2.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现状,趋势以及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电池的历史发展 |
1.2 电动车电池的选择起步 |
1.3 电动车商业化的电池方案 |
1.4 电池电源管理系统简介 |
1.6 本论文的内容和章节 |
第二章 电池的充放电管理 |
2.1 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
2.2 充放电的测量 |
2.3 充放电管理的一些方案 |
2.4 小结 |
第三章 电动车电池的安全管理 |
3.1 电动车电池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
3.2 电动车电池安全的要求以及特性 |
3.3 动动车电池安全管理的一些要求 |
3.4 电动车安全管理的初步方案 |
3.5 小结 |
第四章 电动车电池的使用寿命管理 |
4.1 电动车电池使用寿命管理的意义 |
4.2 电动车电池使用寿命的理论介绍 |
4.3 动动车电池使用寿命管理的方法和系统 |
4.4 电动车使用寿命管理的商业化方案 |
4.5 小结以及前景 |
第五章 电池电源管理系统试验设计 |
第六章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强制放电——可延长手机电池使用寿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退役电池阈值设定和分级控制的弃风消纳模式[J]. 王凯丰,谢丽蓉,乔颖,王小芬,包洪印.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20(10)
- [2]面向多应用场景的电动汽车集群控制与日前竞价策略研究[D]. 王明深. 天津大学, 2020(01)
- [3]某纯电动车动力电池箱的热分析及散热研究[D]. 寇金宝.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4]基于Android点心省电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于艺. 北京交通大学, 2015(09)
- [5]WM移动电源创业计划[D]. 王猛. 厦门大学, 2014(08)
- [6]纯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热效应及电池组散热结构优化[D]. 李涛. 重庆大学, 2013(02)
- [7]便携式太阳能逆变转换控制器的研制[D]. 裴学武. 青岛科技大学, 2012(06)
- [8]手机电池的再利用(下)[J]. 马茹菲.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12(02)
- [9]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的应用研究[J]. 苏适,王增新. 云南电力技术, 2012(01)
- [10]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现状,趋势以及开发研究[D]. 刘纯坚. 复旦大学, 2011(01)